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互联网之'我的阅读'/ Group items tagged 产品设计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ocean wu

用户体验与产品管理 | 黄主任 - 0 views

  • 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 UE)专业人员正逐渐从商业角度对他们的工作感兴趣,在他们的核心观念中,UE的重点是理解用户需求并创建有用和易用的产品来表达这种需求。 UE人员常常在他们的研究、设计和创意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时感到非常失落。差不多每个UE人员都有过与那些尽管缺少交互方面的需求和流程的知识,却根据他们的感觉或毫无道理的看法来驳回一个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设计的领导者打交道的糟糕经历。 很多UE人员逐渐意识到他们有经验和洞察力来运用权威性并在帮助构建的产品中发挥更大影响力,产品管理人员也对这些希望扩大影响以保证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开发顺利进行的交互设计师、信息架构师和易用性工程师等有了更多的兴趣。 对很多UE实践者而言,成为产品经理(Product Manager, PM)是一个合理的转换,因为两者往往需要类似的技能,特点和能力。此外产品管理是很多组织共有的角色,向这样一个已存在的角色过渡是较为容易的,只是信息架构师或交互设计师如果选择用这种直接方式来影响产品的话,他们还需要学会换位思考。
  • PM的职责 PM的基本职责是理解市场并推动适应市场的产品开发,由于UE人员往往已经熟悉了设计的用户需求也具备相应市场知识,因此他们具有成为优秀PM的潜质。 PM还有如下一些较高层次的职责: • 建立产品策略,重点是对产品的未来有长远和有说服力的眼光。 • 将策略转化为产品路线,有了清晰的远景和策略后,PM就要与管理层一起确认并执行策略。 • 撰写支持商业策略和市场需要的需求书,确定主要路线,然后细化特定的可执行的需求。 • 确定以合适的顺序,在合适的时间提供合适的功能特性(features),以客户价值和市场的关联程度来划分这些特性。 • 确定与市场间有适当的沟通渠道,以合适的方式向合适的人发送合适的消息,并确认客户已了解到他们的产品。
  • 产品管理和用户体验的差异 尽管PM的职责很广也很有战略性,他们还需要负责在战术层面具化他们的战略。在一些细节上,PM可能存在与UE人员重叠的问题。正如Johathan Korman写道: 当我向那些不了解"交互设计"的人们描述我是做什么的时候,首先我说:"我观察用户的需要,确定哪类产品最适合他们,然后制定关于这个产品的行为规范,以此推动开发团队的工作。"人们常常回应说: 在我的组织里,我们称这个为"PM"。 乍一看,用户体验的角色和产品管理惊人的相似。然而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产品管理和用户体验在职责、重点和依赖度上是有区别的。 职责: PM负责整体成功,而用户体验人员是负责界面设计能满足用户需求并易于使用。UE人员也应该像销售、营销、工程人员那样关注整体的成功,尽管并不负责这些方面。 重点: 当UE人员聚焦在界面与产品体验之时,PM会从整体市场反馈、特定市场规划、竞争力、技术、收益与损耗以及可调用的资源等方面来审视这些界面与产品体验。 依赖: 信息架构师(IA)、图形设计师、易用性专员等主要集中在界面上,使得他们依赖自身或处于类似角色的其他人一起来完成工作。PM则坚定地要求他人能执行其产品策略,他们更多地需要融合一些微妙的产品目标、策略、影响力、坚定和公平的决策等因素,这些要求多甚于UE人员。 或许Johathan Korman最好地诠释了PM与其他角色如UE之间的差异: PM负责产品应该做什么(What the product should do),而其他角色负责产品怎么做(How the product does that)。
  • ...7 more annotations...
  • PM是什么? 传统意义上PM就是一个产品的主管,为了方便讨论,我们这里将产品定义为软件、网站、网络应用、局域网或技术产品。 作为一名领导者,PM将对整个产品的成功负责,这其中包括用户体验。对技术产品而言,用户体验是产品成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当然还包括其他方面,像产品的销售、技术、法律、商业模式、定位、品牌和营销等。 PM应该扮演一个领导者而非独裁者的形象,才能保证产品的成功,并得到各方的支持。像总统会与负责防务、交通、农业等的官员共事一样,PM团队也包括营销、技术、财务和其他领域的人。与票选民主不同,PM对用户和客户负责,通过收入、利润、用途和其他市场驱动因素来实行决定民主。 产品管理中涉及的各项任务和领域使得PM必须精通业务的方方面面。
  • 产品管理与用户体验的冲突 最常见的UE与PM间的冲突就发生在该产品应该做什么与产品该怎么做的讨论上,双方经常辩论谁应该负责定义产品特性与需求。PM感觉应该由他们负责,因为他们管理产品,但是UE人员感觉应该由他们负责,因为他们花了时间来研究用户需求并直接与客户和用户互动。 最终由于PM对整个产品的成功负责,他们也就成了决定产品做什么的最后仲裁者。好的以市场为重点的PM应能理解市场背景和客户需求,并在第一手经验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决定合适的产品特性与功能。 然而UE人员常常对此非常光火,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更贴近客户和用户,理应负责产品的需求收集和定义。好的PM应该象UE人员那样贴近自己的用户,否则就会脱离用户,只知道坐在办公室里开大会,让UE人员来做此类研究。 好的PM能深知用户体验这个角色并理解其重要性,重视他们的投入并利用他们的研究和建议来创造优秀的产品。正如总统需要从自己的内阁成员那里获得建议一样,PM也应该利用自己的"内阁成员" — 用户体验、市场营销、技术等 — 去做出决策。 从UE人员向PM角色的转换远不止去操作所有的界面设计, PM一项很重要也很有挑战的任务是负责确定产品的目标与策略,树立内在和外在的产品领导能力,创造商业模式及获得资本,从小事出发又能着眼大局,并协调市场、工程技术、财务、销售当然还有UE一起向成功迈进。 在第二章,我们将向你介绍迈向产品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你在UE岗位上不可以做而在PM角色上需要做的事情、成为PM你必须做哪些准备、UE背景的人成为PM后常有的缺陷等,来帮助你作出这中转变。
  • 平衡各方力量 确保你的产品重点是客户和用户需求非常重要,但是其他方面同样值得关注,包括但不限于: • 销售目标 • 市场/品牌目标 • 技术趋势 • 文档管理 • 预算管理 • 市场趋势 • 竞争力 • 商业模式与回报 (可能的人员浮动、变局影响、价格杠杆等) 做好一款产品需要在商业目标、用户需求和市场效应之间进行一系列权衡,作为PM,你就必须在各方之间努力做好平衡。
  • 推广产品 你必须同时在内部(包括销售、市场、管理层、开发者等)和外部(包括客户、用户、业界分析员和媒体)取得支持。仅仅只是开发出一款好的产品还不够,你还必须让人们知道它,推广它的好处。 向组织中的其他产品提供策略投入 如果你是一间中型或大型公司的PM,你在这个位置上同样需要影响其他产品。你也会同其他公司内的其他PM交流,你需要考虑公司的全部产品线,并将你的产品融合其中。 你面临的挑战与压力 PM这个新角色会让你很有荣誉感和责权感,而且新头衔带给你的影响力可能会胜过其他,但它也是”带刺的玫瑰” — 你同样必须应付挑战和压力。
  • 在前一章中,我们勾勒了PM的职责、PM与UE人员的差异以及为什么两种角色之间会产生冲突等。 现在我们来介绍当UE人员成为PM后其思考重点、职责与挑战将会发生哪些改变,离开UE工作岗位后你将有哪些收获与损失以及如何为这种转变做准备等。 在你向PM的角色纵身一跃之时,最好清楚这次跳跃对自身的影响。 作为UE人员不可以做而作为PM必须做的事情 成为PM后,你每天的工作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你必须运用你的全部知识投入到整个产品中。作为UE人员你也许能同样做到这一点,但是限于行政授权你未必需要和公司内的全部决策部门打交道,以下就是你的一些"新职责": 关注产品策略以及客户和终端用户的需求(这也是你做出转换决定的原因) 你必须长期地研究客户和用户,找出用户需求与商业目标的切合点。相应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并有意识地利用它。 从产品的整体性上协助确定用户的焦点,不只是设计 沟通、政策以及定价都必须整合成为"客户体验"的整体,过去我们常常对这些方面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成为PM后你就必须对关乎产品体验的方方面面负责了。
  • 学习并准备成为PM 因此,你想成为PM? 不知道从何做起? 除了上面提到的以外, 你还应该增加你在产品管理方面的知识,从中找到你为这一角色转变所需要的东西。 想想你迈向UE之路时候所做的事吧: 书、博客、会议、小组讨论、各种组织以及导师等,它们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果你想成为PM,这些方式依然有效。 成为PM最好的条件是通过培训和会议。差点忘记提了,我们在IA 2007峰会: 你想成为产品经理 上有一个预备会议,这个半天的训练营上将会集中讨论如何从UE向PM的角色转变,包括如何更好地平衡你现有的技能以及怎样避免潜在的不足等。 还有其他组织提供类似的训练营活动,包括: • 实务营销 • 280小组 • Blackbot • ZigZag营销 • 硅谷产品小组 有大量非常好的Blog在讨论产品管理,你也可以从中选择: • Roger Cauvin的博客 • 实务营销的博客 • SVPG博客 • 产品管理观察 • Tyner Blain • Michael的产品管理与营销 • 如何成为优秀的PM (它的联合作者之一便是 Jeff Lash) 还有很多从UE角度来谈产品管理的书籍,这些都应该作为PM的珍藏: • 赢在新产品: 产品从创意到启动的加速实现, 作者Robert Cooper • 软件产品管理精华, 作者Alissa Dver • 产品经理手册, 作者Linda Gorchels 此外,有志成为PM的人还应该阅读一些综合的管理类图书,包括领导力、管理、市场营销、财务、技术、策略学等。 产品管理有两个主流的社团组织: PDMA (产品发展与管理协会)和AIPMM (国际产品营销与产品管理协会)。两者都提供培训、会议、本地讨论小组及其他产品管理资源。 同时,你还可以利用你的一些职业网络,也许能从类似LinkedIn — 帮你寻找能建立联系并回答有关产品管理问题 — 这样的服务中获得帮助。在你的公司里项目管理也能指导你,况且来自其他组织的产品经理也能给予你不同的或许更真诚的帮助。 正因为你学习产品管理并思考如何迈向这一步,可以找你的经理谈谈。优秀的经理会帮助你的职业化成长,即使这也许意味着你将进入公司的其他岗位。
  • 作为PM,你的权力很有限 Guy Kawasaki形容PM是"一个背负全部职责却没有任何权力的人"。大部分为你的产品工作的人会向不同的管理层汇报,很少甚至没有人会直接向你汇报。你必须梳理这些分散的资源,指导他们的工作 — 尽管他们从各自的经理那里获得了不同的工作方向。 你必须做出决定并对此负责,而不仅仅是建议 事实上你必须做出很多的决定并为此负责,不是所有人都会认同(你的这些决定)。当然如果你的工作干的好,你可以向他们证明你的决定是正确的,明确解释你的原则,其他人也就不会显得焦急或轻视 — 但这并不容易! UE出身的PM会发现所创建的体验也许不是对用户"最好"的体验, 因为还需要考虑其他重要的因素(比如管理层的需求、商业策略、商业模式等),让这些人理解做出这样的决定或许有损用户,但最终有益于产品往往需要时间。 你将经常处在利害分歧的中心 销售人员希望有不同的功能、开发人员将你制定的时间表往回推、财务人员需要新的后端功能、商业开发人员希望能为合作伙伴做一些产品调整、设计师希望更改一些功能的实现、用户希望增加一项你的竞争对手推出的新功能、管理层希望你的产品能与公司新产品进行整合… … PM就处在这样不同的竞争中心,在一些公司中这样的处境是很不妙的。你必须调节好这些冲突的想法,制定相互之间的优先级以推动产品策略并保证皆大欢喜(至少不能让某个人动怒)。 成功的PM总是围绕着整体的目标和策略来平衡各方的要求,决定做哪些可以最大限度地支持这些目标。PM对目标与策略的理解越深,就越能做出权衡考量。有时候一点小的让步能够得到更多的收益,有时候则需要更好地梳理目标。 管理层需要从你这里得到关于产品的信息 PM不只是产品开发团队的一员,你是整个产品的象征。无论你把事情做好了或搞砸了,也无论你是否真的能驾御局面,你都必须为此负责。 作为UE人员可以做而作为PM不可以做的事情 从UE岗位转换到PM岗位的人会对新职责感到兴奋和有挑战性,与此同时,他们也会失去一些UE工作的一些方面: PM不必插手过多细节 这是很多之前习惯过问小事的人面临的最艰难的挑战。作为PM很多具体的工作都应该是委派给其他人(来做),一个花费太多时间去处理细节问题的PM注定没有做好他们的本职工作 — PM需要关注的是战略层而不是战术层。 PM并不追求尽善尽美和理论上的完美 有一个针对UE的笑话是UE人员经常回答问题的时候说"这个取决于…"。对PM来说,也许它确实取决于某件事情,但这不是紧要的。这并不是什么理论上应该发生的问题,而是在此情况下我们马上要做什么以及为什么做的问题。 你必须习惯够用即可的观念,做出在用户看来未必完美但在有限的资源下很受用的决定即可。 PM对产品的核心问题不只是建议 这一点和上面的有点背道而驰,UE实践者们提出建议,而PM需要决定策略、较高层面的用户体验、功能设置、市场规划、定价及其他方面。之所以又提到这一点,是希望促成你进行反省。如果你只是习惯建议或很难做决策,你也许不适合成为PM。 PM不是艺术家或专家型实践者 PM并不专注与产品的某个部分,而是知晓全局。他们有点类似船长或教练去驾御局面。在这个层面上,PM需要保障一起共事的人能将产品目标反映到方方面面,例如营销策略、界面设计、版权书写等。 由于不是专家,在各个方面进行调节是比较困难的,PM就必须在后面的工作中不断学习如何领导其他专家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 从现在起更好地配合你的PM 如果知道"幕后"产品管理,你可能已经动心了。有一条捷径能帮助你开始: 从现在开始更紧密和有效地配合你的PM! 这个办法即使对那些并没有这方面特质、技能或只是想成为PM的人来说都是值得一试的。作为一名UE实践者,更好地理解其他角色的同事所面临的责任与挑战可以帮助你调整与他人共事的方式,并且最终使你变得更有价值、更受尊敬、更有影响力。 有UE背景的人在某些领域是能够很好地与PM相处的,有些办法能很好地帮助你探路,而无论你是否迈出了这一步。 领导力 不要只知向PM或其他同事索要具体的研究和设计成果,在很多情况下,其他同事很欢迎你能有主动性和创意,不过同时他们也保留不同的观念,只要把事做起来就能迅速公开和集中地进行具体地讨论,总好过停留在理论和臆测层面。 向PM问清楚他们的产品目标是什么 问清目标非常重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PM自己有可能之前没有仔细想过产品目标,你这一问后,有可能让你成为最受信赖的顾问之一并帮助他们建立目标。 第二,如果PM已经有了目标,那么你也就能清晰地建立一系列的目标和预期。如果他们的目标存在问题,你还可进行澄清和确认,并决定怎样让它回到正确的道路上。 帮助PM评估设计的各方面因素 不要只是提出设计方案然后让PM做决定,要让自己准备好参与讨论特定设计选择的影响,向他人展现你的设计背后的原因已经他们在更广范围内与产品远景和目标的联系,聆听PM怎么说并搞清楚他们拒绝或认可的理由。 提出带有远期规划的强烈建议 你所能提供一些证据和经验将支持着你更紧密地成为产品的一份子,而不只是一个辅助的参考者。你也能从纷繁复杂的因素中做出决定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如果你立志想做PM的话这些很有帮助。 展现你对工作的远期规划将使你能成为团队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并且能展现你有担负更多职责的潜力 — 不管你现在的角色是什么。 帮助PM走出办公室 PM不应该对客户和用户视而不见,尽管有人是这么干的。你应该通过询问他们最后一次见用户是什么时候来帮助他们,把他们带入到正式或非正式的用户研究中,或者给他们讲在用户访谈中的一些有意义的故事,邀请他们下次同去。如果被拒绝了,下次继续邀请。 如果PM能自愿去拜访用户,让他们带上你。除了了解用户需求之外,这也是一个你有时间向PM求教他们的观点、兴趣与目标的好机会。 如果你真的无法把PM带出办公室,那就把用户们带进来吧。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没有哪个PM(包括其他开发成员)能找借口拒绝和用户沟通。
ocean wu

