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Oliver Ding's Scrapbook/ Group items tagged behavior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Oliver Ding

海内和"早期用户" - Nothing but a tree - 博客大巴 - 0 views

  • 评论 我想还是要因“人”而异。不同类型的网站在面对这个问题上,感觉是不一样的。 如果按照网站开发来说话,我们姑且把Facebook这一类看成是先搭建人际结构,而后在人际结构上覆盖各种应用。 另一类网站例如各类物件形态的Social media分享网站,则结构和应用就是合为一体的。 1、Facebook的early adopter 这一类网站在用户贡献内容上,首先重要的是用户贡献人际数据,因为没有人际数据,网站对用户来说就聊胜于无了。有了人际数据,网站的基础才扎实,后面的各类应用才会应运而来。 其实,facebook是一个特例。如果去回顾facebook的发展的话,其实会发现它并没有遵循这个技术扩散曲线。facebook的第一批用户是哈佛大学的学生,第二批用户是更多的全美大学的学生,到了最后,才向全社会开放,那些Geek才有办法加入注册。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哈佛大学的学生也有很多是Geek,不过,把全部的Geek和全部的哈佛学生相比,我想哈佛学生还是不应该放在early adopter里。 这样看来,facebook就干脆跳跃了early adopter这个阶段。所以在早期,它的曲线看起来坡度不是很大:)而同期myspace则上升很快。Mark也有耐心地做这件事情。现在看来,facebook的发展势头已经比myspace讯猛了许多。 2、大陆的facebook类型网站 facebook是一个特例,大家都不可以复制。放在大陆的环境来看的话,有一个竞争导致的问题。因为大家都同时在做facebook的克隆工作,所以,就没有时间留给大家慢慢去做了。这样依赖现有活跃的在线用户群就成为一个关键的成长手段。 时间短导致的另外一个后果是,初期app的选择对网站社区文化和氛围的形成起着关键性的影响。同样一个朋友买卖的app,在facebook和大陆的类似网站起到的效用是不同的。facebook是在用户交际网络已经形成的基础上,再开放F8平台,这样各类app就很难对原有的社区文化形成冲击。 从这一点来说,并不是海内的IT用户群限制了海内的发展。而是海内的早期应用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对普通用户没有特别的吸引力。所以他们无法将用户范围从IT用户扩散到普通用户中去。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为何海内的颜色不可以改成红色呢,显然中国大众喜欢红色更甚于蓝色。红色并不仅仅代表着娱乐意味,也可以代表着温暖、人情、关怀等等积极的社交情感。 当然,社交网站的病毒扩散机制是网站成长的重要手段,海内的IT用户群的确在这方面有些限制病毒扩散的范围。不过,IT用户群也有普通用户的需求,海内应该从普通用户群的需求出发,设计一些让IT用户群去扩散用户的方法。买卖奴隶或许是一个方法,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既愿意让IT用户群去扩散,又让他们扩散到非IT圈去的呢?毕竟,IT用户群的交际网络也是各种各样的。海内所推出的校友录和买卖奴隶,可能没有找准从IT用户群到普通用户群间平滑过渡的方法。 3、大陆用户对facebook类网站的期望 早先时候看到贴子讨论“海内的群组为什么不火”,这个讨论很意思。从这个讨论可以看出,大陆用户对facebook类网站的期望值有些像论坛,人们依然还是期望在大广场里活动,期望扎堆。 相反facebook网站结构却是让用户围绕自己的朋友来展开在线活动的。用户首要关心的是自己的朋友到底在做些什么。而群组则是次要的。 然而,由于大陆用户不是很习惯真实社交,所以,用户就不大可能围绕自己的朋友来开展在线活动,因为他们所加的联系人不是他们真正关心的朋友。所以,他们就回到了老路,去论坛交际吧。继续扎堆。 从这个角度来说,海内的早期IT用户的确是对海内的拓展带有不利的影响。因为他们不是把海内当成一个关怀自己身边的朋友的地方,而又是一个大型的讨论空间:)而这样的讨论空间又是实名制的,有人还会破坏规则,将实名制社区的讨论转贴到公共网络空间。所以,这批用户是自己把自己给玩了,而浪费了海内的关注自己身边朋友的功能。 不晓得到什么时候,这批用户才会使用网络空间开始关怀自己身边的朋友。或许不需要这样的线上工具吧,关怀身边的朋友,线下工具就足够了:)
Oliver Ding

