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sociallearnlab/ Group items tagged 教育批判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小石 -

桑新民:探索信息时代高校课程与教学的新模式 - 开源教育与教育技术 - 0 views

  • 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发展,大学最激烈的竞争和最稀缺的资源将是由优秀教授组成的多学科交叉的科研-教学团队,其成果和工作将以专业网站的形式向全世界同行展示、共享,并由此吸引全世界优秀人才跨时空参与和加盟!这必将成为大学在数字化生存新环境中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一项新的综合实力评价指标);同时势必导致高校课程-教学的数字化改造、一体化开发、网络化服务新体制、新机制的创生! 数字化的立体课程学习资源出版业将成为传统教材出版发行业与 IT产业共同抢占-最终与高校课程开发团队联手耕耘的广阔新天地!
  • 结合这几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跨时空、大信息量、交互性和个性化,应该是高校网络课程教学新模式的主要特色;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方便的获取方式是新模式的主要优势;个性化、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模式则是新模式探索中的难点;能否尽快培养出一批能够理解和适应网络文化,并能参与网络文化创造的优秀师生队伍,则是高校网络课程教学新模式探索成败的关键。
  • 近五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归纳起来,突出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① 各级教育决策管理部门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② 硬件、软件、资源建设超常规发展; ③ 新型学习与教学模式的探索如雨后春笋; ④ 新一代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迅速成长。
  • ...11 more annotations...
  • 如何使高校教师更快地适应这种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新环境?
  • 我们深感到,当前不仅迫切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更重要的是必须更新广大师生的学习观念与教学模式,培养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中高效学习和教学设计、管理、评价、服务的能力与方法,这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当前我国高校改革发展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基本建设!这显然需要才信息时代的要求出发,研究高校教师素养的结构,并据此设计教师培训课程体系。
  • 我们认为,能够较好胜任 高校网络课程建设的新一代大学教师 必须有教育理论基础、技术基础、艺术基础这三大基础支撑,而将这三大基础整合起来的,则是 网络课程 教学设计、开发、评价、管理的能力。
  • 我们可以用两个层次的结构图来展现。 图1 新一代大学教师素养第一层次 结构示意图 ?? ??接着我们再分别深入到其三大基础之中,进一步分析 新一代大学教师素养 第二层次的结构。 图2-1: 新一代大学教师的教育 基础理论 图2-2: 新一代大学教师的技术基础图2-3: 新一代大学教师的艺术基础图2:新一代大学教师素养 第二层次 结构示意图   新一代大学教师 的教育基础理论主要包括: 网络 学习理论、 网络 课程与教学理论、 网络 教育传播理论,这三大理论都面临深刻的历史变革(如教育传播理论正在从电视时代的单向传播发展到互联网时代的交互式传播新模式),将这三大理论整合起来的是 系统理论与方法论,尤其是当代迅速发展的非线性科学 (分形、混沌、超循环理论等) 及其方法论 ;   新一代大学教师的技术基础包括: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其中不仅包括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库技术,还包括图书情报信息专业的数据管理和检索技术,而且必须从教育资源建设的角度将这两方面整合起来)、通讯技术(包括天网、地网和人机通讯技术),将这三大技术基础整合起来的是 教育人工智能技术 (各种复杂技术要想在教育中广泛采用,必须人性化、“傻瓜化”,也就是智能化。因此,教育人工智能技术必将成为广泛吸收多学科专家联合攻关的重大前沿课题);    教学不仅是科学,而且是艺术, 口才与文才是传统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艺术基础 ,信息时代 大学教师 的艺术基础 则需要从原来的 语言文字艺术 扩展为 数字视觉艺术、数字听觉艺术,这是多媒体在教学和社会中广泛采用后,对教师的新要求,将这三大艺术基础整合起来,尚未引起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足够重视,而且缺乏一个相应的概念,我在三年前提出一个新概念:数字文化艺术,数字文化艺术应该成为 新一代教师 所必须具备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表现能力。    以上这些应该成为当前和今后我国高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之内在结构,成为数字化生存环境中新一代教师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网络课程建设的水平,提高我国高校在21世纪世界舞台上的核心竞争力。
    • 小石 -
       
