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
教师自我评价
/
<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对学生回答的行动研究>研究计划第二次修改
<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对学生回答的行动研究>研究计划第二次修改
- 2 views
started by
ou lan
on 08 Mar 09
#1
ou lan
on 08 Mar 09
研究题目: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对学生回答的行动研究
【研究理念】
教师的应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教师对幼儿提问的回答,二是对幼儿回答的回应。这里要讲的主要是后者。
美国幼教专家凯茨认为:教师的专业素养表现为在教育工作中能运用缜密的知识作为判断和形事的标准,具有这种素质的教师能抓住孩子抛过来的"球",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并以适当的方式把"球"抛给孩子。当孩子生成问题时,教师的有效回应便成为问题能否保持、开展、深入、解决的关键。意大利教育家瑞吉欧有这样一句话:"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并抛还给孩子。"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要随时注意观察孩子,及时捕捉孩子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再把问题"还给"孩子,让他们"接过球",投入到新一轮的思考、探索中,从而使活动不断深入。在教学活动时,"教师的如何回应"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去突破的一个难点,也是我们教师最困惑的一个问题。
教师的回应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面对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热情,教师要依据不同的活动形式、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随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策略,支持和推动幼儿的自主学习、主动建构、整体发展。
【研究设计】
●学生回答后,教师应有3-5的停顿时间
根据教育时间节奏的研究结果。课堂提问节奏也应有快有慢,快慢适宜。每一次提问和答问过程中,教师起码应该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时间,即"第一等待时间"与"第二等待时间"。第一等待时间是指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之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这时,不能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学生回答。第二等待时间是指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也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让另一个学生回答,或者评价学生的答案,或者提出另一个问题。这是因为,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间断性、跳跃性的,而不是连续的。在学生头脑中,出现一个思维的高峰后,往往要停顿3-5秒钟后才能出现另一个高峰。思维的这一特点好像是"间隙喷泉"。所以,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应当设置必要的停顿时间,才有利于学生思维高潮的出现,也才符合学生边学边想,先想后说,想好才能说好的学习思维规律。
●教师简单重复学生的答案属于无效应答
教师简单重复学生的回答,会使其他的学生认为"反正他的回答老师会说第二遍,我不听也没关系",久而久之养成不好的倾听习惯和对教师的依赖心理。
●教师的有效应答方式有:欣赏式回应、追问式回应、修补式回应、迁移式回应、商议式回应、滞后式回应。
(1)欣赏式回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漠视学生的观点,更不能直接否定他们,要耐心聆听学生的倾诉,分析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用"欣赏"顺应他们的思路,继而扩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2)追问式回应:追问是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方式,使学生们感觉到老师是学习的参与者,也给予学生再次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细心观察每一位学生的需要,及时地捕捉能够继续追问的信息,适时地把偏离轨道的思维路径引上正道。
(3)修补式回应:某举手学生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时,却不知道回答什么了,话语零碎,表达不清晰,而教师却理解了大概意思,此时,教师可以用自己的经验给予一定的修补,如这样的句式:你是说......或你是想说......,对吗?" 用合乎语法的句子把答案完整、准确地表述来处理学生回答的方式。
(4)迁移式回应: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不能进入周转",所以教师还要学会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迁移,判断学生的问题是否有潜在价值,并进行点拨,引向显性价值方向。
(5)商议式回应:商议式的回应可以让幼儿来回应幼儿,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商量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幼儿学习的主体性。例如:当一个学生回答错误以后,老师没有直接地把答案告诉他,而是问其他的学生:"你们同意他猜的吗?你有其他想法吗?你觉得他什么地方猜错了?"这样,当一个学生回答的时候同时也没有放弃其他学生,把对个别学生帮助融入到集体中,形成有效的生生互动。
(6)滞后式回应:教师适当地滞后回应的时间,对先答的幼儿不做明确回应,能够避免其他还在思考的孩子就会"共享"这个答案而放弃自己的想法
有利于其他幼儿思考,丰富回答内容,增强提问效果。
根据以上观点,我把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应答分为有效应答和无效应答。无效应答包括:批评和重复学生答案,有效应答包括1、表扬学生的回答;2欣赏式回应;3、追问式回应;4、修补式回应5、迁移式回应;6、商议式回应;7、滞后式回应。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应该有3-5秒的停顿。我把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的应答分类表格设计如附件一。
