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教师自我评价/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问答互动的有效性行动研究
wjh 00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问答互动的有效性行动研究 - 3 views

第三单元测验试卷评讲课反思(第八周)

started by wjh 001 on 02 Apr 09
  • wjh 001
     
    分析一:这是一节评讲试卷课,我设计的课堂教学结构是先用10分钟学生相互帮助、交流解决各自的错题;教师20分钟重点讲解错得较多的题目;最后10分钟学生当堂测验。由于这是第一次用这种形式上评讲试卷课,感觉自己做得不好,在讲解的20分钟里,由于题目太多,怎样控制好每道题的讲解深度,又要让学生充分思考、多点回答,有相当的难度。在数据分析方面,教师提问共有69次,其中41识记型提问有15次,占提问总次数的21.7%;42理解型提问有25次,占提问总次数的36.2%;43应用型提问15次,占提问总次数的21.7;44评价型提问有0次;其中45低效提问有14次,占提问总次数的20.3%。从这些数据来看,这节课教师的提问比较注重理解型的提问,应用型的提问也不少,这样的提问是符合评讲试卷课的要求的,但我觉得应该更注重一些评价型的提问,因为试卷的答案已经做出来了,学生完全有能力对答案作出评价,而且经过评价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分析二:在教师提出问题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机会有14次,这个次数是远远不够的,我认为评讲试卷课比起新授课学生需要更多的时间思考,因为学生理解了知识后需要时间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对学生来说很重要。这节课我在这方面就做得很不好,极少时间让学生思考,教师都急于找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以致于其他学生没有思考的机会,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是很低的。
    分析三:在学生回答问题方面,共有109次出现"8",说明在这段时间里学生回答得很积极,但从图表来看,"8"前面很少出现"102",说明学生的这些回答基本是没有先经过思考的,都是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因此,表面上的课堂活跃并不代表全体学生有真正的思考时间。我们需要的是类似第8分钟时出现的教学情景:43-43-102-102-6-8-8-2,这个过程是教师提出应用型问题后,学生思考6秒钟,然后教师点名回答,学生回答持续6秒钟,最后教师表扬回应,这就是我要追求的理想模式。
    当然,这节试卷评讲课的教学模式只是初次的探讨,还存在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希望能与同行们不断修正,能真正提高评讲试卷课的效率,这对于毕业班后期的教学工作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To Top

Start a New Topic » « Back to the 教师自我评价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