"网络道德"一文的反思 | 网貝 - 0 views

  • 习惯成自然的事情,一下定义为无道德,那也太绝了。 意识的东西也一样需要成长吧,不知道博主是不是一直都如此注重版权,或者你使用的正版的Windows,其他软件均是购买正版,但是中国大范围内能如此的人实在少之又少。问题是现在用盗版的人他们并不清楚自己在用盗版,换句话说软件这个东西需要花钱的意识还没有培养起来。 一样,抄袭这个东西也不也差不多。经你这么一说,都上升到这个民族不道德了。 农村在野地里可以随意大小便而不去厕所,就下定义说农民都不文明吗?
  • 同样,“转帖需要注明出处,要反链”这个基本要求,我相信在中国网民中并非一个深入人心的概念。比方小A在上网,看到一篇好文章,他很喜欢,想跟大家分享,就习惯性复制粘贴,搬到自己的博客上或者某个论坛里面,他并没有考虑什么版权问题,在他心目中互联网上的东西很自然就应该是这样转来转去的。 对于小A,我们可以说他做的不对,但的确不应做什么道德上的谴责,因为他不知道这样的行为不好。 现在另有一位小C,他也看到了一篇好文章,很喜欢,要动手搬。然而他发现这篇文章不但最后有作者的署名和链接,而且在文章中间,也出现了几处作者的名字,有几个链接链到作者别的文章。 如果仅仅是“习惯成自然”,那么这时候小C最方便的做法就是鼠标一划拉,复制粘贴,发布。这样问题也不太大。不过小C的做法是,划拉鼠标的时候短一截,不选取作者的署名,粘贴以后再不辞劳苦地从文中找出作者的名字和链接,删掉,或者改成自己的链接,做完这些准备工作以后再发布出来。 这种情况下,再用“习惯成自然”“没有意识”来解释就未免有些勉强了。因为很明显,小C是有版权意识的,而且这意识还很强,只不过他希望把版权变成自己的而已。
Oliver Ding

中国网民创造的价值在哪里 | Oh My Media | 媒介与传播研究 - 0 views

  • 中国年轻人同样乐于向互联网发布自创内容。尽管这些内容中有很多仅仅是复制粘贴甚至抄袭,尽管这些内容中绝大部分的价值被许多人怀疑和嘲笑。
  • 和菜头有一段尖刻的描绘,说的是普通中国网民都在忙些什么: 我很忙,我要看新浪的社会新闻,看Sohu博客的光屁股美眉,玩QQ游戏给小人穿上衣服,打网游抢一套极品装备,找BT站点下一套AV新片。在中国的互联网上,可以做的事情很多,这些事情的价值加起来比零稍稍多那么一点点。
  • 每个人应该有权利自由选择做什么、说什么,不论这些事情在旁人看来多么无聊。这种自由选择的权利,就像自由言说的权利一样,在中国人现实生活的传统中一直是稀缺物品;而互联网带来了更多可能,不论这一可能有多少泡沫和虚幻,至少它已是对线下人生的补充,对日常压力的逃避或对抗渠道。
  • ...2 more annotations...
  • 重要的不是期待网民素质在朝夕之间提高,开始为互联网贡献高质量文学艺术科技哲学内容——那是专业人员的份内工作,而是保障他们的选择自由,扩展他们活动的空间。过去一年,我们已经看到了平日无聊的网民在厦门PX事件、周老虎事件中的精彩表现;尽管在3377、斌薇案、“很黄很暴力”等事件中,网民们行为观点不乏分歧矛盾,不乏失当过头,但无疑又在中国公共空间的拓展史上再书几笔。2008伊始,南中国暴雪成灾,从论坛到Blog,亿万网民传递灾情、共享信息、开展讨论,你可以找到主流媒体不会书写或不敢披露的细节,可以发现宏大叙事不愿眷顾的视角和观点。不怕太琐碎,不怕很无聊,不怕犯错误,怕的只是万民同声,万马齐喑。
  • 如果非要说中国人在互联网上索取不奉献、不关心政治而专注无聊,我觉得这“归功”于: 1.人均资源不够、人际竞争激烈的历史与现实,带来对资源的占有欲与抢夺癖; 2.清有文字狱、后有三反五反大革命、8964逆流、至今仍可能因言获罪的历史与现实,带来对表达和讨论的恐惧,对政治的冷漠与犬儒; 3.商品化狂潮带来的从媒体到社会的拜金、逐利、自私、消费至上风气,促进甚至引导个人疏离意义而亲近快感的行为。
Oliver Ding

