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Oliver Ding's Scrapbook/ Group items tagged sns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Oliver Ding

王建硕: 王建硕的朋友圈 - 0 views

  • 我试过很多的SNS网络,无论Facebook, MySpace, LinkedIn,还有众多的中国SNS,却始终没有办法找到适合我的。这种感觉,就像Blog到处搬家一样,对于真正认真的人来说,总是有种不安定的感觉。 想到这里,我忽然意识到一直困扰我的如何保存我最珍贵的资产 – 我和我的朋友的关系问题 - 或许有了一个完美的答案。
    • Oliver Ding
       
      这是使用UCenter Home的极端了, 每个人都建一个SNS,如果这样,每个人都建一个SNS,那么,我们每个人都呆在自己的SNS里,那么,我们的朋友所建立的SNS,里面岂不是花架子一个。难道我们要每天登陆无数个朋友的无数个SNS? SNS应该和Blogware有很大的差别的。blogware是个人出版物,每个人都可以架设,而sns是社群。人们没有时间去无数个独立的blog,但是可以在自己的RSS阅读器里阅读很多个朋友的blog。难道UCenter home也有一个SNS Reader吗 :)
  • 通过5GSNS,我发现UCenter Home的存在。感谢Discuz团队做的这个好东东,让个人的SNS已经开始成为大家的一种选择。我知道,我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架设一个SNS服务器,就像我曾经架自己的blog一样。我并没有野心成为facebook,就像我的blog从来没有想法成为blogger.com一样。Blogger.com或者Facebook.com做的是平台的事情,我做的仅仅是软件使用者来满足自己的需求的事情。这本来就是两码事。
    • Oliver Ding
       
      早在Ning.com的上面,我就感觉到每个人都在ning.com上面建自己的SNS有些奇怪,对于那些社团或者活动组织着来说,组织一个专门的SNS倒是情有可原。
Oliver Ding

两种SNS,以及对于豆瓣的乌鸦嘴 - 基于生意的品牌管理 -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品牌、营销与商业博客群 写下我们的生活与思考 - 0 views

  •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聊到了豆瓣要转SNS这个谣言。真假不知,不过我的观点是,如果豆瓣真的转了SNS,那它恐怕是被迫转型的,且前途未卜。豆瓣确实有SNS功能,但它靠的是“话题同好”类SNS起家。当豆瓣上千奇百怪的小组抹杀了起家时的电影图书同好氛围时,豆瓣就再也无法依靠“话题同好”立足,只好被迫转型。可惜的是,由于时间差,它已经无法转换成“现实生活”SNS,于是它就变成了现在的豆瓣-N个微型“话题同好”SNS的聚集群,千奇百怪的人物各占山头、各说各话、家里打成一片、邻间互不往来。乍一看豆瓣是在同时服务N个SNS小群体,实际上它已经无法很好的服务其中的任何一个。与Facebook、校内、海内上的同好组不同,豆瓣并没有 “现实延伸”的基础,它的用户关系大多是纯网络虚拟关系,联结力量要比“现实延伸”SNS的用户关系更为脆弱。Facebook之类的用户还会顾及现实社交关系而不会轻易流失,而豆瓣上完全靠“共同爱好”维持的网络群体却很容易搬迁或解体。未来在豆瓣会发生的事情,我斗胆乌鸦嘴一下,大概是用户流失--不是一个个流失,而是一群群流失。比方说,如果卓越亚马逊建立起类似美国主站那样的书评机制,现在豆瓣用户中的“读书同好”就会迁移到那里。如果天涯或QQ开始做SNS功能,那么一大堆诸如“雷死人不偿命小组”之类的八卦闲聊同好群就会迁移到那边-反正只要有了适合的新的替代聚集地,用户就没有必要留在豆瓣。
    • Oliver Ding
       
      如果以泛社会化媒体网站来看待豆瓣的话,那么决定豆瓣未来的是用户是否需要一个集大成式的社会化媒体网站,而不是他们需要不需要一个SNS。我不喜欢用SNS这个字眼,这个字眼太泛了。
Oliver Ding

大学小容>善用网络,助益成长! » Blog Archive » 《经济学家》杂志文章Everywhere and nowhere(社交网络的商业模式和它... - 0 views

