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sociallearnlab/ Group items tagged 网络教育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小石 -

桑新民:探索信息时代高校课程与教学的新模式 - 开源教育与教育技术 - 0 views

  • 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发展,大学最激烈的竞争和最稀缺的资源将是由优秀教授组成的多学科交叉的科研-教学团队,其成果和工作将以专业网站的形式向全世界同行展示、共享,并由此吸引全世界优秀人才跨时空参与和加盟!这必将成为大学在数字化生存新环境中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一项新的综合实力评价指标);同时势必导致高校课程-教学的数字化改造、一体化开发、网络化服务新体制、新机制的创生! 数字化的立体课程学习资源出版业将成为传统教材出版发行业与 IT产业共同抢占-最终与高校课程开发团队联手耕耘的广阔新天地!
  • 结合这几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跨时空、大信息量、交互性和个性化,应该是高校网络课程教学新模式的主要特色;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方便的获取方式是新模式的主要优势;个性化、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模式则是新模式探索中的难点;能否尽快培养出一批能够理解和适应网络文化,并能参与网络文化创造的优秀师生队伍,则是高校网络课程教学新模式探索成败的关键。
  • 近五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归纳起来,突出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① 各级教育决策管理部门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② 硬件、软件、资源建设超常规发展; ③ 新型学习与教学模式的探索如雨后春笋; ④ 新一代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迅速成长。
  • ...11 more annotations...
  • 如何使高校教师更快地适应这种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新环境?
  • 我们深感到,当前不仅迫切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更重要的是必须更新广大师生的学习观念与教学模式,培养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中高效学习和教学设计、管理、评价、服务的能力与方法,这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当前我国高校改革发展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基本建设!这显然需要才信息时代的要求出发,研究高校教师素养的结构,并据此设计教师培训课程体系。
  • 我们认为,能够较好胜任 高校网络课程建设的新一代大学教师 必须有教育理论基础、技术基础、艺术基础这三大基础支撑,而将这三大基础整合起来的,则是 网络课程 教学设计、开发、评价、管理的能力。
  • 我们可以用两个层次的结构图来展现。 图1 新一代大学教师素养第一层次 结构示意图 ?? ??接着我们再分别深入到其三大基础之中,进一步分析 新一代大学教师素养 第二层次的结构。 图2-1: 新一代大学教师的教育 基础理论 图2-2: 新一代大学教师的技术基础图2-3: 新一代大学教师的艺术基础图2:新一代大学教师素养 第二层次 结构示意图   新一代大学教师 的教育基础理论主要包括: 网络 学习理论、 网络 课程与教学理论、 网络 教育传播理论,这三大理论都面临深刻的历史变革(如教育传播理论正在从电视时代的单向传播发展到互联网时代的交互式传播新模式),将这三大理论整合起来的是 系统理论与方法论,尤其是当代迅速发展的非线性科学 (分形、混沌、超循环理论等) 及其方法论 ;   新一代大学教师的技术基础包括: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其中不仅包括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库技术,还包括图书情报信息专业的数据管理和检索技术,而且必须从教育资源建设的角度将这两方面整合起来)、通讯技术(包括天网、地网和人机通讯技术),将这三大技术基础整合起来的是 教育人工智能技术 (各种复杂技术要想在教育中广泛采用,必须人性化、“傻瓜化”,也就是智能化。因此,教育人工智能技术必将成为广泛吸收多学科专家联合攻关的重大前沿课题);    教学不仅是科学,而且是艺术, 口才与文才是传统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艺术基础 ,信息时代 大学教师 的艺术基础 则需要从原来的 语言文字艺术 扩展为 数字视觉艺术、数字听觉艺术,这是多媒体在教学和社会中广泛采用后,对教师的新要求,将这三大艺术基础整合起来,尚未引起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足够重视,而且缺乏一个相应的概念,我在三年前提出一个新概念:数字文化艺术,数字文化艺术应该成为 新一代教师 所必须具备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表现能力。    以上这些应该成为当前和今后我国高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之内在结构,成为数字化生存环境中新一代教师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网络课程建设的水平,提高我国高校在21世纪世界舞台上的核心竞争力。
    • 小石 -
       