用户体验与产品管理(完整版)_深耕·生根 - 0 views

  • 第一章 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 UE)专业人员正逐渐从商业角度对他们的工作感兴趣,在他们的核心观念中,UE的重点是理解用户需求并创建有用和易用的产品来表达这种需求。 UE人员常常在他们的研究、设计和创意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时感到非常失落。差不多每个UE人员都有过与那些尽管缺少交互方面的需求和流程的知识,却根据他们的感觉或毫无道理的看法来驳回一个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设计的领导者打交道的糟糕经历。 很多UE人员逐渐意识到他们有经验和洞察力来运用权威性并在帮助构建的产品中发挥更大影响力,产品管理人员也对这些希望扩大影响以保证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开发顺利进行的交互设计师、信息架构师和易用性工程师等有了更多的兴趣。 对很多UE实践者而言,成为产品经理(Product Manager, PM)是一个合理的转换,因为两者往往需要类似的技能,特点和能力。此外产品管理是很多组织共有的角色,向这样一个已存在的角色过渡是较为容易的,只是信息架构师或交互设计师如果选择用这种直接方式来影响产品的话,他们还需要学会换位思考。
  • PM是什么? 传统意义上PM就是一个产品的主管,为了方便讨论,我们这里将产品定义为软件、网站、网络应用、局域网或技术产品。 作为一名领导者,PM将对整个产品的成功负责,这其中包括用户体验。对技术产品而言,用户体验是产品成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当然还包括其他方面,像产品的销售、技术、法律、商业模式、定位、品牌和营销等。 PM应该扮演一个领导者而非独裁者的形象,才能保证产品的成功,并得到各方的支持。像总统会与负责防务、交通、农业等的官员共事一样,PM团队也包括营销、技术、财务和其他领域的人。与票选民主不同,PM对用户和客户负责,通过收入、利润、用途和其他市场驱动因素来实行决定民主。 产品管理中涉及的各项任务和领域使得PM必须精通业务的方方面面。
  • PM的职责 PM的基本职责是理解市场并推动适应市场的产品开发,由于UE人员往往已经熟悉了设计的用户需求也具备相应市场知识,因此他们具有成为优秀PM的潜质。 PM还有如下一些较高层次的职责: • 建立产品策略,重点是对产品的未来有长远和有说服力的眼光。 • 将策略转化为产品路线,有了清晰的远景和策略后,PM就要与管理层一起确认并执行策略。 • 撰写支持商业策略和市场需要的需求书,确定主要路线,然后细化特定的可执行的需求。 • 确定以合适的顺序,在合适的时间提供合适的功能特性(features),以客户价值和市场的关联程度来划分这些特性。 • 确定与市场间有适当的沟通渠道,以合适的方式向合适的人发送合适的消息,并确认客户已了解到他们的产品。
  • ...8 more annotations...
  • 产品管理与用户体验的冲突 最常见的UE与PM间的冲突就发生在该产品应该做什么与产品该怎么做的讨论上,双方常常争论谁应该负责定义产品的特性与需求。PM感觉应该由他们负责,因为他们管理产品,但是UE人员感觉应该由他们负责,因为是他们在花时间直接与客户和用户打交道,研究用户需求。 最终由于PM对整个产品的成功负责,他们也就成了决定产品做什么的最后仲裁者。好的以市场为重点的PM应能理解市场背景和客户需求,并在第一手经验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决定合适的产品特性与功能。 然而UE人员常常对此非常光火,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更贴近客户和用户,理应负责产品的需求收集和定义。 好的PM应该象UE人员那样贴近自己的用户,否则就会脱离用户,只知道坐在办公室里开大会,让UE人员来做此类研究。 好的PM能深知用户体验这个角色并理解其重要性,重视他们的投入并利用他们的研究和建议来创造优秀的产品。正如总统需要从自己的内阁成员那里获得建议一样,PM也应该利用自己的"内阁成员" --- 用户体验、市场营销、技术等 --- 去做出决策。 从UE人员向PM角色的转换远不止去操作所有的界面设计,PM一项很重要也很有挑战的任务是负责确定产品的目标与策略,树立内在和外在的产品领导能力,创造商业模式及获得资本,从小事出发又能着眼大局,并协调市场、工程技术、财务、销售当然还有UE一起向成功迈进。 在第二章,我们将向你介绍迈向产品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你在UE岗位上不可以做而在PM角色上需要做的事情、成为PM你必须做哪些准备、UE背景的人成为PM后常有的缺陷等,来帮助你作出这种转变。
  • 产品管理和用户体验的差异 尽管PM的职责很广也很有战略性,他们还需要负责在战术层面具化他们的战略。在一些细节上,PM可能存在与UE人员重叠的问题。正如Johathan Korman写道: 当我向那些不了解"交互设计"的人们描述我是做什么的时候,首先我说:"我观察用户的需要,确定哪类产品最适合他们,然后制定关于这个产品的行为规范,以此推动开发团队的工作。"人们常常回应说: 在我的组织里,我们管这个叫"PM"。 乍一看,用户体验的角色和产品管理惊人的相似。然而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产品管理和用户体验在职责、重点和依赖度上是有区别的。 职责: PM负责整体成功,而UE人员负责界面设计使之满足用户需求并易于使用。UE人员同样应该像销售、营销、工程人员那样关注整体的成功,尽管并不负责这些方面。 重点: 当UE人员聚焦在界面与产品体验之时,PM会从市场整体反馈、特定市场规划、竞争力、技术、收益与损耗以及可调用的资源等方面来审视这些界面与产品体验。 依赖: 信息架构师(IA)、图形设计师、易用性专员等主要精力集中在界面上,他们需要依赖自身或类似角色的其他人一起来完成工作。PM则坚定地要求他人能执行其产品策略,他们更多地需要融合一些微妙的产品目标、策略、影响力、坚定和公平的决策等因素,这些要求多甚于UE人员。 或许Johathan Korman最好地诠释了PM与其他角色如UE之间的差异: PM负责产品应该做什么(What the product should do),而其他角色负责产品怎么做(How the product does that)。
  • PM对产品的核心问题不只是建议 这一点和上面的有点背道而驰,UE实践者们提出建议,而PM需要制定策略、较高层面的用户体验、功能设置、市场规划、定价及其他方面。之所以又提到这一点,是希望促成你进行反省。如果你只是习惯建议或很难做决策,你也许不适合成为PM。 PM不是艺术家或专家型实践者 PM并不专注与产品的某个部分,而是知晓全局。他们有点类似船长或教练去驾御局面。在这个层面上,PM需要保障一起共事的人能将产品目标反映到方方面面,例如营销策略、界面设计、版权书写等。 由于不是专家,在各个方面进行调节是比较困难的,PM就必须在后面的工作中不断学习如何领导其他专家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
  • 作为UE人员不可以做而作为PM必须做的事情 成为PM后,你每天的工作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你必须运用你的全部知识投入到整个产品中。作为UE人员你也许能同样做到这一点,只是限于行政授权你未必需要和公司内的全部决策部门打交道,以下就是你的一些"新职责": 关注产品策略以及客户和终端用户的需求(这也是你做出转换决定的原因) 你必须长期地研究客户和用户,找出用户需求与商业目标的切合点,相应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并有意识地利用它。从产品的整体上确定用户的焦点,不光是设计。 沟通、政策以及定价都必须整合成为"客户体验"的整体,过去我们常常对这些方面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成为PM后你就必须对关乎产品体验的方方面面负责了。 平衡各方力量 确保你的产品重点是客户和用户需求非常重要,但是其他方面同样值得关注,包括但不限于: • 销售目标 • 市场/品牌目标 • 技术趋势 • 文档管理 • 预算管理 • 市场趋势 • 竞争力 • 商业模式与回报 (可能的人员浮动、变局影响、价格杠杆等) 做好一款产品需要在商业目标、用户需求和市场效应之间进行一系列权衡,作为PM,你就必须在各方之间努力做好平衡。 推广产品 你必须同时在内部(包括销售、市场、管理层、开发者等)和外部(包括客户、用户、业界分析员和媒体)间取得支持。仅仅开发出一款好的产品还不够,你还必须让人们知道它,推广它带来的好处。 向组织中的其他产品提供策略投入 如果你是一间中型或大型公司的PM,在这个位置上你还需要影响其他产品。你也会与其他公司内的其他PM交流,思考公司的全部产品线,并将你的产品融合其中。 你面临的挑战与压力 PM这个新角色会让你很有荣誉感和责权感,而且新头衔带给你的影响力可能会胜过其他,但它也是"带刺的玫瑰" --- 你同样必须应付挑战和压力。 作为PM,你的权力很有限 Guy Kawasaki形容PM是"一个背负全部职责却没有任何权力的人"。大部分为你的产品工作的人会向不同的管理层汇报,很少甚至没有人会直接受命于你。你必须梳理这些分散的资源,指导他们的工作 --- 尽管他们从各自的经理那里获得了不同的工作方向。
  • 你必须做出决定并对此负责,而不仅仅是建议 事实上你必须做出很多的决定并为此负责,不是所有人都会认同(你的这些决定)。当然如果你的工作干的好,你可以向他们证明你的决定是正确的,明确解释你的原则,其他人也就不会显得焦急或轻视 --- 但这并不容易! UE出身的PM会发现所创建的体验也许不是对用户"最好"的体验,因为还需要考虑其他重要的因素(如管理层的需求、商业策略、商业模式等),让这些人理解作出这种或许有损用户,但最终有益于产品的决定往往需要时间。 你将经常处在利害分歧的中心 销售人员希望有不同的功能、开发人员将你制定的时间表往后推、财务人员需要新的后端功能、商业开发人员希望能为合作伙伴做一些产品调整、设计师希望更改一些功能的实现、用户希望增加一项你的竞争对手推出的新功能、管理层希望你的产品能与公司新产品进行整合... ... PM就处在这样不同的竞争中心,在一些公司中这样的处境是很不妙的。你必须调节好这些冲突的想法,制定相互之间的优先级以推动产品策略并保证皆大欢喜(至少不能让某个人动怒)。 成功的PM总是围绕着整体的目标和策略来平衡各方的要求,决定做哪些可以最大限度地支持这些目标。PM对目标与策略的理解越深,就越能做出权衡考量。有时候一点小的让步能够得到更多的收益,有时候则需要更好地梳理目标。 管理层需要从你这里得到关于产品的信息 PM不只是产品开发团队的一员,你是整个产品的象征。无论你把事情做好了或搞砸了,也无论你是否真的能驾御局面,你都必须为此负责。 作为UE人员可以做而作为PM不可以做的事情 从UE岗位转换到PM岗位的人会对新职责感到兴奋和有挑战性,与此同时,他们也会失去一些UE工作的一些方面: PM不必插手过多细节 这是很多之前习惯过问小事的人面临的最艰难的挑战。作为PM很多具体的工作都可以委派给其他人来做,一个花费太多时间去处理细节问题的PM注定没有做好他们的本职工作 --- PM需要关注的是战略层而不是战术层。 PM并不追求尽善尽美和理论上的完美 有一个针对UE的笑话是UE人员经常回答问题的时候说"这个取决于…"。对PM来说,也许它确实取决于某件事情,但这并不要紧的。这并不是什么理论上应该发生的问题,而是在此情况下我们马上要做什么以及为什么做的问题。 你必须习惯够用即可的观念,作出在用户看来未必完美但在有限的资源下很受用的决定。
  • 第二章 在前一章中,我们勾勒了PM的职责、PM与UE人员的差异以及为什么两种角色之间会产生冲突等。 现在我们来介绍当UE人员成为PM后其思考重点、职责与挑战将会发生哪些改变,离开UE工作岗位后你将有哪些收获与损失以及如何为这种转变做准备等。 在你向PM的角色纵身一跃之时,最好清楚这次跳跃对自身的影响。
  • 从现在起更好地配合你的PM 如果知道"幕后"产品管理,你可能已经动心了。有一条捷径能帮助你开始: 从现在开始更紧密和有效地配合你的PM! 这个办法即使对那些并没有这方面特质、技能或只是想成为PM的人来说都是值得一试的。作为一名UE实践者,更好地理解其他角色的同事所面临的责任与挑战可以帮助你调整与他人共事的方式,并且最终使你变得更有价值、更受尊敬、更有影响力。 有UE背景的人在某些领域是能够很好地与PM相处的,有些办法能很好地帮助你探路,而无论你是否迈出了这一步。 领导力 不要只知向PM或其他同事索要具体的研究和设计成果,在很多情况下,其他同事很欢迎你能有主动性和创意,不过同时他们也保留不同的观念,只要把事做起来就能迅速公开和集中地进行具体地讨论,总好过停留在理论和臆测层面。 向PM问清楚他们的产品目标是什么 问清目标非常重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PM自己有可能之前没有仔细想过产品目标,你这一问后,有可能让你成为最受信赖的顾问之一并帮助他们建立目标。 第二,如果PM已经有了目标,那么你也就能清晰地建立一系列的目标和预期。如果他们的目标存在问题,你还可进行澄清和确认,并决定怎样让它回到正确的道路上。 帮助PM评估设计的各方面因素 不要只是提出设计方案然后让PM做决定,要让自己准备好参与讨论特定设计选择的影响,向他人展现你的设计背后的原因已经他们在更广范围内与产品远景和目标的联系,聆听PM怎么说并搞清楚他们拒绝或认可的理由。 提出带有远期规划的强烈建议 你所能提供的一些证据和经验将支持着你更紧密地成为产品的一份子,而不只是一个辅助的参考者。你也能从纷繁复杂的因素中做出决定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如果你立志想做PM的话这些很有帮助。 展现你对工作的远期规划将使你能成为团队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并且能展现你有担负更多职责的潜力 --- 不管你现在的角色是什么。 帮助PM走出办公室 PM不应该对客户和用户视而不见,尽管有人是这么干的。你应该通过询问他们最后一次见用户是什么时候来帮助他们,把他们带入到正式或非正式的用户研究中,或者给他们讲在用户访谈中的一些有意义的故事,邀请他们下次同去。如果被拒绝了,下次继续邀请。 如果PM能自愿去拜访用户,让他们带上你。除了了解用户需求之外,这也是一个你有时间向PM求教他们的观点、兴趣与目标的好机会。 如果你真的无法把PM带出办公室,那就把用户们带进来吧。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没有哪个PM(包括其他开发成员)能找借口拒绝和用户沟通。
  • 学习并准备成为PM 因此,你想成为PM? 不知道从何做起? 除了上面提到的以外, 你还应该增加你在产品管理方面的知识,从中找到你为这一角色转变所需要的东西。 想想你迈向UE之路时候所做的事吧: 书、博客、会议、小组讨论、各种组织以及导师等,它们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果你想成为PM,这些方式依然有效。 成为PM最好的条件是通过培训和会议。差点忘记提了,我们在IA 2007峰会: 你想成为产品经理 上有一个预备会议,这个半天的训练营上将会集中讨论如何从UE向PM的角色转变,包括如何更好地平衡你现有的技能以及怎样避免潜在的不足等。
ocean wu

