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Oliver Ding's Scrapbook/ Group items tagged 网络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Oliver Ding

从网络翻译团体兴起谈出版选题思路 - 出版发行 - 书呆子日记 - 0 views

  • 找翻译到网络上?看上去是个可笑的事情,不过对于我这样的新手编辑来说,寻找潜在的选题,译者,网络是个不容错过的工具。译言听说过吗?创始人之一张雷到草根接受了访谈,畅谈他对人生理想的实践,他也被问到了一个同样具有“公益”属性的译索网,据称相对更商业感吧,对于数不尽的翻译网站来说,这两个网站属于比较另类的,我今天看到草根推荐的一篇新文章,三联生活周刊:互联网翻译大军,一方面看到报道中的哈利波特迷组建的相当系统的网络翻译团队介绍,还有如此惊人的提示世人——目前,全球最大的在线翻译站WorldPoint,汇聚了大约60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网络自由翻译家,号称能提供75种不同语言之间的互译。”,我首先是赞叹,赞赏网络时代给人的极大启发与活力释放,然后是在思索着同样文章中的这句话“《维基经济学》的作者唐·塔普斯科特(Don Tapscott)对这个网站的评价是,“网络正在从一个社交网络平台转变成一个社会生产平台。这样一个自我组织和共同创造知识的模式用于翻译,再自然不过了””,网络的确不是简单的一个搜索工具,交流工具,视听工具,知识平台,它越来越发挥着教育,媒体的作用,对于文字翻译来说,网络的巨大价值更加显露无疑,如果我的出版界偶像,已故兰登书屋创始人贝内特·瑟夫知道这个情况,他极具幽默感的回应是什么呢?我不知道,不过我估计他一定是非常的慨叹,当年他不远万里去英国见萧伯纳等大文豪的劳顿要是有网络这个东东一定会免除不少了
Oliver Ding

网络身份冲突 - Nothing but a tree - 博客大巴 - 0 views

  • 从社交网络本身来看,真名社区里的ID和各种讨论仅是在封闭社区网络内是最有意义的,其产生的社会资本主要是对真名社区里的成员有用。在互联网上,真名社区是和整个网络连接在一起的,信息的传播,无法避免真名社区里的ID和讨论被复制粘贴到其他地方,本质上来讲,这些信息对于真名网络以外的人,比如我是没有意义的,我不认识那些名字对应的人,即使看到他们发表的观点,也仅仅是看到而已。当然不排除这样的可能,有人(真名网络以外)认识这个ID并且恰好也上网,这时他看到的讨论会有一定的意义。而对于使用真名的网友本人来说,看到自己的名字和观点被毫无限制的传播出去,一定会心生惶恐吧,呵呵。真名的主要用途是在现实生活中,是在以人的肉体为载体的现实社会网络中,是在互联网以外的。真名会和关乎人的现实利益一些东西绑在一起,比如家庭,工作,户口(中国),名誉等等,而这些现实利益一般都要比在互联网上获得的利益要重要,人们会担心,自己真名的无限制传播是否会影响到自己的现实利益呢。基于这个理由,我一直以为真名社区在互联网上的发展是很有限的,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至此我们也看到了互联网上一个常见的现象,网络身份冲突,在这里是互联网上的真名网络和现实社会网络发生冲突,冲突的爆发点是真名。
    • Oliver Ding
       
      非常有道理。
Oliver Ding

专业人士和网络个人品牌 - 0 views

  • 专业人士或专业服务的知名度、声誉,主要来自其专业知识的传播和实践,以及围绕传 播和实践,与广大目标消费群所进行交流互动。
  • 具体来说,网络个人品牌的管理包括以下三个层面,对于每个层面我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身份管理(Personal Identity Management) 知名度和品牌(Personal Awareness and Branding) 声誉管理(Reputation Management)
  • 虽然有一些专业人士(IT、媒体界的居多)借助网络和社会化媒体,通过建立个人品牌极大拓展了自身的职业发展空间,但是总的来说,人们对网络个 人品牌的认识和实践还处于“石器时代”。
  •  
    这是小容自2004年写完《专业服务人士,你为什么需要创建个人电子品牌》之后所看到的探讨同一话题最好文章。时隔四年之后,当社会化网络走进我们的视野之后,专业服务人士创建个人电子品牌的门槛已经大大降低。安步在这里提出了身份管理、知名度和品牌以及声誉管理的三个层面,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操作方案。希望越来越多的专业服务人士充分运用各种社会化网络工具,助益自身的职业成长。
Oliver Ding