      我们可以说新一代大学教师需要有教育理论基础、技术基础、艺术基础,可以这样来"认识问题"。但我们不能说我们给出的"解决方案"就是让所有大学教师都来上这三门课。 结合"教育大发现"社区的一些实践和思考,我觉得从操作上,我们是否可以从以下角度来思考: 首先,我们可以从比较网络学习中读、写、算等基本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入手,挖掘并赋予这种变化对个人学习和现代教育发展的价值,并进一步倡导这种学习方式。(建立理解) 其次,在倡导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中,可以从和大家一快来体验、实践这些web2.0与社会会学习技术入手;并和专业学习与学科发展内在要求的自生长学习社区建设结合起来,一起来推进。(实践上的切入) 最终,各种学科学习社区与社会各种行业学习社区将为整个社会的学习提供基础性的支撑,进一步推动网络学习的国际化、一体化,而企业、个人以及各种学习团体也将在新的知识海洋中更自由地遨游。(对实践的展望)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和师生从一块来分享、体验信息时代新的学习现象入手,分析这些现象中的合理性诉求或者说教育价值,并进一步把这些变化上升到学习方式的变革上来,以便于形成广泛的共鸣和行动。 而实践的切入点尽可能直接地从已经逐渐为大家熟知的Web2.0技术和应用入手,并加上适当的引导,比如强调学科自生长学习社区的建设等,使实践既"随时随地化",又尽可能朝更有利于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方向发展。 强调学科自生长学习社区建设还有个好处,因为学科学习或者专业学习内在的就是跨校的,或者说在任何学校制度中它都具有一定的超越性的成分,是对现有学校制度的合理性进行衡量的一个基本尺度
  • 优秀的大学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养?我在十五年前做过一个调查,研究了名牌大学优秀的学生的共同特点,并进一步调查,用人单位希望录用什么样的大学生?最后我概括了五条:   第一、自学能力强,特别是创造学习能力强。我认为这是优秀大学生的首要标准;   第二、知识面广,兴趣广泛又能专注某个领域;   第三、表达与交往能力强(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计算机和外语、艺术表现力);   第四、应变能力和承受能力强(能够承受成就与挫折双重考验)。   第五、对自己要有正确的估价,并善于理解和尊重他人。
  • 但是毕竟时代在发展,这十几年是急剧变化的年代,对优秀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是什么?是信息素养。近6年来,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我从三个层次,五个方面归纳的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 第一层次:驾驭信息的能力   ① 高效获取信息和批判性地评价、选择信息的能力;   ② 有序化地归纳、存储和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   ③ 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 这也就是新的写作能力 ; 第二层次   ④ 将以上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 包括跨时空,跨文化的学习交流能力 ; 第三层次   ⑤ 培养和提高信息文化新环境中公民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这点最重要也最困难。我们在创建一个新时空,它完全不同于我们原来时空的规律。我们怎样使这样的一个时空变的更加健康,更加充满文化的魅力和活力,这个是非常艰巨的任务。   总之新一代大学生必须成为具有较高素养的终身学习者。
  • 自1998年开始,我们在华南师大开设了《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后来又推广到南京大学等多所院校,并将课程名称改为《学习科学与技术》[3]。我们努力使这门课程成为推动信息时代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舞台和实验研究基地,成为让高校师生了解和体验信息文化环境下新型学习模式的窗口。
  • 开始我们主要讲授和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理论与学习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觉得学习理论过于抽象,学习方法又过于琐碎,二者都不容易掌握。经长期实践探索,我们逐渐认识到,这里的问题恰恰在于缺乏学习理论与方法之间的中间环节——学习技术。
  • 通过借鉴当代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所创立的学习型组织的5项修炼技术,并经过在大学生课堂中多年的反复实践探索,我们逐步总结出适合我国当代大学生运用的五大学习技术。具体包括“学习目标导向技术”、“自主学习技术”、“团队学习技术”、“激发与强化学习动力技术”、“学习评价与反馈调节技术”,而统领并贯穿在这五项学习技术中的思维方式或方法论则是“系统思考”。
  • 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深入探究学习科学与技术,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不仅是多学科交叉的前沿探索(至少需要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三者内在融为一体),而且面临当代信息技术的挑战,尤其要冲破现行教育观念和体制等重重障碍,其中的艰难和酸甜苦辣,没有真正置身其中,恐怕是难以理解和体会的 。经过6年的实践探索,本课程先后获得国家级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第网络课程的评审、验收,并被评为我国高校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
  • 最后,我想概括我的教育理念,向同行和各位教师请教。我高中毕业后在艰苦的环境里劳动了 9年,28岁才有机会读大学本科,32岁毕业后在大学教了23年书,先后教过哲学专业、教育学专业和教育技术学专业,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探索和教育理论研究中,逐步形成了我自己的教育理念,特别是我的教育价值观。教师都追求最好的教学,那什么是最好的学习?什么是最好的教学?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我用三句话来表达:   最好的学习是个性化的学习;   最好的教学是对话式的教学,古今中外的大教育家们都倡导对话式的教学,这不仅可以“因材施教”,而且可以“因势利导”;   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获得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这学习的本质,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小石 -

