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
教师自我评价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问答互动的有效性行动研究(第14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问答互动的有效性行动研究(第14周)
- 4 views
《有趣的平衡》教学反思
started by
wjh 001
on 14 May 09
#1
wjh 001
on 14 May 09
分析一:这节课是学习平衡的原理知识,由于这个知识较为有趣,加上适当的实验操作,学生学习起来特别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在提问的数据分析方面,这节课共提问34次,其中4.1识记型提问有6次,占提问总次数的17.6%;4.2理解型提问有22次,占提问总次数的64.7%;4.3应用型提问0次;4.4评价型提问有1次,占提问总次数的2.9%;;其中4.5低效提问有5次,占提问总次数的14.7%。从这些数据看出这节课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理解型提问,占了64.7%,主要是通过这些问题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理解平衡的原理。当然,这节课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应用型问题,通过应用平衡的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方面做得不够好,教师只重视原理的推导而忽略了对原理的应用。
分析二:在教师提出问题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机会有20次。相对于这节课的34次提问来说有20次的思考机会是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我们详细观察图表发现,其实真正的思考次数应该是9次,只不过有的时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长,最长的一次达到15秒。另外一个问题是现在教师提出问题后虽然给了他们思考时间,但真正思考的人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是近段时间学生的学习态度比较懒散,有些放松。
分析三:在学生回答问题方面,共有90次出现"8"学生回答和4次"9"学生主动回答。从图表中看出最长的两次学生回答时间有24秒,其他的回答时间也相当长的,可以看出学生回答问题的完整性、逻辑性越来越强了,他们回答的内容主要是讲述实验中观察到竹竿的刻度数、棋子数情况,经过实验一步一步地发现平衡的原理是什么。
【教学片段记录】
师:通过刚才第一和第二种情况,你发现平衡的原理是什么?
(学生思考9秒后叫一学生回答)
生:当左边刻度数与棋子数的乘积等于右边的刻度数与棋子数的乘积。
师:(突然打断学生回答,找了另一位学生说):你来说。
生:竹竿的平衡跟刻度数、棋子数有关,当左边刻度数与棋子数的乘积等于右边的刻度数与棋子数的乘积,竹竿就平衡。
(引起其他学生笑)
师:她也是跟陈俊杰说得一样的。好,你说一下,你赞不赞成他们的结论?创成你再说一遍,简单一点的。
生:竹竿左边等于右边。
(又引起其他学生笑)
师:俊杰刚才说得很好的,创成你把俊杰的答案重复一遍。
生:(无反应)
师:不记得啊!那俊杰自己再重复一遍。
生:当左边刻度数与棋子数的乘积等于右边的刻度数与棋子数的乘积。
师:应该这样说更好,当左边刻度数与棋子数的乘积等于右边的刻度数与棋子数的乘积时,竹竿才能保持平衡。也就是说它们成反比例关系的。
【反思】
以上教学片段是通过实验最后得出平衡原理的教学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尽量安排学生自己总结,一共叫了三个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学生回答前有充足的时间思考、组织自己的思路,从上面的语言记录来看还是处理得不错的,教师多点由学生自己说出想法再由教师总结,而且学生的回答很有质量,有一定得逻辑性。
从上面的记录发现教师有个地方处理得很不好,就是当第一个学生回答"左边刻度数与棋子数的乘积等于右边的刻度数与棋子数的乘积"时,其实这个学生还没有回答完,突然教师就打断了学生的回答,找了另一位学生回答。如果不是通过这样的语言记录我还不知道自己在处理上犯了这样不该的错误,希望以后要引起注意。
分析一:这节课是学习平衡的原理知识,由于这个知识较为有趣,加上适当的实验操作,学生学习起来特别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在提问的数据分析方面,这节课共提问34次,其中4.1识记型提问有6次,占提问总次数的17.6%;4.2理解型提问有22次,占提问总次数的64.7%;4.3应用型提问0次;4.4评价型提问有1次,占提问总次数的2.9%;;其中4.5低效提问有5次,占提问总次数的14.7%。从这些数据看出这节课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理解型提问,占了64.7%,主要是通过这些问题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理解平衡的原理。当然,这节课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应用型问题,通过应用平衡的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方面做得不够好,教师只重视原理的推导而忽略了对原理的应用。
分析二:在教师提出问题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机会有20次。相对于这节课的34次提问来说有20次的思考机会是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我们详细观察图表发现,其实真正的思考次数应该是9次,只不过有的时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长,最长的一次达到15秒。另外一个问题是现在教师提出问题后虽然给了他们思考时间,但真正思考的人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是近段时间学生的学习态度比较懒散,有些放松。
分析三:在学生回答问题方面,共有90次出现"8"学生回答和4次"9"学生主动回答。从图表中看出最长的两次学生回答时间有24秒,其他的回答时间也相当长的,可以看出学生回答问题的完整性、逻辑性越来越强了,他们回答的内容主要是讲述实验中观察到竹竿的刻度数、棋子数情况,经过实验一步一步地发现平衡的原理是什么。
【教学片段记录】
师:通过刚才第一和第二种情况,你发现平衡的原理是什么?
