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sociallearnlab/ Group items tagged 黎加厚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小石 -

博客与李克东难题 - 焦建利:我的教育技术学自留地 - 博客大巴 - 0 views

  • “李克东难题”这个说法,最早是四月中旬在杭州举行的一个小型座谈会上,黎加厚教授亲口告诉我的。前几天,在中山大学王竹立老师的博客上,看到了对这个故事的较详细地解释:               “李克东教授在2008年12月20日举行的广西南宁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上曾经提到了这样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海盐教师博客有着丰富多彩的博客文字,但缺少深度互动的思想碰撞?二是为什么海盐教师博客发表了近万篇博文,却不能够说出解决了哪些教学问题?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将李克东教授的问题称为当前中国教师博客发展的‘李克东难题’”。
  • 对于教师博客为什么缺乏深度互动和思想碰撞这个问题,中山大学的王竹立老师认为,这“可能与博客的性质和功能的局限有关,博客本来就是个人知识管理平台,后面的留言与回复只是附加的功能,对字数和格式等有诸多限制,不利于深度的交流与讨论” 。我认同王老师的这个说法,但是又产生新的疑惑:BBS想必比博客更擅长于互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使用BBS,人们之间的深度互动和思想碰撞就会必然地发生。可见,技术的成效归根结底在于人。
  • 对这些教师的调查发现,一线教师之所以不写博客,主要理由包括:               没时间;工作压力大,身心疲惫,缺乏睡眠,没有时间去写;博客的内容对自己作用不大;不想在网上公开自己的想法,习惯纸质版日记,没有习惯和毅力坚持;真实的东西难以表达;教育问题的敏感性;教师群体是比较封闭的群体,不愿外露;有点懒;缺乏必要的思考,缺少话题;没有新意,没有新鲜的事情可写;没有感受到博客的好处等等。
  • ...1 more annotation...
  • 焦老师这个问题很有趣,我试着来回答这里面的基本问题: 1、首先“教师博客”这种说法应该扔到一边。教师首先是人,然后是才是教师。首先是一个blogger,然后才有edublogger。——“教师博客”的背后是一种“工具论”思想在左右,在具体指导和操作上,又通过“区域博客”把本来有可能与世界直接互联的老师,圈回了学校和所谓的区域教研、学科教研等这种小圈子里。深度的互动和自由的呼吸、开拓的视野等密切相关的。所以,请先正确理解什么是blogger,以及所谓的海盐教师博客等“区域博客”给教师发展和个人发展所造成的伤害。 在有可能做一个自由的blogger的基础上,我们再来尝试和老师一块体验和挖掘以blog为基本元素的Web2.0技术及社会思潮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个可能性,并鼓励老师先跳出学校、跳出区域教研等,去做一个自由的blogger,自由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如果在他们自由思考的过程中,反过来想对他们从事的工作做些探讨,我们鼓励他们可以借助blog记录和交流,并和他们探讨blog对个人学习、积累、交流、展示等等的价值。 2、有以上的基础,可以进一步讨论,blog及Web2.0技术与社会思潮给自下而上的教育和社会变革带来的可能性,以及有可能如何参与到这种变革中。这样的话,也才有真正的讨论空间。否则,我们要像哄孩子一样哄老师吗,哄着老师和我们一块写博客,讨论教育吗? 小“关中客”—— 小石, co-founder of Sociallearnlab.org, xiansf # gmail.com
  •  
    "李克东教授在2008年12月20日举行的广西南宁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上曾经提到了这样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海盐教师博客有着丰富多彩的博客文字,但缺少深度互动的思想碰撞?二是为什么海盐教师博客发表了近万篇博文,却不能够说出解决了哪些教学问题?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将李克东教授的问题称为当前中国教师博客发展的'李克东难题'"
小石 -

