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Oliver Ding's Scrapbook/ Group items tagged blogging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Oliver Ding

同学少年都不贱: 关于这个blog的方方面面 - 0 views

  • 8,写这个blog的初衷 04年2月份左右,在“博客中国”建了第一个blog,不过也没打算正式写,只是想试试新鲜东西。后来又看到MSN也推出blog空间了,就注册了一个。再后来,网上看到了很多文章,感觉好多都特~~~恩,用陈村的话说,就是—— 在时尚化的作品中,总会“有一点爱情,有一点别离,有一点意外,有一点抑郁,有一点做爱,有一点音乐,以及咖啡、香水、棉布、抽签、孩子和流产、网。语句十分流畅,有些词很好。……也有点像梦游。” 从初中看《读者》和《青年文摘》就是这种风格的,N年下来,也审美疲劳了,现在网上满篇都是这些,就点逆反心理,想写偏不走这种风格的......可是,自己没有什么才华,也确实写不出什么风格,也就放弃了,胡乱写了。有点偾事嫉俗,不好,得改。 9,对blog的思考 一直不太喜欢那种感情上过于纤细的文章,总觉得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对钱钟书的《猫》中的一句话印象很深:一切调情、偷情,在本人无不自以为缠绵浪漫,只照例博得押亵的一笑。无论自己觉得多浪漫啊多缠绵啊多...啊之类的,在别人眼里,也就是随时随地都在上演的故事的重复而已,顶多是自己给自己披上一件浪漫的外衣,自我陶醉罢了。  但是后来,有一次在别人的blog上看到了一个一句话,印象特深:悲伤--即便是肤浅的,也许会出现刻骨铭心的。 可能念着有点不顺口,如果改成“悲伤--即便是肤浅的,也是刻骨铭心的” 也许会更好吧。不过不管怎么说,对这句话印象很深。 总之,这句话是我看到了另一面。因为不过反过难道不也可以这样看吗:别人眼里无论如何无味、肤浅、俗套的感情,在自己身上确是真实的! 因此,这就出现了两个角度,一种是,本人的真情在别人眼里不过是种俗套;另一种是:别人眼里无论怎样的俗套对本人来说是真的。 钱钟书、张爱玲的小说,写的是前一个角度;写blog,选择哪种角度? blog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也许是另一种形式的日记,因此,自我为中心的性质必然导致和“一切调情、偷情...”那种思维方式相比,“悲伤--即便是肤浅的...”这种方式会被更多的人采用。 我想,这也许就是blog上经常能见到“读者、青年文摘那种风格”的文章的原因吧。
  • 2)尝试一下写作方向 写blog和日记不同的一点是,日记完全给自己看,想写成什么样都成;blog就不成了,要给别人看,所以也要照顾观者的情绪,因此,就不能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孤芳自赏、自怜自爱,美其名曰“为自己写作”——要那样干脆写日记得了,还来这个MSN SPACE干什么。 但我也不想为了提高流量就一味的媚俗,什么流行写什么,搜索引擎上关键字排行榜有什么写什么,迎合最多数人群的口味,那样的话,流量确实提高了,可图什么呀,又不发奖金。 既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又不能一味孤芳自赏不顾及观者的情绪,这之间的平衡如何把握很想尝试一下,所以才想试着写blog。 对我来说,还有一种意义上的尝试。 关于日志“类别”的介绍 中,提到了“冷眼”这个类别。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的文章,冰冷的、独立的,有些不近人情的感觉,我一直想把blog建成这种风格的。 但是后来,遇到了我现在最喜欢去的一个blog:鬼畜之道 ~地獄人間紀實~ 那里面的平易近人的文风我也很喜欢,也想写成那样的。 所以,又喜欢那种冰冷的,又喜欢平易近人的,有点矛盾,因此也想自己实际写一个blog,看看最后会成为哪种风格。
Oliver Ding

Henry Jenkins: 为什么学者应该Blog? | Oh My Media | 媒介与传播研究 - 0 views

  • 运转一个blog是一项承诺和义务,应该被视为你职业的一大堆义务的一部分。当我最初以学者身份开始blog之时,曾向其他blogger寻求建议。他们强调的是,重要之处在于设置发表你blog的日程表并且坚持它。至于你到底是每周写一次还是每天写一次,这倒不要紧,重要的是你得坚持添加内容。否则,在任何一天不去写一篇blog文章都是非常容易的。然后经过一段时间,这种偷懒的诱惑的积累会让你最终远离blog。在你的“困难时期”,设置截止日期和有策略地生产内容非常重要,某种程度的“纪律”会让你一直保持动力。
    • Oliver Ding
       
