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互联网之'我的阅读'/ Group items tagged 用户行为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ocean wu

WAP的用户行为分析--无聊经济 - 0 views

  • 在使用WAP的原因分布中,“在移动状态下(如上下班途中等)使用”的比例超过了一半,选择“在无聊的时候,打发时间”的比例也超过1/3,而“在一些突发需要上网的时候只能使用WAP”的比例也超过1/4,因此可以发现WAP的移动性即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是其吸引用户最主要的方面。此外“包月资费便宜”和“对新技术比较好奇,尝试一下”的比例分别为18.5%和17.0%。
  • 数字音乐产业来说,研究WAP用户其实是研究未来音乐消费者的特征。目前是铃声业务业务,接下来是全曲下载业务。
  • 用户一般在以下情况使用WAP:在车上,上课时(无聊时),等车中,临睡时床上,出差途中。
  • ...17 more annotations...
  • WAP用户的特征: WAP用户分布很广,也会有高低用户之分,例如有大城市用户和中小城市的用户;有高端机型用户和低端机型用户;有白领用户和农民工用户。但是,WAP仍然有一个主要消费人群。一般来说,低端用户虽然收入很低,但是却为WAP业务(图铃等)付费的主要人群;高端用户(高端收入、高端机型、大型城市)虽然是WAP的浏览用户,但是他们很少会为WAP业务付费(例如付费图铃业务等)。 高端机型用户一般为白领,销售人员,还有部分大学生,这一类人群中技术发烧性用户比较多;WAP的低端机型的用户一般为务工人群,例如广东外来务工人群,他们住集体宿舍,没有电脑上网,没有电视。 WAP用户有一个共同特点是:群居;在公司和公车上,外地出差中使用WAP;其中学生和打工仔都是没有电脑和电视的宿舍中使用,一般会集中在晚上临睡前上下班的公车上(铃声下载类的操作一般不会在地铁里,因为信号不太好)使用业务。
  • 1、用户的地域分布 WAP主要分布在广东、北京、上海、江浙等发达省份和城市。
  • 2、上网条件       之前说过,WAP是无聊经济,是在没有电视和电脑上网的情况下才被迫使用的。根据WAP用户的使用动机,用户通常都会在闲暇无聊的情况下浏览WAP门户网站,拥有无聊闲暇时间最大的是经常跑外的销售人员,以及公车上班一族,以及上课时无聊的学生一族。
  • 4、年龄 WAP 用户中,年龄在18~24 岁的比例超出了一半,为51.6%,年龄在25~30 岁的比 例也超出了1/4,为27.8%,31~40 岁的比例为13.1%, 40 岁以上的比例仅有2.2%。值得 一提的是,“80 后”的用户占到所有用户的73.2%。与传统互联网网民相比,WAP用户的年龄更加年轻,也更加集中于18~30 岁年龄段。
  • 3、性别 WAP用户中,男性占到了8成,女性仅为2成(目前有调查说女性WAP用户在增加的趋势),而传统互联网网民中男性的比例为58.3%,女性为41.7%,可以发现WAP用户男性用户的比例更高。这和WAP的主要群体的职业也有关系。
  • 但是WAP却不属于最高端人群的业务,而是这些地方的中低端人群消费的业务。以广东为例,广东WAP用户占1/4,但是WAP业务规模却占全国一半以上。这是因为广东外来务工人群居多,一般都是封闭式的工厂,工人住宿舍,WAP是这个人群特有的消遣方式,是一个专门为低收入人群服务的市场。
  • 2、WAP内容单调。内容方面是导致使用者放弃手机上网的原因。 内容上的单调、匮乏致使目前使用者新鲜感逐渐消失,导致每次上网都是无特别目的,而内容或服务的介绍文字非常古板,千篇一律缺乏特点与个性。内容更新慢,主要从铃声图片感觉明显--1-2个月才有些变化。 用户对全曲下载的内容要求比彩铃要挑剔的多。使用频率更活跃,也更容易退订因为彩铃用户听不到自己的歌曲,所以很容易沉默。全曲用户需要天天有新东西,因为近半数的用户会天天浏览。 
  • 7、PC以及手机操作水平 很多用户都是没有接触过互联网而直接使用WAP的。WAP用户的PC操作水平分三部分人,一是技术型用户,玩家级别的;二是初级水平;三是不会上网的。除了少量技术型用户,大部分用户对PC的操作水平都不是太高。
  • 1、WAP用户形象目前手机上网的形象目前被认为是时尚一组。即便是农民工兄弟的使用,其形象也是在农民工群体中相对时尚新潮一组。 目前使用群体特征:时尚、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容易接受新事物,对资讯需求大,对技术感兴趣的男性年轻用户居多。
  • 3、WAP 上网的使用特征分析 WAP 用户中新增用户的规模较大,一年内的新增用户占到所有用户的47.5%;6成的用户使用WAP的频率不低于每周一次,平均每次使用WAP的时间以10~30 分钟最多,重度用户占所有用户的40.4%;有54.3%的用户只上或者尽量选择免费的网站,31.6%的被访者表示无所谓收费和免费,14.2%的被访者表示只上手机内置的网站。 WAP 用户认知WAP 站点主要通过三大途径:手机内置、口碑相传和传统互联网;用户使用较多的WAP服务有手机图铃下载、WAP 搜索、在线游戏、在线音乐和在线图书;WAP 用户对目前手机上网的意见主要集中在速度和资费方面;用户经常访问的WAP 网站中,排名前十名的为(按照中文名称拼音排序):3G 门户、空中网、乐讯网、手机百度、手机搜狐网、手机腾讯网、手机新浪网、网易WAP、易查搜索和移动梦网;
  • 5、职业 WAP 用户中,学生和基础职业(保安、军人、工人)占大部分。其中学生的比例超过了2 成,企事业单位普通员工的比例约为1/4,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的比例也达到了10.8%,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也达到了16.2%,农民工虽然在这里面的比例不是太大,但是农民工却是WAP付费业务消费的中坚力量。 WAP 用户中,文化程度为高中的比例最高,为35.8%,文化程度为大学本科和大专的比例则分别为27.1%和21.7%。
  • 4、WAP 用户使用频率 对WAP的使用频率分布中,每天使用多次的比例为13.8%,每天一次的比例也有15.3%, 每周至少一次的比例为28.3%,这三者汇总的比例占到了57.4%,这说明WAP用户对WAP 的使用频率较高,近6 成的用户使用WAP的频率不低于每周一次。学生用户的使用频率略 高于非学生用户。 WAP 用户平均每次使用WAP 的时间以10~30 分钟的比例最高,为31.8%,在5~10 分钟的比例也超过了两成,总体上看WAP 用户每次的使用时间都不长,平均在30 分钟以内的比例为64.7%,在1 小时以内的比例为80.9%。非学生用户平均每次使用时间要略高于学生用户。将WAP使用频率与每次使用时长交叉可以发现,使用频率较高的用户平均每次的使用时间长度也比较长,这是由于用户的使用习惯受到惯性影响。
  • 7、用户经常访问的WAP站点 WAP 用户经常访问的WAP 网站中,排名前十名的网站为(以下排名不分前后,按照中文名称拼音排序): n 移动梦网 n 3G 门户 n 空中网 n 乐讯网 n 手机百度 n 手机搜狐网 n 手机腾讯网 n 手机新浪网 n 网易WAP n 易查搜索
  • 6、使用WAP 的平均每月花费 WAP 用户使用WAP 的平均每月花费在11~20 元间的比例占所有用户的1/4 强,在21~50 元间的比例超过了1/5,6~10 元的比例也达到了1/5,超过2/3 的用户每月花费在WAP上的费用在6~50 元之间。
  • 手机图铃下载使用状况:最近半年内使用过WAP 下载手机图铃的比例占到了所有WAP 用户的63.0%,那么意味着半年内使用WAP下载图铃的用户约为2460万人。调查发现通过WAP下载手机图铃的用户典型特征为男性、24~30 岁、月收入为1001~3000 元的企事业单位普通员工。 WAP 音乐使用状况:最近半年内通过WAP 在线试听/下载音乐的比例为40.2%,那么意味着半年内通过WAP玩在线试听/下载音乐的用户约为1570 万人。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下,年龄在18~24 岁之间的用户更倾向于通过WAP 在线试听/下载音乐。
  • 6、收入 WAP 用户的个人月收入在1000-2000 元的比例最高,达到了29.5%,2000-3000元的比例为16.2%,而无收入的比例达到21.1%是由于学生用户占有相当的比例。WAP用户中月 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比例达到了78.1%,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仅为21.9%。      WAP中高收入的人群是白领阶层,属于技术发烧型的人群。他们无论是电脑还是手机,还是其他数码产品都比较精通。WAP中的中收入人群可能是销售人员,上网条件不太便利。 WAP用户中,每月话费消费在100元以内的占56%。这也证明WAP是为特定的低收入用户服务的业务,他们钱不多。但是有闲,并且很少有其他可替代的娱乐项目;而高收入用户一是时间比较繁忙,有钱无闲;二是有其他的可替代WAP的娱乐项目。
  • 5、WAP 用户对站点选择的态度 27.5%的被访者表示只上免费的WAP网站,还有26.8%的被访者表示尽量选择免费的网站,此两者占到了所有被访者的54.3%。有31.6%的被访者表示无所谓收费和免费,只选择上自己喜欢的网站,此外还有14.2%的被访者表示只上手机内置的网站。
  •  
    感谢分享!
ocean wu

从征途中学习社区运营_Yum.cn Design Studio - 0 views

  • 1、网络游戏就是一个网络社区。 网络游戏中的一个玩家可以看做是空间的用户。 网络游戏中的公会可以看到是群组\圈子。 …… 2、游戏有游戏的理念,社区也有社区的理念。 “征途”的游戏理念是:给与玩家最大的满足感,让你爽,并且向往花钱换来的更爽。 而社区的理念呢?社区的理念和游戏的理想差不多:这个社区的意义在哪?社区做成什么样子?用户能获得什么?社区的核心价值?…… 前天翻出了黄志光的一篇旧文,里面提到了种子论。社区的理念最核心的一部分就是种子。 3、让用户尽快的找到感觉。 征途让用户在20分钟内升到10级,让用户的迅速的进入到角色中。 而社区呢?如果用户进入一个社区找不到方向是很危险的,除非这个社区里有他的朋友。 当用户进入一个社区时,根据用户填写的个人资料,向用户推送相关的人、群,进而让用户在社区了动起来是值得做的一件事情。 4、让用户进入社区就能得到惊喜。 用户在10级时能获得一把属性远比15级装备还优秀的武器。这让用户进入游戏后就获得了惊喜,进而能激励用户继续玩下去。 用户进入一个社区后呢?他能获得的惊喜有哪些呢? 空间马上有人来踩?博客有人回复?帖子有人回复?…… 让用户在一个新社区获得它在别的社区得不到的惊喜是非常重要的。 5、最快捷的帮助 文章中“问题五”提到了征途中快捷的帮助系统。 快捷的帮助系统对于任何产品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让人参与的社区,当用户为了一个功能的使用绞尽脑汁的时候,也是他要离开的时候了。 6、降低用户的沟通成本 征途将用户操作做到了最简单的程度,只需要按照Ctrl+Z就OK了。这时用户有时间来聊天,进而成了朋友。这个问题在文章“问题六”中提的很清楚。 其余游戏PK时操作的要求都是很复杂的,而征途将这个功能最简单化,让用户去认识朋友。因为征途明白,用户不会离开有朋友在玩的游戏的。 社区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降低用户的沟通成本。社区该如何来做呢? 社区也应该将最post之类的功能做的最简单,让用户有其余的时间来干别的事情,比如互访,互访是产生交友行为的基础。 同时,如果一个用户有多个朋友在使用一个社区,他会离开这个社区吗? 7、让用户体验到乐趣 征途通过花费点数答题的形式来让用户获取乐趣。(详见文章“问题七”)。 社区是一个汇聚人的地方,是不是也应该提供一些好玩的东西呢? Facebook F8平台上有很多好玩的Applications。其中,前端时间我和我老大一直在玩Car IQ和WereWolves,的确很好玩啊。 搜狐社区中有个“押宝”游戏,搜狐社区的用户几乎没有没玩过的。要玩这个游戏?需要消耗积分的。获取积分?去发帖、回帖吧。 8、让用户觉得能获得利益 文章中“问题八、九、十”都在讨论一件事情,那就是付钱的问题。 通过投资回报的理论,征途在用户达到30级的时候诱导用户消费。用户不消费的话也没关系,他让用户觉得征途给用户带来了利益,利益就是用户免费获得的道具。 社区能给用户带来什么利益呢? 关系?虚荣心?认知度?…… 9、让用户获得最大的虚荣心满足 在征途中,当你杀了一个玩家,游戏的通知系统会通过屏幕显示的方式告诉全服的人,你的虚荣心获得了最大的满足。激励你会继续在征途里玩下去。 社区呢?如果让用户获得虚荣心是非常关键的。 在空间中,用户的虚荣心莫过于点击量。 新浪博客在运营中不断的推出谁的博客又过千万了,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刺激用户的虚荣心,还有及时刺激其他用户,让他们也尽快的加入千万博客俱乐部的行列。 搜狐社区推出等级制度后,对第一个升级到最高级“狐之王者”的用户进行了长达一周的推送。 10、结合产品特性的推广 对征途的两个产品推广活动非常钦佩。尤其是“练到60级,如果说《征途》不好玩就能获得赔款”活动! 11、让用户之间产生关系 征途似乎是我听过的第一个把“人与人交互”作为重点来运营的游戏。 社区要为用户提供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降低用户之间的沟通成本。这点,真的要深入思考一下了。 12、高级用户和新用户的互补 征途通过国战系统将人民币用户和新用户之间的感情拉近了。让两类用户都能获得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在社区中,怎么样通过活跃用户来影响新用户是一个问题。
  •  
    Save Bookmark
ocean wu

