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互联网之'我的阅读'/ Group items tagged 场景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10More

企业市场营销战略规划的五个步骤-品牌公关 - 0 views

  • 一、市场环境分析,对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综合的战略环境分析。 二、市场细分,根据顾客需求上的差异,对某个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逐一细分。 三、目标市场选择,经过比较和分析,选择一个或多个细分市场作为企业的目标市场。 四、确定市场定位,创立品牌或企业在目标顾客心智中的某种形象或个性特征。 五、确定竞争战略,企业根据其所处的竞争位置和竞争态势来制定竞争战略。
  • 五、确定竞争战略 竞争定位战略是指企业根据其所处竞争位置和竞争态势来制定战略,按照金融机构在市场上所处的竞争地位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市场领导者、市场挑战者、市场追随者和市场补缺者四种类型。(p2p网贷行业,在过去几年,各大平台更多关注自身如何跑得更快,平台之间的竞争不太明显,但未来几年,在洗牌期,p2p平台之间贴身肉搏的现象会越来越多,市场竞争定位战略会派上用场。)
  • 二、市场细分 市场细分是指营销者通过市场调研,依据消费者位置、人口、心理、行为等标准,把某一产品的市场按照细分标准,整体划分为若干消费者群的市场分类过程。由于互联网金融客户可以分为个人和机构两类,因而,金融市场市场细分标准也应分别阐述。 (一)个人客户市场细分标准 1、地理标准 地理标准有国家、地区等具体维度。我国互联网金融机构大多集中在大中型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地区,事实上,以“地域”为细分标准,互联网金融市场就可以划分为:大中城市市场、县域市场、乡镇市场和农村市场。 2、人口标准 人口标准有年龄、性别、职业、收入、家庭类型等具体维度。以“性别”为细分标准,互联网金融市场可以划分为男性市场和女性市场。以“年龄”为细分标准,互联网金融市场可以划分为90后市场、80后市场和中老年市场。 3、心理标准 心理标准有生活方式、个性、价值观念等具体维度。以“风险意愿”为细分标准,互联网金融市场理财用户,可划分为激进型理财用户与保守型理财用户。 4、行为标准 行为标准有购买时期、购买地点、目的、使用频率、品牌忠诚度等具体维度。比如,按照参与金融活动的目的划分,个人客户可以被细分为利益型客户群、方便型客户群、安全型客户群和身份型客户群。 (二)机构客户市场细分标准 1、机构客户规模 通过对机构客户营业额、总产值、固定资产总值、资本总额等因素评估机构客户规模,根据其规模大小,可将机构客户细分为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 2、机构客户性质 以“机构客户是否上市”为细分标准,P2P网贷市场可分为上市公司市场和非上市公司市场。以“机构客户是否为国企”为细分标准,P2P网贷市场可分为国企市场与民企市场。 3、机构经营范围 以“机构经营范围”为细分标准,是p2p网贷行业最常见的细分方法,P2P网贷市场可分为:汽车市场、环保市场、房地产市场、快消品市场等。
  • ...7 more annotations...
  • 三、目标市场选择 企业在完成市场细分之后,估计每个细分市场的吸引力程度,并选择进入一个或多个细分市场。选择方法如下: (一)关注规模和发展潜力 选择作为目标市场的细分市场,需有一定的规模和发展潜力,如果市场规模小或者趋于萎缩,企业进入该细分市,场将难以获得发展。此时,应审慎考虑,这一点不多赘述。 (二)避免多数谬误 企业不宜以市场吸引力作为唯一取舍标准。与竞争企业遵循同一思维逻辑,将规模最大、吸引力最强的市场作为目标市场,大家共同争夺同一个顾客群,将造成过度竞争和社会资源的无端浪费。过去两年,很多p2p细分领域,资金和人才一拥而上,该领域瞬间由蓝海变为红海,p2p平台之间贴身肉搏,进退维谷。 (三)符合企业的目标 某些细分市场虽然有较大吸引力,但不能推动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目标,甚至分散企业的精力,这样的市场应考虑放弃。正面例子,市场上很多p2p平台往往背靠产业集团,p2p平台往往是这些产业集团,完善产业布局的决策结果,目标市场的选择与集团目标高度一致。 (四)符合企业的能力 只有选择那些企业有条件进入、能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的市场作为目标市场,企业才会立于不败之地。上市公司供应链金融资产无疑是优质资产,能够有效的降低资金风险,但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供应链金融资产相对稀缺,如果公司没有相关资源优势,贸然进入该领域,则适得其反。 (五)充分考虑风险 风险包括法律风险、市场风险、经济风险、信用风险等等。受到媒体影响,近年在p2p行业一拥而上,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特别严重,媒体异口同声说融资租赁p2p业务市场前景不可估量,于是大量p2p平台布局融资租赁业务,监管办法出台,对贷款限额,融资租赁业务几乎全军覆没。
  • 四、确定市场定位 市场定位是企业针对潜在的顾客进行营销设计,创立品牌或企业在目标顾客心目中的某种形象或个性特征,从而取得竞争优势。定位的实质就是占领消费者的“心智”,获得消费者心理上的认同。 (一)根据产品属性和功能定位 一个新的品牌应强调一种属性,根据产品本身的属性以及由此给客户带来的实际利益定位。如网贷之家定位“你身边的网贷之家”。众筹超市定位“专业的众筹导购平台”。 (二)根据品牌的市场地位定位 据品牌的市场地位定位,在操作层面有两种策略可选用: 一是“首席定位”策略,力求使品牌成为本行业中的领导者或第一品牌。如众筹中国定位“最具影响力的众筹资讯门户”。二是“加强定位”策略,即注重巩固与加强自身在市场和消费者心目中现有的地位。 (三)根据品牌的档次定位 依据金融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价值高低区分出不同的档次 。品牌价值是产品质量、消费者心理感受及各种社会因素如价值观、文化传统等的综合反映。 (四)根据品牌的USP定位 依据品牌向消费者提供的利益定位,并且这一利益点是其他品牌无法提供或没有诉求过的,是独 一无二的 。运用USP定位,在同类品牌众多、竞争激烈的情形下,可以突出品牌的特点和优势。 (五)根据品牌客户类型定位 根据品牌客户定位,是以品牌客户的年龄、性别、身份、地理位置、行为偏好、规模、性质等为坐标的定位方法。 1、根据个人客户类型定位: 以个人客户年龄为定位坐标,如网筹金融,一家专注服务80后的金融理财平台; 以个人客户性别为定位坐标,如淘淘金,一家服务于女性市场的互联网金融平台; 以个人客户身份为定位坐标,如奶瓶儿理财,专注于妈妈群体生活理财的互联网金融信息平台; 以个人客户地理位置为定位坐标,如财富成都,专注于区域理财、投资、创业的新型商业社群; 以个人客户心理偏好为定位坐标,如抱财网,专注最安全P2P理财服务。 2、根据机构客户类型: 以机构客户行业为定位坐标,如珠宝贷,专注珠宝行业投融资的互联网P2P理财网贷服务平台。麻布袋,专注于农业领域的P2P网贷平台。天玑汇富,专注环境服务的绿色互联网金融平台; 以机构客户性质为定位坐标,如e金所,专注于上市公司供应链金融的互联网金融平台; 以机构客户规模为定位坐标,如多融财富,专注大型国企供应链金融的互联网金融平台。 (六)根据品牌的文化内涵定位 注入某种文化内涵于品牌之中,形成文化上的品牌差异,称为文化内涵定位。文化内涵定位将普通的金融产品升华为情感象征物,更能获得消费者的心理认同和感情共鸣,品牌价值无形中提高了。 (七)各种方法结合定位 互联网金融品牌可以使用上述多种方法的结合来创立其营销品牌定位。体如网贷天眼,定位“P2P理财第一门户”既使用了市场地位定位法,也使用了产品属性和功能定位法。
  • 一、市场环境分析 对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综合的战略环境分析,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宏观环境因素包括经济、技术、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内容较多,本文不展开介绍)。部分宏观环境因素,甚至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命运和发展空间。2007年,P2P理财模式作为海外舶来品正式登陆中国,市场监管处于真空状态,短短的八九年间,P2P平台蓬勃发展,但P2P行业仍然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状况。近两年,监管政策的出台,P2P行业大洗牌已经开始,特别是限额之后,很多p2p业务类型将退出市场。 (二)外部行业环境分析 行业环境分析的基本目的,就是要评价一个行业的总体吸引力。近几年p2p越来越转向差异化竞争,如车贷、快消、新能源、农业等细分行业。因此,行业环境分析,不仅要做p2p网贷行业的环境分析,还要做细分行业的环境分析。 (三)内部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分析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识别和界定价值活动、确认每项活动的价值贡献和成本、确认价值链的结构性因素。p2p网贷平台的价值活动包括,资产获取、风险控制、资金获取、用户服务等等,网贷市场从业者需分析企业竞争优势来自哪些价值活动,哪些价值活动是劣势,又该如何扬长避短。 (四)内部资源分析 企业资源是企业在向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所拥有或所控制的,能够实现战略目标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集合。包括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人力资源三类。互联网金融不是谁想做就可以做,也不是想做什么业务就做什么类型的业务,需结合企业自身资源状况做出决策和选择。 (五)内部能力分析 企业能力,企业能够将其资源加以整合,以完成预期任务和目标的作用力。企业有丰富的资源也未必能够取得最终的成功。曾经有很多国企涉足互联网领域,他们有丰富的资源,但他们未必能够胜过民企。
  • 一)市场领导者战略 市场领导者企业在市场上有最大的市场份额,并且在战略上有多重选择权。在p2p网贷行业如陆金所。这类企业的主要营销目的,向更多的公众宣传自身的优势和市场领导者地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1、扩大市场总规模 市场领导者通常是市场总规模扩大的最大受益者,因此,市场领导者往往致力于扩大市场总规模。当香水还只为一部分女性使用时,香水市场领导者便通过说服那些不使用香水的女性也使用香水(市场渗透策略),或说服男人开始使用香水(新市场策略),或销售香水至其他国家(地理扩张策略)。 2、保持现有市场份额 市场领导者巩固市场领导地位的策略有:发挥自身优势,加大市场进入难度;对竞争对手的攻击及时回应;减少竞争对手进攻的诱因。当富士(市场挑战者)不断攻击柯达(市场领导者)时,柯达反过来也通过增加促销和推广几种革新产品向富士发起进攻,对竞争对手进行攻击和及时回应,保持自己的市场份额。 3、扩大市场份额 市场领导者企业往往通过产品创新、成本优势、高额营销支出、增加分支机构等策略扩大市场份额。2014年以来,p2p网贷行业的市场领导者陆金所,便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个是网络投融资平台Lufax,另一个是金融资产交易服务平台Lfex,完成了从“个人网络借贷”到“金融资产交易”的全面布局,共同打造互联网金融巨无霸平台,这是陆金所扩大市场份额的重要举措。
  • (二)市场挑战者战略 市场挑战者指某个行业内,居于第二及以后位次的企业,在p2p网贷行业,市场挑战者有:红岭创投、微贷网、小牛在线、鑫合汇、团贷网、宜贷网等。市场挑战者的的目标往往是:增加自己的市场份额,减少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超越竞争对手,甚至取代市场领导者地位。为提高市场份额,市场挑战者常向其他企业发起进攻,攻击对象包括市场领导者,与自己实力相当企业,以及实力不及自身的企业。市场挑战者的竞争战略包括: 1、正面进攻 正面进攻是集中全力,向对手的强项而不是弱项发起进攻,攻守双方的实力(人力、财力、物力)往往决定了胜败。在饮料行业,百事作为市场后起者,面对可口可乐,可选择挑战战略或者跟随战略,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实践,百事可乐深刻地意识到,跟随战略是行不通的。于是,百事可乐向可口可乐发出强有力的挑战,并在与可口可乐的交锋中越战越强,最终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2、侧翼进攻 侧翼进攻是集中优势力量需找和攻击对方的弱点,既可以需找对方忽略或者绩效较差的产品和区域加以进攻,也可寻找对方尚未重视或者尚未覆盖的区域作为攻击的目标。 3、包围进攻 包围进攻是在多个领域同时发动进攻以占领对方的市场,向市场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并且在价格和质量等方面都优于竞争对手。 4、迂回进攻 迂回进攻是避开竞争对手现有的业务领域或者市场,进攻对手尚未涉足的业务领域或者市场,以扩大自己的实力。 5、游击进攻 游击进攻是向对手的有关领域发动小规模的,断断续续的进攻,其目的是削弱对手的市场力量,达到骚扰的目的,常见于小公司向大公司的进攻。如p2p平台在局部某一市场上有选择的增加投资收益;开展短期的密集推广活动;向对方发起法律诉讼;通过公关手法进行游击进攻。
  • (三)市场追随者战略 市场追随者在规模和实力等方面均不及市场领导者和市场挑战者,这类企业的竞争战略应以模仿领导者和挑战者行为为主,并尝试形成自己的特色。 1、全面模仿 处于追随地位的企业在其实施营销策略过程中,及时全面的模仿市场领导者的行为。 2、部分模仿 处于追随地位的企业在其实施营销策略过程中,只模仿市场领导者,或者市场挑战者,有显著吸引能力的方面,同时,保持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这是很多初创p2p网贷平台选择的策略。
  • (四)市场补缺者战略 市场补缺者金融机构,往往资产规模较小,竞争实力较弱,这类金融机构基于自身条件,往往避开同市场领导者和市场挑战者的冲突,充分利用他们忽视和放弃的市场来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起拾漏补缺的作用。市场补缺者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1、开拓补缺市场 补缺市场需有足够的市场潜力,并且对市场领导者和市场挑战者不构成吸引力。同时,市场补缺者还要有占领此补缺市场的能力。这也是今年很多网贷企业纷纷转型“小而美”平台的战略考虑。 2、保护补缺市场 开拓了补缺市场,如何才能能够守得住?例如,网贷行业的市场补缺者,通过跨界合作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整合,增加平台附加值,通过和实力机构合作的方式,强化自身的风控能力。 本文谈了营销战略制定的五个步骤:市场环境分析,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确定市场定位和确定竞争战略。完整的市场营销战略还应包括产品策略、定价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这些内容,笔者将在接下来的的五个专题中进行穿插介绍,接下来的五个专题分别是品牌建设、流量获取、社会化营销、用户运营、整合营销。
38More

