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Oliver Ding's Scrapbook/ Group items tagged 信息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Oliver Ding

Mini blog的社区化:Pownce分析 - 自投罗网|鲁公子的IT咖啡馆 - DonewsBlog - 0 views

  • 比如Pownce支持的Links,可以将youtube和flickr内嵌在某个post里面,这就是话题的来源。我没有统计数据,但统观起来,这些links不但达到了信息散播和传达的目的,而且回复数目比非链接的确要多一些。这些回复就是社区性的养料,而Links这种功能本身就提供了这样的养料生产平台。
    • Oliver Ding
       
      这一点,应该是和Digg相同吧,Digg的社区机制也是将顶出的作为讨论的话题,回复很重要。
  • Event这种功能更是如是。笔者住在悉尼,因此常常关注悉尼的Powncers。在悉尼,Events的公告非常多,我看到过的BBQ、Bar party等等的聚会通知不胜枚举。也就是说,Pownce甚至成为了线上社区线下化的途径。当然,笔者确未参加过这些聚会,无法给出线下聚会的评价。但这种社交性的延伸,在企业运作角度而言,笔者很欣赏。Pownce在未来可以对此多做文章,形成俱乐部或者其余一些可盈利模式,对其盈利模式的探索很具建设性。终究没有哪个mini blog现在能够有线下盈利模式的机会,更不要说尝试。
  • Pownce里有一个写诗的美国女孩,post出自己的诗歌,然后说如果能够得到15个decent responses就会贴出下一首。我们可以在这件事中看到,用户已经可以做self-promotion了,可见这种社区性在mini blog中的需求是可以这样具像化的。而具体的运作,仍然在于为用户提供了多少赋权。Twitter的重点在于“发生”,沟通的基础在于“做过什么”; Pownce的重点则是“议论”,沟通的基础在于“说过什么”。 Pownce对“说”这一功能的赋权相当之大,同时也赋予了相应的责任。一旦将评论打开,自己的言论随时有可能被跟风或被抨击。但这的确是社区化的基础。Twitter有@功能,那又怎么样?两个人互相@,然后就能整合起一个话题的主线么?如果有第三个人想参与,怎么办?Twitter能让三个人一起@么?一群人呢?
  • ...3 more annotations...
  • Pownce最大的区别是任何一个post都可以被回复,都会成为众人议论的话题。我们可以看看上面一些达人的言论,招来200余条的回复是司空见惯的事。任意一句话都会成为回复的目标。回复似乎一直是互动性的代名词,在mini blog里将这种对话机制作为其运行的主要模式,本身就已经将自己定义为虚拟社区了。
  • Pownce首先支持的是多人的共同话题探讨功能。这一点是和Twitter最不同的地方。那么为什么说是话题离散化?因为如果只是多人共同话题的探讨,数年前的forum早就能满足这样的需求了。Pownce和forum有什么本质区别?首先,Pownce对很多碎片化,非主题化的主题赋予了正式成为主题的权利。比如其中一个很友善的美国大叔,每天早晚都会和大家打招呼,而每天回复这一条留言的人都不会少于10个。这种情况是不会出现在twitter和forum里的。对于forum而言,这种留言不够正式,或者说不够一个主题的标准。如果在论坛上每天有一个人在上面写一句早上好晚上好,不出三天绝对因灌水罪名被封号。但Pownce却赋予这种本身有些扰民的信息主题化,非但不令人厌恶反而很温馨。第二,Pownce赋予了不同的人看到不同信息的权利。这个是典型的2.0风格,和twitter如初一辙。碎片化的主题因为多元化的受众群体而更加多元。由于和twitter类似,不赘述。第三,Pownce提供了不同的信息排列方式。话题的离散化将沟通的轨迹也进一步碎片化,但mini blog的性质注定了不能应用tag这种最普遍的2.0信息整合工具。Pownce将信息很得体地整合了起来。我统共发过哪些留言,这是一个以我的“行动”为坐标的时间序列。我发过什么帖子回复的是那些留言谁又回复了我,这是一个以“话题”为坐标的项目序列。我在哪些人的profile里留言过,这是一个以“他人”为坐标的群组序列。这就是Pownce优于Twitter的一点,即对协同对话的信息整合。当我们再以这三个序列和“好友可见”、“所有人可见”等参数组成矩阵,碎片化的信息就会落入到相应的矩阵方格中。这是一个将forum和mini blog很好结合的功能。当然,如果能够加上自定义的分类,会更有2.0的味道。
  • 就其共性而言,是对信息传播和扩散的赋权。但在Pownce社群型和协同工作型的定位来看,更是对这些定位的社区属性的支持,是为用户提供UGC的生产、话题持续性,乃至社区性长久维持的基础设施。
Oliver Ding

