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互联网之'我的阅读'/ Group items tagged 交互设计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ocean wu

科学与艺术兼顾的有效网页视觉设计 -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 0 views

  • 理性 基于科学考虑的功能性图形设计也就是我们经常讨论的GUI,它主要服务于系统化平台的交互系统,协助、指导用户顺利完成期望的任务流程,一般我们接触到的视觉设计元素包括: 图片按钮; 导航设计; Banner动画或静态设计; 表单样式设计; 表格、数据、文字表现设计; logo设计 以及图形化不强的页面文字排版、空白布局设计
  • 为什么现在有很多GUI都想转行做UI或ID(interaction design),而忽视视觉设计的价值?我觉得这里面有下面几个原因: 市场恶性竞争,促使视觉审美下降,从而导致创意制作的贬值。所以,除去个别优秀的视觉设计师,处于中间或下层的设计师很容易失去自我价值的鼓舞而放弃自己的初衷,希望能够寻觅一个新的行业方向。而根据现在的市场需求,UI、ID应该是一个比如容易切入的方向,毕竟通过理论的补充,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有效的提高设计师自身的设计理念而适应新的行业需求。 还有一个原因也是上面提到的市场需求决定了设计师对可用性和用户体验的关注,目前大多数设计师都服务于综合性媒体的网络公司,这样也就局限了他们创意设计的需求,取而代之的更多是对实用性,高效性的页面设计要求,所以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以适应公司发展需求是非常容易理解的, 最后就是设计师本身的自我定位,据我所知,国内目前并没有一个很好的针对网页视觉设计或用户中心设计的专业培训,所以,入行的设计师未必都有很好教育背景,大多都是因为兴趣爱好或市场需求而不断调整自己在整个行业中的角色,就业的需求,再加上诸如UCDCHINA理论资源的不断涌入,让很多本就不成熟或说对自己职业方向不明确的设计师,看到新的适合空间,所以这样的转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 感性、个性 再说说基于视觉艺术考虑的视觉冲击设计,这类型的设计自由空间大,没有太多理论约束,更多体现出个性元素的概念,其多运用于概念产品、时尚产品、游戏娱乐等独立站点或个人Portfolio Gallery站点里。 上图是来自http://www.rhythmoflines.co.uk/   尽管我们不断推崇务实的简约设计概念,但是另类的创新艺术表现还是不时的冲击着我们不断变化的行业趋势。这类设计的好处在于: 容易创新出新型的交互设计模式; 增加产品自身的品牌价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化腐朽为神奇” 深刻的视觉冲击,有利于品牌形象的传播; 具有艺术收藏性,树立流派典范; 激励不同类型的设计尝试; 不过如果从实用性来考虑,它可能也会存在下面的不利之处: 生存周期相对较短,也就是高投入未必能带来长期利用率; 浏览文件大,需要更多下载时间,如果平衡的不好,很容易起到负面效果; 兼容性考虑不够,比如插件要求,分辨率要求等; 目标群体的局限性; 总的来说,根据具体运用和项目的商业策略的不同,我们在设计管理上也应该做相应的平衡,是提高有效的视觉传达?还是个性品牌的冲击? 这就如同我们在科学与艺术直接需要平衡点一样。
ocean wu

开发新产品所需要的十类文档 - 0 views

  • 《Communicating Design》里面也有10种~ Personas 角色设计文档 Usability Test Plan 可用性测试计划 Usability Reports 可用性报告 Competitive Analysis 竞争分析 Concept Model 概念模型(概念图) Content Inventory 内容清单 Site Maps 站点地图 Flow Charts 流程图(交互流程图) Wireframes 线框图 Screen Designs 视觉设计、原型设计等
  • 5、6、7可以在小型项目中结合,大型的项目中还是要适当分开。 交互原型可以以交互设计说明书的附件形式存在
  • 1、产品概念文档(项目策划书) 主要是对市场需求进行合理的科学的推导,得出新产品机遇,并对产品定位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概念性阐述。产品概念文档主要用来对新产品进行宣讲,让项目团队对将要开发的产品有一个概念上的理解,在思想上达成一致。 2、用户调研报告 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产品概念形成之初,研究人员进行的需求调研而输出的报告。主要是为产品概念的提出提供科学的依据,为需求的推导寻找佐证。另外一类是项目开发过程中,对设计中不确定以及有分歧的地方进行用户测试,得出结果并输出用户测试报告。 3、产品需求列表 这个列表并不一定是文档,但是他非常重要。它是将新产品拆分成几个大的模块,并将这几个大模块再细拆分成各个功能点后形成的功能列表。它的用途是将整个产品的工作量化,利于设计师、开发人员、测试人员评估自己的工作量,利于开发过程中对各个功能点进行跟踪,不遗漏,利于产品测试时对产品进行全面覆盖。 4、产品说明书 产品说明书是目前很多公司中最常见,他主要包括产品功能的详细描述,产品所需要的开发、运行环境,性能要求等等。准确的讲,这份文档并不应该包含具体的交互内容。这个文档面向的是项目的全体成员。 5、交互设计说明书 交互设计说明书对整个产品的界面结构、交互流程进行详细的描述。它一般包括需求分解、竞争产品分析、流程说明、页面布局说明等内容。交互设计说明书的格式众多,灵活性也相当高,但目的都是将产品的结构和及流程形象化。交互设计说明书主要面向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 很多公司将交互设计说明书和产品说明书结合在一起进行撰写,其实这种做法并不是十分合理。通常情况下,产品和设计结合的文档结构非常庞大,非常不利于查阅,也不利于撰写,而且这种结合文档的很多内容对特定人员是无用的。 6、交互设计规范 交互设计规范主要是用来规范新产品中常规的功能、操作等内容,比如页面的标题规范、界面快捷键操作的规范、提示反馈信息的规范等等。 7、视觉设计规范 视觉设计规范主要是规范新产品中一些视觉元件的样式、页面边距相对边距、通用界面的页面框架等等,开发人员根据规范就可以自行开发一些通用界面。 8、开发文档 开发文档包括一些需求分析、系统架构分析、数据库分析、开发日志等等内容。开发文档主要用来作为开发团队的技术沉淀。 9、测试用例 测试用例指对新产品进行测试任务的描述,体现测试方案、方法、技术和策略。内容包括测试目标、测试环境、输入数据、测试步骤、预期结果、测试脚本等,并形成文档。 10、产品评估报告 产品开发完成后,应由测试人员撰写一份评估报告,对产品功能的实现情况、性能情况、bug解决率等问题进行综合说明和评估,来确定新产品是否符合发布标准。 上面的这十类文档是非常理想化的项目中才具备的,也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项目开发,但是,产品说明书、交互设计说明书、测试用例等几类文档是一个项目中不可能缺少的,他们是一个项目有效运行的核心文档。
ocean wu

初步了解信息架构_Yum.cn Design Studio - 0 views

  • 信息架构设计的思考方式1. 自上而下,在定义网站的整体结构前,先广泛了解商业意图和用户需求,最后来才考虑具体内容之间的关联。2. 自下而上,先理解内容的联系,通过遍历,剧情设计等手段,让该系统能够满足特殊用户的需求,然后才考虑更高层次的结构需要支持这些需求。
  • 分阶段的方式建立有效的信息架构1. 理解客户需求,背景和用户需求,阅读所有的现有文件,与利益群体作沟通,并且做出内容清单。 2. 引导测试用户参与卡片分类活动。 3. 通过卡型分类活动评估之前设计的分类,从中寻找分类的趋势。     合理划分类别的重点和相关的次序,通过分析找到工作流程的梳理过程。4. 做一个信息架构的草案出来。 5. 使用卡片评估的方式来测试设计出来的架构。     我们的卡片是每个流程的重点,信息架构草图是流程的框架,两者结合验证工作的重点是否有偏离;有计划还可以请相关人员进行可用性测试,对用户角色调研起到很重要的补充;6. 不要对第一次设计就成功带有过多的期望,寻找合适的措辞和分级可能会需要好几次重复的设计与评估。     可以分三次考虑,首先,初稿,了解信息架构的粗框架,类似与uml图示; 再次,从下到上的梳理用户的需求和流程的衔接;最后,从上到下,整理导航和系统使用框架,确定信息架构; 7. 把信息架构记录成网站的地图,当然这不是最终的网站地图,只有页面设计都完成以后,网站地图才会定稿。8. 使用剧情设计测试你的网站设计。(情景模拟)9. 让开发团队的其他成员也参与剧情设计和遍历,并且与他们分享测试的结果。10. 如果有可以,在进行正式开发之前,多做一些纸面原形或者低拟真原形的测试。.       通过visio制作demo 11. 建立一些文档,把关键的用户操作点都标注起来,这样可以给视觉设计和程序开发人员一些提示,保持开发能够充分利用前期设计的结果。
  • 设计过程中的产品有很多方法来记录信息架构设计的结果和收获,这里有几种常用的:1. 网站地图,它可以很好的表述一个网站的组织结构,但不一定要反映导航的结构。2. 带有注释的页面设计,页面设计决定了页面上的导航,内容,功能等元素,视觉设计和程序开发者可以根据这些注释更好的理解设计意图建立整个站点。3. 内容矩阵,站点所有的页面都放在一个内容矩阵里,并且为每一个页面都定义了应该显示的内容。4. 页面模板,页面模板在设计大型的站点或者企业内部站点的时候才会需要,它定义了某一类页面的内容的类型,全局的导航,栏目内的导航灯等。这个东西使用最多的就是CMS,内容管理系统。
  • ...1 more annotation...
  • 设计过程中的副产品1. 角色,角色设计为系统的设计提供了典型的用户目标,它能够把用户研究的开销缩减的最小。2. 原形,这是最终作品的模型,原形可以很简单,简单到用几张图片来表示未来复杂的网站(低拟真度原形),也可以比较复杂,拥有最终产品的一样的交互能力(高 拟真度原型),纸面原形的测试效果其实已经很不错了。通常原型设计会让整个信息架构活起来,所以,请尽量在设计定稿前多做原型的测试!3. 剧情,剧情设计时另一种可以让信息架构设计活起来的技术,它模拟了一个用户执行具体任务时如何体验整个信息架构的过程,也能够让团队的其他成员很好理解设计的意图。
  •  
    一、概念
        web上面很多,广而告知的有几个:
            A、信息架构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名词]
             什么是「信息」?
            信息,数据与知识。
            数据是事实和数据......知识世人脑中的东西......信息正好处在数据和知识之间的混乱地带。
    因此,信息架构的工作在本质上就是将一些数据转化为让人看了或是接触了就可以转化为知识的东西,或者是将某种知识化为数据,让知识可以传递,再利用,或是两者都兼具的设计过程。
    而架构呢?简单的说,它包含三件工作:

    1.    架构设计 (Structruing) --首先他必须决定网站中信息的单元 (atom) 的大小 (或是称为粗细程度, granularity),并决定这些单元之间的关系。
    2.    决定组织方式 (Organization) -- 将这些组件组合成有意义的,具有特色的类别。有时又称为逻辑分类。
    3.    归类(Labeling) -- 给这些你所产生出来的每一个类别一个合适的名称。 
             B、信息架构,即信息组织的方式结构,在网站里,信息架构是一个站点对内容进行分类,并且建立交互来导航这些内容的设计。
ocean wu