5个观点看批发市场的产业终局是什么 - 0 views

  • 2、批发市场存在的依据在于品类齐全和小额批发,这是比订货制效率更高的分销模式;3、互联网是如何改造实体批发市场的:一方面,基于互联网的网上批发平台不但可以突破门店物理空间限制,实现海量商品在线,而且通过分类索引、搜索,让找货、组货轻而易举。另一方面,通过交易在线化,建立评价和信用体系,倒逼商户改善品质、交期等问题;4、批发市场本质上是一个Marketplace,其承担的信息汇聚与价格发现、交易和物流功能在互联网的影响下逐步分离;5、总体上,批发市场将大大减少。与产业集群紧密融合,能够辐射全球/全国的“产地型”批发市场,仍有一定发展空间,自身就在演化;纯集散地型、二三级批发市场,依据品类(终端需求的波动性)出现两级分化:部分转型零售,部分转型物流园。
  • 中国的批发市场(又称为商品交易市场、专业市场)是个很有意思的存在:数量众多、体系庞杂,既有国外普遍存在的农产品市场,也有中国独有的消费品、五金建材、工业品MRO等市场;既有产地型的货源地市场,也有纯集散地型和销地型市场。根据中国商业联合会的数据,到2013年底,全国有9万多家商品交易市场,其中年交易额亿元人民币以上的专业市场5089家,总交易规模达到9.7万亿,从业人员超过数千万。
  • 作为中小企业共享式的销售网络,批发市场一端连接有供给能力的中小制造企业,另一端连接有采购需求的中小企业,构成中国流通体系重要而独特的一环,也是实体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
  • ...33 more annotations...
  • 在互联网时代,批发市场赖以存在的市场环境、技术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批发市场所承载的流通功能将如何变化?未来将何处何从?
  • 1、批发本质上是供应链中的“分销”,实体批发与其他分销体系存在相互替代关系
  • 批发市场做的是ToB的生意,上游是生产制造商,下游面对的客户是经销商、零售商和其他企业客户,本质上承载的是供应链中的“分销”功能。既然是一种分销体系,批发市场就与其他分销体系在“流通效率”上存在竞争和替代关系。只有通过“流通效率”的比较,我们才能看清实体批发市场的长期走向。其他主要的分销体系包括:(1) 品牌连锁加盟模式(订货制)(2) 品牌直营模式(3) 大型专业化分销商体系(4) 网络分销平台
  • 网络分销平台(网供、网批)可以看作是实体批发市场遭受的第二次冲击。
  • 如果大量的品牌企业全部都搞连锁加盟模式,批发市场将被“边缘化”。但后来发现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一方面,中国市场巨大,需求层级多样,大多数的商品还是以杂牌、白牌存在,需要依托批发市场—这样一个巨型的分销体系;另一方面,品牌企业也需要形象展示,而知名的批发商城是个不错的选择。同时,实体市场依然可以引流、带新客户上来。因此,很多品牌企业即使已经告别批发,走上了代理加盟模式,依然在批发市场开设一个旗舰店。
  • 本质上,连锁加盟下的订货会制还是一种批发模式,最大弊端是无法对终端门店经营策略和市场数据进行准确把控,因而无法进行供应链的彻底优化。
  • “直营模式”,由品牌商直接管理分销体系和零售体系,是完全将分销体系内化的模式,不同于连锁加盟这种社会化的分销体系。直营模式能实现产供销的一体化的整合和优化,但对供应链管理能力和IT系统要求较高,快时尚的Zara、GAP、无印良品、百丽等都采用这种模式。近年来,以“直营”为主要特征的SAP(品牌商全程参与设计、生产、物流和零售)模式有大获全胜的趋势,比如都市丽人、安踏,以及最近的李宁等等纷纷从批发转向直营。
  • 在国外,大型专业化分销商的出现事实上替代了实体批发市场。比如,工业品领域的固安捷(Grainger)、汽车配件市场的NAPA、紧固件领域的Fastenal、食品领域的Sysco等。在发达国际,真正意义上的批发市场只有农产品了。
  • 无法将生鲜食品的分销渠道完全内化在一个企业。其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供给的高度分散化和城市居民对食物多样化、个性化的日益高涨。
  • 由于中国流通体系发展滞后,在绝大多数领域都没有现代意义的大型分销商。在计划经济体系下,拥有特许经营权的农村供销社(经营农业物质)、城市的物资局(五金机电)类似于农资、工业品领域的大型分销商。
  • 连锁加盟模式对实体批发形成了第一次冲击。
  • 批发市场中的小额批发是效率更高的分销行为。批发既然做的是分销的工作,那么就应当承担供应链该有的职责。一个完美的分销功能要实现的是:1、如果是纺织服装、日用百货等品类,批发面对的客户主要是零售商,批发的使命在于保障零售商不断货,又要尽量减少库存;2、如果是五金建材、工业品MRO等品类,面对的客户主要是生产商,批发的责任是保障客户不停工待料,同时又要减少资金占压。而小批量、多频次批发正好可以很好地实现以上功能。批发市场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小额批发、小额混批、现货供应。
  • 大部分批发市场的经营管理者意识到电子商务是大势所趋,一方面为商户提供电商方面的培训,帮助他们转型;另一方面开辟了专门的网供区来留住客户,并针对性引入了美工、摄影、代运营、模特经纪、电商快递等电商服务业。在某种程度上,一些批发市场已经演变成“电子商务产业园”。与此同时,一大批专注在线分销批发的国内B2B平台在兴起,比如找钢网、我的塑料网、衣联网、宋小菜、掌合天下、义乌购等等。
  • 批发市场存在的依据在于品类齐全和小额批发,这是比订货制效率更高的分销模式供求两端高度分散的市场格局是批发市场形成的产业基础,但这不是其立足根本。而品类齐全和小额批发模式正是实体批发市场存在的主要依据。
  • 网络分销是企业基于互联网的在线分销、批发行为,通过网络来完成铺货、渠道建设、分销商管理。实际情况来看,第一批网商,几乎都是衍生在各大实体批发市场周边,因为批发市场就是一手货源地。
  • 互联网将部分解决批发市场中“宽与深”的两难问题批发市场虽然商家众多、产品丰富,现货交易,但是对采购客户来说也长期存在两大“痛点”:
  • 第一,市场内缺乏总的精准细分的SKU目录索引,找货、组货相当费时费力。商家多通过手工帐薄,很少使用ERP等IT系统,仓储管理混乱,库存数量无法准确控制,经常出现缺货断货。
  • 第二,批发市场的“不靠谱”还体现在品质、交期和补货能力等各个方面。批发市场商家背景各异(既有工厂,也有批发商),商品良莠不齐(同款商品,原材料做工不同),价格时高时低,还有炒货、塞货(款式规格不对、颜色数量不对等情况)、各种潜规则等,导致客户在选购时候耗费大量的搜寻、研究、比较、谈判等交易成本。同时,补货能力很差,爆款商品往往卖断货。这些问题,导致供需关系极不稳定,常常都是一次性交易,背离了2B交易稳定性、重复性的要求。
  • 互联网是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的:一方面,基于互联网的网上批发平台不但可以突破门店物理空间限制,实现海量商品在线,而且通过分类索引、搜索,让找货、组货轻而易举。另一方面,通过交易在线化,建立评价和信用体系,倒逼商户改善品质、交期等问题。
  • 互联网部分改善了供应链“宽与深”的两难问题,但不是全部,达到B的理想位置,仅靠批发市场是远远不够的。
  • 互联网将驱动实体批发市场承载功能的逐步分离批发市场本质上是一个Marketplace。它具体承担了“市场”的三个功能:实物商品展示和搬运(物流)、信息汇聚和价格发现(信息流)、交易(资金流)三个功能。这三个功能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将出现重大分化。
  • 首先,批发市场因为大量的买家卖家汇聚,形成类似“完全竞争市场”格局,从而形成市场均衡价格。
  • 其次,交易和支付也逐步转移到互联网平台上。
  • 因为,只有在线交易才能积累数据,基于数据才能构建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继而提供供应链金融等增值服务,形成完整的商业闭环。
  • 最后就剩一个商流的问题。对于非标品的部分商品,比如纺织服装、珠宝首饰、工艺品等等,仅仅依靠网上的图片、文字描述还不足以支持,部分还需要现场展示和看货,检测原材料、款式风格、品质和工艺质量,需要现场看货、选货、组货。而对于建材、五金、工业品等规格统一、标准化程度高的商品,现场展示几乎都没有必要了,重要的是建立一套基于互联网的信用体系来甄别良莠。
  • 另外,当交易全部转移到线上的时候,即使是线下的展示和服务,也仅需要少量的样品,主要的现货库存可以转移到远离中心城区的郊区专门仓库。
  • 例如,服装批发市场,市场内商铺仅作款式展示,交易利用手机端“云市场”解决,而所订购商品直接从几公里外的电商库存发货。在汽配城,市场内商户只备常规库存,就地为客户提供安装维护服务,每天零售后统一从大仓调配零部件。要实现物流的分离,就需要为批发市场所有商户建立统一的、专业化的电商仓储,大宗商品集中存放于总仓管理,通过统一标准化信息化管理,全部商品上架编号。这可以实现:展示、交易是在店内谈,线上支付,大宗提货在总仓统一调配,当在办公区洽谈完可以直接网上下单,等去大仓提货已经配好,或总仓直接发物流给客户,安全快捷,提高交易效率。
  • 让我们对批发市场的产业终局做一个判断。随着信息和交易完成线上迁移之后,现货库存和配套服务就成为批发市场存在的主要依据。现货库存从本质上讲是对需求不确定的一种保护。由于生产周期和批量问题,必须有现货库存。这种现状决定了,周边有制造业支撑的“产地型”批发市场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不仅是展厅还有现货库存,可以随时拿货。这类市场包括永康的五金市场、上海的钢铁市场、广西凭祥红木市场、安徽亳州的中药材市场、狮岭的皮具市场、葫芦岛泳装市场等等。但是,就像前面所分析到的,这类批发市场本身也在不断升级演化中:一方面,网上市场兴起,推动“信息流、交易、物流”不断分离;另一方面,网供在市场内崛起,电商服务生态日益繁荣,商户多业态经营成为常态。对着这类批发市场的管理者来说,需要做的是顺应技术发展趋势,在市场规划、经营环境、配套支持、技术保障、知识培训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和精心实施,确保长久吸引力。
  • 对于纯集散地型、销地型,以及大量的没有产业支撑的二三四线城市的批发市场,未来命运如何呢?
  • (1)对于需求稳定(基于数据可做相对准确需求预测)的商品,且物流成本占货值比例高的商品。比如,粮油、蔬菜水果、大宗原材料、工业品、五金建材、日用百货等商品,在需求地集货、备现货库存有经济效率上的合理性。因此,未来,这类批发市场还有继续存在必要性,会形成全国总仓(一级批发)+区域分仓(二级批发)+零售点的格局。
  • 对于此类二级批发市场,标准化程度更高的会转型为物流园,例如钢材、建材、粮油等;部分转型为零售或更小批量的批发,例如五金、生鲜蔬果。而这类市场最大的风险不是互联网的冲击而是商业地产过剩。
  • (2)对于标准化程度低、需求波动较大(对于一个狭小本地市场很难准确预测)的商品,且物流成本占货值比例较低的商品,例如纺织服装、鞋帽箱包、玩具、珠宝、工艺品、海鲜市场等,有全国一级批发市场(总仓),少数几个大型区域批发市场(分仓)就够了,其他的将逐步消失,有些转为零售,从而形成“全国总仓+少数二级批发市场+零售点”的格局。
  • 基于产业集群的互联网大型专业化批发分销平台,采取“类自营”模式:既有“品类齐全、一站式购齐”的宽度,又有“交期品质可靠、快速补货”的深度,可能是未来最有效率的商业形态。
2More

武运洋:场景法的演变 - 0 views

  • 场景法:通过运用场景来对系统的功能点或业务流程的描述,从而提高测试效果的一种方法。用例场景来测试需求是指模拟特定场景边界发生的事情,通过事件来触发某个动作的发生,观察事件的最终结果,从而用来发现需求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通常以正常的用例场景分析开始,然后再着手其他的场景分析。场景法一般包含基本流和备用流,从一个流程开始,通过描述经过的路径来确定的过程,经过遍历所有的基本流和备用流来完成整个场景。场景主要包括4种主要的类型:正常的用例场景,备选的用例场景,异常的用例场景,假定推测的场景。
  •  
    场景法 软件几乎都是用事件触发来控制流程的,事件触发的情景便形成了场景,而同一事件不同的触发顺序和处理结果就形成事件流。设计测试用例,同时使测试用例更容易理解和执行。  基本流,是经过用例的最简单的路径。备选流从基本流开始,在某个特定条件下执行,然后重新加入基本流中也可能起源于另一个备选流,或者终止用例而不再重新加入到某个流。 我对场景法做了些变通,把用户角色引入到场景,同时在场景中产生各种行为,所以我把它叫做角色测试法。 目的就是把用户根据目标年龄、类别做一个划分,简化测试环节、以运营侧重进行测试的方法。
6More

品牌商应尽快建立营销数据衡量体系 - 0 views

  • 目前腾讯能将QQ用户、微信用户所有帐号的体系,与用户在移动终端上的使用情况作精准匹配,不管有几个账号,都能精确还原出来一个自然人的个性面貌。
  • 对营销来说,品牌商应树立一个品牌特性衡量体系,如LBS可以说是O2O场景下最直接的指标,二维码能给到来更多纬度的分析,微信公众号里的文章阅读数、转发数都能在这个标杆评估中体现。“数据在未来评估时会更加个性化。所谓个性化,就是针对行业特色、产品特色、品牌特色,同时对未来的策略有指导性的价值。”
  • 这个时代,要利用大数据来为我们做到营销的导航。
  • ...3 more annotations...
  • 在整个移动营销中,最重要的一环是让服务成为品牌商差异化的定位。如何让品牌商营销服务伸到各个不同的环节中。品牌商需要有意识地连接消费者,连接沟通,连接终端、连接商业等业务形态。作为整个闭环的最后一步,最后连接社交传播。
  • 过去我们有提过从创意的差异化、互动的差异化到品牌体验的差异化,现在这个时代,我们认为已经是一个要以服务为导向的差异化的定位。
  • 已经感受到场景的关联,会给到用户特别的感受、特别意义之外,我们营销时如何把广告营销更恰当的符合到这个场景?emarketing发现,越来越多的移动终端的广告开始采用地理位置的比例,越是符合用户场景的定义,广告效果更高。比如广告中有运用到LBS技术标签的,比起只是用一个邮编的信息定向,效果能提高1.4倍。包括用户LBS实时的记录,还有他使用的时间,还有IP定向,这几项纬度,用户晚上7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在固定位置没有更多移动,他使用媒体的情形是什么,早上8点之后有一个小时地理位置不断移动,9点又定到一个定点,9点到5点又在另外一个场景,我可以断定这个场景是工作的场景。所以在不同的场景里,我们做一些定义,包括家庭、户外、办公、甚至网吧跟学校。所以不同场景下,就可以看广告成效的差别。其中办公的场景,食品饮料关注度是更高的。家庭就是各个的关注度都很高。比如网吧场景,就只有饮料类、零食类比较偏高。这些数据验证了我们对场景的判断。未来使用上,可以不同的行业锁定不同场景做投放。也可以同一个品牌针对一个用户从早到晚不同场景变换中去变换我们沟通的讯息。
8More