  • 我们可以按照《经济学家》的逻辑继续预测,在未来,或许有一家提供SNS的公司成功地占据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而后,这间SNS公司被另外一家更多的互联网公司收购。与此同时,SNS成为标准的基础应用,许多互联网公司都提供SNS服务。不同公司的SNS服务可以互相兼容,整个世界的SNS网络成为一个完整的网络。(这就是Web-mail的产业历程,把这段文字的sns改成web-mail也适用。。。)
  •  
    谁将会是sns时代的hotmail呢?谁将会是sns时代的Gmail呢?谁将会是那些现在我们记不住名字的其他web-mail服务商呢?
Oliver Ding

你喜欢什么样的SNS? | N3 - 0 views

shared by Oliver Ding on 13 May 08 - Cached
  • 游戏化的sns能这么快传播开来,颠覆过去的认为的中国人不像美国用户那样爱搞party的说法,facebook的成功是有人性基本需求支撑的。 做SNS还是三步走是没错,开始是靠基本需求的满足迅速聚集人气,然后是鼓励互动和制造内容,使网络逐渐趋于真实,实现帮助用户筛选信息,管理关系,最后更厉害的企业级服务都可能在上面展开。SNS的前景还是很看好的。 发言: 成 远 | May 10, 2008, 2:04 am
    • Oliver Ding
       
      使网络逐渐趋于真实?。。。。
  • 杜晨 周末午夜,名人们都上来了。。。诡异啊!!!2008-05-10 00:46 杜晨 与 胡锦涛 毛润之 马化腾 刘德华 赵薇 蒋中正 本拉登 成为好友2008-05-10 00:39
  • 我邀请了成远来开心网,这样他就为我赚了500元利润。 成远一上线,我就把他买成了我的奴隶。这样别人买他或者他自己赎回自己,我都又赚了650-500块钱的利润 也就是说成远已经给我创造了650元的纯利润了
  • ...7 more annotations...
  • 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乐趣 发言: Hsia | May 10, 2008, 1:45 am
    • Oliver Ding
       
      的确有趣。
  • 这种游戏化的SNS实际上本质就是webgame 发言: 穆图 | May 10, 2008, 1:28 am
  • 最为重要的是游戏化,中国的若干的SNS都没有游戏的功能,同时,恶搞也是吸引我的原因,本来平常生活就够无趣的了,出一些游戏化的易上手的简单的恶搞的积聚了周围朋友同事的网站,难道没有吸引力吗?
    • Oliver Ding
       
      是用户放弃了运用真实性网络去帮助个人发展的机会,还是网站开发运营者将人性的弱点无限放大从而牟取暴利?
  • 为了解释“人性与功能”,我必须要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就是网络游戏。我认为目前最成功的SNS不是Facebook,而是征途,或者是未来某款更能深刻还原人性的网络游戏。在网络游戏里,无论是交友还是打怪,一切都栩栩如生,在游戏中的对抗激烈程度、交流的密集程度和相应的蝴蝶效应都应该远高于Facebook的数量级,我们可以看到,一旦还原了人性中的一些基本情感,在那个虚拟的世界中,无论是商业、生产、友情还是爱情都突然有了立体的感觉,而征途就是还原了人性中的一部分东西。如果未来的SNS注定是一个Matrix,那现在的网络游戏公司开始做IM、做内容算不算是后发优势?在未来,更像Matrix的,究竟是Facebook还是盛大呢?
  • 我想他错了,因为人性太丰富,不同的人会喜欢在不同的社区里谈论问题,那怕问题是重复的,他还可能会喜欢出卖朋友甚至是背信弃义,我猜有这个功能的SNS,也一定会很火。
  • 衡量一个成功的SNS的标准是在于其能够多么逼近的还原真实社会,越还原得真实,也就越打通了现实与虚拟的大门。不过,这种还原绝不仅仅是功能上的,而是人性上的。功能上的还原无论再逼近,也会有物理上的差异,但人性上的还原如果一旦抓住关键,那就让现实和虚拟在心理上保持了一致。
  • 在中国,啥都是娱乐化游戏化,所以开心比任一个SNS的用户增长都要快都要多,这再次证明了我们原来说的,刺激人交往的动机无外乎是利益与娱乐!而真名假名都是其次的了。
Oliver Ding

开心网,有一个交友社区 - 咨询 - 创业圈内 - 0 views

  • facebook很多是基于线下关系发展而来,而国内的sns却是线上关系占据了相当的比例,之前机械模仿的大部分国内SNS都显得太严肃、太专业、太学院化,缺少一些实用、生动、娱乐和创意,也未考虑到国内网友的特性,而开心网的组件却让SNS显得更加动人。其实我还希望将朋友买卖等组件延伸为一些更强的真人“网页游戏”,相信这样粘性更强,盈利上也更有前景
Oliver Ding

