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contributed and discussions participated by wjh 00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问答互动的有效性行动研究 - 3 views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问答互动的有效性行动研究(第14周) - 4 views
-
分析一:这节课是学习平衡的原理知识,由于这个知识较为有趣,加上适当的实验操作,学生学习起来特别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在提问的数据分析方面,这节课共提问34次,其中4.1识记型提问有6次,占提问总次数的17.6%;4.2理解型提问有22次,占提问总次数的64.7%;4.3应用型提问0次;4.4评价型提问有1次,占提问总次数的2.9%;;其中4.5低效提问有5次,占提问总次数的14.7%。从这些数据看出这节课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理解型提问,占了64.7%,主要是通过这些问题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理解平衡的原理。当然,这节课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应用型问题,通过应用平衡的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方面做得不够好,教师只重视原理的推导而忽略了对原理的应用。
分析二:在教师提出问题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机会有20次。相对于这节课的34次提问来说有20次的思考机会是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我们详细观察图表发现,其实真正的思考次数应该是9次,只不过有的时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长,最长的一次达到15秒。另外一个问题是现在教师提出问题后虽然给了他们思考时间,但真正思考的人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是近段时间学生的学习态度比较懒散,有些放松。
分析三:在学生回答问题方面,共有90次出现"8"学生回答和4次"9"学生主动回答。从图表中看出最长的两次学生回答时间有24秒,其他的回答时间也相当长的,可以看出学生回答问题的完整性、逻辑性越来越强了,他们回答的内容主要是讲述实验中观察到竹竿的刻度数、棋子数情况,经过实验一步一步地发现平衡的原理是什么。
【教学片段记录】
师:通过刚才第一和第二种情况,你发现平衡的原理是什么?
(学生思考9秒后叫一学生回答)
生:当左边刻度数与棋子数的乘积等于右边的刻度数与棋子数的乘积。
师:(突然打断学生回答,找了另一位学生说):你来说。
生:竹竿的平衡跟刻度数、棋子数有关,当左边刻度数与棋子数的乘积等于右边的刻度数与棋子数的乘积,竹竿就平衡。
(引起其他学生笑)
师:她也是跟陈俊杰说得一样的。好,你说一下,你赞不赞成他们的结论?创成你再说一遍,简单一点的。
生:竹竿左边等于右边。
(又引起其他学生笑)
师:俊杰刚才说得很好的,创成你把俊杰的答案重复一遍。
生:(无反应)
师:不记得啊!那俊杰自己再重复一遍。
生:当左边刻度数与棋子数的乘积等于右边的刻度数与棋子数的乘积。
师:应该这样说更好,当左边刻度数与棋子数的乘积等于右边的刻度数与棋子数的乘积时,竹竿才能保持平衡。也就是说它们成反比例关系的。
【反思】
以上教学片段是通过实验最后得出平衡原理的教学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尽量安排学生自己总结,一共叫了三个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学生回答前有充足的时间思考、组织自己的思路,从上面的语言记录来看还是处理得不错的,教师多点由学生自己说出想法再由教师总结,而且学生的回答很有质量,有一定得逻辑性。
从上面的记录发现教师有个地方处理得很不好,就是当第一个学生回答"左边刻度数与棋子数的乘积等于右边的刻度数与棋子数的乘积"时,其实这个学生还没有回答完,突然教师就打断了学生的回答,找了另一位学生回答。如果不是通过这样的语言记录我还不知道自己在处理上犯了这样不该的错误,希望以后要引起注意。
国内外关于师生问答互动有效性的研究综述 - 6 views
-
(一)国内外关于提问的研究现状
1.国内关于提问的研究
国内最早研究提问的人是古代教育家孔子。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不愤不启,不徘不发",意即要善于抓住学生心愤口悱的时机,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设置疑问,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随后又出现了许多把"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来研究的教育教学著作:。如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著的《教育学》把"提问"作为"谈话法"。李成武等主编的《现代教育学》认为,"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师生间的谈话,让学生自己得出,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 。"谈话法亦称"问答法"、"提问法'、"苏格拉底法"或"产婆术"。最早使用谈话法的是中国古代的孔子和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近年来,对课堂提问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而:第一,课堂提问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师生间的"对话"上。如瞿保奎等编写的《教学理沦》、钟启泉译的《教学原理》等。第二,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在实践的层面上对课堂提问作实证研究。如2004年隋晶的《中学历史课堂提问的实践与思考》。