      我们可以说新一代大学教师需要有教育理论基础、技术基础、艺术基础,可以这样来"认识问题"。但我们不能说我们给出的"解决方案"就是让所有大学教师都来上这三门课。 结合"教育大发现"社区的一些实践和思考,我觉得从操作上,我们是否可以从以下角度来思考: 首先,我们可以从比较网络学习中读、写、算等基本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入手,挖掘并赋予这种变化对个人学习和现代教育发展的价值,并进一步倡导这种学习方式。(建立理解) 其次,在倡导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中,可以从和大家一快来体验、实践这些web2.0与社会会学习技术入手;并和专业学习与学科发展内在要求的自生长学习社区建设结合起来,一起来推进。(实践上的切入) 最终,各种学科学习社区与社会各种行业学习社区将为整个社会的学习提供基础性的支撑,进一步推动网络学习的国际化、一体化,而企业、个人以及各种学习团体也将在新的知识海洋中更自由地遨游。(对实践的展望)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和师生从一块来分享、体验信息时代新的学习现象入手,分析这些现象中的合理性诉求或者说教育价值,并进一步把这些变化上升到学习方式的变革上来,以便于形成广泛的共鸣和行动。 而实践的切入点尽可能直接地从已经逐渐为大家熟知的Web2.0技术和应用入手,并加上适当的引导,比如强调学科自生长学习社区的建设等,使实践既"随时随地化",又尽可能朝更有利于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方向发展。 强调学科自生长学习社区建设还有个好处,因为学科学习或者专业学习内在的就是跨校的,或者说在任何学校制度中它都具有一定的超越性的成分,是对现有学校制度的合理性进行衡量的一个基本尺度
  • 优秀的大学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养?我在十五年前做过一个调查,研究了名牌大学优秀的学生的共同特点,并进一步调查,用人单位希望录用什么样的大学生?最后我概括了五条:   第一、自学能力强,特别是创造学习能力强。我认为这是优秀大学生的首要标准;   第二、知识面广,兴趣广泛又能专注某个领域;   第三、表达与交往能力强(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计算机和外语、艺术表现力);   第四、应变能力和承受能力强(能够承受成就与挫折双重考验)。   第五、对自己要有正确的估价,并善于理解和尊重他人。
  • 但是毕竟时代在发展,这十几年是急剧变化的年代,对优秀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是什么?是信息素养。近6年来,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我从三个层次,五个方面归纳的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 第一层次:驾驭信息的能力   ① 高效获取信息和批判性地评价、选择信息的能力;   ② 有序化地归纳、存储和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   ③ 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 这也就是新的写作能力 ; 第二层次   ④ 将以上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 包括跨时空,跨文化的学习交流能力 ; 第三层次   ⑤ 培养和提高信息文化新环境中公民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这点最重要也最困难。我们在创建一个新时空,它完全不同于我们原来时空的规律。我们怎样使这样的一个时空变的更加健康,更加充满文化的魅力和活力,这个是非常艰巨的任务。   总之新一代大学生必须成为具有较高素养的终身学习者。
  • 自1998年开始,我们在华南师大开设了《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后来又推广到南京大学等多所院校,并将课程名称改为《学习科学与技术》[3]。我们努力使这门课程成为推动信息时代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舞台和实验研究基地,成为让高校师生了解和体验信息文化环境下新型学习模式的窗口。
  • 开始我们主要讲授和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理论与学习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觉得学习理论过于抽象,学习方法又过于琐碎,二者都不容易掌握。经长期实践探索,我们逐渐认识到,这里的问题恰恰在于缺乏学习理论与方法之间的中间环节——学习技术。
  • 通过借鉴当代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所创立的学习型组织的5项修炼技术,并经过在大学生课堂中多年的反复实践探索,我们逐步总结出适合我国当代大学生运用的五大学习技术。具体包括“学习目标导向技术”、“自主学习技术”、“团队学习技术”、“激发与强化学习动力技术”、“学习评价与反馈调节技术”,而统领并贯穿在这五项学习技术中的思维方式或方法论则是“系统思考”。
  • 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深入探究学习科学与技术,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不仅是多学科交叉的前沿探索(至少需要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三者内在融为一体),而且面临当代信息技术的挑战,尤其要冲破现行教育观念和体制等重重障碍,其中的艰难和酸甜苦辣,没有真正置身其中,恐怕是难以理解和体会的 。经过6年的实践探索,本课程先后获得国家级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第网络课程的评审、验收,并被评为我国高校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
  • 最后,我想概括我的教育理念,向同行和各位教师请教。我高中毕业后在艰苦的环境里劳动了 9年,28岁才有机会读大学本科,32岁毕业后在大学教了23年书,先后教过哲学专业、教育学专业和教育技术学专业,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探索和教育理论研究中,逐步形成了我自己的教育理念,特别是我的教育价值观。教师都追求最好的教学,那什么是最好的学习?什么是最好的教学?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我用三句话来表达:   最好的学习是个性化的学习;   最好的教学是对话式的教学,古今中外的大教育家们都倡导对话式的教学,这不仅可以“因材施教”,而且可以“因势利导”;   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获得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这学习的本质,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小石 -

杨东平:中国的教育改革被延误的太久了_人物_评论频道_腾讯网 - 0 views

  • 杨东平:现在回顾1980年代的教育改革,至少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就是经济、科技、教育改革同步推进。这与当时关于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启蒙直接相关,《第三次浪潮》成为朝野共读的改革教科书。也正是在那时,确立了“科教兴国”的国家战略。1984年和1985年,中共中央连续颁布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到了1986年以后,还加了一个政治体制改革,把政治体制改革提到议事日程。经、科、政、教同步推进,并驾齐驱。
  • 这是教育现代化的纲领,但是究竟怎么做,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方案。关于《决定》出台的过程,去年胡启立写了一篇文章,详细记述了起草过程。80年代末,中央开始制订第二个教育改革方案。1989年4月初,胡耀邦最后一次参加政治局会议,突发疾病,就是讨论这个文件。可惜的是,后来因为形势巨变,第二个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搁浅。
  • 杨东平:80年代教育体制改革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正确的,相当一部分内容到今天为止还没有完成,也有一些当时实现了,后来又往后退了。有几个比较大的事:第一,确定了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制度。第二,基础教育的管理权限下放给地方,由各个地方政府管理。简政放权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后来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层层下放,逐渐变成以乡镇为主的管理制度,造成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第三,教育部的职能转换,将教育部改为具有更强综合统筹功能的 “国家教育委员会”。当时已经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学历教育、学校教育,不仅仅是教育部的事情,需要包括人事部、劳动部、科技部等各个部门共同努力,要加强教育行政部门综合统筹的能力。
  • ...1 more annotation...
  • 杨东平:但是到1998年的时候,又重新恢复了教育部,没有任何解释。从教育管理角度讲是一个倒退,丧失了曾经有过的功能。今天这一轮教育改革,教育行政部门综合统筹职能还要扩大,还应该搞“大教育部”。
  •  
    杨东平:70年代末那场拨乱反正,在教育领域却是半途而废,或者说只完成了一半。完成了哪一半呢?恢复了一个常识,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教育。这是必须的;但是,如何发展教育?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澎湃的背景下,怎么来构建新的教育体制?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产生新思维,而是采取了简单的回到50年代的办法。
小石 -