分享网络2.0 - Show web2.0 enchantment ! » 开心网:具有成为开放平台潜质的SNS社区 - 0 views

  • 我是从王兴的校内、海内,麦田的蚂蚁,谢文的一起一路注册过来的,现在又多了一个娱乐社交新秀开心网。貌似我真的是SNS狂热的追随者,其实不然,除了豆瓣的小组,真正能够黏住我的几乎没有一个。我经常告知自己在每一个社交网站中的体验热情尽可能的维持在三天以内,而在这在三天时间里,我所付出的成本不过是了解一下站点功能的设置,网站的运营模式以及SNS背后的用户价值等,如果发现了一两处亮点我会写一篇日志同大伙一起分享;仅此而已。
    • Oliver Ding
       
      一万只小白鼠之一,呵呵。
Oliver Ding

开心网N个让我开心的地方 - CodePub RSS - 0 views

shared by Oliver Ding on 13 May 08 - Cached
  • 像开发了2年,运营了1年以上的成熟网站。功能很多很强大,细节处理得好很完善,基本上是想人之所想,把用户在其他SNS提的一些需求都给满足了,产品的功能、界面、操作没有任何低级错误。 如果给开心网做个一句话定位:我觉得这是个以真人网游为特色的SNS。
Oliver Ding

七言博客 » Blog Archive » 开心网vs海内 我比较喜欢的国内SNS分析 - 0 views

  • 其实我是比较倾向于喜欢自由一些的互联网应用模式,比如鲜果的热文,很好很强大,只是目前来说时效性和互动性还很差,这点需要加强,同时最近鲜果的改动使得它加强了自身内容的建设,把RSS的内容整合到了自己的站内,最不方便的才做就是无法直接在热文页面看到RSS内容的地址和作者的主页,这样很不好,至少我在看文章的时候常常喜欢把鼠标停到链接上,看看url是什么,也许是我自己的个人习惯吧。
  • 从校内到海内,几乎是全盘的移植facebook的当年模式,与国内结合衍生的东西太少太有限,而开心网就不同,十分符合中国网民需要的一些功能非常实用。 照片 日记 记录 动他一下 礼物 音乐 网盘 姓名缘分
Oliver Ding

以FUN为主的开心网 - 0 views

  • 在网上,我觉得FUN是最高准则。网络本来就是个超级游戏,人和人认识了解,都需要通过游戏本身。而在游戏之中,必须要有FUN。很多SNS打着拓展人际关系的口号,我觉得是本末倒置。我就算在SNS里把马云、陈天桥、陈彤、丁磊、张朝阳都加为好友了,又能怎样?他们会因为我是好友,而给我1000万,在短信里对我说:小和,虽然我不认识你,但是我超欣赏你,见了你就想给你钱,来吧,我还差个副手?认识人,就可以成事,这是扯淡。是因为大家先玩,玩的过程中发现彼此,然后才有事做。否则,跑官的那些人大可以直接抱着人民币砸人,何必从卡拉OK、桑拿、普洱茶开始? 有Fun很重要,QQ头像无非是个卡通人,但是就是有人愿意掏真金白银给小人穿衣服,而且还不止一套。当一个游戏很好玩的时候,人们是愿意花钱的。因为好玩就会当真,当真的事情就会掏钱。开心网已经设立了礼物专柜,而且在开发一些有趣的功能。如果真能坚持下去,我觉得这里面有金矿可以挖。就像MSN的振动屏幕功能,叫我一个月花10块钱,我还真愿意。
Oliver Ding

