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sociallearnlab/ Group items tagged web2.0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xiuli zhuang

FengkaiSLL2009S - SocialLearn - 0 views

  • 在课程中接触了好多关于web2.0的工具,都是以前不知道的工具。这让我对web2.0有了新的认识,在我以前的印象里好像谈到web2.0就想到博客,后来知道了一些虚拟社区也是web2.0.我感觉就是像这种用户能直接交互和操作的就是web2.0。后来我才知道web2.0有很多用途,除了博客、论坛、虚拟社区之外还有很多的用途
小石 -

User Name Check - 0 views

  •  
    一个可以检测您的用户名在比较流行的社交网络社区以及Web2.0服务中是否已经被注册的好工具。
xiuli zhuang

SpaziergangSLL2009S - SocialLearn - 0 views

  • 理念是全新的
  • 我意识到曾经以为很先进的资源交流的方式原来很单薄,WEB2.0使这种交流方式变得立体起来。资源的输出不再是单向的、点对点式的,而是双向乃至多向的、面对面式的模式,这就在无形中把资源和信息的交流量进行了无限扩展。就好像针对一个问题,两个人讨论得出的结果,和若干人进行圆桌会议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得到的收获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了。所以WEB2.0的方式,不仅在人员的参与数量上是一种突破,更重要的是它可以通过量变达到质变,即通过各个方面的思想交流把问题不断的引向深入,这是旧有模式下很难做到的。
  • 改变了获取信息的方向。
  • ...4 more annotations...
  • 果说原先的搜索方式是你只有想到了才能找到的话,这个平台则超越了你个人思维的局限,从你想的到的,想不到的方方面面给你提供信息,使你的思维、视野更为开阔。所以我觉得,这种全新的资源获取方式会有效的提高获得信息的效率,获取信息的价值,以及更广阔的资源。
  • 我曾经的思维也是网络“好友”最起码要是自己认识的人。但是经过WEB2.0网络平台的使用,“好友”便是双方进行思想交流、信息沟通的代名词。他可以使人在相互传播中达到共赢。
  • 主动精神的培养也令我受益匪浅
  • 主动精神能够使你不固步自封于自己的小圈子,通过接触面的扩大,更新自己的思维
小石 -

2009广州"公益组织WEB2.0"培训 - 善行者-张杰的个人空间 - NGO发展交流网 -中国公益门户 - Powered by X-Space - 0 views

  • 2009.7.5-7.9,有幸参加了由福特基金出资,麻省理工学院新媒体行动实验室、中国科技大学、自然之友、北京奥美集团、NGOCN发展交流网、中山大学主办的“公益WEB2.0”为期四天的培训,来自全国的20多家公益组织参加了这次会议。
  •   这次培训是结合NGO怎样应用WEB2.0的技术来开展工作,主要内容有:1、如何将BLOG运用到NGO的日常工作中2、BBS的推广3、即时消息IM,KSYPE,MSN、QQ在NGO的运用4、SNS(社交网)运用到NGO的日常工作中5、视频的制作与使用6、WEB网上调查系统7、GOOGLE EARTH8、网站优化与CC(认证)
  • ...2 more annotations...
小石 -