用户体验与产品管理 | 黄主任 - 0 views

  • 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 UE)专业人员正逐渐从商业角度对他们的工作感兴趣,在他们的核心观念中,UE的重点是理解用户需求并创建有用和易用的产品来表达这种需求。 UE人员常常在他们的研究、设计和创意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时感到非常失落。差不多每个UE人员都有过与那些尽管缺少交互方面的需求和流程的知识,却根据他们的感觉或毫无道理的看法来驳回一个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设计的领导者打交道的糟糕经历。 很多UE人员逐渐意识到他们有经验和洞察力来运用权威性并在帮助构建的产品中发挥更大影响力,产品管理人员也对这些希望扩大影响以保证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开发顺利进行的交互设计师、信息架构师和易用性工程师等有了更多的兴趣。 对很多UE实践者而言,成为产品经理(Product Manager, PM)是一个合理的转换,因为两者往往需要类似的技能,特点和能力。此外产品管理是很多组织共有的角色,向这样一个已存在的角色过渡是较为容易的,只是信息架构师或交互设计师如果选择用这种直接方式来影响产品的话,他们还需要学会换位思考。
  • PM的职责 PM的基本职责是理解市场并推动适应市场的产品开发,由于UE人员往往已经熟悉了设计的用户需求也具备相应市场知识,因此他们具有成为优秀PM的潜质。 PM还有如下一些较高层次的职责: • 建立产品策略,重点是对产品的未来有长远和有说服力的眼光。 • 将策略转化为产品路线,有了清晰的远景和策略后,PM就要与管理层一起确认并执行策略。 • 撰写支持商业策略和市场需要的需求书,确定主要路线,然后细化特定的可执行的需求。 • 确定以合适的顺序,在合适的时间提供合适的功能特性(features),以客户价值和市场的关联程度来划分这些特性。 • 确定与市场间有适当的沟通渠道,以合适的方式向合适的人发送合适的消息,并确认客户已了解到他们的产品。
  • 产品管理和用户体验的差异 尽管PM的职责很广也很有战略性,他们还需要负责在战术层面具化他们的战略。在一些细节上,PM可能存在与UE人员重叠的问题。正如Johathan Korman写道: 当我向那些不了解"交互设计"的人们描述我是做什么的时候,首先我说:"我观察用户的需要,确定哪类产品最适合他们,然后制定关于这个产品的行为规范,以此推动开发团队的工作。"人们常常回应说: 在我的组织里,我们称这个为"PM"。 乍一看,用户体验的角色和产品管理惊人的相似。然而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产品管理和用户体验在职责、重点和依赖度上是有区别的。 职责: PM负责整体成功,而用户体验人员是负责界面设计能满足用户需求并易于使用。UE人员也应该像销售、营销、工程人员那样关注整体的成功,尽管并不负责这些方面。 重点: 当UE人员聚焦在界面与产品体验之时,PM会从整体市场反馈、特定市场规划、竞争力、技术、收益与损耗以及可调用的资源等方面来审视这些界面与产品体验。 依赖: 信息架构师(IA)、图形设计师、易用性专员等主要集中在界面上,使得他们依赖自身或处于类似角色的其他人一起来完成工作。PM则坚定地要求他人能执行其产品策略,他们更多地需要融合一些微妙的产品目标、策略、影响力、坚定和公平的决策等因素,这些要求多甚于UE人员。 或许Johathan Korman最好地诠释了PM与其他角色如UE之间的差异: PM负责产品应该做什么(What the product should do),而其他角色负责产品怎么做(How the product does that)。
  • ...7 more annotations...
  • PM是什么? 传统意义上PM就是一个产品的主管,为了方便讨论,我们这里将产品定义为软件、网站、网络应用、局域网或技术产品。 作为一名领导者,PM将对整个产品的成功负责,这其中包括用户体验。对技术产品而言,用户体验是产品成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当然还包括其他方面,像产品的销售、技术、法律、商业模式、定位、品牌和营销等。 PM应该扮演一个领导者而非独裁者的形象,才能保证产品的成功,并得到各方的支持。像总统会与负责防务、交通、农业等的官员共事一样,PM团队也包括营销、技术、财务和其他领域的人。与票选民主不同,PM对用户和客户负责,通过收入、利润、用途和其他市场驱动因素来实行决定民主。 产品管理中涉及的各项任务和领域使得PM必须精通业务的方方面面。
  • 产品管理与用户体验的冲突 最常见的UE与PM间的冲突就发生在该产品应该做什么与产品该怎么做的讨论上,双方经常辩论谁应该负责定义产品特性与需求。PM感觉应该由他们负责,因为他们管理产品,但是UE人员感觉应该由他们负责,因为他们花了时间来研究用户需求并直接与客户和用户互动。 最终由于PM对整个产品的成功负责,他们也就成了决定产品做什么的最后仲裁者。好的以市场为重点的PM应能理解市场背景和客户需求,并在第一手经验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决定合适的产品特性与功能。 然而UE人员常常对此非常光火,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更贴近客户和用户,理应负责产品的需求收集和定义。好的PM应该象UE人员那样贴近自己的用户,否则就会脱离用户,只知道坐在办公室里开大会,让UE人员来做此类研究。 好的PM能深知用户体验这个角色并理解其重要性,重视他们的投入并利用他们的研究和建议来创造优秀的产品。正如总统需要从自己的内阁成员那里获得建议一样,PM也应该利用自己的"内阁成员" — 用户体验、市场营销、技术等 — 去做出决策。 从UE人员向PM角色的转换远不止去操作所有的界面设计, PM一项很重要也很有挑战的任务是负责确定产品的目标与策略,树立内在和外在的产品领导能力,创造商业模式及获得资本,从小事出发又能着眼大局,并协调市场、工程技术、财务、销售当然还有UE一起向成功迈进。 在第二章,我们将向你介绍迈向产品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你在UE岗位上不可以做而在PM角色上需要做的事情、成为PM你必须做哪些准备、UE背景的人成为PM后常有的缺陷等,来帮助你作出这中转变。
  • 平衡各方力量 确保你的产品重点是客户和用户需求非常重要,但是其他方面同样值得关注,包括但不限于: • 销售目标 • 市场/品牌目标 • 技术趋势 • 文档管理 • 预算管理 • 市场趋势 • 竞争力 • 商业模式与回报 (可能的人员浮动、变局影响、价格杠杆等) 做好一款产品需要在商业目标、用户需求和市场效应之间进行一系列权衡,作为PM,你就必须在各方之间努力做好平衡。
  • 推广产品 你必须同时在内部(包括销售、市场、管理层、开发者等)和外部(包括客户、用户、业界分析员和媒体)取得支持。仅仅只是开发出一款好的产品还不够,你还必须让人们知道它,推广它的好处。 向组织中的其他产品提供策略投入 如果你是一间中型或大型公司的PM,你在这个位置上同样需要影响其他产品。你也会同其他公司内的其他PM交流,你需要考虑公司的全部产品线,并将你的产品融合其中。 你面临的挑战与压力 PM这个新角色会让你很有荣誉感和责权感,而且新头衔带给你的影响力可能会胜过其他,但它也是”带刺的玫瑰” — 你同样必须应付挑战和压力。
  • 在前一章中,我们勾勒了PM的职责、PM与UE人员的差异以及为什么两种角色之间会产生冲突等。 现在我们来介绍当UE人员成为PM后其思考重点、职责与挑战将会发生哪些改变,离开UE工作岗位后你将有哪些收获与损失以及如何为这种转变做准备等。 在你向PM的角色纵身一跃之时,最好清楚这次跳跃对自身的影响。 作为UE人员不可以做而作为PM必须做的事情 成为PM后,你每天的工作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你必须运用你的全部知识投入到整个产品中。作为UE人员你也许能同样做到这一点,但是限于行政授权你未必需要和公司内的全部决策部门打交道,以下就是你的一些"新职责": 关注产品策略以及客户和终端用户的需求(这也是你做出转换决定的原因) 你必须长期地研究客户和用户,找出用户需求与商业目标的切合点。相应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并有意识地利用它。 从产品的整体性上协助确定用户的焦点,不只是设计 沟通、政策以及定价都必须整合成为"客户体验"的整体,过去我们常常对这些方面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成为PM后你就必须对关乎产品体验的方方面面负责了。
  • 学习并准备成为PM 因此,你想成为PM? 不知道从何做起? 除了上面提到的以外, 你还应该增加你在产品管理方面的知识,从中找到你为这一角色转变所需要的东西。 想想你迈向UE之路时候所做的事吧: 书、博客、会议、小组讨论、各种组织以及导师等,它们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果你想成为PM,这些方式依然有效。 成为PM最好的条件是通过培训和会议。差点忘记提了,我们在IA 2007峰会: 你想成为产品经理 上有一个预备会议,这个半天的训练营上将会集中讨论如何从UE向PM的角色转变,包括如何更好地平衡你现有的技能以及怎样避免潜在的不足等。 还有其他组织提供类似的训练营活动,包括: • 实务营销 • 280小组 • Blackbot • ZigZag营销 • 硅谷产品小组 有大量非常好的Blog在讨论产品管理,你也可以从中选择: • Roger Cauvin的博客 • 实务营销的博客 • SVPG博客 • 产品管理观察 • Tyner Blain • Michael的产品管理与营销 • 如何成为优秀的PM (它的联合作者之一便是 Jeff Lash) 还有很多从UE角度来谈产品管理的书籍,这些都应该作为PM的珍藏: • 赢在新产品: 产品从创意到启动的加速实现, 作者Robert Cooper • 软件产品管理精华, 作者Alissa Dver • 产品经理手册, 作者Linda Gorchels 此外,有志成为PM的人还应该阅读一些综合的管理类图书,包括领导力、管理、市场营销、财务、技术、策略学等。 产品管理有两个主流的社团组织: PDMA (产品发展与管理协会)和AIPMM (国际产品营销与产品管理协会)。两者都提供培训、会议、本地讨论小组及其他产品管理资源。 同时,你还可以利用你的一些职业网络,也许能从类似LinkedIn — 帮你寻找能建立联系并回答有关产品管理问题 — 这样的服务中获得帮助。在你的公司里项目管理也能指导你,况且来自其他组织的产品经理也能给予你不同的或许更真诚的帮助。 正因为你学习产品管理并思考如何迈向这一步,可以找你的经理谈谈。优秀的经理会帮助你的职业化成长,即使这也许意味着你将进入公司的其他岗位。
  • 作为PM,你的权力很有限 Guy Kawasaki形容PM是"一个背负全部职责却没有任何权力的人"。大部分为你的产品工作的人会向不同的管理层汇报,很少甚至没有人会直接向你汇报。你必须梳理这些分散的资源,指导他们的工作 — 尽管他们从各自的经理那里获得了不同的工作方向。 你必须做出决定并对此负责,而不仅仅是建议 事实上你必须做出很多的决定并为此负责,不是所有人都会认同(你的这些决定)。当然如果你的工作干的好,你可以向他们证明你的决定是正确的,明确解释你的原则,其他人也就不会显得焦急或轻视 — 但这并不容易! UE出身的PM会发现所创建的体验也许不是对用户"最好"的体验, 因为还需要考虑其他重要的因素(比如管理层的需求、商业策略、商业模式等),让这些人理解做出这样的决定或许有损用户,但最终有益于产品往往需要时间。 你将经常处在利害分歧的中心 销售人员希望有不同的功能、开发人员将你制定的时间表往回推、财务人员需要新的后端功能、商业开发人员希望能为合作伙伴做一些产品调整、设计师希望更改一些功能的实现、用户希望增加一项你的竞争对手推出的新功能、管理层希望你的产品能与公司新产品进行整合… … PM就处在这样不同的竞争中心,在一些公司中这样的处境是很不妙的。你必须调节好这些冲突的想法,制定相互之间的优先级以推动产品策略并保证皆大欢喜(至少不能让某个人动怒)。 成功的PM总是围绕着整体的目标和策略来平衡各方的要求,决定做哪些可以最大限度地支持这些目标。PM对目标与策略的理解越深,就越能做出权衡考量。有时候一点小的让步能够得到更多的收益,有时候则需要更好地梳理目标。 管理层需要从你这里得到关于产品的信息 PM不只是产品开发团队的一员,你是整个产品的象征。无论你把事情做好了或搞砸了,也无论你是否真的能驾御局面,你都必须为此负责。 作为UE人员可以做而作为PM不可以做的事情 从UE岗位转换到PM岗位的人会对新职责感到兴奋和有挑战性,与此同时,他们也会失去一些UE工作的一些方面: PM不必插手过多细节 这是很多之前习惯过问小事的人面临的最艰难的挑战。作为PM很多具体的工作都应该是委派给其他人(来做),一个花费太多时间去处理细节问题的PM注定没有做好他们的本职工作 — PM需要关注的是战略层而不是战术层。 PM并不追求尽善尽美和理论上的完美 有一个针对UE的笑话是UE人员经常回答问题的时候说"这个取决于…"。对PM来说,也许它确实取决于某件事情,但这不是紧要的。这并不是什么理论上应该发生的问题,而是在此情况下我们马上要做什么以及为什么做的问题。 你必须习惯够用即可的观念,做出在用户看来未必完美但在有限的资源下很受用的决定即可。 PM对产品的核心问题不只是建议 这一点和上面的有点背道而驰,UE实践者们提出建议,而PM需要决定策略、较高层面的用户体验、功能设置、市场规划、定价及其他方面。之所以又提到这一点,是希望促成你进行反省。如果你只是习惯建议或很难做决策,你也许不适合成为PM。 PM不是艺术家或专家型实践者 PM并不专注与产品的某个部分,而是知晓全局。他们有点类似船长或教练去驾御局面。在这个层面上,PM需要保障一起共事的人能将产品目标反映到方方面面,例如营销策略、界面设计、版权书写等。 由于不是专家,在各个方面进行调节是比较困难的,PM就必须在后面的工作中不断学习如何领导其他专家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 从现在起更好地配合你的PM 如果知道"幕后"产品管理,你可能已经动心了。有一条捷径能帮助你开始: 从现在开始更紧密和有效地配合你的PM! 这个办法即使对那些并没有这方面特质、技能或只是想成为PM的人来说都是值得一试的。作为一名UE实践者,更好地理解其他角色的同事所面临的责任与挑战可以帮助你调整与他人共事的方式,并且最终使你变得更有价值、更受尊敬、更有影响力。 有UE背景的人在某些领域是能够很好地与PM相处的,有些办法能很好地帮助你探路,而无论你是否迈出了这一步。 领导力 不要只知向PM或其他同事索要具体的研究和设计成果,在很多情况下,其他同事很欢迎你能有主动性和创意,不过同时他们也保留不同的观念,只要把事做起来就能迅速公开和集中地进行具体地讨论,总好过停留在理论和臆测层面。 向PM问清楚他们的产品目标是什么 问清目标非常重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PM自己有可能之前没有仔细想过产品目标,你这一问后,有可能让你成为最受信赖的顾问之一并帮助他们建立目标。 第二,如果PM已经有了目标,那么你也就能清晰地建立一系列的目标和预期。如果他们的目标存在问题,你还可进行澄清和确认,并决定怎样让它回到正确的道路上。 帮助PM评估设计的各方面因素 不要只是提出设计方案然后让PM做决定,要让自己准备好参与讨论特定设计选择的影响,向他人展现你的设计背后的原因已经他们在更广范围内与产品远景和目标的联系,聆听PM怎么说并搞清楚他们拒绝或认可的理由。 提出带有远期规划的强烈建议 你所能提供一些证据和经验将支持着你更紧密地成为产品的一份子,而不只是一个辅助的参考者。你也能从纷繁复杂的因素中做出决定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如果你立志想做PM的话这些很有帮助。 展现你对工作的远期规划将使你能成为团队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并且能展现你有担负更多职责的潜力 — 不管你现在的角色是什么。 帮助PM走出办公室 PM不应该对客户和用户视而不见,尽管有人是这么干的。你应该通过询问他们最后一次见用户是什么时候来帮助他们,把他们带入到正式或非正式的用户研究中,或者给他们讲在用户访谈中的一些有意义的故事,邀请他们下次同去。如果被拒绝了,下次继续邀请。 如果PM能自愿去拜访用户,让他们带上你。除了了解用户需求之外,这也是一个你有时间向PM求教他们的观点、兴趣与目标的好机会。 如果你真的无法把PM带出办公室,那就把用户们带进来吧。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没有哪个PM(包括其他开发成员)能找借口拒绝和用户沟通。
ocean wu