专栏观察:25种全球最流行的企业实用管理工具 - 派代网-做电商,上派代! - 1 views

  •  当前,全球的企业管理者都在使用大量的管理工具。这些工具既包括战略规划和基准管理等广泛适用的方法,也包括射频识别标签应用等专业化的方法。事实上,关注并选择管理工具,几乎已经成为每一位管理者的责任。1993 年,贝恩公司(Bain)推出了一项跨年度的调查,以了解在世界范围内管理工具使用的状况。我们的目标是为管理者提供信息,帮助他们选择并实施那些有助于他们实现战略目标与利润目标的管理工具。 我们的调研涉及公司对工具的使用情况,管理者对所使用的工具的满意度,以及他们对热点商业问题的看法。12 年以来,这项调查帮助贝恩公司建立了一个有 7,000 多位问卷应答者的全球数据库。今年,针对中国大陆管理者的调查是贝恩公司与财富(中文版)合作完成的。调查研究了中国公司打算如何竞争以及中国的管理者使用什么样的工具来获得帮助。报告主要关注 25 种最流行的管理工具和技术。 所选择的工具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与高层管理者相关  当前热点问题,主要以其在商业新闻中出现的频率来衡量  可测量性的  
  • 25种全球最流行的管理工具表:   目录 1 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  2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  3 顾客细分(Customer Segmentation)  4 外包(Outsourcing)  5 企业核心能力(Core Capability of Enterprise)  6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  7 战略规划(Strategic Planning)  8 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  9 知识管理( Knowledge Management,KM)  10 使命书和愿景书  11 平衡记分卡(The Blanced ScoreCard,BSC)  12 作业导向管理  13 忠诚度管理  14 六西格玛(6σ)  15 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  16 基准管理(benchmarking)  17 变革管理计划(Change Management)  18 增长战略(Growth Strategies)  19 经济附加值增值分析(Economic Value Added,EVA)  20 价格优化模型(Price Optimization Models)  21 开放市场创新  22 规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MC)  23 情景设定和突发计划(Scenario Planning)  24 海外经营  25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     
  • 中国管理工具使用现状 近年来,中国公司低成本制造的能力享誉全球。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像中国那样,以如此低的价格向世界市场提供大量标准化的产品。 然而,中国的管理者也面临各种竞争压力,其中包括来自那些以高质量的产品侵占市场的跨国公司的挑战。贝恩公司与财富(中文版)近期合作进行了中国经理人管理工具使用的调研,调研涉及25种最流行的管理工具(见上图表)。调研显示,中国公司并不打算永远都做低价值商品的制造者。 在调研中发现,88% 的中国经理人认为,他们的产品和服务趋向于低值商品化。很明显以提供差异化的、更富创新性的商品; 78%的中国管理者担心,顾客洞察力方面的欠缺是影响他们业绩的一大障碍。此外,他们似乎对那些能够帮助其实现创新的大胆举措非常有兴趣。例如,大约 80% 的人(这个比例甚至高于其他国家)认为,在新产品、工艺流程和服务的开发过程中,通过与其他公司甚至竞争者合作,可以大大提高创新能力。  
  • ...5 more annotations...
  •  25种全球最流行的管理工具内容 1. 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 最早提出该概念的Gartner Group认为:所谓的客户关系管理就是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管理视角;赋予企业更完善的客户交流能力,最大化客户的收益率。 Hurwitz Group认为:CRM的焦点是自动化并改善与销售、市场营销、客户服务和支持等领域的客户关系有关的商业流程。CRM既是一套原则制度,也是一套软件和技术。它的目标是缩减销售周期和销售成本、增加收入、寻找扩展业务所需的新的市场和渠道以及提高客户的价值、满意度、赢利性和忠实度。CRM应用软件将最佳的实践具体化并使用了先进的技术来协助各企业实现这些目标。CRM在整个客户生命周期中都以客户为中心,这意味着CRM应用软件将客户当作企业运作的核心。CRM应用软件简化协调了各类业务功能(如销售、市场营销、服务和支持)的过程并将其注意力集中于满足客户的需要上。CRM应用还将多种与客户交流的渠道,如面对面、电话接洽以及Web访问协调为一体,这样,企业就可以按客户的喜好使用适当的渠道与之进行交流。 而IBM则认为:客户关系管理包括企业识别、挑选、获取、发展和保持客户的整个商业过程。IBM把客户关系管理分为三类:关系管理、流程管理和接入管理。 从管理科学的角度来考察,客户关系管理(CRM)源于市场营销理论;从解决方案的角度考察,客户关系管理(CRM)是将市场营销的科学管理理念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集成在软件上面,得以在全球大规模的普及和应用。 >>>详细介绍<<<  2.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费根堡姆和质量管理专家朱兰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的概念,认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客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生产和提供服务,把企业各部门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中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60年代初,美国一些企业根据行为管理科学的理论,在企业的质量管理中开展了依靠职工“自我控制”的“无缺陷运动”(Zero Defects),日本在工业企业中开展质量管理小组(Q.C.Cycle)活动行,使全面质量管理活动迅速发展起来。  >>>详细介绍<<< 3. 顾客细分(Customer Segmentation) 客户细分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美国学者温德尔·史密斯提出的, 客户细分是指根据客户属性划分的客户集合。 它既是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 )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又是其重要管理工具。它是分门别类研究客户、进行有效客户评估、合理分配服务资源、成功实施客户策略的基本原则之一,为企业充分获取客户价值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 >>>详细介绍<<< 4. 外包(Outsourcing) 外包是一个战略管理模型,所谓外包( Outsourcing),在讲究专业分工的二十世纪末,企业为维持组织竞争核心能力,且因组织人力不足的困境,可将组织的非核心业务委外给外部的专业公司,以降低营运成本,提高品质,集中人力资源,提高顾客满意度。外包业是新近兴起的一个行业,它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活力。 >>>详细介绍<<< line-height: 22px; margin-top: 0px; margin-right: 0px; margin-bottom: 0px; margin-left: 0px; padding-top: 0px; padding-righ
  • 6.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简称SCM),就是指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供应链管理包括计划、采购、制造、配送、退货五大基本内容。 >>>详细介绍<<< 7. 战略规划(Strategic Planning) 所谓战略规划,就是制定组织的长期目标并将其付诸实施,它是一个正式的过程和仪式。一些大企业都有意识地对大约50年内的事情做出规划。 制定战略规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确定目标,即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应对各种变化所要达到的目标。 第二阶段就是要制定这个规划,当目标确定了以后,考虑使用什么手段、什么措施、什么方法来达到这个目标,这就是战略规划。 最后,将战略规划形成文本,以备评估、审批,如果审批未能通过的话,那可能还需要多个迭代的过程,需要考虑怎么修正。  8. 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 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即业务流程重组是90年代由美国MIT教授迈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和CSC管理顾问公司董事长钱皮(James Champy)提出的,1993年,在他们联手著出的《公司重组—企业革命宣言》一书中,哈默和钱皮指出,200年来,人们一直遵循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的思想来建立和管理企业,即注重把工作分解为最简单和最基本的步骤;而目前应围绕这样的概念来建立和管理企业,即把工作任务重新组合到首尾一贯的工作流程中去。他们给BPR下的定义是:“为了飞跃性地改善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现代企业的主要运营基础,必须对工作流程进行根本性的重新思考并彻底改革。”它的基本思想就是—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也就是彻底改变传统的自工业革命以来、按照分工原则把一项完整的工作分成不同部分、由各自相对独立的部门依次进行工作的工作方式。 >>>详细介绍<<< 9. 知识管理( Knowledge Management,KM) 知识管理(KM, Knowledge Management)是网络新经济时代的新兴管理思潮与方法,管理学者彼得·杜拉克早在一九六五年即预言:“知识将取代土地、劳动、资本与机器设备,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因素。”受到1990年代的资讯化蓬勃发展,知识管理的观念结合网际网络建构入口网站、资料库以及应用电脑软件系统等工具,成为企业累积知识财富,创造更多竞争力的新世纪利器。 >>>详细介绍<<< 10. 使命书和愿景书 参见 企业使命说明书 和 企业愿景
  • 11. 平衡记分卡(The Blanced ScoreCard,BSC) 平衡计分卡方法打破了传统的只注重财务指标的业绩管理方法。平衡计分卡认为,传统的财务会计模式只能衡量过去发生的事情(落后的结果因素),但无法评估组织前瞻性的投资(领先的驱动因素)。在工业时代,注重财务指标的管理方法还是有效的。但在信息社会里,传统的业绩管理方法并不全面的,组织必须通过在客户、供应商、员工、组织流程、技术和革新等方面的投资,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平衡计分卡方法认为,组织应从四个角度审视自身业绩:学习与成长、业务流程、顾客、财务。 >>>详细介绍<<< 12. 作业导向管理 作业基础管理(ABM),是指利用作业成本信息,帮助管理人员找出不增值且消耗资源的作业。作业是指相关的一系列任务的总称,或指组织内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消耗资源的活动。 作业基础管理是一种系统范围的、综合的方法,它使管理层的注意力放在那些目标是增加顾客价值、并通过提供这种价值获得利润的作业上。作业基础管理包括产品成本计算和流程价值分析。ABM利用作业成本计算作为其主要信息源。 >>>详细介绍<<< 13. 忠诚度管理 所谓忠诚管理,并不仅仅是指面向个人或团体的忠诚,更重要的是忠于某个企业据以长期服务于所有成员的各项原则。具体说来是指仔细的挑选顾客、雇员和投资者,然后想办法留住他们。顾客、雇员、投资者可以说是一个商业体系的基本要素,我们将其称为“忠诚的力量”。长期的研究发现,这三种要素之间有着极为微妙的关联:没有忠诚的雇员就不可能出现忠诚的顾客;缺乏忠诚的顾客,企业也无法留住忠诚的雇员。而一旦顾客和雇员这个忠诚的基础不存在,企业的投资者也不会再保持对企业的支持,顾客和雇员的忠诚也建立在投资者忠诚的基础上。因此,商业忠诚实际上是三维的,即顾客、雇员、投资者三维,其力度、广度和相互关联性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想。 >>>详细介绍<<< 14. 六西格玛(6σ) 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6σ(西格玛)管理是在总结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提炼了其中流程管理技巧的精华和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成为一种提高企业业绩与竞争力的管理模式。该管理法在摩托罗拉、通用、戴尔、惠普、西门子、索尼、东芝行众多跨国企业的实践证明是卓有成效的。为此,国内一些部门和机构在国内企业大力推6σ管理工作,引导企业开展6σ管理。 6σ管理法是一种统计评估法,核心是追求零缺陷生产,防范产品责任风险,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和市场占有率,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6σ管理既着眼于产品、服务质量,又关注过程的改进。 >>>详细介绍<<< 15. 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 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近年来,已成为全球竞争策略的重要环节,其实起源于企业在面临国际竞争压力时,基于本身资源及能力的不足。期望透过合资,共同研发,交互授权,物流协议等方式,结合各自稀缺的有限资源,共同分担研发的成本及风险,掌握市场流通,制定产业标准。 战略联盟成功的四大关键在于:订立联盟策略;选择合适对象;建立联盟结构与管理制度;订立终止联盟计划。
  • 16. 基准管理(benchmarking) 基准化分析法(benchmarking)就是将本企业各项活动与从事该项活动最佳者进行比较,从而提出行动方法,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benchmarking是将本企业经营的各方面状况和环节与竞争对手或行业内外一流的企业进行对照分析的过程,是一种评价自身企业和研究其他组织的手段,是将外部企业的持久业绩作为自身企业的内部发展目标并将外界的最佳做法移植到本企业的经营环节中去的一种方法。实施benchmarking的公司必须不断对竞争对手或一流企业的产品、服务、经营业绩等进行评价来发现优势和不足。 总的来说,基准化分析法(Benchmarking)就是对企业所有能衡量的东西给出一个参考值,benchmarking可以是一种管理体系、学习过程,它更着重于流程的研究分析。 >>>详细介绍<<< 17. 变革管理计划(Change Management) 变革管理的三项基本方法为:   一、解冻:承认现况不好,释放原先被掩盖的组织不利讯息。   二、改变:利用沟通与引进学习型组织,使组织成员逐渐接受改变是正向价值的观念。   三、某定而后动:先确定变革策略,拟定明确的目标、环境评估、行动方案与各种配套措施。 >>>详细介绍<<< 18. 增长战略(Growth Strategies)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任何成功的企业都应当经历长短不一增长型战略实施期,因为从本质上说只有增长型战略才能不断的扩大企业规模,使企业从竞争力弱小的小企业发展成为实力雄厚的大企业。 与其他类型的战略态势相比,增长型战略具有以下特征: 实施增长型战略的企业不一定比整个经济增长速度快,但他们往往比其产品所在的市场增长得快。市场占有率的增长可以说是衡量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增长型战略的体现不仅应当有绝对市场份额的增加,更应有在市场总容量增长的基础上相对份额的增加。 >>>详细介绍<<< 19. 经济附加值增值分析(Economic Value Added,EVA) 经济附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简称EVA)是美国思腾思特咨询公司(Stern Stewart & Co.)提出并实施的一套以经济增加值理念为基础的财务管理系统、决策机制及激励报酬制度。它是基于税后营业净利润和产生这些利润所需资本投入总成本的一种企业绩效财务评价方法。公司每年创造的经济增加值等于税后净营业利润与全部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其中资本成本包括债务资本的成本,也包括股本资本的成本。目前,以可口可乐为代表的一些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大都使用EVA指标评价企业业绩。
  • 20. 价格优化模型(Price Optimization Models) 21. 开放市场创新 22. 规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MC) 在新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生产模式,大规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MC)由此产生。1970年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AlvinToffler)在《FutureShock》一书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的设想:以类似于标准化和大规模生产的成本和时间,提供客户特定需求的产品和服务。1987 年,斯坦·戴维斯(StartDavis)在《FuturePerfect》一书中首次将这种生产方式称为“MassCustomization”,即大规模定制(MC)。1993年B·约瑟夫·派恩(B·JosephPinelI)在《大规模定制:企业竞争的新前沿》一书中写到:“大规模定制的核心是产品品种的多样化和定制化急剧增加,而不相应增加成本;范畴足个性化定制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其最大优点是提供战略优势和经济价值。” >>>详细介绍<<< 23. 情景设定和突发计划(Scenario Planning) 情景规划(scenario planning)是理清扑朔迷离的未来的一种重要方法。情景规划要求公司先设计几种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形,接着再去想像会有哪些出人意料的事发生。这种分析方法使你可以开展充分客观的讨论,使得战略更具弹性。 情景规划(Scenario Planning)最早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久,当时是一种军事规划方法。美国空军试图想象出它的竞争对手可能会采取哪些措施,然后准备相应的战略。在20世纪60年代,兰德公司和曾经供职于美国空军的赫尔曼?卡恩(Herman Kahn),把这种军事规划方法提炼成为一种商业预测工具。卡恩后来成为美国顶尖的未来学家。 >>>详细介绍<<<  24. 海外经营  25.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 RFID是射频识别技术的英文(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又称电子标签,射频识别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
10More