      每一个知识工作者都应当将知识探索的过程公开在网络上进行,让知识探索的过程得以社会化,并且以更快的速度进行。对于中文blogosphere来说,只有当越来越多的知识工作者开始写blog并且坚持写blog的时候,垂直领域的信息才会涌现,整个web的信息价值才会逐渐跃升到知识探索层面。
  • 过去,学者们在成为其所在领域的高级专家后才渐渐拥有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声誉;如今越来越常见的是,年轻的研究者们使用blog作为建构声誉的资源,特别是在那些权威尚待树立的跨学科领域中。
  • 我们也看到了帮助学生培育其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技能、并设法将其观点转化为可以面向多元受众、跨领域传播的公众话语的价值所在。
  • ...8 more annotations...
  • 我们招收的学生中,越来越多人将这些blog列为他们了解“比较媒介研究项目”的最主要途径。随之而来的新生更深刻地理解我们的项目,以及对于他们的兴趣如何与我们的研究相结合。
  • Blog的文章代表了所谓的”just-in-time scholarship”,对相关领域的当下发展提供了深入思考。
  • 用我们的blog展示来自全球的同事们的创新观点与研究成果。通过我的blog,我时常提供与其他触及我感兴趣领域的学者的访谈。这些学者中的一些人已经开始自己的blog生涯,并为通过我的网站得到的公众反响而欣喜。
  • 去年夏天,我对在“迷研究”(fan studies,对于电视、电影、漫画、游戏的粉丝们的草根创造性表达的研究)领域持续不断的性别冲突作出了反应。我主持了一系列在此领域的男性和女性研究者之间成对进行的对话。 这样的“二重唱”运用了一些写作工具,例如Google Docs,来共同建构来自地球各个角落的会话。在六个月内,总共有超过30名学者对此论坛做出贡献。大多数人都因其blog对话,而在学术会议上呈递了panel讨论的计划,或者有了合作写书的计划。
  • 我们的blog提供了一个平台,不仅将我们的研究发现和学术会议公诸于众,而且让新闻媒体也对我们认为应该注意和思考的议题产生了兴趣。学者曾经被置于被动地位,只是去回答记者的问题。但Blog行为把学者放在了更积极的地位上,围绕他们的研究主题更积极地参与流行的争论。
  • 如今一部分读者在媒体上看到来自某学者的有趣的引语时,会上网寻找更多的信息。
  • 我们的社会正处于深远的媒介变迁之中,此变迁影响我们生活的每个方面。人们极其渴求对变化中的媒介图景的洞察。作为忠实的“信息经纪人”,学者们应当成为更为专业的对话的桥梁。
  • 因为我们的项目有许多blog,我们可以获得并保持多元的读者群体。
Oliver Ding

盒子的更名和展望(用创意,做一些贴心的、实在的、有用的事情) - 基于生意的品牌管理 -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品牌、营销与商业博客群 写下我们的生活与思考 - 0 views

  • to Stanleyxu:u say “Chen Gelei is really bull-shitting here.” 刚才把我雷了一下,所以决定在这里写多几句话。u say “Totally an ads here”一个在种西瓜的人,只要说任何和瓜有关的事,都会被看成是广告。我想说,这是一篇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小宣言,寄托着我的梦想,和一直不为人理解的实践。我的原则是,想说就直接说,不掩饰,不绕弯。盒子的事业,是我对自己倡导的新营销模式的身践力行,我不想做一个空谈家,也不想做一个旁观者。既然做了,就要做好。我希望能让盒子成为一个真正的营销2.0平台,与电子商务、新品牌体验相结合,这当中会有非常多有价值的营销2.0事情发生。u say “Irwin's blog is mixing up but falling down”,你可能是希望这里保持一种pure and simple,所以你后面还说这里是顾的last spiritual field(最后的精神家园)。其实,从一个人的博客,发展到多个人的博客聚合,有很多事情是难免发生的。互联网的力量就在于创造可能,更重要的是看内容聚合能否引发更多的可能性。至于说精神家园,盒子真的是我的精神家园啊。为何你又不能接受呢?u say “Irwin is hurried to commercialize himself”,这个hurry是否用得过了?人家做了几年的个人博客,才好不容易开始step by step到这一步。而且,顾的商业圈子在之前早就搭起来了。最后,我也郑重向顾兄和其他朋友承诺不会再发类似的东西,因为我并不是想做广告的人。
    • Oliver Ding
       