社交的入口5:Friendfeed的困惑 : 北城风光 - 0 views

  • 当Lifestream以Profile的方式在个人Presentation方面,是有相当价值的,但是当Lifestream以Newsfeed的方式出现在社交网站首页的时候,信息的爆炸与冷落畸形的融合在了一起。爆炸是因为RSS导入,导致大量信息出现在newsfeed上;冷落是因为,这样的信息,因为缺少针对性和“诚意”,很难引起大家的讨论。(缺少诚意:用户不会根据相关族群对RSS的导入信息进行一定的筛选,庞杂的信息让好友失去查看的意愿。)
  • 事实上,我不得不推翻2年多前的判断,像Friendfeed这样的类似于Profile,是无法成为个人社交的入口的。这样的产品,只能是个人社交入口中Profile的一部分,并且需要对这个Profile的信息展示进行进一步加工。
  • 1 以文字、视频、照片等内容形式进行分类;这样处理比较简单,并且在内容展示方面会更加有调理;
  • ...1 more annotation...
  • 2 更佳的方式是,对内容进行语义分析,按照经济、政治、互联网、商业等不同内容进行分类;
Oliver Ding

Eole@Blog | 随意贴 » Blog Archive » 实用化豆瓣 - 0 views

  • 一是清理了“我关注的人”和“我的朋友”。
  • 以后加“友邻”,只求实用,不管友情,否则友邻太多,广播太多,有价值的信息就很快被淹没了。
  • 二是清理了“我参加的小组”。
  • ...2 more annotations...
  • 小众的、话题单一的小组(如商务印书馆小组、里尔克小组),成员的同质性强,帖子的信息含量高,彼此之间能产生更多的共同语言,促使大家进行更深入的交流,小组有较强的凝聚力,成员有较强的归属感,这样往往能够形成一个有机团结的、可持续发展的群体。 以后加“小组”,只求精,不求杂,否则信息过剩,光阴有限,哪看得完。 要好好利用豆瓣,把它作为一个高效学习的工具,而不是消磨时间、交友的工具。
  • 信息过剩,每天看着1000+的GR,这就是我脑中的第一个念头,然后我就make all as read,世界终于清净了
Oliver Ding

Buzz Lab 巴茲拉伯 : Blog Archive : Blog真正的口碑行銷魅力(中) - 0 views

  • 這個「生活觀式的行銷態度」其實並不難培養,我見過最厲害的是連生產清潔劑的廠商都可以利用分享料理製作來達到營造此行銷態度的目的。而需要先準備的材料約是60%的熱情、20%的創意、20%文字親和力。
  • 最後的「專業點」通常都是行銷人發現了一些容易被遺忘的細節,並將之發表出來,而成為可以證明自己專業的特點。這些細節要多細?細到當人家紛紛討論iphone時,您已經可以發表iphone中某個晶片設計的瑕疵,細到能夠讓人崇拜的程度。
  •  
    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比强加信息给消费者更重要。。。而在资讯泛滥的年代,揭示意义比告知效用更有价值。60%的热情就是让我们将意义注入期间,而20%的创意和20%的文字亲和力都是奇技淫巧。
Oliver Ding

Henry Jenkins: 为什么学者应该Blog? | Oh My Media | 媒介与传播研究 - 0 views

  • 运转一个blog是一项承诺和义务,应该被视为你职业的一大堆义务的一部分。当我最初以学者身份开始blog之时,曾向其他blogger寻求建议。他们强调的是,重要之处在于设置发表你blog的日程表并且坚持它。至于你到底是每周写一次还是每天写一次,这倒不要紧,重要的是你得坚持添加内容。否则,在任何一天不去写一篇blog文章都是非常容易的。然后经过一段时间,这种偷懒的诱惑的积累会让你最终远离blog。在你的“困难时期”,设置截止日期和有策略地生产内容非常重要,某种程度的“纪律”会让你一直保持动力。
    • Oliver Ding
       
