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教师自我评价/ Contents contributed and discussions participated by ou lan

Contents contributed and discussions participated by ou lan

ou lan

小学数学课堂中,提升教师应答技巧的行动研究(第八周<数学广角>后教部分的教学反思) - 2 views

started by ou lan on 06 Apr 09 no follow-up yet
  • ou lan
     
    以《数学广角》后教部分为研究对象,把录音划分为3秒一个文件,按新设计的语言分类表作记录。从表中的数据看,学生有26次的"8、学生应答"的记录(连续的"学生应答"当作一次)这次课中有好几次是学生齐读或齐答的,我觉得应该把学生应答再细分为8.1学生齐答与8.2学生齐读,以便与学生个人回答区分开。在这26次学生回答中,教师有26次作出应答(同类型应答持续几个3秒的当作一次),教师有25个回应记录,其中有一个是7.1批评,5次是3.1重复学生的答案,其余18次是积极回应.有4次10.1停顿、等待的记录。从数据上看,教师在这节课对学生回应的次数和形式都有所改进。但追问式回应、商议式回应、停滞式回应、迁移式回应等运用得并不熟练,在上课还需下更大功夫去预设、做好准备。后教部分本是十分钟时间,但在这节课是严重超时了,而且在几处地方出现连续的讲授。说明虽然是在超时的情况下,教师仍然是讲得很匆忙,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提问题、让学生思考,经常是自问自答,我想这与课前没有设计好问题,预测学生有关。
ou lan

小学数学课堂中,提升教师应答技巧的行动研究(第八周<数学广角>后教部分的教学反思) - 1 views

started by ou lan on 06 Apr 09 no follow-up yet
  • ou lan
     
    以《数学广角》后教部分为研究对象,把录音划分为3秒一个文件,按新设计的语言分类表作记录。从表中的数据看,学生有26次的"8、学生应答"的记录(连续的"学生应答"当作一次)这次课中有好几次是学生齐读或齐答的,我觉得应该把学生应答再细分为8.1学生齐答与8.2学生齐读,以便与学生个人回答区分开。在这26次学生回答中,教师有26次作出应答(同类型应答持续几个3秒的当作一次),教师有25个回应记录,其中有一个是7.1批评,5次是3.1重复学生的答案,其余18次是积极回应.有4次10.1停顿、等待的记录。从数据上看,教师在这节课对学生回应的次数和形式都有所改进。但追问式回应、商议式回应、停滞式回应、迁移式回应等运用得并不熟练,在上课还需下更大功夫去预设、做好准备。后教部分本是十分钟时间,但在这节课是严重超时了,而且在几处地方出现连续的讲授。说明虽然是在超时的情况下,教师仍然是讲得很匆忙,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提问题、让学生思考,经常是自问自答,我想这与课前没有设计好问题,预测学生有关。
ou lan

小学数学课堂中,提升教师应答技巧的行动研究(第八周<数学广角>后教部分的教学反思) - 1 views

started by ou lan on 06 Apr 09 no follow-up yet
  • ou lan
     
    以《数学广角》后教部分为研究对象,把录音划分为3秒一个文件,按新设计的语言分类表作记录。从表中的数据看,学生有26次的"8、学生应答"的记录(连续的"学生应答"当作一次)这次课中有好几次是学生齐读或齐答的,我觉得应该把学生应答再细分为8.1学生齐答与8.2学生齐读,以便与学生个人回答区分开。在这26次学生回答中,教师有26次作出应答(同类型应答持续几个3秒的当作一次),教师有25个回应记录,其中有一个是7.1批评,5次是3.1重复学生的答案,其余18次是积极回应.有4次10.1停顿、等待的记录。从数据上看,教师在这节课对学生回应的次数和形式都有所改进。但追问式回应、商议式回应、停滞式回应、迁移式回应等运用得并不熟练,在上课还需下更大功夫去预设、做好准备。后教部分本是十分钟时间,但在这节课是严重超时了,而且在几处地方出现连续的讲授。说明虽然是在超时的情况下,教师仍然是讲得很匆忙,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提问题、让学生思考,经常是自问自答,我想这与课前没有设计好问题,预测学生有关。
ou lan