开发新产品所需要的十类文档 - 0 views

  • 《Communicating Design》里面也有10种~ Personas 角色设计文档 Usability Test Plan 可用性测试计划 Usability Reports 可用性报告 Competitive Analysis 竞争分析 Concept Model 概念模型(概念图) Content Inventory 内容清单 Site Maps 站点地图 Flow Charts 流程图(交互流程图) Wireframes 线框图 Screen Designs 视觉设计、原型设计等
  • 5、6、7可以在小型项目中结合,大型的项目中还是要适当分开。 交互原型可以以交互设计说明书的附件形式存在
  • 1、产品概念文档(项目策划书) 主要是对市场需求进行合理的科学的推导,得出新产品机遇,并对产品定位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概念性阐述。产品概念文档主要用来对新产品进行宣讲,让项目团队对将要开发的产品有一个概念上的理解,在思想上达成一致。 2、用户调研报告 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产品概念形成之初,研究人员进行的需求调研而输出的报告。主要是为产品概念的提出提供科学的依据,为需求的推导寻找佐证。另外一类是项目开发过程中,对设计中不确定以及有分歧的地方进行用户测试,得出结果并输出用户测试报告。 3、产品需求列表 这个列表并不一定是文档,但是他非常重要。它是将新产品拆分成几个大的模块,并将这几个大模块再细拆分成各个功能点后形成的功能列表。它的用途是将整个产品的工作量化,利于设计师、开发人员、测试人员评估自己的工作量,利于开发过程中对各个功能点进行跟踪,不遗漏,利于产品测试时对产品进行全面覆盖。 4、产品说明书 产品说明书是目前很多公司中最常见,他主要包括产品功能的详细描述,产品所需要的开发、运行环境,性能要求等等。准确的讲,这份文档并不应该包含具体的交互内容。这个文档面向的是项目的全体成员。 5、交互设计说明书 交互设计说明书对整个产品的界面结构、交互流程进行详细的描述。它一般包括需求分解、竞争产品分析、流程说明、页面布局说明等内容。交互设计说明书的格式众多,灵活性也相当高,但目的都是将产品的结构和及流程形象化。交互设计说明书主要面向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 很多公司将交互设计说明书和产品说明书结合在一起进行撰写,其实这种做法并不是十分合理。通常情况下,产品和设计结合的文档结构非常庞大,非常不利于查阅,也不利于撰写,而且这种结合文档的很多内容对特定人员是无用的。 6、交互设计规范 交互设计规范主要是用来规范新产品中常规的功能、操作等内容,比如页面的标题规范、界面快捷键操作的规范、提示反馈信息的规范等等。 7、视觉设计规范 视觉设计规范主要是规范新产品中一些视觉元件的样式、页面边距相对边距、通用界面的页面框架等等,开发人员根据规范就可以自行开发一些通用界面。 8、开发文档 开发文档包括一些需求分析、系统架构分析、数据库分析、开发日志等等内容。开发文档主要用来作为开发团队的技术沉淀。 9、测试用例 测试用例指对新产品进行测试任务的描述,体现测试方案、方法、技术和策略。内容包括测试目标、测试环境、输入数据、测试步骤、预期结果、测试脚本等,并形成文档。 10、产品评估报告 产品开发完成后,应由测试人员撰写一份评估报告,对产品功能的实现情况、性能情况、bug解决率等问题进行综合说明和评估,来确定新产品是否符合发布标准。 上面的这十类文档是非常理想化的项目中才具备的,也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项目开发,但是,产品说明书、交互设计说明书、测试用例等几类文档是一个项目中不可能缺少的,他们是一个项目有效运行的核心文档。
ocean wu