孙彤宇复出投资教育软件 "三个父亲"淘宝儿童世界 - 0 views

  • “这是一个陪孩子玩出来的创意。”伴随着孙彤宇的创业理想,首先落地的是一个叫做盒子世界的儿童虚拟社区。
  • 登陆盒子世界,会看到这样的描述:“人生就像一个永远装不满的盒子”,在针对6-14岁孩子的“盒子世界”里——每个孩子都化身为一只蹦蹦跳跳的小盒子。每个盒子都代表着一个孩子的成长、智慧和收获。在这里,小盒子们需要完成小任务、做趣味测试,还可以去“梦乡”造梦……当然这个网络社区在晚上12点后是关闭的,直到清晨6点才会开启。
  • “你说你是做游戏的,父母就紧张了;你说你是做教育的,孩子就紧张了。”孙彤宇知道,所谓的“儿童网络虚拟社区”其实是游走在游戏和教育之中,所以他并不愿把“盒子世界”简单称为“网络游戏”。
  • ...9 more annotations...
  • 孙彤宇设计的“盒子模式”中:在线网络社区仅仅是个互动平台,他面向的是近4000万互联网儿童,更会借助动漫电影来面向3亿儿童及家庭,建立一个现代的儿童品牌,并通过品牌管理的方式实现商业收益。即不管是盒子动漫还是盒子社区,最终成就的将是盒子“卜卡”这个儿童品牌。
  • “某种意义上,盒子的梦想是想打造一个中国版的迪士尼。”孙彤宇称。
  • 实际上,同样做着“盒子梦”的不只是孙彤宇,盒子“卜卡”品牌的生父有三位。另两位是博采广告创意总监李炼和前农夫山泉广告总监邹咏凯。这三人同时也是各自行业经验丰富的品牌管理专家。
  • 对于坚持做儿童社区的想法,李炼的说法是:一个儿童品牌影响至少两代人,而且中国没有自己的现代儿童品牌。我们想培养一批未来的消费者——儿童。
  • 李炼有个女儿,每当他看到女儿在互联网上游玩的时候,总是很担心网络的无边界会给孩子带来一些坏影响。他想能否有一个类似于腾讯QQ的儿童版呢?但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看过迪士尼的企鹅俱乐部后,李炼一下豁然开朗。“社区”就是一个可以实现角色带入的领域,虚拟社区是提供这种服务的最佳场所。
  • 2007年8月迪士尼宣布以3.5亿美元现金,买下在孩子中人气极高的社区网站“企鹅俱乐部”。
  • “现实世界中,要孩子做完1000道算术题是痛苦的事情。但是在‘盒子世界’的游戏中,当‘风沙怪’降临的时候,孩子们的任务就是快速组成团队,分工做完1000道题。这时孩子们会很震撼,我们竟然打了风沙怪1000下,人多力量大。”孙彤宇说。
  • 孙彤宇用“风沙怪”来描述了他的“盒子”理念:人们多会高估困难或者低估自己乃至自己所在的群体。我们希望通过游戏,来让孩子们体验胜利是“出人意料的快”。比如当参与打“风沙怪”的人多到70多人的时候,孩子们往往没做到多少题目,这时就会有很多孩子做题做到“不过瘾”。
  • 李炼认为,社区和广告最大的区别在于,广告投放出去以后大家的反应是很间接的,回馈信息也是缓慢的,一个广告到底哪一个细节感动了别人你可能永远都不知道。而现在我们做这个社区,做的东西小孩喜欢不喜欢,接受不接受立即就有反应。
  •  
    1、"互联网能为孩子们做什么?"6月8日,已经一年多没有公开亮相的前淘宝总裁孙彤宇,见到记者的第一句话仍旧离不开孩子,"没办法啊,做父亲现在是我的主业。" 2、李炼有个女儿,每当他看到女儿在互联网上游玩的时候,总是很担心网络的无边界会给孩子带来一些坏影响。他想能否有一个类似于腾讯QQ的儿童版呢?但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看过迪士尼的企鹅俱乐部后,李炼一下豁然开朗。"社区 "就是一个可以实现角色带入的领域,虚拟社区是提供这种服务的最佳场所。 3、"现实世界中,要孩子做完1000道算术题是痛苦的事情。但是在'盒子世界'的游戏中,当'风沙怪'降临的时候,孩子们的任务就是快速组成团队,分工做完1000道题。这时孩子们会很震撼,我们竟然打了风沙怪1000下,人多力量大。"孙彤宇说。
小石 -

网络危机的文化拯救 - 课堂信息化 - 课堂志 Science 's Blog - 0 views

  • 目前 , 教育对网络文化的建构 , 大多是从对学生的上网的规则 、规范的约束进行道德教化 ,这与网络文化自由 、开放的本质格格不入 。一方面 ,仅道德教育建构网络文化是十分可笑和不幸的 。另一方面 ,专制的道德教化不利于促进网络文化的发展 ,反而会使网络文化走向衰微和窒息 。
  • 让未成年人的心灵在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下表现自己 ,并在网络文化生活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
  • 网络文化建构的根本并不在于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意识 ,而在于成年人主体的伦理价值观 ,
小石 -

益学会 (edu2do.com) - 翻译 » 大学即将灭亡 - 0 views