Bud:为什么我们当前的教育体制分崩离析 | A Happy Boy - Lizunlong - 0 views

  • 幸运的是,过去几年,我有幸浸淫于各种强有力的观点中,从而理解到我们应该对自己的生活100%负责。
  • 我自己,还有数百万同学,没能大展身手,并非因为我们不够聪明,不是我们不关心自己的前程,而是因为我们厌倦了让一系列字母来主宰我们。
  • 我现在的很多同学,每个都可以改变世界,却为恐惧所麻痹,从而选择了稳妥之路:即争取好成绩,找份工作,变得幸福。不幸的是,实际情况很少如此。
  • ...14 more annotations...
  • 我们目前教育制度让人更沮丧的是,它把千百万“普通”学生落在后面。让这千百万孩子们自生自灭(教育层面而言),他们拥有不可思议的潜能,可他们从未意识到。
  • 我并非说我们目前的教育体制一无是处,我们确实从中学到基本知识。然而,我们在学校学的很多东西在这个真实世界都不实用。 博客课程在哪?理财课程在哪?致力于根除贫穷的课程在哪?帮助我们找到人生意义的课程又在哪? 我们当前的教育制度太强调成绩,却不关注释放隐藏于我们每个人身上的潜能。
  • 我不少朋友都说“我讨厌看书”。 而我总回答说,“你只是没找到合适的书。”
  • 为了补充教育而进行阅读时,我们读的书必须与我们相关。不是我们的老师,不是我们的家长,必须是我们。每本书都应犹如使我们灵魂完整的拼图。
  • 时下的教育制度过于强调无关宏旨的内容。繁重的作业。完美的语法。记忆。而这一切都让我们在这条路上无所事事长达10年之久。
  • 教育关乎释放一个人的信心。教育是从失败中学习。教育是从经验中成长。教育是发现你的热情,然后进行追求。
  • 教育不是死记硬背。教育不是分析对你毫无意义的书本。教育不是把时间浪费在你讨厌的课程上。教育不是让你麻木,只因你害怕失败。
  • 教育意在启蒙。而阅读和经验乃是钥匙。
  • 传统的生命时间线: 高中;大学;研究生;工作(可能是你最厌恶的);退休;死亡 为什么不是: 高中;寻找生命意义;热爱你的工作;活出你的生活;心满意足地离开人世? 后者听上去更吸引我。
  • 眼下的教育制度有着与生俱来的瑕疵。时过境迁,我们必须停止纠结于“书本聪明”,而是要关注如何释放我们的热情。
  • 我对当今世界问题的答案有着无比的信心:贫穷、战争、疾病,将由当今的年轻人解决,并非因为他们聪明,而是因为他们跟随自己的热情。
  • 我知道当我说以下内容时,我代表了全球数百万学生的心声: 我们厌倦了别人告诉我们,我们不够优秀。我们厌倦了做这种不用心的功课,这只会增加我们的生活压力。我们厌倦了因为辜负了成为A+孩子的期望而感到一文不值。 我们厌倦了别人告诉我们可以或不可以成为谁。难道我们不应自己为自己决定吗? 我们需要被鼓舞,我们需要被鼓励,我们需要花时间做我们喜欢的事,我们需要改变这个世界。
  • 获得好成绩不是问题。让成绩主宰一个人的生活才是问题。
  • 如果你能改变世界,我就给你个A。:)
小石 -