小学数学课堂中,提升教师应答技巧的行动研究(第八周<数学广角>后教部分的教学反思) - 2 views

started by ou lan on 06 Apr 09 no follow-up yet
  • ou lan
     
    以《数学广角》后教部分为研究对象,把录音划分为3秒一个文件,按新设计的语言分类表作记录。从表中的数据看,学生有26次的"8、学生应答"的记录(连续的"学生应答"当作一次)这次课中有好几次是学生齐读或齐答的,我觉得应该把学生应答再细分为8.1学生齐答与8.2学生齐读,以便与学生个人回答区分开。在这26次学生回答中,教师有26次作出应答(同类型应答持续几个3秒的当作一次),教师有25个回应记录,其中有一个是7.1批评,5次是3.1重复学生的答案,其余18次是积极回应.有4次10.1停顿、等待的记录。从数据上看,教师在这节课对学生回应的次数和形式都有所改进。但追问式回应、商议式回应、停滞式回应、迁移式回应等运用得并不熟练,在上课还需下更大功夫去预设、做好准备。后教部分本是十分钟时间,但在这节课是严重超时了,而且在几处地方出现连续的讲授。说明虽然是在超时的情况下,教师仍然是讲得很匆忙,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提问题、让学生思考,经常是自问自答,我想这与课前没有设计好问题,预测学生有关。
ou lan

小学数学课堂中,提升教师应答学生的技巧的行动研究(《求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后教部分) - 1 views

started by ou lan on 22 Mar 09 no follow-up yet
  • ou lan
     
    以《求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后教部分为研究对象,把录音划分为3秒一个文件,按新设计的语言分类表作记录。从表中的数据看,学生有28次的"8、学生应答"的记录(连续的"学生应答"当作一次,如第3分钟的第6-12秒学生都在回答问题,当作一次的应答)。在这28次学生回答中,教师有26次作出应答(同类型应答持续几个3秒的当作一次,如第2分钟的第9-15秒都是"3.1"当作一次),其中11次是无效应答:"3.8重复学生答案"这一次上课我有注意不重复学生的答案,但还是习惯性地重复学生回答中的重点词句,在听录音分类时还是把它们归为"3.8"这一类;有2次在重复学生答案前有3秒的停顿等待,忽略那些少于3秒钟的等待和被划分为前后两部分而无法记录的等待,这个数太少,我还没有养成在学生回答后等待3秒再作出回应的习惯;有7次是"3.1赞赏回应",虽然这次"赞赏回应"的比率有所增加,但我感觉对学生赞赏的回应所用语言针对性不强,都是一些"你的回答很正确""你说的很好"之类的。有1次"3.2追问式回应".有1次"3.4迁移式回应",有3次"3.6滞后式回应",有其余2次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讲授。从这些数据反映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回应的次数增多,回应的形式也较丰富,但个人在上课时感觉对学生的应答技巧并没有进步。在对录音进行以上分类时,感觉很容易受自己的主观感受影响,欠客观性。新的语言分类表中3.2追问式回应、3.3修补式回应、3.4迁移式回应的标准很难介定,下一周要思考如何修改语言分类表。
ou lan

小学数学课堂中,提升教师应答学生的技巧的行动研究 (第三次修改) - 4 views

started by ou lan on 16 Mar 09 no follow-up yet
  • ou lan
     
    这五周,我把研究题目"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对学生回答的行动研究"修改为"小学数学课堂中,提升教师应答学生的技巧的行动研究"。我参考弗兰德斯语言类别系统的分类,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保留第1、2、4-10的分类,把第3类:利用和发展学生的观点,改为"应答",再把"应答"分为"有效应答"和"无效应答"。"有效应答"分为:
    3.1赞赏式回应:解有赞同、欣赏的语言回应学生的回答
    例子: 教师:"你的想法真有创意!""你回答的声音真响亮!"

    3.2追问式回应:在学生的第一次回答不完全正确时 或表达不清楚时,教师就同一问
    题换一方式再问,或摄取学生的回答中的某一观点组织成问题继续问。
    例子:教师:"你的回答我觉得真有意思,你能不能请你给我们说详细点…?"或者追问别的学生:"大家明白他说的意思了吗?谁再来说说?"
    3.3修改式回应:当学生表达不清晰时而教师却理解了大概意思,教师用自己的话给予一定的修补, 如 这样的句式:你是说......或你是想说......,对吗?" 或者请其它 学生要修补。
    例子:教师说:"哦,你认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叫做比例,对吗?"或者让其它学生来补充:"谁能把他的话补充得更清楚!"