怎样设计web"帮助"更有效? - 0 views

  • 1. “帮助页面“只是狭义的”帮助“,广义的“帮助”应该无处不在,它协助用户了解和使用网站
  • 2 用户更喜欢在实践中学习,而不是通过“帮助页面”
  • 3. “帮助”的设计应该从整个信息架构建设开始
  • ...6 more annotations...
  • 4. “帮助页面”的设计目的是让用户尽快离开这个页面
  • 5. 根据你的用户和你的系统来选择你采用“帮助”的方式
  • 6.“帮助”的结构应该是清晰、内容应该简洁,尽量避免用户在使用“帮助”的过程中产生新的疑惑
  • 7.“帮助”的维护和创建同样重要
  • 常见的一些帮助形式 1. 帮助目录(按照一定方式将帮助分类) 2. 常见问题(也可以说成“热点问题”) 3. 论坛支持 4. 搜索(通过输入关键字来查找所需的帮助信息) 5. 客户互助(类似百度知道) 6. 名词解释、定义(对专业术语的诠释) 7. 提供下载线下帮助 8. 即时在线客服(通过IM或者基于web的IM的帮助,提供帮助的可以是专门的客服人员或者是机器人) 9. 客服电话 10. 邮件帮助 11. 博客支持 12. 视频演示 13. 交互式的帮助 14. 交互过程中的帮助(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 (ps:后文有这些帮助形式在主流网站的实例)
  • 帮助的分类 按照得到帮助的速度来分 1. 即时性帮助 这类帮助在用户遇到问题时,可以很快的给出帮助的反馈(并不考虑这个帮助是否真的被解决)。如,用户遇到问题后,进入帮助页面,在FAQ中寻求解决办法;直接拨打24小时客服电话,用IM向在线客服寻求帮助。当用户的帮助需求很紧急时,即时帮助就显得很重要了。 2. 非即时性帮助 这类帮助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得到帮助的内容。如通过发邮件,提交表单提出帮助诉求。这类帮助往往作为“主要帮助”的补充:当用户在系统提供的帮助中找不到答案的时候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寻求帮助。适合高级用户提出复杂的帮助需求,不适合帮助需求很紧急的用户。 按照提供帮助的位置来分 1. 进入系统的帮助页面寻求帮助 用户需要通过进入帮助页面或者通过搜索引擎来主动获取帮助。目前主流的帮助都是建立专门的帮助页面。这样的帮助存在一个问题,当用户在人机交互过程中遇到挫折,便放弃交互时,再好的帮助页面也失去价值。 2. 在交互过程给出相关的帮助 在人机交互过程中系统会提供显性得或者隐性的(如,通过鼠标触发)提示,说明或者进行自我解释来帮助用户完成操作。设计这类帮助的终极目标是让用户忘记所谓的帮助页面,在人机交互过程中对帮助用户学习和纠正用户错误。设计这类帮助的往往是从整个网站的信息构架开始的。这类帮助的设计需要花费更多人力,物力和财力。但这也是体现出信息架构和交互设计的重要性。 按照提供帮助的对象来分 1. 提供帮助的是机器 如传统的帮助页面,视频演示。这类帮助具有局限性,它只能满足大部分用户的需求,但对于有特殊需求的用户就无能为力了。 2. 提供帮助的是专业的客服人员 如客服电话、论坛、借助即时通讯软件的帮助。比起机器提供的帮助,这类帮助更加灵活,基本上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除此之外,像客服电话这样的传统服务方式,更适合不熟悉与机器打交道的人使用。 3 提供帮助的是用户本身 如淘宝互助这样的平台就是通过用户本身的沟通来取得帮助。这类帮助更加开放,更容易了解客户真正想知道的,更有利于建立帮助知识库。 按帮助所采用的形式来分 1. 文字说明 最普通的帮助形式。文字帮助往往是单独,枯燥的。用户往往无法完整阅读大篇幅的文字说明。但如果需要解释专业术语或者名词时,文字形式的帮助无可替代。 2. 图文说明 主流的帮助形式,提供比文本说明更加直观和清晰的帮助形式。可以解决大部分用户的帮助需求,但遇到比较复杂和繁琐的交互过程时,图文帮助并不是最有效的。 3. 视频演示 通过演示人员完整的人机交互演示,让用户更直观的学习整个交互过程。这种帮助形式适合较复杂和繁琐的交互过程。当然这类形式的帮助会对网络带宽有一些要求,所以最好能提供用户在线观看和下载两种选择。除此之外视频演示还有结构不清晰,很难快速定位整个交互过程的其中一个过程。 4. 互动式帮助 通过模拟真实的交互环境,提供引导和说明帮助用户完成整个交互过程。对于较复杂的交互过程,互动式的帮助是目前最好的解决办法。它贴合用户更愿意在“实践”(虽然是模拟的,但基本重现实际交互环境)中学习的意愿。它也能解决视频演示中结构不清晰,难以定位整个过程中的其中一环节的问题。 5. 搜索 通过输入关键字查找帮助的内容。这类帮助形式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帮助用户找到他们需要的内容。但它对用户的要求也比较高,需要用户能够找到概括他们遇到问题的关键字。所以建立搜索帮助最关键的问题是建立的“帮助知识库”能够涵盖大部分用户所需帮助的关键字。
ocean wu

2009年海外Web设计风潮(上)_斐派精准 - 互动体验,精准营销 - 效果为先,见效付款,承诺效果 - 0 views

  • ...73 more annotations...
  • 2. 富UI 现代 Web 中的 UI 变得越来越漂亮,越来越好用。过去的一年,Web 中的 UI 有了显著提高,有了一种接近桌面的感觉。Ajax 和 Flash 被广泛使用。 特别是我们比去年看到了更多留白区域,还看到很多现代的 UI 技术会显示用户同系统之间交流的视觉状态,比如,按钮在正常和被按下时显示不同的样子,用户同系统交互时能及时得到反馈,另外,越来越多的服务可以被用户定制。
  • 1. 凸版印刷风格 这种风格有些出人意料,可能因为之前很少有人使用。该风格在在各种主题的网站中都有,但主要用于产品设计或在线服务类网站。
  • 3. 透明 PNG 使用 PNG 实现透明虽然不被 IE6 支持,却在过去的一年大行其道。设计师们似乎正在尝试将背景图片和内容融合并实现一些印刷媒体的风格。比如,将 PNG 半透明图片放到整体背景的某个区域上,用来加亮显示这个区域,如标题或声明。一些 PNG 同名技术还用来实现灯箱框效果。 Smashing Magazine 去年曾有篇使用透明效果实现创意设计的文章,很多设计师在他们的作品中开始尝试这些技巧。有趣的是,透明效果常被用于页首和页尾部分,不过也有些例外。
  • 4. 巨大字体 以前的文章中我们曾介绍过巨型字体设计,2009年,巨型字体设计还会风行,尤其是那些设计社,以及展示型,产品介绍型,或在线服务型网站,他们会使用巨型字体显示重要信息。 巨型字体设计中使用的字号往往超过36px,设计师们对字体编排注入了更多关注,以实现更漂亮,更连贯,更值得信赖的站点。
  • 6. 灯箱效果 灯箱框是第二代弹窗,它们比第一代基于 JavaScript 的弹窗更友好,可以让用户将注意力集中到最重要的部分。这些窗口一般由用户的某个行为激发,并显示在其它内容的上层,他们有时候是半透明的,并包含一个关闭按钮。
  • 5. 代用字体 设计师们还把更多注意力放到字体上,虽然经典的 Web 字体,Helvetica, Arial, Georgia 以及 Verdana 等仍占主流,一些代用字体正浮出水面(如 sIFR)。 有趣的是,这些字体会和设计无缝地衔接,设计师们似乎并非为字体而字体,而是要将字体同他们的设计结合在一起实现更漂亮的效果。
  • 7. 媒体块 随着宽带接入的普及,用户现在可以承担更丰富的内容,设计师们也借机提出更有吸引力的内容。越来越多产品网站使用媒体块显示视频,让用户更容易理解这些内容。用户只需靠在椅子上看视频,不需要一步一步往下点,这些食品通常比较短,直奔主题,虽然很正规,但也包含一些娱乐性。 不过请注意,视频应当是你内容展示方式的次要选项,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宽带接入,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有视频播放(他们可能正在后台听网络收音机或播放音乐),另外,也不是所有人都启用了 Flash 和 Javascript。
  • 8. 杂志外观 传统印刷媒体设计中使用的编排技术也出现在 Blog 设计中,文章的编排,文字排版,图片甚至对其方式。基于网格的设计也很流行,但主要用于展示与产品页以及大型博客,极少用于公司网站或网店。
  • 9. 滚动幻灯导航 幻灯片水平和垂直滚动,可以向不同方向滚动,当前项加大加亮。这种导航技术可以让用户快速直观地浏览站点中的内容。一般常用语娱乐性网站,另外,设计者还可以使用该技术展示他们的作品。
  • 10. 在重点位置做形象展示 网站的左上方一般是一个站点最重要的区域,因为那是用户注意力最集中的地方。因此,在那个部位放上网站中最重要的信息是明智之举。 事实上很多设计师正是这样做的,不管是 Web 程序,公司网站,在线服务还是作品展示,设计师们将口号或简介性内容放在那里,并使用醒目的排版给用户以良好的第一印象。这些内容长短不一,不管哪种方式,但它们都占据可观的空间,一般横跨整个幅面,高度在250到400之间。不过这些形象展示性区域一般并不用于博客或在线商店。
  •  
    2009 Web 设计风潮 1. 凸版印刷风格 2. 富UI 3. 透明 PNG 4. 大字体 5. 代用字体 6. 灯箱框 7. 媒体块 8. 杂志式样 9. 幻灯滚动 10. 重点展示区域
ocean wu

交互设计师在项目中应该学会的一些事情! - 0 views

  • 产品需求不明确的情况下先行设计如果产品经理对某一块功能还不清晰,可以先从设计上给出一些方向性的指导。如果产品经理的一些功能说明书还未给出,也可以先通过沟通了解去需求,先行设计。不要过度设计与适当适量过渡设计过度设计就是做了很多这个版本或者未来几个版本都暂不能实现的设计。过渡设计就是由于一些技术原因实现不了最好的设计,只能做一些折中的设计。过度设计会给项目造成很大的压力和一些不必要的浪费,过渡设计则会适当的缓轻项目的压力。设计成果、思路文档化在项目中,我们的设计稿、设计思路都记录在文档中,一方面保存了设计理由,一方面使项目各个成员都能方便的了解设计方案和理由。同时,如果在版本检查中也能够将检查出的问题文档化,很方便跟踪和记录。学会沟通主要有会议沟通、当面沟通等方式。沟通时应该注意使用合作友善的态度,同时还要抛弃信仰大战,寻找合适的沟通语言。控制情绪情绪会影响团队氛围;情绪会影响设计质量;情绪会影响周围同事;情绪会影响部门以及个人形象。耐心细心检查版本检查是一个需要耐心细心的工作,需要从头到尾一遍一遍的过。遗漏一点都可能对版本质量造成影响,对产品的形象有影响重视规范的作用重视规范的作用可以使得沟通顺畅,使得做的东西更加专业。项目初期就应该形成一定交互、视觉等规范,使开发在开始阶段就有章可循。
ocean wu