迷途不返◎笑骂江湖 » 模式背后的那个作者,是不可复制的 ◎ 在中国做网民,要么修炼成佛,要么历练成魔 - 0 views

shared by Oliver Ding on 03 May 08 - Cached
  • 我以前经常看乐迷们写他们听音乐的感受,他们可能不懂,有时候的观点甚至很可笑,但是他们提供一种最真实的反馈,这对于我们去了解受众同样有帮助、有价值,我甚至也目睹了众多的乐迷一点点的进步。后来关注互联网行业,除了阅读一些专家们的文章之外,从博客或微博客上,获得的用户直接体会让我对我感兴趣的某些产品有了更立体的感知,比如看谢文或麦田的SNS文章,再看一起或蚂蚁用户的使用体验,其中的冲突或许会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SNS在中国的现状。
    • Oliver Ding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说明Social Media可以很好地收集和观察消费者体验的例证。消费者并不一定在批评你,或者赞扬你,很多时候,他们只是记录下他们使用产品的感受。这些切实的体会,对于公司来说,非常具有价值。
  • 对于一个博客是否要关注一个明确的领域,我觉得这是个误区。这是BBS文化的流毒。一个人的确不可能擅长所有领域,但兴趣的波及有可能却十分广泛,博客是个人领地,主人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核心在于主人是否是个有趣的家伙,一个无趣的人,写再专注的领域,有再多的观点,也无法让我持续关注他。如果说博客是互联网社交的一个环节的话,那么博客的价值就在于是否能够充分地呈现作者这个人。当然,我并不否认有鲜明的主题容易维系一个相对固定的读者群体,但一个生动的博客或许给主人带来的不仅仅是读者,而是未来的朋友。
  • 一个人是无法告诉别人他是如何这样有趣,这样有观点,这样善于经营自己的博客的,因为在模式背后的那个作者,是不可复制的。
Oliver Ding

《社会网络与组织》不适合SNS网站创业者阅读 (评论: 社会网络与组织) - 0 views

  • 我们做SNS网站创业,在“社会网络和组织”方面,最需要的是两种书:第一种,描述现实生活中“社会网络和组织”是怎样的,有什么特征。第二种,在网络上形成的社会网络和组织,与网络下有什么不同(长尾理论就是这样的书:描述网络经济和网下经济不同的地方)。
  •  
    很有意思的观点,它引发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大陆创业者的知识从何而来。 完全克隆:最简单的做法,直接拷贝国外的网站的结构、设计和运作模式; 一点创新:在国外网站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理解所发展的东西--不是所有国外的东西都是最完美的,他们也是在发展过程中--以及思考和本地市场接轨需要修改的东西; 完全开发:开发一个国外也没有现成可以模仿的产品,那么,就需要自己从头到脚来开发了。那么,有多少团队具备完全开发的所有知识呢?!
Oliver Ding

CAAP1.0谢幕,心赢网登台 | 欧阳的心理学笔记 - 0 views

  • 终于下定决心,决定结束现在的CAAP。CAAP将主要内容拆分掉之后,将慢慢朝一个类似于Facebook的模式前进,成为心理学学习者、从业者、爱好者的SNS方向前进。我将其称之为:CAAP2.0。而在这个2.0时代,或许会采用CS2008的系统,也或许会采用其他中国用户更友好、更习惯的模式。
    • Oliver Ding
       
      看来CS2008的界面还不错,不过,还是注重于"信息"为中心的架构,"人们"还不是很突出,而且blog层和总体的社区层的联系好象也脱节了,在社区层里,用户的贴子是显示为多少个贴子,将每个贴子的摘要显示在独立页面上,却连blog的title也没有在这个页面上显示出来。而跑到那个 blog上去的时候,却没有任何回到社区层的按纽。。。。。。我是在没有登陆的时候看的效果。。。。。。可能登陆后有所不同。 现在登陆看看,有些晕。 未登陆前,居然可以看到所有用户的行踪:)这个不是很友善。 登陆后,居然点击"主页"都是一大堆"你的……",而点击用户名那里则是"我的……",差别在于"你的朋友的最近活动" V.S. "我自己的最近活动"。。。。。看起来很不合理:)登陆进来以后,整个界面都应该属于用户的控制面板了,还分成这样似乎是一个公开页面,一个私人页面:) 另外,搞不懂"Groups"如何玩,找不到哪里去创建Group,也找不到哪里去加入Group,那么,显示My Groups / Your Groups出来是?。。。。可能是欧阳还没有把系统设置里的"Groups"选项完全开放出来吧:)
Oliver Ding

开心网:颇具娱乐精神的MUD版中式Second Life - 戎一人 - 网易博客 - 0 views

  • 开心网深得吾心之处有三点: 1.颇具娱乐恶搞精神,契合中国互联网基因。  它搭载了一些恶搞“朋友”关系的小游戏组件,比如“买卖朋友”、“测试朋友关系”、“婚外情指数测试”、“前世测试”、“动他一下”……,这一个个小花巧,让实名制SNS也变得生动有趣,也更接近真实的世界——现实中,我们不正是经常打情骂俏、调侃朋友的么? 模拟真实世界,“实名制”只是一个开头,让人们可以在网上能做现实中可做的事,最大限度地拟合其各种行为模式与动作体态,则是更高明的模拟。比起若邻网之类“目的性”很明显的、一本正经做绅士淑女的准实名制“商务社交”网站,开心网让我们在虚拟社区里也活得更加生动、轻松、真实和有性格。 我身在网络游戏为主业的互联网公司,对虚拟社区和游戏都有关注,深知“游戏化社区”和“社区化游戏”这两个词的分量。开心网仅仅加了几个简单得要命的小游戏,便具备了与中国互联网基因高度契合的娱乐恶搞精神。先天条件好,使他能够有生命力。
    • Oliver Ding
       