    3.4迁移式回应:学生回答不正确时,教师对问题进行迁移和点拨

    3.5商议式回应:这是让学生来回应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商量问题、解决问题。当一个学生回答不正确时,教师不直接地把答案告诉他,而是问其他的学生:"你们同意他猜的吗?你有其他想法吗?你觉得他什么地方猜错了?"
    例子:教师:"你们同意他猜的吗?你有其他想法吗?你觉得他什么地方猜错了?"

    3.6滞后式回应:学生回答后,教师不做明确回应,而是让另一个学生继续回答同一个问题。滞后回应的时间,让更多学生去思考。
    例子:(一个学生回答完毕)教师:"xx,你的做法又是怎样的?"
    3.7停顿、等待:在学生回答后,教师等待3-5秒再作回应

    "无效应答"分为:
    3.8重复学生的答案:学生回答完后,教师把学生的答案复述一遍
    3.9批评学生的答案:教师批评或用不满意的语气来回应学生的回答。
    例子:教师:"你的回答让我无法理解,无达得很不清楚!"

    第2类"赞赏或鼓励"的解释修改为:是指教师赞赏或鼓励学生合适的行为。但不包括学生回答后教师的表扬
    第10类"无声或混乱"的解释修改为:是指停顿、短暂的沉默以及混乱,但不包括学生回答、后教师应答前的沉默。

    存在疑惑:1、或者追问别的学生:"大家明白他说的意思了吗?谁再来说说?"和或者让其
    它学生来补充:"谁能把他的话补充得更清楚!"这两点是否重复了?
    2、"你的答案是正确的。""你回答得很好!"是否属于赞赏式回应
    3、在回应学生时教师会作出提问,这里的提问要与第4点提问区分清楚似乎比较困难。
    4、迁移式回应与讲授较难区分
ou lan

<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对学生回答的行动研究>研究计划第二次修改 - 2 views

started by ou lan on 08 Mar 09 no follow-up yet
  • ou lan
     
    研究题目: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对学生回答的行动研究

    【研究理念】
    教师的应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教师对幼儿提问的回答,二是对幼儿回答的回应。这里要讲的主要是后者。
    美国幼教专家凯茨认为:教师的专业素养表现为在教育工作中能运用缜密的知识作为判断和形事的标准,具有这种素质的教师能抓住孩子抛过来的"球",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并以适当的方式把"球"抛给孩子。当孩子生成问题时,教师的有效回应便成为问题能否保持、开展、深入、解决的关键。意大利教育家瑞吉欧有这样一句话:"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并抛还给孩子。"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要随时注意观察孩子,及时捕捉孩子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再把问题"还给"孩子,让他们"接过球",投入到新一轮的思考、探索中,从而使活动不断深入。在教学活动时,"教师的如何回应"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去突破的一个难点,也是我们教师最困惑的一个问题。
    教师的回应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面对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热情,教师要依据不同的活动形式、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随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策略,支持和推动幼儿的自主学习、主动建构、整体发展。

    【研究设计】
    ●学生回答后,教师应有3-5的停顿时间
    根据教育时间节奏的研究结果。课堂提问节奏也应有快有慢,快慢适宜。每一次提问和答问过程中,教师起码应该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时间,即"第一等待时间"与"第二等待时间"。第一等待时间是指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之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这时,不能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学生回答。第二等待时间是指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也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让另一个学生回答,或者评价学生的答案,或者提出另一个问题。这是因为,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间断性、跳跃性的,而不是连续的。在学生头脑中,出现一个思维的高峰后,往往要停顿3-5秒钟后才能出现另一个高峰。思维的这一特点好像是"间隙喷泉"。所以,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应当设置必要的停顿时间,才有利于学生思维高潮的出现,也才符合学生边学边想,先想后说,想好才能说好的学习思维规律。
    ●教师简单重复学生的答案属于无效应答
    教师简单重复学生的回答,会使其他的学生认为"反正他的回答老师会说第二遍,我不听也没关系",久而久之养成不好的倾听习惯和对教师的依赖心理。
    ●教师的有效应答方式有:欣赏式回应、追问式回应、修补式回应、迁移式回应、商议式回应、滞后式回应。
    (1)欣赏式回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漠视学生的观点,更不能直接否定他们,要耐心聆听学生的倾诉,分析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用"欣赏"顺应他们的思路,继而扩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2)追问式回应:追问是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方式,使学生们感觉到老师是学习的参与者,也给予学生再次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细心观察每一位学生的需要,及时地捕捉能够继续追问的信息,适时地把偏离轨道的思维路径引上正道。