用户体验与产品管理 | 黄主任 - 0 views

  • 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 UE)专业人员正逐渐从商业角度对他们的工作感兴趣,在他们的核心观念中,UE的重点是理解用户需求并创建有用和易用的产品来表达这种需求。 UE人员常常在他们的研究、设计和创意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时感到非常失落。差不多每个UE人员都有过与那些尽管缺少交互方面的需求和流程的知识,却根据他们的感觉或毫无道理的看法来驳回一个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设计的领导者打交道的糟糕经历。 很多UE人员逐渐意识到他们有经验和洞察力来运用权威性并在帮助构建的产品中发挥更大影响力,产品管理人员也对这些希望扩大影响以保证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开发顺利进行的交互设计师、信息架构师和易用性工程师等有了更多的兴趣。 对很多UE实践者而言,成为产品经理(Product Manager, PM)是一个合理的转换,因为两者往往需要类似的技能,特点和能力。此外产品管理是很多组织共有的角色,向这样一个已存在的角色过渡是较为容易的,只是信息架构师或交互设计师如果选择用这种直接方式来影响产品的话,他们还需要学会换位思考。
  • PM的职责 PM的基本职责是理解市场并推动适应市场的产品开发,由于UE人员往往已经熟悉了设计的用户需求也具备相应市场知识,因此他们具有成为优秀PM的潜质。 PM还有如下一些较高层次的职责: • 建立产品策略,重点是对产品的未来有长远和有说服力的眼光。 • 将策略转化为产品路线,有了清晰的远景和策略后,PM就要与管理层一起确认并执行策略。 • 撰写支持商业策略和市场需要的需求书,确定主要路线,然后细化特定的可执行的需求。 • 确定以合适的顺序,在合适的时间提供合适的功能特性(features),以客户价值和市场的关联程度来划分这些特性。 • 确定与市场间有适当的沟通渠道,以合适的方式向合适的人发送合适的消息,并确认客户已了解到他们的产品。
  • 产品管理和用户体验的差异 尽管PM的职责很广也很有战略性,他们还需要负责在战术层面具化他们的战略。在一些细节上,PM可能存在与UE人员重叠的问题。正如Johathan Korman写道: 当我向那些不了解"交互设计"的人们描述我是做什么的时候,首先我说:"我观察用户的需要,确定哪类产品最适合他们,然后制定关于这个产品的行为规范,以此推动开发团队的工作。"人们常常回应说: 在我的组织里,我们称这个为"PM"。 乍一看,用户体验的角色和产品管理惊人的相似。然而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产品管理和用户体验在职责、重点和依赖度上是有区别的。 职责: PM负责整体成功,而用户体验人员是负责界面设计能满足用户需求并易于使用。UE人员也应该像销售、营销、工程人员那样关注整体的成功,尽管并不负责这些方面。 重点: 当UE人员聚焦在界面与产品体验之时,PM会从整体市场反馈、特定市场规划、竞争力、技术、收益与损耗以及可调用的资源等方面来审视这些界面与产品体验。 依赖: 信息架构师(IA)、图形设计师、易用性专员等主要集中在界面上,使得他们依赖自身或处于类似角色的其他人一起来完成工作。PM则坚定地要求他人能执行其产品策略,他们更多地需要融合一些微妙的产品目标、策略、影响力、坚定和公平的决策等因素,这些要求多甚于UE人员。 或许Johathan Korman最好地诠释了PM与其他角色如UE之间的差异: PM负责产品应该做什么(What the product should do),而其他角色负责产品怎么做(How the product does that)。
  • ...7 more annotations...
  • PM是什么? 传统意义上PM就是一个产品的主管,为了方便讨论,我们这里将产品定义为软件、网站、网络应用、局域网或技术产品。 作为一名领导者,PM将对整个产品的成功负责,这其中包括用户体验。对技术产品而言,用户体验是产品成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当然还包括其他方面,像产品的销售、技术、法律、商业模式、定位、品牌和营销等。 PM应该扮演一个领导者而非独裁者的形象,才能保证产品的成功,并得到各方的支持。像总统会与负责防务、交通、农业等的官员共事一样,PM团队也包括营销、技术、财务和其他领域的人。与票选民主不同,PM对用户和客户负责,通过收入、利润、用途和其他市场驱动因素来实行决定民主。 产品管理中涉及的各项任务和领域使得PM必须精通业务的方方面面。
  • 产品管理与用户体验的冲突 最常见的UE与PM间的冲突就发生在该产品应该做什么与产品该怎么做的讨论上,双方经常辩论谁应该负责定义产品特性与需求。PM感觉应该由他们负责,因为他们管理产品,但是UE人员感觉应该由他们负责,因为他们花了时间来研究用户需求并直接与客户和用户互动。 最终由于PM对整个产品的成功负责,他们也就成了决定产品做什么的最后仲裁者。好的以市场为重点的PM应能理解市场背景和客户需求,并在第一手经验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决定合适的产品特性与功能。 然而UE人员常常对此非常光火,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更贴近客户和用户,理应负责产品的需求收集和定义。好的PM应该象UE人员那样贴近自己的用户,否则就会脱离用户,只知道坐在办公室里开大会,让UE人员来做此类研究。 好的PM能深知用户体验这个角色并理解其重要性,重视他们的投入并利用他们的研究和建议来创造优秀的产品。正如总统需要从自己的内阁成员那里获得建议一样,PM也应该利用自己的"内阁成员" — 用户体验、市场营销、技术等 — 去做出决策。 从UE人员向PM角色的转换远不止去操作所有的界面设计, PM一项很重要也很有挑战的任务是负责确定产品的目标与策略,树立内在和外在的产品领导能力,创造商业模式及获得资本,从小事出发又能着眼大局,并协调市场、工程技术、财务、销售当然还有UE一起向成功迈进。 在第二章,我们将向你介绍迈向产品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你在UE岗位上不可以做而在PM角色上需要做的事情、成为PM你必须做哪些准备、UE背景的人成为PM后常有的缺陷等,来帮助你作出这中转变。
  • 平衡各方力量 确保你的产品重点是客户和用户需求非常重要,但是其他方面同样值得关注,包括但不限于: • 销售目标 • 市场/品牌目标 • 技术趋势 • 文档管理 • 预算管理 • 市场趋势 • 竞争力 • 商业模式与回报 (可能的人员浮动、变局影响、价格杠杆等) 做好一款产品需要在商业目标、用户需求和市场效应之间进行一系列权衡,作为PM,你就必须在各方之间努力做好平衡。
  • 推广产品 你必须同时在内部(包括销售、市场、管理层、开发者等)和外部(包括客户、用户、业界分析员和媒体)取得支持。仅仅只是开发出一款好的产品还不够,你还必须让人们知道它,推广它的好处。 向组织中的其他产品提供策略投入 如果你是一间中型或大型公司的PM,你在这个位置上同样需要影响其他产品。你也会同其他公司内的其他PM交流,你需要考虑公司的全部产品线,并将你的产品融合其中。 你面临的挑战与压力 PM这个新角色会让你很有荣誉感和责权感,而且新头衔带给你的影响力可能会胜过其他,但它也是”带刺的玫瑰” — 你同样必须应付挑战和压力。
  • 在前一章中,我们勾勒了PM的职责、PM与UE人员的差异以及为什么两种角色之间会产生冲突等。 现在我们来介绍当UE人员成为PM后其思考重点、职责与挑战将会发生哪些改变,离开UE工作岗位后你将有哪些收获与损失以及如何为这种转变做准备等。 在你向PM的角色纵身一跃之时,最好清楚这次跳跃对自身的影响。 作为UE人员不可以做而作为PM必须做的事情 成为PM后,你每天的工作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你必须运用你的全部知识投入到整个产品中。作为UE人员你也许能同样做到这一点,但是限于行政授权你未必需要和公司内的全部决策部门打交道,以下就是你的一些"新职责": 关注产品策略以及客户和终端用户的需求(这也是你做出转换决定的原因) 你必须长期地研究客户和用户,找出用户需求与商业目标的切合点。相应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并有意识地利用它。 从产品的整体性上协助确定用户的焦点,不只是设计 沟通、政策以及定价都必须整合成为"客户体验"的整体,过去我们常常对这些方面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成为PM后你就必须对关乎产品体验的方方面面负责了。
  • 学习并准备成为PM 因此,你想成为PM? 不知道从何做起? 除了上面提到的以外, 你还应该增加你在产品管理方面的知识,从中找到你为这一角色转变所需要的东西。 想想你迈向UE之路时候所做的事吧: 书、博客、会议、小组讨论、各种组织以及导师等,它们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果你想成为PM,这些方式依然有效。 成为PM最好的条件是通过培训和会议。差点忘记提了,我们在IA 2007峰会: 你想成为产品经理 上有一个预备会议,这个半天的训练营上将会集中讨论如何从UE向PM的角色转变,包括如何更好地平衡你现有的技能以及怎样避免潜在的不足等。 还有其他组织提供类似的训练营活动,包括: • 实务营销 • 280小组 • Blackbot • ZigZag营销 • 硅谷产品小组 有大量非常好的Blog在讨论产品管理,你也可以从中选择: • Roger Cauvin的博客 • 实务营销的博客 • SVPG博客 • 产品管理观察 • Tyner Blain • Michael的产品管理与营销 • 如何成为优秀的PM (它的联合作者之一便是 Jeff Lash) 还有很多从UE角度来谈产品管理的书籍,这些都应该作为PM的珍藏: • 赢在新产品: 产品从创意到启动的加速实现, 作者Robert Cooper • 软件产品管理精华, 作者Alissa Dver • 产品经理手册, 作者Linda Gorchels 此外,有志成为PM的人还应该阅读一些综合的管理类图书,包括领导力、管理、市场营销、财务、技术、策略学等。 产品管理有两个主流的社团组织: PDMA (产品发展与管理协会)和AIPMM (国际产品营销与产品管理协会)。两者都提供培训、会议、本地讨论小组及其他产品管理资源。 同时,你还可以利用你的一些职业网络,也许能从类似LinkedIn — 帮你寻找能建立联系并回答有关产品管理问题 — 这样的服务中获得帮助。在你的公司里项目管理也能指导你,况且来自其他组织的产品经理也能给予你不同的或许更真诚的帮助。 正因为你学习产品管理并思考如何迈向这一步,可以找你的经理谈谈。优秀的经理会帮助你的职业化成长,即使这也许意味着你将进入公司的其他岗位。
  • 作为PM,你的权力很有限 Guy Kawasaki形容PM是"一个背负全部职责却没有任何权力的人"。大部分为你的产品工作的人会向不同的管理层汇报,很少甚至没有人会直接向你汇报。你必须梳理这些分散的资源,指导他们的工作 — 尽管他们从各自的经理那里获得了不同的工作方向。 你必须做出决定并对此负责,而不仅仅是建议 事实上你必须做出很多的决定并为此负责,不是所有人都会认同(你的这些决定)。当然如果你的工作干的好,你可以向他们证明你的决定是正确的,明确解释你的原则,其他人也就不会显得焦急或轻视 — 但这并不容易! UE出身的PM会发现所创建的体验也许不是对用户"最好"的体验, 因为还需要考虑其他重要的因素(比如管理层的需求、商业策略、商业模式等),让这些人理解做出这样的决定或许有损用户,但最终有益于产品往往需要时间。 你将经常处在利害分歧的中心 销售人员希望有不同的功能、开发人员将你制定的时间表往回推、财务人员需要新的后端功能、商业开发人员希望能为合作伙伴做一些产品调整、设计师希望更改一些功能的实现、用户希望增加一项你的竞争对手推出的新功能、管理层希望你的产品能与公司新产品进行整合… … PM就处在这样不同的竞争中心,在一些公司中这样的处境是很不妙的。你必须调节好这些冲突的想法,制定相互之间的优先级以推动产品策略并保证皆大欢喜(至少不能让某个人动怒)。 成功的PM总是围绕着整体的目标和策略来平衡各方的要求,决定做哪些可以最大限度地支持这些目标。PM对目标与策略的理解越深,就越能做出权衡考量。有时候一点小的让步能够得到更多的收益,有时候则需要更好地梳理目标。 管理层需要从你这里得到关于产品的信息 PM不只是产品开发团队的一员,你是整个产品的象征。无论你把事情做好了或搞砸了,也无论你是否真的能驾御局面,你都必须为此负责。 作为UE人员可以做而作为PM不可以做的事情 从UE岗位转换到PM岗位的人会对新职责感到兴奋和有挑战性,与此同时,他们也会失去一些UE工作的一些方面: PM不必插手过多细节 这是很多之前习惯过问小事的人面临的最艰难的挑战。作为PM很多具体的工作都应该是委派给其他人(来做),一个花费太多时间去处理细节问题的PM注定没有做好他们的本职工作 — PM需要关注的是战略层而不是战术层。 PM并不追求尽善尽美和理论上的完美 有一个针对UE的笑话是UE人员经常回答问题的时候说"这个取决于…"。对PM来说,也许它确实取决于某件事情,但这不是紧要的。这并不是什么理论上应该发生的问题,而是在此情况下我们马上要做什么以及为什么做的问题。 你必须习惯够用即可的观念,做出在用户看来未必完美但在有限的资源下很受用的决定即可。 PM对产品的核心问题不只是建议 这一点和上面的有点背道而驰,UE实践者们提出建议,而PM需要决定策略、较高层面的用户体验、功能设置、市场规划、定价及其他方面。之所以又提到这一点,是希望促成你进行反省。如果你只是习惯建议或很难做决策,你也许不适合成为PM。 PM不是艺术家或专家型实践者 PM并不专注与产品的某个部分,而是知晓全局。他们有点类似船长或教练去驾御局面。在这个层面上,PM需要保障一起共事的人能将产品目标反映到方方面面,例如营销策略、界面设计、版权书写等。 由于不是专家,在各个方面进行调节是比较困难的,PM就必须在后面的工作中不断学习如何领导其他专家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 从现在起更好地配合你的PM 如果知道"幕后"产品管理,你可能已经动心了。有一条捷径能帮助你开始: 从现在开始更紧密和有效地配合你的PM! 这个办法即使对那些并没有这方面特质、技能或只是想成为PM的人来说都是值得一试的。作为一名UE实践者,更好地理解其他角色的同事所面临的责任与挑战可以帮助你调整与他人共事的方式,并且最终使你变得更有价值、更受尊敬、更有影响力。 有UE背景的人在某些领域是能够很好地与PM相处的,有些办法能很好地帮助你探路,而无论你是否迈出了这一步。 领导力 不要只知向PM或其他同事索要具体的研究和设计成果,在很多情况下,其他同事很欢迎你能有主动性和创意,不过同时他们也保留不同的观念,只要把事做起来就能迅速公开和集中地进行具体地讨论,总好过停留在理论和臆测层面。 向PM问清楚他们的产品目标是什么 问清目标非常重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PM自己有可能之前没有仔细想过产品目标,你这一问后,有可能让你成为最受信赖的顾问之一并帮助他们建立目标。 第二,如果PM已经有了目标,那么你也就能清晰地建立一系列的目标和预期。如果他们的目标存在问题,你还可进行澄清和确认,并决定怎样让它回到正确的道路上。 帮助PM评估设计的各方面因素 不要只是提出设计方案然后让PM做决定,要让自己准备好参与讨论特定设计选择的影响,向他人展现你的设计背后的原因已经他们在更广范围内与产品远景和目标的联系,聆听PM怎么说并搞清楚他们拒绝或认可的理由。 提出带有远期规划的强烈建议 你所能提供一些证据和经验将支持着你更紧密地成为产品的一份子,而不只是一个辅助的参考者。你也能从纷繁复杂的因素中做出决定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如果你立志想做PM的话这些很有帮助。 展现你对工作的远期规划将使你能成为团队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并且能展现你有担负更多职责的潜力 — 不管你现在的角色是什么。 帮助PM走出办公室 PM不应该对客户和用户视而不见,尽管有人是这么干的。你应该通过询问他们最后一次见用户是什么时候来帮助他们,把他们带入到正式或非正式的用户研究中,或者给他们讲在用户访谈中的一些有意义的故事,邀请他们下次同去。如果被拒绝了,下次继续邀请。 如果PM能自愿去拜访用户,让他们带上你。除了了解用户需求之外,这也是一个你有时间向PM求教他们的观点、兴趣与目标的好机会。 如果你真的无法把PM带出办公室,那就把用户们带进来吧。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没有哪个PM(包括其他开发成员)能找借口拒绝和用户沟通。
ocean wu