用户体验与产品管理 | 黄主任 - 0 views

  • 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 UE)专业人员正逐渐从商业角度对他们的工作感兴趣,在他们的核心观念中,UE的重点是理解用户需求并创建有用和易用的产品来表达这种需求。 UE人员常常在他们的研究、设计和创意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时感到非常失落。差不多每个UE人员都有过与那些尽管缺少交互方面的需求和流程的知识,却根据他们的感觉或毫无道理的看法来驳回一个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设计的领导者打交道的糟糕经历。 很多UE人员逐渐意识到他们有经验和洞察力来运用权威性并在帮助构建的产品中发挥更大影响力,产品管理人员也对这些希望扩大影响以保证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开发顺利进行的交互设计师、信息架构师和易用性工程师等有了更多的兴趣。 对很多UE实践者而言,成为产品经理(Product Manager, PM)是一个合理的转换,因为两者往往需要类似的技能,特点和能力。此外产品管理是很多组织共有的角色,向这样一个已存在的角色过渡是较为容易的,只是信息架构师或交互设计师如果选择用这种直接方式来影响产品的话,他们还需要学会换位思考。
  • PM的职责 PM的基本职责是理解市场并推动适应市场的产品开发,由于UE人员往往已经熟悉了设计的用户需求也具备相应市场知识,因此他们具有成为优秀PM的潜质。 PM还有如下一些较高层次的职责: • 建立产品策略,重点是对产品的未来有长远和有说服力的眼光。 • 将策略转化为产品路线,有了清晰的远景和策略后,PM就要与管理层一起确认并执行策略。 • 撰写支持商业策略和市场需要的需求书,确定主要路线,然后细化特定的可执行的需求。 • 确定以合适的顺序,在合适的时间提供合适的功能特性(features),以客户价值和市场的关联程度来划分这些特性。 • 确定与市场间有适当的沟通渠道,以合适的方式向合适的人发送合适的消息,并确认客户已了解到他们的产品。
  • 产品管理和用户体验的差异 尽管PM的职责很广也很有战略性,他们还需要负责在战术层面具化他们的战略。在一些细节上,PM可能存在与UE人员重叠的问题。正如Johathan Korman写道: 当我向那些不了解"交互设计"的人们描述我是做什么的时候,首先我说:"我观察用户的需要,确定哪类产品最适合他们,然后制定关于这个产品的行为规范,以此推动开发团队的工作。"人们常常回应说: 在我的组织里,我们称这个为"PM"。 乍一看,用户体验的角色和产品管理惊人的相似。然而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产品管理和用户体验在职责、重点和依赖度上是有区别的。 职责: PM负责整体成功,而用户体验人员是负责界面设计能满足用户需求并易于使用。UE人员也应该像销售、营销、工程人员那样关注整体的成功,尽管并不负责这些方面。 重点: 当UE人员聚焦在界面与产品体验之时,PM会从整体市场反馈、特定市场规划、竞争力、技术、收益与损耗以及可调用的资源等方面来审视这些界面与产品体验。 依赖: 信息架构师(IA)、图形设计师、易用性专员等主要集中在界面上,使得他们依赖自身或处于类似角色的其他人一起来完成工作。PM则坚定地要求他人能执行其产品策略,他们更多地需要融合一些微妙的产品目标、策略、影响力、坚定和公平的决策等因素,这些要求多甚于UE人员。 或许Johathan Korman最好地诠释了PM与其他角色如UE之间的差异: PM负责产品应该做什么(What the product should do),而其他角色负责产品怎么做(How the product does that)。
  • ...7 more annotations...
  • PM是什么? 传统意义上PM就是一个产品的主管,为了方便讨论,我们这里将产品定义为软件、网站、网络应用、局域网或技术产品。 作为一名领导者,PM将对整个产品的成功负责,这其中包括用户体验。对技术产品而言,用户体验是产品成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当然还包括其他方面,像产品的销售、技术、法律、商业模式、定位、品牌和营销等。 PM应该扮演一个领导者而非独裁者的形象,才能保证产品的成功,并得到各方的支持。像总统会与负责防务、交通、农业等的官员共事一样,PM团队也包括营销、技术、财务和其他领域的人。与票选民主不同,PM对用户和客户负责,通过收入、利润、用途和其他市场驱动因素来实行决定民主。 产品管理中涉及的各项任务和领域使得PM必须精通业务的方方面面。
  • 产品管理与用户体验的冲突 最常见的UE与PM间的冲突就发生在该产品应该做什么与产品该怎么做的讨论上,双方经常辩论谁应该负责定义产品特性与需求。PM感觉应该由他们负责,因为他们管理产品,但是UE人员感觉应该由他们负责,因为他们花了时间来研究用户需求并直接与客户和用户互动。 最终由于PM对整个产品的成功负责,他们也就成了决定产品做什么的最后仲裁者。好的以市场为重点的PM应能理解市场背景和客户需求,并在第一手经验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决定合适的产品特性与功能。 然而UE人员常常对此非常光火,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更贴近客户和用户,理应负责产品的需求收集和定义。好的PM应该象UE人员那样贴近自己的用户,否则就会脱离用户,只知道坐在办公室里开大会,让UE人员来做此类研究。 好的PM能深知用户体验这个角色并理解其重要性,重视他们的投入并利用他们的研究和建议来创造优秀的产品。正如总统需要从自己的内阁成员那里获得建议一样,PM也应该利用自己的"内阁成员" — 用户体验、市场营销、技术等 — 去做出决策。 从UE人员向PM角色的转换远不止去操作所有的界面设计, PM一项很重要也很有挑战的任务是负责确定产品的目标与策略,树立内在和外在的产品领导能力,创造商业模式及获得资本,从小事出发又能着眼大局,并协调市场、工程技术、财务、销售当然还有UE一起向成功迈进。 在第二章,我们将向你介绍迈向产品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你在UE岗位上不可以做而在PM角色上需要做的事情、成为PM你必须做哪些准备、UE背景的人成为PM后常有的缺陷等,来帮助你作出这中转变。
  • 在前一章中,我们勾勒了PM的职责、PM与UE人员的差异以及为什么两种角色之间会产生冲突等。 现在我们来介绍当UE人员成为PM后其思考重点、职责与挑战将会发生哪些改变,离开UE工作岗位后你将有哪些收获与损失以及如何为这种转变做准备等。 在你向PM的角色纵身一跃之时,最好清楚这次跳跃对自身的影响。 作为UE人员不可以做而作为PM必须做的事情 成为PM后,你每天的工作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你必须运用你的全部知识投入到整个产品中。作为UE人员你也许能同样做到这一点,但是限于行政授权你未必需要和公司内的全部决策部门打交道,以下就是你的一些"新职责": 关注产品策略以及客户和终端用户的需求(这也是你做出转换决定的原因) 你必须长期地研究客户和用户,找出用户需求与商业目标的切合点。相应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并有意识地利用它。 从产品的整体性上协助确定用户的焦点,不只是设计 沟通、政策以及定价都必须整合成为"客户体验"的整体,过去我们常常对这些方面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成为PM后你就必须对关乎产品体验的方方面面负责了。
  • 推广产品 你必须同时在内部(包括销售、市场、管理层、开发者等)和外部(包括客户、用户、业界分析员和媒体)取得支持。仅仅只是开发出一款好的产品还不够,你还必须让人们知道它,推广它的好处。 向组织中的其他产品提供策略投入 如果你是一间中型或大型公司的PM,你在这个位置上同样需要影响其他产品。你也会同其他公司内的其他PM交流,你需要考虑公司的全部产品线,并将你的产品融合其中。 你面临的挑战与压力 PM这个新角色会让你很有荣誉感和责权感,而且新头衔带给你的影响力可能会胜过其他,但它也是”带刺的玫瑰” — 你同样必须应付挑战和压力。
  • 平衡各方力量 确保你的产品重点是客户和用户需求非常重要,但是其他方面同样值得关注,包括但不限于: • 销售目标 • 市场/品牌目标 • 技术趋势 • 文档管理 • 预算管理 • 市场趋势 • 竞争力 • 商业模式与回报 (可能的人员浮动、变局影响、价格杠杆等) 做好一款产品需要在商业目标、用户需求和市场效应之间进行一系列权衡,作为PM,你就必须在各方之间努力做好平衡。
  • 学习并准备成为PM 因此,你想成为PM? 不知道从何做起? 除了上面提到的以外, 你还应该增加你在产品管理方面的知识,从中找到你为这一角色转变所需要的东西。 想想你迈向UE之路时候所做的事吧: 书、博客、会议、小组讨论、各种组织以及导师等,它们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果你想成为PM,这些方式依然有效。 成为PM最好的条件是通过培训和会议。差点忘记提了,我们在IA 2007峰会: 你想成为产品经理 上有一个预备会议,这个半天的训练营上将会集中讨论如何从UE向PM的角色转变,包括如何更好地平衡你现有的技能以及怎样避免潜在的不足等。 还有其他组织提供类似的训练营活动,包括: • 实务营销 • 280小组 • Blackbot • ZigZag营销 • 硅谷产品小组 有大量非常好的Blog在讨论产品管理,你也可以从中选择: • Roger Cauvin的博客 • 实务营销的博客 • SVPG博客 • 产品管理观察 • Tyner Blain • Michael的产品管理与营销 • 如何成为优秀的PM (它的联合作者之一便是 Jeff Lash) 还有很多从UE角度来谈产品管理的书籍,这些都应该作为PM的珍藏: • 赢在新产品: 产品从创意到启动的加速实现, 作者Robert Cooper • 软件产品管理精华, 作者Alissa Dver • 产品经理手册, 作者Linda Gorchels 此外,有志成为PM的人还应该阅读一些综合的管理类图书,包括领导力、管理、市场营销、财务、技术、策略学等。 产品管理有两个主流的社团组织: PDMA (产品发展与管理协会)和AIPMM (国际产品营销与产品管理协会)。两者都提供培训、会议、本地讨论小组及其他产品管理资源。 同时,你还可以利用你的一些职业网络,也许能从类似LinkedIn — 帮你寻找能建立联系并回答有关产品管理问题 — 这样的服务中获得帮助。在你的公司里项目管理也能指导你,况且来自其他组织的产品经理也能给予你不同的或许更真诚的帮助。 正因为你学习产品管理并思考如何迈向这一步,可以找你的经理谈谈。优秀的经理会帮助你的职业化成长,即使这也许意味着你将进入公司的其他岗位。
  • 作为PM,你的权力很有限 Guy Kawasaki形容PM是"一个背负全部职责却没有任何权力的人"。大部分为你的产品工作的人会向不同的管理层汇报,很少甚至没有人会直接向你汇报。你必须梳理这些分散的资源,指导他们的工作 — 尽管他们从各自的经理那里获得了不同的工作方向。 你必须做出决定并对此负责,而不仅仅是建议 事实上你必须做出很多的决定并为此负责,不是所有人都会认同(你的这些决定)。当然如果你的工作干的好,你可以向他们证明你的决定是正确的,明确解释你的原则,其他人也就不会显得焦急或轻视 — 但这并不容易! UE出身的PM会发现所创建的体验也许不是对用户"最好"的体验, 因为还需要考虑其他重要的因素(比如管理层的需求、商业策略、商业模式等),让这些人理解做出这样的决定或许有损用户,但最终有益于产品往往需要时间。 你将经常处在利害分歧的中心 销售人员希望有不同的功能、开发人员将你制定的时间表往回推、财务人员需要新的后端功能、商业开发人员希望能为合作伙伴做一些产品调整、设计师希望更改一些功能的实现、用户希望增加一项你的竞争对手推出的新功能、管理层希望你的产品能与公司新产品进行整合… … PM就处在这样不同的竞争中心,在一些公司中这样的处境是很不妙的。你必须调节好这些冲突的想法,制定相互之间的优先级以推动产品策略并保证皆大欢喜(至少不能让某个人动怒)。 成功的PM总是围绕着整体的目标和策略来平衡各方的要求,决定做哪些可以最大限度地支持这些目标。PM对目标与策略的理解越深,就越能做出权衡考量。有时候一点小的让步能够得到更多的收益,有时候则需要更好地梳理目标。 管理层需要从你这里得到关于产品的信息 PM不只是产品开发团队的一员,你是整个产品的象征。无论你把事情做好了或搞砸了,也无论你是否真的能驾御局面,你都必须为此负责。 作为UE人员可以做而作为PM不可以做的事情 从UE岗位转换到PM岗位的人会对新职责感到兴奋和有挑战性,与此同时,他们也会失去一些UE工作的一些方面: PM不必插手过多细节 这是很多之前习惯过问小事的人面临的最艰难的挑战。作为PM很多具体的工作都应该是委派给其他人(来做),一个花费太多时间去处理细节问题的PM注定没有做好他们的本职工作 — PM需要关注的是战略层而不是战术层。 PM并不追求尽善尽美和理论上的完美 有一个针对UE的笑话是UE人员经常回答问题的时候说"这个取决于…"。对PM来说,也许它确实取决于某件事情,但这不是紧要的。这并不是什么理论上应该发生的问题,而是在此情况下我们马上要做什么以及为什么做的问题。 你必须习惯够用即可的观念,做出在用户看来未必完美但在有限的资源下很受用的决定即可。 PM对产品的核心问题不只是建议 这一点和上面的有点背道而驰,UE实践者们提出建议,而PM需要决定策略、较高层面的用户体验、功能设置、市场规划、定价及其他方面。之所以又提到这一点,是希望促成你进行反省。如果你只是习惯建议或很难做决策,你也许不适合成为PM。 PM不是艺术家或专家型实践者 PM并不专注与产品的某个部分,而是知晓全局。他们有点类似船长或教练去驾御局面。在这个层面上,PM需要保障一起共事的人能将产品目标反映到方方面面,例如营销策略、界面设计、版权书写等。 由于不是专家,在各个方面进行调节是比较困难的,PM就必须在后面的工作中不断学习如何领导其他专家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 从现在起更好地配合你的PM 如果知道"幕后"产品管理,你可能已经动心了。有一条捷径能帮助你开始: 从现在开始更紧密和有效地配合你的PM! 这个办法即使对那些并没有这方面特质、技能或只是想成为PM的人来说都是值得一试的。作为一名UE实践者,更好地理解其他角色的同事所面临的责任与挑战可以帮助你调整与他人共事的方式,并且最终使你变得更有价值、更受尊敬、更有影响力。 有UE背景的人在某些领域是能够很好地与PM相处的,有些办法能很好地帮助你探路,而无论你是否迈出了这一步。 领导力 不要只知向PM或其他同事索要具体的研究和设计成果,在很多情况下,其他同事很欢迎你能有主动性和创意,不过同时他们也保留不同的观念,只要把事做起来就能迅速公开和集中地进行具体地讨论,总好过停留在理论和臆测层面。 向PM问清楚他们的产品目标是什么 问清目标非常重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PM自己有可能之前没有仔细想过产品目标,你这一问后,有可能让你成为最受信赖的顾问之一并帮助他们建立目标。 第二,如果PM已经有了目标,那么你也就能清晰地建立一系列的目标和预期。如果他们的目标存在问题,你还可进行澄清和确认,并决定怎样让它回到正确的道路上。 帮助PM评估设计的各方面因素 不要只是提出设计方案然后让PM做决定,要让自己准备好参与讨论特定设计选择的影响,向他人展现你的设计背后的原因已经他们在更广范围内与产品远景和目标的联系,聆听PM怎么说并搞清楚他们拒绝或认可的理由。 提出带有远期规划的强烈建议 你所能提供一些证据和经验将支持着你更紧密地成为产品的一份子,而不只是一个辅助的参考者。你也能从纷繁复杂的因素中做出决定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如果你立志想做PM的话这些很有帮助。 展现你对工作的远期规划将使你能成为团队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并且能展现你有担负更多职责的潜力 — 不管你现在的角色是什么。 帮助PM走出办公室 PM不应该对客户和用户视而不见,尽管有人是这么干的。你应该通过询问他们最后一次见用户是什么时候来帮助他们,把他们带入到正式或非正式的用户研究中,或者给他们讲在用户访谈中的一些有意义的故事,邀请他们下次同去。如果被拒绝了,下次继续邀请。 如果PM能自愿去拜访用户,让他们带上你。除了了解用户需求之外,这也是一个你有时间向PM求教他们的观点、兴趣与目标的好机会。 如果你真的无法把PM带出办公室,那就把用户们带进来吧。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没有哪个PM(包括其他开发成员)能找借口拒绝和用户沟通。
11More