2.国外关于提问的研究
国外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上半叶。斯蒂文思(1912)做了一项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他发现他研究的教师们课堂上所提的66%的问题,属于直接从教科书上提取的记忆型的问题。时隔54年以后,弗洛伊德(1966)的重复研究发现,他所抽样研究的教师们所提的问题中77%的答案要求是具体的事实。国外对课堂提问研究中最具代表的人物是心理学家瑞格(Wragg)。瑞格从提问的概念、提问的原因、提问的类型及其出现的频率等方面进行了心理学意义上较为全面的研究。贝拉克 (Belarck) 通过研究发现,中学课堂教学过程的核心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然后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应。提问被视为有效教学的核心。韦伦(w .w. Wi1en)对大量研究发问技巧的论述进行综合,作出了如下归纳:(1)设计标志课堂结构和方向的关键问题。(2)清楚、详细而精确地表述问题。(3)使问题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4)按照逻辑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提问。(5)提出各种水平的问题。(6)紧随学生的回答继续发问。(7)在学生回答之前提供思考的时间。San dra F . R ief,Ju lieA .H eimburge所著的《全纳课堂的有效教学》一书中提出了几种课堂教学准确的有效的提问技巧和策略:。
(二)关于侯答的研究
韦伦(w .w. Wi1en)对研究发问的技巧中论述到:在学生回答之前提供思考的时间。发问以后,等3-5秒或更长时间,可以增加学生回答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在较高水平上进行思维。让学生马上问答问题会明显减少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富有意义的相互作用。在重复或重新表述问题之前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可保证学生对问题的充分理解。
大量的调查表明,许多教师为了显示教学的效率或课堂教学的紧凑和活跃,运用了不断的发问,最多可达10-12个问题/分。侯答时间通常在1秒-3秒之内,有的甚至不足一秒。有一项实验证明,教师的侯答时间增加至3秒以上,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原因首先在于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机会;其次是创造了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的更为宽松的课堂气氛。
(三)关于学生回答的研究
在课堂教学中,叫答集中表现在叫答的方式和叫答的范围这两方面。研究表明,按一定的形式,依次请学生回答,学生可预知的规则叫答方式要比教师随机叫答方式效果好。因为规则叫答方式使学生有心里上的准备,有利于集中注意。随机叫答往往倾向于个别好学生,这对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研究同时也证明,叫答范围越广,教学效果也越好。所以教师要适当控制自愿回答者的叫答,保证大多数人回答问题的机会。有一项调查发现,在叫答所有的学生情况下,学生表现出较多的专心行为,较少测验焦虑,学业成绩也较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问答互动的有效性行动研究(第13周) - 4 views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问答互动的有效性行动研究 - 4 views
-
分析一:这节课是学习用方程来解决问题,根据这节课的知识特点(这是应用题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思考、理解,因此,我设计得较多的是4.2理解型问题)。我在课前做了充足的准备,每个环节应提些什么样的问题都事先记录下来,并能够按计划实施于课堂教学当中。有关提问的数据分析方面,教师提问共有46次,其中4.1识记型提问有10次,占提问总次数的21.7%;4.2理解型提问有19次,占提问总次数的41.3%;4.3应用型提问2次,占提问总次数的4.3%;4.4评价型提问有12次,占提问总次数的26.1%;其中4.5低效提问有3次,占提问总次数的6.5%。从这些数据来看,这节课的提问比较适当,教师比较重视提出一些理解型问题,比如"你是怎样理解她踢得数量是小云的3/4这句话的?"、"根据这条关系式我们可以列出怎么样的方程?"这些问题都是极具思考价值的,也符合这节课的知识特点。对于低效提问的处理也控制得比较好,能做到少与10%。
分析二:在教师提出问题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机会有12次。这12次的思考机会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从图表可以看出教师提问后很多是没有学生思考的时间。主要原因是因为有其他老师在听课,生怕思考时间拖长了令后教部分超过10分钟,最后导致当堂测验的时间不够。因此,这节课我在思考时间的预留方面做得不够好,每次提完问题比较仓促地叫学生举手回答了。