用户体验与产品管理(完整版)_深耕·生根 - 0 views

  • 第一章 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 UE)专业人员正逐渐从商业角度对他们的工作感兴趣,在他们的核心观念中,UE的重点是理解用户需求并创建有用和易用的产品来表达这种需求。 UE人员常常在他们的研究、设计和创意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时感到非常失落。差不多每个UE人员都有过与那些尽管缺少交互方面的需求和流程的知识,却根据他们的感觉或毫无道理的看法来驳回一个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设计的领导者打交道的糟糕经历。 很多UE人员逐渐意识到他们有经验和洞察力来运用权威性并在帮助构建的产品中发挥更大影响力,产品管理人员也对这些希望扩大影响以保证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开发顺利进行的交互设计师、信息架构师和易用性工程师等有了更多的兴趣。 对很多UE实践者而言,成为产品经理(Product Manager, PM)是一个合理的转换,因为两者往往需要类似的技能,特点和能力。此外产品管理是很多组织共有的角色,向这样一个已存在的角色过渡是较为容易的,只是信息架构师或交互设计师如果选择用这种直接方式来影响产品的话,他们还需要学会换位思考。
  • PM是什么? 传统意义上PM就是一个产品的主管,为了方便讨论,我们这里将产品定义为软件、网站、网络应用、局域网或技术产品。 作为一名领导者,PM将对整个产品的成功负责,这其中包括用户体验。对技术产品而言,用户体验是产品成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当然还包括其他方面,像产品的销售、技术、法律、商业模式、定位、品牌和营销等。 PM应该扮演一个领导者而非独裁者的形象,才能保证产品的成功,并得到各方的支持。像总统会与负责防务、交通、农业等的官员共事一样,PM团队也包括营销、技术、财务和其他领域的人。与票选民主不同,PM对用户和客户负责,通过收入、利润、用途和其他市场驱动因素来实行决定民主。 产品管理中涉及的各项任务和领域使得PM必须精通业务的方方面面。
  • PM的职责 PM的基本职责是理解市场并推动适应市场的产品开发,由于UE人员往往已经熟悉了设计的用户需求也具备相应市场知识,因此他们具有成为优秀PM的潜质。 PM还有如下一些较高层次的职责: • 建立产品策略,重点是对产品的未来有长远和有说服力的眼光。 • 将策略转化为产品路线,有了清晰的远景和策略后,PM就要与管理层一起确认并执行策略。 • 撰写支持商业策略和市场需要的需求书,确定主要路线,然后细化特定的可执行的需求。 • 确定以合适的顺序,在合适的时间提供合适的功能特性(features),以客户价值和市场的关联程度来划分这些特性。 • 确定与市场间有适当的沟通渠道,以合适的方式向合适的人发送合适的消息,并确认客户已了解到他们的产品。
  • ...8 more annotations...
  • 产品管理和用户体验的差异 尽管PM的职责很广也很有战略性,他们还需要负责在战术层面具化他们的战略。在一些细节上,PM可能存在与UE人员重叠的问题。正如Johathan Korman写道: 当我向那些不了解"交互设计"的人们描述我是做什么的时候,首先我说:"我观察用户的需要,确定哪类产品最适合他们,然后制定关于这个产品的行为规范,以此推动开发团队的工作。"人们常常回应说: 在我的组织里,我们管这个叫"PM"。 乍一看,用户体验的角色和产品管理惊人的相似。然而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产品管理和用户体验在职责、重点和依赖度上是有区别的。 职责: PM负责整体成功,而UE人员负责界面设计使之满足用户需求并易于使用。UE人员同样应该像销售、营销、工程人员那样关注整体的成功,尽管并不负责这些方面。 重点: 当UE人员聚焦在界面与产品体验之时,PM会从市场整体反馈、特定市场规划、竞争力、技术、收益与损耗以及可调用的资源等方面来审视这些界面与产品体验。 依赖: 信息架构师(IA)、图形设计师、易用性专员等主要精力集中在界面上,他们需要依赖自身或类似角色的其他人一起来完成工作。PM则坚定地要求他人能执行其产品策略,他们更多地需要融合一些微妙的产品目标、策略、影响力、坚定和公平的决策等因素,这些要求多甚于UE人员。 或许Johathan Korman最好地诠释了PM与其他角色如UE之间的差异: PM负责产品应该做什么(What the product should do),而其他角色负责产品怎么做(How the product does that)。
  • 产品管理与用户体验的冲突 最常见的UE与PM间的冲突就发生在该产品应该做什么与产品该怎么做的讨论上,双方常常争论谁应该负责定义产品的特性与需求。PM感觉应该由他们负责,因为他们管理产品,但是UE人员感觉应该由他们负责,因为是他们在花时间直接与客户和用户打交道,研究用户需求。 最终由于PM对整个产品的成功负责,他们也就成了决定产品做什么的最后仲裁者。好的以市场为重点的PM应能理解市场背景和客户需求,并在第一手经验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决定合适的产品特性与功能。 然而UE人员常常对此非常光火,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更贴近客户和用户,理应负责产品的需求收集和定义。 好的PM应该象UE人员那样贴近自己的用户,否则就会脱离用户,只知道坐在办公室里开大会,让UE人员来做此类研究。 好的PM能深知用户体验这个角色并理解其重要性,重视他们的投入并利用他们的研究和建议来创造优秀的产品。正如总统需要从自己的内阁成员那里获得建议一样,PM也应该利用自己的"内阁成员" --- 用户体验、市场营销、技术等 --- 去做出决策。 从UE人员向PM角色的转换远不止去操作所有的界面设计,PM一项很重要也很有挑战的任务是负责确定产品的目标与策略,树立内在和外在的产品领导能力,创造商业模式及获得资本,从小事出发又能着眼大局,并协调市场、工程技术、财务、销售当然还有UE一起向成功迈进。 在第二章,我们将向你介绍迈向产品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你在UE岗位上不可以做而在PM角色上需要做的事情、成为PM你必须做哪些准备、UE背景的人成为PM后常有的缺陷等,来帮助你作出这种转变。
  • 第二章 在前一章中,我们勾勒了PM的职责、PM与UE人员的差异以及为什么两种角色之间会产生冲突等。 现在我们来介绍当UE人员成为PM后其思考重点、职责与挑战将会发生哪些改变,离开UE工作岗位后你将有哪些收获与损失以及如何为这种转变做准备等。 在你向PM的角色纵身一跃之时,最好清楚这次跳跃对自身的影响。
  • 作为UE人员不可以做而作为PM必须做的事情 成为PM后,你每天的工作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你必须运用你的全部知识投入到整个产品中。作为UE人员你也许能同样做到这一点,只是限于行政授权你未必需要和公司内的全部决策部门打交道,以下就是你的一些"新职责": 关注产品策略以及客户和终端用户的需求(这也是你做出转换决定的原因) 你必须长期地研究客户和用户,找出用户需求与商业目标的切合点,相应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并有意识地利用它。从产品的整体上确定用户的焦点,不光是设计。 沟通、政策以及定价都必须整合成为"客户体验"的整体,过去我们常常对这些方面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成为PM后你就必须对关乎产品体验的方方面面负责了。 平衡各方力量 确保你的产品重点是客户和用户需求非常重要,但是其他方面同样值得关注,包括但不限于: • 销售目标 • 市场/品牌目标 • 技术趋势 • 文档管理 • 预算管理 • 市场趋势 • 竞争力 • 商业模式与回报 (可能的人员浮动、变局影响、价格杠杆等) 做好一款产品需要在商业目标、用户需求和市场效应之间进行一系列权衡,作为PM,你就必须在各方之间努力做好平衡。 推广产品 你必须同时在内部(包括销售、市场、管理层、开发者等)和外部(包括客户、用户、业界分析员和媒体)间取得支持。仅仅开发出一款好的产品还不够,你还必须让人们知道它,推广它带来的好处。 向组织中的其他产品提供策略投入 如果你是一间中型或大型公司的PM,在这个位置上你还需要影响其他产品。你也会与其他公司内的其他PM交流,思考公司的全部产品线,并将你的产品融合其中。 你面临的挑战与压力 PM这个新角色会让你很有荣誉感和责权感,而且新头衔带给你的影响力可能会胜过其他,但它也是"带刺的玫瑰" --- 你同样必须应付挑战和压力。 作为PM,你的权力很有限 Guy Kawasaki形容PM是"一个背负全部职责却没有任何权力的人"。大部分为你的产品工作的人会向不同的管理层汇报,很少甚至没有人会直接受命于你。你必须梳理这些分散的资源,指导他们的工作 --- 尽管他们从各自的经理那里获得了不同的工作方向。
  • 你必须做出决定并对此负责,而不仅仅是建议 事实上你必须做出很多的决定并为此负责,不是所有人都会认同(你的这些决定)。当然如果你的工作干的好,你可以向他们证明你的决定是正确的,明确解释你的原则,其他人也就不会显得焦急或轻视 --- 但这并不容易! UE出身的PM会发现所创建的体验也许不是对用户"最好"的体验,因为还需要考虑其他重要的因素(如管理层的需求、商业策略、商业模式等),让这些人理解作出这种或许有损用户,但最终有益于产品的决定往往需要时间。 你将经常处在利害分歧的中心 销售人员希望有不同的功能、开发人员将你制定的时间表往后推、财务人员需要新的后端功能、商业开发人员希望能为合作伙伴做一些产品调整、设计师希望更改一些功能的实现、用户希望增加一项你的竞争对手推出的新功能、管理层希望你的产品能与公司新产品进行整合... ... PM就处在这样不同的竞争中心,在一些公司中这样的处境是很不妙的。你必须调节好这些冲突的想法,制定相互之间的优先级以推动产品策略并保证皆大欢喜(至少不能让某个人动怒)。 成功的PM总是围绕着整体的目标和策略来平衡各方的要求,决定做哪些可以最大限度地支持这些目标。PM对目标与策略的理解越深,就越能做出权衡考量。有时候一点小的让步能够得到更多的收益,有时候则需要更好地梳理目标。 管理层需要从你这里得到关于产品的信息 PM不只是产品开发团队的一员,你是整个产品的象征。无论你把事情做好了或搞砸了,也无论你是否真的能驾御局面,你都必须为此负责。 作为UE人员可以做而作为PM不可以做的事情 从UE岗位转换到PM岗位的人会对新职责感到兴奋和有挑战性,与此同时,他们也会失去一些UE工作的一些方面: PM不必插手过多细节 这是很多之前习惯过问小事的人面临的最艰难的挑战。作为PM很多具体的工作都可以委派给其他人来做,一个花费太多时间去处理细节问题的PM注定没有做好他们的本职工作 --- PM需要关注的是战略层而不是战术层。 PM并不追求尽善尽美和理论上的完美 有一个针对UE的笑话是UE人员经常回答问题的时候说"这个取决于…"。对PM来说,也许它确实取决于某件事情,但这并不要紧的。这并不是什么理论上应该发生的问题,而是在此情况下我们马上要做什么以及为什么做的问题。 你必须习惯够用即可的观念,作出在用户看来未必完美但在有限的资源下很受用的决定。
  • PM对产品的核心问题不只是建议 这一点和上面的有点背道而驰,UE实践者们提出建议,而PM需要制定策略、较高层面的用户体验、功能设置、市场规划、定价及其他方面。之所以又提到这一点,是希望促成你进行反省。如果你只是习惯建议或很难做决策,你也许不适合成为PM。 PM不是艺术家或专家型实践者 PM并不专注与产品的某个部分,而是知晓全局。他们有点类似船长或教练去驾御局面。在这个层面上,PM需要保障一起共事的人能将产品目标反映到方方面面,例如营销策略、界面设计、版权书写等。 由于不是专家,在各个方面进行调节是比较困难的,PM就必须在后面的工作中不断学习如何领导其他专家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
  • 从现在起更好地配合你的PM 如果知道"幕后"产品管理,你可能已经动心了。有一条捷径能帮助你开始: 从现在开始更紧密和有效地配合你的PM! 这个办法即使对那些并没有这方面特质、技能或只是想成为PM的人来说都是值得一试的。作为一名UE实践者,更好地理解其他角色的同事所面临的责任与挑战可以帮助你调整与他人共事的方式,并且最终使你变得更有价值、更受尊敬、更有影响力。 有UE背景的人在某些领域是能够很好地与PM相处的,有些办法能很好地帮助你探路,而无论你是否迈出了这一步。 领导力 不要只知向PM或其他同事索要具体的研究和设计成果,在很多情况下,其他同事很欢迎你能有主动性和创意,不过同时他们也保留不同的观念,只要把事做起来就能迅速公开和集中地进行具体地讨论,总好过停留在理论和臆测层面。 向PM问清楚他们的产品目标是什么 问清目标非常重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PM自己有可能之前没有仔细想过产品目标,你这一问后,有可能让你成为最受信赖的顾问之一并帮助他们建立目标。 第二,如果PM已经有了目标,那么你也就能清晰地建立一系列的目标和预期。如果他们的目标存在问题,你还可进行澄清和确认,并决定怎样让它回到正确的道路上。 帮助PM评估设计的各方面因素 不要只是提出设计方案然后让PM做决定,要让自己准备好参与讨论特定设计选择的影响,向他人展现你的设计背后的原因已经他们在更广范围内与产品远景和目标的联系,聆听PM怎么说并搞清楚他们拒绝或认可的理由。 提出带有远期规划的强烈建议 你所能提供的一些证据和经验将支持着你更紧密地成为产品的一份子,而不只是一个辅助的参考者。你也能从纷繁复杂的因素中做出决定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如果你立志想做PM的话这些很有帮助。 展现你对工作的远期规划将使你能成为团队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并且能展现你有担负更多职责的潜力 --- 不管你现在的角色是什么。 帮助PM走出办公室 PM不应该对客户和用户视而不见,尽管有人是这么干的。你应该通过询问他们最后一次见用户是什么时候来帮助他们,把他们带入到正式或非正式的用户研究中,或者给他们讲在用户访谈中的一些有意义的故事,邀请他们下次同去。如果被拒绝了,下次继续邀请。 如果PM能自愿去拜访用户,让他们带上你。除了了解用户需求之外,这也是一个你有时间向PM求教他们的观点、兴趣与目标的好机会。 如果你真的无法把PM带出办公室,那就把用户们带进来吧。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没有哪个PM(包括其他开发成员)能找借口拒绝和用户沟通。
  • 学习并准备成为PM 因此,你想成为PM? 不知道从何做起? 除了上面提到的以外, 你还应该增加你在产品管理方面的知识,从中找到你为这一角色转变所需要的东西。 想想你迈向UE之路时候所做的事吧: 书、博客、会议、小组讨论、各种组织以及导师等,它们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果你想成为PM,这些方式依然有效。 成为PM最好的条件是通过培训和会议。差点忘记提了,我们在IA 2007峰会: 你想成为产品经理 上有一个预备会议,这个半天的训练营上将会集中讨论如何从UE向PM的角色转变,包括如何更好地平衡你现有的技能以及怎样避免潜在的不足等。
ocean wu