用户体验与产品管理(完整版)_深耕·生根 - 0 views

  • 第一章 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 UE)专业人员正逐渐从商业角度对他们的工作感兴趣,在他们的核心观念中,UE的重点是理解用户需求并创建有用和易用的产品来表达这种需求。 UE人员常常在他们的研究、设计和创意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时感到非常失落。差不多每个UE人员都有过与那些尽管缺少交互方面的需求和流程的知识,却根据他们的感觉或毫无道理的看法来驳回一个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设计的领导者打交道的糟糕经历。 很多UE人员逐渐意识到他们有经验和洞察力来运用权威性并在帮助构建的产品中发挥更大影响力,产品管理人员也对这些希望扩大影响以保证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开发顺利进行的交互设计师、信息架构师和易用性工程师等有了更多的兴趣。 对很多UE实践者而言,成为产品经理(Product Manager, PM)是一个合理的转换,因为两者往往需要类似的技能,特点和能力。此外产品管理是很多组织共有的角色,向这样一个已存在的角色过渡是较为容易的,只是信息架构师或交互设计师如果选择用这种直接方式来影响产品的话,他们还需要学会换位思考。
  • PM是什么? 传统意义上PM就是一个产品的主管,为了方便讨论,我们这里将产品定义为软件、网站、网络应用、局域网或技术产品。 作为一名领导者,PM将对整个产品的成功负责,这其中包括用户体验。对技术产品而言,用户体验是产品成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当然还包括其他方面,像产品的销售、技术、法律、商业模式、定位、品牌和营销等。 PM应该扮演一个领导者而非独裁者的形象,才能保证产品的成功,并得到各方的支持。像总统会与负责防务、交通、农业等的官员共事一样,PM团队也包括营销、技术、财务和其他领域的人。与票选民主不同,PM对用户和客户负责,通过收入、利润、用途和其他市场驱动因素来实行决定民主。 产品管理中涉及的各项任务和领域使得PM必须精通业务的方方面面。
  • PM的职责 PM的基本职责是理解市场并推动适应市场的产品开发,由于UE人员往往已经熟悉了设计的用户需求也具备相应市场知识,因此他们具有成为优秀PM的潜质。 PM还有如下一些较高层次的职责: • 建立产品策略,重点是对产品的未来有长远和有说服力的眼光。 • 将策略转化为产品路线,有了清晰的远景和策略后,PM就要与管理层一起确认并执行策略。 • 撰写支持商业策略和市场需要的需求书,确定主要路线,然后细化特定的可执行的需求。 • 确定以合适的顺序,在合适的时间提供合适的功能特性(features),以客户价值和市场的关联程度来划分这些特性。 • 确定与市场间有适当的沟通渠道,以合适的方式向合适的人发送合适的消息,并确认客户已了解到他们的产品。
  • ...8 more annotations...
  • 产品管理和用户体验的差异 尽管PM的职责很广也很有战略性,他们还需要负责在战术层面具化他们的战略。在一些细节上,PM可能存在与UE人员重叠的问题。正如Johathan Korman写道: 当我向那些不了解"交互设计"的人们描述我是做什么的时候,首先我说:"我观察用户的需要,确定哪类产品最适合他们,然后制定关于这个产品的行为规范,以此推动开发团队的工作。"人们常常回应说: 在我的组织里,我们管这个叫"PM"。 乍一看,用户体验的角色和产品管理惊人的相似。然而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产品管理和用户体验在职责、重点和依赖度上是有区别的。 职责: PM负责整体成功,而UE人员负责界面设计使之满足用户需求并易于使用。UE人员同样应该像销售、营销、工程人员那样关注整体的成功,尽管并不负责这些方面。 重点: 当UE人员聚焦在界面与产品体验之时,PM会从市场整体反馈、特定市场规划、竞争力、技术、收益与损耗以及可调用的资源等方面来审视这些界面与产品体验。 依赖: 信息架构师(IA)、图形设计师、易用性专员等主要精力集中在界面上,他们需要依赖自身或类似角色的其他人一起来完成工作。PM则坚定地要求他人能执行其产品策略,他们更多地需要融合一些微妙的产品目标、策略、影响力、坚定和公平的决策等因素,这些要求多甚于UE人员。 或许Johathan Korman最好地诠释了PM与其他角色如UE之间的差异: PM负责产品应该做什么(What the product should do),而其他角色负责产品怎么做(How the product does that)。
  • 产品管理与用户体验的冲突 最常见的UE与PM间的冲突就发生在该产品应该做什么与产品该怎么做的讨论上,双方常常争论谁应该负责定义产品的特性与需求。PM感觉应该由他们负责,因为他们管理产品,但是UE人员感觉应该由他们负责,因为是他们在花时间直接与客户和用户打交道,研究用户需求。 最终由于PM对整个产品的成功负责,他们也就成了决定产品做什么的最后仲裁者。好的以市场为重点的PM应能理解市场背景和客户需求,并在第一手经验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决定合适的产品特性与功能。 然而UE人员常常对此非常光火,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更贴近客户和用户,理应负责产品的需求收集和定义。 好的PM应该象UE人员那样贴近自己的用户,否则就会脱离用户,只知道坐在办公室里开大会,让UE人员来做此类研究。 好的PM能深知用户体验这个角色并理解其重要性,重视他们的投入并利用他们的研究和建议来创造优秀的产品。正如总统需要从自己的内阁成员那里获得建议一样,PM也应该利用自己的"内阁成员" --- 用户体验、市场营销、技术等 --- 去做出决策。 从UE人员向PM角色的转换远不止去操作所有的界面设计,PM一项很重要也很有挑战的任务是负责确定产品的目标与策略,树立内在和外在的产品领导能力,创造商业模式及获得资本,从小事出发又能着眼大局,并协调市场、工程技术、财务、销售当然还有UE一起向成功迈进。 在第二章,我们将向你介绍迈向产品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你在UE岗位上不可以做而在PM角色上需要做的事情、成为PM你必须做哪些准备、UE背景的人成为PM后常有的缺陷等,来帮助你作出这种转变。
  • 第二章 在前一章中,我们勾勒了PM的职责、PM与UE人员的差异以及为什么两种角色之间会产生冲突等。 现在我们来介绍当UE人员成为PM后其思考重点、职责与挑战将会发生哪些改变,离开UE工作岗位后你将有哪些收获与损失以及如何为这种转变做准备等。 在你向PM的角色纵身一跃之时,最好清楚这次跳跃对自身的影响。
  • 作为UE人员不可以做而作为PM必须做的事情 成为PM后,你每天的工作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你必须运用你的全部知识投入到整个产品中。作为UE人员你也许能同样做到这一点,只是限于行政授权你未必需要和公司内的全部决策部门打交道,以下就是你的一些"新职责": 关注产品策略以及客户和终端用户的需求(这也是你做出转换决定的原因) 你必须长期地研究客户和用户,找出用户需求与商业目标的切合点,相应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并有意识地利用它。从产品的整体上确定用户的焦点,不光是设计。 沟通、政策以及定价都必须整合成为"客户体验"的整体,过去我们常常对这些方面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成为PM后你就必须对关乎产品体验的方方面面负责了。 平衡各方力量 确保你的产品重点是客户和用户需求非常重要,但是其他方面同样值得关注,包括但不限于: • 销售目标 • 市场/品牌目标 • 技术趋势 • 文档管理 • 预算管理 • 市场趋势 • 竞争力 • 商业模式与回报 (可能的人员浮动、变局影响、价格杠杆等) 做好一款产品需要在商业目标、用户需求和市场效应之间进行一系列权衡,作为PM,你就必须在各方之间努力做好平衡。 推广产品 你必须同时在内部(包括销售、市场、管理层、开发者等)和外部(包括客户、用户、业界分析员和媒体)间取得支持。仅仅开发出一款好的产品还不够,你还必须让人们知道它,推广它带来的好处。 向组织中的其他产品提供策略投入 如果你是一间中型或大型公司的PM,在这个位置上你还需要影响其他产品。你也会与其他公司内的其他PM交流,思考公司的全部产品线,并将你的产品融合其中。 你面临的挑战与压力 PM这个新角色会让你很有荣誉感和责权感,而且新头衔带给你的影响力可能会胜过其他,但它也是"带刺的玫瑰" --- 你同样必须应付挑战和压力。 作为PM,你的权力很有限 Guy Kawasaki形容PM是"一个背负全部职责却没有任何权力的人"。大部分为你的产品工作的人会向不同的管理层汇报,很少甚至没有人会直接受命于你。你必须梳理这些分散的资源,指导他们的工作 --- 尽管他们从各自的经理那里获得了不同的工作方向。
  • 你必须做出决定并对此负责,而不仅仅是建议 事实上你必须做出很多的决定并为此负责,不是所有人都会认同(你的这些决定)。当然如果你的工作干的好,你可以向他们证明你的决定是正确的,明确解释你的原则,其他人也就不会显得焦急或轻视 --- 但这并不容易! UE出身的PM会发现所创建的体验也许不是对用户"最好"的体验,因为还需要考虑其他重要的因素(如管理层的需求、商业策略、商业模式等),让这些人理解作出这种或许有损用户,但最终有益于产品的决定往往需要时间。 你将经常处在利害分歧的中心 销售人员希望有不同的功能、开发人员将你制定的时间表往后推、财务人员需要新的后端功能、商业开发人员希望能为合作伙伴做一些产品调整、设计师希望更改一些功能的实现、用户希望增加一项你的竞争对手推出的新功能、管理层希望你的产品能与公司新产品进行整合... ... PM就处在这样不同的竞争中心,在一些公司中这样的处境是很不妙的。你必须调节好这些冲突的想法,制定相互之间的优先级以推动产品策略并保证皆大欢喜(至少不能让某个人动怒)。 成功的PM总是围绕着整体的目标和策略来平衡各方的要求,决定做哪些可以最大限度地支持这些目标。PM对目标与策略的理解越深,就越能做出权衡考量。有时候一点小的让步能够得到更多的收益,有时候则需要更好地梳理目标。 管理层需要从你这里得到关于产品的信息 PM不只是产品开发团队的一员,你是整个产品的象征。无论你把事情做好了或搞砸了,也无论你是否真的能驾御局面,你都必须为此负责。 作为UE人员可以做而作为PM不可以做的事情 从UE岗位转换到PM岗位的人会对新职责感到兴奋和有挑战性,与此同时,他们也会失去一些UE工作的一些方面: PM不必插手过多细节 这是很多之前习惯过问小事的人面临的最艰难的挑战。作为PM很多具体的工作都可以委派给其他人来做,一个花费太多时间去处理细节问题的PM注定没有做好他们的本职工作 --- PM需要关注的是战略层而不是战术层。 PM并不追求尽善尽美和理论上的完美 有一个针对UE的笑话是UE人员经常回答问题的时候说"这个取决于…"。对PM来说,也许它确实取决于某件事情,但这并不要紧的。这并不是什么理论上应该发生的问题,而是在此情况下我们马上要做什么以及为什么做的问题。 你必须习惯够用即可的观念,作出在用户看来未必完美但在有限的资源下很受用的决定。
  • PM对产品的核心问题不只是建议 这一点和上面的有点背道而驰,UE实践者们提出建议,而PM需要制定策略、较高层面的用户体验、功能设置、市场规划、定价及其他方面。之所以又提到这一点,是希望促成你进行反省。如果你只是习惯建议或很难做决策,你也许不适合成为PM。 PM不是艺术家或专家型实践者 PM并不专注与产品的某个部分,而是知晓全局。他们有点类似船长或教练去驾御局面。在这个层面上,PM需要保障一起共事的人能将产品目标反映到方方面面,例如营销策略、界面设计、版权书写等。 由于不是专家,在各个方面进行调节是比较困难的,PM就必须在后面的工作中不断学习如何领导其他专家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
  • 从现在起更好地配合你的PM 如果知道"幕后"产品管理,你可能已经动心了。有一条捷径能帮助你开始: 从现在开始更紧密和有效地配合你的PM! 这个办法即使对那些并没有这方面特质、技能或只是想成为PM的人来说都是值得一试的。作为一名UE实践者,更好地理解其他角色的同事所面临的责任与挑战可以帮助你调整与他人共事的方式,并且最终使你变得更有价值、更受尊敬、更有影响力。 有UE背景的人在某些领域是能够很好地与PM相处的,有些办法能很好地帮助你探路,而无论你是否迈出了这一步。 领导力 不要只知向PM或其他同事索要具体的研究和设计成果,在很多情况下,其他同事很欢迎你能有主动性和创意,不过同时他们也保留不同的观念,只要把事做起来就能迅速公开和集中地进行具体地讨论,总好过停留在理论和臆测层面。 向PM问清楚他们的产品目标是什么 问清目标非常重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PM自己有可能之前没有仔细想过产品目标,你这一问后,有可能让你成为最受信赖的顾问之一并帮助他们建立目标。 第二,如果PM已经有了目标,那么你也就能清晰地建立一系列的目标和预期。如果他们的目标存在问题,你还可进行澄清和确认,并决定怎样让它回到正确的道路上。 帮助PM评估设计的各方面因素 不要只是提出设计方案然后让PM做决定,要让自己准备好参与讨论特定设计选择的影响,向他人展现你的设计背后的原因已经他们在更广范围内与产品远景和目标的联系,聆听PM怎么说并搞清楚他们拒绝或认可的理由。 提出带有远期规划的强烈建议 你所能提供的一些证据和经验将支持着你更紧密地成为产品的一份子,而不只是一个辅助的参考者。你也能从纷繁复杂的因素中做出决定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如果你立志想做PM的话这些很有帮助。 展现你对工作的远期规划将使你能成为团队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并且能展现你有担负更多职责的潜力 --- 不管你现在的角色是什么。 帮助PM走出办公室 PM不应该对客户和用户视而不见,尽管有人是这么干的。你应该通过询问他们最后一次见用户是什么时候来帮助他们,把他们带入到正式或非正式的用户研究中,或者给他们讲在用户访谈中的一些有意义的故事,邀请他们下次同去。如果被拒绝了,下次继续邀请。 如果PM能自愿去拜访用户,让他们带上你。除了了解用户需求之外,这也是一个你有时间向PM求教他们的观点、兴趣与目标的好机会。 如果你真的无法把PM带出办公室,那就把用户们带进来吧。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没有哪个PM(包括其他开发成员)能找借口拒绝和用户沟通。
  • 学习并准备成为PM 因此,你想成为PM? 不知道从何做起? 除了上面提到的以外, 你还应该增加你在产品管理方面的知识,从中找到你为这一角色转变所需要的东西。 想想你迈向UE之路时候所做的事吧: 书、博客、会议、小组讨论、各种组织以及导师等,它们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果你想成为PM,这些方式依然有效。 成为PM最好的条件是通过培训和会议。差点忘记提了,我们在IA 2007峰会: 你想成为产品经理 上有一个预备会议,这个半天的训练营上将会集中讨论如何从UE向PM的角色转变,包括如何更好地平衡你现有的技能以及怎样避免潜在的不足等。
24More