(学生思考9秒后叫一学生回答)
生:当左边刻度数与棋子数的乘积等于右边的刻度数与棋子数的乘积。
师:(突然打断学生回答,找了另一位学生说):你来说。
生:竹竿的平衡跟刻度数、棋子数有关,当左边刻度数与棋子数的乘积等于右边的刻度数与棋子数的乘积,竹竿就平衡。
(引起其他学生笑)
师:她也是跟陈俊杰说得一样的。好,你说一下,你赞不赞成他们的结论?创成你再说一遍,简单一点的。
生:竹竿左边等于右边。
(又引起其他学生笑)
师:俊杰刚才说得很好的,创成你把俊杰的答案重复一遍。
生:(无反应)
师:不记得啊!那俊杰自己再重复一遍。
生:当左边刻度数与棋子数的乘积等于右边的刻度数与棋子数的乘积。
师:应该这样说更好,当左边刻度数与棋子数的乘积等于右边的刻度数与棋子数的乘积时,竹竿才能保持平衡。也就是说它们成反比例关系的。
【反思】
以上教学片段是通过实验最后得出平衡原理的教学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尽量安排学生自己总结,一共叫了三个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学生回答前有充足的时间思考、组织自己的思路,从上面的语言记录来看还是处理得不错的,教师多点由学生自己说出想法再由教师总结,而且学生的回答很有质量,有一定得逻辑性。
从上面的记录发现教师有个地方处理得很不好,就是当第一个学生回答"左边刻度数与棋子数的乘积等于右边的刻度数与棋子数的乘积"时,其实这个学生还没有回答完,突然教师就打断了学生的回答,找了另一位学生回答。如果不是通过这样的语言记录我还不知道自己在处理上犯了这样不该的错误,希望以后要引起注意。
...
Cancel
To Top
Start a New Topic »
« Back to the 教师自我评价 group
Start a New Topic
分析二:在教师提出问题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机会有20次。相对于这节课的34次提问来说有20次的思考机会是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我们详细观察图表发现,其实真正的思考次数应该是9次,只不过有的时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长,最长的一次达到15秒。另外一个问题是现在教师提出问题后虽然给了他们思考时间,但真正思考的人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是近段时间学生的学习态度比较懒散,有些放松。
分析三:在学生回答问题方面,共有90次出现"8"学生回答和4次"9"学生主动回答。从图表中看出最长的两次学生回答时间有24秒,其他的回答时间也相当长的,可以看出学生回答问题的完整性、逻辑性越来越强了,他们回答的内容主要是讲述实验中观察到竹竿的刻度数、棋子数情况,经过实验一步一步地发现平衡的原理是什么。
【教学片段记录】
师:通过刚才第一和第二种情况,你发现平衡的原理是什么?
(学生思考9秒后叫一学生回答)
生:当左边刻度数与棋子数的乘积等于右边的刻度数与棋子数的乘积。
师:(突然打断学生回答,找了另一位学生说):你来说。
生:竹竿的平衡跟刻度数、棋子数有关,当左边刻度数与棋子数的乘积等于右边的刻度数与棋子数的乘积,竹竿就平衡。
(引起其他学生笑)
师:她也是跟陈俊杰说得一样的。好,你说一下,你赞不赞成他们的结论?创成你再说一遍,简单一点的。
生:竹竿左边等于右边。
(又引起其他学生笑)
师:俊杰刚才说得很好的,创成你把俊杰的答案重复一遍。
生:(无反应)
师:不记得啊!那俊杰自己再重复一遍。
生:当左边刻度数与棋子数的乘积等于右边的刻度数与棋子数的乘积。
师:应该这样说更好,当左边刻度数与棋子数的乘积等于右边的刻度数与棋子数的乘积时,竹竿才能保持平衡。也就是说它们成反比例关系的。
【反思】
以上教学片段是通过实验最后得出平衡原理的教学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尽量安排学生自己总结,一共叫了三个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学生回答前有充足的时间思考、组织自己的思路,从上面的语言记录来看还是处理得不错的,教师多点由学生自己说出想法再由教师总结,而且学生的回答很有质量,有一定得逻辑性。
从上面的记录发现教师有个地方处理得很不好,就是当第一个学生回答"左边刻度数与棋子数的乘积等于右边的刻度数与棋子数的乘积"时,其实这个学生还没有回答完,突然教师就打断了学生的回答,找了另一位学生回答。如果不是通过这样的语言记录我还不知道自己在处理上犯了这样不该的错误,希望以后要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