Taobao.com UED Team » Blog Archive » 心流与情感设计(上) - 0 views

  • 我们使用网站,这一切的活动事实上都是在围绕着一个东西:信息。扩展开来,我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围绕着信息做交互。
  • 心理学家齐客森米哈里(Mihaly Csikszentmihalyi)将这种关注的注意力称为“精神能量 psychic energy”。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能量一样,没有能量就没法工作,每次工作就会消耗能量。我们都应该有过这样的体验:有段时间,我们会全身心地投入到 某种事情中,将我们的集中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这件事情上,所谓的废寝忘食。齐客森米哈里把这个状态称为“心流 flow”。心流是:忘我、忘记时间、忘记其他所有不相关的东西,完全沉静在某项事物或情境中。
  • 我们并不需要去学习专门的课程或者使用新的软件来为心流而设计。事实上你也许已经踏上了为心流而设计的道路。开始心流设计之路,就是去考虑每一步交互之后应该出现的结果,然后,去掉那些影响用户达到这个预期结果的所有阻碍。
  • ...6 more annotations...
  • 为所有用户行为提供即时反馈能够减少用户的焦虑感。有效地使用布局、信息设计、排版、交互设计和信息架构可以平衡挑战感和用户的技能等级。
  • 心流:当用户在完成交互行为时需要高技能水平,并且通知感知到高挑战,且两者达到某种平衡时就会有心流的体验产生。最生动的例子莫过于玩游戏。任何游戏一定会提供一定的难度给玩家,并常常伴有过关打boss等设计来让玩家感知挑战。 控制:在驾车的时候,是需要高的技能——驾驶的,但是挑战感并不强,这时,能够感觉的就是控制感。当然,提高挑战感,例如赛车,能让某些人着迷,从图上可以看出原因,因为他们进入了心流状态。 放松:放松性的阅读和品美食就属于高技能和低挑战。 无聊:做家务,需要有一定的技能水平,但是却不能让人感觉到挑战,所以做家务事一件很无聊的事情。 冷漠:当交互行为的技巧低而面对的挑战也低的时候,但是这样就无法产生持续上升的心流,也会出现心流体验。这种情况下是一种冷漠。例如看电视,我们沉浸于其中,但事实上整个身体、心理并没有很激动地参与,而表现出了冷漠、无感情。 忧虑:在不参加太多逻辑的争论的过程中(当然不是参加辩论赛),有一定的挑战却没有要求很高的技能。表现出的就是忧虑的情感。 焦虑:在做一些例如重复性的工作,死记硬背文章的时候,由于技能水平低却完成高挑战的任务,就会出现焦虑。 激励:当工作技能提升或者学习水平提高等,有一定的驾轻就熟之感,这时,工作和学习就有一种激励的感觉。
  • 心流通道的概念。
  • 将心流理论应用到我们的实践中去,我在这里根据心流产生的原因来一一阐述。 清晰的目标 首先,我们要理清我们设计的流程,将我们的逻辑信息构架、导航、搜索路径尽可能清晰地展示给用户。尽量的让每一个页面只完成一个目标,且清晰。减少选择,让用户能够很快地做决策。强大的网站应该是像在一个高档的餐厅,客户用餐,除了体验到美食,也同时体验到了优质的服务。可惜,现在的大多数网站都像是在做自助餐,在你面前摆上无数种选择,认为这是在尊重用户意愿。就像自助餐一年难得吃几次一样(大部分人认为自助餐是性价比高,在利益的驱动下去吃。),这样的自助餐模式网站开始看起来不错,但他们忽略了用户总是懒惰的这个事实,用户总是期望有人一步步告诉他该做些什么,于是慢慢地用户就会失去兴趣——因为他们总是不知道该干些什么。 提供及时的反馈 Donald博士在《设计心理学》这本书中 在说明执行/评估周期(Excution/Evaluation Action Cycle)时,有对反馈做比较深入的阐述。在这个周期的评估阶段,用户会去比较现实发生的和他们预期发生的事件之间的差别。及时的反馈有助于用户评估之 前所作的操作是否有助于更进一步地接近目标,以便用户重新调整操作或者进入下一个操作步骤。所以在页面上我们会关注页面加载速度,加快反馈时间。另外,我们应当尽量及时且清晰地让用户了解计算当前在做些什么,用户刚才的操作有哪些影响。例如在进行某些操作的时候,用户总能获得刚才的操作成功与否的反馈。 尽量设计相应的挑战以迎合用户的操作技能 在上述关于心流通道的概念中,我们已经解释了在一定的挑战感结合一定的用户的操作技能下,用户才能进入“心流”状态。在《软件观念革命》中 所述的针对新手、中间用户和专家用户设计的观点与这点其实是类似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每个流程、每个页面设计之初要理解该页面为谁设计,以便来制定界面的复 杂程度。对新手访问的页面,设计简单、清晰的结构,以便他们迅速学会界面。对于专家用户,除了增加页面的复杂度,同时可以加入页面定制的功能。在白鸦的只把20%拿出来中,白鸦说:“不要试图一下子把什么都抛给用户,他们根本接受不了。需要用你20%的对用户最有吸引力的东西在0.3秒内搞定她的神经,然后勾引她自己去发现另外的80%”。这也是在平衡挑战感和用户操作技能。广泛地,《和谐界面》提出的“5W+H启发式(5W+H heuristic)”中的“谁/为什么(Who/Why)”也如出一辙。
ocean wu