Web设计-日常网络工具使用习惯调查第一站:Del.icio.us - 0 views

  • 突然想到开始一个系列的讨论,作为网络行业相关工作者,想比大家经常使用很多的网络工具进行工作、学习和交际。优秀的网络工具在概念设计、功能构思、用户界面和品牌行销上有很多独到之处。 思考这些网络工具如何成长,相信也是网络工作者学习中的重要内容。所以,“Web设计小组”现在开始一个系列讨论,看看大家在平时是如何使用这些网络工具。
    • Oliver Ding
       
      Yeeyan的Web设计小组现在开始一项日常网络工具使用习惯调查,有兴趣的请参加。
Oliver Ding

《社会网络与组织》不适合SNS网站创业者阅读 (评论: 社会网络与组织) - 0 views

  • 我们做SNS网站创业,在“社会网络和组织”方面,最需要的是两种书:第一种,描述现实生活中“社会网络和组织”是怎样的,有什么特征。第二种,在网络上形成的社会网络和组织,与网络下有什么不同(长尾理论就是这样的书:描述网络经济和网下经济不同的地方)。
  •  
    很有意思的观点,它引发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大陆创业者的知识从何而来。 完全克隆:最简单的做法,直接拷贝国外的网站的结构、设计和运作模式; 一点创新:在国外网站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理解所发展的东西--不是所有国外的东西都是最完美的,他们也是在发展过程中--以及思考和本地市场接轨需要修改的东西; 完全开发:开发一个国外也没有现成可以模仿的产品,那么,就需要自己从头到脚来开发了。那么,有多少团队具备完全开发的所有知识呢?!
Oliver Ding

你喜欢什么样的SNS? | N3 - 0 views

shared by Oliver Ding on 13 May 08 - Cached
  • 游戏化的sns能这么快传播开来,颠覆过去的认为的中国人不像美国用户那样爱搞party的说法,facebook的成功是有人性基本需求支撑的。 做SNS还是三步走是没错,开始是靠基本需求的满足迅速聚集人气,然后是鼓励互动和制造内容,使网络逐渐趋于真实,实现帮助用户筛选信息,管理关系,最后更厉害的企业级服务都可能在上面展开。SNS的前景还是很看好的。 发言: 成 远 | May 10, 2008, 2:04 am
    • Oliver Ding
       
      使网络逐渐趋于真实?。。。。
  • 杜晨 周末午夜,名人们都上来了。。。诡异啊!!!2008-05-10 00:46 杜晨 与 胡锦涛 毛润之 马化腾 刘德华 赵薇 蒋中正 本拉登 成为好友2008-05-10 00:39
  • 我邀请了成远来开心网,这样他就为我赚了500元利润。 成远一上线,我就把他买成了我的奴隶。这样别人买他或者他自己赎回自己,我都又赚了650-500块钱的利润 也就是说成远已经给我创造了650元的纯利润了
  • ...7 more annotations...
  • 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乐趣 发言: Hsia | May 10, 2008, 1:45 am
    • Oliver Ding
       
      的确有趣。
  • 这种游戏化的SNS实际上本质就是webgame 发言: 穆图 | May 10, 2008, 1:28 am
  • 最为重要的是游戏化,中国的若干的SNS都没有游戏的功能,同时,恶搞也是吸引我的原因,本来平常生活就够无趣的了,出一些游戏化的易上手的简单的恶搞的积聚了周围朋友同事的网站,难道没有吸引力吗?
    • Oliver Ding
       
      是用户放弃了运用真实性网络去帮助个人发展的机会,还是网站开发运营者将人性的弱点无限放大从而牟取暴利?
  • 为了解释“人性与功能”,我必须要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就是网络游戏。我认为目前最成功的SNS不是Facebook,而是征途,或者是未来某款更能深刻还原人性的网络游戏。在网络游戏里,无论是交友还是打怪,一切都栩栩如生,在游戏中的对抗激烈程度、交流的密集程度和相应的蝴蝶效应都应该远高于Facebook的数量级,我们可以看到,一旦还原了人性中的一些基本情感,在那个虚拟的世界中,无论是商业、生产、友情还是爱情都突然有了立体的感觉,而征途就是还原了人性中的一部分东西。如果未来的SNS注定是一个Matrix,那现在的网络游戏公司开始做IM、做内容算不算是后发优势?在未来,更像Matrix的,究竟是Facebook还是盛大呢?
  • 我想他错了,因为人性太丰富,不同的人会喜欢在不同的社区里谈论问题,那怕问题是重复的,他还可能会喜欢出卖朋友甚至是背信弃义,我猜有这个功能的SNS,也一定会很火。
  • 衡量一个成功的SNS的标准是在于其能够多么逼近的还原真实社会,越还原得真实,也就越打通了现实与虚拟的大门。不过,这种还原绝不仅仅是功能上的,而是人性上的。功能上的还原无论再逼近,也会有物理上的差异,但人性上的还原如果一旦抓住关键,那就让现实和虚拟在心理上保持了一致。
  • 在中国,啥都是娱乐化游戏化,所以开心比任一个SNS的用户增长都要快都要多,这再次证明了我们原来说的,刺激人交往的动机无外乎是利益与娱乐!而真名假名都是其次的了。
Oliver Ding