      后两点都是和其他类facebook一样的,第一点则恰好说明了一点:真实社交结构的平台(facebook)在中国,看来只有跑一些虚拟游戏恶搞类的应用,才可能受欢迎。如果开心网成功,真得是中国互联网的悲哀,也是中国民众的悲哀。在补充网我和补偿网我之间,人们沉溺于后者,而不愿选择前者。
Oliver Ding

回應不來恩,順便談「部落格 x 討論區」的SNS可能 (Mr. 6) - 0 views

shared by Oliver Ding on 14 Aug 08 - Cached
  • 這的確是我的目標,但,我還沒找出辦法。Gmail發送器並不是我的方法。會做這個發送器,只是出於我察覺了Mr.6部落格有個現象──一般的部落格,常常只充滿最新幾篇的留言,但這個Mr.6部落格的留言,卻常常針對有些一年舊、兩年舊的文章而來,突然出現留言。而且這樣的留言者,往往是他先留言,然後不夠過癮,還要外加寄一封email給我,告訴我他真的很喜歡這篇文章!並且順便要求,貼在「許多地方」,有的說要幫我多多轉寄。我想每個部落格都有它與眾不同的特質,Mr.6文章的特質是喜歡寫一件事,深入外加一些狂想曲,或許讀者剛好在找某東西,第一次見到這樣的落落長的阿婆文章,讀了之後非常之痛快!甚至激動!這些細密的觀察,讓我慢慢瞭解自己的讀者,一種讀者是天天都來看新趨勢,另一種像剛剛這種,偶爾過來。天天來看的,我天天寫;但偶爾來看的,如何幫他抓住一剎那間的「轉貼」慾?由於這寄送器,本來就是自己改寫的,就直接拿來嵌在部落格裡面try try看,前天夜晚祭出「可以寄給你Gmail的所有聯絡清單!」功能,並且也從網路上下載寫好的cookie碼,將帳號密碼,隱密的記在讀者自己的電腦裡。現在寫程式真的蠻方便,網路上一大堆幫你寫好的程式(爽)。不過,這個發送器顯然造成了一些「SPAM」爭議。每個部落客寫部落格的「心境」很重要,寧可靜靜的寫,自己寫;如同做startup的心境也很重要,寧可默默的做、自己拚。這樣的一個嘗試,若因為受到一些爭議,發生了「善意的干擾」,那我,寧可不要玩這個,一切風平浪靜最重要!所以,今早,我還是將這個只試了一天的功能拿掉了罷。
    • Oliver Ding
       
      Blog的旧文如何继续展现给读者,现在看来是Blog软件的一个弊病之一。难道没有blog软件可以move to top,让作者将一个篇旧文重新出版一次,在新的时间重新出现在RSS里吗?
Oliver Ding

盒子的更名和展望(用创意,做一些贴心的、实在的、有用的事情) - 基于生意的品牌管理 -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品牌、营销与商业博客群 写下我们的生活与思考 - 0 views

  • to Stanleyxu:u say “Chen Gelei is really bull-shitting here.” 刚才把我雷了一下,所以决定在这里写多几句话。u say “Totally an ads here”一个在种西瓜的人,只要说任何和瓜有关的事,都会被看成是广告。我想说,这是一篇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小宣言,寄托着我的梦想,和一直不为人理解的实践。我的原则是,想说就直接说,不掩饰,不绕弯。盒子的事业,是我对自己倡导的新营销模式的身践力行,我不想做一个空谈家,也不想做一个旁观者。既然做了,就要做好。我希望能让盒子成为一个真正的营销2.0平台,与电子商务、新品牌体验相结合,这当中会有非常多有价值的营销2.0事情发生。u say “Irwin's blog is mixing up but falling down”,你可能是希望这里保持一种pure and simple,所以你后面还说这里是顾的last spiritual field(最后的精神家园)。其实,从一个人的博客,发展到多个人的博客聚合,有很多事情是难免发生的。互联网的力量就在于创造可能,更重要的是看内容聚合能否引发更多的可能性。至于说精神家园,盒子真的是我的精神家园啊。为何你又不能接受呢?u say “Irwin is hurried to commercialize himself”,这个hurry是否用得过了?人家做了几年的个人博客,才好不容易开始step by step到这一步。而且,顾的商业圈子在之前早就搭起来了。最后,我也郑重向顾兄和其他朋友承诺不会再发类似的东西,因为我并不是想做广告的人。
    • Oliver Ding
       