研究题目: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对学生回答的行动研究
【研究理念】
教师的应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教师对幼儿提问的回答,二是对幼儿回答的回应。这里要讲的主要是后者。
美国幼教专家凯茨认为:教师的专业素养表现为在教育工作中能运用缜密的知识作为判断和形事的标准,具有这种素质的教师能抓住孩子抛过来的"球",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并以适当的方式把"球"抛给孩子。当孩子生成问题时,教师的有效回应便成为问题能否保持、开展、深入、解决的关键。意大利教育家瑞吉欧有这样一句话:"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并抛还给孩子。"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要随时注意观察孩子,及时捕捉孩子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再把问题"还给"孩子,让他们"接过球",投入到新一轮的思考、探索中,从而使活动不断深入。在教学活动时,"教师的如何回应"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去突破的一个难点,也是我们教师最困惑的一个问题。
教师的回应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面对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热情,教师要依据不同的活动形式、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随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策略,支持和推动幼儿的自主学习、主动建构、整体发展。
【研究设计】
●学生回答后,教师应有3-5的停顿时间
根据教育时间节奏的研究结果。课堂提问节奏也应有快有慢,快慢适宜。每一次提问和答问过程中,教师起码应该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时间,即"第一等待时间"与"第二等待时间"。第一等待时间是指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之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这时,不能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学生回答。第二等待时间是指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也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让另一个学生回答,或者评价学生的答案,或者提出另一个问题。这是因为,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间断性、跳跃性的,而不是连续的。在学生头脑中,出现一个思维的高峰后,往往要停顿3-5秒钟后才能出现另一个高峰。思维的这一特点好像是"间隙喷泉"。所以,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应当设置必要的停顿时间,才有利于学生思维高潮的出现,也才符合学生边学边想,先想后说,想好才能说好的学习思维规律。
●教师简单重复学生的答案属于无效应答
教师简单重复学生的回答,会使其他的学生认为"反正他的回答老师会说第二遍,我不听也没关系",久而久之养成不好的倾听习惯和对教师的依赖心理。
●教师的有效应答方式有:欣赏式回应、追问式回应、修补式回应、迁移式回应、商议式回应、滞后式回应。
(1)欣赏式回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漠视学生的观点,更不能直接否定他们,要耐心聆听学生的倾诉,分析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用"欣赏"顺应他们的思路,继而扩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2)追问式回应:追问是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方式,使学生们感觉到老师是学习的参与者,也给予学生再次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细心观察每一位学生的需要,及时地捕捉能够继续追问的信息,适时地把偏离轨道的思维路径引上正道。
(3)修补式回应:某举手学生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时,却不知道回答什么了,话语零碎,表达不清晰,而教师却理解了大概意思,此时,教师可以用自己的经验给予一定的修补,如这样的句式:你是说......或你是想说......,对吗?" 用合乎语法的句子把答案完整、准确地表述来处理学生回答的方式。
(4)迁移式回应: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不能进入周转",所以教师还要学会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迁移,判断学生的问题是否有潜在价值,并进行点拨,引向显性价值方向。
(5)商议式回应:商议式的回应可以让幼儿来回应幼儿,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商量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幼儿学习的主体性。例如:当一个学生回答错误以后,老师没有直接地把答案告诉他,而是问其他的学生:"你们同意他猜的吗?你有其他想法吗?你觉得他什么地方猜错了?"这样,当一个学生回答的时候同时也没有放弃其他学生,把对个别学生帮助融入到集体中,形成有效的生生互动。
(6)滞后式回应:教师适当地滞后回应的时间,对先答的幼儿不做明确回应,能够避免其他还在思考的孩子就会"共享"这个答案而放弃自己的想法
有利于其他幼儿思考,丰富回答内容,增强提问效果。
根据以上观点,我把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应答分为有效应答和无效应答。无效应答包括:批评和重复学生答案,有效应答包括1、表扬学生的回答;2欣赏式回应;3、追问式回应;4、修补式回应5、迁移式回应;6、商议式回应;7、滞后式回应。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应该有3-5秒的停顿。我把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的应答分类表格设计如附件一。
...