    (3)修补式回应:某举手学生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时,却不知道回答什么了,话语零碎,表达不清晰,而教师却理解了大概意思,此时,教师可以用自己的经验给予一定的修补,如这样的句式:你是说......或你是想说......,对吗?" 用合乎语法的句子把答案完整、准确地表述来处理学生回答的方式。

    (4)迁移式回应: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不能进入周转",所以教师还要学会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迁移,判断学生的问题是否有潜在价值,并进行点拨,引向显性价值方向。

    (5)商议式回应:商议式的回应可以让幼儿来回应幼儿,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商量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幼儿学习的主体性。例如:当一个学生回答错误以后,老师没有直接地把答案告诉他,而是问其他的学生:"你们同意他猜的吗?你有其他想法吗?你觉得他什么地方猜错了?"这样,当一个学生回答的时候同时也没有放弃其他学生,把对个别学生帮助融入到集体中,形成有效的生生互动。

    (6)滞后式回应:教师适当地滞后回应的时间,对先答的幼儿不做明确回应,能够避免其他还在思考的孩子就会"共享"这个答案而放弃自己的想法
    有利于其他幼儿思考,丰富回答内容,增强提问效果。

    根据以上观点,我把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应答分为有效应答和无效应答。无效应答包括:批评和重复学生答案,有效应答包括1、表扬学生的回答;2欣赏式回应;3、追问式回应;4、修补式回应5、迁移式回应;6、商议式回应;7、滞后式回应。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应该有3-5秒的停顿。我把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的应答分类表格设计如附件一。
ou lan

<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对学生回答的行动研究>第一次计划(第二周) - 3 views

started by ou lan on 03 Mar 09 no follow-up yet
  • ou lan
     
    研究题目: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对学生回答的行动研究
    研究计划
    一、在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所作的反应可分为积极反应和消极反应。弗兰德斯语言类别系统中第1类接纳感受、第2类赞赏或鼓励和第3类接纳或利用学生的观点属于积极反应;而第3点接纳或利用学生的观点,可分为:重复学生的回答和利用学生的观点两类;第7类批评和第10类无声(对学生的回答不作反应)属于消极反应。
    根据以上想法,我把语言类别表格设计如附件一。
    二、第三周工作任务:把《圆柱的体积》这一课的录音按三秒一个文件划分,听取其中十分钟录音,按照新设计的表格记录数据。
    三、根据《圆柱的体积》这一课的数据,分析现象和原因,反思以下两点:1、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没有对学生作出积极的反应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2、在课堂中,如何对学生作出积极的反应以促进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ou lan

第十三周反思 - 19 views

started by ou lan on 30 Nov 08 no follow-up yet
  • ou lan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赞赏和鼓励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带动课堂学习气氛起到很好的作用。但超值的嘉奖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惰性,只要学生发言就说"非常好"、"棒极了",这样的赞赏会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赞赏语言单一对赞赏的作用也大打折扣。我尝试把教师间接影响的第2点"赞赏或鼓励"分为两大类:
    一、是语言赞赏(即课堂上用赞美的语言、激励的话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是体态赞赏(即老师用肢体语言来表示对学生的肯定)
    其中语言赞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标准的评价语,可分为
    (1)挖掘教材中的可比因素。例如,"你考虑得真周全,把你们小组的意见进行了整合,你们小组很团结。'神舟六号'就是精诚合作的最好例证"。
    (2)与同学对比。例如,"到目前为止,你是回答得最出色的一个!""这样的分析确实高人一筹!"(3)与教师对比。例如,"这个问题老师也是昨天才找到资料的,你的自学能力真强。""你真会思考,这个问题老师也没有想到。"
    (4)与自身对比。例如,"据我所知,你这次发言是最棒的,继续努力!"
    体态赞赏可分为:
    (1)拇指赞赏法;(2)鼓掌赞赏(3)目光赞赏法(包括括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
ou lan