用户体验与产品管理(完整版)_深耕·生根 - 0 views

  • 第一章 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 UE)专业人员正逐渐从商业角度对他们的工作感兴趣,在他们的核心观念中,UE的重点是理解用户需求并创建有用和易用的产品来表达这种需求。 UE人员常常在他们的研究、设计和创意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时感到非常失落。差不多每个UE人员都有过与那些尽管缺少交互方面的需求和流程的知识,却根据他们的感觉或毫无道理的看法来驳回一个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设计的领导者打交道的糟糕经历。 很多UE人员逐渐意识到他们有经验和洞察力来运用权威性并在帮助构建的产品中发挥更大影响力,产品管理人员也对这些希望扩大影响以保证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开发顺利进行的交互设计师、信息架构师和易用性工程师等有了更多的兴趣。 对很多UE实践者而言,成为产品经理(Product Manager, PM)是一个合理的转换,因为两者往往需要类似的技能,特点和能力。此外产品管理是很多组织共有的角色,向这样一个已存在的角色过渡是较为容易的,只是信息架构师或交互设计师如果选择用这种直接方式来影响产品的话,他们还需要学会换位思考。
  • PM是什么? 传统意义上PM就是一个产品的主管,为了方便讨论,我们这里将产品定义为软件、网站、网络应用、局域网或技术产品。 作为一名领导者,PM将对整个产品的成功负责,这其中包括用户体验。对技术产品而言,用户体验是产品成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当然还包括其他方面,像产品的销售、技术、法律、商业模式、定位、品牌和营销等。 PM应该扮演一个领导者而非独裁者的形象,才能保证产品的成功,并得到各方的支持。像总统会与负责防务、交通、农业等的官员共事一样,PM团队也包括营销、技术、财务和其他领域的人。与票选民主不同,PM对用户和客户负责,通过收入、利润、用途和其他市场驱动因素来实行决定民主。 产品管理中涉及的各项任务和领域使得PM必须精通业务的方方面面。
  • PM的职责 PM的基本职责是理解市场并推动适应市场的产品开发,由于UE人员往往已经熟悉了设计的用户需求也具备相应市场知识,因此他们具有成为优秀PM的潜质。 PM还有如下一些较高层次的职责: • 建立产品策略,重点是对产品的未来有长远和有说服力的眼光。 • 将策略转化为产品路线,有了清晰的远景和策略后,PM就要与管理层一起确认并执行策略。 • 撰写支持商业策略和市场需要的需求书,确定主要路线,然后细化特定的可执行的需求。 • 确定以合适的顺序,在合适的时间提供合适的功能特性(features),以客户价值和市场的关联程度来划分这些特性。 • 确定与市场间有适当的沟通渠道,以合适的方式向合适的人发送合适的消息,并确认客户已了解到他们的产品。
  • ...8 more annotations...
  • 产品管理与用户体验的冲突 最常见的UE与PM间的冲突就发生在该产品应该做什么与产品该怎么做的讨论上,双方常常争论谁应该负责定义产品的特性与需求。PM感觉应该由他们负责,因为他们管理产品,但是UE人员感觉应该由他们负责,因为是他们在花时间直接与客户和用户打交道,研究用户需求。 最终由于PM对整个产品的成功负责,他们也就成了决定产品做什么的最后仲裁者。好的以市场为重点的PM应能理解市场背景和客户需求,并在第一手经验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决定合适的产品特性与功能。 然而UE人员常常对此非常光火,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更贴近客户和用户,理应负责产品的需求收集和定义。 好的PM应该象UE人员那样贴近自己的用户,否则就会脱离用户,只知道坐在办公室里开大会,让UE人员来做此类研究。 好的PM能深知用户体验这个角色并理解其重要性,重视他们的投入并利用他们的研究和建议来创造优秀的产品。正如总统需要从自己的内阁成员那里获得建议一样,PM也应该利用自己的"内阁成员" --- 用户体验、市场营销、技术等 --- 去做出决策。 从UE人员向PM角色的转换远不止去操作所有的界面设计,PM一项很重要也很有挑战的任务是负责确定产品的目标与策略,树立内在和外在的产品领导能力,创造商业模式及获得资本,从小事出发又能着眼大局,并协调市场、工程技术、财务、销售当然还有UE一起向成功迈进。 在第二章,我们将向你介绍迈向产品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你在UE岗位上不可以做而在PM角色上需要做的事情、成为PM你必须做哪些准备、UE背景的人成为PM后常有的缺陷等,来帮助你作出这种转变。
  • 产品管理和用户体验的差异 尽管PM的职责很广也很有战略性,他们还需要负责在战术层面具化他们的战略。在一些细节上,PM可能存在与UE人员重叠的问题。正如Johathan Korman写道: 当我向那些不了解"交互设计"的人们描述我是做什么的时候,首先我说:"我观察用户的需要,确定哪类产品最适合他们,然后制定关于这个产品的行为规范,以此推动开发团队的工作。"人们常常回应说: 在我的组织里,我们管这个叫"PM"。 乍一看,用户体验的角色和产品管理惊人的相似。然而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产品管理和用户体验在职责、重点和依赖度上是有区别的。 职责: PM负责整体成功,而UE人员负责界面设计使之满足用户需求并易于使用。UE人员同样应该像销售、营销、工程人员那样关注整体的成功,尽管并不负责这些方面。 重点: 当UE人员聚焦在界面与产品体验之时,PM会从市场整体反馈、特定市场规划、竞争力、技术、收益与损耗以及可调用的资源等方面来审视这些界面与产品体验。 依赖: 信息架构师(IA)、图形设计师、易用性专员等主要精力集中在界面上,他们需要依赖自身或类似角色的其他人一起来完成工作。PM则坚定地要求他人能执行其产品策略,他们更多地需要融合一些微妙的产品目标、策略、影响力、坚定和公平的决策等因素,这些要求多甚于UE人员。 或许Johathan Korman最好地诠释了PM与其他角色如UE之间的差异: PM负责产品应该做什么(What the product should do),而其他角色负责产品怎么做(How the product does that)。
  • PM对产品的核心问题不只是建议 这一点和上面的有点背道而驰,UE实践者们提出建议,而PM需要制定策略、较高层面的用户体验、功能设置、市场规划、定价及其他方面。之所以又提到这一点,是希望促成你进行反省。如果你只是习惯建议或很难做决策,你也许不适合成为PM。 PM不是艺术家或专家型实践者 PM并不专注与产品的某个部分,而是知晓全局。他们有点类似船长或教练去驾御局面。在这个层面上,PM需要保障一起共事的人能将产品目标反映到方方面面,例如营销策略、界面设计、版权书写等。 由于不是专家,在各个方面进行调节是比较困难的,PM就必须在后面的工作中不断学习如何领导其他专家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
  • 作为UE人员不可以做而作为PM必须做的事情 成为PM后,你每天的工作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你必须运用你的全部知识投入到整个产品中。作为UE人员你也许能同样做到这一点,只是限于行政授权你未必需要和公司内的全部决策部门打交道,以下就是你的一些"新职责": 关注产品策略以及客户和终端用户的需求(这也是你做出转换决定的原因) 你必须长期地研究客户和用户,找出用户需求与商业目标的切合点,相应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并有意识地利用它。从产品的整体上确定用户的焦点,不光是设计。 沟通、政策以及定价都必须整合成为"客户体验"的整体,过去我们常常对这些方面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成为PM后你就必须对关乎产品体验的方方面面负责了。 平衡各方力量 确保你的产品重点是客户和用户需求非常重要,但是其他方面同样值得关注,包括但不限于: • 销售目标 • 市场/品牌目标 • 技术趋势 • 文档管理 • 预算管理 • 市场趋势 • 竞争力 • 商业模式与回报 (可能的人员浮动、变局影响、价格杠杆等) 做好一款产品需要在商业目标、用户需求和市场效应之间进行一系列权衡,作为PM,你就必须在各方之间努力做好平衡。 推广产品 你必须同时在内部(包括销售、市场、管理层、开发者等)和外部(包括客户、用户、业界分析员和媒体)间取得支持。仅仅开发出一款好的产品还不够,你还必须让人们知道它,推广它带来的好处。 向组织中的其他产品提供策略投入 如果你是一间中型或大型公司的PM,在这个位置上你还需要影响其他产品。你也会与其他公司内的其他PM交流,思考公司的全部产品线,并将你的产品融合其中。 你面临的挑战与压力 PM这个新角色会让你很有荣誉感和责权感,而且新头衔带给你的影响力可能会胜过其他,但它也是"带刺的玫瑰" --- 你同样必须应付挑战和压力。 作为PM,你的权力很有限 Guy Kawasaki形容PM是"一个背负全部职责却没有任何权力的人"。大部分为你的产品工作的人会向不同的管理层汇报,很少甚至没有人会直接受命于你。你必须梳理这些分散的资源,指导他们的工作 --- 尽管他们从各自的经理那里获得了不同的工作方向。
