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Groups/ Oliver Ding's Scrapbook
Oliver Ding

How internet rock stars drive traffic. We take a closer look at Mahalo, Pownce and True... - 0 views

  • All three companies have used the personal brands of their founder’s effectively to launch, and all are leveraging social networks. (Side note: It is very interesting that Facebook and Twitter made the top 10 for all three.) Mahalo is also doing a great job getting their content featured on other sites, and Guy is doing a great job evangelizing Truemors at conferences. It will be interesting to see if Leah, Kevin, Guy and Jason can sustain their momentum over the coming months as the hype settles, and the product themselves become the real growth driver. It will most certainly be an interesting ride, and we’ll be keeping a close eye on their progress and tactics
Oliver Ding

The LinkedIn Blog: The Engineering component | LinkedIn Company Profiles - 0 views

  • Company Profiles are literally profiles for companies. From an engineering perspective, we started with a relatively simple prototype of recent promotions and hires, iterated and created static pages for several companies. We then launched our company standardization project, played with massive amounts of statistical data, improved our search engine, added analytical data platform, ran a whole bunch of SQL scripts and implemented several designs of a page - Phew!
  •  
    This is cool!
Oliver Ding

affa - 手工乐活Craft Lohas 慢艺旅程Slow Travel 手艺人Interview 创意出版Paper Lab » affa Craf... - 0 views

shared by Oliver Ding on 21 Mar 08 - Cached
  • 从一个手工书的计划,到一个被全球手工创作人关注的flickr group,这一切,仍然很渺小,不伟大,但却给我力量。
  •  
    善用网络,助益成长。你不仅仅可以是一个自由的表达者,也可以是一个跨国界的采访者。
Oliver Ding

What's the Persona of Your Company? Examining the LinkedIn Company Directory - 0 views

  • it could pave the way to some interesting models on how the intranet is now in public.
  • LinkedIn should consider a feature similar to Facebook where you can remove certain news events from your public time-line. I don’t think LinkedIn wants to create an environment where companies have to go around the system to recruit the most contested applicants.
Oliver Ding

The New York Times > Opinion > Image > Comparing the Logos of the Candidates - 0 views

    • Oliver Ding
       
      Paula Scher, a partner at the New York design firm Pentagram, dissected the Bush-Cheney and Kerry-Edwards logotypes in a 2004 New York Times Op-Ed piece. In Bush-Cheney's graphic identity, with its bold, sans serif capital letters, she read "strength, integrity and steadfastness." In the Kerry-Edwards type, a thinner, fancier serif face, she intuited weakness. The "overall design is tentative," wrote Scher. "It conveys congenial subservience."
Oliver Ding

BrandSimple: The Blog » Blog Archive » China's Belief in the Power of Brands - 0 views

    • Oliver Ding
       
      It is about the power of CCTV's brand, not the power of social media.
  • On my last day in Beijing, I was having breakfast and perusing China Daily, an English-language newspaper, when I came upon a full-page ad that captured succinctly – better than any economist’s speech could – two of the most powerful signs of China’s emerging economic growth. The photo in the ad was one of the many spectacular skyscrapers rising up across Beijing as far as the eye can see. The copy, brilliant in its simplicity, read, “Believe in the power of brands.”
    • Oliver Ding
       
      It is about the power of CCTV's brand, not the power of social media.
    • Oliver Ding
Oliver Ding

Life With Alacrity: Collective Choice: Experimenting with Ratings - 0 views

  •  
    [This is the fourth in a series of articles on collective choice, co-written by my collegue Shannon Appelcline. It will be jointly posted in Shannon's Trials, Triumphs & Trivialities online games column at Skotos.]
Oliver Ding

Web设计-日常网络工具使用习惯调查第一站:Del.icio.us - 0 views

  • 突然想到开始一个系列的讨论,作为网络行业相关工作者,想比大家经常使用很多的网络工具进行工作、学习和交际。优秀的网络工具在概念设计、功能构思、用户界面和品牌行销上有很多独到之处。 思考这些网络工具如何成长,相信也是网络工作者学习中的重要内容。所以,“Web设计小组”现在开始一个系列讨论,看看大家在平时是如何使用这些网络工具。
    • Oliver Ding
       