Cancel
To Top
Start a New Topic »
« Back to the 教师自我评价 group
Start a New Topic
【研究理念】
教师的应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教师对幼儿提问的回答,二是对幼儿回答的回应。这里要讲的主要是后者。
美国幼教专家凯茨认为:教师的专业素养表现为在教育工作中能运用缜密的知识作为判断和形事的标准,具有这种素质的教师能抓住孩子抛过来的"球",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并以适当的方式把"球"抛给孩子。当孩子生成问题时,教师的有效回应便成为问题能否保持、开展、深入、解决的关键。意大利教育家瑞吉欧有这样一句话:"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并抛还给孩子。"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要随时注意观察孩子,及时捕捉孩子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再把问题"还给"孩子,让他们"接过球",投入到新一轮的思考、探索中,从而使活动不断深入。在教学活动时,"教师的如何回应"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去突破的一个难点,也是我们教师最困惑的一个问题。
教师的回应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面对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热情,教师要依据不同的活动形式、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随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策略,支持和推动幼儿的自主学习、主动建构、整体发展。
【研究设计】
●学生回答后,教师应有3-5的停顿时间
根据教育时间节奏的研究结果。课堂提问节奏也应有快有慢,快慢适宜。每一次提问和答问过程中,教师起码应该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时间,即"第一等待时间"与"第二等待时间"。第一等待时间是指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之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这时,不能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学生回答。第二等待时间是指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也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让另一个学生回答,或者评价学生的答案,或者提出另一个问题。这是因为,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间断性、跳跃性的,而不是连续的。在学生头脑中,出现一个思维的高峰后,往往要停顿3-5秒钟后才能出现另一个高峰。思维的这一特点好像是"间隙喷泉"。所以,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应当设置必要的停顿时间,才有利于学生思维高潮的出现,也才符合学生边学边想,先想后说,想好才能说好的学习思维规律。
●教师简单重复学生的答案属于无效应答
教师简单重复学生的回答,会使其他的学生认为"反正他的回答老师会说第二遍,我不听也没关系",久而久之养成不好的倾听习惯和对教师的依赖心理。
●教师的有效应答方式有:欣赏式回应、追问式回应、修补式回应、迁移式回应、商议式回应、滞后式回应。
(1)欣赏式回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漠视学生的观点,更不能直接否定他们,要耐心聆听学生的倾诉,分析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用"欣赏"顺应他们的思路,继而扩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2)追问式回应:追问是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方式,使学生们感觉到老师是学习的参与者,也给予学生再次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细心观察每一位学生的需要,及时地捕捉能够继续追问的信息,适时地把偏离轨道的思维路径引上正道。
(3)修补式回应:某举手学生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时,却不知道回答什么了,话语零碎,表达不清晰,而教师却理解了大概意思,此时,教师可以用自己的经验给予一定的修补,如这样的句式:你是说......或你是想说......,对吗?" 用合乎语法的句子把答案完整、准确地表述来处理学生回答的方式。
(4)迁移式回应: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不能进入周转",所以教师还要学会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迁移,判断学生的问题是否有潜在价值,并进行点拨,引向显性价值方向。
(5)商议式回应:商议式的回应可以让幼儿来回应幼儿,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商量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幼儿学习的主体性。例如:当一个学生回答错误以后,老师没有直接地把答案告诉他,而是问其他的学生:"你们同意他猜的吗?你有其他想法吗?你觉得他什么地方猜错了?"这样,当一个学生回答的时候同时也没有放弃其他学生,把对个别学生帮助融入到集体中,形成有效的生生互动。
(6)滞后式回应:教师适当地滞后回应的时间,对先答的幼儿不做明确回应,能够避免其他还在思考的孩子就会"共享"这个答案而放弃自己的想法
有利于其他幼儿思考,丰富回答内容,增强提问效果。
根据以上观点,我把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应答分为有效应答和无效应答。无效应答包括:批评和重复学生答案,有效应答包括1、表扬学生的回答;2欣赏式回应;3、追问式回应;4、修补式回应5、迁移式回应;6、商议式回应;7、滞后式回应。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应该有3-5秒的停顿。我把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的应答分类表格设计如附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