我在豆瓣目睹的第一起有组织的网络暴力事件 - 0 views

  • 据我了解,这次事件从爱慕肚滑开“对汶川地震已不感兴趣小组”(5月15日)开始,这是一个意图反思地震后政府行为的小组。从第一批贴可以看到,攻击在爱慕肚滑豆瓣主页和小组展开。我曾进这个小组,转贴了许知远的《灾难、遗忘与不朽》一文,希望提供理性讨论的可能性。但围攻继续,最后以小组被豆瓣以“讨论主题属于豆瓣不允许的内容”解散告终,是第一阶段。
  • 第一、二批贴都是关于第一阶段。
  • 第三、四贴开始,这批自称“马甲帮”的人从“不感兴趣”小组追踪到另一位网友,这里我们称她为DP。我要指出,DP并不是如“马甲帮”说的,是“不感兴趣”的组长,她只是极力捍卫组长的反思立场。
  • ...3 more annotations...
  • 十条网络信息藏身术     1、每次登陆互联网都是用代理服务器,并且代理服务器每10分钟自动更换新IP地址          2、每个商业网站和论坛,都用不同的注册用户名注册          3、只使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且最好使用冷门的小众公共邮箱          4、不要使用Google搜索以外的任何网络应用          5、放弃任何电子商务,因为总得有一个送货地址被记录下来          6、不使用任何支持分享机制的网络相册          7、不使用MSN或者QQ等即时聊天工具          8、在Facebook或者其他类似社交网站一定不能发布相同的信息          9、绝不要以纯数字作为密码,最好是8位以上的字母混合数字作为密码          10、播放RMVB格式的压缩视频时最好断开网络连接
  • 2008-05-17 01:37:14 姥姥 | 兰若哀悼 (北京)      我是过来警告你的            我劝你收手     非则天涯围攻 人肉搜索 就不要怪我们之前原本和平的结束只是一个中场休息了          你一再将你的恶劣观点无止境的四处宣扬 臭不可闻     马甲帮目前就有400号人 有的是人手 有的是时间、经历、手段、战场和你玩儿 你不消停 我们就一直继续吧
  • 2008-05-23 18:25:51 缘·流水      文革时期可以把人拖出来殴打,开批判会,烧头发。现在把人从电脑背后揪出来批斗,有什么区别?都说什么10年文革,文革哪里结束了哦
Oliver Ding

seeisee - CIC: 解读网络口碑,探讨网络文化 - 0 views

  • 网络口碑研究和咨询服务,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新兴行业。比较著名的公司有美国的Buzzmetrics,Cymfony,MotiveQuest,值得一提的是,Buzzmetrics在2006年初和另外一家同业公司Intelliseek合并,最终更名为Nielsen Buzzmetrics,成为市场研究公司AC尼尔森的兄弟单位,共同隶属于VNU集团。在美国之外,有加拿大的Nstein,英国的Onalytica等。当然,还有中国的CIC。 和国外同行相比,CIC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一个很显而易见的方面就是,我们是面向中文网络环境,处理中文内容。基于网络的文本信息处理的核心技术之一是自然语言处理,而汉语和西方语系从字符级别到语法级别,都有很大的差异。譬如,我们的字与字之间是没有空格的,那么,“可乐”,究竟是一种饮料,还是“我可乐坏了”的一部分,就需要有专门的算法来识别,不像英语里只要查找“Coke”那么简单。此外,中国网民在发表评论时,还会给产品起富有感情色彩的别名,因此要从别名里推断出其指带的实际对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家的小黑”是说一条小狗,还是某款笔记本电脑呢?
Oliver Ding