  • 你必须做出决定并对此负责,而不仅仅是建议 事实上你必须做出很多的决定并为此负责,不是所有人都会认同(你的这些决定)。当然如果你的工作干的好,你可以向他们证明你的决定是正确的,明确解释你的原则,其他人也就不会显得焦急或轻视 --- 但这并不容易! UE出身的PM会发现所创建的体验也许不是对用户"最好"的体验,因为还需要考虑其他重要的因素(如管理层的需求、商业策略、商业模式等),让这些人理解作出这种或许有损用户,但最终有益于产品的决定往往需要时间。 你将经常处在利害分歧的中心 销售人员希望有不同的功能、开发人员将你制定的时间表往后推、财务人员需要新的后端功能、商业开发人员希望能为合作伙伴做一些产品调整、设计师希望更改一些功能的实现、用户希望增加一项你的竞争对手推出的新功能、管理层希望你的产品能与公司新产品进行整合... ... PM就处在这样不同的竞争中心,在一些公司中这样的处境是很不妙的。你必须调节好这些冲突的想法,制定相互之间的优先级以推动产品策略并保证皆大欢喜(至少不能让某个人动怒)。 成功的PM总是围绕着整体的目标和策略来平衡各方的要求,决定做哪些可以最大限度地支持这些目标。PM对目标与策略的理解越深,就越能做出权衡考量。有时候一点小的让步能够得到更多的收益,有时候则需要更好地梳理目标。 管理层需要从你这里得到关于产品的信息 PM不只是产品开发团队的一员,你是整个产品的象征。无论你把事情做好了或搞砸了,也无论你是否真的能驾御局面,你都必须为此负责。 作为UE人员可以做而作为PM不可以做的事情 从UE岗位转换到PM岗位的人会对新职责感到兴奋和有挑战性,与此同时,他们也会失去一些UE工作的一些方面: PM不必插手过多细节 这是很多之前习惯过问小事的人面临的最艰难的挑战。作为PM很多具体的工作都可以委派给其他人来做,一个花费太多时间去处理细节问题的PM注定没有做好他们的本职工作 --- PM需要关注的是战略层而不是战术层。 PM并不追求尽善尽美和理论上的完美 有一个针对UE的笑话是UE人员经常回答问题的时候说"这个取决于…"。对PM来说,也许它确实取决于某件事情,但这并不要紧的。这并不是什么理论上应该发生的问题,而是在此情况下我们马上要做什么以及为什么做的问题。 你必须习惯够用即可的观念,作出在用户看来未必完美但在有限的资源下很受用的决定。
  • 第二章 在前一章中,我们勾勒了PM的职责、PM与UE人员的差异以及为什么两种角色之间会产生冲突等。 现在我们来介绍当UE人员成为PM后其思考重点、职责与挑战将会发生哪些改变,离开UE工作岗位后你将有哪些收获与损失以及如何为这种转变做准备等。 在你向PM的角色纵身一跃之时,最好清楚这次跳跃对自身的影响。
  • 从现在起更好地配合你的PM 如果知道"幕后"产品管理,你可能已经动心了。有一条捷径能帮助你开始: 从现在开始更紧密和有效地配合你的PM! 这个办法即使对那些并没有这方面特质、技能或只是想成为PM的人来说都是值得一试的。作为一名UE实践者,更好地理解其他角色的同事所面临的责任与挑战可以帮助你调整与他人共事的方式,并且最终使你变得更有价值、更受尊敬、更有影响力。 有UE背景的人在某些领域是能够很好地与PM相处的,有些办法能很好地帮助你探路,而无论你是否迈出了这一步。 领导力 不要只知向PM或其他同事索要具体的研究和设计成果,在很多情况下,其他同事很欢迎你能有主动性和创意,不过同时他们也保留不同的观念,只要把事做起来就能迅速公开和集中地进行具体地讨论,总好过停留在理论和臆测层面。 向PM问清楚他们的产品目标是什么 问清目标非常重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PM自己有可能之前没有仔细想过产品目标,你这一问后,有可能让你成为最受信赖的顾问之一并帮助他们建立目标。 第二,如果PM已经有了目标,那么你也就能清晰地建立一系列的目标和预期。如果他们的目标存在问题,你还可进行澄清和确认,并决定怎样让它回到正确的道路上。 帮助PM评估设计的各方面因素 不要只是提出设计方案然后让PM做决定,要让自己准备好参与讨论特定设计选择的影响,向他人展现你的设计背后的原因已经他们在更广范围内与产品远景和目标的联系,聆听PM怎么说并搞清楚他们拒绝或认可的理由。 提出带有远期规划的强烈建议 你所能提供的一些证据和经验将支持着你更紧密地成为产品的一份子,而不只是一个辅助的参考者。你也能从纷繁复杂的因素中做出决定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如果你立志想做PM的话这些很有帮助。 展现你对工作的远期规划将使你能成为团队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并且能展现你有担负更多职责的潜力 --- 不管你现在的角色是什么。 帮助PM走出办公室 PM不应该对客户和用户视而不见,尽管有人是这么干的。你应该通过询问他们最后一次见用户是什么时候来帮助他们,把他们带入到正式或非正式的用户研究中,或者给他们讲在用户访谈中的一些有意义的故事,邀请他们下次同去。如果被拒绝了,下次继续邀请。 如果PM能自愿去拜访用户,让他们带上你。除了了解用户需求之外,这也是一个你有时间向PM求教他们的观点、兴趣与目标的好机会。 如果你真的无法把PM带出办公室,那就把用户们带进来吧。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没有哪个PM(包括其他开发成员)能找借口拒绝和用户沟通。
  • 学习并准备成为PM 因此,你想成为PM? 不知道从何做起? 除了上面提到的以外, 你还应该增加你在产品管理方面的知识,从中找到你为这一角色转变所需要的东西。 想想你迈向UE之路时候所做的事吧: 书、博客、会议、小组讨论、各种组织以及导师等,它们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果你想成为PM,这些方式依然有效。 成为PM最好的条件是通过培训和会议。差点忘记提了,我们在IA 2007峰会: 你想成为产品经理 上有一个预备会议,这个半天的训练营上将会集中讨论如何从UE向PM的角色转变,包括如何更好地平衡你现有的技能以及怎样避免潜在的不足等。
ocean wu

用服务设计打造未来银行 - 腾讯CDC - 0 views

  • 在过去的一年里,37%的用户在银行的资金相对减少,而减少的资金79%流向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85%的用户普遍的消费支出方式是手机支付。在挑选和购买理财产品的时间也发生变化,仅有20%的用户是在营业时间购买理财产品…从这些数据中也可以窥探到行业的变化
  • 手机银行app的产品满意度总体为71.3,对比腾讯历年来产品的平均分82.4,手机银行app的NPS(净推荐值)总体为-22%,历年腾讯产品平均为45.1%,通过这些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到互联网银行的产品与腾讯产品体验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用户对金融服务的期望和实体体验有差别。
  • 同类型的金融服务用户会有不同,线上服务流程不同,也会有新的触点
  • ...15 more annotations...
  • 服务设计的本质是通过对服务过程中的触点体验进行系统、有组织地挖掘优化,让各个利益相关者都能有效协作,最终取得完美用户体验的过程。
  • 以资金流转为出发点,将用户的金融行为分为:“存(结余)贷(透支)花(花销)”。并且采集用户的需求,行为和想法,以及用户如何使用产品,会在线上发生哪些触点。然后梳理出不同类型的用户的体验流程,最后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把用户诉求,流程,感受,触点等信息填入表格,这种定性和定量研究的发现进行进一步结构化的梳理用户的需求缺口
  • 信用背书可以提升品牌的信任感,所以在未开户时,用户对微众银行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在用户的闪屏和登陆页面中突出了腾讯的背书和好友关系链元素,文案传递出微众是互联网银行,但是同样受到银监会的监管,是安全可靠。
  • 安全是基础,舒适是我们希望给用户带来的体验感受。
  • 通过服务设计工具去梳理用户从开户到理财再到转账等基本的金融服务过程,梳理后可以得出对安全体验的缺口。
  • 通过设计师洞悉用户的心智模型,寻找设计的机会点,并运用到设计方案中
  • 发现用户的需求缺口可以用初识时提供“安全“感和到熟悉时“舒适”感来归纳概括。
  • 用户在转账过程中并不追求操作的效率,而是追求操作准确率,所以我们需要为用户营造操作安全,安心的氛围。
  • 我们基于定性研究结果和初步数据分析识别关键细分变量,梳理出用户类型,而不同的用户旅程地图也各不相同,然后我们将采集到的数据,放入用户的体验流程中,体验满意度相差较大的环节用户痛点较多
  • 用户追求的是收益和风险的一个平衡点,当收益率达到10%,近7%用户觉得有风险。除了收益和风险,用户还有一个考量点事资金的灵活度。当然每个用户侧重点会不同,但是都是为自己找到一个可以接受的平衡点。
  • 他们会在不同的平台不停对比,寻找最满足的自己产品,这个过程是非常不方便的。所以我们提出了在微众理财“舒适”的概念
  • 将晦涩难懂的术语转化为人话版本的产品介绍,这样用户可以更轻松的理解产品细节,靠自己的理解就可以去选择合适的产品
  • 在用户关心的理财产品重要节点和资金去向采用图形化的表达,明确规则等等,让小白用户一目了然并感受到资金安全。
  • 提供了多种针对性的信息外露,比如利用好友关系链维度提供新的理财参考维度。
  • 迎合用户“舒适”体验的基础上,重新审视整个金融生态和服务系统,推出新业务,新产品,新服务,通过补齐用户的服务缺口,吸引用户,开发市场。
  •  
    迎合用户"舒适"的体验。这既是产品的理念设计,也是品牌营运建设。
ocean wu