      我倒是觉得出语境差别的重点在于个人blog和群组blog的差别。在sns网络里发文,贴子依附于个人身份,这一点和个人blog是相似的。而在群组blog里发言,每个成员都需要遵循集体的规则。 遵守群组blog的规则,实际上,也是对其他成员的尊重。 在没有编辑和审核过程的群组blog中,一个群组blog能够成功,取决于每个成员能否高度地遵守规则,这也是自组织的基本原则。 在西方,在略有影响力的个人blog上,即使只有一个作者,作者在行文时都提到涉及和自身有关联的情况时,都会披露具体的情况,让读者自行判断文章的独立与客观。 此外,创业者将自己的创业项目等同起来,不分场合地推广自己的创业项目,这不但起不到期望的传播效果,更让自己的个人品牌在人格这一层面直接丢分。
Oliver Ding

Global Voices Online » China: Time to pray - 0 views

  • China: Time to pray Friday, May 16th, 2008 @ 21:42 UTC by John Kennedy
  • ‘Pray for the disaster victims, god bless China' has been the main motif on many main Chinese blogging websites as the country moves past the hundredth hour of mourning, fund-raising and blood donations.
  • The MeMedia collective has being doing in Chinese for total coverage of Earthquake discussions what the crew at Shanghaiist have been doing in English; among all the links MeMedia has been aggregating and sharing publicly on Diigo has been the last blog post from a teacher in Beichuan who didn't survive the earthquake, photos of a school sports activity from May 11.
  • ...2 more annotations...
  • Blogger Oliver Ding has set up a community space on SlideShare for those affected by and working against the damage done by the earthquake, one of the many ways to help the earthquake victims that in turn is being shown support on Digg.
  • Support for relief efforts from English-language bloggers has been equally swift and thorough. Overall support for Red Cross China has been so strong that accessing the Red Cross website for the past several days has been difficult due to the high volumes of traffic it has been receiving. In no particular order, here are just a few of the many blog posts foreign and English-language bloggers in China have given us in just a few hectic days: http://www.ifgogo.com/80/how-to-donate/ http://cnreviews.com/uncategorized/china_earthquake_relief_and_donation_guide_-_will_update_20080514.html http://cupofcha.com/2008/05/16/ways-to-donate-to-earthquake-relief.html http://www.chinavortex.com/2008/05/how-chinese-websites-are-helping-donations-for-sichuan-earthquake-victims/ http://shanghaiist.com/2008/05/13/red_cross_society_earthquake_sichuan.php http://beijingbookworm.com/whatsnew.htm http://www.pandapassport.com/chinese-internet/donate-for-adspace/ http://www.lostlaowai.com/commentary/blog/2008/05/15/add-a-quake-relief-donation-badge-to-your-blogsite/ http://rconversation.blogs.com/rconversation/2008/05/help-chinas-qua.html http://chinesepod.com/earthquake_relief http://shanghaiist.com/2008/05/16/green_scene_how.php
Oliver Ding

钱钟书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 (文/杨绛) - 0 views

  • 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 Oliver Ding
       
      浏览网页很多了,如果怕忘记在那里,就需要用Del.icio.us收藏起来;如果怕忘记为什么收藏一个网页,就需要使用Diigo来标注一下。
  • 他的笔记,常前后互相引证参考,
    • Oliver Ding
       
      知识总是互联的。
  • 他这些笔记,都附带自己的议论,亦常常前后参考、互相引证。以后的笔记他都亲自记下书目,也偶有少许批语。
    • Oliver Ding
       
      Blogging中的摘录、评论以及引用。
  • ...2 more annotations...
  • 日札基本上是用中文写的,杂有大量外文,有时连着几则都是外文。不论古今中外,从博雅精深的历代经典名著,到通俗的小说院本,以至村谣俚语,他都互相参考引证,融会贯通,而心有所得,但这点“心得”还待写成文章,才能成为他的著作。
    • Oliver Ding
       
      Blogging是随时记录心得体会,微内容还有待深加工成更有生命力的文章。
  • 我相信公之于众是最妥善的保存。
    • Oliver Ding
       
      所以,在Blog上记录学习是最好的方法。
  •  
    钱钟书的时代如果有Blog,他会是一个很好的blogger。现在的时代有blog,一个当下很好的Blogger会成为钱钟书这样的大师吗?!
Oliver Ding

Mini blog的社区化:Pownce分析 - 自投罗网|鲁公子的IT咖啡馆 - DonewsBlog - 0 views

  • 比如Pownce支持的Links,可以将youtube和flickr内嵌在某个post里面,这就是话题的来源。我没有统计数据,但统观起来,这些links不但达到了信息散播和传达的目的,而且回复数目比非链接的确要多一些。这些回复就是社区性的养料,而Links这种功能本身就提供了这样的养料生产平台。
    • Oliver Ding
       