李劳·传世纪 » Blog Archive » 古有巴别塔,今有Openid - 0 views

  • 粗略估计了一下,我日常使用的网络服务中就需要我提供35个用户名和密码,这还不算那些抢注的信箱和测试新网站所做的注册,这样算下来恐怕要有几百个了。我是一个严谨的人,网络多凶险,人人需自保,所以在我常用的网络服务中使用了五个不同的用户名和7套密码——记忆学家说同类事物中人能清楚记得的上限是7个。至于我的密码们,全部包含大小写字母、阿拉伯数字以及各式符号,位数则达到16位——以现有普通计算机的运算能力,16位差不多是个上限。也就是说我不怕有人用暴力破解的方式去搞我的帐号。
  • 我想遇到我这样问题的人会很多,所以这时候才会有开源组织出来搞一个叫Openid计划。Openid的意思,直接说就是公开的身份,它的用途就是为每个人创立一个全球唯一的用户名和密码。这个储存着海量用户名和密码的数据库提供接口给全球各类网站,只要他们愿意,这个数据库便可以成为他们的用户认证系统。用户登录其站点时,只要输入Openid的用户名,页面便会转入提供Openid服务的站点,再输入用户名便会重新回到你访问的站点,完成认证。
  • Openid不仅可以减轻使用网络的负担,还会形成一个潜在的重要影响,那就是个人在互联网上留下的网络痕迹更加容易追踪,比如仅使用Google搜索你的Openid就可以发现你在Blog、BBS以及豆瓣小组中留下的各种痕迹,个人隐私会受到强烈的挤压。
  • ...1 more annotation...
  • Openid的目标是解决日益加重的记忆负担,但要实现这一点它需要先得到大部分网站的支持,尤其是那些被广泛使用的站点,比如Google、Yahoo!和新浪。
Oliver Ding

老虎庙 : 对话:关于博客(Blog) - 一五一十部落 | My1510 - 0 views

  •  17)你认为哪一些网络上的或者是现实中的组织在改变社会方面是有影响力或者是有作用的?  回答:大学里要多开办思想研讨会、论坛等。
  • 11)写博客如何改变了你或你的生活?  回答:喜欢写作了,笔法快了,促使我外出采集我计划中的东西(素材),因此生活得有滋味,有目标了。  12)通过你的博客表达你自己以及通过博客界里接触到不同的声音和观点是否促进了你的独立思考的技巧以及自我反思的能力?  回答:是的,完全对。  13)你认为积极的创造共同意义或政治行动是否重要吗?为什么?  回答:很重要,是理论走向社会实践的开始,在中国这样很难。  14)你认为博客们有能力影响文化及政治动向以及随后改变现在的中国社会吗?如果是的话,如何改变?如果不是的话,为什么不?  回答:有可能因为博客引发某个事件,进而成大规模,如厦门化工厂事件。这就仿佛一次小战术,但是毕竟不是战略,大规模战略式的宏观地影响社会则很难。但它的作用仍然不可低估。
  • 7)你认为博客在自由表达方面成为了很重要的工具吗?为什么?  回答:至少现在在中国,除了人对人的悄悄话外,博客几乎是唯一面向公众的发言平台,虽有限制,但毕竟没有全限。因此它是我最重要的思想表达工具。  8)你认为你自己在改变中国社会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回答:中国人几乎一律认为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以至将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言论权利都自我压制。这大概和文化水平有一定关系,普遍的文化提升后,愿意采用博客发言的人多了,它是会有潜移默化的社会作用的。  9)你认为自己对社会改变有起到一些推动的力量吗?  回答:是的,哪怕是身边的一个人同意了我的言论( 指真心的)这就是推动了
  •  
    16)你对在网络上的或者是现实中的新组织(例如草莓周刊、牛博网、中文网志年会等等)的看法是什么?还有什么组织是马上让你想起的?   回答:对草莓非常赞赏,对牛博认为缺乏保护自己的意识,但是很杰出;太松散,很容易被压制;中文网志年会思想和风格历届不统一,但愿成熟起来,真正领导中国博客思想潮流。而不是事务性的过场或者是欢聚一堂而已。   17)你认为哪一些网络上的或者是现实中的组织在改变社会方面是有影响力或者是有作用的?   回答:大学里要多开办思想研讨会、论坛等。
Oliver Ding

