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教师自我评价/ 国内外关于师生问答互动有效性的研究综述
wjh 001

国内外关于师生问答互动有效性的研究综述 - 6 views

started by wjh 001 on 10 May 09
  • wjh 001
     
    (一)国内外关于提问的研究现状
    1.国内关于提问的研究
    国内最早研究提问的人是古代教育家孔子。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不愤不启,不徘不发",意即要善于抓住学生心愤口悱的时机,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设置疑问,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随后又出现了许多把"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来研究的教育教学著作:。如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著的《教育学》把"提问"作为"谈话法"。李成武等主编的《现代教育学》认为,"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师生间的谈话,让学生自己得出,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 。"谈话法亦称"问答法"、"提问法'、"苏格拉底法"或"产婆术"。最早使用谈话法的是中国古代的孔子和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近年来,对课堂提问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而:第一,课堂提问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师生间的"对话"上。如瞿保奎等编写的《教学理沦》、钟启泉译的《教学原理》等。第二,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在实践的层面上对课堂提问作实证研究。如2004年隋晶的《中学历史课堂提问的实践与思考》。
    2.国外关于提问的研究
    国外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上半叶。斯蒂文思(1912)做了一项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他发现他研究的教师们课堂上所提的66%的问题,属于直接从教科书上提取的记忆型的问题。时隔54年以后,弗洛伊德(1966)的重复研究发现,他所抽样研究的教师们所提的问题中77%的答案要求是具体的事实。国外对课堂提问研究中最具代表的人物是心理学家瑞格(Wragg)。瑞格从提问的概念、提问的原因、提问的类型及其出现的频率等方面进行了心理学意义上较为全面的研究。贝拉克 (Belarck) 通过研究发现,中学课堂教学过程的核心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然后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应。提问被视为有效教学的核心。韦伦(w .w. Wi1en)对大量研究发问技巧的论述进行综合,作出了如下归纳:(1)设计标志课堂结构和方向的关键问题。(2)清楚、详细而精确地表述问题。(3)使问题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4)按照逻辑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提问。(5)提出各种水平的问题。(6)紧随学生的回答继续发问。(7)在学生回答之前提供思考的时间。San dra F . R ief,Ju lieA .H eimburge所著的《全纳课堂的有效教学》一书中提出了几种课堂教学准确的有效的提问技巧和策略:。
    (二)关于侯答的研究
    韦伦(w .w. Wi1en)对研究发问的技巧中论述到:在学生回答之前提供思考的时间。发问以后,等3-5秒或更长时间,可以增加学生回答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在较高水平上进行思维。让学生马上问答问题会明显减少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富有意义的相互作用。在重复或重新表述问题之前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可保证学生对问题的充分理解。
    大量的调查表明,许多教师为了显示教学的效率或课堂教学的紧凑和活跃,运用了不断的发问,最多可达10-12个问题/分。侯答时间通常在1秒-3秒之内,有的甚至不足一秒。有一项实验证明,教师的侯答时间增加至3秒以上,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原因首先在于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机会;其次是创造了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的更为宽松的课堂气氛。
    (三)关于学生回答的研究
    在课堂教学中,叫答集中表现在叫答的方式和叫答的范围这两方面。研究表明,按一定的形式,依次请学生回答,学生可预知的规则叫答方式要比教师随机叫答方式效果好。因为规则叫答方式使学生有心里上的准备,有利于集中注意。随机叫答往往倾向于个别好学生,这对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研究同时也证明,叫答范围越广,教学效果也越好。所以教师要适当控制自愿回答者的叫答,保证大多数人回答问题的机会。有一项调查发现,在叫答所有的学生情况下,学生表现出较多的专心行为,较少测验焦虑,学业成绩也较好。

To Top

Start a New Topic » « Back to the 教师自我评价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