桑新民:探索信息时代高校课程与教学的新模式 - 开源教育与教育技术 - 0 views

  • 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发展,大学最激烈的竞争和最稀缺的资源将是由优秀教授组成的多学科交叉的科研-教学团队,其成果和工作将以专业网站的形式向全世界同行展示、共享,并由此吸引全世界优秀人才跨时空参与和加盟!这必将成为大学在数字化生存新环境中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一项新的综合实力评价指标);同时势必导致高校课程-教学的数字化改造、一体化开发、网络化服务新体制、新机制的创生! 数字化的立体课程学习资源出版业将成为传统教材出版发行业与 IT产业共同抢占-最终与高校课程开发团队联手耕耘的广阔新天地!
  • 结合这几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跨时空、大信息量、交互性和个性化,应该是高校网络课程教学新模式的主要特色;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方便的获取方式是新模式的主要优势;个性化、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模式则是新模式探索中的难点;能否尽快培养出一批能够理解和适应网络文化,并能参与网络文化创造的优秀师生队伍,则是高校网络课程教学新模式探索成败的关键。
  • 近五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归纳起来,突出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① 各级教育决策管理部门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② 硬件、软件、资源建设超常规发展; ③ 新型学习与教学模式的探索如雨后春笋; ④ 新一代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迅速成长。
  • ...11 more annotations...
  • 如何使高校教师更快地适应这种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新环境?
  • 我们深感到,当前不仅迫切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更重要的是必须更新广大师生的学习观念与教学模式,培养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中高效学习和教学设计、管理、评价、服务的能力与方法,这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当前我国高校改革发展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基本建设!这显然需要才信息时代的要求出发,研究高校教师素养的结构,并据此设计教师培训课程体系。
  • 优秀的大学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养?我在十五年前做过一个调查,研究了名牌大学优秀的学生的共同特点,并进一步调查,用人单位希望录用什么样的大学生?最后我概括了五条:   第一、自学能力强,特别是创造学习能力强。我认为这是优秀大学生的首要标准;   第二、知识面广,兴趣广泛又能专注某个领域;   第三、表达与交往能力强(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计算机和外语、艺术表现力);   第四、应变能力和承受能力强(能够承受成就与挫折双重考验)。   第五、对自己要有正确的估价,并善于理解和尊重他人。
  • 我们可以用两个层次的结构图来展现。 图1 新一代大学教师素养第一层次 结构示意图 ?? ??接着我们再分别深入到其三大基础之中,进一步分析 新一代大学教师素养 第二层次的结构。 图2-1: 新一代大学教师的教育 基础理论 图2-2: 新一代大学教师的技术基础图2-3: 新一代大学教师的艺术基础图2:新一代大学教师素养 第二层次 结构示意图   新一代大学教师 的教育基础理论主要包括: 网络 学习理论、 网络 课程与教学理论、 网络 教育传播理论,这三大理论都面临深刻的历史变革(如教育传播理论正在从电视时代的单向传播发展到互联网时代的交互式传播新模式),将这三大理论整合起来的是 系统理论与方法论,尤其是当代迅速发展的非线性科学 (分形、混沌、超循环理论等) 及其方法论 ;   新一代大学教师的技术基础包括: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其中不仅包括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库技术,还包括图书情报信息专业的数据管理和检索技术,而且必须从教育资源建设的角度将这两方面整合起来)、通讯技术(包括天网、地网和人机通讯技术),将这三大技术基础整合起来的是 教育人工智能技术 (各种复杂技术要想在教育中广泛采用,必须人性化、“傻瓜化”,也就是智能化。因此,教育人工智能技术必将成为广泛吸收多学科专家联合攻关的重大前沿课题);    教学不仅是科学,而且是艺术, 口才与文才是传统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艺术基础 ,信息时代 大学教师 的艺术基础 则需要从原来的 语言文字艺术 扩展为 数字视觉艺术、数字听觉艺术,这是多媒体在教学和社会中广泛采用后,对教师的新要求,将这三大艺术基础整合起来,尚未引起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足够重视,而且缺乏一个相应的概念,我在三年前提出一个新概念:数字文化艺术,数字文化艺术应该成为 新一代教师 所必须具备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表现能力。    以上这些应该成为当前和今后我国高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之内在结构,成为数字化生存环境中新一代教师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网络课程建设的水平,提高我国高校在21世纪世界舞台上的核心竞争力。
    • 小石 -
       