海内和"早期用户" - Nothing but a tree - 博客大巴 - 0 views

  • 评论 我想还是要因“人”而异。不同类型的网站在面对这个问题上,感觉是不一样的。 如果按照网站开发来说话,我们姑且把Facebook这一类看成是先搭建人际结构,而后在人际结构上覆盖各种应用。 另一类网站例如各类物件形态的Social media分享网站,则结构和应用就是合为一体的。 1、Facebook的early adopter 这一类网站在用户贡献内容上,首先重要的是用户贡献人际数据,因为没有人际数据,网站对用户来说就聊胜于无了。有了人际数据,网站的基础才扎实,后面的各类应用才会应运而来。 其实,facebook是一个特例。如果去回顾facebook的发展的话,其实会发现它并没有遵循这个技术扩散曲线。facebook的第一批用户是哈佛大学的学生,第二批用户是更多的全美大学的学生,到了最后,才向全社会开放,那些Geek才有办法加入注册。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哈佛大学的学生也有很多是Geek,不过,把全部的Geek和全部的哈佛学生相比,我想哈佛学生还是不应该放在early adopter里。 这样看来,facebook就干脆跳跃了early adopter这个阶段。所以在早期,它的曲线看起来坡度不是很大:)而同期myspace则上升很快。Mark也有耐心地做这件事情。现在看来,facebook的发展势头已经比myspace讯猛了许多。 2、大陆的facebook类型网站 facebook是一个特例,大家都不可以复制。放在大陆的环境来看的话,有一个竞争导致的问题。因为大家都同时在做facebook的克隆工作,所以,就没有时间留给大家慢慢去做了。这样依赖现有活跃的在线用户群就成为一个关键的成长手段。 时间短导致的另外一个后果是,初期app的选择对网站社区文化和氛围的形成起着关键性的影响。同样一个朋友买卖的app,在facebook和大陆的类似网站起到的效用是不同的。facebook是在用户交际网络已经形成的基础上,再开放F8平台,这样各类app就很难对原有的社区文化形成冲击。 从这一点来说,并不是海内的IT用户群限制了海内的发展。而是海内的早期应用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对普通用户没有特别的吸引力。所以他们无法将用户范围从IT用户扩散到普通用户中去。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为何海内的颜色不可以改成红色呢,显然中国大众喜欢红色更甚于蓝色。红色并不仅仅代表着娱乐意味,也可以代表着温暖、人情、关怀等等积极的社交情感。 当然,社交网站的病毒扩散机制是网站成长的重要手段,海内的IT用户群的确在这方面有些限制病毒扩散的范围。不过,IT用户群也有普通用户的需求,海内应该从普通用户群的需求出发,设计一些让IT用户群去扩散用户的方法。买卖奴隶或许是一个方法,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既愿意让IT用户群去扩散,又让他们扩散到非IT圈去的呢?毕竟,IT用户群的交际网络也是各种各样的。海内所推出的校友录和买卖奴隶,可能没有找准从IT用户群到普通用户群间平滑过渡的方法。 3、大陆用户对facebook类网站的期望 早先时候看到贴子讨论“海内的群组为什么不火”,这个讨论很意思。从这个讨论可以看出,大陆用户对facebook类网站的期望值有些像论坛,人们依然还是期望在大广场里活动,期望扎堆。 相反facebook网站结构却是让用户围绕自己的朋友来展开在线活动的。用户首要关心的是自己的朋友到底在做些什么。而群组则是次要的。 然而,由于大陆用户不是很习惯真实社交,所以,用户就不大可能围绕自己的朋友来开展在线活动,因为他们所加的联系人不是他们真正关心的朋友。所以,他们就回到了老路,去论坛交际吧。继续扎堆。 从这个角度来说,海内的早期IT用户的确是对海内的拓展带有不利的影响。因为他们不是把海内当成一个关怀自己身边的朋友的地方,而又是一个大型的讨论空间:)而这样的讨论空间又是实名制的,有人还会破坏规则,将实名制社区的讨论转贴到公共网络空间。所以,这批用户是自己把自己给玩了,而浪费了海内的关注自己身边朋友的功能。 不晓得到什么时候,这批用户才会使用网络空间开始关怀自己身边的朋友。或许不需要这样的线上工具吧,关怀身边的朋友,线下工具就足够了:)
Oliver Ding

大学小容>善用网络,助益成长! » Blog Archive » 《经济学家》杂志文章Everywhere and nowhere(社交网络的商业模式和它... - 0 views

  • 我们可以按照《经济学家》的逻辑继续预测,在未来,或许有一家提供SNS的公司成功地占据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而后,这间SNS公司被另外一家更多的互联网公司收购。与此同时,SNS成为标准的基础应用,许多互联网公司都提供SNS服务。不同公司的SNS服务可以互相兼容,整个世界的SNS网络成为一个完整的网络。(这就是Web-mail的产业历程,把这段文字的sns改成web-mail也适用。。。)
  •  
    谁将会是sns时代的hotmail呢?谁将会是sns时代的Gmail呢?谁将会是那些现在我们记不住名字的其他web-mail服务商呢?
Oliver Ding