刘东:作为大众神话的高等教育 -- 原标题是"忧思大学",《中青报·冰点栏目》 - 0 views

  • 我曾撰写过一篇《保护大学生态》,因为忍不住要向人们提醒:决不可只顾兜售经济学的“丛林原则”,而毒化了校园里超越功利的研讨氛围。
  • 还是那位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他曾经当做黑色幽默构想出来一串噩梦:     当我请求至少可以解决我们的财政困难的方案时,我的金融家校友带回给我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说,我应当允许各公司(出价)在哈佛做广告,将公司的标识打上教学大纲和教材,在教室里张贴广告,在商学院的工作日程中向入学学生进行推销,并把经商活动囊括到我们所有的电视或网络课程中。我由于害怕引起资深教授造反而回绝了这项建议,我的财务顾问对此显然很恼怒。不过,第二天夜里他又回来了,带来了一个最终的建议,以免我由于未能及时还贷而在公众面前丢脸。他说,我只需这么做——同意取消最后100名哈佛本科生的入学资格,改把它们拍卖给出价最高的人。
  • 尤其在所谓“大学理念”的问题上,情况更加严重。大家早已见惯不怪的是,一旦谈论起大学来,即使是那些自称从没把自由主义价值放在眼里的学者,也马上要祭起所谓liberal education 的大旗,而忘了无论借着它的历史语境而把这个英文表达发挥成“博雅教育”还是“通识教育”,其实都掩盖不了它最原初最结实的本意——“自由教育”。
  • ...10 more annotations...
  • 从思想方法上说,凡此种种都显然是忽略了下述要害:西方文明的演进史,包括其不断演变的教育史,究竟是一种开放的、偶发的和多元的进路,还是仅仅为某种恒准单一之理念的前定展开?从而,liberaleducation究竟是从创世纪之初,就已然先行确立的普适恒常的文明理式,还是经过长期历史斗争和利益博弈才产生出来的解决方案?进而,考虑到不断分工、科层和分化的人类现状,以及施行liberal education的昂贵成本,这种教育究竟是普适于整个社会还是专属于绅士阶层?最后,尽管这种自由教育看起来似乎相当靠近西方的理想,但它自身究竟还有没有被哪怕是扬弃式发展的余地?……
  • 在我看来,与其从西方的图书中引进迂远的“大学之道”,倒不如从中引进切近的“大学之忧”。首先要谈的是克拉克·克尔的《大学之用》(The Uses of the University)。加州大学前校长的这本书,数十年中不断地翻印,至2003年已是第五版,在美国的大学史中既可以算作名声最坏的箭靶,又可以算作最绕不过去的路碑。
  • 此书的历史描述中,分别以现代大学演变的三个阶段,来对应其存在状态的三种模式——也即早先的英国模式、此后的德国模式,和晚近的美国模式;或者干脆不妨说,是近代的纽曼模式、现代的洪堡模式,和当代的克尔模式。
  • 这里至少可以借助实际执掌过大学的香港学者金耀基的大段综述,来大体把握这种multiversity的基本特征:     当代的美国大学,如克尔所指出,早已越出了德、英的模式,而发展出自我的性格。美国的大学狂热地求新,求适应社会之变,求赶上时代,大学已经彻底地参与社会中去。由于知识的爆炸及社会各业发展对知识之倚赖与需要,大学已成为“知识工业”(knowledge industry)之重地。学术与市场已经结合,大学已自觉不自觉地成为社会的“服务站”。象牙塔内与象牙塔外的界线越来越淡漠,甚至泯灭了。大学内部则学生可以多达五六万,甚至十万以上;学术之专化更是惊人,如整个加州大学课程之多竟达一万门之数,不但隔行如隔山,即使同行的人也是无法作有意义的交流。而教授之用心着力所在多系研究,教学则越来越被忽视。教授的忠诚对象已不是大学,毋宁是支持他研究的福特基金会、西屋公司或华盛顿。一个教授所关心的不是他隔壁他行的同事的评价,而是其他大学乃至其他国家的大学的同行的评价。大学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它的成员已不限于传统的教师、行政人员和学生,还包括许多“非教师”的教学人员(如研究教授),它的组织已不止限于学院(faculty)、书院(college),还包括无数的研究中心、出版社、交换计划中心……它的活动已不止限于研究、教学,还包括对外的咨询,与国外的合作(加州大学的研究计划涉及五十几个国家)等等。总之,在数量、组织、成员、活动各方面,今日美国的大学与以前的大学已大大不同。这种大学的理念及性格与纽曼的构想固然相去十万八千里,与弗莱克斯纳、雅斯贝尔斯的构想也迥然有别。克尔认为纽曼心目中的大学只是一“乡村”,弗莱克斯纳心目中的大学也只是一“市镇”,而当代的大学则是一五光十色的“城市”了。(金耀基:《大学之理念》)
  • 那么,事态为什么发展得如此无奈?大学的船队何以会在所有船员都为之惊呼的情况下,仍然驶往那个由克尔率先发现的、可人人都并不想去的方向?其根本的原因,当然还在汹涌于船下的现代化激流。肇始于西方、波及于全球的现代性生活方式,正未有穷期地增强着全世界的社会整合。
  • 由此可见,尽管对于通识教育的茫然吁求,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至少也还不无部分的平衡作用,然而说穿了,如果对这种英国绅士派头的热衷,只不过是出于某种盲人瞎马的激情,或者说得具体点儿,只不过是出于国际大学排行榜上的压力,或者创建所谓“世界一流大学”的动力,那么,这就是在做一件自相矛盾的事,就是在南辕北辙地白费劲儿!
  • 一流是通用的等级标准。由各种不同的内容所做的各种分类,如学生类型、班级的大小、资金情况、馆藏量等,都可放到一起,用一流这个唯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类型的划分标准是入学分数(越高越好)、学习过程中每学年的平均分数(越高越好)、非本州学生的数量(多为好)、标准时间期限内毕业率(达到正常标准是好事)。班级的大小和质量是以师生比(应该低)和终身制教师与兼职或研究生助教(应该高)的比例为标准。对教师队伍的评价是看具有博士学位的数量、获奖者的数量、获得联邦奖金的数量和次数,所有这些都被认为是价值的标志。“资金”类评价是以大学财政是否健康为标准,如用于日常费用、学生服务和奖学金支出的预算的比例是否合理。馆藏量是以学生人均占有图书量、大学财政预算里图书馆所占的百分比以及图书馆预算中用于购买新书的比例为标准。最后一项是声望,它把本校校友进入高级大学官员调查表的数量和在加拿大各大型公司担任首席执行官的数量结合起来作为衡量标准。一流的最终标准是把各个数字的比例结合起来:学生占20%,班级的大小占18%,教师占20%,资金占10%,图书馆占12%,声望占20%。
  • 基于一连串的追问,雷丁斯深怀激愤地写道,如果大学在市场的压力下,完全屈从于这种来自“一流”标准的量化,那它就跟寻常企业再没什么两样了,而它的学生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求学者,而只是光临“学店”的现代顾客。同样,如果大学在排行榜的压力下,一门心思去攀爬朝向“一流”的阶梯,这个空洞的标准也会逐渐抽空大学的内涵,直至世间压根儿就不再有大学这回事!
  • 基于一连串的追问,雷丁斯深怀激愤地写道,如果大学在市场的压力下,完全屈从于这种来自“一流”标准的量化,那它就跟寻常企业再没什么两样了,而它的学生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求学者,而只是光临“学店”的现代顾客。
  • 在这个世界上,既存在着专属于校长们的大学形象,那很可能表现为施展抱负的舞台,或者无非是个官位的基座;也存在着专属于教授们的大学形象,那很可能表现为追求理念的阶梯,或者仅仅是个颐养天年的饭碗;更存在着专属于学生们的大学形象,那很可能表现为精神的炼狱,或者仅仅是个混得学位的乐园;甚至,还存在着专属于落榜考生的大学形象,乃至落榜考生家长的大学形象;甚至,还存在着专属于回忆者的大学形象,乃至历史学家的大学形象;甚至,还存在着专属于西方的大学形象,乃至各个非西方文明的大学形象……
  •  
    题目是我改的
小石 -