MotiveQuest - What's New - Social Computing Reading List - 0 views

  • Social Computing Reading List I. Broad Marketing/Business Theory Focused The Cluetrain Manifesto Christopher Locke The Purple Cow Seth Godin The Long Tail: Why the Future of Business is Selling Less of More Chris Anderson The Age of Conversation Gavin Heaton and Drew McLellan Meatball Sundae: Is Your Marketing Out of Sync? Seth Godin The Open Brand Kelly Mooney and Nita Rollins II. Consumer Behavior/Case Study Focused Made to Stick: Why Some Ideas Survive and Others Die Chip Heath & Dan Heath Naked Conversations: How Blogs are Changing the Way Businesses Talk with Customers (Kindle Edition) Robert Scoble Join the Conversation: How to Engage Marketing Weary Consumers with the Power of Community, Dialogue and Partnership Joseph Jaffe Smart Mobs: The Next Social Revolution Howard Rheingold III. Tactical Focused Word of Mouth Marketing: How Smart Companies Get People Talking Andy Sernovitz Citizen Marketers: When People are the Message Ben McConnell and Jackie Huba   Posted by Brook Miller on April 8, 2008
Oliver Ding

China Leads the US in Digital Self-Expression - 0 views

    • Oliver Ding
       
      unread
  • China Leads the US in Digital Self-Expression
Oliver Ding

中美青少年在线生活经验之对比 | Oh My Media | 媒介与传播研究 - 0 views

  • MIT的Henry Jenkins(亨利·詹金斯)教授最近在上海做field work。他最新的网志文章,谈及中美两国青少年在线生活之经验与感受的差异。他在一次会议中使用来自以“Young Digital Mavens”为名的研究的报告中的数据,以强调在中国青少年中培育新媒体素养及伦理之重要。
  • 五倍于美国受访者的中国受访者表示他们拥有(与现实生活)类似的在线生活(61% vs.13%)。 五倍于美国受访者的中国受访者赞成“我曾尝试过如何在线呈现自我”(69% vs. 28%)。 过半中国受访者(51%)表示自己曾在某些在线活动中采用了迥异的人格,美国受访者对应比例17%。 30%美国受访者认为互联网有助其社交生活,但77%中国受访者赞同“互联网帮我交朋友”。 中国受访者更倾向于表示他们曾在线表达个人观点或写过些关于自己的东西(72% vs. 56%),而且其在线表达比日常人格更为激烈。 中国受访者几乎两倍于美国受访者地赞同, 匿名在线有助于更好地表达诚实的观点(79% vs. 42%),以及在线时能更自由地说/做一些离线时无法说/做的事。
  • 有人提到中国年轻人可以很容易地使用blog技术,但难以使用如myspace和facebook这样的社会网络服务
  • ...3 more annotations...
  • 有人说中国人非常积极地进行西方媒介内容的引介翻译工作,也包括翻译一些关于协作文化的东西,但他们自己接受采纳这些文化的步调却甚是缓慢。还有人解释道,中国人从互联网上取走了很多,但奉献的不多。
  • 显然作为youtube上业余媒介内容创造者的后舍男孩不会被我们错过。 但我被告知,他们(中国人)在杂糅与改造(re-mix and modding)的实践、及创建同人志(fan fiction)方面都曾远为落后,尽管也有人说这一切正在迅速改变。
  • 关于中美青少年对待数字环境的不同方式的一种假设是:美国青少年不太注意他们向网上发布自创内容的潜在后果,他们表现得大大咧咧或有些幼稚,既不顾近期可能的知识产权纠纷,也不怕未来雇主或者学校因此如何看待他们。而活在完全不同的政治和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年轻人,看起来不那么愿意冒风险,对潜在后果也十分小心,他们看来更为珍视自己在网上找到的自由,因他们深知在行使这些自由时所冒的风险是什么。 另一原因则是在线世界的语言壁垒。中国年轻人更擅长于英译中的技能,有更强的动机去接触西方的内容;他们也感觉到,西方对他们不得不说的东西并不感兴趣,又无意通过翻译中国的内容来弥补这样的鸿沟。
1 - 6 of 6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