网站的视觉设计 - 0 views

  • 1—logo:基本logo特征,符合logo设计基础(平面设计通用)显示器效果:清晰度,最小尺寸(因显示器分辨率而带来的,等同线下平面设计的印刷效果)2—文字:内容等级决定字体、字号大小、粗细;状态决定颜色(默认或者根据网站特殊统一)3—广告、内容图片:尺寸样式的定位,同一页面的和谐性,图片的优化,位置的节奏,大小对比。4—icon:品牌性,表达准确合理,设计手法(依据品牌性),一致性,作用:吸引,醒目,方便识别、理解、操作、记忆。5—可点击(button):区别(不可点击),根据人的生活经验:厚度,可按,质感(实体联想),色彩(品牌性、统一性、对比性);统一的样式大小(依据里面文字的内边距统一)6—背景图片:氛围效果营造,同产品的统一性,优化(品质大小,色彩信息,实现方案),7—图文排版:主图次文,图文节奏,空隙,模块化。8—当前状态:放大(形状),变色(反色、对比色、明度纯度区别色),链进链出后指定内容提示。9—交互控件:样式合理准确性(人对系统默认的认知和生活常规认知),状态(视觉表现样式和动作过程优化),创意。10—loading:内容关联性(loading前后的内容关联),无聊等待的乐趣,体积、面积优化,创意。11—用户反馈_ 成功、出错、提示、无结果:文案(明确、合理、人性化、创意),图形(明确、醒目、色彩的心理认知准确度)。12—动画效果:过程合理(模拟真实环境的合理化),连续,节奏感,用户日常动作表现,音效配合,创意。13—首尾设计:首(品牌宣传、自身特点、明确内容、气氛表达、创意。尾:呼应、节奏(与首),创意。14—适应屏设计(全屏设计):最大最小屏幕的考虑(文字、图片的位置、折行效果)15—固定尺寸的栅格设计:合理的单元格(考虑黄金分割),单元格面积节奏,边距统一性16—demo设计样稿:对内容最多最少的考虑。17—页面:品牌性,基调元素一致性,复用性,节奏感、面积感,视觉第一吸引,引导浏览,点线面关系,素描原理(运用素描的基本规律来做页面)。18—阅读:背景对阅读(视力)的舒适度,内容与背景的对比舒适度
  •  
    页面设计的要素及解释
ocean wu

响应式设计时代,我们该如何设计网站?-CSDN.NET - 0 views

  • 屏幕尺寸已没有固定的值
  • 从内容开始着手,可以帮助我们找出很多有趣的解决方案。例如,Logo确实需要放在每页的顶部吗?在很多网页中,放在页脚部分效果可能更好,如在数字类型的导航中,或在注册页面中。子导航中的很多链接放在主要内容区域的相关部分效果可能更好。当观看页面布局时,主要导航比主要内容更重要吗?大部分情况下,并不是。我通常认为导航属于页脚内容。在页面顶部放一个“跳转”链接可以把访问者引导至导航处,也可获得导航,并将其显示在顶部。在响应式Web设计时代,我们需要很多新的、聪明的解决方案。
  • 根据不同的屏幕大小和设备对它进行优化,之后再针对特殊属性进一步优化,如鼠标的使用,针对胖手指的设计。
  • ...3 more annotations...
  • 便很容易设计出可用性不好、简陋的产品。
  • 我们在为所有这些人进行设计。请记住,我们不仅仅为使用笔记本的CEO设计,还为在火车上或使用免费Wi-Fi的人设计。
  • 现在的网站设计与以前已大不同。固定、单一的交互方式已不再适用。我们的设计过程需要新的起点。
ocean wu

橱窗如何讲故事 - 0 views

  • 黑夜中,商店里那巨大的光亮让人自觉地抬头注目。灯光里,仿佛是进行着一场静止演出,
  • 她正在盛情地邀请路人进入那个世界,穿上和她同样精致的衣着,化上和她同样细腻的妆容,再造属于自己的情景剧。
  • 既展示商品的特色和定位,又渲染商品创造的商业气氛,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来,买我吧!
  • ...14 more annotations...
  • 橱窗的本质是销售。在零售终端中,橱窗扮演着“灵魂和眼睛”的角色,橱窗的好坏几乎与品牌的生命力同在。在橱窗陈列设计中,策划就是诞生“灵魂和眼睛”的关键。
  • 70%靠视觉,20%靠听觉。橱窗陈列能最大限度地调动顾客的视觉神经,而擅长讲故事、有主题的橱窗陈列更容易讨好消费者。
  • 商业橱窗学会了在不同的节日、不同的情景下给消费者讲故事,增添了些许温情。”
  • 还要懂得营造话题,在行内人的眼中,简单的橱窗只有信息,高明的橱窗则会升华为话题理念。
  • 橱窗设计的吸引力,不是看产品摆放的位置,而是要让人产生拥有这种商品的渴望。
  • 如何让产品使客户产生环境联想,橱窗就扮演着这一首要角色,为产品开拓崭新的商务环境。而只有当展示的联想成为购买者生活的一部分,也就实现了它真正的价值。
  • 橱窗设计是一种生活气息和情绪打造,它们体现在商业运作上的感觉诉求主要表现为:信赖感、兴奋、新鲜和独自性。
  • 这些灵感来源并非来自缥缈的冥思苦想,而是来源于时尚流行的趋势主题、品牌产品设计要素的延展和品牌当季的营销方案。
  • 从视角上讲,品牌能够被看成是客户脑海中种种想法和联想的网络图
  • 消费者已成为诸多市场要素组成的复杂关系的中心,橱窗展示只有符合消费者需求时才会有效。品牌商只有对消费者需求、心理倾向有足够的认识和把握,才能确定“市场目标”和“市场定位”,准确把握展品与消费者心理需求的契合点,从而做出符合市场动态的橱窗展示成列的整体计划。
  • 首先,商品的性格决定橱窗设计的风格。同是时装店,高档女装店的清新优雅与青年便装店的无拘无束应截然不同。其次,商品是以群体出现还是以个体出现,对顾客的购买心理有很大影响。小件商品的群体可以起到引人注意的作用,但过多的聚集也会带来“滞销”的猜测。而不对称的群体处理巧妙会给人以“抢手”的印象。至于贵重的商品只有严格限制陈列数量才能充分显示其价值,对以群体出现的商品,橱窗设计应配以活泼兴旺的气氛;对以个体出现的商品,设计上应追求高雅舒展的格调。第三,同一类商品的形态变化多,空间就感觉活泼,但也易杂乱。
  •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市场上又出现一种互动橱窗,又叫电子橱窗、数码橱窗或魔幻橱窗。 数码橱窗是一种新型的全息纳米触摸膜(彩炫互动膜),依附于商家的玻璃橱窗、玻璃门,把商家的企业宣传、商品信息展示映射到玻璃介质上,吸引路过的潜在顾客进行互动,实现24小时不打烊,记录潜在客户的交互信息,促进品牌形象,也可提供广告投放。
  • 与传统橱窗相比,数码橱窗具有随意性——可附于任何介质之上,如透明的玻璃、液晶显示设备、LED显示设备;时尚性——触摸膜为透明的,肉眼几乎不可见;技术性——能够穿透玻璃或其它介质,实现手指动作感应。所有设备均在橱窗内部,设备管理和资产安全有保障;震撼性——触摸膜的尺寸目前最大可到达100英寸。这4大特点,足可以让人们领略到数字技术带来的特别感受。
  • 唤起消费者的种种联想,产生心灵上的某种沟通与共鸣,以表现商品的种种特性,不但有利于促成销售,而且能有效地强化和提升品牌的形象。
ocean wu

界面内容优化的层次 - 0 views

shared by ocean wu on 07 Nov 07 - Cached
  • 1,界面上的文字应该做到:清楚而准确的向用户传达信息。其实这是内容优化的最基本要求,本应该是所有产品都可以做到的。但往往是越熟练的人越容易在这里出现问题。常见表现:过份的向非专业用户展示专业词汇、信息提示本身误导了用户。 比如,某视频网站突然蹦出来一个“bps超出,链接失败。”(查了资料我才明白bps大概是每秒链接数的意思)比如,有些网站用户没有注册也去登录的时候反馈提示为“密码错误”。其实直接提示没有此用户,然后给个链接“注册此用户”,你会发现转化率相当高,注册量有了用户也方便了。
  • 3,整个产品不同位置的文字应该统一。大家都讲普通话,不能一会中国话一会外国文。这是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却是大部分网站都未能避免的问题。(特别是在中文网站,大概是因为中文说法太多了)比如,作一个IM软件,一开始是“添加好友”,接下来“联系人列表”,然后又是“不在线的朋友”;一开始是“注册用户名”、然后是“登录ID”、还有“您的账户”、“管理帐号”、
  • 2,界面上的文字应该便于用户阅读并快速理解其含义。最常见的问题表现是:语言过于罗嗦、信息排列混乱。 比如,某门户网站在注册blog的时,“您的登录名”旁边这么写辅助说明:“4-16个字符(包括4、16),英文小写、汉字、数字、下划线,不支持空格,不支持全角英文,不支持纯数字,不能使用下划线开头和结尾。”。(大致推算了一下,一个IQ小于200的普通用户如果认真读完并完整理解这句话的意思需要近1分钟时间)比如,另一门户的blog和他旗下的校友录网站,东边一个下划线、西边一个icon加文字、南边一个按钮加文字、北边一个红色、中间还有一个红色加粗。我进去之后真不知道什么地方可以点什么地方不可以点,什么地方能点什么地方不能点…再比如,某电子邮件服务在注册的时候这样排列:“用户名:___、密码:___、密码强度:[][][]、重复密码:___”。吓的我还以为可以自定义密码强度。。。
  • ...4 more annotations...
  • 5,文字的视觉设计应该完整的融入整个产品视觉中。很多视觉设计师喜欢把文字融入到界面的造型中去,得到非常棒的视觉效果,这个很值得学习。从最基础来说,我们的文字在界面上和图形一样应该有主次有深浅,关于这个部分潇潇同学已经有了很好的表述,我只补充一个例子: 图片网站本身应该表现的是“图”,文字只是其辅助信息。flickr在个人首页里每个图片下面都有四行的文字,但我从未感觉到他碍眼或者多余,因为flickr用的是很柔和的粉红和几乎可以让我第一视觉点忽视掉的灰色;而yupoo在个人首页里每个图片下面只有三行文字,可每一个我都觉得他们扎眼,因为yupoo用了重灰色粗体、绿色粗体、重灰色、绿色四种表现方式,而且字体都还不一样。
  • 6,尽量让文字自身可以起到“推销”产品的作用,而且”推销”的不只是产品气质。文字其实可以像图形设计一样在情感上给用户以触动,从而积极的达到对于产品的“推销”。比如,很多人已经把“注册”改成了“立即注册”、“马上注册”;比如,baidu.com的“更多”页面最上面以前是“推荐使用”后来改成了“试试看”,虽然只是少了一个字,但给用户的感受和尝试欲望马上就很不一样;比如,某电子商务网站会在注册要完成那里说:“太好了,你还需一步就能成为我们的注册会员”比如,… .
  • 4,界面上的文字应该具备该产品需要传达给用户的气质。 这里往往遇到的是怎么做的问题:怎么确定产品要表达什么样的气质?怎么确定什么样的语言风格才算是表达了这样的气质?在稍微大型的企业我们一般有很多种方法可以做到,比如找很多用户让他们说出他们需要的、比如通过情绪板、比如通过颜色分析等等。但在创业公司我一般建议大家实用一点:1>N个很了解产品定位的人坐到一起,每人一个贴纸写下来一个你认为可以描述该产品的句子或者事物;2>把所有人的描述拿出来大家讨论,把每一个用二维分析的方式摆出来,最终得到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果就是这个产品应该表达的气质;3>每人N个贴纸,根据刚才得到的结果,结合自己产品的环境写下来你认为要表达这种气质需要什么样风格的语言;4>用第2点中同样的方法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比如:严肃、简练、..)5>安排一个专门的人写一份简单的指南,描述这个结果具体执行时一些需要注意的常见问题和原则。(比如:既定事实不再重复、不用反问语句提问用户、即时说明文字不得超过20字、…)
  • 交互设计
ocean wu