第十二周反思 - 30 views

started by ou lan on 24 Nov 08 no follow-up yet
  • ou lan
     
    在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时,我用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用了一半时间复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剩下半节课时间只讲了例题的一半,第二课时把例题讲完,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做题方法步骤。最后利用五分钟时间让学生写一写这两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和解题的主要步骤。出乎意料之外,除有7个学生写得有点辞不达意外,其它学生都能很好地写出来,而且有一些学生还能根据教师上课讲的话写下一些自己总结的语言出来。虽然一个课时的内容我用了两个课时去讲,才可能有这些效果。但如果新授课都能让学生这样写一写,能促使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紧张感,激发学生思考而且能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ou lan

第十一周反思 - 28 views

started by ou lan on 13 Nov 08 no follow-up yet
  • ou lan
     
    教学不是告诉,不该人为的将方法明确地告诉学生,而是每个学生的脑筋都在课堂中动起来,学会去思考,学会去学习。而作为教师除了要设计教学环节、设计好问题、设计好练习题外,更要注意在课堂切切实实地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思考。我尝试把在课堂上学生的思考分为三类:
    1、在阅读中思考,要教会学生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学生默读题目,看书本都属于这一种情况。
    2、在听讲中思考,你给学生讲述一点什么,让他们一边听讲一边思考你所讲述的内容。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或教师向学生讲解某一个问题,并且有足够时间让学生去思考。
    3、在书写中思考,分三种情况:(1)学生做练习;(2)给学生提一些思考题、要求或目的,让他们把答案写下来。如"你能像他一样举个例子吗?""你能把求圆环面积的方法写一写吗?"等等;(3)学生做笔记,指导学生做笔记应该记自己疑问的地方,记自己在听讲中的心得体会,对自己来说新的方法、思想,记自己闪现的灵感。
    我尝试取"按比分配"一课1-8分钟的片断来观察,发现学生有4次听讲思考,1次书写思考,1次阅读思考。
    4次听讲思考分别是:(1)第一分钟的20秒-33秒,教师提问了一个问题,到58秒点名回答,学生有25秒的思考时间;(2)第四分钟第15秒教师问:还有不同意见?在第19秒点名回答。(3)第五分钟第29秒教师问:为什么是六分之一?在第35秒点名回答。(这两个问题是较简单的)(4)在第七分钟第37秒教师问:口答怎样列式?在第八分钟第3秒点名回答。
    1次书写思考是:在第一分钟的46秒教师提出一个做题要求:在笔记本填出小黑板的括号里的内容。到第三分钟第41秒点名回答。
    1次阅读思考是:让学生默读例题的题目
    我觉得在上这一节课时,我有注意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时间,但最重要的是学生有没有真正去思考,如果学生没有真正去思考,那以上的种种只是一种形式,而且还会浪费时间。怎样引领学生真正去思考,我觉得教师对课堂的驾御能力、引导技巧很重要。
ou lan

第十周反思 - 28 views

started by ou lan on 10 Nov 08 no follow-up yet
  • ou lan
     
    如果针对提问把弗氏的十个语言类别进行再次划分,可不可以结合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法呢?把"提问"再细分为"知识性提问"、"理解性提问"、"应用性提问"、"分析性提问"、"综合性提问"、"评价性提问"。但划分时会较难区分清楚,必须对"知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分析性问题"、"综合性问题"、"评价性问题"有很透彻的理解,能把握好它们的尺度。把"其它"分为学生练习、思考、动手操作讨论、混乱、沉默。
ou lan