益学会 (edu2do.com) - 翻译 » 大学即将灭亡 - 0 views

  • 随着网络作为容器,也作为人们之间交换知识的全球平台,它无情地成了知识sweeney(?)的主要基础设置,大学终于失去了其对高等学习的垄断。
  • 教授站在讲台上,面前是一大群学生,这种老师讲座,仍是很多大学生活中固定的一幕。这种模型以教师为中心、单向、均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孤立。成长于互动的数字世界的学生,却以不同方式学习。受教于Google和维基百科,他们想提问,而不是依靠教授寻求详细的路标。他们想要生动的对话,不是讲座。他们想要互动教育,而不是只适合产业革命时代甚至婴儿热时代的广播教育。这些学生对大学提出了新要求,如果大学试图忽略他们,那么无异于自掘坟墓。
  • 大型高校的大多数资源都指向研究,而非学习。基本上,大学不是高等学习机构,而是科学研究机构。在迈克尔·吉布森的《重新思考科学》一书中,他对大学里当前的模型科学进行了严厉批判。
  • ...15 more annotations...
  • 我所谓的“广播学习”不再适合于数字时代,不再适合代表未来学习的新一代学生。
  • 在学生大规模生产的工业模型中,教师是广播员。根据定义,广播是以单向线性方式从发射者到接受者的信息传播。在学习过程中,老师是传输者,学生是接受者。公式大概是这样:“我是教授,我拥有知识。你是学生,是个空容器,没有知识。准备好,知识来了。你的目标是将这些数据装进你的短期记忆中,通过练习和重复,建构更深刻的认知结构,这样我给你考试时,你才能给我背出来。”
  • 作为一年要作若干讲座的人,我深谙此观点中的讽刺意味。但是,我理解我的讲座并不是学习的好方法。它们对吸引听众、改变他们的观点,调动他们从事不同事情所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不过,我敢说,我讲的90%内容都丢失了。
  • 美国80后是数字化成长第一代。他们生长之际,手机、互联网、短信和Facebook跟冰箱一样正常。在人生定型阶段,这种互动媒体的兴起影响了他们大脑发展及他们思考学习的方式。
  • 大学吸引年轻人的能力显然取决于机构及每位教授。伟大的文理学院都在积极有效地鼓励年轻人,因为有了丰厚的赠与和小班模式,学生有更多量身定做的合作经验。我儿子艾里克斯毕业于安默斯特学院,这是一所规模很小的本科大学,师生比例为1:8。他的老师们包括一位普利策获奖者,诺贝尔获奖者,所有教授都与促使他们学习的学生一起努力。
  • 名为“好问题”的项目
  • 本项目中所用的一条策略称为及时教学,
  • “当学生谈论他们认为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时,他们才能最大程度地学习……
  • 回顾当时,在线学习很昂贵,但今天,网络工具使之成为教学的好方法,解放老师来设计学习经验,并与学生单独进行更有意义的交谈。这种方法行之有效。研究证据非常强大有力,可追溯到数年前:“与传统教授课程下的学生相比,使用精心设计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学生……通常在总结考试上获得更高成绩,在较短时间内学会课程,更喜欢他们的课程,对他们所学的课程培养出更多积极态度,”这是1997年刊登在Educom Review一篇名为《教室技术:从理论到实践》的文章观点。“这些观点对更广泛的学生群都适用,从小学到大学,跨越各个学科,从数学到社会科学到人文学科。”
  • 网络新生代浸淫于数字技术中,热衷于尝试新事物,而且速度迅猛。他们希望大学好玩有趣。所以他们应该享受自己发现东西的乐趣。正如就技术如何提供新的学习方法的世界顶级专家赛摩尔·帕波特所说:“教育的丑闻是每次你教授东西时,你就剥夺了孩子发现的乐趣与优势。”
  • 老式学习的另一个问题在于假设学生应该自学。在考试厅里分享笔记或就论文或家庭作业进行合作,都被严格禁止。而对于大多数网络新生代,个人学习模式都是陌生领域,他们的成长伴随着在线合作、分享及共同创造。
  • 演讲厅是大规模教育的主要范例。它和大生产、大营销、大众传媒携手并肩。霍华德·加德纳说,在校教育是大规模生产的想法。
  • 维斯其招募了200名学生和作者来描述他们对自己所接受的教育的看法。
  • 如果大学能够为学生提供的全部就是你可以在线免费得到的讲座——从其他教授那里——为什么还要付学费?
  • 他问了一个颇具煽动性的问题:为什么大学生的学习应该被限制在他或她所读大学的教授那里?没错,学生显然可以通过书本或通过互联网从全球各地的知识分子那里学习。可是在数字化世界,为什么学生们不能够从另一所大学的教授那里上课?普罗恩撒认为,大学应该使用互联网创造全球卓越中心。换言之,选择你最优秀的课程,将它们与世界各地的大学相链接,为学生创造毋庸置疑的最佳课程。学生可以学习他们感兴趣领域里最伟大的思想——不论是在实体教室还是在线。全球学院也将在线对任何人开放。这是我在与他人合著的《维基经济学》一书中表述的一个美轮美奂的例子。
小石 -