  • 随着网络作为容器,也作为人们之间交换知识的全球平台,它无情地成了知识sweeney(?)的主要基础设置,大学终于失去了其对高等学习的垄断。
  • 教授站在讲台上,面前是一大群学生,这种老师讲座,仍是很多大学生活中固定的一幕。这种模型以教师为中心、单向、均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孤立。成长于互动的数字世界的学生,却以不同方式学习。受教于Google和维基百科,他们想提问,而不是依靠教授寻求详细的路标。他们想要生动的对话,不是讲座。他们想要互动教育,而不是只适合产业革命时代甚至婴儿热时代的广播教育。这些学生对大学提出了新要求,如果大学试图忽略他们,那么无异于自掘坟墓。
  • 大型高校的大多数资源都指向研究,而非学习。基本上,大学不是高等学习机构,而是科学研究机构。在迈克尔·吉布森的《重新思考科学》一书中,他对大学里当前的模型科学进行了严厉批判。
  • ...15 more annotations...
  • 我所谓的“广播学习”不再适合于数字时代,不再适合代表未来学习的新一代学生。
  • 在学生大规模生产的工业模型中,教师是广播员。根据定义,广播是以单向线性方式从发射者到接受者的信息传播。在学习过程中,老师是传输者,学生是接受者。公式大概是这样:“我是教授,我拥有知识。你是学生,是个空容器,没有知识。准备好,知识来了。你的目标是将这些数据装进你的短期记忆中,通过练习和重复,建构更深刻的认知结构,这样我给你考试时,你才能给我背出来。”
  • 作为一年要作若干讲座的人,我深谙此观点中的讽刺意味。但是,我理解我的讲座并不是学习的好方法。它们对吸引听众、改变他们的观点,调动他们从事不同事情所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不过,我敢说,我讲的90%内容都丢失了。
  • 美国80后是数字化成长第一代。他们生长之际,手机、互联网、短信和Facebook跟冰箱一样正常。在人生定型阶段,这种互动媒体的兴起影响了他们大脑发展及他们思考学习的方式。
  • 大学吸引年轻人的能力显然取决于机构及每位教授。伟大的文理学院都在积极有效地鼓励年轻人,因为有了丰厚的赠与和小班模式,学生有更多量身定做的合作经验。我儿子艾里克斯毕业于安默斯特学院,这是一所规模很小的本科大学,师生比例为1:8。他的老师们包括一位普利策获奖者,诺贝尔获奖者,所有教授都与促使他们学习的学生一起努力。
  • 名为“好问题”的项目
  • 本项目中所用的一条策略称为及时教学,
  • “当学生谈论他们认为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时,他们才能最大程度地学习……
  • 回顾当时,在线学习很昂贵,但今天,网络工具使之成为教学的好方法,解放老师来设计学习经验,并与学生单独进行更有意义的交谈。这种方法行之有效。研究证据非常强大有力,可追溯到数年前:“与传统教授课程下的学生相比,使用精心设计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学生……通常在总结考试上获得更高成绩,在较短时间内学会课程,更喜欢他们的课程,对他们所学的课程培养出更多积极态度,”这是1997年刊登在Educom Review一篇名为《教室技术:从理论到实践》的文章观点。“这些观点对更广泛的学生群都适用,从小学到大学,跨越各个学科,从数学到社会科学到人文学科。”
  • 网络新生代浸淫于数字技术中,热衷于尝试新事物,而且速度迅猛。他们希望大学好玩有趣。所以他们应该享受自己发现东西的乐趣。正如就技术如何提供新的学习方法的世界顶级专家赛摩尔·帕波特所说:“教育的丑闻是每次你教授东西时,你就剥夺了孩子发现的乐趣与优势。”
  • 老式学习的另一个问题在于假设学生应该自学。在考试厅里分享笔记或就论文或家庭作业进行合作,都被严格禁止。而对于大多数网络新生代,个人学习模式都是陌生领域,他们的成长伴随着在线合作、分享及共同创造。
  • 演讲厅是大规模教育的主要范例。它和大生产、大营销、大众传媒携手并肩。霍华德·加德纳说,在校教育是大规模生产的想法。
  • 维斯其招募了200名学生和作者来描述他们对自己所接受的教育的看法。
  • 如果大学能够为学生提供的全部就是你可以在线免费得到的讲座——从其他教授那里——为什么还要付学费?
  • 他问了一个颇具煽动性的问题:为什么大学生的学习应该被限制在他或她所读大学的教授那里?没错,学生显然可以通过书本或通过互联网从全球各地的知识分子那里学习。可是在数字化世界,为什么学生们不能够从另一所大学的教授那里上课?普罗恩撒认为,大学应该使用互联网创造全球卓越中心。换言之,选择你最优秀的课程,将它们与世界各地的大学相链接,为学生创造毋庸置疑的最佳课程。学生可以学习他们感兴趣领域里最伟大的思想——不论是在实体教室还是在线。全球学院也将在线对任何人开放。这是我在与他人合著的《维基经济学》一书中表述的一个美轮美奂的例子。
小石 -