      我们可以说新一代大学教师需要有教育理论基础、技术基础、艺术基础,可以这样来"认识问题"。但我们不能说我们给出的"解决方案"就是让所有大学教师都来上这三门课。 结合"教育大发现"社区的一些实践和思考,我觉得从操作上,我们是否可以从以下角度来思考: 首先,我们可以从比较网络学习中读、写、算等基本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入手,挖掘并赋予这种变化对个人学习和现代教育发展的价值,并进一步倡导这种学习方式。(建立理解) 其次,在倡导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中,可以从和大家一快来体验、实践这些web2.0与社会会学习技术入手;并和专业学习与学科发展内在要求的自生长学习社区建设结合起来,一起来推进。(实践上的切入) 最终,各种学科学习社区与社会各种行业学习社区将为整个社会的学习提供基础性的支撑,进一步推动网络学习的国际化、一体化,而企业、个人以及各种学习团体也将在新的知识海洋中更自由地遨游。(对实践的展望)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和师生从一块来分享、体验信息时代新的学习现象入手,分析这些现象中的合理性诉求或者说教育价值,并进一步把这些变化上升到学习方式的变革上来,以便于形成广泛的共鸣和行动。 而实践的切入点尽可能直接地从已经逐渐为大家熟知的Web2.0技术和应用入手,并加上适当的引导,比如强调学科自生长学习社区的建设等,使实践既"随时随地化",又尽可能朝更有利于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方向发展。 强调学科自生长学习社区建设还有个好处,因为学科学习或者专业学习内在的就是跨校的,或者说在任何学校制度中它都具有一定的超越性的成分,是对现有学校制度的合理性进行衡量的一个基本尺度
  • 我们认为,能够较好胜任 高校网络课程建设的新一代大学教师 必须有教育理论基础、技术基础、艺术基础这三大基础支撑,而将这三大基础整合起来的,则是 网络课程 教学设计、开发、评价、管理的能力。
  • 但是毕竟时代在发展,这十几年是急剧变化的年代,对优秀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是什么?是信息素养。近6年来,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我从三个层次,五个方面归纳的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 第一层次:驾驭信息的能力   ① 高效获取信息和批判性地评价、选择信息的能力;   ② 有序化地归纳、存储和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   ③ 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 这也就是新的写作能力 ; 第二层次   ④ 将以上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 包括跨时空,跨文化的学习交流能力 ; 第三层次   ⑤ 培养和提高信息文化新环境中公民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这点最重要也最困难。我们在创建一个新时空,它完全不同于我们原来时空的规律。我们怎样使这样的一个时空变的更加健康,更加充满文化的魅力和活力,这个是非常艰巨的任务。   总之新一代大学生必须成为具有较高素养的终身学习者。
  • 自1998年开始,我们在华南师大开设了《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后来又推广到南京大学等多所院校,并将课程名称改为《学习科学与技术》[3]。我们努力使这门课程成为推动信息时代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舞台和实验研究基地,成为让高校师生了解和体验信息文化环境下新型学习模式的窗口。
  • 开始我们主要讲授和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理论与学习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觉得学习理论过于抽象,学习方法又过于琐碎,二者都不容易掌握。经长期实践探索,我们逐渐认识到,这里的问题恰恰在于缺乏学习理论与方法之间的中间环节——学习技术。
  • 通过借鉴当代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所创立的学习型组织的5项修炼技术,并经过在大学生课堂中多年的反复实践探索,我们逐步总结出适合我国当代大学生运用的五大学习技术。具体包括“学习目标导向技术”、“自主学习技术”、“团队学习技术”、“激发与强化学习动力技术”、“学习评价与反馈调节技术”,而统领并贯穿在这五项学习技术中的思维方式或方法论则是“系统思考”。
  • 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深入探究学习科学与技术,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不仅是多学科交叉的前沿探索(至少需要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三者内在融为一体),而且面临当代信息技术的挑战,尤其要冲破现行教育观念和体制等重重障碍,其中的艰难和酸甜苦辣,没有真正置身其中,恐怕是难以理解和体会的 。经过6年的实践探索,本课程先后获得国家级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第网络课程的评审、验收,并被评为我国高校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
  • 最后,我想概括我的教育理念,向同行和各位教师请教。我高中毕业后在艰苦的环境里劳动了 9年,28岁才有机会读大学本科,32岁毕业后在大学教了23年书,先后教过哲学专业、教育学专业和教育技术学专业,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探索和教育理论研究中,逐步形成了我自己的教育理念,特别是我的教育价值观。教师都追求最好的教学,那什么是最好的学习?什么是最好的教学?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我用三句话来表达:   最好的学习是个性化的学习;   最好的教学是对话式的教学,古今中外的大教育家们都倡导对话式的教学,这不仅可以“因材施教”,而且可以“因势利导”;   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获得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这学习的本质,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xiuli zhuang