途牛:2015年酒店用户消费行为分析报告 - 0 views

  • 预订途牛酒店产品的休闲旅游用户占绝大部分,酒店用户与休闲旅游用户有着较高的重合度。从在线预订酒店客源地分布来看,北京、上海、南京位列前三甲;从预订用户年龄层来看,20-30岁的年轻用户是酒店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从用户预订方式来看,移动端订单占比超过70%,已超过PC端,成为用户酒店预订的主要方式。
  • 超过30%的用户购买国内长线产品,超过20%的用户购买了出境短线产品,另有超过9%的用户购买周边游产品,超过8%的用户购买出境长线
  • 途牛酒店预订用户与休闲旅游用户有着较高的重合度。
  • ...11 more annotations...
  • 女性用户的占比达到58%,要高出男性用户16个百分比,女性预订酒店旅游的比例远远高于商务差旅,对于男性用户来说,旅游虽然也是他们预订酒店的最主要原因,但商务差旅的比例相对较高。
  • 从酒店预订目的地来看,国内排名前三的分别为三亚、厦门、北京。
  • 溧阳、宁海、中山等地的温泉主题酒店在今年冬季受到用户青睐;黄山、泰山、峨眉山、庐山等由于是知名登山圣地,当地酒店常年畅销;青岛、大连、三亚、厦门、日照等海滨城市的观海主题酒店也受到欢迎。此外,随着高铁网络的丰富,宁杭高铁沿线的宜兴、长兴、德清等地日益成为游客新宠。
  • 出境方向,旅游热门目的地普吉、巴厘岛、清迈、首尔等
  • 北京、上海、南京三地位列酒店在线预订客源地前三甲,预订需求紧随其后的是天津、成都、杭州等地用户。
  • 20-40岁人群是酒店在线预订的核心人群
  • 20-40岁用户无线端预订人数超过PC端
  • 约有90%是在入住当天预订,PC端预订人群中提前4天以上的用户占比较高。
  • 除5%的用户选择150元以下/间夜的酒店,选择150-300元/间夜、300-600元/间夜以及600元以上/间夜三个价格档用户所占比例基本相当
  • 最受用户欢迎的快捷酒店包括如家、7天、汉庭、锦江之星、莫泰168、速8和布丁等。随着消费水平的提升,奢华舒适型酒店品牌如希尔顿、喜来登等也渐受用户关注。当然,随着定制游的兴起,度假式公寓、民宿、家庭旅馆等非标准住宿产品同样受到用户青睐。
  • 除了价格和品牌,酒店地理位置、是否靠近购物商场、附近是否有娱乐场所、酒店的主题特色和附属服务也是用户预订酒店时考虑的因素。
  •  
    在线酒店预订用户中,女性用户的占比达到58%,要高出男性用户16个百分比,女性预订酒店旅游的比例远远高于商务差旅,对于男性用户来说,旅游虽然也是他们预订酒店的最主要原因,但商务差旅的比例相对较高。
ocean wu

B2c杂思:首页的第一使命 - 0 views

  • 用什么来衡量首页刺激和捕捉新用户兴趣的能力?       把首页定位为入口,在目前统计信息有限的情况下,可以把主动触发率或者说二跳率可以作为首页优劣的主要参照指标:从首页点开其他页面的用户比例越大(而不一定是平均打开的页面越多),这个首页就越好。
  • 如何提高首页的二跳率。        观察B2c的首页,常见三种取向:第一种首页基本无单品,以图片加文字引导的“集中二跳点”为主,吸引人尽快再点一次;第二种首页列出大量商品,希望通过总有几款打中用户眼球,最常见;第三种是前面两种的平衡或混合。
  • 单品在概率意义上普遍低命中率,对用户兴趣的匹配覆盖面不够大、刺激不够强。       可以大胆作出以下推论:        1.  如果品类较多,首页罗列多个独立品类,每个品类列出几款推荐产品(或畅销产品),那么这几款推荐产品如果匹配用户兴趣不成功,用户很可能会对整个品类丧失探究兴趣。       我们已经知道,单品的兴趣命中能力是比较低的,这几款典型商品在吸引部分用户的同时,推开了更多的用户;        2.  如果品类不多,首页大量罗列商品,那么就是暗示用户首页已经有足够代表性,如果首页见不到适合刺激自己兴趣的商品,用户就可能离开(为了缓解这一点,可以强化“下页”或“更多”)。       由于首页用户未被按兴趣分流,用户不得不行走在大量无感觉商品中寻找可能感兴趣的商品,按照前述单品弱小的发现,每个单品能够刺激到的用户比例是很有限的,因此这个寻找效率很低,首页即使有大量商品罗列,仍然难以覆盖很大的访问人群,会丢失相当的用户;        3.  如果首页主体位置只推荐很少几款单品,而不强调品类列表入口,那么将有大量用户对这几款具体商品不感兴趣而离开,风险很大;
  • ...5 more annotations...
  • 最理想的首页,既不罗列商品,也不按门类推荐典型商品,而是按照用户的潜在分类(商品品类、功用、消费力、行为倾向),以图文形式呈现多个入口,进入下一级的商品列表;       这些入口起到了过滤分流的作用,在更狭窄的匹配面上,可以保证在查看下级商品列表时有较高的兴趣命中率;       这些图文形式的入口,面积不要太大,要明显象入口,图片的选择和文字引导一样都非常重要,集中传递信息、强化刺激。        狭窄的匹配划分+强化的刺激,就是首页提高二跳率的关键法门。
  • 不同的b2c,其新用户稳定性结构不同:       通过熟人口碑、媒体报道等信任途径而来的用户,带有解决某种问题、寻找某个东西的动机的用户,购买理性类商品的用户,有较好的探索耐心;通过引擎、广告而来的用户,只是随意逛逛没有特别目标的用户,比较缺乏探索性,短时间内没接触到匹配自己兴趣的东西,以及刺激不够强度,很容易就会跑掉;男生和女生有耐心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根据新用户稳定性结构的不同,首页可以采取不同的取向。前面的讨论主要针对新用户稳定性差的b2c,例如女装。
  •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给首页做减法,那些只有少量用户感兴趣、点击率低的东西,如果无法改造就取消,减少对用户注意力的分散,先把新用户引到最有可能刺激用户的商品列表或促销页面。
  • 在新用户对商品开始感兴趣之前,很少人关注没有结合具体商品或品类的全场促销政策,例如全场性的送分、买N送N、折扣,这些东西不用花太大面积强调。全场促销不如分散差异化的局部促销。       在新用户对商品开始感兴趣之前,用户不关心物流和运费、不关心积分政策,这些没必要在显著位置。       首页显示的社区内容看的比摸的多,点击率通常很低,主要用来暗示人气,不需要期待用户去点击,因此小面积+快速动态就好。
  • 通过集中刺激——分流,通过集中匹配——转化。
ocean wu

商业增长:2018中国数字用户行为分析 - 0 views

  • 2018年,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9.95亿人,同比增长2.5%,整体增速有所放缓;手机出货量3.9亿部,同比下滑15.5%
  • 用户使用时长方面,移动网民使用总时长增加27.8%,总时长增长远高于用户规模增长,这表明移动网民用户粘性不断提升。
  • 头部领域饱和,细分领域仍有机会
  • ...39 more annotations...
  • 移动电商、生活服务、商务办公、健康、医疗等领域仍存在大量的机会。
  • 短视频快速崛起抢夺用户时间
  • 大众娱乐与严肃阅读并起
  • 短视频出海成为国际现象级应用
  • 陌生人社交、企业社交用户快速增长
  • 社区论坛用户出现下滑,陌生关系交友仍有成长空间,凭借“社交+直播”模式陌陌用户和营收快速增长,企业社交成为增长新亮点。
  • 中老年数字用户的网购需求推动电商领域继续快速增长
  • 细分领域中,社交电商、内容电商、二手电商、品牌电商发展较为迅速。
  • 聚合资讯平台继续快速成长,一线城市用户比重不断提升
  • 生活服务领域正在二、三线城市加速渗透
  • 证券、保险、银行、电信等传统巨头加速数字化进程,抢夺市场份额。
  • 无他和腾讯相册管家,前者凭借技术能力,实现美颜功能速度、效果的提升,并能与直播平台快速匹配,而腾讯管家则通过云端,实现相片的云端存储,这两款应用均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便捷性。
  • 金融支付领域传统巨头加速布局
  • 摄影摄像领域用户由“美颜”转向功能性需求
  • 医疗健身数字化进程继续加速,用户“求美”支出不断增加 2018年,医疗健身数字化进程继续加速,细分领域中,运动健身、医疗服务,美容整形三大领域应用增长最为迅速,在整体用户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预计美容整形、运动健康、运动智能设备领域在19年仍将保持快速增长。
  • 二、三线城市地产火爆,推动移动房产领域快速发展
  • 未来用户在租房领域的需求将是推动房产领域互联网化的核心动力。
  • 移动互联网促进教育资源重新配置
  • 小程序入口成为巨头争夺的新战场
  • 球迷们更为关注自己钟爱的球队,在选择支持的球队时,球员和踢球的风格是他们选择支持球队的最主要原因,而在选择球星时,踢球技术、性格品质则排在前两位。
  • 刺激战场接档王者荣耀成为新一代现象级手游
  • 刺激战场的游戏节奏更为紧凑,更为符合当代用户快节奏生活方式。
  • 数字用户沟通表达意愿不断增强 2018年,随着用户的沟通表达意愿不断提升叠加语音识别/AI的技术辅助
  • 银发族群、三、四线城市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
  • 移动互联网用户,年龄上由中青年向中老年渗透,地域上由城市向农村拓展。
  • 三、四线城市数字用户时间充裕,娱乐诉求高
  • 他们是短视频、手游的主力;18年,他们在本地生活服务、金融、旅游领域的数字化增长较快。
  • 数字化进程由C端向B端拓展 在C端用户需求逐步被满足的同时,一线城市用户在企业办公领域中的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未来数字化将助力企业信息化管理,并实现物流、采购与金融供应链的多重优化。
  • 偶像养成模式拉动粉丝经济
  • 世界杯推动移动互联网体育用户快速增长
  • 基于“社交+内容”而来的微信用户群体画像比较模糊,消费倾向不明确,而阿里在用户消费数据的积累能帮助小程序开发者更精准的定位用户,双方的角逐将日趋激烈。
  • 5G时代,智能硬件入口价值凸显
  • 95后移动互联原住民、成长环境民主平权、竞争压力不断增大
  • 95后基于各自细分化的兴趣组成圈层;从圈子外的人看,圈子里的人都是那么的特别、不可理解;而圈子里的人却觉得这是正常不过的事情,圈层文化更注重内部认同,企业在针对95后设计产品和营销方案时,应对用户圈层做出仔细研判。
  • 主流体育老龄化, Z世代重新定义竞技体育
  • 大生态玩法,锁定高价值核心用户的同时,还为生态内应用导流,实现体系内的流量闭环,从用户重合度分析来看,淘票票和饿了么用户规模大幅提升与88VIP会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5G时代,内容分发高清化,硬件智能化,产业一体化
  • 区块链所带来的去中心化的协作模式,将为创新提供巨大动能 区块链其依托分布式账本、去中心化、共识机制,保证了信息的真实性和不可篡改的特点,2018年区块链市场规模已达到5.1亿美元,预计未来几年复合增长率将高达49%,并且其将在金融领域、企业服务、电商等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 跨境电商、奢侈品电商的用户规模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全年奢侈品销售达到1457亿美元,全球市场份额继续提升。
ocean wu