分析三:在学生回答问题方面,共有83次出现"8"。从图表中发现"8"的区域分布比较均衡,说明学生在整个后教部分里都比较积极回答问题,而没有因为其他老师听课而害怕举手回答问题。特别是最后阶段要求一位同学来当小老师评价尝试练习时,这位同学讲解得比较流畅、逻辑性较强,他讲解的时间长达到1分多钟,这是很难得的。当然,这节课"9"学生主动性讲话没有,说明学生的回答都是在老师的提问之下进行的,因为有老师听课,有时候他们有自己的想法都不敢主动提出来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问答互动的有效性行动研究 - 1 views
-
分析一:听录音重温今天上的课,感觉上自己对提问的控制比较自如,特别是低效提问方面,不用太刻意控制自己也做得不错。从这节课的内容特点来看,常见的量主要是复习各种单位与它们之间的进率,转化单位的方法。根据这些知识特点是比较适合应用识记型的提问来回顾知识的,因此,这节课下来4.1识记型提问较多是合理的。从图表上有关提问的数据分析,教师提问共有43次,其中4.1识记型提问有22次,占提问总次数的51.2%;4.2理解型提问有10次,占提问总次数的23.3%;4.3应用型提问0次;4.4评价型提问有5次,占提问总次数的11.6%;其中4.5低效提问有6次,占提问总次数的14%。本人认为这些数据如实地反应出这节课的提问结构,这种结构是符合本节课的知识特点的,但是我还要注意增加一些评价型的提问,效果会更好些。在听录音时,我还发现原来自己上课提问时的语气情感不好,有点太倔的感觉,这种的提问语气不利于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状态,以后要多加注意。
分析二:在教师提出问题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机会有19次,从图表中看出这些思考时间一般出现在4.2理解型问题后,这是正常的,理解型问题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然而,这节课以识记型问题为主,学生虽然不用太多的时间思考,但我认为现阶段还是在培养学生养成思考习惯的阶段,无论提出什么问题都最好留有思考的时间,这便于这种习惯的养成。显然,这节课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
分析三:在学生回答问题方面,共有86次出现"8"和15次"9"。从图表中也不难发现绿色区域大部分都具有连续性,说明学生在回答问题方面的时间长、完整性逐渐提高,这是我最感到欣慰的。接下来,我还要在这个基础上锻炼学生回答问题时声音要响亮,要大声、自信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问答互动的有效性行动研究 - 4 views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问答互动的有效性行动研究 - 3 views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问答互动的有效性行动研究 - 3 views
-
分析一:这是一节评讲试卷课,我设计的课堂教学结构是先用10分钟学生相互帮助、交流解决各自的错题;教师20分钟重点讲解错得较多的题目;最后10分钟学生当堂测验。由于这是第一次用这种形式上评讲试卷课,感觉自己做得不好,在讲解的20分钟里,由于题目太多,怎样控制好每道题的讲解深度,又要让学生充分思考、多点回答,有相当的难度。在数据分析方面,教师提问共有69次,其中41识记型提问有15次,占提问总次数的21.7%;42理解型提问有25次,占提问总次数的36.2%;43应用型提问15次,占提问总次数的21.7;44评价型提问有0次;其中45低效提问有14次,占提问总次数的20.3%。从这些数据来看,这节课教师的提问比较注重理解型的提问,应用型的提问也不少,这样的提问是符合评讲试卷课的要求的,但我觉得应该更注重一些评价型的提问,因为试卷的答案已经做出来了,学生完全有能力对答案作出评价,而且经过评价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分析二:在教师提出问题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机会有14次,这个次数是远远不够的,我认为评讲试卷课比起新授课学生需要更多的时间思考,因为学生理解了知识后需要时间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对学生来说很重要。这节课我在这方面就做得很不好,极少时间让学生思考,教师都急于找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以致于其他学生没有思考的机会,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是很低的。
分析三:在学生回答问题方面,共有109次出现"8",说明在这段时间里学生回答得很积极,但从图表来看,"8"前面很少出现"102",说明学生的这些回答基本是没有先经过思考的,都是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因此,表面上的课堂活跃并不代表全体学生有真正的思考时间。我们需要的是类似第8分钟时出现的教学情景:43-43-102-102-6-8-8-2,这个过程是教师提出应用型问题后,学生思考6秒钟,然后教师点名回答,学生回答持续6秒钟,最后教师表扬回应,这就是我要追求的理想模式。
当然,这节试卷评讲课的教学模式只是初次的探讨,还存在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希望能与同行们不断修正,能真正提高评讲试卷课的效率,这对于毕业班后期的教学工作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问答互动的有效性行动研究 - 4 views
-