ZhangyuanyuanSLL2009S - SocialLearn - 0 views

  • 神奇而强大的网络世界至此才真正向我打开了大门
  • web2.0课程的同学来自不同的专业,和这样一群朋友在一起,总能让我感觉到一种新奇的氛围,平时学习和生活中接触的更多的是同专业的同学,大家上的课,看的书很相似,研究的领域也极其相近,久而久之就会使自己的眼界被不由自主的封闭起来。web2.0则将来自不同院系,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职业,甚至不同国籍的朋友们联系起来,组成了一个可爱的大家庭,这个家庭眼界奇广,范围奇大,大家共同探讨,协作完成项目,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有很大的不同寻常的收获。 再讲一点哈,班里很多教育学院的同学,还有很多老师,我们学院参加这个课程的同学中还有学课程和教学论的,自己对于教育很感兴趣,将来说不定也会从事教师的工作,所以在这个班级的学习让我更多的接触到了很多教育学的思想和理念,使我受益匪浅,这也可以算一个额外的收获吧
  • 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更有效率,更有激情!这些网站我现在还在不断地探索和发掘阶段,今后也会不断地发现和使用新的资源,新的工具,更好的生活和学习。
  • ...2 more annotations...
  • 这门课程所教给我们的,所给我们带来的学习和生活的新方式,新思想,新理念,将会伴着我们一路走下去,使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
  • 查文献不再仅限于期刊网的中文文献,别人的blog,新想法,国外的优秀资源,都一一呈现在我面前,相信在这样一个学习网络的基础上做出的文章也好,提出的问题也好,与过去相比,观点会新颖的多,资料会详实的多,收获也会更多!
小石 -

Screenjelly:快速屏幕录制与社会化分享工具 | 分享网络2.0 - Show web2.0 enchantment ! - 0 views

  • 还记得第一次邂逅Screencast-O-Matic 时候的感觉,“软件即服务”所带来的那种惊艳竟然一下子是无法用言语去表达的;而现如今,完完全全基于Web的屏幕录制软件早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的玩意儿了, Jing 、ScreenToaster、GoView 等等几乎已经成为了过去式,人们不再愿意茶余饭后提起他们,而话题焦点也从当初的SaaS 转向了微博客的新媒体营销—— Screenjelly 和 Twitter 的混搭?
  •  
    Screenjelly 是一款免费互联网的服务,它能够用于录制你的屏幕活动以及来自电脑外你的声音。需要说明的是,Screenjelly 服务的开展得益于 Java 虚拟机的良好的开放式交互性,用户无需下载和安装任何第三方的浏览器插件便可以轻松完成通常意义上只有PC客户端软件才能实现的教程录制工作。另外,Screenjelly 还允许用户将已经录制成功的视频(教程/反馈信息)实时的通过Twitter、Facebook或者电子邮件等方式分享给你的朋友。
小石 -

web2.0时代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新思考 - 信息技术教育 - 课堂志 Science 's Blog - 0 views

  • 目前,国内的信息技术课程偏重操作系统和O ff i c e 办公软件的学习,但对于网络应用的学习则多局限于使用浏览器、搜索引擎、E - M a i l 、I M 聊天工具等,对W e b 2 . 0 技术平台的使用则较少涉及。这样的内容安排已经落后于时代的要求了。
小石 -