Taobao.com UED Team » Blog Archive » 心流与情感设计(上) - 0 views

  • 我们使用网站,这一切的活动事实上都是在围绕着一个东西:信息。扩展开来,我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围绕着信息做交互。
  • 心理学家齐客森米哈里(Mihaly Csikszentmihalyi)将这种关注的注意力称为“精神能量 psychic energy”。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能量一样,没有能量就没法工作,每次工作就会消耗能量。我们都应该有过这样的体验:有段时间,我们会全身心地投入到 某种事情中,将我们的集中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这件事情上,所谓的废寝忘食。齐客森米哈里把这个状态称为“心流 flow”。心流是:忘我、忘记时间、忘记其他所有不相关的东西,完全沉静在某项事物或情境中。
  • 我们并不需要去学习专门的课程或者使用新的软件来为心流而设计。事实上你也许已经踏上了为心流而设计的道路。开始心流设计之路,就是去考虑每一步交互之后应该出现的结果,然后,去掉那些影响用户达到这个预期结果的所有阻碍。
  • ...6 more annotations...
  • 为所有用户行为提供即时反馈能够减少用户的焦虑感。有效地使用布局、信息设计、排版、交互设计和信息架构可以平衡挑战感和用户的技能等级。
  • 心流:当用户在完成交互行为时需要高技能水平,并且通知感知到高挑战,且两者达到某种平衡时就会有心流的体验产生。最生动的例子莫过于玩游戏。任何游戏一定会提供一定的难度给玩家,并常常伴有过关打boss等设计来让玩家感知挑战。 控制:在驾车的时候,是需要高的技能——驾驶的,但是挑战感并不强,这时,能够感觉的就是控制感。当然,提高挑战感,例如赛车,能让某些人着迷,从图上可以看出原因,因为他们进入了心流状态。 放松:放松性的阅读和品美食就属于高技能和低挑战。 无聊:做家务,需要有一定的技能水平,但是却不能让人感觉到挑战,所以做家务事一件很无聊的事情。 冷漠:当交互行为的技巧低而面对的挑战也低的时候,但是这样就无法产生持续上升的心流,也会出现心流体验。这种情况下是一种冷漠。例如看电视,我们沉浸于其中,但事实上整个身体、心理并没有很激动地参与,而表现出了冷漠、无感情。 忧虑:在不参加太多逻辑的争论的过程中(当然不是参加辩论赛),有一定的挑战却没有要求很高的技能。表现出的就是忧虑的情感。 焦虑:在做一些例如重复性的工作,死记硬背文章的时候,由于技能水平低却完成高挑战的任务,就会出现焦虑。 激励:当工作技能提升或者学习水平提高等,有一定的驾轻就熟之感,这时,工作和学习就有一种激励的感觉。
  • 心流通道的概念。
  • 将心流理论应用到我们的实践中去,我在这里根据心流产生的原因来一一阐述。 清晰的目标 首先,我们要理清我们设计的流程,将我们的逻辑信息构架、导航、搜索路径尽可能清晰地展示给用户。尽量的让每一个页面只完成一个目标,且清晰。减少选择,让用户能够很快地做决策。强大的网站应该是像在一个高档的餐厅,客户用餐,除了体验到美食,也同时体验到了优质的服务。可惜,现在的大多数网站都像是在做自助餐,在你面前摆上无数种选择,认为这是在尊重用户意愿。就像自助餐一年难得吃几次一样(大部分人认为自助餐是性价比高,在利益的驱动下去吃。),这样的自助餐模式网站开始看起来不错,但他们忽略了用户总是懒惰的这个事实,用户总是期望有人一步步告诉他该做些什么,于是慢慢地用户就会失去兴趣——因为他们总是不知道该干些什么。 提供及时的反馈 Donald博士在《设计心理学》这本书中 在说明执行/评估周期(Excution/Evaluation Action Cycle)时,有对反馈做比较深入的阐述。在这个周期的评估阶段,用户会去比较现实发生的和他们预期发生的事件之间的差别。及时的反馈有助于用户评估之 前所作的操作是否有助于更进一步地接近目标,以便用户重新调整操作或者进入下一个操作步骤。所以在页面上我们会关注页面加载速度,加快反馈时间。另外,我们应当尽量及时且清晰地让用户了解计算当前在做些什么,用户刚才的操作有哪些影响。例如在进行某些操作的时候,用户总能获得刚才的操作成功与否的反馈。 尽量设计相应的挑战以迎合用户的操作技能 在上述关于心流通道的概念中,我们已经解释了在一定的挑战感结合一定的用户的操作技能下,用户才能进入“心流”状态。在《软件观念革命》中 所述的针对新手、中间用户和专家用户设计的观点与这点其实是类似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每个流程、每个页面设计之初要理解该页面为谁设计,以便来制定界面的复 杂程度。对新手访问的页面,设计简单、清晰的结构,以便他们迅速学会界面。对于专家用户,除了增加页面的复杂度,同时可以加入页面定制的功能。在白鸦的只把20%拿出来中,白鸦说:“不要试图一下子把什么都抛给用户,他们根本接受不了。需要用你20%的对用户最有吸引力的东西在0.3秒内搞定她的神经,然后勾引她自己去发现另外的80%”。这也是在平衡挑战感和用户操作技能。广泛地,《和谐界面》提出的“5W+H启发式(5W+H heuristic)”中的“谁/为什么(Who/Why)”也如出一辙。
ocean wu

品牌该如何让用户自传播,而不是费力不讨好呢? - 0 views

品牌传播的最高阶——用户自传播  之前老罗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内容为王的时代,品牌传播可以往后排。这简直是愚蠢至极的一句话,诚然现在是越来越注重内容的时代,但是品牌传播同样重要! 对于一个品牌来说,只有让更多的人知道,才能打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桎梏,将产品卖出去,最终为自身创造价值。而想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品牌,就需要对品牌进行...

用户行为 品牌管理

started by ocean wu on 04 Jul 20 no follow-up yet
ocean wu

从电商行业谈CRM系统的精髓 - 0 views

  • 1) 理解用户 详细的用户资料(比如性别,年龄,使用年限等)及用户数据(上次登录时间,浏览时长,点击次数,购买次数等)可以令企业更加了解用户群体,便于对用户进行精准的划分(简言之,就是分组,比如高价值高互动的一组,低价值高互动的一组,低价值第互动的一组,高价值低互动的一组;通常用户划分是利用CRM系统数据库里面的数据对用户进行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并且针对不同用户组别完成用户画像,基于用户的行为进行市场推广,销售及售后工作。
  • 2) 获取用户 (Customer Acquisition)
  • 非常灵活的customer match(用户匹配方法),你只需要提供用户邮箱,它们便可以从自己的数据库中寻找相似用户,进行有针对性的广告。
  • ...6 more annotations...
  • 3) 用户留存 (Customer Retention)
  • 在正确时间提供给正确的用户以正确的信息:在深入理解了用户之后,便可以在适当的时间给适当的用户提供相关的信息,有效优化用户体验(什么的体验才是好的用户体验?),从而提高忠诚度。
  • 智云通CRM会在顾客过生日的时候提醒你来免费领取生日礼物
  • 另一个例子是根据你生活的地点的天气预报发送个性化的邮件,并且推荐合适的产品。
  • 4) 用户再活化(Customer Reactivation) 
  • 识别哪些客户是流失客户,了解用户流失率(Churn rate),分析这些用户是在哪一个时间点渐渐流失的(购买了几次之后,购买了什么产品之后等),并且找出原因(服务不好,网站导航不清晰等)进行改善,尝试再次与流失客户建立起连接。
ocean wu

互联网信息接收效率的心理学解析--从刷屏强迫症说开去 - 0 views

  • 那么我们要探讨的是,对互联网的信息,我们都用哪些期望。大概概括一下,一共5个。
  • 那么我们要探讨的是,对互联网的信息,我们都用哪些期望。大概概括一下,一共5个。 1. 新信息。这个是互联网带给我们最大的变化。而我们刷屏的理由,是因为这个网站能够提供给我们的信息符合或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这种满意度会提升这个网站在我们心中的credibility,从而得到更多的期望。但不是说,我们会刷屏到我们的实际期望值低于我们的预期期望然后就停止。因为credibility的消失会比我们的刷屏行为更持久,所以会有更长一段时间的低效率行为持续。2. 人际压力。当然这个主要说的是SNS。别人回复了我没回复,就生怕让人家觉得自己不礼貌。礼尚往来,人际压力不可忽视。尤其有些情况,我们不能完全判断是否谈话已经结束而又想结束的时候,刷屏的期望就是看到要么对方说结束谈话,要么看到对方的回复,片刻耽误不得。3. 尊重。当我们发表了言论的时候,我们是寻求尊重的。抛出言论需要得到赞同,这种赞同感会提供给我们一个预期期望,支持我们的刷屏行为,以在更短时间获得更多的赞许。4. 自尊。这个和尊重的差别在于,自尊往往在防卫时尤其重要。也就是说,在争论的时候,往往这种“捍卫”的意识需要我们去做出刷屏行为,看看有没有更多的冒犯,出现一个就灭一个。5. 好奇。惯性行为,这个是kill time的原始动力。我们不是为了kill time 而kill time,是因为好奇可以填补空缺才产生了kill time的行为事实。好奇可以促使我们去kill time,从而产生对kill time后满足感的期望。 大概期望就是这几类。期望落差主要产生于两种可能。第一,期望落空。网站不会产生足够多的期望值给我们足够的满足感。第二,期望更高。在上面分析新信息的时候提到了,会产生更高的credibility而产生下一次更大的预期期望。
  • 网站是希望自己提高信息供给的高价值的,也就是说,网站希望用户信息接收的满足感很高。因此网站其实是默许甚至支持用户这种刷屏行为的,不是流量的问题,而是这种行为本身就能提供潜在活跃度的可能性。所以我们不能要求用户自己去控制住刷屏行为。美国不也开始抱怨Facebook不值得去浪费时间了么?(1)(2)何况,要求用户自律这件事本身不现实,用户没有必要去提高自己的效率以迎合你这个网站的高价值体验。相反,用户一旦觉得在这里浪费了时间,就是你的产品设计问题,没什么好说的。
  • ...4 more annotations...
  • 充分利用第三方的力量,转移用户对浏览器乃至刷屏行为本身的依赖。什么意思呢,其实特别简单,就是开发出多种关注途径,比如工具条,大家可以试试在浏览器里安装了Facebook工具条后是不是还那么频繁地登陆;再比如基于Adobe air的桌面客户端等等。当我有了这些方式去获取我因为刷屏而获得的那些实时信息,我的“拥有”感就会得到实时的满足。
  • 采取多途径获取信息的方式来分散用户对低效率的厌恶。用户的满足感来源此时并不是信息获取,而是“拥有”。
  • ,也会对自己的网站信息渗透进工具栏和桌面有更好的扩展。笔者很支持这种多途径的第三方工具。
  • 这个导致我们对网站的满意度或许会提高,但对实际效率的提高没有直接的帮助。
ocean wu

社交网络的秘密(二)阶级藩篱难以跨越-数位之墙-搜狐博客 - 0 views

  • 仔细的观察这些社交网络服务的初创团队你会发现,团队本身从哪个社会阶层(或族群)出身的,深刻的影响这个社交网络的族群走向。换言之,每个团队都擅长于处理自己身处的那个族群的社交行为,而对其他族群的社交行为感到陌生。
  • 他们创办的社交网络所吸引来的第一批用户,其实就是跟他们自己相像的人,是在同一个社会圈子的人。而首批用户一旦定型,后面跟这群用户不相像的人就不想进来,因为觉得自己跟这里的人不是同一挂。
  • 社交网络只要抓准了族群就是要很认命的把它做深,别再想其他的族群。因为在一个社交网络中要同时满足不同社会阶层的社交行为,实在太困难了。
  • ...3 more annotations...
  • 如何舍弃?不要依照他们的意见修改网站,日子久了他们自然会走。因为部落客是行为异于常人的Heavy User,依照他们的习惯改网站会让普通人不习惯。
  • Web 2.0 初创企业思考过南部市场吗?研究过如何吸引银行柜台人员(典型的普通白领)写博客吗?观察过家庭主妇的社交行为吗?实地看过这些人怎么用电脑乃至上网吗?曾经关心这些人的生活吗?念念不忘要用Web 2.0 帮他们生活得更好吗?
  • 51.com,1.3 亿用户中有大部分都在网吧上网。从CEO 到产品经理,经常在网吧里泡上一天观察用户怎么使用51.com及对手网站。我们经常问用户:你刚刚为什么按这个钮不按那个?这功能你为什么不用?我们也非常了解用户平常过甚么生活。
  •  
    社交网络只要抓准了族群就是要很认命的把它做深,别再想其他的族群。因为在一个社交网络中要同时满足不同社会阶层的社交行为,实在太困难了。 如何舍弃?不要依照他们的意见修改网站,日子久了他们自然会走。因为部落客是行为异于常人的Heavy User,依照他们的习惯改网站会让普通人不习惯。
ocean wu