刘东:作为大众神话的高等教育 -- 原标题是"忧思大学",《中青报·冰点栏目》 - 0 views

  • 我曾撰写过一篇《保护大学生态》,因为忍不住要向人们提醒:决不可只顾兜售经济学的“丛林原则”,而毒化了校园里超越功利的研讨氛围。
  • 还是那位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他曾经当做黑色幽默构想出来一串噩梦:     当我请求至少可以解决我们的财政困难的方案时,我的金融家校友带回给我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说,我应当允许各公司(出价)在哈佛做广告,将公司的标识打上教学大纲和教材,在教室里张贴广告,在商学院的工作日程中向入学学生进行推销,并把经商活动囊括到我们所有的电视或网络课程中。我由于害怕引起资深教授造反而回绝了这项建议,我的财务顾问对此显然很恼怒。不过,第二天夜里他又回来了,带来了一个最终的建议,以免我由于未能及时还贷而在公众面前丢脸。他说,我只需这么做——同意取消最后100名哈佛本科生的入学资格,改把它们拍卖给出价最高的人。
  • 尤其在所谓“大学理念”的问题上,情况更加严重。大家早已见惯不怪的是,一旦谈论起大学来,即使是那些自称从没把自由主义价值放在眼里的学者,也马上要祭起所谓liberal education 的大旗,而忘了无论借着它的历史语境而把这个英文表达发挥成“博雅教育”还是“通识教育”,其实都掩盖不了它最原初最结实的本意——“自由教育”。
  • ...10 more annotations...
  • 从思想方法上说,凡此种种都显然是忽略了下述要害:西方文明的演进史,包括其不断演变的教育史,究竟是一种开放的、偶发的和多元的进路,还是仅仅为某种恒准单一之理念的前定展开?从而,liberaleducation究竟是从创世纪之初,就已然先行确立的普适恒常的文明理式,还是经过长期历史斗争和利益博弈才产生出来的解决方案?进而,考虑到不断分工、科层和分化的人类现状,以及施行liberal education的昂贵成本,这种教育究竟是普适于整个社会还是专属于绅士阶层?最后,尽管这种自由教育看起来似乎相当靠近西方的理想,但它自身究竟还有没有被哪怕是扬弃式发展的余地?……
  • 在我看来,与其从西方的图书中引进迂远的“大学之道”,倒不如从中引进切近的“大学之忧”。首先要谈的是克拉克·克尔的《大学之用》(The Uses of the University)。加州大学前校长的这本书,数十年中不断地翻印,至2003年已是第五版,在美国的大学史中既可以算作名声最坏的箭靶,又可以算作最绕不过去的路碑。
  • 此书的历史描述中,分别以现代大学演变的三个阶段,来对应其存在状态的三种模式——也即早先的英国模式、此后的德国模式,和晚近的美国模式;或者干脆不妨说,是近代的纽曼模式、现代的洪堡模式,和当代的克尔模式。
  • 这里至少可以借助实际执掌过大学的香港学者金耀基的大段综述,来大体把握这种multiversity的基本特征:     当代的美国大学,如克尔所指出,早已越出了德、英的模式,而发展出自我的性格。美国的大学狂热地求新,求适应社会之变,求赶上时代,大学已经彻底地参与社会中去。由于知识的爆炸及社会各业发展对知识之倚赖与需要,大学已成为“知识工业”(knowledge industry)之重地。学术与市场已经结合,大学已自觉不自觉地成为社会的“服务站”。象牙塔内与象牙塔外的界线越来越淡漠,甚至泯灭了。大学内部则学生可以多达五六万,甚至十万以上;学术之专化更是惊人,如整个加州大学课程之多竟达一万门之数,不但隔行如隔山,即使同行的人也是无法作有意义的交流。而教授之用心着力所在多系研究,教学则越来越被忽视。教授的忠诚对象已不是大学,毋宁是支持他研究的福特基金会、西屋公司或华盛顿。一个教授所关心的不是他隔壁他行的同事的评价,而是其他大学乃至其他国家的大学的同行的评价。大学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它的成员已不限于传统的教师、行政人员和学生,还包括许多“非教师”的教学人员(如研究教授),它的组织已不止限于学院(faculty)、书院(college),还包括无数的研究中心、出版社、交换计划中心……它的活动已不止限于研究、教学,还包括对外的咨询,与国外的合作(加州大学的研究计划涉及五十几个国家)等等。总之,在数量、组织、成员、活动各方面,今日美国的大学与以前的大学已大大不同。这种大学的理念及性格与纽曼的构想固然相去十万八千里,与弗莱克斯纳、雅斯贝尔斯的构想也迥然有别。克尔认为纽曼心目中的大学只是一“乡村”,弗莱克斯纳心目中的大学也只是一“市镇”,而当代的大学则是一五光十色的“城市”了。(金耀基:《大学之理念》)
  • 那么,事态为什么发展得如此无奈?大学的船队何以会在所有船员都为之惊呼的情况下,仍然驶往那个由克尔率先发现的、可人人都并不想去的方向?其根本的原因,当然还在汹涌于船下的现代化激流。肇始于西方、波及于全球的现代性生活方式,正未有穷期地增强着全世界的社会整合。
  • 由此可见,尽管对于通识教育的茫然吁求,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至少也还不无部分的平衡作用,然而说穿了,如果对这种英国绅士派头的热衷,只不过是出于某种盲人瞎马的激情,或者说得具体点儿,只不过是出于国际大学排行榜上的压力,或者创建所谓“世界一流大学”的动力,那么,这就是在做一件自相矛盾的事,就是在南辕北辙地白费劲儿!
  • 一流是通用的等级标准。由各种不同的内容所做的各种分类,如学生类型、班级的大小、资金情况、馆藏量等,都可放到一起,用一流这个唯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类型的划分标准是入学分数(越高越好)、学习过程中每学年的平均分数(越高越好)、非本州学生的数量(多为好)、标准时间期限内毕业率(达到正常标准是好事)。班级的大小和质量是以师生比(应该低)和终身制教师与兼职或研究生助教(应该高)的比例为标准。对教师队伍的评价是看具有博士学位的数量、获奖者的数量、获得联邦奖金的数量和次数,所有这些都被认为是价值的标志。“资金”类评价是以大学财政是否健康为标准,如用于日常费用、学生服务和奖学金支出的预算的比例是否合理。馆藏量是以学生人均占有图书量、大学财政预算里图书馆所占的百分比以及图书馆预算中用于购买新书的比例为标准。最后一项是声望,它把本校校友进入高级大学官员调查表的数量和在加拿大各大型公司担任首席执行官的数量结合起来作为衡量标准。一流的最终标准是把各个数字的比例结合起来:学生占20%,班级的大小占18%,教师占20%,资金占10%,图书馆占12%,声望占20%。
  • 基于一连串的追问,雷丁斯深怀激愤地写道,如果大学在市场的压力下,完全屈从于这种来自“一流”标准的量化,那它就跟寻常企业再没什么两样了,而它的学生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求学者,而只是光临“学店”的现代顾客。同样,如果大学在排行榜的压力下,一门心思去攀爬朝向“一流”的阶梯,这个空洞的标准也会逐渐抽空大学的内涵,直至世间压根儿就不再有大学这回事!
  • 基于一连串的追问,雷丁斯深怀激愤地写道,如果大学在市场的压力下,完全屈从于这种来自“一流”标准的量化,那它就跟寻常企业再没什么两样了,而它的学生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求学者,而只是光临“学店”的现代顾客。
  • 在这个世界上,既存在着专属于校长们的大学形象,那很可能表现为施展抱负的舞台,或者无非是个官位的基座;也存在着专属于教授们的大学形象,那很可能表现为追求理念的阶梯,或者仅仅是个颐养天年的饭碗;更存在着专属于学生们的大学形象,那很可能表现为精神的炼狱,或者仅仅是个混得学位的乐园;甚至,还存在着专属于落榜考生的大学形象,乃至落榜考生家长的大学形象;甚至,还存在着专属于回忆者的大学形象,乃至历史学家的大学形象;甚至,还存在着专属于西方的大学形象,乃至各个非西方文明的大学形象……
  •  
    题目是我改的
小石 -

