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Oliver Ding's Scrapbook/ Group items tagged del.icio.us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Oliver Ding

李劳·传世纪 » Blog Archive » 放弃Delicious美味书签。 - 0 views

shared by Oliver Ding on 09 May 08 - Cached
  • 书签最早用365Key,后来因为服务器总当机放弃了,之后一直用Delicious,页面很简洁,后来被Yahoo收购后就经常当机——但还是在可忍受的范围之内。但开始用Google Reader的Shared Items之后,立刻就知道是时候放弃Delicious了,原因就是Google reader和与它无缝捆绑在一起的Shared Items令我少按鼠标好几次。
    • Oliver Ding
       
      从bloglines转移到Google Reader完全可以理解。可是从Del.icio.us转移到Google Reader那里就不可理解了。 Del.icio.us的精髓是运用tag来组织收藏好的东西,方便日后自己把它们找回来,而且tag也为自己收藏的东西互相之间建立起了联系,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个人信息/个人知识管理工具。 Del.icio.us并不是首要定位于分享给朋友的,它只是公共出来而已,朋友并不会接受到你所添加的任何收藏,除非你的朋友来拜访你的分享页面。 Google Reader Share和最近的Note都是定位在分享给联系人的。Note将添加note的过程和加tag的过程分成两个步骤。 这和Del.icio.us有很大的不同:) 小容建议你再用Del.icio.us一段时间,重新体验一下,对比一下它和Google Reader Share的差别。
Oliver Ding

Web设计-日常网络工具使用习惯调查第一站:Del.icio.us - 0 views

  • 突然想到开始一个系列的讨论,作为网络行业相关工作者,想比大家经常使用很多的网络工具进行工作、学习和交际。优秀的网络工具在概念设计、功能构思、用户界面和品牌行销上有很多独到之处。 思考这些网络工具如何成长,相信也是网络工作者学习中的重要内容。所以,“Web设计小组”现在开始一个系列讨论,看看大家在平时是如何使用这些网络工具。
    • Oliver Ding
       
      Yeeyan的Web设计小组现在开始一项日常网络工具使用习惯调查,有兴趣的请参加。
Oliver Ding

==NeverlanD==: 豆瓣颠覆我的精神世界 - 0 views

  • 5/31/2008豆瓣颠覆我的精神世界豆瓣的标签实在是让人崩溃的概念。 要不要新建标签在我每次添加一本新书或电影或音乐的时候都很挠头。rock和post-punk和pop-rock显然不是并列的概念。既然有了TVshows的标签还需要sitcome的标签么?还有动画片的标签之外还要不要另外有宫崎骏。后者显然是子标签,不应该和夫标签在一起。更有甚者用诸如“年少时候看的”这样的标签来定义一张DVD,这实在是让我崩溃。可我是一个专业人士我怎么可能为了精彩纷呈的大千世界把我的井然有序的树状结构给打破! 世界是棵美好的井然有序的大树。我们发明了1和0来表述一切。我们有逻辑让每一个东西都有自己所在的位置。只要你这样这样这样这样,你就得到那样那样那样。然后就出现了这些不懂规矩的使用者,他们在豆瓣上用标签来定义世界,一切都变得乱七八糟,沮丧的我找不到任何东西跟其他东西的逻辑联系,完全迷失在标签里。 唉,难道我们建立的井然有序的世界就要被标签吞没了么?
    • Oliver Ding
       
      LZ,转贴我的blog的一段旧文,推荐一本书给你看看: -------------- 地理位置表达出物理世界不可分身的基本原理,所以位置和位置的交会点显得异常稀缺。而在虚拟世界里,分身已经是虚拟世界区别于物理世界的典型特征之一。哈佛法学院伯克曼互联网和社会中心的研究员David Weinberger在2007年出版的Everything Is Miscellaneous: The Power of the New Digital Disorder(万物因此而多姿多彩:新数字无序的力量)这本书中讨论了这种有趣的现象。 David Weinberger认为,世界存在三种秩序。第一种秩序是实体的秩序,一本图书,一片树叶。它们在各自存在于自己的位置之中,一次只能摆放在一个位置。如果放错了地方的话那就很难找到。第二种秩序则是科学的理性的秩序,如图书目录卡片。这样的秩序有用而且聪明。图书的每一个项目都可以用元数据来表示和组织。获取的渠道也不再是单一的。第三种秩序则是混乱无序,是互联网上的无组织的混乱信息,如flickr中的图片。David Weinberger认为,混乱是一种美德。越混乱越有意义。 David Weinberger认为Tag标签就是这种新的秩序组织工具。当我们在del.icio.us里为网页加注标签时,我们加的标签越多,对我们的好处就越大。我们不仅可以按照多个容易记忆的标签找回原来的网页;而且不同的网页互相之间的关联性也越来越多,这样意味着我们的信息积累越来越关联,而不是零零散散;而且,每个人都在加标签,这样大家对信息的标注也将群体智慧注入万维网中。Weinberger 建议我们"尽量把一片叶子粘上越多的分支枝干",打造一棵更像是用超本文(hyperlinked)的方式堆起来的叶子堆的"数位之树"。 下面是关于这本书的一个配音幻灯片,作为导读很好。我们的知识积累也何尝
  • Everything Is Miscellaneous: The Power of the New Digital Disorder(万物因此而多姿多彩:新数字无序的力量):http://www.douban.com/subject/1984367/有人在那里留言说,本书将由中信出版社于2008年6月出版。看来大陆的朋友很快就可以看到中文版本了。
Oliver Ding

钱钟书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 (文/杨绛) - 0 views

  • 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 Oliver Ding
       
      浏览网页很多了,如果怕忘记在那里,就需要用Del.icio.us收藏起来;如果怕忘记为什么收藏一个网页,就需要使用Diigo来标注一下。
  • 他的笔记,常前后互相引证参考,
    • Oliver Ding
       
      知识总是互联的。
  • 他这些笔记,都附带自己的议论,亦常常前后参考、互相引证。以后的笔记他都亲自记下书目,也偶有少许批语。
    • Oliver Ding
       
      Blogging中的摘录、评论以及引用。
  • ...2 more annotations...
  • 日札基本上是用中文写的,杂有大量外文,有时连着几则都是外文。不论古今中外,从博雅精深的历代经典名著,到通俗的小说院本,以至村谣俚语,他都互相参考引证,融会贯通,而心有所得,但这点“心得”还待写成文章,才能成为他的著作。
    • Oliver Ding
       
      Blogging是随时记录心得体会,微内容还有待深加工成更有生命力的文章。
  • 我相信公之于众是最妥善的保存。
    • Oliver Ding
       
      所以,在Blog上记录学习是最好的方法。
  •  
    钱钟书的时代如果有Blog,他会是一个很好的blogger。现在的时代有blog,一个当下很好的Blogger会成为钱钟书这样的大师吗?!
Oliver Ding

ScribeMedia.Org | The Wealth of Networks - With Yochai Benkler - 0 views

  • This is what Yochai says and if you think blogs or Flickr or del.icio.us or YouTube or Wikis and especially Wikipedia, you begin to get a sense of what he means by ordinary connected folk having the “physical capital necessary.” This physical capital is simply a modem and a computer. Have that and you can participate. Now contrast that very low barrier to entry with what is needed to start a television or radio station, or to publish a magazine or newspaper.
1 - 5 of 5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