Friendfeed Room的悖论 - Nothing but a tree - 博客大巴 - 0 views

  • Friendfeed room推出之后,我创建了一个"Friendfeed上说中文"的room, 首先是想体验一下新的应用,其次,平时使用的时候,我发现中文的内容夹杂在英文中,不便于查找,而且中文的内容对于大多数Friendfeed的英文用户,基本上没什么意义,如果能把中文的分享推荐和各种更新集中在一起,阅读和评论起来应该会方便些吧。通过一周的观察,我发现中文内容聚集起来了,但是新的情况又出现了。Room中人数不断增加,分享进来的内容却越来越少,讨论和互动也少了很多, 似乎前面提到的"论坛感觉"又出现了,在room里面分享内容和进行评论仿佛有很多人在注视着,压力似乎又出现了。这难道不是和前面提到的FF团队承诺的“a third option”相违背了吗?
    • Oliver Ding
       
      Room有些地方看起来还有些不是很好用。如果没有把一个room设置成自动投递到you feed里去,而是主动登陆到room里去查看所有讨论的话,那么自己分享到room里的话题很难找回来。 FF现在为个人提供了一个discussion的地方,目前提供了comments和like的汇总,让人们可以通过这个sidebar上的这个链接去查看自己参与的讨论、自己的like。 我想日后他们应该会在discussion下面加上my room topics,让用户可以很方便地直接找到自己分享在room里的话题。否则,其他用户有没有评论都无法知道。 关于"Friendfeed上说中文"的room。其实有些热门的Room,讨论气氛还是很热烈的,room成员也有数百人。"Friendfeed上说中文"可能要达到一定规模的成员数量以后,里面才会产生有些真正想参与讨论的人,讨论气氛才会热烈起来。 根据我对很多social media小组的观察,实际上,用户加入小组,并不意味着他们想参与小组的讨论。很多时候,用户加入这个小组是希望关注这个小组,免得日后找不回来这个小组。而很多网站都没有设计一个只收藏而不加入小组的功能,用户要么就加入这个小组,要么就不加入这个小组而且把它忘记掉:) 就"Friendfeed上说中文"这个room而言,我觉得它本身有些尴尬。Friendfeed本身是英文界面的,目前使用ff的中文用户也大多会使用双语,而且他们也和英文blogger圈有联系,这样的话,自己的feed里出现中文,显然对英文blogger朋友不是很友善。这也许是中文用户在使用许多国外工具中会面临的同一问题。 看来提出纯中文界面的ff已经呼之欲出了。只是Geek们数量有限,中文网络用户的主流人群对rss的使用还不是很普及,中文网络也没有形成足够多的social media品牌,FF的需求离中文网络用户的大部分人群还是有相
Oliver Ding

研究工作@雷网:青少年与互联网的研究论文 - 0 views

  • 张国华、雷雳(2007)。儿童青少年使用电脑对其认知技能发展的影响。教育科学研究,2,57-60。 郑思明、雷雳(2006)。青少年使用互联网公众观之健康上网调查。中国教育学刊,8,39-43。 杨洋、雷雳、柳铭心(2006)。青少年责任心人格、互联网服务偏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心理科学,29(4),947-950。 张国华、雷雳(2006)。青少年在互联网上的攻击行为的表现与干预。中国青年研究,7,45-48。 柳铭心、雷雳(2006)。人格特征与互联网使用。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3,111-115。 杨洋、雷雳(2006)。影响大学生参与网上招聘意向的因素模型。应用心理学,12(1),36-42。 雷雳、杨洋、柳铭心(2006)。青少年神经质人格、互联网服务偏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心理学报,38(3) ,375-381。 雷雳、柳铭心、陈辉(2006)。心理性别与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的关系。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1(2),96-97。 雷雳、柳铭心(2005)。青少年的人格特征与互联网社交服务使用偏好的关系。心理学报,37(6),797-802。 柳铭心、雷雳(2005)。青少年的人格特征与互联网娱乐服务使用偏好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1(4),40-45。 柳铭心、雷雳(2005)。青少年的人格特征与其使用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关系。应用心理学,11(3),247-253。 雷雳、杨洋、柳铭心(2005)。互联网在学习不良干预中的作用。心理科学进展,13(5),557-562。 雷雳、陈猛(2005)。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生态关系。心理科学进展,13(2),169-177。 李宏利、雷雳(<font face=
Oliver Ding