      这一点,应该是和Digg相同吧,Digg的社区机制也是将顶出的作为讨论的话题,回复很重要。
  • Event这种功能更是如是。笔者住在悉尼,因此常常关注悉尼的Powncers。在悉尼,Events的公告非常多,我看到过的BBQ、Bar party等等的聚会通知不胜枚举。也就是说,Pownce甚至成为了线上社区线下化的途径。当然,笔者确未参加过这些聚会,无法给出线下聚会的评价。但这种社交性的延伸,在企业运作角度而言,笔者很欣赏。Pownce在未来可以对此多做文章,形成俱乐部或者其余一些可盈利模式,对其盈利模式的探索很具建设性。终究没有哪个mini blog现在能够有线下盈利模式的机会,更不要说尝试。
  • Pownce里有一个写诗的美国女孩,post出自己的诗歌,然后说如果能够得到15个decent responses就会贴出下一首。我们可以在这件事中看到,用户已经可以做self-promotion了,可见这种社区性在mini blog中的需求是可以这样具像化的。而具体的运作,仍然在于为用户提供了多少赋权。Twitter的重点在于“发生”,沟通的基础在于“做过什么”; Pownce的重点则是“议论”,沟通的基础在于“说过什么”。 Pownce对“说”这一功能的赋权相当之大,同时也赋予了相应的责任。一旦将评论打开,自己的言论随时有可能被跟风或被抨击。但这的确是社区化的基础。Twitter有@功能,那又怎么样?两个人互相@,然后就能整合起一个话题的主线么?如果有第三个人想参与,怎么办?Twitter能让三个人一起@么?一群人呢?
  • ...3 more annotations...
  • Pownce最大的区别是任何一个post都可以被回复,都会成为众人议论的话题。我们可以看看上面一些达人的言论,招来200余条的回复是司空见惯的事。任意一句话都会成为回复的目标。回复似乎一直是互动性的代名词,在mini blog里将这种对话机制作为其运行的主要模式,本身就已经将自己定义为虚拟社区了。
  • Pownce首先支持的是多人的共同话题探讨功能。这一点是和Twitter最不同的地方。那么为什么说是话题离散化?因为如果只是多人共同话题的探讨,数年前的forum早就能满足这样的需求了。Pownce和forum有什么本质区别?首先,Pownce对很多碎片化,非主题化的主题赋予了正式成为主题的权利。比如其中一个很友善的美国大叔,每天早晚都会和大家打招呼,而每天回复这一条留言的人都不会少于10个。这种情况是不会出现在twitter和forum里的。对于forum而言,这种留言不够正式,或者说不够一个主题的标准。如果在论坛上每天有一个人在上面写一句早上好晚上好,不出三天绝对因灌水罪名被封号。但Pownce却赋予这种本身有些扰民的信息主题化,非但不令人厌恶反而很温馨。第二,Pownce赋予了不同的人看到不同信息的权利。这个是典型的2.0风格,和twitter如初一辙。碎片化的主题因为多元化的受众群体而更加多元。由于和twitter类似,不赘述。第三,Pownce提供了不同的信息排列方式。话题的离散化将沟通的轨迹也进一步碎片化,但mini blog的性质注定了不能应用tag这种最普遍的2.0信息整合工具。Pownce将信息很得体地整合了起来。我统共发过哪些留言,这是一个以我的“行动”为坐标的时间序列。我发过什么帖子回复的是那些留言谁又回复了我,这是一个以“话题”为坐标的项目序列。我在哪些人的profile里留言过,这是一个以“他人”为坐标的群组序列。这就是Pownce优于Twitter的一点,即对协同对话的信息整合。当我们再以这三个序列和“好友可见”、“所有人可见”等参数组成矩阵,碎片化的信息就会落入到相应的矩阵方格中。这是一个将forum和mini blog很好结合的功能。当然,如果能够加上自定义的分类,会更有2.0的味道。
  • 就其共性而言,是对信息传播和扩散的赋权。但在Pownce社群型和协同工作型的定位来看,更是对这些定位的社区属性的支持,是为用户提供UGC的生产、话题持续性,乃至社区性长久维持的基础设施。
Oliver Ding

Scobleizer - Tech geek blogger » Blog Archive Twittering the earthquake in Ch... - 0 views

  • How did I do that? Well, I was watching Twitter on Google Talk. Several people in China reported to me they felt the quake WHILE IT WAS GOING ON!!! Over the next two hours I pointed at anyone who had info about the quake on my Twitter account. It’s amazing the kind of news you can learn by being on Twitter and the connections you can make among people across the world. I fear a large casualty loss. The epicenter was 50 miles from Chengdu, which has about 10.5 million residents. Already reports are coming across of buildings that have been knocked down.
  • UPDATE: Online Journalism Blog has a lot more details about what happened on Twitter tonight. From the Frontline blog has even more. UPDATE2: Global Voices Online has links to videos and other Twitter and blog reports. UPDATE3: here’s a timeline of what first Tweets looked like.
  • 87 Comments
Oliver Ding

