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sociallearnlab/ Group items tagged lizunlong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小石 -

Brad Burnham:颠覆教育 - 会议简述 | A Happy Boy - Lizunlong - 0 views

  • 技术对教育的冲击力
  • 解体 - David Wiley将教育分为以下组成部分:1)内容提供;2)研究——执行、存档、传播;3)为学生答疑;4)社交活动;5)颁发文凭。
  • 学习与文聘解体的讨论
  • ...10 more annotations...
  • 学生们能够逐课选择在校还是不在校时,他将解体
  • 将教育的边际成本减小到零
  • ……我们使用开源和开放课件……基本上所有可用的东西都免费……教室里没有老师。学生们互相教授……
  • ……我们只教授两门课,商业和信息技术……这是找工作最需要的学位。
  • ……讨论不同步…..因为存在时差,而且也没有视频…..这是非常非常简单的,全世界的任何人都可以享用。
  • Dana Boyd提醒我们“技术不能决定实践”。 Danah Boyd 给一群孩子宽带,给他们iPhone,我们能够想得出不计其数有价值的方案……但如果其中没有文化,这不过成为你跟朋友发短信的另一个玩具……对于“给大家一批笔记本,看他们都做些什么”……这种事让我倍受挫折……不起作用……我们已经看到有学生把电池一拔,随意折腾……我觉得我们只考虑技术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要考虑将其放在更广阔的体系中。
  • 你怎么教孩子痴迷于一些事情中呢? 我想科技尤其是游戏的优势之一是其结构有特色,按照大多数家长的说法是,有错误。这些东西让人上瘾,人们沉浸其中,为之痴迷……你看看大多数孩子们玩的游戏,为了玩好游戏而不得不积累掌握的信息比他们情愿在学校里学的要多得多……这种平台有点意思。谁也不用劝告他们,他们径直就玩上了,学习所有信息,而且还相当熟练。
  • 基于游戏的学习
  • 把谈话分为改善公立学校和改善非公立学校环境
  • 学者和教育者听到不少有趣的试验,利用同侪制作、游戏动态学、超级分发、网络无处不在的连接性来创造演示可以做些什么。我们大家面临的挑战是找到方法利用科技减少成本,增加教育途径;为结构变化创造政治支持,以在公立学校将其变为现实,在将社会混乱最小化的同时,设计从当前教育的产业模式到网络模式的过渡。
小石 -

Bud:为什么我们当前的教育体制分崩离析 | A Happy Boy - Lizunlong - 0 views

  • 幸运的是,过去几年,我有幸浸淫于各种强有力的观点中,从而理解到我们应该对自己的生活100%负责。
  • 我自己,还有数百万同学,没能大展身手,并非因为我们不够聪明,不是我们不关心自己的前程,而是因为我们厌倦了让一系列字母来主宰我们。
  • 我现在的很多同学,每个都可以改变世界,却为恐惧所麻痹,从而选择了稳妥之路:即争取好成绩,找份工作,变得幸福。不幸的是,实际情况很少如此。
  • ...14 more annotations...
  • 我们目前教育制度让人更沮丧的是,它把千百万“普通”学生落在后面。让这千百万孩子们自生自灭(教育层面而言),他们拥有不可思议的潜能,可他们从未意识到。
  • 我并非说我们目前的教育体制一无是处,我们确实从中学到基本知识。然而,我们在学校学的很多东西在这个真实世界都不实用。 博客课程在哪?理财课程在哪?致力于根除贫穷的课程在哪?帮助我们找到人生意义的课程又在哪? 我们当前的教育制度太强调成绩,却不关注释放隐藏于我们每个人身上的潜能。
  • 我不少朋友都说“我讨厌看书”。 而我总回答说,“你只是没找到合适的书。”
  • 为了补充教育而进行阅读时,我们读的书必须与我们相关。不是我们的老师,不是我们的家长,必须是我们。每本书都应犹如使我们灵魂完整的拼图。
  • 时下的教育制度过于强调无关宏旨的内容。繁重的作业。完美的语法。记忆。而这一切都让我们在这条路上无所事事长达10年之久。
  • 教育关乎释放一个人的信心。教育是从失败中学习。教育是从经验中成长。教育是发现你的热情,然后进行追求。
  • 教育不是死记硬背。教育不是分析对你毫无意义的书本。教育不是把时间浪费在你讨厌的课程上。教育不是让你麻木,只因你害怕失败。
  • 教育意在启蒙。而阅读和经验乃是钥匙。
  • 传统的生命时间线: 高中;大学;研究生;工作(可能是你最厌恶的);退休;死亡 为什么不是: 高中;寻找生命意义;热爱你的工作;活出你的生活;心满意足地离开人世? 后者听上去更吸引我。
  • 眼下的教育制度有着与生俱来的瑕疵。时过境迁,我们必须停止纠结于“书本聪明”,而是要关注如何释放我们的热情。
  • 我对当今世界问题的答案有着无比的信心:贫穷、战争、疾病,将由当今的年轻人解决,并非因为他们聪明,而是因为他们跟随自己的热情。
  • 我知道当我说以下内容时,我代表了全球数百万学生的心声: 我们厌倦了别人告诉我们,我们不够优秀。我们厌倦了做这种不用心的功课,这只会增加我们的生活压力。我们厌倦了因为辜负了成为A+孩子的期望而感到一文不值。 我们厌倦了别人告诉我们可以或不可以成为谁。难道我们不应自己为自己决定吗? 我们需要被鼓舞,我们需要被鼓励,我们需要花时间做我们喜欢的事,我们需要改变这个世界。
  • 获得好成绩不是问题。让成绩主宰一个人的生活才是问题。
  • 如果你能改变世界,我就给你个A。:)
小石 -