走向教育技术"云"服务 ‎(东行记文选)‎ - 0 views

  • 虽然“云计算”带来的历史巨变还处于早期,但世界上的IT巨头Google、 IBM、亚马逊、微软、雅虎等已展开激烈竞争。Google推出了“Google Apps”网络办公套件,包括Gmail、IM软件、日历、文字处理、PPT演示、电子表格等一系列工具,相当于微软Office办公软件的网络版,免费供用户使用。人们还看到,亚马逊的“弹性计算机云”服务,新兴的Facebook社区,IBM在上海的“蓝云(Blue Cloud)” 计划等,有可能“云计算”的发展会比人们预想的日程表更快。
  • 一切皆服务(everything as a service)、事事可在线(everything online)、更快更方便(everything easy and quick)、更加个性化(everything personal)。
  •  
    我还依稀记得童年时代家乡小城里的发电机,那时,用户要想用电,必须自己购置电池或者发电机作为电源。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国家电网逐步成为社会的基础产业,所有的发电厂向国家电网供电,所有的用户向国家供电局购买电力--你不清楚也不必知道你使用的电力来自那一家发电厂,发电站也不用关心自己的发电供给那一家用户。电力生产与消费的社会化,极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电力的供产销效率。 无独有偶,今天,人们不断增长的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需求与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的机构,正在经历"电力服务"发展的类似过程。
小石 -

TED在中国,如何进课堂? - 0 views

  • 很感激黎加厚博士对“TED中国粉丝团”网站的推荐,实际上他更多的是在推荐TED本身。就像OPLC说自己不是笔记本电脑项目,而是教育项目一样。当“TED中国粉丝团”这个网站起步的时候,我们对自己说:“TEDtoChina.com不是一个翻译项目,本质上它是一个教育项目。”
  • 大凡有机会来到 TED 大会现场的演讲者均有非同寻常的经历,他们要么是某一领域的佼佼者,要么是某一新兴领域的开创人,要么是做出了某些足以给社会带来改观的创举。由于演讲者对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一种深深的热爱,他们的演讲也往往最能打动人心,并引起大家的思考和进一步的思索。
  • 从不同领域的专家的演讲中,我们不仅可以学习到洞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领悟到有关创造力的一些奥秘:好奇心,跨越边界,毅力。对万物充满好奇心,善于从其他领域获得灵感和启迪,是高创造力人士的共同特征之一。跨越边界不仅可以带来触类盘通的灵感,也可以带来领人惊叹的艺术效果,还可以引导出多面向的自我,丰富我们的个人人生。
  • ...4 more annotations...
  • 现在我们将这个挑战留给诸位。 有什么办法可以让TED走进中国的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课堂?有什么办法可以让TED走进跨国公司,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会议室?有什么办法可以让TED走进酒吧,咖啡馆和茶楼?有什么办法可以让TED走进电影院,图书馆和博物馆?……
  • 早前Boingboing上提到过一个TEDtalk的大学校园版,由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策划组织,发动学校里的师生参与演讲。那么,我们何时会看到大陆的学生朋友自发举办类似的活动呢?
  • 盲点来自理所当然。
  • 昨晚在图书馆看到了芝加哥大学出版的 Great Books 丛书(主编是Mortimer Adler),那是一个通识教育的丛书,收录了西方上至苏格拉底下至海德格尔的几十位大家的经典著作,丛书的开首有两卷专门分不同的主题来介绍书中收录的文本,读到那里的时候,我想起了TED。 TED的一些演讲其实可以在一些课程的引论课中使用,而由于TED涵盖的知识范围非常广,因而也使得TED走进课堂有了可能。Great Books系列是古人的大智慧之汇集,而TED则可谓今人大智慧之汇集,若能把此二者相结合,也许可以结出美丽的果实。 以下几个文章供大家参考: 台湾东吴大学經典領域選讀經驗分享: http://www.scu.edu.tw/generaledu/newenews/lecture01_xhtml.html 维基百科上关于 Great Books的简介:http://en.wikipedia.org/wiki/Great_books 感兴趣的话还可以读一读《纽约时报》的这个报道: http://www.nytimes.com/2008/11/16/books/review/Campbell-t.html
1 - 5 of 5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