      Yeeyan的Web设计小组现在开始一项日常网络工具使用习惯调查,有兴趣的请参加。
Oliver Ding

Downtown Alliance - 0 views

  • Downtown New York is one of the city’s most fascinating neighborhoods. Learn how to navigate the area and to explore Lower Manhattan’s hotels, parks & plazas, museums, architectural sites and points of interest with this interactive map
    • Oliver Ding
       
      点击这里的互动地图,开始游览纽约的Downtown下城曼哈顿吧。
  •  
    点击这里的互动地图,开始游览纽约的Downtown下城曼哈顿吧。
Oliver Ding

Google - 0 views

shared by Oliver Ding on 24 Jun 08 - Cached
  • ©2008 Google
    • Oliver Ding
       
      Welcome...
Oliver Ding

CAAP1.0谢幕,心赢网登台 | 欧阳的心理学笔记 - 0 views

  • 终于下定决心,决定结束现在的CAAP。CAAP将主要内容拆分掉之后,将慢慢朝一个类似于Facebook的模式前进,成为心理学学习者、从业者、爱好者的SNS方向前进。我将其称之为:CAAP2.0。而在这个2.0时代,或许会采用CS2008的系统,也或许会采用其他中国用户更友好、更习惯的模式。
    • Oliver Ding
       
      看来CS2008的界面还不错,不过,还是注重于"信息"为中心的架构,"人们"还不是很突出,而且blog层和总体的社区层的联系好象也脱节了,在社区层里,用户的贴子是显示为多少个贴子,将每个贴子的摘要显示在独立页面上,却连blog的title也没有在这个页面上显示出来。而跑到那个 blog上去的时候,却没有任何回到社区层的按纽。。。。。。我是在没有登陆的时候看的效果。。。。。。可能登陆后有所不同。 现在登陆看看,有些晕。 未登陆前,居然可以看到所有用户的行踪:)这个不是很友善。 登陆后,居然点击"主页"都是一大堆"你的……",而点击用户名那里则是"我的……",差别在于"你的朋友的最近活动" V.S. "我自己的最近活动"。。。。。看起来很不合理:)登陆进来以后,整个界面都应该属于用户的控制面板了,还分成这样似乎是一个公开页面,一个私人页面:) 另外,搞不懂"Groups"如何玩,找不到哪里去创建Group,也找不到哪里去加入Group,那么,显示My Groups / Your Groups出来是?。。。。可能是欧阳还没有把系统设置里的"Groups"选项完全开放出来吧:)
Oliver Ding

楚现会 -- 活动内容 国际创业投资师VCS证书班 (上海交大6/30开班) - 0 views

  • 国际创业投资师VCS证书班 招生简章
  • 课程特色 授予权威证书:培训合格授予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上海市创业投资行业协会、上海市外国直接投资基金会分别颁发的《国际创业投资师》证书,可获“国际创业投资师”称号。政府机构认可:由上海市委组织部、上海市人事局、上海市成人教育委员会组成的上海紧缺人才培训办公室颁发《国际创业投资师培训证书》,长三角地区政府、市场认可。重实务兼理论:透过讲师经验分享与传承创投知识。专业师资阵容:特聘国内外投资专家莅临教学。行业分析咨询:邀请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上海交大资深教授、行业专家分析当前热点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方向,同时为学员提供“面对面”专家咨询服务。课程设置 VC001:创业投资学概论 ; ; VC002:基金的募集 ; ; ; ; ; VC003:商业计划书与项目选择 ; ; VC004:审慎调查与企业价值评估 ; ; ; ; VC005:投资协议的签定 ; ; VC006:公司治理与投资监督 ; ; ; VC007:国际资本市场退出战略 ; ; ; ;VC008:投资谈判技巧 ; ; ; ; ; VC009:国际税务策划 ; ; ; ; ; VC010:国际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表分析 ; ;VC011:创投经营法律风险 ; ; ; ; VC012:专题讲座 ; ; ; ; ; ; VC013:综合讲座
  • 颁发证书 凡完成学业,培训合格的学员,都将获得: 1、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国际创业投资师课程证书》 2、上海市创业投资行业协会《国际创业投资师培训证书》 3、上海市外国直接投资基金协会《国际创业投资师培训证书》 4、由上海市委组织部、上海市人事局、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成人教育委员会组成的上海紧缺人才培训办公室颁发的《国际创业投资师培训证书》 研修安排 2007年6月30日开学,每个月集中两天(周六、周日)或三天(周五、周六、周日)研修核心课程和实训课程,期间穿插精品讲座,全部课程在一年内完成。
  • ...1 more annotation...
  • 研修费用 研修费:人民币19500元/人(包括学费、教材费、讲义费、考务费、教务费、证书费等费用) 报名费:人民币300元/人
Oliver Ding