左驭研究 :国内亲子游发展全解析 - 0 views

  • 85%的家长主要通过网络查询获得亲子游产品信息,并会通过旅游网站预订机票、酒店、门票等旅游产品,仅有10%的家长依然通过旅行社报名参加跟团游,此外,仅有5%的用户自行前往酒店、景点进行实时购买。
  • 6-12岁的孩子成为亲子游的主角,占比接近60%。
  • 60%的用户选择周边亲子游,出行时间多以双休日和小长假为主。
  • ...20 more annotations...
  • 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了自驾亲子游。
  • 高铁出游的亲子游用户增长迅速。
  • 海岛和“休闲”标签的邮轮产品日渐成为亲子游市场的黑马。
  • 游客没有长途跋涉的辛苦,同时孩子们可以在海岛或邮轮上尽情玩耍,还可以在邮轮上找到很多玩伴,家长也相对比较省心。
  • 旅游消费的决策以孩子的特点和需求为出发点
  • 孩子的年龄、性别、喜好、身体状况、性格特征等都是父母在进行消费决策前重点考虑的因素。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阅历的积累,孩子们也会主动参与到决策过程中,父母往往比较乐于接受或鼓励孩子的决策行为。从2013年开始亲子类电视节目的涌现和热推,也让用户在选择亲子游目的地及产品时受到影响。
  • 母出行前通常会对此次行程的安全因素进行全方面考虑,特别是在交通工具的选择、旅游服务设施的配套、旅游活动项目的安排及线路的设计等方面
  • 结构简单的核心家庭渐成主流
  • 核心家庭尤其重视旅游对孩子的教育价值。
  • 目前推出亲子游产品的传统旅行社并不多,亲子游产品可选择数量很少
  • 近几年还诞生了一批以亲子游为主营业务的垂直亲子游网站,如童游网、偶们亲子游、麦淘亲子游等。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 (1)B端管理和服务平台模式:以技术和工具从B端切入,搭建基于微信应用的“童游达人”平台,专为旅游达人提供亲子活动在线运营工具,包括产品发布、客户管理、订单管理、渠道管理、数据统计推送等功能。 (2)C2B反向定制模式:通过亲子游产品网上导流和销售平台,促进流水业务量的提升,同时对用户需求进行深度挖掘,实现对C端用户需求痛点全方位的掌握,并进而通过独特产品设计,来实现B端服务提供者产品的改进以及服务的优化,推出各种满足特定细分人群的特色线路和个性化的定制产品,诸如校友团、企业团等。 (3)B2C聚合平台模式:该类模式聚合了游学、冬夏令营、国内外亲子游、周边亲子游、精品亲子活动、亲子场所、演出展览等亲子出行内容。 (4)P2P平台模式:该类平台具有突出的P2P轻社交、去中心化特色,在平台上,可以看到其他用户发布的求约消息,点击报名或评论都可以参与到对方的亲子活动中去。用户也可以发布亲子活动信息,吸引其他用户参加,典型代表如亲子约。
  • 各种基于本地社交活动的移动APP应用不断涌现,家长或者一些亲子达人可以利用这些平台发布亲子活动信息,自发组织亲子活动,此类平台的代表是周末去哪儿、周末去哪玩、一块去旅行、荡客等各种移动应用。
  • 部分儿童用品生产制造企业结合企业经营项目开展了和其企业产品相关的亲子游活动,此种形式的亲子游活动多和体验或宣传该类企业产品有关,参加者也多为该类企业的会员。
  • 一些早教中心也会组织花样繁多的亲子活动、家庭派对。
  • 亲子旅游产品缺乏鲜明的特色,无法真正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目前,不少所谓亲子旅游产品是将原有的传统观光线路稍加改动甚至照搬照抄过来。由于大众化的观光产品是为普通成年游客设计的,因此行程安排大多比较紧凑,违背了孩子的作息规律,体验较差。
  • 韩国爱宝乐园亲子游等,国内亲子游专项产品开发明显不足,境外亲子旅游价格较高、出游时间长、办理手续复杂且家长对其安全性的顾虑等等都成为了消费者进行旅游决策时最为担忧的问题,因此市场推广难度较大。
  • 我国现有的亲子旅游产品,从旅游线路规划到活动项目开发几乎全部围绕着孩子的游乐需要,忽略了家长的旅游需求,缺乏针对家长的旅游活动,家长在亲子游活动中大多起到的只是陪同看护作用,这种情况导致部分父母参与亲子旅游的积极性不高,因为对于他们而言,亲子旅游并没有达到放松身心缓解压力的目的。
  • 旅游配套设施相对滞后
  • 在住宿安排方面,接待传统旅游团队的标准间大床间往往很难满足亲子旅游者的住宿需要;就餐时,团队用餐的餐厅里儿童餐椅数量较少,不提供专用的儿童餐具,菜肴口味不符合孩子用餐习惯等。此外,旅游车上缺乏基本的母婴设施,不配备车上卫生间等情况,也为亲子游客的出行带来了许多不便。诸如此类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  
    一、亲子游市场需求、消费特点及决策特点分析 1、亲子游市场需求特点分析 (1)主题功能丰富 (2)需求多元化,价格非第一要素 (3)跟团游更受欢迎 (4)在线获取信息、预定产品成为主要途径 (5)6-12岁孩子是亲子游主角 2、亲子游消费特点分析 (1)国内游周边产品更受青睐 (2)自驾及高铁亲子游渐渐流行 (3)出境游青睐海岛游、邮轮产品 3、亲子游决策特点分析 (1)父母决策,以孩子为中心 (2)安全性要求高 (3)出游时间受假期限制大 二、我国亲子游发展的市场背景分析 1、相关政策出台改革现有休假制度 2、结构简单的核心家庭渐成主流 3、经济条件的改善为亲子游的发展提供有利基础 4、亲子游的寓教于游价值显现 三、亲子游市场主要参与者分析 1、传统旅行社 2、OTA/第三方平台 3、新型O2O模式垂直亲子游模式 (1)B端管理和服务平台模式 (2)C2B反向定制模式 (3)B2C聚合平台模式 (4)P2P平台模式 4、旅游目的地主导 5、利用移动社交媒体网络和本地活动平台自发组织 6、非旅游企业组织机构(儿童用品生产制造商及早教中心) 四、国内亲子游市场目前面临的挑战 1、亲子游产品缺乏鲜明特色,同质化严重 2、产品层次结构划分不合理 3、产品时间分配不合理 4、产品内容设计不平衡 5、旅游配套设施相对滞后 五、国内亲子游市场趋势判断 1、亲子游庞大的旅游消费阶层逐渐形成 2、用户需求多元发展,市场细分程度加深 3、运营模式多样呈现,线上倒逼产业链升级 4、市场向产品两端发力,呈现两极多样化发展趋势 5、O2O多维互动模式将成为未来在线亲子游发展趋势 6、异业融合,亲子消费生态圈渐成
ocean wu

科学与艺术兼顾的有效网页视觉设计 -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 0 views

  • 理性 基于科学考虑的功能性图形设计也就是我们经常讨论的GUI,它主要服务于系统化平台的交互系统,协助、指导用户顺利完成期望的任务流程,一般我们接触到的视觉设计元素包括: 图片按钮; 导航设计; Banner动画或静态设计; 表单样式设计; 表格、数据、文字表现设计; logo设计 以及图形化不强的页面文字排版、空白布局设计
  • 为什么现在有很多GUI都想转行做UI或ID(interaction design),而忽视视觉设计的价值?我觉得这里面有下面几个原因: 市场恶性竞争,促使视觉审美下降,从而导致创意制作的贬值。所以,除去个别优秀的视觉设计师,处于中间或下层的设计师很容易失去自我价值的鼓舞而放弃自己的初衷,希望能够寻觅一个新的行业方向。而根据现在的市场需求,UI、ID应该是一个比如容易切入的方向,毕竟通过理论的补充,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有效的提高设计师自身的设计理念而适应新的行业需求。 还有一个原因也是上面提到的市场需求决定了设计师对可用性和用户体验的关注,目前大多数设计师都服务于综合性媒体的网络公司,这样也就局限了他们创意设计的需求,取而代之的更多是对实用性,高效性的页面设计要求,所以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以适应公司发展需求是非常容易理解的, 最后就是设计师本身的自我定位,据我所知,国内目前并没有一个很好的针对网页视觉设计或用户中心设计的专业培训,所以,入行的设计师未必都有很好教育背景,大多都是因为兴趣爱好或市场需求而不断调整自己在整个行业中的角色,就业的需求,再加上诸如UCDCHINA理论资源的不断涌入,让很多本就不成熟或说对自己职业方向不明确的设计师,看到新的适合空间,所以这样的转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 感性、个性 再说说基于视觉艺术考虑的视觉冲击设计,这类型的设计自由空间大,没有太多理论约束,更多体现出个性元素的概念,其多运用于概念产品、时尚产品、游戏娱乐等独立站点或个人Portfolio Gallery站点里。 上图是来自http://www.rhythmoflines.co.uk/   尽管我们不断推崇务实的简约设计概念,但是另类的创新艺术表现还是不时的冲击着我们不断变化的行业趋势。这类设计的好处在于: 容易创新出新型的交互设计模式; 增加产品自身的品牌价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化腐朽为神奇” 深刻的视觉冲击,有利于品牌形象的传播; 具有艺术收藏性,树立流派典范; 激励不同类型的设计尝试; 不过如果从实用性来考虑,它可能也会存在下面的不利之处: 生存周期相对较短,也就是高投入未必能带来长期利用率; 浏览文件大,需要更多下载时间,如果平衡的不好,很容易起到负面效果; 兼容性考虑不够,比如插件要求,分辨率要求等; 目标群体的局限性; 总的来说,根据具体运用和项目的商业策略的不同,我们在设计管理上也应该做相应的平衡,是提高有效的视觉传达?还是个性品牌的冲击? 这就如同我们在科学与艺术直接需要平衡点一样。
ocean wu

初步了解信息架构_Yum.cn Design Studio - 0 views

  • 信息架构设计的思考方式1. 自上而下,在定义网站的整体结构前,先广泛了解商业意图和用户需求,最后来才考虑具体内容之间的关联。2. 自下而上,先理解内容的联系,通过遍历,剧情设计等手段,让该系统能够满足特殊用户的需求,然后才考虑更高层次的结构需要支持这些需求。
  • 分阶段的方式建立有效的信息架构1. 理解客户需求,背景和用户需求,阅读所有的现有文件,与利益群体作沟通,并且做出内容清单。 2. 引导测试用户参与卡片分类活动。 3. 通过卡型分类活动评估之前设计的分类,从中寻找分类的趋势。     合理划分类别的重点和相关的次序,通过分析找到工作流程的梳理过程。4. 做一个信息架构的草案出来。 5. 使用卡片评估的方式来测试设计出来的架构。     我们的卡片是每个流程的重点,信息架构草图是流程的框架,两者结合验证工作的重点是否有偏离;有计划还可以请相关人员进行可用性测试,对用户角色调研起到很重要的补充;6. 不要对第一次设计就成功带有过多的期望,寻找合适的措辞和分级可能会需要好几次重复的设计与评估。     可以分三次考虑,首先,初稿,了解信息架构的粗框架,类似与uml图示; 再次,从下到上的梳理用户的需求和流程的衔接;最后,从上到下,整理导航和系统使用框架,确定信息架构; 7. 把信息架构记录成网站的地图,当然这不是最终的网站地图,只有页面设计都完成以后,网站地图才会定稿。8. 使用剧情设计测试你的网站设计。(情景模拟)9. 让开发团队的其他成员也参与剧情设计和遍历,并且与他们分享测试的结果。10. 如果有可以,在进行正式开发之前,多做一些纸面原形或者低拟真原形的测试。.       通过visio制作demo 11. 建立一些文档,把关键的用户操作点都标注起来,这样可以给视觉设计和程序开发人员一些提示,保持开发能够充分利用前期设计的结果。
  • 设计过程中的产品有很多方法来记录信息架构设计的结果和收获,这里有几种常用的:1. 网站地图,它可以很好的表述一个网站的组织结构,但不一定要反映导航的结构。2. 带有注释的页面设计,页面设计决定了页面上的导航,内容,功能等元素,视觉设计和程序开发者可以根据这些注释更好的理解设计意图建立整个站点。3. 内容矩阵,站点所有的页面都放在一个内容矩阵里,并且为每一个页面都定义了应该显示的内容。4. 页面模板,页面模板在设计大型的站点或者企业内部站点的时候才会需要,它定义了某一类页面的内容的类型,全局的导航,栏目内的导航灯等。这个东西使用最多的就是CMS,内容管理系统。
  • ...1 more annotation...
  • 设计过程中的副产品1. 角色,角色设计为系统的设计提供了典型的用户目标,它能够把用户研究的开销缩减的最小。2. 原形,这是最终作品的模型,原形可以很简单,简单到用几张图片来表示未来复杂的网站(低拟真度原形),也可以比较复杂,拥有最终产品的一样的交互能力(高 拟真度原型),纸面原形的测试效果其实已经很不错了。通常原型设计会让整个信息架构活起来,所以,请尽量在设计定稿前多做原型的测试!3. 剧情,剧情设计时另一种可以让信息架构设计活起来的技术,它模拟了一个用户执行具体任务时如何体验整个信息架构的过程,也能够让团队的其他成员很好理解设计的意图。
  •  
    一、概念
        web上面很多,广而告知的有几个:
            A、信息架构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名词]
             什么是「信息」?
            信息,数据与知识。
            数据是事实和数据......知识世人脑中的东西......信息正好处在数据和知识之间的混乱地带。
    因此,信息架构的工作在本质上就是将一些数据转化为让人看了或是接触了就可以转化为知识的东西,或者是将某种知识化为数据,让知识可以传递,再利用,或是两者都兼具的设计过程。
    而架构呢?简单的说,它包含三件工作:

    1.    架构设计 (Structruing) --首先他必须决定网站中信息的单元 (atom) 的大小 (或是称为粗细程度, granularity),并决定这些单元之间的关系。
    2.    决定组织方式 (Organization) -- 将这些组件组合成有意义的,具有特色的类别。有时又称为逻辑分类。
    3.    归类(Labeling) -- 给这些你所产生出来的每一个类别一个合适的名称。 
             B、信息架构,即信息组织的方式结构,在网站里,信息架构是一个站点对内容进行分类,并且建立交互来导航这些内容的设计。
ocean wu

