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Oliver Ding's Scrapbook/ Group items tagged inforamtin-arcbitecture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Oliver Ding

好讀推薦:隨意搜尋 Ambient Findability - MMDays - 0 views

  • 2 Responses to “好讀推薦:隨意搜尋 Ambient Findability” on 14 May 2008 at 12:00 pm1Oliver Ding 小容 感谢链接我的blog的贴子:)最近在和一些朋友交流关于社交网络的问题,其中谈到了关于人的可寻性。我的粗浅体会是现在社交网络设计的联系人确认的功能,实际上是在解决在线人际交互的可寻性问题,而不是真正的关系确立。没有可寻性,就没有可用性,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在线人际交互,而不仅仅是人和信息。 on 14 May 2008 at 1:49 pm2Mr. Wednesday To 小容: 謝謝你的回應,你點出了一個好問題,人的可尋性。這本書,還有過去的焦點都是關注在物體或是資訊的可尋性,直到社交網路的興起人的可尋性才開始受到注意。Web是在匿名的基礎上建立,或許,就是因為人的可尋性在Web上是無法完全被滿足的,所以才把焦點轉向到人際關係上。 “沒有可尋性,就沒有可用性”,講的真好,可用性才是激發這些進步的最大動力。
Oliver Ding

新华网-新华访谈-Douban: Web上的文化之旅 - 0 views

  • [杨勃]另外,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我们崇尚多样化,我们的网站要围绕个人为他们提供服务。有很多东西能够从个体中提炼出来,反过来对所有用户有用。比如豆瓣网的推荐,我们用所有人喜欢的东西收集成数据,向每个用户推荐。我们没有自己的编辑,我们通过很多算法把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从用户中获取,再返到用户中,使用户觉得对他们是最有用的东西,是所谓的大众的智慧,我们觉得非常有价值。 [ 2006-11-07 10:32:00 ]
  • [主持人]有网友问:还记得第一个用户浏览豆瓣网的情形吗? [ 2006-11-07 10:37:35 ] [杨勃]其实第一个用户来了以后再也没有回来过? [ 2006-11-07 10:38:16 ] [主持人]属于误打误撞进来的? [ 2006-11-07 10:38:33 ] [杨勃]最初我们没有宣传,最出的用户是我的一些朋友、同事,我请他们过来试试这个网站,同时也通过试用调试一些问题。当时有一个我完全不认识的人进来注册,进来看看就走了,我很开心,因为这是我真正的用户,但可惜他后来没有再来。 [ 2006-11-07 10:38:53 ] [杨勃]我最早在一个技术论坛告诉大家有一个豆瓣网,请大家来看看,第一批用户接连就过来,因为感觉豆瓣网技术上可能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二天就有用户进来并且反映用的很好,并且开始写评论,你写一篇,我写一篇,并且开始留言,网站就开始用起来了。我坐在那里一直看有没有新的评论,很兴奋一直看到天亮。有五个月的时间,只有几个人看这个网站,但突然就成型了,大家开始用起来,这是令我非常兴奋的一件事情。 [ 2006-11-07 10:39:23 ]
  • 关键是豆瓣网网站是否在贡献价值,从我们来说,很多用户上豆瓣网之前说我有两三年时间只是零星买书,自从上豆瓣网,我半年时间就花了两、三千买书,发现了很多好书。这不管对用户还是卖方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 ...1 more annotation...
  • [杨勃]做豆瓣网是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行业,可以做一辈子的行业。眼前做的事情是不是在泡沫中这不重要,因为一个行业总会有起伏。做豆瓣网大家觉得很顺利,其实并不是这样。在豆瓣网上线一个月时,用户还不到一千个。虽然自己很开心,但回过头看,这并不是爆炸式的发展,经过了好几个月的成长速度。可能大家觉得在星巴克写程序很潇洒,但如果一个人做,没有其他同事,没有工作,也会有问题。为什么去星巴克?因为在家写程序我觉得很孤立,星巴克至少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人。所有创业者都需要去准备这个过程,别人看到的可能是更多光亮的一面,但很多并不是这样,关键是自己喜欢。 [ 2006-11-07 11:20:26 ]
Oliver Ding

豆瓣的力量 - 麦田的读书生活 - DonewsBlog - 0 views

  • 豆瓣的真正主要决定性力量在于两点,我只说其中一点:介于“硬分类”和纯粹tag之间的逻辑结构――从“我注六经”到“六经注我”。在豆瓣之前,BBS的社区也好,门户也好,都是“硬分类”。比如一个典型的BBS被站方少则分成几十个版块,多则上千个版块,这是一种“刚性”的分类和结构,框架住了网站的发展,使得社区要么做不大,要么水化。或者说,web2.0概念以前,国内以BBS为主的社区只能走媒体化的道路,而如果要纯粹做社区,不是某个网站的能力问题,而是“硬分类”的逻辑架构“框死”限制了他们的发展。严格说来,在web2.0概念以前,国内没有真正的大型社区。而tag的出现,以及以此为逻辑结构的网站,比如flickr的发展,为国内社区网站带来了曙光--Tag是一个用户自组织的“软分类”概念,它几乎无限延展,使得社区也存在了无限拓展的可能。但是,慢着,tag也有其最致命的问题。比如我现在的logo图片,你可以tag为“优伴猫粮”、“猫”、“加菲猫”或者“休闲”等等,没有统一标准--tag扩展是扩展了,但是又过于去中心化,缺乏了讨论的基础。而豆瓣的力量即在于此。豆瓣没有硬分类的“狭隘的刚性”,也没有tag的“无法讨论的发散”,豆瓣在硬分类和tag之间寻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书目数据库。因为一本书你再怎么给它标签,它的书名也是固定的。而围绕着书目数据库而展开讨论,就是豆瓣从另外一个角度组织了信息。
Oliver Ding

Life With Alacrity: Collective Choice: Experimenting with Ratings - 0 views

  •  
    [This is the fourth in a series of articles on collective choice, co-written by my collegue Shannon Appelcline. It will be jointly posted in Shannon's Trials, Triumphs & Trivialities online games column at Skotos.]
Oliver Ding

ASIS Education Programs: Education for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Poject - 0 views

  • Education Programs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 Committee Education for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Project Introduction The ASIS&T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 Committee is conducting a project on education for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The first phase of the project, in which the committee is currently engaged, is to gather information about existing courses and programs and to make this information available at the committee web site. The information gathered thus far is below.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programs and courses  This listing is based on a search of the Web in March 2003 and on responses to an email survey posted on asis-l and JESSE listservs. The initial goal of the project is to identify programs and courses rather than to evaluate them or gather in-depth information.  At this point, the listing is limited to U.S. and Canadian institutions. We invite any institutions with either IA degree programs and/or courses in IA or with significant IA components to send information to the ASIS&T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 Committee for inclusion in this listing. Please send responses (and any corrections of additions) to Dietmar Wolfram (dwolfram@uwm.edu).
1 - 5 of 5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