Brad Burnham:颠覆教育 - 会议简述 | A Happy Boy - Lizunlong - 0 views

  • 技术对教育的冲击力
  • 解体 - David Wiley将教育分为以下组成部分:1)内容提供;2)研究——执行、存档、传播;3)为学生答疑;4)社交活动;5)颁发文凭。
  • 学习与文聘解体的讨论
  • ...10 more annotations...
  • 学生们能够逐课选择在校还是不在校时,他将解体
  • 将教育的边际成本减小到零
  • ……我们使用开源和开放课件……基本上所有可用的东西都免费……教室里没有老师。学生们互相教授……
  • ……我们只教授两门课,商业和信息技术……这是找工作最需要的学位。
  • ……讨论不同步…..因为存在时差,而且也没有视频…..这是非常非常简单的,全世界的任何人都可以享用。
  • Dana Boyd提醒我们“技术不能决定实践”。 Danah Boyd 给一群孩子宽带,给他们iPhone,我们能够想得出不计其数有价值的方案……但如果其中没有文化,这不过成为你跟朋友发短信的另一个玩具……对于“给大家一批笔记本,看他们都做些什么”……这种事让我倍受挫折……不起作用……我们已经看到有学生把电池一拔,随意折腾……我觉得我们只考虑技术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要考虑将其放在更广阔的体系中。
  • 你怎么教孩子痴迷于一些事情中呢? 我想科技尤其是游戏的优势之一是其结构有特色,按照大多数家长的说法是,有错误。这些东西让人上瘾,人们沉浸其中,为之痴迷……你看看大多数孩子们玩的游戏,为了玩好游戏而不得不积累掌握的信息比他们情愿在学校里学的要多得多……这种平台有点意思。谁也不用劝告他们,他们径直就玩上了,学习所有信息,而且还相当熟练。
  • 基于游戏的学习
  • 把谈话分为改善公立学校和改善非公立学校环境
  • 学者和教育者听到不少有趣的试验,利用同侪制作、游戏动态学、超级分发、网络无处不在的连接性来创造演示可以做些什么。我们大家面临的挑战是找到方法利用科技减少成本,增加教育途径;为结构变化创造政治支持,以在公立学校将其变为现实,在将社会混乱最小化的同时,设计从当前教育的产业模式到网络模式的过渡。
李 明山

SLL社区活动:连接你我的网络书签(connect SocialBookmark) - 0 views

  •  
    SLL社区活动:连接你我的网络书签(connect SocialBookmark) 这个活动,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家在应用网络书签这个层面,有更多相互发现和建立连接的可能。 (This activity aims to offer us more opportunities to discover and connect each other in using socialbookmarks.) 大家提交结果在这里(The result of submission): http://tinyurl.com/bbflfp 相关参考信息: 教育大发现社区(SLL)邮件列表(Mailinglist of SocialLearn Lab):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sociallearnlab?hl=zh-CN 更多网络书签资料(more resources about socialbookmark): http://sociallearnlab.org/wiki/index.php/Chapter_Social_Bookmark [提示 Note]: 多个帐号可以分别提交(You can submit separately if you have more than one account in several website.)
小石 -

走向教育技术"云"服务 ‎(东行记文选)‎ - 0 views

  • 虽然“云计算”带来的历史巨变还处于早期,但世界上的IT巨头Google、 IBM、亚马逊、微软、雅虎等已展开激烈竞争。Google推出了“Google Apps”网络办公套件,包括Gmail、IM软件、日历、文字处理、PPT演示、电子表格等一系列工具,相当于微软Office办公软件的网络版,免费供用户使用。人们还看到,亚马逊的“弹性计算机云”服务,新兴的Facebook社区,IBM在上海的“蓝云(Blue Cloud)” 计划等,有可能“云计算”的发展会比人们预想的日程表更快。
  • 一切皆服务(everything as a service)、事事可在线(everything online)、更快更方便(everything easy and quick)、更加个性化(everything personal)。
  •  
    我还依稀记得童年时代家乡小城里的发电机,那时,用户要想用电,必须自己购置电池或者发电机作为电源。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国家电网逐步成为社会的基础产业,所有的发电厂向国家电网供电,所有的用户向国家供电局购买电力--你不清楚也不必知道你使用的电力来自那一家发电厂,发电站也不用关心自己的发电供给那一家用户。电力生产与消费的社会化,极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电力的供产销效率。 无独有偶,今天,人们不断增长的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需求与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的机构,正在经历"电力服务"发展的类似过程。
小石 -

大学应该从报纸的衰落中学习什么 - 思想片断 - 课堂志 Science 's Blog - 0 views

  • 有人可能争论说最好的传统大学课程比任何网络课程都好,是的,他们说的不错。什么也代替不了老师学生的现场思想交流。但是,别忘了,那和低层次的本科生在大教室后排坐的经验完全不同。她所能得到的不过是iTunes大学免费提供的东西的现场版而已,而且还不能在自己挑选的时间和地点里随便暂停,倒过去再听,或者快进等功能。
  • 假定学分制的管理高墙将永久保护传统大学将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像斯坦福和耶鲁等名牌大学(对它们来说幸运的是,在外部的利润丰厚的大学排名产业里)正在把它们非常优秀的课程讲稿免费发送到网络上。诸如学术世界(Academic Earth)之类的网站组织这些和千百门这样的课程成为演出节目表,成为名副其实的iPodspeak课程表。每年,高中毕业另外三百万学生,他们从来不知道这样方式运作的世界。
  • 她也是越来越多地付出远远高于其价值的钱得到特权。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里没有多少东西比学费增长超过通货膨胀速度、或个人收入或者任何人们能够想到的其他评价标准更确定无疑的事情了。人们多花钱是要得到更好的服务,但是只有这么多了,在经济处于自由落体状态的情况下,更多的家庭可支付的钱更少了。低成本的网络大学数量和学分制高墙外面的不用花钱的替代方案在迅速增加。高等教育学费无休止地增长得时间越长,这些地方的吸引力就越大。
  • ...1 more annotation...
  • 作者简介:凯文·卡利(Kevin Carey)位于华盛顿的独立思想库教育领域(Education Sector)的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小石 -