王建硕: 王建硕的朋友圈 - 0 views

  • 我试过很多的SNS网络,无论Facebook, MySpace, LinkedIn,还有众多的中国SNS,却始终没有办法找到适合我的。这种感觉,就像Blog到处搬家一样,对于真正认真的人来说,总是有种不安定的感觉。 想到这里,我忽然意识到一直困扰我的如何保存我最珍贵的资产 – 我和我的朋友的关系问题 - 或许有了一个完美的答案。
    • Oliver Ding
       
      这是使用UCenter Home的极端了, 每个人都建一个SNS,如果这样,每个人都建一个SNS,那么,我们每个人都呆在自己的SNS里,那么,我们的朋友所建立的SNS,里面岂不是花架子一个。难道我们要每天登陆无数个朋友的无数个SNS? SNS应该和Blogware有很大的差别的。blogware是个人出版物,每个人都可以架设,而sns是社群。人们没有时间去无数个独立的blog,但是可以在自己的RSS阅读器里阅读很多个朋友的blog。难道UCenter home也有一个SNS Reader吗 :)
  • 通过5GSNS,我发现UCenter Home的存在。感谢Discuz团队做的这个好东东,让个人的SNS已经开始成为大家的一种选择。我知道,我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架设一个SNS服务器,就像我曾经架自己的blog一样。我并没有野心成为facebook,就像我的blog从来没有想法成为blogger.com一样。Blogger.com或者Facebook.com做的是平台的事情,我做的仅仅是软件使用者来满足自己的需求的事情。这本来就是两码事。
    • Oliver Ding
       
      早在Ning.com的上面,我就感觉到每个人都在ning.com上面建自己的SNS有些奇怪,对于那些社团或者活动组织着来说,组织一个专门的SNS倒是情有可原。
Oliver Ding

Buzz Lab 巴茲拉伯 : Blog Archive : Blog真正的口碑行銷魅力(下) - 0 views

  • 除了學校,再也沒有作文老師幫我們批改文章,所以我們自己可能也難以知道「質」的標準到底在哪,而實際上,社會大眾對一個好的部落格評估標準也不是在文筆的好壞(語文相關專業主題者除外),而是內容的充實度、實用度。我的建議是把「以自己最擅長的寫法寫自己最有興趣的題目」當成是一個原則來遵守,這是唯一我們可以確定質的做法。
  • 首先,我們要先確立我們能夠更新的內容有哪幾「類」。在成立部落格之前,很少有部落客很明確的知道自己可以寫哪些文章題目,並且明確的將這些題目分配到時程表上執行,就算有,那也會有用盡的一天,而部落格口碑行銷並不是一個短期結束的概念,如果成效卓越的話,您可能要有寫一輩子的打算。
    • Oliver Ding
       
      绘制个人信息/知识地图,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哪些是关注的,哪些是需要深究的,哪些是顶层的,哪些是底层的。。。。如此磨刀不会误砍材功,也才能把blog变成个人知识管理的有效工具。
  • 千萬不要以「我的讀者的閱讀頻率」來看自己應該的更新頻率,這是一個迷思,您的讀者會隨著您的更新狀況而「拉長」他們的閱讀頻率,因為讀者大多不會縮短;而隨著不斷的拉長更新頻率,您的部落格影響力也會隨之下降。
    • Oliver Ding
       
      :) 这是令人感动的细节观察。
  •  
    保持热情,适度挑战。
Oliver Ding

SHARE GROUND - 0 views

  • 第一次来UCDChina工作坊,第一次见到了白鸦,Angela ,TONY,结识了很多新朋友 第一次写BLOG,主要谈谈此次培训的收获。
  • 一 关于设计
  • 1. 用户需求是产品设计的根本:
  • ...15 more annotations...
  • 白鸦在培训的开始谈到了一些与设计相关的理念,涉及多个方面。
  • 2. 品牌已经从品牌=标识 到 品牌=用户体验
  • 3. 品牌是企业和用户互动的结果,不是制造品
  • 1. “纸质原型”:这是我本次培训中学习到的最大收获之一,在纸质原型中,设计者其实是根据市场的需求、用户定位所产生的非常粗犷的产品概念原型。
  • 5. 用产品与用户对话,让表现模型更接近心智模型。
  • 6. 设计不是只有设计部门来做
  • 4. 长期成功的产品必须给人带来快乐
  • 三 产品设计方法
  • 二 公司价值观白鸦在培训中总结了三种公司价值观:1. 纯为挣钱的公司(比如网游之类的公司)2. 为用户或社会提供服务或需求,从而盈利的公司。3. 输出价值观,不断发现需求并改善产品或服务,例如google或apple.
  • 2. 思维导图在这次培训中,我最想学习的内容之一是思维导图。在白鸦的培训过程中,展示了一些思维导图的样例,可惜整个展示过程非常短暂也不能拍照,很遗憾没有留下可供参考的东西。
  • 四 用户研究方法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白鸦和Angela讲述了很多有用理的念和知识,
  • 1. UCD的含义:用户在哪?用户需求是什么?用户怎么用产品?用户什么时间用.....?作为一个设计师在你设计产品的时候你会问自己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关系到最终产品的功能、交互、易用性。
  • 2. 用户调研方法:
  • 这其中讲述最多的是定性分析,Angela列举了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
  • 作为对用户访谈方法的一些补充,我把《软件观念革命—交互设计精髓》这本书提到的一些技巧给大家列出来
Oliver Ding