左驭研究 :国内亲子游发展全解析 - 0 views

  • 85%的家长主要通过网络查询获得亲子游产品信息,并会通过旅游网站预订机票、酒店、门票等旅游产品,仅有10%的家长依然通过旅行社报名参加跟团游,此外,仅有5%的用户自行前往酒店、景点进行实时购买。
  • 6-12岁的孩子成为亲子游的主角,占比接近60%。
  • 60%的用户选择周边亲子游,出行时间多以双休日和小长假为主。
  • ...20 more annotations...
  • 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了自驾亲子游。
  • 高铁出游的亲子游用户增长迅速。
  • 海岛和“休闲”标签的邮轮产品日渐成为亲子游市场的黑马。
  • 游客没有长途跋涉的辛苦,同时孩子们可以在海岛或邮轮上尽情玩耍,还可以在邮轮上找到很多玩伴,家长也相对比较省心。
  • 旅游消费的决策以孩子的特点和需求为出发点
  • 孩子的年龄、性别、喜好、身体状况、性格特征等都是父母在进行消费决策前重点考虑的因素。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阅历的积累,孩子们也会主动参与到决策过程中,父母往往比较乐于接受或鼓励孩子的决策行为。从2013年开始亲子类电视节目的涌现和热推,也让用户在选择亲子游目的地及产品时受到影响。
  • 母出行前通常会对此次行程的安全因素进行全方面考虑,特别是在交通工具的选择、旅游服务设施的配套、旅游活动项目的安排及线路的设计等方面
  • 结构简单的核心家庭渐成主流
  • 核心家庭尤其重视旅游对孩子的教育价值。
  • 目前推出亲子游产品的传统旅行社并不多,亲子游产品可选择数量很少
  • 近几年还诞生了一批以亲子游为主营业务的垂直亲子游网站,如童游网、偶们亲子游、麦淘亲子游等。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 (1)B端管理和服务平台模式:以技术和工具从B端切入,搭建基于微信应用的“童游达人”平台,专为旅游达人提供亲子活动在线运营工具,包括产品发布、客户管理、订单管理、渠道管理、数据统计推送等功能。 (2)C2B反向定制模式:通过亲子游产品网上导流和销售平台,促进流水业务量的提升,同时对用户需求进行深度挖掘,实现对C端用户需求痛点全方位的掌握,并进而通过独特产品设计,来实现B端服务提供者产品的改进以及服务的优化,推出各种满足特定细分人群的特色线路和个性化的定制产品,诸如校友团、企业团等。 (3)B2C聚合平台模式:该类模式聚合了游学、冬夏令营、国内外亲子游、周边亲子游、精品亲子活动、亲子场所、演出展览等亲子出行内容。 (4)P2P平台模式:该类平台具有突出的P2P轻社交、去中心化特色,在平台上,可以看到其他用户发布的求约消息,点击报名或评论都可以参与到对方的亲子活动中去。用户也可以发布亲子活动信息,吸引其他用户参加,典型代表如亲子约。
  • 各种基于本地社交活动的移动APP应用不断涌现,家长或者一些亲子达人可以利用这些平台发布亲子活动信息,自发组织亲子活动,此类平台的代表是周末去哪儿、周末去哪玩、一块去旅行、荡客等各种移动应用。
  • 部分儿童用品生产制造企业结合企业经营项目开展了和其企业产品相关的亲子游活动,此种形式的亲子游活动多和体验或宣传该类企业产品有关,参加者也多为该类企业的会员。
  • 一些早教中心也会组织花样繁多的亲子活动、家庭派对。
  • 亲子旅游产品缺乏鲜明的特色,无法真正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目前,不少所谓亲子旅游产品是将原有的传统观光线路稍加改动甚至照搬照抄过来。由于大众化的观光产品是为普通成年游客设计的,因此行程安排大多比较紧凑,违背了孩子的作息规律,体验较差。
  • 韩国爱宝乐园亲子游等,国内亲子游专项产品开发明显不足,境外亲子旅游价格较高、出游时间长、办理手续复杂且家长对其安全性的顾虑等等都成为了消费者进行旅游决策时最为担忧的问题,因此市场推广难度较大。
  • 我国现有的亲子旅游产品,从旅游线路规划到活动项目开发几乎全部围绕着孩子的游乐需要,忽略了家长的旅游需求,缺乏针对家长的旅游活动,家长在亲子游活动中大多起到的只是陪同看护作用,这种情况导致部分父母参与亲子旅游的积极性不高,因为对于他们而言,亲子旅游并没有达到放松身心缓解压力的目的。
  • 旅游配套设施相对滞后
  • 在住宿安排方面,接待传统旅游团队的标准间大床间往往很难满足亲子旅游者的住宿需要;就餐时,团队用餐的餐厅里儿童餐椅数量较少,不提供专用的儿童餐具,菜肴口味不符合孩子用餐习惯等。此外,旅游车上缺乏基本的母婴设施,不配备车上卫生间等情况,也为亲子游客的出行带来了许多不便。诸如此类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  
    一、亲子游市场需求、消费特点及决策特点分析 1、亲子游市场需求特点分析 (1)主题功能丰富 (2)需求多元化,价格非第一要素 (3)跟团游更受欢迎 (4)在线获取信息、预定产品成为主要途径 (5)6-12岁孩子是亲子游主角 2、亲子游消费特点分析 (1)国内游周边产品更受青睐 (2)自驾及高铁亲子游渐渐流行 (3)出境游青睐海岛游、邮轮产品 3、亲子游决策特点分析 (1)父母决策,以孩子为中心 (2)安全性要求高 (3)出游时间受假期限制大 二、我国亲子游发展的市场背景分析 1、相关政策出台改革现有休假制度 2、结构简单的核心家庭渐成主流 3、经济条件的改善为亲子游的发展提供有利基础 4、亲子游的寓教于游价值显现 三、亲子游市场主要参与者分析 1、传统旅行社 2、OTA/第三方平台 3、新型O2O模式垂直亲子游模式 (1)B端管理和服务平台模式 (2)C2B反向定制模式 (3)B2C聚合平台模式 (4)P2P平台模式 4、旅游目的地主导 5、利用移动社交媒体网络和本地活动平台自发组织 6、非旅游企业组织机构(儿童用品生产制造商及早教中心) 四、国内亲子游市场目前面临的挑战 1、亲子游产品缺乏鲜明特色,同质化严重 2、产品层次结构划分不合理 3、产品时间分配不合理 4、产品内容设计不平衡 5、旅游配套设施相对滞后 五、国内亲子游市场趋势判断 1、亲子游庞大的旅游消费阶层逐渐形成 2、用户需求多元发展,市场细分程度加深 3、运营模式多样呈现,线上倒逼产业链升级 4、市场向产品两端发力,呈现两极多样化发展趋势 5、O2O多维互动模式将成为未来在线亲子游发展趋势 6、异业融合,亲子消费生态圈渐成
17More

跨界联姻,构建互联网金融场景 - 0 views

  • 互联网金融的实质在于“场景金融”
  • 构建一个完整的金融系统,将一个最简单的金融产品互联网化。
  • 把金融融入日常生活,构建新的应用场景。
  • ...13 more annotations...
  • 以婚恋分期为切入点,为世纪佳缘的用户提供终其一生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从婚恋交友开始,到买房结婚、婚房装修、怀孕生产、小孩教育等等一系列人生大事,玖富都会为用户提供金融服务。
  • 为世纪佳缘1.5亿注册用户批量提供20万以下无抵押、无担保的个人消费借款服务。
  • 玖富携手世纪佳缘推出“缘分期”
  • 行业资产证券化为核心业务,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产品设计及发行服务,并在线上将这些金融产品向大众投资人销售,该业务目前覆盖汽车、房屋、物流、红木等行业。
  • 网利宝携手江苏画店推出“艺品贷”
  • “互联网金融的制高点是移动金融,而移动金融的关键是场景争夺
  • 爱投资牵手首都机场
  • 首都机场三座航站楼内的旅客都可以在机场通过“摇一摇”体验到爱投资的理财服务。
  • 除了理财服务外,互动平台还包括租车、美甲等周边服务。
  • 支付宝联手肯德基
  • 提供了8.8折优惠。
  • 肯德基之前早早入驻支付宝服务窗,
  • 顾客在付款时,只需要出示支付宝钱包的付款码。
  •  
    将一个完整的金融系统,一个最简单的金融产品融入日常生活,构建新的应用场景。互联网金融的制高点是移动金融,而移动金融的关键是场景争夺。
21More

写字楼白领的这碗饭,为什么不好卖? - 0 views

  • 没有公司食堂的白领来说,工作餐处理方法可大可小:都市生活节奏快,点份外卖对付一下成为不少人首选;而如果对均衡营养、就餐环境有特别需要,决策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
  • 售饭机属于智能售货机细分领域,在线下零售场景应用多年。但比起友宝、友饮咖啡等动辄以万、千计落地台数,前者渗透速度明显慢很多,企业线下投放量普遍在几十到数百台左右。以饭美美为例,上线两年多,其售饭机品牌“饭饱宝”在全国仅部署约600台机器。“之前之所以没快速扩张,是要总结经验。要把供应链、中央厨房等环节的坑都总结清楚了,避免未来再踩。”
  • 气调冷链鲜食技术在国内外鲜食市场属于成熟工艺。相比之下,外卖盒饭里的食物处于裸露状态,常温自然降温,时间久了会滋生大量细菌,健康度难做保证。
  • ...18 more annotations...
  • 三全鲜食COO杨志曾表示,6个月是“品牌遗忘周期”,售卖机在此节点瓶颈明显,销售额会大幅下滑。消费者口味遗忘周期更短,仅为23天左右,因此十分考验产品研发和供应链管理能力。
  • 悠米盒子为热链预配送模式,每天11点左右将午餐通过恒温配送物流,配送到智能售货柜中。11点半售卖,到下午一点半结束,两点之后销毁剩余餐品,用户取餐后不需要加热。乐栈生活则为热链中转柜模式,智能柜包含多个小格子,可以实现0~60℃不同温度选择,消费者现场预订或者APP预订,配送员按照送餐时间,将餐品送至提货柜。
  • 二者在上游菜品研发上均采用轻资产运作模式:悠米盒子菜品强调自身工作餐供应平台定位,每台智能售饭机每日仅提供四种口味产品,且均为名厨拿手菜,并与多个名厨供应商合作,限制单个名厨菜品数量,以保证菜品丰富度;乐栈生活则将菜品以及智能柜对餐饮品牌全面放开,提供给餐饮店、外卖平台,提供全面餐饮食品定制化服务。
  • 冷链转热链,物流成本做减法;上游菜品开源,产品做加法;这两家企业的迥异打法,最终也没有成功跑通
  • 主要原因在于热链模式与终端消费场景匹配难度过高。
  • 共享厨房采用合规、标准化厨房运作,少量共享上游供应链资源,实现规模化采购,以降低菜品成本。租金、水电燃气费甚至物业服务费等均按一定标准分摊。某种层面上来说,几乎可以实现“拎包入驻”。因此,这一模式尤其受到对于轻度落地有刚需的外卖品牌青睐。
  • 运营成本高,餐品更新慢,靠自己的餐品肯定不行,需要社会化运营。
  • 做餐做餐最关键的点是要么换人,要么换餐。“固定地点,产品不断创新。但在旅游景点就可以做,因为客流会不间断更换。
  • 场景多样化是当下智能售饭机另一大思路,除写字楼外,高铁、医院等流量型场景也成为售饭机玩家们争抢点位。
  • 做智能售饭机不能太贪心。前期应该做固定人流的市场,因为固定人流教育市场成本比较小,可以产生复购。针对医院这种流动性比较大的地方,实际上还是要选取相对固定人流区域去教育,产生相对稳定的复购。如果只是“一走一过”的人,在机器不普及的情况下,教育成本比较高。
  • 如果就是做诸如罗森、7-11的家常菜、快餐,必然会面临创新压力。而如果是经典菜系餐饮企业,本身主打固定爆款,用户认可度会高很多。
  • 除智能售饭机外,共享厨房和外卖店是另外两个创新场景。外卖店很容易理解,由品牌专门为外卖业务而设的近场景餐饮店,并开放性对接外卖平台。共享厨房则更像是外卖店的集合,将在单车、租房等领域的成本共享理念,应用到餐饮市场来,市场玩家诸如食云集、熊猫星厨等,这尤其受到外卖品牌青睐。
  • 热餐本身对取餐时效要求更强,一旦错过最佳赏味期,就餐体验会大打折扣。从这个角度来说,外卖骑手人工交付优势明显。加上外卖平台持续补贴战,对于资金有限的新平台来说,拉新和运营成本必然居高不下。
  • 食云集除共享空间硬件服务外,还会提供相应赋能的软件服务以及基于流量和数据的上下游撮合服务。通过订单线路的重合,大幅降低物流配送成本。
  • 熊猫星厨,同样面向外卖餐饮品牌,提供包括软硬件及上下游配套或撮合服务。按照计划,他们预计在一年内会将线下门店增至 200 家。
  • 不过共享厨房模式同样面临餐饮证照问题、平台运营能力等诸多考验。一位餐饮从业者表示,共享厨房模式企业,拿的餐饮执照多是总部证照,会出现一证多用情况,食安问题并未解决。该位人士甚至悲观地预测,“共享厨房模式未来在某个时间节点,可能连牌照都拿不到,很多楼宇餐饮证照都被取消。”
  • 外卖店的风险则更为直接,失去了线下门店流量,仅为线上订单做供应的话,订单稳定性尤其关键。外卖平台竞争激烈,对于打折、促销等依赖程度较高。外卖专门店面临决策:如果参与打折,短期内能带来大量流量,但沉淀十分有限,难以做持续性经营;而如果差异化经营,运营能力及品牌号召力仍是大考。
  • 崎岖坎坷的白领工作餐市场,出现明显分化:智能售饭机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即时性、健康度的问题,但新品研发和冷链成本并未找到合适解决方案;共享厨房和外卖店亦然,同样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压力和挑战。至于谁能最终跑出来,或许还有待观察和验证。但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在白领工作餐这件事上,标准化、规范化以及上下游的轻资产平台运作,成为行业共识。
14More