访谈:Seth Godin | A Happy Boy - Lizunlong - 0 views

  • SG: 衡量博客的最佳方法不是有多少人看,而是它如何改变你的做事方法。改变你的心境、写作、透明度,甚至你的谦卑程度。写博客使我思考。比如,我需要考虑外界将如何理解我尝试要做的事情。
  • 当然这意味着在有大量读者之前,你已经具备了写博客需要的种种美德。
  • JS: 您出了本新书,在iTunes上销售的有声读物售价仅为95美分。现在没有什么95美分的东西了……而为什么您的书却是呢? SG: 那些书要卖20美元是因为你要砍树,印在纸上,运到书店,占库存,然后发给消费者,再收回卖剩的书。电子书和有声读物全无这些成本,半点也没有。所以为什么要收20美元呢?我不负责给自己的书定价,不过我要为Audible(在线销售有声读物的网站)鼓掌,让人们没有理由不去听听好东西。
  • ...1 more annotation...
  • 真正的机会是拥有一个部落,一群跟随者,彼此相互连接着并投入到活动中的忠诚跟随者。
alex yu

42learner.com | made by lizunlong.com - 0 views

  •  
    为什么学习 如何学习 学习什么
小石 -

学习方式之一,交流 | A Happy Boy - Lizunlong - 0 views

  • 当前缺乏交流方式的教育体制正处于这种坏的惯性之中。我并不是说那个升学链条不好,而是认为应该有更多的链条存在,即更多的选择存在。之所以局限于单一链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前文所说的交流成本,就这么简单的一条路,有的人还不会走呢,再多几条出来,人们不仅是不会走,更是不会选择走哪条路了。出国、考研、就业,基于升学链的三个岔口已经将学生家长折腾得够呛,如果有更多链条存在,情况岂不更糟。
  • 回到开篇,在这个停留在1990年交流方式的教育环境下,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1. 由下至上来改变。 在一个标榜着绝对权威的国家里,在一个刺满了不允许改变的教育制度下,想由上至下来改革,是妄想,即使真的存在改革的力量,也不能将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身上。最直接根本的还是从我做起,互联网的发展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推动其进化的一份力量,在教育领域里也一样,因为真正的学习本身是主动的,学习者是可以抱团的。 2. 做好自己的事。改变教育制度,为的不仅仅是下一代,更是给自己一个交代,自己的价值将如何体现?把自己的事做好,将经验分享给更多的人。 3. 学习使用新工具。交流也是有成本的,如何减少成本?学习使用新工具。新的技术可以帮助你把你的声音传播到全世界,新的工具可以将你和我的距离拉至1cm,并且是实时的。
小石 -

教育由哪些部分组成? - 42learner's posterous - 0 views

  • 老师的责任感 + 积极的学习氛围 = 重点中学。
  • 高二是我看待学习和教育这件事的一个重要的转变时期,我不再是一个“听”话的孩子,我不仅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兴趣,而且对待正在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厌恶,那种厌恶感来自于自己实在找不到学习它们的理由,为了高考?不仅仅,我更是为了家人的期望坚持下来,我不晓得那份坚持是否正确,但我看到的是,家庭和睦,所有人包括亲戚朋友都为我能考上大学而高兴,哪怕他们根本不清楚我将在大学里学习什么,因为上大学已经成为最基本且又有那么点难度的事情,就像普世价值观一样,不晓得具体是什么,但知道那一定是好东西。
  • 大学的上学经历我就不想说了,恶心。但得加一句,那就是,认识了几位很朴实很哥们很不错的朋友。
  • ...2 more annotations...
  • 而讽刺的是,搞清楚为什么学习本应该属于教育中的头等大事,一个人学习了12年,仍未找到真正答案。我理解这背后的原因,假如每个人都清楚自己为什么学习、想学习什么,那么现有教材、教学方式的丑陋面目便一览无余,学校这个商业机器可真就离分崩离析那天不远了。
  • 假如我们已经搞清楚学习的本质,教育又将由哪些部分组成呢?知识提取。所有知识可以随意获取,而最终提取什么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知识研究。提取之后,将有导师或助教带领学习者共同学习、研究,并分享成果。问与答。一种是学生问老师,老师解疑点拨;一种老师问学生,学生带着问题去重复知识研究。社交活动。学习的过程不应局限在任何一个场所——比如学校,它应渗透在学习者的日常生活之中。 颁发文凭。它不是学习的目的,而是相对公平的客观评价,它不能代表什么,但也代表了很多。
小石 -

21世纪的分享准则 - 42learner's posterous - 0 views

  • 所有的分享都是通过“流”的形式散播开去,不必长篇大论,不必在乎可行性,先“流”出来,引起争论的、引发兴趣的继续流动,其他不受关注的自然干涸,这便是21世纪的分享准则。
  • 一般的老师大都先天具有@scobleizer的分享潜力:固定受众、专业领域。固定受众:包括自己的学生、同校的学生、学生的家长、同事。他们原本是在现实中相连接的,但是真正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只有这么几点:上课时间、个别学生与老师的课下聊天时间、家长会期间、平时同事间的闲聊、开会商讨教学进度和教案。而余下时间的连接度呢?是悬空的。 互联网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或者说,一个FriendFeed就能将它搞定。FriendFeed不仅适用于实时交流,同样适用于异步沟通,它(目前)自带的很多特性已经足以支撑起师生交流的重任。问题是,谁来将FriendFeed和更多的互联网应用穿针引线至师生的现实生活中呢?这需要有人来做。
1 - 14 of 14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