分析一:这是一节复习课,我的预期是后教部分10分钟足够的,但现在用了15分钟多,时间方面的控制始终做不好,主要是复习到某些知识点时我把它展开了,用了较长时间。在提问方面,这节课是做得不错的,进步较大的是比较好地控制了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低效提问。从上面的数据来看,教师提问共有42次,其中41识记型提问有7次,占提问总次数的16.7%;42理解型提问有16次,占提问总次数的38.1%;43应用型提问12次,占提问总次数的28.6%;44评价型提问有1次,占提问总次数的2.4%;其中45低效提问有6次,占提问总次数的14.3%。这节课教师很重视提出一些理解型问题和应用型问题,特别是应用型问题,以前的课都是比较少的,现在达到28.6%,这类型的问题很符合复习课的特点,也对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有一定帮助。另外,在控制低效提问方面,这次再有下降(从上次的22.2%降到14.3%),这个数据是开展研究以来低效提问最少的一次,但还要继续减少。
分析二:在教师提出问题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机会有15次,这个数据也有点进步,因为在心理方面我觉得这节课的后教时间并没有以前那么紧迫,所以在很多时候都能特意多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特别是提出理解型问题和应用型问题后),而且有6次思考时间持续6秒。但从图表中也不难看出有很多问题还是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的,可以改善的空间还是很多的。
分析三:在学生回答问题方面,共有96次出现"8",说明在这段时间里学生回答很多,学生很积极回答问题,可能与这是一节复习课有关,所复习的知识都有一定的理解。从图表的绿色区域可以看出,学生回答的机会很多,而且回答持续较长的时间。综合近这几个星期的课堂分析,学生在回答问题方面越趋成熟,较好地达到课题研究提出的要求,接下来,我想要进一步分析学生回答问题内容的深度,可以把第8类"学生回答"再细分,使它能通过记录划分,分析学生作答内容的深度,从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层次。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问答互动的有效性行动研究 - 4 views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问答互动的有效性行动研究(第5周) - 5 views
-
分析一:后教部分的时间共有11分多钟,这节课在时间方面的控制比起上一节课好了一些,而且这节课的知识较难理解,教师能做到哪些知识点要精讲,哪些不用讲。课堂的提问由于课前有一定的准备,所以在提问的过程中比较顺利。我以3秒为单位取样,教师提问共有54次,其中41识记型提问有6次,占提问总次数的11.1%;42理解型提问有23次,占提问总次数的42.6%;43应用型提问0次;44评价型提问有4次,占提问总次数的7.4%;其中45低效提问有21次,占提问总次数的38.9%。从这些数据来看,这节课教师的提问比上一节课要好一些,教师注重了提出一些理解型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而且这节课也有4次评价型提问,虽然次数不多,但说明了教师开始重视这方面的提问。这节课做得最不好的还是低效提问太多(占38.9%),这对于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带来很大负面影响,说明教师那种口头随便的提问(是不是?对不对?等)还不够彻底改变过来。另外,从数据上不难看出,教师的一些有效提问中经常夹着一些低效提问(比如第1分钟里的44-44-45-45),说明教师在重复解释自己的问题,解释到最后把自己原来的有效提问变成了一些无效问题。
分析二:在教师提出问题后,一般要留有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这样才能发挥问题的价值,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这节课的数据分析,在教师提问后有10次留有时间让学生思考,这个数虽然比上节课有一定进步,但还是不理想的,特别对于这节课有23次理解型提问来说,不经过思考学生的回答是不够深度的,最关键的是一些成绩中下的同学,他们非常需要这些思考的时间来提高思维能力。
分析三:在学生回答问题方面,从上面数据的浅绿色区域可以看出,学生的回答占了很大一片区域,说明在这节课中学生得到了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而且学生回答的时间很长,一般都有6--9秒,最多的达到18秒,这是这节课做得最好的方面。我想:通过这样的锻炼学生会更加勇敢地站起来回答问题,而且会更加完整地讲述自己的想法,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使我们的课堂更加互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问答互动的有效性行动研究(第四周) - 5 views
《圆锥的体积》后教部分反思(第3周) - 4 views
对《圆柱的体积》后教部分的反思(第2周) - 2 views
第16周反思 - 20 views
-
现在已经进入总复习阶段了,在这个阶段里,我们的课堂不是做试卷就是评讲试卷了。面对这样的一种上课模式,学生早已习惯,也不要说什么兴趣不兴趣了,反正语文、数学、英语都是试卷满天飞。介于这种情况,我觉得在评讲试卷这一环节可以多想想办法,其实我们的试卷题目来来去去都是那些知识点,为什么学生经常是一错再错呢?正是因为他们错后没有听老师评讲,错后还是不明白。在这周里,针对这个问题,我查阅了一些关于如何提高评讲试卷课效率的文章,现把部分摘录下来,供大家参考一下,或者有什么更好办法的,大家不妨提出来,互相学习。
评讲试卷注意:
1、到教室后,我们一般先将试卷发给学生,告诉学生本次考查的试卷难度、平均分、表扬最高分和高分段的学生,然后让学生分析试卷,学生一般对于试卷的分数十分重视,往往看到高分就兴高采烈,而不善于总结自己取得成绩的原因,而对于一些成绩差的学生,则灰心丧气,低头不语,甚至不敢分析自己失误的原因。因而,在试卷评讲时,我们不要仅仅在于分数,而要在于让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状况。