国际学校对孩子好吗? - FT中文网 - 0 views

  • 这些孩子往往出自在不同国家不断迁徙的家庭,有时会在多个不同国家的国际学校接受教育,他们甚至有自己的绰号,被称为“第三文化孩子”(TCK)。
  • “他们非常了解国际事务,当他们回到祖国,他们会碰到一点问题(许多人会这样),那是因为他们的想法要更多些,”普莱勒说。相比之下,没有同样经历的儿童可能会看起来很“土”。
  • 安德鲁·菲茨莫里斯(Andrew Fitzmaurice)是教育集团Nord Anglia的首席执行官,他以一种可以理解的急切姿态强调接受国际教育的好处。“你给自己投资了一个社交和商业网络,”他说。“由于你上了国际学校,你就和50个不同国家的人交了朋友。”Nord Anglia在世界各地开办了9家“英国国际”学校。
  • ...2 more annotations...
  • 但是,如果国际学校依靠国际学士学位或国际普通中等教育证书的声誉作为它们的竞争优势,他们将面临严酷的竞争。 伦敦和英国东南部地区是外国人最常见的目的地,在这里的英国《金融时报》(FT) 国际学士学位学校排行榜上,表现出色的都是传统的英语学校。位居榜首的女子学校是北伦敦教会学校(North London Collegiate),而温布尔登国王学院中学(King's College School)则是男子学校中的翘楚。按照界定,这些学校比国际学校提供对当地文化更深地融入,因为它们主要为当地青少年所青睐。
  • 上海德威英国国际学校(Dulwich College Shanghai)
小石 -

WatchKnow为孩子带来大量的优势教育视频 - 译言翻译 - 0 views

  • WatchNow的索引是按照话题组织,而且搜索寻找视频非常快,也非常简单。
  • 该站点主要致力于聚合和组织内容而非托管视频。网站的目标包括为学生提供实时的辅导,为老师提供新鲜的素材。正如网站所述的那样,发达国家学校的学生从视频和互联网中获取到了大量的信息。你可以对此抱怨,但是除此之外,你也可以将知识送到学生们常去的网络空间上来。”
  • ...2 more annotations...
  • 网站的工具条也可以让用户从其他视频站点,特别是Youtube站点添加视频。网站也称“用户可以把视频拖拽到目录中来,这让分类变得尽可能的简单。我们觉得添加的这两个工具可以让WatchKnow变得极其容易编辑。”
  • 网站也收集其他一些类型的媒体资源,其中包括Flash动画,游戏,幻灯片,以及其他一些软件。
  •  
    维基百科的创始人之一 Larry Sanger为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一个新的视频资源:一个在线的视频目录,该目录提供搜索功能,而且值得信赖,上面的视频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xiuli zhuang

社会化学习实践行动倡议书(20090905GT) | SLL sociallearnlab 教育大发现 SGLCZB SGLC 自生长学习社区 教师 教育... - 0 views

  • 用行动,编织生命的网络,不要旁观,用行动,创造生命的网络,不要等待,用行动,互联生命的网络,不要孤单。每日肯定一次自己,我很棒!每日赞扬一次他人,你很棒!温柔的力量,向外散发流淌。
xiuli zhuang

ZhangyuanyuanSLL2009S - SocialLearn - 0 views

  • 神奇而强大的网络世界至此才真正向我打开了大门
  • web2.0课程的同学来自不同的专业,和这样一群朋友在一起,总能让我感觉到一种新奇的氛围,平时学习和生活中接触的更多的是同专业的同学,大家上的课,看的书很相似,研究的领域也极其相近,久而久之就会使自己的眼界被不由自主的封闭起来。web2.0则将来自不同院系,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职业,甚至不同国籍的朋友们联系起来,组成了一个可爱的大家庭,这个家庭眼界奇广,范围奇大,大家共同探讨,协作完成项目,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有很大的不同寻常的收获。 再讲一点哈,班里很多教育学院的同学,还有很多老师,我们学院参加这个课程的同学中还有学课程和教学论的,自己对于教育很感兴趣,将来说不定也会从事教师的工作,所以在这个班级的学习让我更多的接触到了很多教育学的思想和理念,使我受益匪浅,这也可以算一个额外的收获吧
  • 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更有效率,更有激情!这些网站我现在还在不断地探索和发掘阶段,今后也会不断地发现和使用新的资源,新的工具,更好的生活和学习。
  • ...2 more annotations...
  • 这门课程所教给我们的,所给我们带来的学习和生活的新方式,新思想,新理念,将会伴着我们一路走下去,使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
  • 查文献不再仅限于期刊网的中文文献,别人的blog,新想法,国外的优秀资源,都一一呈现在我面前,相信在这样一个学习网络的基础上做出的文章也好,提出的问题也好,与过去相比,观点会新颖的多,资料会详实的多,收获也会更多!
小石 -

转型中的中国高校科研 - FT中文网 - - 0 views

  • “这里的毕业生 最显著的特点或许就是,他们在数学和电脑技 能等方面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他们有能力创造 出一些成果,一点 不亚于美国培养出的科学家。”北京的英特尔 (Intel)中国研究室主任刘钦华 (Peter Liou) 说。
  • “如果你走进 清华的纳米工程研究中心,或网络计算研究中 心,你看不出它们与一些美国顶尖大学有什么 区别,”惠普公司(HP)北京分部研究与高校关 系主管刘伟 (Wei Liu,音译)称。
  • 在2004年英 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的 全球“工程和信息 技术类”大学排行榜上,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 分别名列第10位和第15位。
  • ...3 more annotations...
  • 从90年代初 开始,中国政府决定优先提高本国的研发能 力。政府开始推动各类技术合作,其中包括与 外国公司的合作,这种方式可以将它们在研发 方面的诀窍,迅速传授给本国科学及工程技术 专业的学生。
  • 5年 前,素有“中国的麻省理工学院”之称的清华 大学,设立了一个由四个人组成的办公室,专 门负责与外国研发合作伙伴磋商项目,这些合 作伙伴包括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朗讯科技(Lucent)、阿尔卡特 (Alcatel)和英国石油(BP)。
  • 一些居于全球领先地位的科技公 司还在大学建立了一些联合研究实验室。微软 公司(Microsoft)帮助建立了5个实验室,其中 包括与清华大学合作的多媒体及网络实验室, 以及在浙江大学建立的电脑视觉及图形实验 室。
小石 -

web2.0时代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新思考 - 信息技术教育 - 课堂志 Science 's Blog - 0 views