博客与李克东难题 - 焦建利:我的教育技术学自留地 - 博客大巴 - 0 views

  • “李克东难题”这个说法,最早是四月中旬在杭州举行的一个小型座谈会上,黎加厚教授亲口告诉我的。前几天,在中山大学王竹立老师的博客上,看到了对这个故事的较详细地解释:               “李克东教授在2008年12月20日举行的广西南宁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上曾经提到了这样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海盐教师博客有着丰富多彩的博客文字,但缺少深度互动的思想碰撞?二是为什么海盐教师博客发表了近万篇博文,却不能够说出解决了哪些教学问题?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将李克东教授的问题称为当前中国教师博客发展的‘李克东难题’”。
  • 对于教师博客为什么缺乏深度互动和思想碰撞这个问题,中山大学的王竹立老师认为,这“可能与博客的性质和功能的局限有关,博客本来就是个人知识管理平台,后面的留言与回复只是附加的功能,对字数和格式等有诸多限制,不利于深度的交流与讨论” 。我认同王老师的这个说法,但是又产生新的疑惑:BBS想必比博客更擅长于互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使用BBS,人们之间的深度互动和思想碰撞就会必然地发生。可见,技术的成效归根结底在于人。
  • 对这些教师的调查发现,一线教师之所以不写博客,主要理由包括:               没时间;工作压力大,身心疲惫,缺乏睡眠,没有时间去写;博客的内容对自己作用不大;不想在网上公开自己的想法,习惯纸质版日记,没有习惯和毅力坚持;真实的东西难以表达;教育问题的敏感性;教师群体是比较封闭的群体,不愿外露;有点懒;缺乏必要的思考,缺少话题;没有新意,没有新鲜的事情可写;没有感受到博客的好处等等。
  • ...1 more annotation...
  • 焦老师这个问题很有趣,我试着来回答这里面的基本问题: 1、首先“教师博客”这种说法应该扔到一边。教师首先是人,然后是才是教师。首先是一个blogger,然后才有edublogger。——“教师博客”的背后是一种“工具论”思想在左右,在具体指导和操作上,又通过“区域博客”把本来有可能与世界直接互联的老师,圈回了学校和所谓的区域教研、学科教研等这种小圈子里。深度的互动和自由的呼吸、开拓的视野等密切相关的。所以,请先正确理解什么是blogger,以及所谓的海盐教师博客等“区域博客”给教师发展和个人发展所造成的伤害。 在有可能做一个自由的blogger的基础上,我们再来尝试和老师一块体验和挖掘以blog为基本元素的Web2.0技术及社会思潮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个可能性,并鼓励老师先跳出学校、跳出区域教研等,去做一个自由的blogger,自由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如果在他们自由思考的过程中,反过来想对他们从事的工作做些探讨,我们鼓励他们可以借助blog记录和交流,并和他们探讨blog对个人学习、积累、交流、展示等等的价值。 2、有以上的基础,可以进一步讨论,blog及Web2.0技术与社会思潮给自下而上的教育和社会变革带来的可能性,以及有可能如何参与到这种变革中。这样的话,也才有真正的讨论空间。否则,我们要像哄孩子一样哄老师吗,哄着老师和我们一块写博客,讨论教育吗? 小“关中客”—— 小石, co-founder of Sociallearnlab.org, xiansf # gmail.com
  •  
    "李克东教授在2008年12月20日举行的广西南宁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上曾经提到了这样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海盐教师博客有着丰富多彩的博客文字,但缺少深度互动的思想碰撞?二是为什么海盐教师博客发表了近万篇博文,却不能够说出解决了哪些教学问题?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将李克东教授的问题称为当前中国教师博客发展的'李克东难题'"
xiuli zhuang

HongxuanrongSLL2009S - SocialLearn - 0 views

  • 找到了在网络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方法,更好地认识和使用网络。
  • 我们开始加好友,构建人际之间的相互学习网络,如何在Web2.0网络环境中学术资料查找的问题与方法分享,以及如何利用web2.0来分析文献资料。这些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非常有用的。
xiuli zhuang

WEB2.0心得体会 | | - 好看簿图片博客:用照片记录生活 - 0 views

  •  
    steacy
1 - 20 of 95 Next › Last »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