第九周反思 - 25 views

started by ou lan on 03 Nov 08 no follow-up yet
  • ou lan
     
    这两个星期学习的是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圆环的面积等,故比较多机会让学生动手剪一剪、画一画,上台指一指,展示一番等。而在上课时我也故意将一些内容交给学生上台讲,当然由于学生的讲话声音不大、表达不够条理等原因,效果未如理想。但我觉得这一环节也起到一定的作用:1、学生对上台展示很有兴趣,能引发起他们思考的激情。2、在教师的提醒下学生会注意去聆听发言者的讲话,当然还没达到全部学生都去认真地听。我想这还需要一段长时间的培养。3、让学生上台前,先让全班学生自己练习如何摆放如何操作如何表达,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特级教师夏青峰老师说过"听过的,忘记了;看过的,记住了;做过的,掌握了。"没有亲身的体验,没有积极的活动,很多知识便如同"过眼烟云",很难扎根在学生脑海中。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把"书本的数学"变为"活动的数学",让学生在活动与应用的过程中去体悟与理解知识。现在上课时我会尽量提醒自己少讲一点,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因为教师在讲时,学生只是"听过了"、"看过了",我们应想办法让学生"做过了"。但如何让学生去"做"?如何去引导?如何去组织?对我来说还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ou lan

第八周反思 - 16 views

started by ou lan on 27 Oct 08 no follow-up yet
  • ou lan
     
    星期四上了一节《圆的认识》,在这一节课中我设计了请一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发现的环节,但在进行这一环节时,台下很多学生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台上。于是,引发了下面的思考题:如何使学生在讲台上勇于大声发言,并且这个时候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呢?我想:1、在平时的教学中多进行这样的环节,上台展示的学生要涉及各个层面,尽可能涉及到每一个同学,不要让学生觉得"这只是好学生的事",要让他们产生紧张感,我也有随时上台展示的可能。2、多表扬、多鼓励,尤其是对胆小、成绩欠佳的学生。3、学生上台展示时,对台下的学生报置任务,让他们带着任务去看台上的同学展示。在学生展示过程中或展示后立即提出相关的问题。
    第八周星期六参加了广东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研计会。其中最让我深刻的有两点:1、洋思中学的秦培元校长提出的: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全程紧张、高效地学习,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学生先根据目标自学,教师检查反馈,从最差的学生开始抓。每节课最后15分钟做作业,当堂完成,当堂批改。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在课堂上若能留15分钟给学生做题,检查学生当堂的学习情况,对营造学生学习紧张情绪应该很有帮助,但往往一节课下来连要讲的内容还没讲完,要留时间给学生做题,需要教师更节省地设计教学内容,需要教师舍得"少讲一点",舍得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2、吴松年校长所说的,一节课的引入并不单单指课始时引入课题,而是在学生的积极性低下时怎样把学生再次引入到课堂中,一节课的引入不止一次,而是多次的。一节课40分钟即使是学习感兴趣的课题,学生也很难一直维持很高的积极性,其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师的任务,如何在学生的积极性快要低下去时,再次引起来呢?我认为1、通过表扬、鼓励;2、通过有趣的、巧妙的提问;3、有表演才能的老师还可通过一个小笑话、小故事来缓解学生的疲惫,但这个对我来说很难。在备课时我们都应该设想好这多次的"引入"。
ou lan

第七周反思ou - 24 views

started by ou lan on 19 Oct 08 no follow-up yet
  • ou lan
     
    这一周上了一节公开课《按比分配》。通过课后观看录像,个人认为以下这几点相对以前的课有所改善:1、无意思的小动作减少了,但偶尔还存在。2、提问后为学生预留思考的时间。
    但不足的地方还有很多:1、在无意中表现出无奈与疲惫,尤其是在学生不会回答或提出问题回应的学生较少。2、向学生提出在做题的命令之后,没有立即走下讲台察看学生的做题情况。3、与学生的眼神交流缺乏感情。4、对学生的表扬语言单调,缺乏感情。 5、在课堂的设计环节上局限了学生的思维,没有为学生设置太大思考空间,本节课内容还有一个解题方法,但没有给予学生发现和发表的机会。6、察看学生的做题情况时针对性不够强,不利于在课堂上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7、对学生的回答反应不够敏捷,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这可能与教师个人的思维能力与知识储备有关。
    其实每次上公开课,虽然心情难免会紧张,但我都是怀着要把这节课上好的想法去做,但据听课的老师反映:我是在无奈地上课。这一点让我很困惑也很苦恼,其实我上课的心情一点也不无奈也不疲惫,但为什么会给别人这样的感觉呢?既然听课的老师有这样的感觉,那学生必然也有这样的感觉了,那我觉得我的学生实在太可怜了。这可能与教师的个人精神面貌和性格有关吧,我很想改变自己上课的精神状态,放松地投入到课堂中去,因为我觉得教师要给学生一种愉快的感觉,学生才可能愉快地学习。
ou lan