共享单车的场景:通勤工具、城市骑行、景区骑行、户外骑行 - 0 views

  • 自行车出行有三大场景:城市骑行、景区骑行和户外骑行。城市骑行的频率无疑是最高的,但同时也是竞争最激烈的,数十家共享单车公司卷了进来,目前能入的还有剩下两块市场。
  • 城市骑行市场
  • 骑行和跑步是两个极其相似的市场,都没有场地和季节的束缚
  • ...10 more annotations...
  • 解决城市生活效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逐步和城市观光、运动休闲等生活方式结合起来,提高我等的生活质量
  • 共享单车不仅是城市短途出行工具,更为那些希望亲近、探索城市各个角落的旅行者提供了最合适的工具。相信携程和摩拜可以合力为城市旅行者打造无缝衔接的城市短途出行体验
  • 有涉足于景区骑行的公司,将各自行车俱乐部绑定了进来。希望自己提供的不仅仅是车,还有线上线下的服务。
  • 景区骑行市场
  • 城市通勤骑行是城市观光骑行和生活休闲的基础,景区休闲骑行则是城市观光骑行的升级版。
  • 在配合景区做道路改造,在做以景区线路交互为主的自由行
  • 在此之前,最重要的是通勤市场份额的占领,以及对自行车硬件的升级,要么将自行车变得更轻、更舒适,要么干脆电动起来。总之,首先要突破目前共享单车3公里的舒适骑行极限距离。
  • 户外骑行市场
  • 目前户外骑行主要用户为骑行运动爱好者,基本都买有自行车,出行方式仍以自助式骑行为主,比如:骑行川藏线、环海南骑行等。最近3年来,自助式户外骑行的在逐步减少,服务式户外骑行在增加,出现了一些门做户外骑行线路设计和运营的运动旅游公司。
  • 运动旅游是体验式旅游最主要的体现形式,骑行是继跑步之后的第二大运动,户外则是骑行体检最佳的场地。
  •  
    未来共享单车平台在全国各地开花,覆盖面积越来越广阔,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广大市民将无需自己购买自行车解决短途生活需求,甚至短途郊游需求。
10More

深耕下一站旅游O2O-主题游 - 0 views

  •   旅游涉及“食宿行游购娱”六大环节,是个极其庞大万亿级别的产业,覆盖市场范围极其广泛。但落脚点却是一个人的体验,恐怕没有哪个行业能涉及如此复杂而多样的服务了。
  • 旅游要满足的是千人千面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因此走向细分是必然的趋势
  • 主题游是指对某项专题或某一目的地进行深入的了解与体验。
  • ...7 more annotations...
  • 旅游产品及服务提供商需要从游客的不同身份、切身需求、独特体验、消费心理出发,为其量身订制旅游线路和体验。按行业细分有滑雪、高尔夫、潜水,徒步、骑马,摄影、游艇、红酒等,若按心理诉求则有心灵、朝圣、养生等多种多样的主题。主题旅游以独特的自然环境、资源、物产、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艺术等为线索,对其组合与包装、策划从而形成品类繁多、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
  • 旅游行业一般要经历观光游、休闲游、度假游、体验高端游四个发展阶段。世界旅游组织研究表明,影响这几个发展阶段的核心因素是人均GDP水平。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观光游剧增;当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时,休闲游将获得快速发展;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旅游需求出现爆发性需求,旅游形态出现以度假游为主时期;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步入成熟的度假旅游经济,休闲需求和消费能力日益增强并出现多元化趋势,个性高端的定制旅游需求旺盛。据统计,2014年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7000美元,所以主题游的发展条件已经具备,但仅仅是刚刚起步。
  • 旅游标准化产品价格战白热化的竞争导致市场竞争者获利微薄,而主题游由于能更充分细致的满足游客的需求而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对市场的参与者而言,这无疑是破局的好机会。对游客而言,主题游会逐渐演变成深具粘性的旅游产品
  • 市场发育程度还远远不够,商家在重复的市场上推销重复的产品,拉重复的客户,竞争激烈,市场混乱
  • 雪场资源分散,管理落后,服务体验差,但产品标准化程度高,多年来依赖票代及OTA,B2C分销平台来销售门票,资源缺乏整合,而这是旅游O2O切入的刚需所在。
  • 爱滑雪看到了这个市场机会,希望建立一种新的产业服务标准——通过免费为雪场提供基于互联网的租赁系统来完成雪场消费场景的整合:雪票购买、装备租赁、押金退缴等。在解决用户的痛点上切口极小,但很精准——做雪场的ETC。
  • 线上,爱滑雪通过自建移动端的App和微信公众号及开放爱滑雪在线租赁系统API接口的方式实现线上平台的建设,实现了内容积累、用户粘性提升、营销渠道建设以及雪场产业链的整合,实现了把握雪场流量入口的价值及服务的延续,线下用户则通过滑雪场、滑雪俱乐部等诸多场景完成体验,爱滑雪的系统则能完成O2O的整合,但爱滑雪的服务是从事前事中事后都在为用户服务的深度O2O,是通过对上游资源的覆盖形成新的产业服务标准,是一种有差异性的新模式。爱滑雪通过API接口与雪场资源的对接也为今后的行业整合打下基础。
20More

开启家庭"全员营销",未来最重要资产是家庭客户资产 - 0 views

  • 截至2018年中期,国内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
  • 80后总数是2.28亿,90后是1.74亿,00后是1.26亿。现今,80后、90后已经逐渐组建家庭、为人父母,80后以前的世代(超过3亿网民)
  • 消费者决策正在发生改变,从个人决策到全家人决策,营销也将从精准的个人营销转向家庭化的全员营销。
  • ...17 more annotations...
  • 欧美国家正在将“家庭型社会”的概念引入社交营销领域,这背后的逻辑是深层次的——营销策略的制定不可忽视人性中的“孤独感”。
  • 未来几年内将受二胎政策的影响将转化为“422”(4个老人、2个大人、2个小孩)的锤子结构,一定程度上延长了生活消费的“决策链”。
  • 亚马逊有数据显示:以家庭为单位的消费决策,在所有消费场景中的占比由2007年的24.1%上升到2017年的33.5%,显示“家庭在消费决策中的角色在不断强化”。
  • “连带驱动” 家庭消费中,孩子经常能主导消费决定。 好市多(Costco)和山姆会员店这样的仓储型超市,有一个经验数据:家长如果带着孩子来,会平均多消费高达12美元。因为孩子在选择商品的时候非常活跃,并且这直接转化成了家庭的消费支出。
  • 和个人消费不同,在家庭消费里核心是妈妈,然后是婴童,然后是老人,然后是宠物,最后是爸爸。以旅游消费为例,商务旅游是自己说了算,而个人旅游则要聚焦家庭的一些特殊性。
  • 很多人因为长期接触互联网的虚拟世界,对“数字生活”开始感到疲惫,对“真实感”产生特殊心理需求。
  • 家庭关系,无疑是最具有“真实感和信任度”的。 在大多数人的“信任梯度”中,家庭始终是第一位的,最亲近的也是最真实的。
  • 只要家里有人可以上网,这个家庭就和网络连通了,至少在经济活动上已经和网络连通了。
  • 瞄准“生活小时刻”,开启家庭“全员营销”
  • 具体做法就是,更加重视用生活细节来打动用户,重视挖掘各种各样的“生活小时刻”,来建立和消费者之间的情感关联。 比如,亚马逊已推出家庭共享愿望清单功能,明明向小孩推荐玩具,可能将年轻的父亲当作主要目标,男人总会在不经意的瞬间暴露出孩童情趣;明明向少女推荐化妆品,可能将她的母亲当作主要目标,她们年纪在增长,但少女情怀还在。这种“细节营销”瞄准的,正是家庭成员的情感共鸣。
  • 如果你能巧妙地用其他方式触摸他们的潜在心理需求,就会获得信任,而家庭关系正好提供了这样的线索。
  • 家庭成员有各自的媒体喜好,要实现完美渗透,要有多媒体的有效整合。 比如抖音的优势,在于帮助人们分享身边的有趣体验;小红书作为各类时尚、美妆博主的聚集地,主要以内容为导购;宝宝树聚集了大量宝妈宝爸,他们在其中交流着育儿经验,分享着自己的购物心得、料理创意……这些都是切入家庭营销的重要入口,但没有打通,是离散低效的。
  • 美国社会学家邓肯在《小小世界》一书中就有精彩描述:小小世界,不断连接不同群体中的不同个体的方式就是场景。不同群体中的不同个体被场景连接在一起。这种连接所创造的独特价值,会形成体验、促成消费甚至创造个体生存意义。
  • 基于家庭营销的场景重构,最重要的方法论就是“与线下同步”。
  • 做母婴、做美妆的一些女性线上社区,原本以为促进大家交流育儿、美妆经验,交易就水到渠成,可是活跃度再高,并没有带动太多产品销售。 经验交流可以线上实现,但实际购买还得身临其境。
  • 商业模式的进化重塑,几乎都伴随着消费场景的重构,而家庭消费场景正是当下新一轮商业模式创新的破局点。
  • 当今时代,营销不是用资源、用套路就能有长期效果的。也不是说,流量红利没有了,拉群卖货的社群营销就一定有未来,关键是要构建场景和语境。洞察客户需求,这是谁都知道的,在什么样的场景下准确洞察客户需求,才真正考验眼光和远见。
4More

VR、移动原生、场景、OTT&安全,你想知道的2017程序化购买趋势都在这 | 麦迪逊邦 - 0 views

  • 目前VR内容已涉足游戏,教育,房地产,旅游,社交和电商等多个领域,但市场上还未出现一个综合性广告投放平台能够连接供需双方,整合分散的媒体资源并规模投放。在国内,VR程序化购买尚处在萌芽阶段,还未形成实质的程序化购买产业链。 相比之下,国外VR程序化购买已初具雏形。虚拟现实平台VirtualSky目前已建立VR程序化广告的投放系统,能够覆盖超过4000个VR类和游戏类APP,提供5-10秒的视频前贴和插播广告形式。同时平台能够追踪VR用户的头部移动位置,时间和频率,精准捕捉用户最感兴趣的体验部分,从而进行重定向优化投放效果。
  • O2O和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式发展对数字时代的营销方式进行了重新定义。单向的传播方式已不再受用,随着空间和时间维度已转为碎片化,数字营销的核心阵地转向场景:在合适的场景为目标用户推送符合情境需求的内容,最终实现线上互动与线下变现的营销联动。国内目前主流的场景营销方式包括基于LBS定位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定向城市、商圈、门店和办公楼周边的目标或潜在人群并推送品牌相关信息。技术层面已相对成熟,数据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扩展数据体量来实现这种营销方式的规模化。
  • 用于室内场景定位的Beacon技术也迎来春天。越来越多的媒体巨头和品牌广告主开始布局Beacon应用,定向更加精准的室内场地如商场、电梯和办公楼,精准度可达到2米的水平。 可口可乐与挪威CAPA电影院,Unacast技术公司和VG news app合作开展的一项O2O营销推广活动充分验证了beacon技术结合程序化定向的发展潜力和营销潜力。结合Beacon技术对影院APP用户推送APP内置兑换礼券信息,引导用户到线下电影院免费领取饮料赠品,并在一周后利用收集到的人群数据对用户进行重定向,最终活动获得了惊人的成功,落地页的访问率达到64%,而线下转化率更是达到24%。 在国内Beacon技术由于对硬件设备要求较高,还需要sdk和后台服务支持,尚未像WiFi一样普及,但从长远来看,Beacon技术具备较低成本优势和更高的精准度,在国内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
  • ...1 more annotation...
  • 目前众多国内领先媒体平台都已在OTT领域开辟出程序化购买的营销空间,参照PC和移动的发展路线,与硬件方、牌照方、内容提供商和第三方监测机构合作对碎片化的媒体资源进行集中整合。 技术方面,包括BAT在内的行业广告投放平台都在大力发展客厅场景下的用户识别和精准定向的能力,充分利用PC和移动积累的丰富数据以及WiFi和IP信息,打通壁垒,从时间,内容,地域,频次,以及厂商品牌等多维度进行精准人群定向,以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程序化跨屏生态。 在广告监测环节,以家庭为单位的受众特殊性使得监测方法更为复杂,监测效果的准确性有待验证。针对这一问题业内众多智能电视投放平台纷纷与第三方监测机构进行合作,建立了适用于OTT平台的第三方智能监测优化体系,在保证投放效率的同时,确保监测数据的透明性和安全性。
11More