Buzz Lab 巴茲拉伯 : Blog Archive : Blog真正的口碑行銷魅力(中) - 0 views

  • 這個「生活觀式的行銷態度」其實並不難培養,我見過最厲害的是連生產清潔劑的廠商都可以利用分享料理製作來達到營造此行銷態度的目的。而需要先準備的材料約是60%的熱情、20%的創意、20%文字親和力。
  • 最後的「專業點」通常都是行銷人發現了一些容易被遺忘的細節,並將之發表出來,而成為可以證明自己專業的特點。這些細節要多細?細到當人家紛紛討論iphone時,您已經可以發表iphone中某個晶片設計的瑕疵,細到能夠讓人崇拜的程度。
  •  
    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比强加信息给消费者更重要。。。而在资讯泛滥的年代,揭示意义比告知效用更有价值。60%的热情就是让我们将意义注入期间,而20%的创意和20%的文字亲和力都是奇技淫巧。
Oliver Ding

» MMDays - mmdays - 關於我們 - 0 views

  • 我們,是一群大學時代同窗的好友,在我們的時代,部落格只是一個尚未流行的概念。畢業數年後,我們也各自踏上了截然不同的旅程,在網路走入了Web 2.0的同時,有的人深入了資訊界,有的人到了矽谷,有的人到了紐約,也有的人在世界各地不斷奔走,我們的腳步,踏遍了半個地球。今天,透過網路和部落格,我們再度相聚,在廣大的網路世界,開闢這樣一個小小的天地,以Mr./Ms. Days為名,希望每天都能夠跟大家分享我們的所見所聞。 謝謝您的造訪,希望您喜歡我們的文章,更期待能夠看到您對於文章的迴響與指教。 Mr. Monday 主要文章內容 : 生活勵志, 網路科技新奇事物 Mr. Tuesday 主要文章內容 : 電影評析 Mr. Wednesday 主要文章內容 : 網路搜尋引擎, 社交網路 Mr. Thursday 主要文章內容 : 生物資訊科技, 機器學習 Mr. Friday 主要文章內容 : 網路生活, P2P技術相關 Mr. Saturday 主要文章內容 : 網路企業, 人工智慧相關 Mr. Sunday 主要文章內容 : 資訊新知分析
  •  
    刚才搜寻一些关于Crowdsourcing的资料,发现你们在Wordpress.com的blog,接着又转台来到这里。看到你们大学同学写blog的代号,按星期来命名,很是有趣。想出这样主意的人必定是一群有趣的人,而这里的文字,委实也非常有趣有见地。
Oliver Ding

The LinkedIn Blog: LinkedIn For Good - Support Earthquake Relief in China - 0 views

  • On Monday, May 12, at 2.28 p.m. Beijing time (6:28 GMT), a major earthquake measuring 7.9 on the Richter scale jolted southwestern China's Sichuan Province. It shook the skyscrapers in downtown Shanghai, hundreds of miles away; the shocks were felt as far away as Thailand and Vietnam. The earthquake has rendered over 5 million homeless and a confirmed death toll of over 40,000, a number that is expected to rise dramatically as rescue teams continue to reach the most affected areas (Source: Associated Press). In cities near the earthquake's epicenter, thousands are buried under the rubble of collapsed buildings. We encourage you to support emergency relief efforts by donating to either of these organizations.
Oliver Ding

Endless Conversation: The Unfolding Saga of Blogs, Twitter, Friendfeed, and Social Site... - 0 views

  • But just like blogs made two-way conversations on the Web relatively cheap, easy, and quick for the masses compared to previous methods (such as personal Web sites), conversational models on the Web have continued to evolve.  Recently, microblogging and social aggregation platforms like Twitter and Friendfeed have emerged to offer alternative models that are compelling for a number of significant reasons. 
  • Users of the latest social media tools are far more likely to post several times a day, more likely dozens of times, each one forming a new conversational beachhead.  This can be overwhelming, but it can also be enormously stimulating and rewarding, as a form of collaboration, cross-pollination, brainstorming, serendipity, news gathering, and countless other activities provide one with a continuous connection to the broader world.
Oliver Ding