      每一个知识工作者都应当将知识探索的过程公开在网络上进行,让知识探索的过程得以社会化,并且以更快的速度进行。对于中文blogosphere来说,只有当越来越多的知识工作者开始写blog并且坚持写blog的时候,垂直领域的信息才会涌现,整个web的信息价值才会逐渐跃升到知识探索层面。
  • 过去,学者们在成为其所在领域的高级专家后才渐渐拥有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声誉;如今越来越常见的是,年轻的研究者们使用blog作为建构声誉的资源,特别是在那些权威尚待树立的跨学科领域中。
  • 我们也看到了帮助学生培育其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技能、并设法将其观点转化为可以面向多元受众、跨领域传播的公众话语的价值所在。
  • ...8 more annotations...
  • 我们招收的学生中,越来越多人将这些blog列为他们了解“比较媒介研究项目”的最主要途径。随之而来的新生更深刻地理解我们的项目,以及对于他们的兴趣如何与我们的研究相结合。
  • Blog的文章代表了所谓的”just-in-time scholarship”,对相关领域的当下发展提供了深入思考。
  • 用我们的blog展示来自全球的同事们的创新观点与研究成果。通过我的blog,我时常提供与其他触及我感兴趣领域的学者的访谈。这些学者中的一些人已经开始自己的blog生涯,并为通过我的网站得到的公众反响而欣喜。
  • 去年夏天,我对在“迷研究”(fan studies,对于电视、电影、漫画、游戏的粉丝们的草根创造性表达的研究)领域持续不断的性别冲突作出了反应。我主持了一系列在此领域的男性和女性研究者之间成对进行的对话。 这样的“二重唱”运用了一些写作工具,例如Google Docs,来共同建构来自地球各个角落的会话。在六个月内,总共有超过30名学者对此论坛做出贡献。大多数人都因其blog对话,而在学术会议上呈递了panel讨论的计划,或者有了合作写书的计划。
  • 我们的blog提供了一个平台,不仅将我们的研究发现和学术会议公诸于众,而且让新闻媒体也对我们认为应该注意和思考的议题产生了兴趣。学者曾经被置于被动地位,只是去回答记者的问题。但Blog行为把学者放在了更积极的地位上,围绕他们的研究主题更积极地参与流行的争论。
  • 如今一部分读者在媒体上看到来自某学者的有趣的引语时,会上网寻找更多的信息。
  • 我们的社会正处于深远的媒介变迁之中,此变迁影响我们生活的每个方面。人们极其渴求对变化中的媒介图景的洞察。作为忠实的“信息经纪人”,学者们应当成为更为专业的对话的桥梁。
  • 因为我们的项目有许多blog,我们可以获得并保持多元的读者群体。
Oliver Ding

黑三角 - 博客.CN[blogger.cn/blog/中国/china] - 0 views

  • social networking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关系网,这恰恰是中国过剩的东西,不需要接着去死命经营,而豆瓣这个网站在一开始吸引人,是因为它的人文气息。我们老家有句方言,叫,“和大踩”,说是和一群人在一起应酬来应酬去,把时间耽误掉,最后一起蹉跎岁月。
    • Oliver Ding
       
      显然,作者没有完全理解Douban的社会化信息分享模式和Facebook的差异。 Social information community和Slcial networking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前者的重点不是搞关系,而是把人当成信息过滤器。而后着的重点则是,把信息当成人际关系的催化剂。
Oliver Ding

==NeverlanD==: 豆瓣颠覆我的精神世界 - 0 views

  • 5/31/2008豆瓣颠覆我的精神世界豆瓣的标签实在是让人崩溃的概念。 要不要新建标签在我每次添加一本新书或电影或音乐的时候都很挠头。rock和post-punk和pop-rock显然不是并列的概念。既然有了TVshows的标签还需要sitcome的标签么?还有动画片的标签之外还要不要另外有宫崎骏。后者显然是子标签,不应该和夫标签在一起。更有甚者用诸如“年少时候看的”这样的标签来定义一张DVD,这实在是让我崩溃。可我是一个专业人士我怎么可能为了精彩纷呈的大千世界把我的井然有序的树状结构给打破! 世界是棵美好的井然有序的大树。我们发明了1和0来表述一切。我们有逻辑让每一个东西都有自己所在的位置。只要你这样这样这样这样,你就得到那样那样那样。然后就出现了这些不懂规矩的使用者,他们在豆瓣上用标签来定义世界,一切都变得乱七八糟,沮丧的我找不到任何东西跟其他东西的逻辑联系,完全迷失在标签里。 唉,难道我们建立的井然有序的世界就要被标签吞没了么?
    • Oliver Ding
       
      LZ,转贴我的blog的一段旧文,推荐一本书给你看看: -------------- 地理位置表达出物理世界不可分身的基本原理,所以位置和位置的交会点显得异常稀缺。而在虚拟世界里,分身已经是虚拟世界区别于物理世界的典型特征之一。哈佛法学院伯克曼互联网和社会中心的研究员David Weinberger在2007年出版的Everything Is Miscellaneous: The Power of the New Digital Disorder(万物因此而多姿多彩:新数字无序的力量)这本书中讨论了这种有趣的现象。 David Weinberger认为,世界存在三种秩序。第一种秩序是实体的秩序,一本图书,一片树叶。它们在各自存在于自己的位置之中,一次只能摆放在一个位置。如果放错了地方的话那就很难找到。第二种秩序则是科学的理性的秩序,如图书目录卡片。这样的秩序有用而且聪明。图书的每一个项目都可以用元数据来表示和组织。获取的渠道也不再是单一的。第三种秩序则是混乱无序,是互联网上的无组织的混乱信息,如flickr中的图片。David Weinberger认为,混乱是一种美德。越混乱越有意义。 David Weinberger认为Tag标签就是这种新的秩序组织工具。当我们在del.icio.us里为网页加注标签时,我们加的标签越多,对我们的好处就越大。我们不仅可以按照多个容易记忆的标签找回原来的网页;而且不同的网页互相之间的关联性也越来越多,这样意味着我们的信息积累越来越关联,而不是零零散散;而且,每个人都在加标签,这样大家对信息的标注也将群体智慧注入万维网中。Weinberger 建议我们"尽量把一片叶子粘上越多的分支枝干",打造一棵更像是用超本文(hyperlinked)的方式堆起来的叶子堆的"数位之树"。 下面是关于这本书的一个配音幻灯片,作为导读很好。我们的知识积累也何尝
  • Everything Is Miscellaneous: The Power of the New Digital Disorder(万物因此而多姿多彩:新数字无序的力量):http://www.douban.com/subject/1984367/有人在那里留言说,本书将由中信出版社于2008年6月出版。看来大陆的朋友很快就可以看到中文版本了。
Oliver Ding