2009年海外Web设计风潮(上)_斐派精准 - 互动体验,精准营销 - 效果为先,见效付款,承诺效果 - 0 views

  • ...73 more annotations...
  • 2. 富UI 现代 Web 中的 UI 变得越来越漂亮,越来越好用。过去的一年,Web 中的 UI 有了显著提高,有了一种接近桌面的感觉。Ajax 和 Flash 被广泛使用。 特别是我们比去年看到了更多留白区域,还看到很多现代的 UI 技术会显示用户同系统之间交流的视觉状态,比如,按钮在正常和被按下时显示不同的样子,用户同系统交互时能及时得到反馈,另外,越来越多的服务可以被用户定制。
  • 1. 凸版印刷风格 这种风格有些出人意料,可能因为之前很少有人使用。该风格在在各种主题的网站中都有,但主要用于产品设计或在线服务类网站。
  • 3. 透明 PNG 使用 PNG 实现透明虽然不被 IE6 支持,却在过去的一年大行其道。设计师们似乎正在尝试将背景图片和内容融合并实现一些印刷媒体的风格。比如,将 PNG 半透明图片放到整体背景的某个区域上,用来加亮显示这个区域,如标题或声明。一些 PNG 同名技术还用来实现灯箱框效果。 Smashing Magazine 去年曾有篇使用透明效果实现创意设计的文章,很多设计师在他们的作品中开始尝试这些技巧。有趣的是,透明效果常被用于页首和页尾部分,不过也有些例外。
  • 4. 巨大字体 以前的文章中我们曾介绍过巨型字体设计,2009年,巨型字体设计还会风行,尤其是那些设计社,以及展示型,产品介绍型,或在线服务型网站,他们会使用巨型字体显示重要信息。 巨型字体设计中使用的字号往往超过36px,设计师们对字体编排注入了更多关注,以实现更漂亮,更连贯,更值得信赖的站点。
  • 6. 灯箱效果 灯箱框是第二代弹窗,它们比第一代基于 JavaScript 的弹窗更友好,可以让用户将注意力集中到最重要的部分。这些窗口一般由用户的某个行为激发,并显示在其它内容的上层,他们有时候是半透明的,并包含一个关闭按钮。
  • 5. 代用字体 设计师们还把更多注意力放到字体上,虽然经典的 Web 字体,Helvetica, Arial, Georgia 以及 Verdana 等仍占主流,一些代用字体正浮出水面(如 sIFR)。 有趣的是,这些字体会和设计无缝地衔接,设计师们似乎并非为字体而字体,而是要将字体同他们的设计结合在一起实现更漂亮的效果。
  • 7. 媒体块 随着宽带接入的普及,用户现在可以承担更丰富的内容,设计师们也借机提出更有吸引力的内容。越来越多产品网站使用媒体块显示视频,让用户更容易理解这些内容。用户只需靠在椅子上看视频,不需要一步一步往下点,这些食品通常比较短,直奔主题,虽然很正规,但也包含一些娱乐性。 不过请注意,视频应当是你内容展示方式的次要选项,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宽带接入,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有视频播放(他们可能正在后台听网络收音机或播放音乐),另外,也不是所有人都启用了 Flash 和 Javascript。
  • 8. 杂志外观 传统印刷媒体设计中使用的编排技术也出现在 Blog 设计中,文章的编排,文字排版,图片甚至对其方式。基于网格的设计也很流行,但主要用于展示与产品页以及大型博客,极少用于公司网站或网店。
  • 9. 滚动幻灯导航 幻灯片水平和垂直滚动,可以向不同方向滚动,当前项加大加亮。这种导航技术可以让用户快速直观地浏览站点中的内容。一般常用语娱乐性网站,另外,设计者还可以使用该技术展示他们的作品。
  • 10. 在重点位置做形象展示 网站的左上方一般是一个站点最重要的区域,因为那是用户注意力最集中的地方。因此,在那个部位放上网站中最重要的信息是明智之举。 事实上很多设计师正是这样做的,不管是 Web 程序,公司网站,在线服务还是作品展示,设计师们将口号或简介性内容放在那里,并使用醒目的排版给用户以良好的第一印象。这些内容长短不一,不管哪种方式,但它们都占据可观的空间,一般横跨整个幅面,高度在250到400之间。不过这些形象展示性区域一般并不用于博客或在线商店。
  •  
    2009 Web 设计风潮 1. 凸版印刷风格 2. 富UI 3. 透明 PNG 4. 大字体 5. 代用字体 6. 灯箱框 7. 媒体块 8. 杂志式样 9. 幻灯滚动 10. 重点展示区域
ocean wu

用服务设计打造未来银行 - 腾讯CDC - 0 views

  • 在过去的一年里,37%的用户在银行的资金相对减少,而减少的资金79%流向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85%的用户普遍的消费支出方式是手机支付。在挑选和购买理财产品的时间也发生变化,仅有20%的用户是在营业时间购买理财产品…从这些数据中也可以窥探到行业的变化
  • 手机银行app的产品满意度总体为71.3,对比腾讯历年来产品的平均分82.4,手机银行app的NPS(净推荐值)总体为-22%,历年腾讯产品平均为45.1%,通过这些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到互联网银行的产品与腾讯产品体验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用户对金融服务的期望和实体体验有差别。
  • 同类型的金融服务用户会有不同,线上服务流程不同,也会有新的触点
  • ...15 more annotations...
  • 服务设计的本质是通过对服务过程中的触点体验进行系统、有组织地挖掘优化,让各个利益相关者都能有效协作,最终取得完美用户体验的过程。
  • 以资金流转为出发点,将用户的金融行为分为:“存(结余)贷(透支)花(花销)”。并且采集用户的需求,行为和想法,以及用户如何使用产品,会在线上发生哪些触点。然后梳理出不同类型的用户的体验流程,最后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把用户诉求,流程,感受,触点等信息填入表格,这种定性和定量研究的发现进行进一步结构化的梳理用户的需求缺口
  • 信用背书可以提升品牌的信任感,所以在未开户时,用户对微众银行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在用户的闪屏和登陆页面中突出了腾讯的背书和好友关系链元素,文案传递出微众是互联网银行,但是同样受到银监会的监管,是安全可靠。
  • 安全是基础,舒适是我们希望给用户带来的体验感受。
  • 通过服务设计工具去梳理用户从开户到理财再到转账等基本的金融服务过程,梳理后可以得出对安全体验的缺口。
  • 通过设计师洞悉用户的心智模型,寻找设计的机会点,并运用到设计方案中
  • 发现用户的需求缺口可以用初识时提供“安全“感和到熟悉时“舒适”感来归纳概括。
  • 用户在转账过程中并不追求操作的效率,而是追求操作准确率,所以我们需要为用户营造操作安全,安心的氛围。
  • 我们基于定性研究结果和初步数据分析识别关键细分变量,梳理出用户类型,而不同的用户旅程地图也各不相同,然后我们将采集到的数据,放入用户的体验流程中,体验满意度相差较大的环节用户痛点较多
  • 用户追求的是收益和风险的一个平衡点,当收益率达到10%,近7%用户觉得有风险。除了收益和风险,用户还有一个考量点事资金的灵活度。当然每个用户侧重点会不同,但是都是为自己找到一个可以接受的平衡点。
  • 他们会在不同的平台不停对比,寻找最满足的自己产品,这个过程是非常不方便的。所以我们提出了在微众理财“舒适”的概念
  • 将晦涩难懂的术语转化为人话版本的产品介绍,这样用户可以更轻松的理解产品细节,靠自己的理解就可以去选择合适的产品
  • 在用户关心的理财产品重要节点和资金去向采用图形化的表达,明确规则等等,让小白用户一目了然并感受到资金安全。
  • 提供了多种针对性的信息外露,比如利用好友关系链维度提供新的理财参考维度。
  • 迎合用户“舒适”体验的基础上,重新审视整个金融生态和服务系统,推出新业务,新产品,新服务,通过补齐用户的服务缺口,吸引用户,开发市场。
  •  
    迎合用户"舒适"的体验。这既是产品的理念设计,也是品牌营运建设。
ocean wu

UE 工作流程实践步骤介绍_Yum.cn Design Studio - 0 views

  •   步骤一:数据调查          数据可以带来什么?对于各页面及路径的pv(产品),uv(用户)的总结,可以得到产品使用情况的一个大致概貌。     缺乏什么?不了解用户,不了解过程。   步骤二:用户访谈   有什么好处?产品和用户之间的联系,就像一个黑匣子。对用户的访谈,就是一个试图打开黑匣子的过程。   打开了黑匣子,我们就可以改造他们之间的路径。从而使两者无缝融合。就像是研究dna,对结构的研究可以重塑基因。反映到产品上,就是我们可以以用户的心理模型去创造产品,或者是用富于创造的产品去影响用户。   步骤三:产品分析   即使了解用户,是否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呢?此时,对于相关产品的研究就会作出帮助。如果说对用户的需求,可以对产品有纵深的认识。那么对产品的分析,有利于横向去加深去产品的理解。为什么做同一个功能,会产生出两种不同的产品?差异表现在大体,也体现在细节,通过不断的比较,会发现产品各功能间,产品和用户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步骤四:产品定位   定位本应在一个产品做出之前决定,可为什么我会在此阶段提出这个步骤呢?事实上,因前面工作的铺垫。只有了解了用户,了解了相关产品后,定位才会更加明确。最初时,时时需要一个定位,却感觉模糊,在此刻,就清楚许多。能否改变,看造化了~~   步骤五:功能确认   基于对用户和产品的分析,此时会提出一些新的功能。从产品长远的发展,对用户使用的引导,以及易用性综合考虑,慎审地推出每一项功能。   步骤六:信息架构   产品的印象开始在脑海里浮现。此时,将信息注入到产品结构中去。导航,管理等是很重要的几项,需要格外小心。另外,不同的页面有不同的信息,以及页面与页面间的信息跳转,甚至是产品间的跳转,每条信息都需要经过审核。如果对产品没有帮助,或者对用户是负担,都不要向里加。   步骤七:页面原型   就个人而言,在页面原型阶段,除了用visio来画结构图,还是不自觉得要用ps去协助找感觉,这个过程,对自己而言也是一个迭代的过程。当然,之前那些阶段,使整个产品的结构都在脑海里快成型了,这个只需要把它落实到纸上。   原型的确认,需要坚持。如果是你自己做了这个过程,而且每一点都是经过思考的。那么就去说服来自各方的反对。事实上,你要相信,人们相信思考的价值,只要你付出了,就有回报,最怕没有付出天天在那里抱怨。   步骤八:视觉设计   不必多说了。可能会比较多,icon,字体,区域的划分,模块的统一,css的定义,风格的设定~~~所有的一切,都要体现前面工作所得到的东西。   步骤清晰,但其实中间的过程可能更有意思。
ocean wu

交互设计师在项目中应该学会的一些事情! - 0 views

  • 产品需求不明确的情况下先行设计如果产品经理对某一块功能还不清晰,可以先从设计上给出一些方向性的指导。如果产品经理的一些功能说明书还未给出,也可以先通过沟通了解去需求,先行设计。不要过度设计与适当适量过渡设计过度设计就是做了很多这个版本或者未来几个版本都暂不能实现的设计。过渡设计就是由于一些技术原因实现不了最好的设计,只能做一些折中的设计。过度设计会给项目造成很大的压力和一些不必要的浪费,过渡设计则会适当的缓轻项目的压力。设计成果、思路文档化在项目中,我们的设计稿、设计思路都记录在文档中,一方面保存了设计理由,一方面使项目各个成员都能方便的了解设计方案和理由。同时,如果在版本检查中也能够将检查出的问题文档化,很方便跟踪和记录。学会沟通主要有会议沟通、当面沟通等方式。沟通时应该注意使用合作友善的态度,同时还要抛弃信仰大战,寻找合适的沟通语言。控制情绪情绪会影响团队氛围;情绪会影响设计质量;情绪会影响周围同事;情绪会影响部门以及个人形象。耐心细心检查版本检查是一个需要耐心细心的工作,需要从头到尾一遍一遍的过。遗漏一点都可能对版本质量造成影响,对产品的形象有影响重视规范的作用重视规范的作用可以使得沟通顺畅,使得做的东西更加专业。项目初期就应该形成一定交互、视觉等规范,使开发在开始阶段就有章可循。
ocean wu

立体化品牌建设 ~视觉呈现 - 0 views

  • 满足基于不同媒介的显示和传播的需要,完整立体的传播品牌形象。媒介触点的丰富带来设计思维的转变,也对设计师适应不同媒介的设计能力提出新的要求,作为设计师,我们应该熟悉品牌传播过程中的各个媒介触点,让设计产出在每一个触点上有更好的品牌视觉呈现。
  • B类产品的专业、严谨、商务的业务特性决定了在一定程度上,其品牌的认知度、用户数、及受众面群体相对C类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同时,这样的业务特性也决定了B类品牌在专业度体现上的要求更高,也更克制。
  • 立体化的品牌设计是需要以产品定位、愿景、核心价值以及传播策略为依据的
  • ...6 more annotations...
  • 设计师为一个业务打造品牌时,首先要考虑的两个方向分别是,了解业务和了解用户。 了解业务 1、了解我们的业务在做什么? 2、我们的业务能为用户做什么? 3、业务当前的瓶颈什么? 4、哪些是可以通过设计解决的?
  • 抽象提炼出3个业务特性关键词
  • 了解完业务,并且理清楚问题解决思路以后,接下来先从最关键的撬动点——目标用户来着手,业务的目标用户,即我们需要触达的受众用户群: 1、了解他们是谁? 2、他们具有什么样的特性? 3、他们有哪些需求?
  • 贯穿用户从认知到认同再到合作的每一个核心链路,以建立完整的用户品牌心智
  • 品牌物料, 多应用场景下的互相配合,线上线下的一致性传递
  • 视觉品牌的高度统一,强化用户品牌心智
  •  
    新商业时代下,体验的场景在不断扩展完善,电商产品的设计也从原先单纯的线上产品设计,发展到现在的包含线上、线下、PC、无线、电子物料、印刷物料、以及视频、声效等的完整信息承载体系,作为设计师,要让设计产出在传播过程中的各个媒介触点,上都有更好的品牌视觉呈现。
ocean wu