      我倒是觉得出语境差别的重点在于个人blog和群组blog的差别。在sns网络里发文,贴子依附于个人身份,这一点和个人blog是相似的。而在群组blog里发言,每个成员都需要遵循集体的规则。 遵守群组blog的规则,实际上,也是对其他成员的尊重。 在没有编辑和审核过程的群组blog中,一个群组blog能够成功,取决于每个成员能否高度地遵守规则,这也是自组织的基本原则。 在西方,在略有影响力的个人blog上,即使只有一个作者,作者在行文时都提到涉及和自身有关联的情况时,都会披露具体的情况,让读者自行判断文章的独立与客观。 此外,创业者将自己的创业项目等同起来,不分场合地推广自己的创业项目,这不但起不到期望的传播效果,更让自己的个人品牌在人格这一层面直接丢分。
Oliver Ding

xiuli'blog » Blog Archive » (转) 社交網絡的特色:朋友的朋友 - 0 views

  • 社交網絡的資源有隱性與顯性兩種,顯性就是當事人與其創作,隱性就是當事人的最愛、朋友名單和標籤,例如我在slideshare上的帳號是goldred,我的slideshare空間(slidespace)上,不但有我上傳的投影片,還有我的最愛和朋友名單,另外還有我的標籤(tag)區,因為我把最愛當成書籤來使用,累積了一百多個投影片,要逐個檢視很費時間,若透過標籤來搜尋,就可縮小範圍,不但方便,也利人利己。 在真實世界中,我們結交朋友,就只是認識他這個人而已,大家感情好的話,就會常在一起聊聊天、吃飯、唱歌、參加讀書會或旅遊,雖然我們了解他這個人,跟他分享了許多時光,卻不見得非常清楚他內心深處有甚麼想法,有那些創作,或是有些甚麼其他朋友? 在虛擬世界,我們或許沒見過創作者本人,卻讀過好多他的作品,也能藉由科技的協助,看到他的朋友名單和最愛的紀錄,再從中去發掘其他資源,真實與虛擬世界的朋友,我們都需要,兩相對照,既有趣又互補。 像Facebook或Myspace這兩個當紅的社交網絡,都是從高中與大學的校園起家的,以學生為主要參與者,因此他們所強化的是真實世界的人際關係,很多老外讚嘆Facebook的原因,是他們經由Facebook的協助,找到失散多年的同事或同學,但我用Facebook用得很乏味,因為Facebook目前還是英文介面,每個台灣 人的學校或公司翻譯成英文後,可能產生許多版本,就很難以它們為關鍵字,來找到以前的朋友了。 Slideshare或Flickr也很紅,同樣是以物件為中介的第二代社交網絡,他們的運作方式跟facebook卻很不一樣,它協助我們找到現實社會中難以尋覓的人際資源,像我初學攝影,很想觀摩高手的作品,也希望獲得高手的鼓勵,這些需求都在Flickr上獲得滿足,我在Flickr上認識了歐美、南美與日本各地的專家,參加了以花或樹為攝影主題的社群,它透過共同的興趣和網際網路,讓許多原本無緣相見的人能夠連結在一起。 在物質世界中,朋友的東西不見得是我的,在虛擬世界中,只要朋友把它公開,朋友的朋友,就是我的朋友,朋友的最愛,就是我的最愛,「朋友的朋友」和「朋友的最愛」都是讓我們在網路上發現寶藏的好幫手!
Oliver Ding

PP空间: "桥·梁"及其他 - 0 views

  • 在我的朋友中,比我交友更广的大有人在。Andy Leung——梁哲明兄就是其中之一。昨天晚上本来四个人的一顿简餐就突然间变成了十个人的饭局。觥筹交错间,有人说梁兄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因为通过他,大家都能认识不少新朋友。而更为有趣的是,通过梁兄,我们与某些一两面之交的朋友能够有进一步的交往,进而使互相之间的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于是乎,有人建议梁兄改名为“Bridge Leung”,取其“桥梁”之意,举座皆呼有理。
1 - 17 of 17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