中国教改缺乏方向 - FT中文网 - FTChinese.com - 0 views

  • 经济体制改革不妨概括为“一个目标,三个层面”。其目标清晰,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即是人们常说的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而三个层面则是通过调放结合的价格改革,形成市场价格体系和市场机制;通过政府机构设置调整、行政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推进宏观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规则形成;通过发展民营企业,改造国有企业,引进外资企业形成市场的微观主体。
  • 没有目标,就会迷失教改的方向,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改革战略和策略。我曾经提出过,相对现在行政垄断的教育制度而言,建立自由教育制度应当是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我这里说的自由教育制度是指约束或规范出资人自由办学、教师自由授课、学生自由择校、择课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 然而,教育又是一种外部性很强的产品,是缩小人与人的能力差异和收入差距的“公平”的源泉。教育历来被社会和政府所重视,甚至被当作公共品来生产。因此,不完全按照市场机制来办教育就应运而生。
  • ...1 more annotation...
  • 概括地说,美国等西方国家教育体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公益性的半市场机制,即非营利性的自由办学机制,人、财、物投入按市场价格计成本,产出则不完全按市场计价,这类约占学校90%;另一类是不论投入和产出都按市场计价的营利性学校的办学机制,约占10%。
小石 -

Brad Burnham:颠覆教育 - 会议简述 | A Happy Boy - Lizunlong - 0 views

  • 技术对教育的冲击力
  • 解体 - David Wiley将教育分为以下组成部分:1)内容提供;2)研究——执行、存档、传播;3)为学生答疑;4)社交活动;5)颁发文凭。
  • 学习与文聘解体的讨论
  • ...10 more annotations...
  • 学生们能够逐课选择在校还是不在校时,他将解体
  • 将教育的边际成本减小到零
  • ……我们使用开源和开放课件……基本上所有可用的东西都免费……教室里没有老师。学生们互相教授……
  • ……我们只教授两门课,商业和信息技术……这是找工作最需要的学位。
  • ……讨论不同步…..因为存在时差,而且也没有视频…..这是非常非常简单的,全世界的任何人都可以享用。
  • Dana Boyd提醒我们“技术不能决定实践”。 Danah Boyd 给一群孩子宽带,给他们iPhone,我们能够想得出不计其数有价值的方案……但如果其中没有文化,这不过成为你跟朋友发短信的另一个玩具……对于“给大家一批笔记本,看他们都做些什么”……这种事让我倍受挫折……不起作用……我们已经看到有学生把电池一拔,随意折腾……我觉得我们只考虑技术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要考虑将其放在更广阔的体系中。
  • 你怎么教孩子痴迷于一些事情中呢? 我想科技尤其是游戏的优势之一是其结构有特色,按照大多数家长的说法是,有错误。这些东西让人上瘾,人们沉浸其中,为之痴迷……你看看大多数孩子们玩的游戏,为了玩好游戏而不得不积累掌握的信息比他们情愿在学校里学的要多得多……这种平台有点意思。谁也不用劝告他们,他们径直就玩上了,学习所有信息,而且还相当熟练。
  • 基于游戏的学习
  • 把谈话分为改善公立学校和改善非公立学校环境
  • 学者和教育者听到不少有趣的试验,利用同侪制作、游戏动态学、超级分发、网络无处不在的连接性来创造演示可以做些什么。我们大家面临的挑战是找到方法利用科技减少成本,增加教育途径;为结构变化创造政治支持,以在公立学校将其变为现实,在将社会混乱最小化的同时,设计从当前教育的产业模式到网络模式的过渡。
小石 -

让孩子独立地成长_亲亲乔木_新浪博客 - 0 views

  •  
    张老师,希望能容我发表一点不同的看法,呵 让孩子独立地成长,"独立"是相对于什么而独立?现实中我们很多时候都要学会,即使我们平时所说的"独立的思考",很多时候实际上也是在前人提供的一些分析框架上而展开的,类似于和前人进行的某种对话。甚至创新也是在某种对话的延续。那么"独立"呢,在现代教育的话语中,在什么地方它还能提供有效的分析力度? 我的感觉是,"独立"这个词很好听,很浪漫,但实际上缺乏有效的分析力度,在现代教育中,可能首先是怎么与各类人与事建立比较健康的关系和良好的对话关系的问题,这里面呈现的是一种基本的行为模式、结构和程序问题。而和早年间许多诗歌般诱人的词语,没有太大关系。甚至在探索和普及现代教育尝试中,这一类语言是有害的。 顺祝身体健康,合家欢乐!
小石 -