如何用正确的方法管理高效率的开发团队 - 0 views

  • 1. 你们的项目组使用源代码管理工具了么?MVM:应该用。VSS、CVS、PVCS、ClearCase、CCC/Harvest、FireFly都可以。我的选择是VSS。 2. 你们的项目组使用缺陷管理系统了么?MVM:应该用。ClearQuest太复杂,我的推荐是BugZilla。 3. 你们的测试组还在用Word写测试用例么?MVM:不要用Word写测试用例(Test Case)。应该用一个专门的系统,可以是Test Manager,也可以是自己开发一个ASP.NET的小网站。主要目的是Track和Browse。 4. 你们的项目组有没有建立一个门户网站?MVM:要有一个门户网站,用来放Contact Info、Baselined Schedule、News等等。推荐Sharepoint Portal Server 2003来实现,15分钟就搞定。买不起SPS 2003可以用WSS (Windows Sharepoint Service)。 5. 你们的项目组用了你能买到最好的工具么?MVM:应该用尽量好的工具来工作。比如,应该用VS.NET而不是Notepad来写C#。用Notepad写程序多半只是一种炫耀。但也要考虑到经费,所以说是“你能买到最好的”。 6. 你们的程序员工作在安静的环境里么?MVM:需要安静环境。这点极端重要,而且要保证每个人的空间大于一定面积。 7. 你们的员工每个人都有一部电话么?MVM:需要每人一部电话。而且电话最好是带留言功能的。当然,上这么一套带留言电话系统开销不小。不过至少每人一部电话要有,千万别搞得经常有人站起来喊:“某某某电话”。《人件》里面就强烈谴责这种做法。 8. 你们每个人都知道出了问题应该找谁么?MVM:应该知道。任何一个Feature至少都应该有一个Owner,当然,Owner可以继续Dispatch给其他人。 9. 你遇到过有人说“我以为…”么?MVM:要消灭“我以为”。Never assume anything。 10. 你们的项目组中所有的人都坐在一起么?MVM:需要。我反对Virtual Team,也反对Dev在美国、Test在中国这种开发方式。能坐在一起就最好坐在一起,好处多得不得了。 11. 你们的进度表是否反映最新开发进展情况? MVM:应该反映。但是,应该用Baseline的方法来管理进度表:维护一份稳定的Schedule,再维护一份最新更改。Baseline的方法也应该用于其它的Spec。Baseline是变更管理里面的一个重要手段。 12. 你们的工作量是先由每个人自己估算的么?MVM:应该让每个人自己估算。要从下而上估算工作量,而不是从上往下分派。除非有其他原因,比如政治任务工期固定等。 13. 你们的开发人员从项目一开始就加班么?MVM:不要这样。不要一开始就搞疲劳战。从项目一开始就加班,只能说明项目进度不合理。当然,一些对日软件外包必须天天加班,那属于剥削的范畴。 14. 你们的项目计划中Buffer Time是加在每个小任务后面的么?MVM:不要。Buffer Time加在每个小任务后面,很容易轻易的就被消耗掉。Buffer Time要整段的加在一个Milestone或者checkpoint前面。 15. 值得再多花一些时间,从95%做到100%好MVM:值得,非常值得。尤其当项目后期人困马乏的时候,要坚持。这会给产品带来质的区别。 16. 登记新缺陷时,是否写清了重现步骤?MVM:要。这属于Dev和Test之间的沟通手段。面对面沟通需要,详细填写Repro Steps也需要。 17. 写新代码前会把已知缺陷解决么?MVM:要。每个人的缺陷不能超过10个或15个,否则必须先解决老的bug才能继续写新代码。 18. 你们对缺陷的轻重缓急有事先的约定么?MVM:必须有定义。Severity要分1、2、3,约定好:蓝屏和Data Lost算Sev 1,Function Error算Sev 2,界面上的算Sev 3。但这种约定可以根据产品质量现状适当进行调整。 19. 你们对意见不一的缺陷有三国会议么?MVM:必须要有。要有一个明确的决策过程。这类似于CCB (Change Control Board)的概念。
  • 20. 所有的缺陷都是由登记的人最后关闭的么?MVM:Bug应该由Opener关闭。Dev不能私自关闭Bug。 21. 你们的程序员厌恶修改老的代码么?MVM:厌恶是正常的。解决方法是组织Code Review,单独留出时间来。XP也是一个方法。 22. 你们项目组有Team Morale Activity么?MVM:每个月都要搞一次,吃饭、唱歌、Outing、打球、开卡丁车等等,一定要有。不要剩这些钱。 23. 你们项目组有自己的Logo么?MVM:要有自己的Logo。至少应该有自己的Codename。 24. 你们的员工有印有公司Logo的T-Shirt么?MVM:要有。能增强归属感。当然,T-Shirt要做的好看一些,最好用80支的棉来做。别没穿几次就破破烂烂的。 25. 总经理至少每月参加次项目组会议MVM:要的。要让team member觉得高层关注这个项目。 26. 你们是给每个Dev开一个分支么?MVM:反对。Branch的管理以及Merge的工作量太大,而且容易出错。 27. 有人长期不Check-In代码么?MVM:不可以。对大部分项目来说,最多两三天就应该Check-In。 28. 在Check-In代码时都填写注释了么?MVM:要写的,至少一两句话,比如“解决了Bug No.225”。如果往高处拔,这也算做“配置审计”的一部分。 29. 有没有设定每天Check-In的最后期限?MVM:要的,要明确Check-In Deadline。否则会Build Break。 30. 你们能把所有源码一下子编译成安装文件吗? MVM:要的。这是每日编译(Daily Build)的基础。而且必须要能够做成自动的。 31. 你们的项目组做每日编译么?MVM:当然要做。有三样东西是软件项目/产品开发必备的:1. bug management; 2. source control; 3. daily build。 32. 你们公司有没有积累一个项目风险列表?MVM:要。Risk Inventory。否则,下个项目开始的时候,又只能拍脑袋分析Risk了。 33. 设计越简单越好MVM:越简单越好。设计时候多一句话,将来可能就带来无穷无尽的烦恼。应该从一开始就勇敢的砍。这叫scope management。 34. 尽量利用现有的产品、技术、代码MVM: 千万别什么东西都自己Coding。BizTalk和Sharepoint 就是最好的例子,有这两个作为基础,可以把起点提高很多。或者可以尽量多用现成的Control之类的。或者尽量用XML,而不是自己去Parse一个文 本文件;尽量用RegExp,而不是自己从头操作字符串,等等等等。这就是“软件复用”的体现。 35. 你们会隔一段时间就停下来夯实代码么?MVM:要。最好一个月左右一次。传言去年年初Windows 组在Stevb的命令下停过一个月增强安全。Btw,“夯”这个字念“hang”,第一声。 36. 你们的项目组每个人都写Daily Report么?MVM:要写。五分钟就够了,写10句话左右,告诉自己小组的人今天我干了什么。一则为了沟通,二则鞭策自己(要是游手好闲一天,自己都会不好意思写的)。 37. 你们的项目经理会发出Weekly Report么?MVM:要。也是为了沟通。内容包括目前进度,可能的风险,质量状况,各种工作的进展等。 38. 你们项目组是否至少每周全体开会一次?MVM:要。一定要开会。程序员讨厌开会,但每个礼拜开会时间加起来至少应该有4小时。包括team meeting, spec review meeting, bug triage meeting。千万别大家闷头写code。 39. 你们项目组的会议、讨论都有记录么?MVM:会前发meeting request和agenda,会中有人负责主持和记录,会后有人负责发meeting minutes,这都是effective meeting的要点。而且,每个会议都要形成agreements和action items。
  • 40. 其他部门知道你们项目组在干什么么?MVM:要发一些Newsflash给整个大组织。Show your team’s value。否则,当你坐在电梯里面,其他部门的人问:“你们在干嘛”,你回答“ABC项目”的时候,别人全然不知,那种感觉不太好。 41. 通过Email进行所有正式沟通MVM:Email的好处是免得抵赖。但也要避免矫枉过正,最好的方法是先用电话和当面说,然后Email来确认。 42. 为项目组建立多个Mailing GroupMVM: 如果在AD+Exchange里面,就建 Distribution List。比如,我会建ABC Project Core Team,ABC Project Dev Team,ABC Project All Testers,ABC Project Extended Team等等。这样发起Email来方便,而且能让该收到email的人都收到、不该收到不被骚扰。 43. 每个人都知道哪里可以找到全部的文档么?MVM:应该每个人都知道。这叫做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最方便的就是把文档放在一个集中的File Share,更好的方法是用Sharepoint。 44. 你做决定、做变化时,告诉大家原因了么?MVM: 要告诉大家原因。Empower team member的手段之一是提供足够的information,这是MSF一开篇的几个原则之一。的确如此,tell me why是人之常情,tell me why了才能有understanding。中国人做事喜欢搞限制,限制信息,似乎能够看到某一份文件的人就是有身份的人。大错特错。权威、权力,不在于 是不是能access information/data,而在于是不是掌握资源。 45. Stay agile and expect changeMVM:要这样。需求一定会变的,已经写好的代码一定会被要求修改的。做好心理准备,对change不要抗拒,而是expect change。 46. 你们有没有专职的软件测试人员?MVM:要有专职测试。如果人手不够,可以peer test,交换了测试。千万别自己测试自己的。 47. 你们的测试有一份总的计划来规定做什么和怎么做么?MVM:这就是Test Plan。要不要做性能测试?要不要做Usability测试?什么时候开始测试性能?测试通过的标准是什么?用什么手段,自动的还是手动的?这些问题需要用Test Plan来回答。 48. 你是先写Test Case然后再测试的么?MVM:应该如此。应该先设计再编程、先test case再测试。当然,事情是灵活的。我有时候在做第一遍测试的同时补上test case。至于先test case再开发,我不喜欢,因为不习惯,太麻烦,至于别人推荐,那试试看也无妨。 49. 你是否会为各种输入组合创建测试用例?MVM:不要,不要搞边界条件组合。当心组合爆炸。有很多test case工具能够自动生成各种边界条件的组合——但要想清楚,你是否有时间去运行那么多test case。
  • ...3 more annotations...
  • 50. 你们的程序员能看到测试用例么?MVM:要。让Dev看到Test Case吧。我们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走到一起来的:提高质量。 51. 你们是否随便抓一些人来做易用性测试?MVM:要这么做。自己看自己写的程序界面,怎么看都是顺眼的。这叫做审美疲劳——臭的看久了也就不臭了,不方便的永久了也就习惯了。 52. 你对自动测试的期望正确么?MVM:别期望太高。依我看,除了性能测试以外,还是暂时先忘掉“自动测试”吧,忘掉WinRunner和LoadRunner吧。对于国内的软件测试的现状来说,只能“矫枉必须过正”了。 53. 你们的性能测试是等所有功能都开发完才做的么?MVM:不能这样。性能测试不能被归到所谓的“系统测试”阶段。早测早改正,早死早升天。 54. 你注意到测试中的杀虫剂效应了么?MVM:虫子有抗药性,Bug也有。发现的新Bug越来越少是正常的。这时候,最好大家交换一下测试的area,或者用用看其他工具和手法,就又会发现一些新bug了。 55. 你们项目组中有人能说出产品的当前整体质量情况么?MVM:要有。当老板问起这个产品目前质量如何,Test Lead/Manager应该负责回答。 56. 你们有单元测试么?MVM:单元测试要有的。不过没有单元测试也不是不可以,我做过没有单元测试的项目,也做成功了——可能是侥幸,可能是大家都是熟手的关系。还是那句话,软件工程是非常实践、非常工程、非常灵活的一套方法,某些方法在某些情况下会比另一些方法好,反之亦然。 57. 你们的程序员是写完代码就扔过墙的么 ?MVM:大忌。写好一块程序以后,即便不做单元测试,也应该自己先跑一跑。虽然有了专门的测试人员,做开发的人也不可以一点测试都不做。微软还有Test Release Document的说法,程序太烂的话,测试有权踢回去。 58. 你们的程序中所有的函数都有输入检查么?MVM:不要。虽然说做输入检查是write secure code的要点,但不要做太多的输入检查,有些内部函数之间的参数传递就不必检查输入了,省点功夫。同样的道理,未必要给所有的函数都写注释。写一部分主要的就够了。 59. 产品有统一的错误处理机制和报错界面么?MVM: 要有。最好能有统一的error message,然后每个error message都带一个error number。这样,用户可以自己根据error number到user manual里面去看看错误的具体描述和可能原因,就像SQL Server的错误那样。同样,ASP.NET也要有统一的Exception处理。可以参考有关的Application Block。 60. 你们有统一的代码书写规范么?MVM:要有。Code Convention很多,搞一份来发给大家就可以了。当然,要是有FxCop这种工具来检查代码就更好了。 61. 你们的每个人都了解项目的商业意义么?MVM: 要。这是Vision的意思。别把项目只当成工作。有时候要想着自己是在为中国某某行业的信息化作先驱者,或者时不时的告诉team member,这个项目能够为某某某国家部门每年节省多少多少百万的纳税人的钱,这样就有动力了。平凡的事情也是可以有个崇高的目标的。 62. 产品各部分的界面和操作习惯一致么?MVM:要这样。要让用户觉得整个程序好像是一个人写出来的那样。 63. 有可以作为宣传亮点的Cool Feature么?MVM:要。这是增强团队凝聚力、信心的。而且,“一俊遮百丑”,有亮点就可以掩盖一些问题。这样,对于客户来说,会感觉产品从质量角度来说还是acceptable的。或者说,cool feature或者说亮点可以作为质量问题的一个事后弥补措施。 64. 尽可能缩短产品的启动时间MVM:要这样。软件启动时间(Start-Up time)是客户对性能好坏的第一印象。
  • 65. 不要过于注重内在品质而忽视了第一眼的外在印象MVM:程序员容易犯这个错误:太看重性能、稳定性、存储效率,但忽视了外在感受。而高层经理、客户正相反。这两方面要兼顾,协调这些是PM的工作。 66. 你们根据详细产品功能说明书做开发么?MVM:要这样。要有设计才能开发,这是必须的。设计文档,应该说清楚这个产品会怎么运行,应该采取一些讲故事的方法。设计的时候千万别钻细节,别钻到数据库、代码等具体实现里面去,那些是后面的事情,一步步来不能着急。 67. 开始开发和测试之前每个人都仔细审阅功能设计么?MVM:要做。Function Spec review是用来统一思想的。而且,review过以后形成了一致意见,将来再也没有人可以说“你看,当初我就是反对这么设计的,现在吃苦头了吧” 68. 所有人都始终想着The Whole Image么?MVM:要这样。项目里面每个人虽然都只是在制造一片叶子,但每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在制造的那片叶子所在的树是怎么样子的。我反对软件蓝领,反对过分的把软件制造看成流水线、车间。参见第61条。 69. Dev工作的划分是单纯纵向或横向的么?MVM:不能单纯的根据功能模块分,或者单纯根据表现层、中间层、数据库层分。我推荐这么做:首先根据功能模块分,然后每个“层”都有一个Owner来Review所有人的设计和代码,保证consistency。 70. 你们的程序员写程序设计说明文档么?MVM:要。不过我听说微软的程序员1999年以前也不写。所以说,写不写也不是绝对的,偷懒有时候也是可以的。参见第56条。 71. 你在招人面试时让他写一段程序么?MVM:要的。我最喜欢让人做字符串和链表一类的题目。这种题目有很多循环、判断、指针、递归等,既不偏向过于考算法,也不偏向过于考特定的API。 72. 你们有没有技术交流讲座?MVM:要的。每一两个礼拜搞一次内部的Tech Talk或者Chalk Talk吧。让组员之间分享技术心得,这笔花钱送到外面去培训划算。 73. 你们的程序员都能专注于一件事情么?MVM: 要让程序员专注一件事。例如说,一个部门有两个项目和10个人,一种方法是让10个人同时参加两个项目,每个项目上每个人都花50%时间;另一种方法是5 个人去项目A,5个人去项目B,每个人都100%在某一个项目上。我一定选后面一种。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但很多领导实践起来就把属下当成可以任意拆分的 资源了。
  • 74. 你们的程序员会夸大完成某项工作所需要的时间么?MVM:会的,这是常见的,尤其会在项目后期夸大做某个change所需要的时间,以次来抵制change。解决的方法是坐下来慢慢磨,磨掉程序员的逆反心理,一起分析,并把估算时间的颗粒度变小。 75. 尽量不要用Virtual HeadsMVM: 最好不要用Virtual Heads。Virtual heads意味着resource is not secure,shared resource会降低resource的工作效率,容易增加出错的机会,会让一心二用的人没有太多时间去review spec、review design。一个dedicated的人,要强过两个只能投入50%时间和精力的人。我是吃过亏的:7个part time的tester,发现的Bug和干的活,加起来还不如两个full-time的。参见第73条。73条是针对程序员的,75条是针对 Resource Manager的。
ocean wu