Facebook寻求中文翻译帮助 - 0 views

  • 披露:我是Facebook竞争对手Friendster顾问之一,奥美互动北京办公室也从今年开始在做一些Friendster的行销工作。这并不意味着我会在Facebook上胡作非为,事实上,我很喜欢这个社交网站,并不会阻止它进入中国。但是我现在的身份,确实不能在帮助Facebook去翻译它的网站。
    • Oliver Ding
       
      很好的案例,清晰地说明与贴子有关的自己的身份,blogger不仅要区分开自己和公司,而且也要在涉及到相关利益体的贴子的时候,做出适当的披露。 这是blogger建立个人人格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 在西方世界这是很普遍的规则,很遗憾,在中国blogger圈里,我们却很经常看到这样的反例。
  • 很精彩的最后一段信息披露,这让我想起在中国blog圈中经常见到的反例。 人们在blogging的时候,不仅需要将个人和企业分开,也需要在写作涉及相关利益体的贴子时,做出自己的身份声明。 这是blogger建立个人人格的一个关键原则。很遗憾中国的blogger在这方面还要向西方blogger学习更多。
Oliver Ding

Photographers » Blog Archive » Why I became a news photographer | Blogs | Reu... - 0 views

  • The images of the earthquake relief effort in China have been horrifying and deeply moving and remind me what has always been so compelling about my job - the ease and speed with which still pictures can impart so much readily understood information to so many people.   
Oliver Ding

ilyagram » Blog Archive » 對話:一種創傷(演化)的科技形式 - 0 views

  • 紀錄片教堂的文化批判很刺耳,評論者期待用尖刺戮穿「感動論述」的表皮,觸及 921 歷史的瘀血。正如《生命》不是一部與我們生命無關的紀實電影,批判也不僅僅是一種刻板印象。正因為有網路,我們得以如此迅速地互相援引、相濡以沫,我們也因為這些批判而得以凝視我們自身,延伸在感動論述之外的行動。否則今日的紀錄片熱潮不就是重演昔日的救援災難?善意與關注接續不絕、絡繹於塗,堆積在殘骸之上宛如鮮美的綠草果醬,塗抹九份二山封存了內部真相的現身契機。
  • 在苦勞網的建檔評論裡面,在網路評論者的 blog 與回應中,這些對話讓我們有機會能夠回到那集體的創傷體驗之中,再一次的反思與面對自己。正如同我在另外一篇文章中提到,應該要有一種讓《生命》的影像能夠成為世界公民的公共財的授權形式,讓集體的生命體驗回到眾人自身。檔案共享不應該只是拿來傳遞消費取向的文化商品,也應該讓對生命的凝視、深刻的批判有機會可以讓更多人傳遞,就如同這篇文章所選擇的 creative commons(創意共用公共財)授權模式一樣:創傷作為一種文件,應該要能夠被今日的技術環境與網路環境如實地保存下來,能夠讓人們以各種可能去尋找那點亮現在潛能的片刻。
Oliver Ding

回應不來恩,順便談「部落格 x 討論區」的SNS可能 (Mr. 6) - 0 views

shared by Oliver Ding on 14 Aug 08 - Cached
  • 這的確是我的目標,但,我還沒找出辦法。Gmail發送器並不是我的方法。會做這個發送器,只是出於我察覺了Mr.6部落格有個現象──一般的部落格,常常只充滿最新幾篇的留言,但這個Mr.6部落格的留言,卻常常針對有些一年舊、兩年舊的文章而來,突然出現留言。而且這樣的留言者,往往是他先留言,然後不夠過癮,還要外加寄一封email給我,告訴我他真的很喜歡這篇文章!並且順便要求,貼在「許多地方」,有的說要幫我多多轉寄。我想每個部落格都有它與眾不同的特質,Mr.6文章的特質是喜歡寫一件事,深入外加一些狂想曲,或許讀者剛好在找某東西,第一次見到這樣的落落長的阿婆文章,讀了之後非常之痛快!甚至激動!這些細密的觀察,讓我慢慢瞭解自己的讀者,一種讀者是天天都來看新趨勢,另一種像剛剛這種,偶爾過來。天天來看的,我天天寫;但偶爾來看的,如何幫他抓住一剎那間的「轉貼」慾?由於這寄送器,本來就是自己改寫的,就直接拿來嵌在部落格裡面try try看,前天夜晚祭出「可以寄給你Gmail的所有聯絡清單!」功能,並且也從網路上下載寫好的cookie碼,將帳號密碼,隱密的記在讀者自己的電腦裡。現在寫程式真的蠻方便,網路上一大堆幫你寫好的程式(爽)。不過,這個發送器顯然造成了一些「SPAM」爭議。每個部落客寫部落格的「心境」很重要,寧可靜靜的寫,自己寫;如同做startup的心境也很重要,寧可默默的做、自己拚。這樣的一個嘗試,若因為受到一些爭議,發生了「善意的干擾」,那我,寧可不要玩這個,一切風平浪靜最重要!所以,今早,我還是將這個只試了一天的功能拿掉了罷。
    • Oliver Ding
       