用户数据分析模型_Yum.cn Design Studio - 0 views

  • 一、抽样分析模型 建模方法 首先确定统计的时间段,暂定为15天;从数据库中随机抽取若干名用户作为分析样本建立分析模型,模型图中假定抽样人数为100人,15天内最高使用量为200最少为15,在横坐标轴依次画出每人的使用量立柱图; 然后向右侧画出最高点和最低点的水平引线;然后垂直划线连接水平线,得到上下交点之间的线段,分别在线段的中点和三分点处水平画出“中分线”“上分线”“下分线”; 分析方法 根据立柱图的分布比率确定哪条线为“多”“少”的分割线; 1、高柱和低柱比较均衡,则以中分线为分割线; 2、普遍偏高,少量低柱,则以上分线为分割线; 3、普遍偏低,少量高柱,则以下分线为分割线; 优点:统计建模方便快捷; 缺点:不能获得准确的宏观数据,仅获得近似的参考数据。
  • 二、数量区间对比分析模型 建模方法 假定统计时间段为15天,抽取10000人,分别统计他们的使用量,假定最多使用量为200,最少使用量为0; 模型的横坐标为使用量,纵坐标为发送人数; 在横坐标上,以10条为量级,从少到多依次画出不同数量区间的发送人数立柱图,连接主图顶部重点,得到人数波动曲线。 分析方法 1、波动曲线的顶点和与顶点最近的最低点,即为使用量“多”和“少”的分水岭,连接两点,取中点画垂直线,即得到二分法的临界线,左侧为非活跃用户,右侧为活跃用户。如图示 2、根据柱状图在不同量级的分布状况,也可以采用多分法细分用户类型,如图示
  • 三、对比分析模型曲线类型分析 利用“数量区间对比模型”分析,不仅能得到分类用户量级标准、人数、和使用量数据,通过分析使用量曲线类型,可以得到产品和运营的宏观印象。以下对四种典型的曲线类型进行分析。 常见状态(产品研发和市场发展的初期) l         有基本稳定的用户群 l         缺少优质用户,拔高乏力 l         缺少高粘度产品(功能) l        基本功能还行,除了基本功能,别的不爱用 维持状态(市场发展中后期) l         通过若干时间的经营,产品有一定影响,同时拥有少量fans l         对初级用户的引导不够,致使中间用户空虚 l         产品本身或有某种缺陷,不为多数人接受,只有少数人突破瓶颈,习惯产品才成长成高级用户 理想状态(初、中、后期) l         市场发展势头良好,用户上手快,越用越熟练,越用越喜欢 l         证明产品功能,用户教育俱佳 l        需加大对潜在用户的宣传力度,扩大用户数 3
ocean wu

心流理论和设计 - JunChen - 0 views

  • 心流体验(Flow Experience)是消费体验理论中引用最多的概念之一。Csikszentmihalyi 将心流体验定义为个体完全投入某种活动的整体感觉,当个体处于心流体验状态时,他们完全被所做的事深深吸引,心情非常愉快并且感觉时间过得很快。
  • Csikszentmihalyi(1997) 根据技巧和挑战两个细分变量对体验进行区分,而心流体验具有最丰富的心灵能量,发生在当技巧及挑战都最高的时候。心流体验是最佳体验,也是最值得的体验。当人们在进行活动时,如果完全地投入到情境当中,集中注意力,并且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即是进入一种心流的状态。心流是一种暂时性的、主观的体验,也是人们为什么愿意继续再从事某种活动的原因。如持续玩网络游戏。 Csikszentmihalyi(1997) 概括了心流体验的九个特征:清晰的目标、即时反应、技能与挑战相匹配、行动与知觉的融合、专注于所做的事情、潜在的控制感、失去自我意识、时间感的变化和自身有目的的体验。 Novak 和 Michel(2000) 依据心流体验产生的过程又将这九个特征归纳为三类因素: 条件因素,包括个体感知的清晰目标、即时反馈、挑战与技能匹配,只有具备了这三个条件,才会激发心流体验的产生; 体验因素,即个体处于心流体验状态时的感觉,包括行动与知觉的融合、注意力集中和潜在的控制感; 结果因素,即个体处于心流体验时内心体验的结果,包括失去自我意识、时间失真和体验本身的目的性。
  • 设定清晰目标 第一步就是为用户设定清晰的目标,设定清晰目标意思是告诉用户产品能够完成什么事。市场部分的描述实际上比大部分设计师所想的要重要的多,比如说 37signals 对 Campfire 的描述:“类似于 IM,它为团队使用提供了便利的功能,尤其能够帮助远程协作的团队。”这样的描述能够让访客一下子明白产品的特色。又比如 37signals 的另一个产品 Backpack,他们提供了一系列的使用实例,可以帮助用户了解和熟悉具体的应用,比如计划和组织信息。 提供即时反馈 一旦用户知道他们能够做什么,能够完成什么任务,他们会马上希望实现。怎么实现?网站必须一步步引导用户,让用户能够感觉到目标的完成程度,以及能感觉到离目标还有多远。比如 Wufoo是一个在线表单制作网站,它给用户提供了类似于下一步、下一步的操作方式,并且能够给出实时地预览,减少了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焦虑感。又比如 Flickr 的基于 Flash 的图片上传,可以让用户看到每张图片的上传过程。 最大化效率 一旦用户由初级用户升级到中级、专家用户,他们会希望能够更有效的使用产品。比如 Google Reader 就具有不少这方面的特性,最佳的例子就是“无止境的往下滚动”,没有翻页。还有就是对文章的 Email 分享,利用 Ajax 技术完成,非常高效,不用离开当前页面。Google 通过减少用户行为的心理负担,来降低心流状态被打断的几率。 Backpack 也有一项非常出色的地方,在提醒那里,用户不需要去选择“年月日分秒”,而是“今天晚些时候”“两周内”之类的选项。Backpack 让这些细节部分更符合用户的心智模型,而不是去考虑程序如何实现、数据何存储到数据库之类的问题。 允许发现 当用户开始以最高效率工作的时候,他们的参与感会降低,枯燥感会上升。为了避免这些情况,就需要藏匿一些内容、功能、特性,等待他们的发现。让用户能够有继续学习、提高的可能性,让他们知道总有新的东西。原文中的例子是 New York Times 和 Ebay。
ocean wu

彩铃精细化营销的秘密 - 0 views

  • 音乐的精细化营销在理论上依据主要有两点:     1.音乐和音乐之间是有关联的,就是超市里的货品一样,超市里的货品摆放,看似随意,其实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音乐也一样,喜欢A歌曲的人,往往也喜欢B歌曲,就说明A和B之间的关联度比较高。     2.用户应该按不同的维度进行细分,如:订制渠道、订制时间、内容喜好等等用户分得越细,推荐歌曲就越准确,推荐越准确,推荐短信就越不容易引起用户投放。
  • 精细化营销的三大主要方式
  • 2、商业智能
    • ocean wu
       
      用户行为分析:根据用户的下载途径,分为网站、短信、人工、IVR四个用户库,对不同的用户库以不同的方式提醒。 用户偏好分析:根据用户的已有铃音库,分为时尚、怀旧、搞笑、经典音乐、外语、军旅六大主题铃音库,还将根据更多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出现更多的主题铃音库。 用户预测分析:预测以商业智能为核心,生成歌曲关联度的数据库,形成预测性的销售数据。
  • ...4 more annotations...
  • 1、模糊匹配
    • ocean wu
       
      "您要开通彩铃功能吗?"。用户首先会疑问"什么是彩铃啊?",系统回答:"彩铃铃就是……";而精细化营销的方法就很直接:"您想把手机铃声换成以下内容吗:1、上海滩;2、吉祥三宝;直接回复数字就可以"。
  • 运营彩铃的三大指标分别是渗透率、活跃度、忠诚度。活跃度低,忠诚度差是彩铃的一大特点。
  • 彩精细化营销。     其实自03年面世的彩铃业务自推出以来,运营推广一直比较粗放:主动PUSH下行群发没有对用户进行细分和甄别;TOP10推荐曲目让用户选择面缩小,满足不了用户对长尾内容的需求。所以建立起精细化营销体系至关重要。
  • 3、用户报告
    • ocean wu
       
      对用户定制记录的数据分析,来把握和区隔用户需求。统计用户的消户原因,分析各载渠道的比重,以及歌曲类型等数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增值业务产品的预测性推广,进一步实现相关增值业务的并联销售。还有就是宣传时间的优化模型。
ocean wu

以红包为工具,红信搭建起小微商家的信息发布平台 - 创业邦 - 0 views

  • 红信定位小微商家的信息发布平台,以红包为工具,其针对线下小商家、微商、个体从业者等小B,为其提供精准推广服务。具体操作上,用户只要打开 App,绑定微信,领取地图上的红包后,就会阅读一条广告信息,之后即可以持续进行“抢红包——看广告”这一循环操作。
  • 红信有这样三个好处:1、成本低:商户一块钱即可发布,0.01元即可触达一位用户2、操作简单:红信可以满足商户的即时发布需求,方法类似发朋友圈3、即时互动:信息只要发布出去,对信息感兴趣的用户就能及时跟商户及时互动。
  • 商户的广告文案越好,红包额度越高,促销力度越大,那么转化率自然就高
  • ...6 more annotations...
  • 红信所做的是慢慢引导商户不断提升文案能力和产品力。
  • 红信给到C端用户的价值不仅仅是红包,红包只是信息发布的工具,是一块敲门砖。而红信要做的是让C端用户花更多时间留在平台上,C端用户留存让平台有了流量,意味着B端发布的信息能得到更多曝光,对双方在平台的留存都是一种促进。对此,红信引入了直播间、每日新鲜事、优惠券小游戏等模块进一步促进C端留存。
  • 红信的核心用户是位于三四五线城市、有大量空闲时间、热衷于抢红包的一群人。
  • 每个商户发完红包后,平台都会给商户提供一个报表,内容包含该商户发布红包的各项数据,包括被多少用户领取、被多少用户评论、被多少用户转发等,在给到数据的同时,红信给商户提供建议,比如文字过多,图片清晰度不够,链接无法跳转等。同时,红信还设置了商业圈和商业名片功能,让商户的信息能够在平台尽可能长时间的曝光。
  • 目前红信平台用户量有200多万,日活近10万。如果把发过3次以上红包的用户看做B端的话,B端用户和C端用户的比例为18%。从今年5月份左右平台已经实现了受支平衡,月流水在100万左右,每天3万多元。
  • 红信、千米红包、七彩红包以及创业邦此前报道的红图都是红包广告这个赛道的玩家。但从整个赛道看,信息的过载已经造成了用户可以有效触达到广告的行为变得越来越低效。且“发红包--抢红包--看信息”这个交易链条,可能只有短短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如此短促的时间,双方用户能获取多少价值,最终能留下多少用户呢?在商业价值的挖掘上,这个简短的交易链条未来是否能延伸出更多的交易场景,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ocean wu