周志军:谁去救救麦田老师吧??|麦田|观点| - 0 views

  • 游客(信誉值:-1877)在2008-3-12 16:17:09评价道:请不要把海内的评论贴进来,尤其是带着人家真名实姓,这样是不好的。
Oliver Ding

迷途不返◎笑骂江湖 » 关于建立音乐社区--与Andy的谈话纪录 ◎ 在中国做网民,要么修炼成佛,要么历练成魔 - 0 views

  • iFire:很简单的一个问题,用户为什么要付钱?,P2P仍在朝更有科技含量的方向发展,那么多免费的资源 Andy:喜欢这首歌,支持歌手 iFire:中国这些用户为什么要付钱,支持歌手?开玩笑,中国人? Andy:不是下载,而是很方便在先播放,等等,超女短信,这个很有说服力吧 iFire:呵呵,我觉得这都只是超女周边产品而已,核心在超女,不在其他的那些形式,所以我想我说的你没明白,你所说的所有例子,都在其核心成功的基础上,但在中国,目前就是核心出了问题,所以我觉得现在的市场已经坍塌了 Andy:上月,***的一个副总联系过我,说他们要做社区,利用社区销售更多采铃,增加网站黏性 iFire:从事音乐相关工作的人大与购买音乐产品的人,而从事音乐工作的人80%不购买音乐 Andy:你说目前盗版环境使你绝望 iFire:想做音乐社区的人很多很多,跟盗版没关系,是人群的根本问题,在中国,做个擦边球的色情网站都会比音乐社区有希望套钱,其实我并不想让我的观点影响你,只是,我真的认为你现在没有真正弄清楚你将要做些什么 Andy:当然,我不是急于要赚钱的,saying, track, video功能只是满足我个人需求,只是看好,觉得有很好的发展 iFire:我很直接,不想浪费时间,所以我觉得今天再谈彩铃模式的人已经被[抛在后面了 Andy:要做的就是社区啊,然后人气。流量,钱 iFire:社区那么多 Andy:哦,彩铃,在线itunes iFire:用户凭什么去?,中国在线音乐的收费前景我并不看好 Andy:网站有黏性,用户活跃,用户喜欢扎堆 iFire:中国的音乐行业正在面临死后重生,在它彻底死掉一次之前,做什么都是徒劳的,你的那些说法都是空话,黏合性从哪里来?,你的优势资源是什么?,你是拿到了超女的授权还是别的什么授权?,因为你现在谈论的大都是一些已存在的模式 Andy:优势?现在只觉得功能比较新颖 iFire:我不觉得,白手起家的2.0英雄们是要掌握更新的概念 Andy:你可以随时收藏、分享喜欢的音乐并与朋友分享。由于歌曲(Track)都是存放在互联网上的无数台公共服务器上的,所以你可以在家里、学校、公司、网吧等场所不受限制地在线听歌。 iFire:或是更尖端却易用的技术,你所说的这些在一年前就已经不新鲜了 Andy:这个太绝对了把,myspace最初也很简单的 iFire:简单不怕,关键在于创意新颖,我没感觉到维众有什么特别之处 Andy:技术不新鲜,创意不新鲜,只是更简单/实用 iFire:这个更字很关键,你觉得中国人是对更简单有兴趣还是更有名感兴趣? Andy:现在需要技术之外的东西推动 iFire:崂山啤酒就比青岛啤酒更好喝,但为什么那么少的人喝? Andy:名,所以请教您这样的专业人士 iFire:所谓的更简单更易用是不足以吸引用户的,Gtalk就更简单更易用,为什么用户那么少?,我是说真正使用Gtalk的人,这是知识结构造成的分流 Andy:因为google 更有气质,品牌 iFire:你好好想想这些问题 Andy:维众现在没有品牌,所以想培养气质,区别其他网站 iFire:靠什么培养?,维众的品味是由你来决定还是由用户? Andy:网站引导 iFire:仔细想想,用户凭什么听任网站的引导?2.0不是网站引导时代 Andy:现在我觉得基本框架,产品定型了。myspace, digg前期是引导 iFire:那是因为他们起初都是做小众文化,而且那个时候小众没有类似更好的平台,如果myspace是兴起在podcast之后,那它一样死掉 Andy:podcast目前发展也不好啊,odeo的人都做twitter去了 iFire:我觉得现在中国人没有多少真正明白podcast的意义,只去关注那些平台的运营是没有意义的 Andy:不是,podcast用户学习,使用成本高 iFire:看来你没有明白podcast到底带来了什么 Andy:而且没有好的展示形式,声音不如文字/视频/图片表现力强,等等 iFire:podcast从一开始就支持视频,别忘了podcast本身是rss技术,不要把目光放在产品上 Andy:光rss就限制用户了 iFire:网络时代关注现成产品,是最大的错误,podcast技术只是网络传播手段的一页新的开始而已 iFire:网络独立音乐时代还没有真正到来呢
  •  
    很难得的一样本,创业者在做Copy2China的时候,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不是单单模仿国外网站的模型和技术这么简单,更需要对国内市场的消费者和相关产业有深入的洞察。然而,敏锐的洞察是来自不易的。
Oliver Ding