关于《按比分配》一课对教学情感中非语言交流的评价 - 15 views

started by ou lan on 19 Oct 08 no follow-up yet
  • ou lan
     
    一、在教学过程中,极少使用鼓励性交流,个人认为原因是1、教师个人心态没有调整好,上课是不能放松、放开。 2、教师没有掌握好鼓励性交流的技巧。3、这与教师个人性格、平时教学习惯有很大关系。 二、在教学过程中,有不自觉使用了抑制性交流。1、在无意中表现出无奈与疲惫,尤其是在学生不会回答或提出问题回应的学生较少。2、向学生提出在做题的命令之后,没有立即走下讲台察看学生的做题情况。4、在第八分钟,向学生提问后,在等待学生回答时,又毫无意地望了两次黑板。 5、与学生的眼神交流缺乏感情。 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的精神状态要给人一种愉快的感觉,眼神要有感情,脸部表情要丰富,要能感染学生,引发学生上谭的激情。最重要是教师要能放松自我,投入到课堂中去。
ou lan

关于《按比分配》一课对课堂中的教学组织与管理的评价 - 25 views

started by ou lan on 19 Oct 08 no follow-up yet
  • ou lan
     
    1、课前,教师的备课详尽,要讲的知识要点,学生练训的题目,学生可能出现反应等课前都有设想与准备。教师能组织好课堂,保证课堂各个学习环节顺利进行,没有为课堂设计一些必要的身体活动,有课堂纪律和规则。但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的接受程度教师预想得过高,学生出现了一些预期之外的回答和反应。根据学生的反应教师所做应变不够灵活,没有很好引导学生,某些环节过渡得不自然,有些问题解决不到位;没有为课堂设计一些必要的身体活动;对好的行为有进行表扬,但偶尔有所忽略,且表扬的语言单调,力度不够,感染力不够强,感情不够真诚;对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所作鼓励不够、关注度不够。 2、学生的学习行为占大比例,非学习行为极少。 堂 3、其它值得反思的地方:1、没有为学生设置太大思考空间,本节课内容还有一个解题方法,但没有给予学生发现和发表的机会,在课堂的设计环节上局限了学生的思维。2、察看学生的做题情况时针对性不够强,不利于在课堂上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ou lan

第六周反思(ou yanlan) - 42 views

started by ou lan on 12 Oct 08 no follow-up yet
  • ou lan
     
    在这一周,与同事的交流中,我学习到:1、要改变学生不好的习惯或培养学生好的习惯,不能一蹴而就,可取用在一段时期内狠抓一点的方法。先对学生提出一个要求,在一个时期内不断反复强调、强化。2、课堂上要让学生产生紧张感,学生有紧张感才会把注意力聚中在课堂上,才能提高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3、课堂总结时,可让学生写一写这节课的知识重点或做题方法,以检查学生上课掌握知识的情况,通过个也能增加学生上课的紧张感受。
    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紧张感呢?我认为:1、教师的教态、教学语言、语气等起很大的作用。上一周我观看了自己上课的录像,我发现自己的教态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眼睛注视学生的力度不够,眼睛过多地停留在黑板或书本,有时甚至是毫无目的地拿起粉笔又放下粉笔,这些都会导致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平时教学中,我一定要改掉一些小动作,学会用眼睛跟学生交流,我想要让学生有"我就在老师的眼皮底下"的感觉,学生才会产生紧张感。2、提问。首先提问时避免集体回答,避免一些学生滥竽充数;其次,提问的层次要广、要细,要涉及到每一个同学。3、及时做检查。一节课尾声时,留一点时间让学生做一些题目或写总结,立刻上交。既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接受情况,同时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自己我检查,而且可以增加学生的紧张感。
‹ Previous 21 - 40 of 44 Next ›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