迭代的设计 - 0 views

  • 产品团队发起项目,做前期的整体调研和评估,确定产品的定位、方向,以及大的产品概念设计。 在这个基础上将所面向的用户群进行大致划分,对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进行概要分析和总结。 最后产出:产品的整体框架,重要需求点的业务逻辑。
  • 产品架构就是他的底层数据结构,业务逻辑就是他的数据逻辑。
  • ...3 more annotations...
  • 你应该计划好你的项目,让任何一个层面中的工作都不能在其下层面的工作完成之前结束。… 在我们知道基本形状之前,不能为房屋加上屋顶。… 要求每个层面的工作在下一个层面可以开始之前完成,会导致你和你的用户都不满意的结果。… 一个更好的方法是让每一个层面的工作在下一个层面可以结束之前完成”。 拿到这里会有一点小变动,应该这么说:不能完整结束了这个阶段的工作,才开始下个阶段;在下个阶段该结束的时候,完成这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工作。
  • 不要把需求整理的非常详细以后再去内容设计,只要在内容设计该结束的时候完成需求整理;不要在开始信息架构设计的时候完全确定内容设计,只要在信息架构该确定的时候完成内容设计。也就是说“需求整理在信息架构开始的时候完成即可”。
  • 用户调研应该贯穿于设计的任何一个环节,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既起到“引导”的作用,又起到“校验”的功效。加入了对用户的研究以后,整个“迭代的设计过程”才会变得完整和丰满。
  •  
    我们针对"产品更新快"、"迭代频繁"、"多团队协作",等特性需求而改进的一些产品设计流程。这样的流程从大体上可以分成三个要点:按阶段发展相互依赖 + 表现层和底层相对分离 + 循环渐进反复迭代。
ocean wu

把用户当傻瓜,就能做好设计吗? - 0 views

  • 为用户提供好的用户体验,是产品设计(不仅仅是网站设计)的目标与方向。
  • 用户体验不等于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UCD是改善产品用户体验的一种思想。而且,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也是存在争议的,到底以用户的什么为中心进行设计?动机、需求,还是期望?是任务驱动?还是目标导向?
  • 通过采用一系列科学、严谨的设计流程与方法,可以避免以往产品中出现的、影响用户体验的问题,再次出现在新产品中。
  • ...1 more annotation...
  • 与产品定位有关,没有任何一款产品适合所有用户,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需求,甚至可能不需要这种产品。
  •  
    让新手用户以最短的时间了解产品的操作方式,建立起对产品的正确心智模型。同时,对于新手与中间用户采用不同的流程,让中间用户有更方便的途径完成操作,这是一个更为合理的设计方向。
ocean wu

目前地下滴灌技术发展及运用初探 - 结构理论 - 0 views

  • 国内生产的滴灌产品推广运用当中,广泛存在自适应性能差、自动化程度低的问题,导致灌水器容易堵塞、滴水不均匀。配套过滤、施肥设备自动化掌控技术研发落后。
  • 没有形成产品化和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 欠缺行业龙头企业。(3)国际巨头灌溉企业变成国内滴灌市场中最大的竞争威胁。
  • ...15 more annotations...
  • 开展节水灌溉,不单单能够节约灌溉用水,同样重要的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缩减劳动强度,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建议把各个地区的机械化灌溉面积,同机耕、机播、机收和机保面积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列入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平的评价指标和支持鼓励政策
    • ocean wu
       
      "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这实际是对节水灌溉相关技术提出的产品优化需求,与发展方向。
  •  三、目前地下滴灌技术
  • 发达国家所选用的地下滴灌设备大都来源于地面滴灌系统,灌水器选用的是内镶式或者是具有补偿功能的滴头以便于保证滴灌系统供水的均匀。因滴灌系统暂停供水的时候特别容易在管当中形成一定的负压,导致管外部土壤颗粒内吸而导致滴头堵塞,为此,通常会在滴灌系统中安装上真空破坏装置,此种情况下对于系统运行管理有着很高的要求。
    • ocean wu
       
      强调系统性。
  •  (2)当下未有成熟的专业设计软件安来开展相关工程设计。
  • 地下滴灌制度通常是根据实测或计算的腾发量、土壤和作物特性来进行制定的,假设遵循作物的耗水速度来确定灌水时间的化,就需要按照小定额进行多次灌溉的形式;在土壤水分降低到一个特定限值的情况下要兼顾到灌水的具体情况,就需要几天后进行一次供水。针对蔬菜等含水量多的作物一般在运用前一种灌水频率,像果树、大田作物比较适合采用后一种灌水制度。
  •  (四)设计与管理
  • 在管道水利学功能和灌溉均匀性上,地下滴灌系统设计和经管具备其显著的优势,在对滴灌技术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兼顾到滴灌系统中安装排气阀门,避免断水后的过滤处理问题,同时针对滴灌系统开展定时间的冲洗。地下滴灌技术与地面滴灌对比来看,地下滴灌系统的检修是存在一定难度的
  • 地下滴灌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当下工程设计中所濒临的问题是系统掌控的,灌溉面积在逐渐增加,使用小系统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来做大型的灌溉系统设计问题是最为显著的。
  • 毛管埋深通常需兼顾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田间耕作深度,预防由于耕翻导致的系统管网遭受严重破坏的情况发生。针对不需要耕作的作物,可以依据土壤情况和作物根系发育深度状况来适当的缩减毛管埋设的深度;二是土壤条件,针对导水性能较好的轻质土,可以适当的增加埋深来缩减由于湿润的地表造成的无效土面蒸发损失的情况出现。
  •  (3)针对灌溉制度设计理念:一是不充分灌溉理念:灌溉的目的并不是要达到最高的单位面积产量,而是要促使单位用水量的作物产量提升;二是水稻薄浅湿晒灌。这种基本做法是薄水插秧、污水返青。
  • (4)毛管设计参数的挑选。毛管埋深通常是20-70cm之间是最为合适的。针对果树,埋深在40cm左右;棉花最好掌握在10-20cm。毛管间距一般在0.25-5.00m之间。
  •  2.地下滴灌灌溉管理
  • (1)灌水频率
  •  (2)灌水量
  • 针对地下滴灌系统进行设计、安装及运作管理过程中,需要对地下滴灌技术的独特性能加以特别的重视。其中,毛管埋深和间距需要依据当地的土壤状况、作物类别、耕作措施等重要因素加以确定,为能够有效的提升我国地下滴灌技术的运用水准,目前最为急迫的问题是研发能够预防负压堵塞、具备高压力补偿功能的地下滴灌灌水器,同时需要针对地下滴灌技术在田间的运用情况进行深入探究,以便于今后能够更好地运用地下滴灌技术为作物生产所服务。
  •  
    简明说明并提出了节水灌溉相关技术的产品优化需求,与发展方向。强调强调系统性设计在应用中的重要性。
ocean wu

新锐品牌包装创新方法论 - 0 views

  • 购物和信息传递已经发生了改变,以前购物是“逛看找买”,而今已变成在一个小屏幕上的”点按扫滑”。消费方式的改变促成了“注意力经济”的诞生,因此在短时间内如何抓住客户注意力显得非常重要,而这离不开产品三重体验法:
  • 好看,即感官体验,在“颜值时代”消费者对产品的颜色、形状、图标有更高的要求;好用,即行为体验,外盒套小盒、包裹泡沫塑料甚至胶带的过度包装,只会给消费者带来不悦的体验;好喜欢,即情感体验,一个好的品牌要跟客户建立情感联系,只有产生情感共鸣,才能提高复购率、推荐率。
  • 产品包装提出了四个观点:
  • ...5 more annotations...
  • 一、看不见就卖不出去 对于品牌来说,产品包装要强化终端上的可视度,一方面,产品的包装要在第一次接触客户时抓住其注意力,“认知、引发兴趣、体验、转化、采购,不管是线下还是线上,若第一个触点错过了,后面的环节也就错过了。”另一方面,卖点要直接,要快速建立消费者和品牌的相应联系。
  • 二、包装需体现品牌语言 陈兵指出,包装的力量不仅仅是物权的象征,更是生活方式与价值主张的密码。比如,洛可可为小仙炖即食燕窝设计了独特的瓶型:碗形瓶身不仅小巧精致,同时解决了普遍存在的瓶底死角问题,瓶底则应用了仿钻石纹设计以增加摩擦力利于手握开盖,让女性消费者可以随时优雅的享用。 经过KOL推广,叠加内容、情感、口碑营销,小仙炖在消费者心里产生了情感共鸣,不单是燕窝,更是一种从容美好的生活方式。数据显示,2020年“双11”,小仙炖斩获健康、滋补、燕窝第一名,销售额突破4.65亿元,同比增长262%。 “站在用户的角度,包装产品。”在陈兵看来,这是小仙炖成功的原因,也是品牌发展的关键。
  • 三、超越功能的思考 在陈兵看来,产品包装还要考虑消费者购买产品后的体验。以海底捞自热火锅套餐为例,老版产品从拆开包装到吃完丢弃需要20个操作步骤,洛可可在结合了100位用户的建议后,通过30名设计师从造型、结构、材质、体验四个方面进行了改造,将20个步骤缩减为12个,并采取了九宫格的造型设计,新版一经推出便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细节决定成败,产品给消费者的细节体验很重要。”
  • 四、简短明了的沟通卖点 出众的产品包装表达,是品牌沟通的开始。在现场,陈兵分享了VETO的案例。酒饮市场竞争激烈,洛可可精准定位前卫、真实、无畏、喜欢新鲜事物的年轻人为VETO的客户,并以极富个性的牛头梗为产品图标,整个包装具备吸引性、传播性和有效性。此外,洛可可发现小瓶装更受欢迎,于是引用X2的概念,用瓶贴的方式一分为二,既增加了终端的接触面积,又可以让消费者在使用时增加分享。 陈兵认为,大部分企业其实不是死于如火如荼的外部竞争,而是自闭、自毁于对用户需求的漠视。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除了产品本身的知名度和满意度外,站在用户角度考虑的包装设计正在影响着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也成为了品牌成功的关键。
  • 客户为核心如何建立客户的同理心,在产品的表达上怎么和用户沟通,以及和用户应该建立怎样的关系。
ocean wu