MotiveQuest - What's New - Social Computing Reading List - 0 views

  • Social Computing Reading List I. Broad Marketing/Business Theory Focused The Cluetrain Manifesto Christopher Locke The Purple Cow Seth Godin The Long Tail: Why the Future of Business is Selling Less of More Chris Anderson The Age of Conversation Gavin Heaton and Drew McLellan Meatball Sundae: Is Your Marketing Out of Sync? Seth Godin The Open Brand Kelly Mooney and Nita Rollins II. Consumer Behavior/Case Study Focused Made to Stick: Why Some Ideas Survive and Others Die Chip Heath & Dan Heath Naked Conversations: How Blogs are Changing the Way Businesses Talk with Customers (Kindle Edition) Robert Scoble Join the Conversation: How to Engage Marketing Weary Consumers with the Power of Community, Dialogue and Partnership Joseph Jaffe Smart Mobs: The Next Social Revolution Howard Rheingold III. Tactical Focused Word of Mouth Marketing: How Smart Companies Get People Talking Andy Sernovitz Citizen Marketers: When People are the Message Ben McConnell and Jackie Huba   Posted by Brook Miller on April 8, 2008
Oliver Ding

李劳·传世纪 » Blog Archive » 亲身感受MSN Messenger上的新型社会 - 0 views

shared by Oliver Ding on 11 May 08 - Cached
  • 与语速相比,这种交流方式当然要慢许多,但速度仍然惊人,尤其是发生的几率要比面对面交谈大多了(电话交流的高昂费用会令人们的交流频率降低)。因为,只要想,我们可以在全球任何一个有联网的计算机旁开始。
  • 虽然在此之后的新型多功能社区如HI5.COM,会对人们的新型社会造成深刻的影响。我却看重IM软件的这种传播。因为它充满目的性、快捷、准确。
  • 期待看到关于IM软件和新型多功能社区对人们构造新型社会方面的更多文字。
  • ...1 more annotation...
  • 包括MSN Messenger在内的IM软件已经构造了一个新型的交流方式,而当此种交流方式所存在的人群规模达到一定量级的时候,便会催生出一个新型的社会关系。这种新型社会关系已经会对个体、个体的人际关系,乃至个体的社会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Oliver Ding