      Blog的旧文如何继续展现给读者,现在看来是Blog软件的一个弊病之一。难道没有blog软件可以move to top,让作者将一个篇旧文重新出版一次,在新的时间重新出现在RSS里吗?
Oliver Ding

==NeverlanD==: 豆瓣颠覆我的精神世界 - 0 views

  • 5/31/2008豆瓣颠覆我的精神世界豆瓣的标签实在是让人崩溃的概念。 要不要新建标签在我每次添加一本新书或电影或音乐的时候都很挠头。rock和post-punk和pop-rock显然不是并列的概念。既然有了TVshows的标签还需要sitcome的标签么?还有动画片的标签之外还要不要另外有宫崎骏。后者显然是子标签,不应该和夫标签在一起。更有甚者用诸如“年少时候看的”这样的标签来定义一张DVD,这实在是让我崩溃。可我是一个专业人士我怎么可能为了精彩纷呈的大千世界把我的井然有序的树状结构给打破! 世界是棵美好的井然有序的大树。我们发明了1和0来表述一切。我们有逻辑让每一个东西都有自己所在的位置。只要你这样这样这样这样,你就得到那样那样那样。然后就出现了这些不懂规矩的使用者,他们在豆瓣上用标签来定义世界,一切都变得乱七八糟,沮丧的我找不到任何东西跟其他东西的逻辑联系,完全迷失在标签里。 唉,难道我们建立的井然有序的世界就要被标签吞没了么?
    • Oliver Ding
       
      LZ,转贴我的blog的一段旧文,推荐一本书给你看看: -------------- 地理位置表达出物理世界不可分身的基本原理,所以位置和位置的交会点显得异常稀缺。而在虚拟世界里,分身已经是虚拟世界区别于物理世界的典型特征之一。哈佛法学院伯克曼互联网和社会中心的研究员David Weinberger在2007年出版的Everything Is Miscellaneous: The Power of the New Digital Disorder(万物因此而多姿多彩:新数字无序的力量)这本书中讨论了这种有趣的现象。 David Weinberger认为,世界存在三种秩序。第一种秩序是实体的秩序,一本图书,一片树叶。它们在各自存在于自己的位置之中,一次只能摆放在一个位置。如果放错了地方的话那就很难找到。第二种秩序则是科学的理性的秩序,如图书目录卡片。这样的秩序有用而且聪明。图书的每一个项目都可以用元数据来表示和组织。获取的渠道也不再是单一的。第三种秩序则是混乱无序,是互联网上的无组织的混乱信息,如flickr中的图片。David Weinberger认为,混乱是一种美德。越混乱越有意义。 David Weinberger认为Tag标签就是这种新的秩序组织工具。当我们在del.icio.us里为网页加注标签时,我们加的标签越多,对我们的好处就越大。我们不仅可以按照多个容易记忆的标签找回原来的网页;而且不同的网页互相之间的关联性也越来越多,这样意味着我们的信息积累越来越关联,而不是零零散散;而且,每个人都在加标签,这样大家对信息的标注也将群体智慧注入万维网中。Weinberger 建议我们"尽量把一片叶子粘上越多的分支枝干",打造一棵更像是用超本文(hyperlinked)的方式堆起来的叶子堆的"数位之树"。 下面是关于这本书的一个配音幻灯片,作为导读很好。我们的知识积累也何尝
  • Everything Is Miscellaneous: The Power of the New Digital Disorder(万物因此而多姿多彩:新数字无序的力量):http://www.douban.com/subject/1984367/有人在那里留言说,本书将由中信出版社于2008年6月出版。看来大陆的朋友很快就可以看到中文版本了。
Oliver Ding

Bloggers unite to support China earthquake victims | BuzzParadise's blog // Blogger com... - 0 views

  • As a Chinese, I feel so heart-broken to see my compatriots suffering from the horrendous tragedy and deeply touched by the bravery and resolve of the Chinese people during the rescuing efforts. I wish I could be right there in the middle of it all, lifting concrete to find survivors. While what I can do is limited so far away from China, I just embedded this banner which has already connected almost 200,000 bloggers to pray for the victims in the disaster region on my blog.
1 - 20 of 81 Next › Last »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