Principles Of Effective Search In E-Commerce Design - Smashing Magazine - 0 views

  • 良好的设计高级搜索有几个好处,可不仅仅是一个笨拙的,复杂的工具。首先,有效的搜索可以加速销售过程。销售可以更快 增加转换,因为你不会失去客户谁放弃试图寻找的产品。此外,快速,准确,成功的搜索增加您的客户的信任。在本文中,我们会检讨如何建立一个接口,为用户提供 权力的高级搜索 同时保持 清晰的简单的搜索.还要考虑我们以前的文章:设计搜索结果:最佳实践和设计模式设计神圣搜索框:实例和最佳做法15个常见错误的电子商务设计
  • 1。拆除壁垒虽然几乎每一个电子商务网站拥有先进的搜索,旅客不使用它。首先,人们只使用的工具,他们看到的。高级搜索通常是很难被检测到。这个链接通常是太小和丑陋,所以华而不实简单的搜索按钮附近制伏它。因此,即使用户倾向于执行高级搜索,他们没有这样做的动机。这个词本身是可怕的:“先进的。”这意味着我们将要遇到的事情复杂化。很多时候,我们做的。但即使我们看到先进的搜索链接,并没有因为它吓倒,我们不使用它,因为我们 看不到好处。谁做的少数使用它看到,一旦他们执行搜索,所有的“先进性”都将丢失。因此,要帮助我们的用户利用先进的搜索能力,我们必须解决的可用性问题,实施新办法,改进我们的搜索术语。2。方法有几种方法,提高检索。对先进典型的做法是搜索 参数搜索。用户设置参数的使用文本框,经营者和下拉菜单。何时 可用性大师告诉你不使用高级搜索,它们通常指的是这种类型。它通常有一个复杂的接口,但可以是非常简单而有效的,只要最重要的字段显示,你坚持形式设计的基本准则。Momondo 优雅,有效地坚持最重要的投入领域,使参数搜索用户友好。Trulia的's参数搜索是较为复杂,但通过输入提示周到的支持和提示。选项更是隐藏在“更多搜索选项”高级用户的联系。一个好办法,避免畏惧的人,是变相的参数搜索的复杂性。只显示片段接口的使用 响应披露/使反应模式。当用户设置一个参数,他们沿着,然后下一个过滤器显示。该解决方案可以用来指导新用户,但它可以刺激孔和高级用户。论 MyBankTracker,用户必须选择“是”的“比较的”什么是您目前的APY?“的问题,显示您的银行APY”选项。分层搜索 电子商务正在成为事实上的标准电子商务网站。用户执行一个简单的搜索第一,但在结果页上,然后,他们可以通过缩小钻链接(单一选择)或1(对于多个不重叠的选择)复选框选择搜索。这可以高于进步披露/有利的模式,易于使用普通高级搜索。 亚马逊 采取了类似但略有修改的方法:当用户开始搜索时,他们可以像一些缩小设置过滤器“,只有书”在一开始。过滤 亚马逊.过滤的搜索 加+ 是一个比较复杂,但仍然容易使用。又是支持输入提示和提示。
  • ...3 more annotations...
  • 结论相反,人们普遍认为,高级搜索是不是老伐木过去的怪物。如果考虑到实用性和关键结构和概念所作出的修改,它可以是一个有效的工具 增加转换 并帮助用户访问更多的产品。当然,不是每一个电子商务网站需要先进的搜索。您可能太少产品或你的产品可能是独特的,难以区分。高级或分层搜索,较有利于当你有各种各样的产品。
  • 更多资源有益的,好的搜索界面的例子推进高级搜索彼得莫维尔搜索模式3快速设计模式的更好的分层搜索10规则的分层搜索的旅游网站最佳实践设计分层搜索过滤器过滤排序:提高产品findability电子商务面导航搜索和高级搜索用户体验需求高级搜索:是的名称问题?
ocean wu

用户的期望值和用户体验 - 0 views

  • 用户在使用某种产品之前,根据使用类似产品的经验、品牌忠诚度以及用户个体的需要,对该产品的功能、外观等方面的一个主观判断。
  • 用户在使用某种产品之前,根据使用类似产品的经验、品牌忠诚度以及用户个体的需要,对该产品的功能、外观等方面的一个主观判断。我把用户期望值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普遍期望;一个是个体期望
  • ...2 more annotations...
  • 普遍期望:指某一类群体的用户的期望值,这类用户因为有着相似的工作经历、生活环境等一些条件,所以对该产品的期望值有其相同的地方,其共同的期望就属于普遍期望。个体期望值:是指用户个体与个体之间有其各自不同的差异化,所以对同一产品会产生细微不同的期望值。比如说手机产品,对于学生群体来说他们都期望手机价格适中,外形时尚。但是男同学和女同学对于手机的色彩的期望值却大不相同。所以说任何产品的设计、推出都要分析研究用户期望值的这两个层次,对于我们更好的锁定目标群体、研究用户都是很重要的方面。
  • 用户期望值和用户体验的关系 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两者所处的阶段不同,前者属于产品的预期阶段,后者属于产品的使用阶段。当用户体验高于用户的期望值,那么对于用户在精神上会得到极大的满足感,会对该品牌的产品产生更强的忠诚度;反之者用户会有极大的失落、不满,进而对该品牌的产品产生不信任感。所以在产品推广中,不要使产品让用户有过高的期望值,不然一旦你的产品达不到用户过高的期望值,将对产品和品牌产生极大的破坏。
ocean wu

创业黑箱:理解产品和商业的逻辑 - 0 views

  • 不同项目的发展路径不同,发展路径不同,商业化的路径也不相同,
  • 不同的阶段你可能会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盈利。商业模式有好坏之分,也有阶段之分。
  • 事为先,人为重
  • ...16 more annotations...
  • 创业是一个黑箱,我们能看到的东西就只有产品和服务,但是产品和服务是最表面的东西,有人从黑箱里面进去,最终做成个上市公司,有人从黑箱进去,结果没做成。
  • 先给大家讲个笑话:一漂亮性感无敌的女神同事,其老公给她送午饭,没说话放下就走了。新来的男同事问 : 那是谁?她 : 送外卖的。问: 没给钱?她: 不用给,晚上陪他睡一觉就好了……男同事若有所思…… 第二天,男同事为她带了四菜一汤的午饭,整个办公室轰然大笑…… 所以说不要在浅层观察后,就贸然复制别人的商业模式,你不知道人家有什么核心竞争力!
  • 多项目大部分的瓶颈都出现在人上,人的发展速度没有跟上事情的发展速度;或者合伙人之间或者和团队之间出现了问题和分歧没有及时得到解决
  • 所以永远要去找团队最需要的人
  • 产品往往是一开始的一个切入点。有些产品先天和商业化紧密结合,比如电商,但是还有很多项目,大部分产品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和未来的商业化是两个环节的东西。
  • 所以大部分项目都会经历两个过程,通过找到合适的需求点找到合适的产品切入点,等发展到一定阶段再通过合适的商业模式进行变现
  • 商业化永远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去低成本实现规模化。
  • 不同的商业化路径项目发展的策略也会不太一样。比如想做平台,可能早期产品会追求用户规模,早期可能就是如何去快速低成本去实现规模化的临界点,并且在过程中不断思考和尝试商业化;有些模式可能一早就有现金流,这样的项目在过程中可能需要考虑的是如何不断提高效率,提高商业化的效率,如何快速的实现规模化。
  • 不同的商业化路径你在不同阶段需要关注的核心运营指标也是不同的。
  • 商业其实本质就是如何通过你的产品实现商业价值的逻辑。
  • 理解商业就是在理解商业和你满足用户需求之间产品的逻辑:
  • 用户为什么要用你的产品,产品解决什么需求,目前他们这种需求的解决方法是什么样的,这种解决方法有哪些问题,自己的方案和他们相比的优势在什么地方;二是你将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赚钱,从谁身上赚钱,他们愿意付费的痛点是什么?
  • 关健是,你期望的用户群是谁,你是否真正了解你的用户群,还是基于自己的逻辑为你的用户设计产品?向你付费的人他们真实的需求你是否了解?
  • 只要能够为你的用户实现价值,并且公司也能实现商业价值,员工也能得到他们满意的工资,这就是成功的商业
  • 远大的梦想不是一步到达的,所以是个长跑。理想是由多个现实的目标来实现的,所以一个很好的节奏感其实是分解目标和阶段的能力。好的节奏感能够让你的团队有阶段性的成就感,也会让你的团队成员有一个清晰的愿景。
  • 产品、运营和市场都是为商业服务的,所以从目前的阶段到你希望达到的状态的路径和策略是最重要的,产品的节奏,运营的节奏,市场的节奏都是紧密结合。别人可以抄袭你的产品,但是不能抄袭你后面对于公司发展的策略和路径。
ocean wu

女生穿搭入口--签约设计师,自建制造工厂 - 0 views

  • 包是女生搭配中最重要的部分,同时作为服装配饰的最重要的一个品类,它的搭配属性使得购买频次也会越来越高,因此它可以成为切入女性服饰消费最好的入口。
  • 目前国内的配饰设计尚处于萌芽阶段,但国外相对成熟。北山主要同国外顶级的艺术院校合作签约
  • 国外人才市场竞争激烈,进入大品牌的工作机会较少,而建立独立品牌,无法掌控其背后复杂的生产供应链,成本很高。和北山的签约合作,不仅能发挥自己才华验证自己的设计,有北山柔性供应链支撑,还能进入中国不断增长的消费升级市场。
  • ...5 more annotations...
  • 在产品供应链方面,传统品牌通过预测流行趋势,进行的流水线生产和渠道冗长铺货的模式,形成大量库存。“这主要是因为生产了和用户需求脱节的产品,如果我们能够在设计生产销售的过程中就引入用户数据分析,做出更符合用户的期待产品,就可以大大减少库存。
  • 成熟款孵化机制:通过自有工厂,进行小规模生产预售。通过预售的用户投票,及主动用户调研来筛选出有爆款潜质的产品。在成熟款孵化机制中,也可以将用户数据分析提前到设计阶段,针对用户反馈对款式、颜色、材质进行不断迭代。当用户数据积累一定程度,设计出无限接近用户的喜好的产品。
  • 通过淘宝、微店和线下设计师买手店渠道销售,并初步建立起自己的直销网站,“这样也可以针对用户做更精准的运营,有些款可能前期因为数据量不够大,有些款式被筛掉了,用户可以通过召唤游戏进行召回,比如说,我们发起‘找同好’活动就可以’复活’该款。
  • 主要在微信、微博等社媒进行口碑营销。也在通过国外的网红营销、媒体报道、参加国外顶级时装周等来打造品牌影响力,曾入选2017年2月伦敦时装周Designer Showroom,2016年10月东京设计周设计师展,6月柏林设计周设计师展,3月中国国际时装周10+3 Showroom。
  • 不是想做箱包品类,小众市场,甚至去教育培育用户,而是想用设计感、品质和审美调性,来吸引注重穿搭的精准用户,通过对这批粉丝的运营,成为穿搭市场的入口。当包包这一品类成熟后,可以自然的拓展至服装配饰的其他品类,如鞋子、首饰、帽子等。
1 - 20 of 121 Next › Last »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