专业人士和网络个人品牌 - 0 views

  • 专业人士或专业服务的知名度、声誉,主要来自其专业知识的传播和实践,以及围绕传 播和实践,与广大目标消费群所进行交流互动。
  • 具体来说,网络个人品牌的管理包括以下三个层面,对于每个层面我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身份管理(Personal Identity Management) 知名度和品牌(Personal Awareness and Branding) 声誉管理(Reputation Management)
  • 虽然有一些专业人士(IT、媒体界的居多)借助网络和社会化媒体,通过建立个人品牌极大拓展了自身的职业发展空间,但是总的来说,人们对网络个 人品牌的认识和实践还处于“石器时代”。
  •  
    这是小容自2004年写完《专业服务人士,你为什么需要创建个人电子品牌》之后所看到的探讨同一话题最好文章。时隔四年之后,当社会化网络走进我们的视野之后,专业服务人士创建个人电子品牌的门槛已经大大降低。安步在这里提出了身份管理、知名度和品牌以及声誉管理的三个层面,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操作方案。希望越来越多的专业服务人士充分运用各种社会化网络工具,助益自身的职业成长。
Oliver Ding

Twitter把我从监狱搞出来_数字出版与新媒体_新浪博客 - 0 views

  • “James的案例使得我们注目的原因在于他的那条简单的短信――仅仅一个词,’被捕了’。同时,我们也为整件事情传播的速度而震惊,”Stone说“它体现出了无时不刻在你身边的实时交流网络的简单性和有价值性。”
    • Oliver Ding
       
      非常重要的三点:无所不在的输入界面;实时;半开放开封闭的传播路径。这三点是传统的IM即时通讯工具所无法同时比拟的。所以,微博客实在是人们对Twitter的误读。
Oliver Ding

Catfisher's Collition: 所有用户都是平等的,但一部分用户比另一部分更平等些(转)) - 0 views

  • 给我的感觉,Facebook是MSN的升级版,不仅可以和熟人聊天,更在于有大量有趣的话题(也就是Facebook的大量Application)引导大家聊。在这里,你不需要成为一个高级博客写手才能获得关注,只要参与就可以了。可以说Facebook上的用户是平等的,不存在所谓优质网友和普通网友的区别,也不存在看贴不回贴的问题。
  • 在海内上的最大不同是,里面的用户都是圈内人士,虽然我加的好友差不多都是认识的,但是如果大家不讨论互联网,我几乎就没有动力上去看。在海内,最热的帖子还是围绕着Keso等几个专业博主,聊得也都是互联网的事。
  • 虽然说海内做的是真人社区,但是我没觉得和豆瓣有什么区别,话题不同而已。
  • ...2 more annotations...
  • 无论网站什么概念什么模式,用户来都是要看内容,好看的内容。而在对“好看”的定义上,用户对内容的相关度和质量的要求是成反比的——内容的相关度越低,用户对其质量的要求则越高;反之,相关度如果很高,内容即使很糙也无所谓。
  • Facebook凭着熟人关系,实现了一个“人人平等”的网络环境,也由此绕开了“大多数用户创造不出有价值的内容”的这个Web2.0陷阱;而在中国的互联网,除了MSN/QQ以及校内网,可能还没有几个能把真实生活中的朋友圈进去的。而只要网站中的好友不是真实生活中的朋友、熟人,网站的核心吸引力就仍然是优质内容,而优质内容只能来源于编辑或者优质网友。Web2.0号称是以You为主角,号称是平民化、草根化,但是草根和草根其实是不平等的。 《动物庄园》中有一句话:“All animals are equal, but some animals are more equal than others”。换到中国的互联网行业,那就是“所有用户都是平等的,但一部分用户比另一部分更平等些”。
Oliver Ding

