<小学数学课堂中,提升教师应答技巧的行动研究> - 1 views
这一周听取了王健洪老师的一节试卷评讲课,从图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教师给予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时间较多,对学生的应答相对比较少.虽然教师并没有在学生每一次回答完毕后作出回应,但在听取录音的过程中感觉教师是十分重视学生的回答的,讲授的前十五分钟都是在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回答继续讲授或教师根据回答作出评价.关于如何做好对学生的应答?我有如下思考:是否每一次学生回答后都必须立刻作出...
这一周听取了王健洪老师的一节试卷评讲课,从图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教师给予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时间较多,对学生的应答相对比较少.虽然教师并没有在学生每一次回答完毕后作出回应,但在听取录音的过程中感觉教师是十分重视学生的回答的,讲授的前十五分钟都是在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回答继续讲授或教师根据回答作出评价.关于如何做好对学生的应答?我有如下思考:是否每一次学生回答后都必须立刻作出...
分析一:听录音重温今天上的课,感觉上自己对提问的控制比较自如,特别是低效提问方面,不用太刻意控制自己也做得不错。从这节课的内容特点来看,常见的量主要是复习各种单位与它们之间的进率,转化单位的方法。根据这些知识特点是比较适合应用识记型的提问来回顾知识的,因此,这节课下来4.1识记型提问较多是合理的。从图表上有关提问的数据分析,教师提问共有43次,其中4.1识记型提问有22次,占提问总次数的51...
巧妙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即使在课堂纪律比较差的班级,只要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几乎都能集中注意力,进行一定的思考.为了迅速处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必须集中注意力,认真参与.因此,教师在引入新课时,通过巧妙地设疑提问,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抓住.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猜谜引入法、情景引入法、歌曲引入法、游戏引入法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能在唤醒学生无意注意和...
以《数学广角》后教部分为研究对象,把录音划分为3秒一个文件,按新设计的语言分类表作记录。从表中的数据看,学生有26次的"8、学生应答"的记录(连续的"学生应答"当作一次)这次课中有好几次是学生齐读或齐答的,我觉得应该把学生应答再细分为8.1学生齐答与8.2学生齐读,以便与学生个人回答区分开。在这26次学生回答中,教师有26次作出应答(同类型应答持续几个3秒的当作一次),教师有25个回应记录,...
以《数学广角》后教部分为研究对象,把录音划分为3秒一个文件,按新设计的语言分类表作记录。从表中的数据看,学生有26次的"8、学生应答"的记录(连续的"学生应答"当作一次)这次课中有好几次是学生齐读或齐答的,我觉得应该把学生应答再细分为8.1学生齐答与8.2学生齐读,以便与学生个人回答区分开。在这26次学生回答中,教师有26次作出应答(同类型应答持续几个3秒的当作一次),教师有25个回应记录,...
分析一:这节课是学习用方程来解决问题,根据这节课的知识特点(这是应用题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思考、理解,因此,我设计得较多的是4.2理解型问题)。我在课前做了充足的准备,每个环节应提些什么样的问题都事先记录下来,并能够按计划实施于课堂教学当中。有关提问的数据分析方面,教师提问共有46次,其中4.1识记型提问有10次,占提问总次数的21.7%;4.2理解型提问有19次,占提问总次数的41.3%;4....
第一个问题 师: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2:3:4,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请问,做这道题的步骤是怎样的?------淑媚。 生:(站起来沉默) 师:知道老师在讲第几题吗? 生:第5题(声音很小) 师:你知道做这道题第一步要做什么吗?(等待) 生:(沉默) 师:第一步会怎么做呀? 生:把比加起来。 师:那你说出式子来吧 -------- 师:淑媚,能把整个解题过程说出来了。 反思:对学生...
分析一:这节课是学习平衡的原理知识,由于这个知识较为有趣,加上适当的实验操作,学生学习起来特别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在提问的数据分析方面,这节课共提问34次,其中4.1识记型提问有6次,占提问总次数的17.6%;4.2理解型提问有22次,占提问总次数的64.7%;4.3应用型提问0次;4.4评价型提问有1次,占提问总次数的2.9%;;其中4.5低效提问有5次,占提问总次数的14.7%。从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