迷途不返◎笑骂江湖 » 关于建立音乐社区--与Andy的谈话纪录 ◎ 在中国做网民,要么修炼成佛,要么历练成魔 - 0 views

  • iFire:很简单的一个问题,用户为什么要付钱?,P2P仍在朝更有科技含量的方向发展,那么多免费的资源 Andy:喜欢这首歌,支持歌手 iFire:中国这些用户为什么要付钱,支持歌手?开玩笑,中国人? Andy:不是下载,而是很方便在先播放,等等,超女短信,这个很有说服力吧 iFire:呵呵,我觉得这都只是超女周边产品而已,核心在超女,不在其他的那些形式,所以我想我说的你没明白,你所说的所有例子,都在其核心成功的基础上,但在中国,目前就是核心出了问题,所以我觉得现在的市场已经坍塌了 Andy:上月,***的一个副总联系过我,说他们要做社区,利用社区销售更多采铃,增加网站黏性 iFire:从事音乐相关工作的人大与购买音乐产品的人,而从事音乐工作的人80%不购买音乐 Andy:你说目前盗版环境使你绝望 iFire:想做音乐社区的人很多很多,跟盗版没关系,是人群的根本问题,在中国,做个擦边球的色情网站都会比音乐社区有希望套钱,其实我并不想让我的观点影响你,只是,我真的认为你现在没有真正弄清楚你将要做些什么 Andy:当然,我不是急于要赚钱的,saying, track, video功能只是满足我个人需求,只是看好,觉得有很好的发展 iFire:我很直接,不想浪费时间,所以我觉得今天再谈彩铃模式的人已经被[抛在后面了 Andy:要做的就是社区啊,然后人气。流量,钱 iFire:社区那么多 Andy:哦,彩铃,在线itunes iFire:用户凭什么去?,中国在线音乐的收费前景我并不看好 Andy:网站有黏性,用户活跃,用户喜欢扎堆 iFire:中国的音乐行业正在面临死后重生,在它彻底死掉一次之前,做什么都是徒劳的,你的那些说法都是空话,黏合性从哪里来?,你的优势资源是什么?,你是拿到了超女的授权还是别的什么授权?,因为你现在谈论的大都是一些已存在的模式 Andy:优势?现在只觉得功能比较新颖 iFire:我不觉得,白手起家的2.0英雄们是要掌握更新的概念 Andy:你可以随时收藏、分享喜欢的音乐并与朋友分享。由于歌曲(Track)都是存放在互联网上的无数台公共服务器上的,所以你可以在家里、学校、公司、网吧等场所不受限制地在线听歌。 iFire:或是更尖端却易用的技术,你所说的这些在一年前就已经不新鲜了 Andy:这个太绝对了把,myspace最初也很简单的 iFire:简单不怕,关键在于创意新颖,我没感觉到维众有什么特别之处 Andy:技术不新鲜,创意不新鲜,只是更简单/实用 iFire:这个更字很关键,你觉得中国人是对更简单有兴趣还是更有名感兴趣? Andy:现在需要技术之外的东西推动 iFire:崂山啤酒就比青岛啤酒更好喝,但为什么那么少的人喝? Andy:名,所以请教您这样的专业人士 iFire:所谓的更简单更易用是不足以吸引用户的,Gtalk就更简单更易用,为什么用户那么少?,我是说真正使用Gtalk的人,这是知识结构造成的分流 Andy:因为google 更有气质,品牌 iFire:你好好想想这些问题 Andy:维众现在没有品牌,所以想培养气质,区别其他网站 iFire:靠什么培养?,维众的品味是由你来决定还是由用户? Andy:网站引导 iFire:仔细想想,用户凭什么听任网站的引导?2.0不是网站引导时代 Andy:现在我觉得基本框架,产品定型了。myspace, digg前期是引导 iFire:那是因为他们起初都是做小众文化,而且那个时候小众没有类似更好的平台,如果myspace是兴起在podcast之后,那它一样死掉 Andy:podcast目前发展也不好啊,odeo的人都做twitter去了 iFire:我觉得现在中国人没有多少真正明白podcast的意义,只去关注那些平台的运营是没有意义的 Andy:不是,podcast用户学习,使用成本高 iFire:看来你没有明白podcast到底带来了什么 Andy:而且没有好的展示形式,声音不如文字/视频/图片表现力强,等等 iFire:podcast从一开始就支持视频,别忘了podcast本身是rss技术,不要把目光放在产品上 Andy:光rss就限制用户了 iFire:网络时代关注现成产品,是最大的错误,podcast技术只是网络传播手段的一页新的开始而已 iFire:网络独立音乐时代还没有真正到来呢
  •  
    很难得的一样本,创业者在做Copy2China的时候,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不是单单模仿国外网站的模型和技术这么简单,更需要对国内市场的消费者和相关产业有深入的洞察。然而,敏锐的洞察是来自不易的。
Oliver Ding