2017年中国生鲜品类超市行业渠道及市场前景分析 - 0 views

  • 生鲜食物保质时间短,运输中容易产生损耗,经营管理难度大,因此超市生鲜品类往往毛利低,一般在 15%以下,远低于日用百货类 30%以上的毛利水平,在产品结构中处于次要和补充地位。
  • 生鲜商品作为居民生活必需品,在百姓居家饮食中占有重要作用。中国居民食品消费支出中,生鲜类食品占比超过50%。2015 年,中国食品消费支出近 7 万亿,生鲜类食品支出超过 3 万亿,消费市场体量巨大。
  • 2011 年生鲜超市行业市场规模为 0.85 万亿元,2016 年的市场规模增长至1.30万亿元。
  • ...8 more annotations...
  • 生鲜产品销售仍以农贸市场为主,超市渠道渗透率提升空间大。
  • 2016 年中国农产品交易活动中,73%是通过农贸市场完成的,超市渠道只占到 22%的市场份额。发达国家的生鲜农产品主要通过连锁超市和食品商店流通,其中美国和德国该类渠道占比达到 90%,日本该类渠道销售的农产品也达到70%。
  • 农贸市场的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超市化是农贸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
  • 全国各地纷纷试水“农改超”模式。超市渠道有望成为生鲜品消费主流。
  • 目标是将传统的集贸市场用现代化的连锁超市形式取而代之, 最终将农贸市场赶出城市。在政府“农改超”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超市有望抢占现有农贸市场渠道的市场份额,成为居民生鲜产品采买的主要方式。
  • 生鲜电商行业处于资本驱动下抢占市场阶段,全行业亏损面高达 90% 以上。报告指出,在目前全国 4000 多家生鲜电商企业中,能够盈利的平台极少,比例仅为 1%
  • 2016-2017年间,就有 14 家生鲜电商企业倒闭,如鲜品会、菜管家、美味七七等。目前,生鲜批发毛利在 10-20%,对于生鲜电商企业而言,物流加仓储一般占整体价格的 10%,人工成本占 10%,用于市场推广的用户补贴占 10%,货物损耗占 10%,平台盈利难度非常大。
  • 与传统线下渠道相比,网购生鲜以进口水果为主,客单价为线下的一倍之多,频次仅为线下的 50%左右,呈现出客单价高、购买频次低的特点。
19More

2017,你不可不知的视频监控新趋势 - 电子工程专辑 - 0 views

  • IHS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专业安防摄像头的出货量超过一亿台,比2015年增长约14%。但相比2015年30%的增长率,增速放缓了不少。王玉君对此分析称,一方面,面对国内外市场的长期增速预期下行,各大视频监控厂家都在寻求多元化和差异化发展;另一方面,随着视频监控行业不断的技术革新和数据积累,从视频监控的上游芯片厂商,到视频智能分析算法的软件开发公司,再到视频监控设备厂商和下游的系统集成商都在围绕智能分析、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来布局安防行业,以求在产品日趋同质化的竞争中占领未来视频监控技术发展的高地:  从产品来看,虽然视频监控行业整体增速不如预期,但某些产品线会远高于市场的平均增速。2017年消费类视频监控产品、移动视频监控产品和视频监控企业级存储产品的销售额在全球范围都会保持15%以上的增长。  从服务来看,2017年全球视频云服务(VSaaS)的销售额会突破9亿美元(不包括安保远程监控服务),未来5年VSaaS销售额的平均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18%。  从技术来看,支持H.265技术的网络摄像机在2017年会有爆发式增长。视频智能分析会因为深度学习技术的应用又一次成为行业发展的热点。
  • 通过几年的市场培育,用户意识到视频智能分析确实可以为城市交通治理、公安刑侦和商业管理带来很大价值,因此市场对具备高性能的优秀的视频智能分析产品是充满期待的,深度学习技术在视频监控领域的应用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蓄势待发。
  • 深度学习技术从长期来看会降低智能分析应用的成本,也会拓展带有智能分析功能的视频监控设备的应用外延。除了价格因素外,从短期来看深度学习技术在视频监控领域应用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将那些优秀的算法根据实际的应用情景进行二次开发,实现真正的技术落地。
  • ...16 more annotations...
  • 使用视频分析实现目标和事件检测,无论是实时的还是后期的,将持续位于视频监控技术创新的前沿。
  • 视频监控产品一般使用运动检测来触发视频捕捉,这很容易出错。“从好几个小时的视频中寻找出某一个事件非常耗时。因为视频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如何分辨哪些是有价值的,哪些应该删掉,这给用户带来了挑战。
  • 把人工智能引入传统的视频监控领域,将取决于在摄像机、网络存储和后期处理之间分配的视频分析功能。
  • 视频分析作为一种服务,是一个微型的垂直市场,可以利用第三方专利分析功能获得增长。
  • 安防无人机往往用于紧急事件后的快速侦察,可以在区域入侵或自然灾害等事件发生后,快速飞入现场进行侦察。但由于其续航时间有限(一般在30分钟左右),无法进行长时间的巡逻监测。安防机器人的优势除了有更长的续航能力外(可以长达8小时),还可以安装多个摄像头和传感器,提供360度全景图像和各种环境数据,往往用于电力、能源、化工等厂区的巡逻作业。
  • 机器学习的应用正快速扩展到越来越多的终端市场,在边缘、在云端或者以混合的形态,将基于边缘的处理与基于云的数据分析结合在一起。
  • 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通过运用模式辨识软件,
  • 系统通常具有三大使命: 系统不仅要会思考,而且还能对情境立即做出“响应”。这就要求一个从感应到处理、分析、决策、通信和控制整个流程中更一致的视图。同时还要高效实施、部署最新机器学习技术,满足8位及更深层面的精确性要求。 鉴于神经网络和相关算法的快速变化以及传感器的快速发展,必须实现灵活性,能通过软硬件的可重配置性升级系统。 由于许多新系统都连接到了一起(物联网),因此需要与传统的已有设备通信,要与未来推出的新设备通信,还要能够进行云端通信。
  • 根据IHS Markit 2016年发布的预测显示,2016年全球专业服务机器人(相对于工业制造机器人)和专业服务无人机的销售额分别为26亿美元和3亿美元,未来5年平均复合年增长率分别达到了38%和70%。
  • 相比传统的安防产品,安防无人机和安防机器人进入门槛更高
  • 众多的传统嵌入式视觉应用通过采用机器视觉和传感器融合技术后都在发生巨变,下一代应用包括协作机器人、具有感应和躲避功能的无人机、增强现实、自动驾驶汽车、自动化监视和医疗诊断等。
  • 无人机已经在边境控制、区域跨度较大或高危区域执法中得到了应用。安防机器人也许在与人互动创造价值的场景中比较有用,例如公园、大学、医院和机场等。
  • HD CCTV在中国普及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来自三方面: 中国的视频监控项目大多来自新建楼宇和设施,不需要考虑原有模拟视频监控的布线系统; 网络摄像机在中国的平均售价远低于全球其他地区的售价; 3.HD CCTV对于小型的项目可能更理想,但对于中国的很多中大型项目来说,网络视频监控会有更好的扩展性。
  • IP摄像机更容易安装,在很多情况下依靠一粒电池就可运行很长时间,网络连接也变得易于部署。当然,云存储也进一步推动了IP摄像机的增长。但考虑到IP摄像机容易受网络稳定性、黑客、掉帧和一些其他问题的影响,Raman Sargis认为专业的安防视频市场还将依赖高质量的有线高清摄像机。
  • 任何连网设备都会面临黑客和恶意攻击的风险。IP摄像机本质上是物联网的一个节点,可以获得物联网架构中实施的同等级别的安全保护。我认为IP摄像机的安全性应该归类为广义物联网安全的一部分,长远来看它将无缝地融合到物联网结构中。
  • 其实不仅仅是视频监控产品,所有接入网络的物联网设备都面临着网络安全问题。加强视频监控设备的安全加密和认证是最直接的避免网络病毒袭击的方法。此外,也可以安装嵌有网络安全监测的视频监控交换机,信息通信技术(ICT)提供商或系统集成商也可以利用已安装的ICT网络安全产品对视频监控产品进行保护。当然,视频监控网络安全问题也带来了一些新的商业机会,例如第三方网络安全测试和认证的服务、提供给系统集成商的ICT网络安全咨询服务等。
6More

发光手环,演唱会现场之王? - 0 views

  • 到了现场,不光歌手、当身边的人也能和你一起互动,音乐就不仅是一种满足耳朵的娱乐,而是连接现场人们身与心的纽带,那种感觉,不到现场经历,难以明白。
  • 挖掘可穿戴设备的细分市场,音乐会现场也是其中之一。
  • 美国硬件创业团队 Glow Motion Technologies 打算制造自带 LED,可发出 1600 万种不同颜色的手环。这些手环内置了主动式 RFID 感应回路,可以接收无线电基站所发出的信号,并依据信号的变化来改变手环的颜色。 而除此之外,不过 Glow Motion 的发光手环不仅可以接收无线基站统一控制,还可以进行点对点的交流。手环本身可以发射无线电波,相互进行沟通
  • ...2 more annotations...
  • 通过发光手环营造更多现场的效果,提升现场歌迷的体验。
  • 可以根据用户的资料,随即点亮他们的手环,也就是自动分组,后续可以展开更多的互动。
  •  
    数字化活动应用两个方向:用户的现场体验(移动应用),存在体验(场景塑造)。
8More

"当地玩乐"成旅游消费香饽饽,全域旅游时代 - 0 views

  • “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作为重点工作之一被写进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 全域旅游时代,游客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对于产品的选择越来越多元化,未来的“当地玩乐”领域将极具发展潜力。当地玩乐涉猎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围绕目的地、景区等开通的小交通,演出展览票券,旅游美食,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产品,轻户外、刺激类的娱乐体验产品,以及目的地当地的一日游产品、出境WIFI和出境电话卡租赁等,囊括了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各个环节所需的要素。
  • 驴妈妈、飞猪发力景区、酒店+玩乐
  • ...5 more annotations...
  • 驴妈妈APP悄然上线玩乐频道,推出“景区+玩乐”套餐,包含境外玩乐、国内玩乐。
  • 飞猪则推出 “酒店+玩乐套餐”的新玩法,用户预订酒店时可直接选择玩乐套餐,满足其他场景下的吃喝玩乐,把单一的酒店预订变成了囊括吃喝玩乐的新入住方式,从旅游延伸到玩乐、从住宿延伸到休闲生活的多重场景。
  • 驴妈妈景区玩乐事业群总经理方腾飞表示,全域旅游并非无景点旅游,美景仍然是重要吸引物。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的过程中,围绕景区周边有品质的当地玩乐产品实际上供给不足,需要旅游服务商帮助游客去甄选真正具有当地特色的、值得一吃、值得一游、值得一购的产品。
  • 目前驴妈妈已有6000多款当地玩乐SKU,接入永乐票务2000多款产品,补充了大量演唱会、话剧、球赛等票务产品,极大地丰富了产品品类。当地玩乐的碎片化产品可以利用驴妈妈核心的景区门票资源优势,碰撞出更多创新产品。
  • 飞猪的酒店+玩乐是其未来酒店计划的一部分。用户在飞猪预订酒店时,除了可以选择玩乐套餐,芝麻分达到一定标准,可选择信用住酒店,在酒店“吃喝玩乐住”均可以后付
2More

场景分析--一个产品经理的营销课 - 0 views

  • 操作的大致步骤是,先梳理出现实中的
  • 场景,然后剖析其中真正起作用的因素,再把这些因素通过网络产品复原出来。
9More

如何识别美慈善专业机构和专家? - 0 views

  • 借助Cynevin框架,判断参与3.0模式的形式?
  • Cynevin框架由英国学者Dave Snowden提出的一个辅助决策框架,旨在帮助领导人识别不同的问题场景,并根据不同场景选择不同的策略。
  • 这个框架把组织通常面临的问题场景分为五类: 简单型:问题产生的原因非常明确,通常有最佳实践;很多流程相关的问题,都属于这一类,譬如机构的财务管理系统、理事会组建方式、志愿者的招募和管理方式等。 复合型:问题发生的因果关联不明显,但可以借助专家或专业工具分析得出;问题的解决可能有不同的方案,没有最佳,只有最适合;很多非营利机构的战略规划、项目设计、项目评估相关问题都在这一类。 复杂型:问题有很多未知变量,有大量信息,缺少前证模型。问题的解决有赖于观察、摸索、调整,尤其要敏锐注意规律和模式的呈现。商业领域譬如业务转型、开发全新产品等;非营利部门如探索大数据、影响力投资等新实践。 混乱型:信息混杂、快速变化就、涉及多方主体。危机处理的场景,是这类问题的典型。解决的方式是快速行动以重建秩序,密切观察反应和趋势,快速调整和应对。 失序型:不属于上述四类场景的问题,归入这一类。一般说来,解决办法要么是稍待事态明朗,或把问题分割,直到能纳入上面四类。
  • ...6 more annotations...
  • 「简单型」和「复合型」两类问题,是可以专业求解的。只要你的问题不是有很多未知的变量,它的解决,一定是有方法的。所以你需要做的,要么寻找专家,要么寻找专业知识。
  • 领域内的「复杂型」问题(区别于机构内的「复杂型」问题),不能依靠「专家」求解,但需要密切关注规律、模式和趋势,根据呈现的模式,探索求解。
  • 如何识别专业机构和专家?
  • 善用集成型网站: 这些网站汇集了大量非营利机构的信息。尤其方便的是,美国非营利部门的问题领域,有一套专门的分类方法(NTEE分类法),国税局要求非营利机构提交统一的990报表,这就保证了不同机构之间数据具有可比性。在这类网站上,适当组合搜索条件,不难识别出某个领域内表现突出的机构。这类网站包括:Foundation Center, GuideStar, Charity Navigator等等。同时强烈推荐Foundation Center的Issue Lab,这个网站汇集了不同问题领域的各类研究、报告、案例,可以设置不同的搜索条件。即使不读报告,也是一个获得行业图景,「顺藤摸瓜」找到优质资源的好地方。
  • 关注领头型基金会: 美国很多优秀基金会都聚焦特定问题,以推动问题的最终解决为使命,因此他们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支持相关研究、分享和传播有效实践、构建细分领域。找到你所关注的问题领域内的领头型基金会,跟踪他们的动态,关注他们的研究,你就登上探寻优质资源的快车了。
  • 关注专业协会: 美国非营利部门生态系统完善,形成了大量细分领域。很多问题领域、职能部门都有专业协会、机构联盟、从业人员的职业网络等,这些协会是获取有效资讯的便利通道,譬如老龄问题领域有National Council on the Aging,家族慈善领域NationalCenter for Family Philanthropy;募款行业有Association forFundraising Professionals,基金会的职场年轻人还有EmergingPractitioners in Philanthropy。而我尤其鼓励,有条件的机构或个人,可以选择加入合适的协会和网络,离源头更近。
1 - 20 of 122 Next › Last »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