同学少年都不贱: 关于这个blog的方方面面 - 0 views

  • 8,写这个blog的初衷 04年2月份左右,在“博客中国”建了第一个blog,不过也没打算正式写,只是想试试新鲜东西。后来又看到MSN也推出blog空间了,就注册了一个。再后来,网上看到了很多文章,感觉好多都特~~~恩,用陈村的话说,就是—— 在时尚化的作品中,总会“有一点爱情,有一点别离,有一点意外,有一点抑郁,有一点做爱,有一点音乐,以及咖啡、香水、棉布、抽签、孩子和流产、网。语句十分流畅,有些词很好。……也有点像梦游。” 从初中看《读者》和《青年文摘》就是这种风格的,N年下来,也审美疲劳了,现在网上满篇都是这些,就点逆反心理,想写偏不走这种风格的......可是,自己没有什么才华,也确实写不出什么风格,也就放弃了,胡乱写了。有点偾事嫉俗,不好,得改。 9,对blog的思考 一直不太喜欢那种感情上过于纤细的文章,总觉得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对钱钟书的《猫》中的一句话印象很深:一切调情、偷情,在本人无不自以为缠绵浪漫,只照例博得押亵的一笑。无论自己觉得多浪漫啊多缠绵啊多...啊之类的,在别人眼里,也就是随时随地都在上演的故事的重复而已,顶多是自己给自己披上一件浪漫的外衣,自我陶醉罢了。  但是后来,有一次在别人的blog上看到了一个一句话,印象特深:悲伤--即便是肤浅的,也许会出现刻骨铭心的。 可能念着有点不顺口,如果改成“悲伤--即便是肤浅的,也是刻骨铭心的” 也许会更好吧。不过不管怎么说,对这句话印象很深。 总之,这句话是我看到了另一面。因为不过反过难道不也可以这样看吗:别人眼里无论如何无味、肤浅、俗套的感情,在自己身上确是真实的! 因此,这就出现了两个角度,一种是,本人的真情在别人眼里不过是种俗套;另一种是:别人眼里无论怎样的俗套对本人来说是真的。 钱钟书、张爱玲的小说,写的是前一个角度;写blog,选择哪种角度? blog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也许是另一种形式的日记,因此,自我为中心的性质必然导致和“一切调情、偷情...”那种思维方式相比,“悲伤--即便是肤浅的...”这种方式会被更多的人采用。 我想,这也许就是blog上经常能见到“读者、青年文摘那种风格”的文章的原因吧。
  • 2)尝试一下写作方向 写blog和日记不同的一点是,日记完全给自己看,想写成什么样都成;blog就不成了,要给别人看,所以也要照顾观者的情绪,因此,就不能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孤芳自赏、自怜自爱,美其名曰“为自己写作”——要那样干脆写日记得了,还来这个MSN SPACE干什么。 但我也不想为了提高流量就一味的媚俗,什么流行写什么,搜索引擎上关键字排行榜有什么写什么,迎合最多数人群的口味,那样的话,流量确实提高了,可图什么呀,又不发奖金。 既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又不能一味孤芳自赏不顾及观者的情绪,这之间的平衡如何把握很想尝试一下,所以才想试着写blog。 对我来说,还有一种意义上的尝试。 关于日志“类别”的介绍 中,提到了“冷眼”这个类别。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的文章,冰冷的、独立的,有些不近人情的感觉,我一直想把blog建成这种风格的。 但是后来,遇到了我现在最喜欢去的一个blog:鬼畜之道 ~地獄人間紀實~ 那里面的平易近人的文风我也很喜欢,也想写成那样的。 所以,又喜欢那种冰冷的,又喜欢平易近人的,有点矛盾,因此也想自己实际写一个blog,看看最后会成为哪种风格。
« First ‹ Previous 121 - 140 Next › Last »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