1416教室 » 报纸网络版的设计工作,纽约时报设计总监答问 - 0 views

  • 纽约时报》的读者互动栏目“Talk to the Newsroom”试图在编辑部和读者之间建立桥梁,让自己的编辑和记者轮流主持,专门回答读者的提问。最近当家主持的是时报网站的设计总监Khoi Vinh。为一个媒体的网络版做设计应该是怎样一份工作?这激起了我的好奇。
Oliver Ding

两种SNS,以及对于豆瓣的乌鸦嘴 - 基于生意的品牌管理 -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品牌、营销与商业博客群 写下我们的生活与思考 - 0 views

  •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聊到了豆瓣要转SNS这个谣言。真假不知,不过我的观点是,如果豆瓣真的转了SNS,那它恐怕是被迫转型的,且前途未卜。豆瓣确实有SNS功能,但它靠的是“话题同好”类SNS起家。当豆瓣上千奇百怪的小组抹杀了起家时的电影图书同好氛围时,豆瓣就再也无法依靠“话题同好”立足,只好被迫转型。可惜的是,由于时间差,它已经无法转换成“现实生活”SNS,于是它就变成了现在的豆瓣-N个微型“话题同好”SNS的聚集群,千奇百怪的人物各占山头、各说各话、家里打成一片、邻间互不往来。乍一看豆瓣是在同时服务N个SNS小群体,实际上它已经无法很好的服务其中的任何一个。与Facebook、校内、海内上的同好组不同,豆瓣并没有 “现实延伸”的基础,它的用户关系大多是纯网络虚拟关系,联结力量要比“现实延伸”SNS的用户关系更为脆弱。Facebook之类的用户还会顾及现实社交关系而不会轻易流失,而豆瓣上完全靠“共同爱好”维持的网络群体却很容易搬迁或解体。未来在豆瓣会发生的事情,我斗胆乌鸦嘴一下,大概是用户流失--不是一个个流失,而是一群群流失。比方说,如果卓越亚马逊建立起类似美国主站那样的书评机制,现在豆瓣用户中的“读书同好”就会迁移到那里。如果天涯或QQ开始做SNS功能,那么一大堆诸如“雷死人不偿命小组”之类的八卦闲聊同好群就会迁移到那边-反正只要有了适合的新的替代聚集地,用户就没有必要留在豆瓣。
    • Oliver Ding
       
      如果以泛社会化媒体网站来看待豆瓣的话,那么决定豆瓣未来的是用户是否需要一个集大成式的社会化媒体网站,而不是他们需要不需要一个SNS。我不喜欢用SNS这个字眼,这个字眼太泛了。
Oliver Ding

好讀推薦:隨意搜尋 Ambient Findability - MMDays - 0 views

  • 2 Responses to “好讀推薦:隨意搜尋 Ambient Findability” on 14 May 2008 at 12:00 pm1Oliver Ding 小容 感谢链接我的blog的贴子:)最近在和一些朋友交流关于社交网络的问题,其中谈到了关于人的可寻性。我的粗浅体会是现在社交网络设计的联系人确认的功能,实际上是在解决在线人际交互的可寻性问题,而不是真正的关系确立。没有可寻性,就没有可用性,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在线人际交互,而不仅仅是人和信息。 on 14 May 2008 at 1:49 pm2Mr. Wednesday To 小容: 謝謝你的回應,你點出了一個好問題,人的可尋性。這本書,還有過去的焦點都是關注在物體或是資訊的可尋性,直到社交網路的興起人的可尋性才開始受到注意。Web是在匿名的基礎上建立,或許,就是因為人的可尋性在Web上是無法完全被滿足的,所以才把焦點轉向到人際關係上。 “沒有可尋性,就沒有可用性”,講的真好,可用性才是激發這些進步的最大動力。
Oliver Ding

网络身份的重新整理 « x5.log - 0 views

  • 网络身份的重新整理
Qien Kuen

mind new media » 浅阅读是有效的网络生存策略 - 0 views

  • 谈到当信息过载而引发注意力崩溃时,保持部分关注(Continuous Partial Attention)是一种有效的应对策略。
  • 采用保持部分关注策略时,我们聚焦关注高优先级事项,同时扫描着周外(或边缘)的事项、防止有时更重要的事情发生。保持部分关注背后的动机是不想错失机会的愿望。
  •  
    关于阅读
1 - 20 of 32 Next ›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