ui花园 - 编织可用性与文化: 创新的用户界面 - 0 views

  • 几种有趣的用户界面设计,它们是: • 滑块筛选 (Slider-based Filtering) • 鱼眼菜单 (Fisheye Menus) • 树图 (Treemaps) • 拖放(Drag-and-drop)
  • 鱼眼菜单 鱼眼菜单(Fisheye menus )对于帮助用户浏览很长、但有序的列表很有用处。该菜单可以动态的变换菜单条目的尺寸,将鼠标所在区域放大。这样便可以在一个屏幕上显示并操作整个菜单了,而无需传统的按钮、滚动条、或分级浏览结构。
  • 滑块筛选 Amazon’s Diamond Search (亚马逊的钻石搜索)的用户界面采用了点击-拖拽的滑块,这样用户可以扩大和缩小搜索的筛选标准。用户通过滑动来变更用户选择的标准时,该页面可以自动的更新搜索结果。 这个界面具有直观和信息丰富的特点,用户可以很容易的在大量信息中搜索所需要的结果:
  • ...2 more annotations...
  • 树图 树图(Treemaps)可以将多列数据以方块组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些方块还可以加以不同颜色、以不同大小组织起来,从而以图形的方式来揭示数据内在的模式。这种用户界面可以用来表现复杂的数据关系(比如层次关系等)。 在网站Smartmoney website上,便有一个这样的例子。通过这种用户界面,浏览者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数百种库存的信息。下面的图例中,库存货物信息根据不同行业被分组,进而按照其市场资本的大小以不同大小的矩形 表示出来。而颜色则用来表示价格的升(绿色)降(红色)。 要了解一个公司的详细情况,则可将鼠标移至该公司所在矩形的上面(下图展现的是通用电气公司的情况)。
  • 拖放 拖放(Drag-and-drop)这种用户界面设计采用了使用者所熟知的移动元素的操控方法(使用者可能有过使用微软视窗应用的经验)。在恐怖小屋的在线商店(Panic Room’s online store)的网页上,要将物品放入购物车中,浏览者可以点击带有加号图标按钮,亦可通过拖放动作来完成。 拖放动作比较简单,先点击你要加入购物车的物品:
ocean wu

手机系统消息通知设计的整理和分析 - 0 views

  • 当应用程序不处于前台运行中时,消息通知能将某些信息及时告知用户。比如收到新消息、收到新邮件、程序下载已完成或者待办事项即将开始等。目前各移动平台上对消息通知的设计均有所差别,各有利弊。这里整理了iOS、Android、Palm Web OS、Windows Phone和未揭开面纱的Meego这五个系统对消息通知的处理方式,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希望能对研发过程中的设计选择有所帮助。另外这里主要分析的是通知的提示形式,不涉及Local和Push两种通知逻辑。
  • iOS NotificationiOS的消息通知有两种形式,Badge Notification和Alert Notification。 Badge Notification是指出现在应用程序图标右上角的红色圆形数字提醒,用于提醒一些无需即时处理的消息,比如程序更新数、未读邮件数等。Badge Notification只有在Home Screen的对应屏上才能看到,因此不适合用于提醒一些重要性高或需要及时处理的通知。而且Badge Notification的形状颜色大小等都是默认且无法改变的。 Alert Notification则非常直接地以对话窗口的形式出现在屏幕上,用于重要或需要及时处理的通知。不过Alert Notification常常粗暴地打断正在进行中的任务,强迫用户马上做出选择,且无法汇总查看所有通知,当有多条通知时,无法选择性处理,只能按提供提供的顺序一个个处理。
  • Palm Web OS NotificationPalm Web OS的消息通知有两种形式,Banner Notification和Pop-Up Notification。 当有通知时,Palm会在界面底部会出现一条通知栏,用于承载通知。出现在这条通知栏上的便叫做Banner Notification。个人觉得Palm的Banner Notification是对消息通知的一个较完美的处理方式。首先它不论在Home还是App程序界面均可以关注到,不会打搅和中断正在进行的任务;其次这个通知栏可在点击后扩展,以摘要(Dashboard Summary)的方式展示通知;另外和Android相比将通知栏独立于状态栏可以让通知更加清晰醒目(Android状态栏上密布的状态信息和通知信息有时会让人较麻木,毕竟较要从一堆状态图标中辨认出其中的通知图标,也是需要耗费认知成本的)。 Pop-Up Notification和Alert Notification(iOS)、Dialog Notification(Android)类似,不同点是其出现的方式是从屏幕底部向上挤出,而不是出现在屏幕中央。
  • ...4 more annotations...
  • Android NotificationAndroid的消息通知有三种形式,Toast Notification、Status Bar Notification和Dialog Notification。 Toast Notification是指出现在屏幕上的暂时性通知,这种通知用于传达一些告知类型的消息,短暂停留后会自动消失,无需用户交互。比如告知下载已完成等。(Toast Noification这个说法最早是源于一个前MSN员工的提法,因为MSN的消息提醒是从底部向上轻弹,形式上很像一个面包从烤面包机中弹起的样子,所以称之为Toast Noification。) Status Bar Notification是指以一个图标或者滚动条文本的形式出现在系统顶部状态栏上的通知。当应用程序处于后台运行状态时,这种方式比较合适。这种通知形式的好处是既能即使被关注到,又无需打断当前任务,可以从顶部下拉查看通知摘并做选择性处理。 Dialog Notification类似于iOS的Alert Notification,以对话窗口的形式出现在屏幕上,用于重要或需及时处理的通知。
  • Windows Phone NotificationWindows Phone的消息通知有三种形式,Tile Notification、Toast Notification和Raw Notification。 WP7的主屏上铺满的应用程序比较比较像一块块方形的瓷砖,顾名思义Tile Notification正是出现在这些“瓷砖”上的通知,比如主屏上天气app上显示的温度发生变化时出现的通知。可以通过改变瓷砖上的三个元素(title、backgroud和提示数)来达到提醒的目的,与iOS的Badge Notification相比,除了数字提醒外,还多了改变tile背景和title两种方式。 Toast Notification上文已经做过说明,只是WP7中Toast Notification出现的位置是在屏幕顶部,与屏幕等宽,停留约10秒后自动消失。 Raw Notification是系统的原生通知,可将消息直接传递给应用程序,允许行应用程序运行时实时更新用户界面。
  • Meego NotificationMeego还没有完全揭开面纱,不过从Meego的“Design Guidelines”中可以看到如下描述:“The main use of the status bar is to show signal strength, time, and battery life (operator optional). In addition, it supports notifications. This bar may be removed in specific cases.” 可以猜测Meego的消息通知可能也会在状态栏上于状态信息并存,类似Android.
  • 总结一下上面的整理,iOS的通知常打断任务,骚扰比较严重;Android的顶部状态通知栏有效解决了骚扰和选择性处理的问题,不过整个状态栏经常密布图标,分辨起来稍有不便;Palm的Banner Notification相对来说是较完美的一个方案;WP7的Tile Notification较直观,和自身Home Screen结合的比较好。
ocean wu

营销着陆页面转化率驱动模型 - 0 views

  • 网络营销投资回报率中最关键的指标是转化率。基于Web Farming实践建立的数字营销转化率驱动模型CVR(转化率)=4M+1V+2I+3C+5O-5A-5F,从访客动机、视觉、互动、内容、offer、客户情绪、用户体验等7个维度建立一个体系化有迹可循的方法。
  • ① 访客动机、视觉、交互这些因素是保障性因素:做不好一定会影响转化率,但做的好也不会对转化率起到明显作用,所以对网站和页面视觉的追求,复杂的交互效果要适可而止。
  • ②内容、Offer是正激励因素:页面的内容承载了对客户需求的满足、说服客户转化的逻辑、让客户产生信赖和最终选择的理由,OFFER是在客户还在犹豫的时候,给出关键的临门一脚,促使客户形成转化。
  • ...1 more annotation...
  • ③焦虑情绪、易用性是负激励因素:如果在网站所提供的服务上不能打消客户的焦虑情绪甚至在制造焦虑情绪,或者网站功能上存在用户体验和易用性的障碍,则可能导致客户直接流失。
ocean wu

未来游戏设计的十大技术挑战 - 0 views

shared by ocean wu on 25 Sep 07 - Cached
  • 1.硬件处理能力 processing powe
    • ocean wu
       
      未来:摩尔定律--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数目每两年翻一番--意味着未来将会有更强的计算能力。(图形处理芯片巨人Nvidia宣称一直以超过摩尔定律的速度更新它的芯片,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使芯片的处理能力翻倍)但是程序员的雄心总是走在硬件发展的前面,正如一位设计师指出的:"我们的能力越强,获得的成功越大,我们期望也越大" 对更强计算能力的渴求将永远伴随着CPU和GPU处理能力的快速发展。
  • 2. 水描绘出流动的海水
    • ocean wu
       
      未来:游戏开发者正在试验粒子系统,一种由一组颗粒组合而成的系统,所有粒子都以特定的规则对外界做出反应。然后,随着处理器性能的慢慢地增强和算法的改进,使用湍流模型--计算物理学中模糊预测(BallPark Estimate)的等价模型--能够绘制出更加真实的液体飞溅、气泡和波浪效果。
  • 3. 人脸
    • ocean wu
       
      恰当的眼部活动对生成逼真的人脸至关重要。"如果眼睛不对劲,人物看上去就像死人,"Valve的资深软件工程师肯.波德维尔(Ken.Birdwell)指出。他曾经花一年时间来研究眼球的生理结构、学习相关的知识,比如角膜的弧度如何影响光的反射,以及为何瞳孔偏心不是4度会使人被认为是斜视。 未来:克服"深谷效应"相当困难。程序员正致力于增加人脸表情的多样性,赋予不同部位的面部皮肤以不同的光泽(sheen of skin stretched across facial muscle)。
  • ...7 more annotations...
  • 4.人工智能
    • ocean wu
       
      现状:赋予游戏角色像人一样的决策能力需要使用高级的逻辑理论。顶尖的机器人工程师使用这种理论,包括决策树、可变巡航(Mobile Navigation)和有限自动机模型。未来:马泽罗尔(Mazerole)预测下一代的人工智能将能够独立地与游戏中的角色进行动态的交互。"两个'人'走路撞在一起,正好他们脾气都比较'暴躁',这时候他们应该打起来--这就是我们将来要达到的效果。"
  • 5.光影效果
    • ocean wu
       