2、照顾一般,突出重点。在讲评试卷时,不应该也不必要平均使用力量,有些试题只要点到为止,有些试题则需要仔细剖析,对那些涉及重难点知识且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试题要特别照顾;对于学生错误率较高的试题,则要对症下药。为此教师必须认真批阅试卷,对每道题的得分率应细致地进行统计,对每道题的错误原因准确地分析,对每道题的评讲思路精心设计,只有做到评讲前心中有数,才会做到评讲时有的放矢。
3、分类化归,集中讲评。由于试题题量多,时间短,要取得好的讲评效果,必须做到:涉及相同知识点的题,集中讲评;形异质同的题,集中评讲;形似质异的题,集中评讲.为此教师必须对试卷中的考点认真分析,了如指掌,将考题进行归类。
4、试卷的评讲要多导精讲。评析试卷,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师要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积极思考,自行探求错误原因,寻找正确答案,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不要把评讲课变成教师讲,学生记的"听写式"教学。
5、要注意帮助学生做好试卷的自我分析。教师的试卷评讲是针对全体同学的,而每个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因此,在试卷评讲后,一定要引导学生及时进行试卷自我分析,借此让学生再次反思自己之所以做错某些题目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以免类似错误一犯再犯。
考试前的几个星期往往是最艰辛的,压力也是最大的。但如果大家平时能多点合作、多点交流、多点关心,相信一定能考出满意的成绩的。
第15周反思 - 17 views
-
这一周,整本书的新知识都学完了,接下来就要进行总复习。我们六年级在星期五进行了一次月考,刚刚改完试卷,成绩真的令我大吃一惊,成绩极差,很多同学不及格。我反复看了试卷,对学生中的错题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很多同学把以前学的知识都忘记得一清二楚,甚至有十几个同学竟然把圆的面积公式都不记得,怎么会呢?虽然这次月考是考整本书的知识,我也没有来得及跟他们复习,但成绩也不会差到这种情况啊?真令我心里难受!
静下心来,我不断在思考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显然接下来的三个星期是极为重要了。我必须要有一个很好的复习计划,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整理好。但从以往的经验告诉我,学生往往到快考试的时间里是不愿意听课的,因为复习的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显得不感兴趣,没有新鲜感,课堂效率往往会比新授时要差。面对这种困境,我觉得课堂上教师的提问显得很关键,教师的问题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带领他们去思考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要多点设置一些应用型的问题和评价型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评价别人、评价自己,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会有一定的帮助。
总的来说,今天面对这样的成绩,觉得很咀丧,不知道其她老师对于复习有什么好的建议,不妨大家分享一下,因为如果能抓好最后三个星期的复习对于成绩的提高会有极大的帮助。大家多提提意见吧!
第14周反思 - 15 views
-
这一周里,我面对着一个教学的难点,就是这个学期的最后一节新授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的问题。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个知识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需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掌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顺利学好这个知识,我在教学前想了一些处理的办法,最后还是确定了在课堂上处理好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设计好提问的问题,做到层层深入;二是给予学生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让他们真正理解解决这一问题的每一个步骤。例如为了让学生理解怎么写好解设的内容,我的问题是:题目中说从上面数有8个头是意味着什么意思?(鸡和兔共同8只)如果设兔有x只,那么鸡应该有多少只呢?(8-x只)。在提完问题后,我特意控制课堂要沉静,让全班的同学都进入思考的空间,而且思考的时间比以前的都长一些,然后让他们举手回答,反馈思考后的结果。瞬间,全班大部分同学都乐意举手说说自己的想法,我也顺势叫了很多同学回答,而且他们回答得很不错。这两个问题对于他们理解如何写好解设起到关键的作用,最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思考,他们真正的理解了。
无论是从课堂的练习还是课后的作业反馈来看,我觉得学生真正的理解了这个内容,一节课就能收到这样的效果,我实在感到意外。我想:课堂教学的关键还是要让学生真正的动脑筋,让他们进入思考的空间,这样才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