  • 目前,国内的信息技术课程偏重操作系统和O ff i c e 办公软件的学习,但对于网络应用的学习则多局限于使用浏览器、搜索引擎、E - M a i l 、I M 聊天工具等,对W e b 2 . 0 技术平台的使用则较少涉及。这样的内容安排已经落后于时代的要求了。
小石 -

xiuli'blog » 小学语文学习--一位家长的视角 - 0 views

  • 唐晓勇 Says: June 9th, 2009 at 3:15 pm 呵呵,很好的方法呀!! 低年级儿童的习作主要是让孩子自由表达! 低年级是儿童写作的起步阶段,我们主要采取开放的写作策略,让儿童自由倾诉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从而激发儿童潜在的言语能力和表达兴趣,让“写”逐步成为儿童的一种习惯。 孩子们在习作中表述着自己的心理体验:“写作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这种高雅的倾诉方式,让我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和无穷的力量。我的心声,原来还可以这样倾诉。……小时候对于新奇事物的幻想,我总觉得音像里有个小精灵在说话,人体内有无数个小人在工作,帮助我们消化食物;又比如镜子的后面有一个很神通广大的人,他可以模仿所有的人的模样。如果我不把他们写下来,也许永远不知道,小时候我的这些幻想是独一无二的。” 遵循儿童年龄特点,让低年级儿童自由倾诉,在自由写作中激活儿童的言语潜能,让儿童“爱上写作”。
  • 唐晓勇 Says: June 9th, 2009 at 3:18 pm 呵呵,在孩子慢慢长大以后,可以关注读写互动的方法~~~,经过我们的实践孩子们的习作水平越来越好!! 读写互动—用多种写作方法提升儿童写作能力 ①利用篇章、单元阅读或专题阅读中引出的话题进行写作,如篇章阅读后的半命题作文《我想……》《假如我是……》等。 ②引导学生对文章从不同角度理解、思考,在充分辩说后,用书面语言写具体、写生动、写出不同的视角。如学习《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一文后,三年级学生叶博安在网络平台的帖子中这样写道:“如果把人生比喻成一只小船,那么批评和鼓励就成了两股反方向的风,一直冲击着小船,但小船由母爱和父爱组成的桨支撑着、划着。” ③让儿童浸润在与课文语境特别相似的氛围中随堂练笔,即读写结合的仿写。如二年级学习了《泉水丁冬》一课后,仿照“丁冬,丁冬,是谁在山上弹琴?”儿童随堂写下生动活泼的语句:“你看,你看!泉水用关爱来对待每一个人。”“滴嗒!滴嗒!雨从天而降,来到了这美丽明亮的世界。” ④挖掘教材内在因素,找准写作点,让学生实时写作。如让学生进行“课文补白,想象写作”、“基于问题,探究写作”、“课文续写”等 ⑤例文改写。即把诗歌改编为故事,把故事改编成话剧或独幕剧本等,在写的过程中训练形象思维能力。这种写作方式深为孩子们喜爱,二年级的童话剧改写中,有个孩子一连10多天,几乎每天都兴致勃勃地在网上发表自己的剧作。 ⑥让儿童浸润在儿童文学名著的语境和风格中写作。如,阅读《秘密花园》、《青鸟》等儿童文学名著后,让学生从作品推荐、人物解读、精彩片段等不同角度写读后感。 当然还有很多种读写互动的习作方法,让阅读与写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小石 -

借助网络 有效评价 | 好看教研 快乐写作 有效评价 PPT | - 好看簿图片博客:用照片记录生活 - 0 views

  • xiansf(小石) 于 1 天, 8 小时 说: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经常要思考:(1)学生写作文的烦恼,比如写什么,怎么写,怎么从写作中得到学习;(2)与老师批改作文的烦恼,比如减少大量的重复劳动,对学生写作中的问题和闪光点集中进行评价和引导;(3)以及以往作文教学本身存在的一些的问题,比如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写作带来了多少帮助;……怎么走出以上三方面给作文教学带来的挑战?丁老师利用好看簿图片故事平台,在作文评价方面作出的尝试,不仅部分地回答了我们的问题,还让我们可以更大胆地来设想:怎么让作文教学在孩子的成长中发挥更大的价值?……比如 (1)学习兴趣的发掘和培养,(2)社会化学习方式的养成,(3)多元智能、系统思考及创新思维的发展,(4)以及学习能力与职业技能之间的平滑迁移、教育与社会脱节问题的化解……
  •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经常要思考: (1)学生写作文的烦恼,比如写什么,怎么写,怎么从写作中得到学习;(2)与老师批改作文的烦恼,比如减少大量的重复劳动,对学生写作中的问题和闪光点集中进行评价和引导;(3)以及以往作文教学本身存在的一些的问题,比如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写作带来了多少帮助;…… 怎么走出以上三方面给作文教学带来的挑战?丁老师利用好看簿图片故事平台,在作文评价方面作出的尝试,不仅部分地回答了我们的问题,还让我们可以更大胆地来设想:怎么让作文教学在孩子的成长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比如 (1)学习兴趣的发掘和培养,(2)社会化学习方式的养成,(3)多元智能、系统思考及创新思维的发展,(4)以及学习能力与职业技能之间的平滑迁移、教育与社会脱节问题的化解……
1 - 20 of 35 Next ›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