高中生:被简化的鲁迅,被简化的教育_评论_评论频道_腾讯网 - 0 views

  •  
    鲁迅被简化成了战斗符号。而教育体制中又有多少东西被简化了啊!物理化学没有贯彻于生活,反被简化成了一道道繁杂的题目;历史没有被分析被镜鉴,反被简化成无尽的背诵;兴趣没有被赋予自由发展的空间,反被简化成证书与奖状;素质没有在"素质教育"中得到真正重视,反简化成了一条条的量化标准 (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素质"被划成三六九等,是什么滋味!);升学没有多方面的考核观察,反简化成了一次考试定终身……
小石 -

讨论--教师应给学生留下些什么 | 教育大师 教师 教育 | - 好看簿图片博客:用照片记录生活 - 0 views

  • 1、纠正一些可能的误解。别人我不知道,鲁迅是否“物质匮乏、生活拮据”,历史考证似乎并不支持这些猜想。这种论调,也让我想到了《韩非子·五蠹》中对儒家敏儿好古、不尊重历史、回避现实的批判。2、教师应该给学生留下些什么?——或许应该先反过来问问,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如果在这样的教育中不需要老师,那就没有必要讨论老师应该学生留下些什么;如果需要老师,还要看看在什么地方需要,什么地方会显得多余,考虑清楚了,再讨论老师应该留下些什么。要不然,老师是不是可能太自恋了?
小石 -

美国大学的权力金字塔 - FT中文网 - 0 views

  • 美国的大学是名副其实的倒过来的金字塔。很多与教授切身相关的权力不在金字塔的顶部,而在底部。比如说晋职,真正做决定的是系里的教授大会,而不是校领导。校领导本身也是由教授们推选出来,他们的言行也要有理有据有板有眼。一个院系的经费如何使用,聘什么人,做什么事也是由院长系头在听取教授们意见之后定夺。公立大学里经费的使用,教授的薪资,大到上千万,小到一美金,都像空气一样透明。听说有些系,为了追求公平,系头由系里教授们轮流做。比起金融界这样琢磨不透的独立王国,美国的大学算是非常的清廉有序。
  • 我突然发现一个有趣的对比:性在透明状态是脏的,而政治在不透明状态是脏的。
  • 倒过来的金字塔也非常地助长批判精神:
  • ...1 more annotation...
  • 不轻易对领导歌功颂德的教授们因此都显得很酷。这样的批判精神也被带到了课堂上。学生们面对教授就跟教授们面对领导是同一个腔调 :看看谁比谁更酷!学生被鼓励要有质疑精神。
小石 -

教育绝境 - FT中文网 - 0 views

  • 中国丧失了自己的孩子。
  • 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从未完整地发育过,获得教育的滋养。无暇顾及自己身心的成长,鲜有时间培育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力,从而确立安身立命的价值观。目标在前,没有当下。教育把孩子与自己的生命割裂开,把他们与生活和广大的世界隔离开,他们在死寂的环境里“记住一切有可能在考试中出现的东西”(一个美国中学生的话)。
  • 他们不会犹疑、徘徊,父母包办设计好了他们可怜而伟大的一生。目标坚定——不是自己认可的;全心全意——不需要操别的心,父母已经包办了他们的一切生活及生存杂事;唯我独尊——他们是家庭的核心,一颦一笑决定着家庭的气氛;冷漠世故,他们把一切都看穿了,故此不再有发自内心的热情,世界与自己无关。他们是一座座孤岛,长夜难明。
  • ...1 more annotation...
  • 作为起点的大学,成了终点。放松,放纵,他们要把十多年压抑的力比多发泄出来,要补偿自己。性与就业,主宰了校园生活,对真理和智慧的探究,在功利性的目标前,变得如此卑微。可悲的或许是,很多人从来就没有过求知的冲动,因为他们早就没有了那种本能。
小石 -

转型中的中国高校科研(2) - FT中文网 - 0 views

  • AFrank Zheng曾就职于阿尔卡特,目 前在中国科学院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教授移动通 讯课程。他表示,拥有行业经验的教授仍然很 少见。(中国)大学的教育质量已经“明显”改 善, “但仍有不足”。
  • 也许最令人不满 的,是中国教育体制仍然在强调机械学习和死 记硬背,不鼓励学生提问题。英特尔 的刘钦华先生称,美国毕业生所接受的是一种 更为开放式的研究方式,他们“能够以更快的 速度创造出更富创新性的成果”。 惠普公司的刘伟称:“(中国)教育体 系培养出的人通常擅长解决封闭式问题。如果 你交给他们一个明确的项目,他们会非常出色 地完成。但如果你给他们一个开放式问题,他 们有时会感到困惑。”
  • 一些跨国公司 的在华研发实验室曾尝试鼓励员工就研究的目 的与方法提问,以激发更多创造性思维。例 如,英特尔要求其中国区员工批判性地讨论 一些科学论文,并就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展开 集体讨论。
  • ...1 more annotation...
  • 变化似乎来自于底层,因 为更多拥有私营企业工作经验的科学家和工程 师重返母校。“显然,在博士和博士 后人群中,有越来越多的人具备了行业经验。 最终他们中的一些人将在大学任教。”刘伟 称。
小石 -