      解决办法是Crytek公司开发的工具Polybump2。它能将复杂的物体表面转化成少量多面体组成集合体。此外,开发者进还提出了使画面表现更加真实的新技术。"我们能够根据光线的强度模拟人眼的活动,"耶利(Yerli)说。游戏画面会模拟游戏角色的视觉体验。当走进阴暗的区域,画面会表现出游戏角色的适应过程。反之从暗处冲出,画面将是一片空白,因为角色被阳光致盲。
  • 6.火焰
    • ocean wu
       
      用程序生成火的行为跟水很像,区别在于:a) 火焰移动更快,也更复杂;和b) 火要烧毁其他东西。过去的游戏中用实景动画来表现火焰,现代游戏则着重于通过火焰的变形和粘性来表现动态的烟雾和焚烧效果。
  • 7.材质物理特性
    • ocean wu
       
      Piexelux娱乐开发名为数字粒子(Digital Molecular Matter)物理引擎,可以模拟物体粉碎、破裂、扭曲和撕裂的效果。它首先将建筑物转化为数百个微小的西面体。在模拟石块撞击时,射向建筑物的石块在碰撞点替代了那里的四面体;接着,引擎根据材料的密度、强度和质量来演算碰撞点周围的四面体如何相互碰撞、移位,制造出受损部位的连锁反应效果。"我们第一次仿真玻璃破碎时,把人扔向窗户然后观察玻璃以真实的方式变成碎片,足足搞了半小时,"Pixelux的软件工程师维克.索哈(Vik Sohal)说。 未来:所有使用数字粒子引擎表现的物体都必须遵守一些列物理规律,如杨氏模数,决定物体的硬度;还有泊松比,描述了气球和苏打水这类东西的弹性。数字粒子引擎还决定了物体的内力如何聚集,在超过阀值之后使物体在最脆弱的位置破裂。树长出新枝就是这样的过程。索哈说数字粒子引擎还可以用于公路场景;它可以构造一个300磅重的令人厌恶的线路维护员,并表现他鸭子一样的姿态。
  • 8.真实的运动教布娃娃学会躲闪皮球
    • ocean wu
       
      现状:软件开发商NaturalMotion基于人工智能引擎生产了一种生成人物行为的引擎--Euphoria。它能让游戏人物在面对危险、受伤时做出动态的反应。Euphoria赋予人物虚拟的人体结构--神经、肌肉、骨骼及重量,这些"特点"使得人物能对外界刺激产生不同的响应。面对飞来的箱子,有的人会躲开,另一些则会热烈地迎接它。当箱子碰到人物,虚拟身体结构做出相应的反应。"这都是基于一个描述人类生理结构的算法,"
  • 9. 模拟真实世界让游戏手柄给你方向盘的感觉
    • ocean wu
       
      借助全球定位系统和保时捷公司的软件的帮助,艺电的开发小组记录了车辆状态(方向盘角度、刹车、离合器、刹车、闸门等)如何影响车辆的行驶(位置、速度、加速度、偏航)。这些数据直接输入游戏,使游戏中碰撞和驾驶员的动作产生与实际驾驶类似的结果。
  • 10.动作捕捉让电脑学会像人类一样观察世界
    • ocean wu
       
      现状:在Organic Motion的Stage系统中,摄像机录制镜头前人物的动作,同时电脑实时生成捕捉到的图像。这个系统不需要被观察者携带捕捉器。该系统通过由10到 14个摄像机生成的图像合成三维数据云。电脑将相邻的数据点三角化,进而形成人体的轮廓、动作。然后被填充的三维材质送入动画软件进行进一步的处理,这一步相对简单。未来:新技术的使用使游戏变得更加真实。过去的动作捕捉系统过于昂贵,开发者只能先捕捉几位主要演员的动作,然后将他们的动作移植到所有其他角色上。"
ocean wu

规范 之 用户在每个情景中的角色感 - 0 views

shared by ocean wu on 07 Nov 07 - Cached
  • 图形界面应用指南、界面交互应用指南、用户情感设计标准。
  • 其实无论是“规范”还是“指南”,他不应该是说有就有的。最起码的一点“他和企业的‘VI、CI’不同”。 VI、CI是企业在创建之初就设计规划好的,它是“预创建”的“条款”。原则上“必须遵循”! 现实点来说,“界面指南”是在应用中不断积累出来的,它不能说“一开始就规范好了,然后去应用”。原则上是“参考遵循”。 6. “界面指南”是为产品服务的,并不是为了“束缚产品”的。
ocean wu

站内信不需要标题 - 0 views

  • 站内信主要的交互细节有如下几个,根据产品特性和商业需求来选择: A. 发信时选择发送对象的处理。是列出好友翻页查找?还是下拉选择好友列表?或者直接录入、智能判断相应好友并选择?继续深入,将牵涉是否支持给多好友发送的问题。 B. 发送成功返回的处理。是直接关闭?还是返回进入页(个人资料、短信列表等)、固定页?或者过渡页?过渡页继续深入,又会碰到是否需要关闭、自动跳转、继续发送等功能。 C. 新消息提示的处理。不管是数字颜色,还是图标都会涉及两种设计模式;同时还可以选择信息提示框、真人声音,或者更豪华的任务栏tiitle闪动提示。作为运营方,希望用户赶快看到、赶紧删除减少资源消耗是肯定的。 D. 表单验证的处理。通常为资源上的考虑,都有字数限制,是否告诉用户?如何告诉用户?是否支持UBB编码和HTML代码?验证的出错信息等,都需要考虑周密,没有标题工作量也少。
  •  
    控制好站内信功能,提供恰当的信息通道选择。 比如淘宝现在有四种方式,第一站内信、第二产品页留言簿、第三店铺留言、第四旺旺留言。 提供不同类型的入口渠道是对的,但如果都分类处理,会大大增加管理负担,应该考虑汇总处理、分发显示。
ocean wu

万字长文,能为玩家游戏心理设计锦上添花的奖励设定探讨,下篇 | GamerBoom.com 游戏邦 - 0 views

  • 成就系统会影响玩家的行动表现、积极性和态度。
  • 观点涉及以下概念: 评价成就 完成成就 乏味任务和趣味任务 成就难度 目标取向 评估成就VS. 完成成就
  • 胜任意识可以分为两个子类:偶然成就和必然成就
  • ...25 more annotations...
  • 自我效能与增加目标承诺、策略创新和使用以及增加对消极反馈的乐观反应有关,所以增强玩家的自我效能非常重要。
  • 第二个是增加任务本身的额外规则或设想。这个方法在所有成就的大部分基础级别中均有应用。
  • 激发玩家参与乏味任务的常规策略有两种。第一种是通过成就的描述,让玩家意识到这种任务的内在价值。
  • 即时通告可以促进玩家对游戏的了解和提高玩家完成任务的效率。当玩家的目标成就与 玩家在游戏中的表现有关时,这一点显得尤其重要。
  • 社会劝导(给别人口头刺激)是第三个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这种因素的作用形式非常简单,就像有人完成一个任务,听到“好样的!
  • 个人自我感觉是第四个因素。这个因素影响玩家的压力指数、情绪状态和生理状况。
  • 优化方案:在玩家的表现和享受过程中,给予挑战性成就最大奖励。描述成就和设计交互作用增加玩家的自我效能。
  • 优化方案:在鼓励创新和策略的困难任务中灌输掌握定向的思想。在简单和重复的任务中灌输成绩定向的思想。对于仍在学习怎么玩游戏的新玩家,应设法在掌握定向阶段留住他 们。
  • 预期成就让玩家在之前就为自己立下目标。这样做有四个确凿的好处: 第一,玩家有了具体目标就可以更好地分配自己的资源。也就是说,玩家为了达到目标,就要重新温习自己的某种技术、节省额外时间或者向朋友求助。 第二,为了目标的达成,玩家更乐意发奋努力。对游戏开发者而言,玩家的这种努力意味着他们体验游戏的时间也在延长。 例如,玩家要花许多个小时来达成《魔兽争霸》中的“Salty”成就(游戏邦注:玩家必须取得所有钓鱼成就)——我可以亲自证明这可能是个无休无止的过程。 第三,带着目标的玩家在陷入困境时也能迎难而上,而那些漫无目的的玩家更可能在困难面前轻言放弃。 第四,为了达到目标,玩家更可能致力于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这一点对游戏开发者同样意义重大——掌握了新技术的玩家更可能成为回头客。
  • 最优方案:在游戏中,预期成就占主导,这样玩家可以为自己确立目标,形成游戏心理模式。但要保证成就描述能准确地反映其对玩家的行动要求和该成就的重要性。少量的意外 成就能鼓励玩家的创意玩法,建议开发者适当运用这种策略。
  • 大多情况下,合作性环境有利于提升玩家的表现。当评价一个同伴时,合作性环境就已经与更伟大的成就、更强烈的自尊和更高的积极性挂钩了。因此,需要合作的任务相对于一 个人就能解决的任务,更能促进玩家的表现。
  • 目睹周围人的成功,或者叫替代性经验(游戏邦注:vicarious experience,个体首先通过社会比较过程判断他人能力的高低,而后通过信息提供过程观察,并从他人的成功操作 中获取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第二个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
  • 最优方案:在过程中缺乏自然中断的游戏中采用弹出式即时通告,且通告上顺带更详细的成就解释。而对那些环节界定明确的游戏和需要高度集中精神的游戏来说,延迟通告比即 时通告更可取。给新玩家即时反馈,给游戏老手延迟反馈。
  • 永久性成就分为两类:有形奖励和储存清单。
  • 最优方案:采用某些储存清单来满足玩家想回顾游戏史的愿望。有形奖励对玩家有极大的激励作用,但玩家获得这种成就后,它就不再有吸引力了。
  • 同级的玩家通过查看他人的成就,可以定位自己的成就目标。
  • 最优方案:成就对其他有强烈动机的玩家可见。为了防止菜鸟玩家受排斥,肯庇护他们的其他玩家将获得某种成就。让玩家展示一些引起为傲的成就,从而增加他们的游戏积极性 ,同时突出其游戏操作风格。
  • 最佳方案:不使用消极成就。为那些表现比较“挣扎”的玩家提供点反馈性的帮助。
  • 最佳方案:把金钱作为玩家完成任务的奖励,而不是让其产生强大的控制欲的成就奖励。金钱奖励可以用于提高游戏的吸引力,但不要使之成为玩家参与某游戏活动的主导。
  • 最佳方案:利用这类成就保持玩家的长期兴趣,并以相关活动做指引。无论是在时间还是空间上,各个小任务的间隔要有度,不要让玩家有受制感。
  • 竞技可以增加特定任务的乐趣,从而端正玩家的态度。成功的竞技结果会增加玩家的自我能力认同感,从而刺激玩家的内在动机。此外,处于竞争性环境的玩家在重复 性任务中的表现通常会有所提升。
  • 最佳方案:如果要在游戏中设置竞技成就,务必保证玩家对游戏的上手程度。
  • 即时通告有一个潜在的干扰作用,这是需要慎重考虑的。
  • 合作的另一个优点是,面对不能独立完成的任务时,玩家仍然有更广泛的目标范围。为了体现这个优点,还要鼓励资深玩家与菜鸟玩家合作,然后给予资深玩家相应的成就。
  • 最佳方案:为了促进合作环境的和谐,可以考虑给予帮助低级玩家的高级玩家某些成就。给予团队的合作成就要保持相对小,以缓合游戏过程缺失现象及减少“南郭先生”。在团 队合作的任务中,决定成就达成的标准也应被运用于评价玩家个人的表现。
1 - 20 of 31 Next ›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