解冻文案:不要让用户关注你的产品,先让他们关注自己。 - 0 views

  • 文案第一步真正要做的,往往并不是把消费者的注意力转移到产品身上,而是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他们自己身上。“在关注你的产品之前,先让用户关注他们自己。”比如上面的高档洗发水文案,当你说 “神一般滋润效果”,用户就要问:我用海飞丝用的好好的,干嘛要改变?洗发水不就是 30 元的东西吗?还卖这么贵。
  • 任何人都懒得改变自己的习惯。是的,用户不想改变自己
  • 而如果你就是要发布新产品,改变消费者的习惯,就必须先让他们关注自己。比如同样是 200 元洗发水,你先说:“你用着上千块的香水,但是却用 39 元超市洗发水。”这样写,就唤起了用户的痛点,让用户从 “难以接受改变” 的冷冻状态,变成 “想要寻求新方案” 的解冻状态。
  • ...19 more annotations...
  • 回归到心理学最基础的定义,任何的动机和需要,都源于一个“没有被实现的目标”。(心理学对 “需要” 的定义:一个没有被实现的目标。)
  • 如何刺激这种 “没有被实现的目标”?我们知道,人有两种状态:理想状态(我理想的样子)和现实状态(我现实的样子),在绝大部分情况下,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是重合的。
  • 而要刺激动机,要让人改变,就必须让“理想状态”和 “现实状态”之间产生缺口,从而出现一个 “没有被实现的目标”。一种方法是降低一个人的现实状态,让一个人意识到 “问题”,比如说 “孩子啊,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 另一种方法是提高一个人的理想状态,让一个人意识到机会,比如说:“孩子,俞敏洪当年英语学习也不好,还不是最终成功了?努力一下你也有机会”。
  • 如果想要 “解冻”,想要改变顽固不化的消费者,让他们可以接受某种 “新产品”,就需要让他们的理想和现实之间产生缺口,而创造这种缺口,有且只有 2 种方式:1、给他们一个问题—降低现实状态2、给他们一个机会—提高理想状态
  • “身份不合理”,先塑造一个身份,然后指出用户的某种行动不符合该身份。
  • “解冻”。那么步骤是什么呢?(1) 你的产品—360 超级插线板(2) 用户在使用你的产品之前的状态是什么——普通插线板(3) 这种状态有什么不好——比如不安全、落后、不好看、没有 USB为什么这种 “不好” 是不合理的?
  • 那么 “落后” 为什么是重要的?哪里不合理?可以说跟配它的手机不一致——你的手机是最近 3年 的新科技,但配它的插线板却是上世纪的发明。
  • 你可以自己学会使用这个分析模板,来寻找 “痛点”,解冻用户
  • 当你想要 “解冻” 一个用户,应该先让他关注自己,可以先想办法降低他的现实状态,让 TA 意识到某个问题,意识到某个事情不合理,从而产生想要做一个行动来填补不合理的冲动。
  • 解冻两条路,一种是降低现实状态,另一种自然是提高理想状态。
  • 如何提高用户的理想?
  • 一个人不想提高理想,只想安于现状的原因,自然就有办法通过文案来刺激 TA 的理想。
  • 一般来说有 3 个原因:可能是动机问题——并不觉得学习好很重要可能是“不知道还可以更好”——觉得自己成绩不会再提升了可能是“行为有障碍”——觉得要想成绩更好,需要付出的努力太大
  • 比如乐纯有一款酸奶是 FIT 酸奶,定位是 “减肥”(可以代餐)。
  • 那么大部分用户为什么不提高对减肥的追求呢?
  • 不是动机问题(TA 们都想减肥),也不是 “不知道还可以更好” 的问题(所有人都知道还可以更瘦的),更大的原因来自于:行为有障碍,比如减肥我往往意味着饿肚子,意味着高度自制力。
  • 这个产品本身解决的痛点可能并不是 “减肥” 本身,而是通过高饱腹感低热量的食品,降低减肥的障碍——饱腹感和减肥其实并不矛盾。因此,把文案简单改了下,通过降低减肥障碍(饥饿感),让人提高了理想状态——原来,饱腹和减肥,还可以兼得啊!
  • “解冻” 一个用户,刺激 TA 的需求和动机,就要先让用户关注自己。除了 “降低现实,意识到一个问题外”,还可以提高 TA 的理想,让 TA 觉得 “原来,我还可以这样……”
ocean wu

营销:站在技术和人文的十字路 - 0 views

  • 数字化的发展催生了各种基于互联网的各种技术应用,让数据处理和信息传播变得更简单,使我们更接近顾客、更了解顾客、更好地进行营销活动,数字化营销已经成为时代主流。
  • “数字化营销太TMD复杂了!”
  • 营销人多数都不是技术出身,面对各种复杂的营销软件,自然用起来不是很得心应手。比如微博、微信的运营,听说哪个工具好
  • ...24 more annotations...
  • 但随着技术的泛滥,企业很容易陷入这样的困境——营销部门对技术搞不懂、用不好,IT部门对营销一概不管,只管软件能正常使用不出bug。因为技术,营销者忘记了最初制定的营销策略,舍本逐末,陷入对技术的深深迷茫中。
  • 通过策略指导行动,最大程度发挥技术的高效性优势,降低执行难度。
  • 但这远远还不够,
  • 数字化营销,我们既要利用好技术的高效率,更要重视人文,这种人文,就是用户体验。数字化营销技术追求的目标应该是效率和用户体验的统一。
  • 营销技术应用除了提高效率,更要着重于提升用户体验。
  • 比如一些植入品牌信息的web或者移动app,产品研讨网络会议或者虚拟事情活动,还有越来越受欢迎的游戏化、互动化、个性化的广告,这些都是利用数字化技术提高用户体验的范例,
  • 你会更喜欢一个可口可乐的微信小游戏而不是一封“越过垃圾邮件封锁线”的保险广告邮件。消费者从被迫接收广告到主动分享传播品牌的信息的行为转变,就是用户体验发挥的作用。
  • 盲目使用新技术行为,就是被数字化冲昏头脑的表现。能提升用户体验的绝对不是你采用的各种技术或者软件,技术不是万能的,不要妄想有了各种技术就能省去生产内容的麻烦。真正能打动消费者的一定是内容而不是技术,优质的内容一定是发自人心,而不是来自冰冷的技术驱动。
  • 处理技术和人文的关系时,很容易陷入两个极端。
  • 而传统的策略驱动型的方式好像如今也不是很适用,
  • 互联网背景下产生的技术革新空前绝后,新的技术很可能会影响你的营销策略,因为新的技术往往可能完全颠覆传统的流程,带来新的业务机会。
  • 技术和策略之间不是奴役与被奴役关系
    • ocean wu
       
      技术和策略要选择折中,灵活的方式。策略在用户体验的统一下指导技术,再通过技术实践,效果反馈反哺策略,让策略更加细化、全面。
  • 要知道技术上哪些东西是可能的,是可以实现的,是超越传统的。将这些技术包含在策略制定中
  • 如果你问人们需要什么,他们会说需要一批更快的马,其实他们需要的是用更短的时间、更快地到达目的地的交通工具!如果你不明确实际需求,就很容易陷入盲目追求技术的误区。特别是作为决策者,一定要明确自己的企业的营销侧重点何在
  • “我们更多地专注于已有的技术,而不是盲目追求新东西”
    • ocean wu
       
      要将将已有的资源充分利用好,善于灵活应用。首先精通于现有的技术,充分的付诸于营销技巧中。对现有技术的实践,也使把握新技术的可能。
  • 把握界限、掌控平衡。面对新技术,蠢蠢欲动的想法往往会战胜理智。新技术就像漂亮的浆果,在你吃进去之前永远也无法知道有毒与否。既然无法抵抗,那就要最大程度降低风险,恰当取舍。
  • 数字化营销,
  • 要求营销部门必须和IT部门更紧密地进行合作,在技术上得到支持的同时,最重要的让IT部门了解营销部门的真实需求。
    • ocean wu
       
      营销同时要具备技术知识,通过数字技术媒介可以了解消费者、分析消费需求,同时创造和递送用户体验。
  • 除了知道结果,更应该了解产生结果的过程(比如一些算法,数据分析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制定营销策略。
    • ocean wu
       
      营销对于技术的了解,可以减小技术上的投资开支和风险,可以避免忽视一些像用户体验、销售业绩等重要指标。 而『最便宜或者最容易买的营销软件不一定符合营销部门的要求』由技术驱动的数字化应用可以标准化执行流程,可以帮助企业最优化采购成本,但是不一定能最优化用户满意度和愉悦感。 营销策略者要在技术决策上有足够大的话语权,才可以更好的帮助企业完成营销目标。
  • 不仅要熟练洞悉各种营销事务,也要了解数据分析、信息处理等IT技术
  • 有人文(用户体验)的营销是建立在回归营销本位上基础上,市场营销是“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产品和价值,并同别人自由交换产品和价值,来获得其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
  • ”给顾客多一些关怀,少一些广告轰炸,创造多一些价值,顾客自然会成为品牌的忠实拥护者。
  • 提防技术对资源的“过度开发”,杜绝过度营销现象
  • 比如,朋友圈本该是一个朋友交流的地方,有一段时间因为不节制,一时间集赞活动和诱导分享行为泛滥,朋友圈变成了广告圈,严重影响用户体验
ocean wu

个众价值:数字营销的精细与整合_营销策略_新浪财经_新浪网 - 1 views

  • 一方面,网民的分散化以及互联网的碎片化使整体网络的用户覆盖和页面浏览量被众多媒体瓜分和稀释,导致网络资源被极大地控制和浪费,媒体价值不能得到深入挖掘和变现;另一方面,广告主面对浩瀚的互联网无所适从,仍然被精确到达和ROI提升所困扰,网络广告需求得不到更高层次的满足,但互联网广告预算却在增加。
  • 利用技术手段和平台整合,面向“个众”进行精细与整合成为网络广告发展的新趋势。越来越多的广告主倾向于通过整合的方式抓取细分的目标人群,投放更加精准而有针对性的网络广告。传统意义上仅仅围绕媒体属性打广告的形式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围绕“个众”属性展开的整合式网络广告正在兴起。
  • 在数字媒体面临激烈竞争的环境下,例如易传媒这样的企业通过进一步整合和挖掘数字媒体的潜力,围绕“个众”属性,开拓全新的网络广告营销价值。他们不仅在强大的技术支撑下拥有自己的定向型广告网络,还搭建起一个广告主、代理公司、网站、消费者多方共赢的数字媒体整合平台。
  • ...9 more annotations...
  • 在个众时代,营销不再围绕媒体属性展开,而是遵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消费者的行为属性展开。
  • 展趋势明显。尤其是电脑和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传统的电视、报纸媒体向专业化、细分化发展。同时,人们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此时,分众媒介成为主流,他们针对更小的群体,提供不同   的资讯和服务。
  • 随着Web2.0甚至Web3.0的兴起,受众主导和生产内容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趋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认为:“数字化传媒是新媒体的显著特征。这个特征改变了以往大众传播的特点,更加适应受众需求的多样化和受众市场的细分化。以往媒体单向传播的特点,变成了具有双向互动的功能,信息接受的主动权越来越向受众方面转移。”这也意味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促成了传播更加细化,逐渐向更为少数的“个众”靠拢,实现一对一的传播。
  • 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种各样的互动广告、富媒体广告成为可能。AR扩增实境互动技术对各位营销人来讲可能已经不算陌生
  • 对营销产生重要影响的另一类技术就是定向,包括行为定向、内容定向、地域定向、回头客定向、Cookie追踪、搜索引擎等技术,他们的运用使得企业能够在碎片化的网络环境中找到目标受众,并根据他们的喜好投放不同的广告(这就是后来的定向型广告网络)
  • 行为广告比文字广告拥有更高的转化率,因为它们成功地为用户带来了惊喜,能出乎意料地在网络平台播放他们感兴趣的信息。两个兴趣不同的用户访问同一网站,行为定向可以为他们显示截然不同的广告。这就是个众传播时代的典型现象。
  • 个众时代,广告主面临两难问题。一方面随着网民的碎片化以及互联网的碎片化发展趋势,得整体网络的用户覆盖和页面浏览量被众多媒体瓜分和稀释,导致网络资源被极大地控制和浪费,许多媒体价值不能得到深入挖掘和变现。
  • 定向型广告网络——依据用户行为,挖掘掌握在线人群的分类、兴趣,进而直接将广告主的广告分发到这些特定人群,并且进行效果监控和广告管理。定向型广告网络操作的是人的兴趣,只要能把握个众,就能够产生价值。
  • 在易传媒的技术平台上,内容定向保障了用户的隐私。数据库上亿用户按地域、时间、行为、爱好等分成几十类,如喜欢汽车、时尚,常出差等,但是它们不会知道用户的身份。
1 - 20 of 91 Next › Last »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