喜庆六一 | 六一 | - 好看簿图片博客:用照片记录生活 - 0 views

  • xiansf(小石) 于 0 分钟 说: 我们在社会学上关注到一种现象,叫“村落单位化”,也就是以前城市里都是“单位”,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经济开始帮助“单位”松绑,使企业和社会逐渐分离,给企业发展创造更大的灵活性的空间,也使企业能遵循其自身业务发展的一些规律,并使市场经济在这种企业的新陈代谢中在整体上维持一定的活力。但是大多数乡镇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又自觉或不自觉地延续了这种单位制度。80年代乡镇企业崛起时,这种现象特别突出,可能也是随后乡镇企业发挥速度减缓的一个重要原因。但类似的现象,在很多领域仍然在延续,比如一些大城市已经在开始反思和批判的文艺形式,却在乡村学校成为一种庆祝活动隆重举行。此外,我在想,能否抛开这些城乡步调差异的争论,追问艺术教育的本质?就像我们对学习和教育本身的追问一样,让我们从自己的生活中,探寻艺术的魅力?让更多的孩子做我们生活中的艺术家!展示我们生活中自然的艺术和美!
  • xiansf(小石) 于 19 分钟 说: @老玉米 校长您好,非常感谢孩子们的演出和家长、老师们在背后巨大的付出。也正是因为这种巨大的付出,我要对这个活动提出一点质疑。我不知道您有没有这种感觉,当我们脱离了我们生活的背景去找艺术的时候,我们会勉强或者尽力去做一些事情,但与此同时,我们又把艺术和生活可能同时都毁坏了。这个话题我们还可以再讨论,但相比较而言,我要推荐 @小荷才露尖尖角 老师他们学校的活动。也希望大家可以相互学习,比较。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事情。希望我们有机会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些问题,包括有必要的话,邀请一些知名的艺术工作者来参与讨论。
  •  
    xiansf(小石) 活跃等级: 2 于 1 分钟 说: @老玉米 校长您好,非常感谢孩子们的演出和家长、老师们在背后巨大的付出。也正是因为这种巨大的付出,我要对这个活动提出一点质疑。 我不知道您有没有这种感觉,当我们脱离了我们生活的背景去找艺术的时候,我们会勉强或者尽力去做一些事情,但与此同时,我们又把艺术和生活可能同时都毁坏了。 这个话题我们还可以再讨论,但相比较而言,我要推荐 @小荷才露尖尖角 老师他们学校的活动。也希望大家可以相互学习,比较。 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事情。希望我们有机会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些问题,包括有必要的话,邀请一些知名的艺术工作者来参与讨论。
小石 -

"激扬"编辑部的故事 - FT中文网 - 0 views

  • 从14年前进入大学到现在,我早已习惯了校园报纸与刊物的幼稚和软弱,它们与大学内公共生活的不断劣质化紧密相关。教育者有意让实用主义和娱乐化大行其道,以削弱青年的精神力量,完成非政治化的过程。
  • 历史充满了嘲讽,曾经作为主要的变革力量出现在20世纪舞台上的青年学生,到了21世纪彻底退出了公共舞台,他们沦为社会新闻和经济新闻的一个注脚,他们找不到工作,他们去卖猪肉,他们集体开网店,他们出卖青春……武汉大学内的信息公告栏说明了这种转变,在一个岔路口的公告栏上是关于“新闻小姐”与“新闻先生”的评选活动,青年人把自己塞进西装和套裙,展露着职业性的笑容,急切的要成为既有游戏规则的一部分。而在另一处公告栏上,是连成一片的补习班小广告,关于雅思、TOFEL、研究生考试,偶尔还有几张来自一家论文发表机构,它宣称只要付几千块钱,就可以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帮助你获得更好的职业前程……
  • 在红色的报头“激扬”上,是他们的口号——敢想、敢做、敢承担。
小石 -

Jarrod Lamshed:备受鼓舞 | 益学会 - 翻译 - 0 views

  • 全球学习社区
  • 今年在我们学校,我们都有一位 “反思伙伴”, 每周我们和这位伙伴就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课堂学习进行批判性谈话。在这些对话中,我不断想到学生们如何鼓励我。学生们可以做很多让人惊奇的事情。我们工作的一部分就是帮助他们找到让他们茁壮成长的东西——他们热衷的东西。
  • 在过去几年里,这一直是我教学的重点。我们班全是男生。我们花很多时间维持很铁的“团队”关系,还对男生和男人的意义也进行了具体探讨。我们探讨了当男孩不意味着“愣头青”(至少不是所有时间),探讨了不断挑战自己、不断上进,跳出自己的舒适地带等需求。这正是我想示范的东西,在此方面学生们做得越来越好。接受这些挑战产生了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而且也使孩子们做出了鼓舞人心的努力。我愿意借此机会与你们分享。
  • ...3 more annotations...
  • 我班上有位从新西兰来的小伙子。他属于“沉默型”学生,所接受的学校教育与澳洲完全不同。他很腼腆,刚来时几乎一言不发,但他接受了“挑战”,并将自己的音乐热情公布于众。这对他是个恐怖的经历,但他终于战胜了自己,成为大家注目的中心,让我们班和博客读者来回应。我不知道我能不能那么勇敢地做同样的事情,但我确实知道他鼓励我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更多冒险,让我更经常“出位”。点击播放键来欣赏他的杰作。(请前往原文试听)
  • 他们给我们学校贴上“差校”的标签,我想或许有几分道理。在我们班上,我们力图将这个标签放在一旁,看看我们可以为社会和社区如何做贡献。今年,我决定我们要支持使他人生活得更好的事业。
  • 在鼓励并且继续鼓励我成为更称职的老师的经历中,这些不过是个中片段。过去从不在学校露面的学生,现在来了,这使我备受激励。过去内向孤僻的孩子,现在站出来成了伙伴中的带头人,我备受鼓舞。当学生力争上游,踏出自己的舒适区时所取得成绩让我激动不已。作为老师,我们知道我们需要为学生起到学习的模范带头作用。但我逐渐意识到,通常是学生为我们做榜样。
1 - 20 of 25 Next ›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