» 信息的泛滥和匮乏是相对的 ⊙ 一言谈| New Media Observe - 0 views

    • Oliver Ding
       
      需要水平过滤器的时代,还需要垂直信息的把关人。
  • 不容忽视的是,基于垂直内容需求的人群正在形成,我自己也正是这很多个需求群体中的一个,他们只需要他们关注的那个领域的足够信息,至于其他的,剩余的20%时间就够了。
Oliver Ding

Friendfeed新增聊天室功能 : 北城风光 - 0 views

  • friendfeed的这个聊天室,有了比较多的改进,有点海内可以回复的minilog的样子,也有点bbs的样子。其最大的特点是: 1 可以插入超链接:这样很方便用户查看提及的资料; 2 主题回复:可以回复某句话,形成主题式的聊天 似乎Friendfeed还是希望在自己本身的基础上去构建新的社区,而不是之前我说过的向左走向右走。这的确是最合乎常理的路线,但是就Friendfeed主产品来说,恐怕很难真正吸引到用户互动。
    • Oliver Ding
       
      Room还是和聊天室有些不同,聊天室是实时的。 和Group也有些不同,FF的Room比起很多social media网站的group来说,界面非常简洁。其他网站的group看起来界面很烦琐。 而且,Room的信息也被当成一个feed,可以整合到new feed流中去,用户也可以选择不整合进去。 另外好处是,不论那里的信息更新,FF总是以最新时间来投递。 这帮家伙从Google混出来的本事的确不容人小瞧。如果说有风格的话,可以用"小巧而精致,四两拨千斤"来形容他们的产品风格:)
Oliver Ding

我在豆瓣目睹的第一起有组织的网络暴力事件 - 0 views

  • 据我了解,这次事件从爱慕肚滑开“对汶川地震已不感兴趣小组”(5月15日)开始,这是一个意图反思地震后政府行为的小组。从第一批贴可以看到,攻击在爱慕肚滑豆瓣主页和小组展开。我曾进这个小组,转贴了许知远的《灾难、遗忘与不朽》一文,希望提供理性讨论的可能性。但围攻继续,最后以小组被豆瓣以“讨论主题属于豆瓣不允许的内容”解散告终,是第一阶段。
  • 第一、二批贴都是关于第一阶段。
  • 第三、四贴开始,这批自称“马甲帮”的人从“不感兴趣”小组追踪到另一位网友,这里我们称她为DP。我要指出,DP并不是如“马甲帮”说的,是“不感兴趣”的组长,她只是极力捍卫组长的反思立场。
  • ...3 more annotations...
  • 十条网络信息藏身术     1、每次登陆互联网都是用代理服务器,并且代理服务器每10分钟自动更换新IP地址          2、每个商业网站和论坛,都用不同的注册用户名注册          3、只使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且最好使用冷门的小众公共邮箱          4、不要使用Google搜索以外的任何网络应用          5、放弃任何电子商务,因为总得有一个送货地址被记录下来          6、不使用任何支持分享机制的网络相册          7、不使用MSN或者QQ等即时聊天工具          8、在Facebook或者其他类似社交网站一定不能发布相同的信息          9、绝不要以纯数字作为密码,最好是8位以上的字母混合数字作为密码          10、播放RMVB格式的压缩视频时最好断开网络连接
  • 2008-05-17 01:37:14 姥姥 | 兰若哀悼 (北京)      我是过来警告你的            我劝你收手     非则天涯围攻 人肉搜索 就不要怪我们之前原本和平的结束只是一个中场休息了          你一再将你的恶劣观点无止境的四处宣扬 臭不可闻     马甲帮目前就有400号人 有的是人手 有的是时间、经历、手段、战场和你玩儿 你不消停 我们就一直继续吧
  • 2008-05-23 18:25:51 缘·流水      文革时期可以把人拖出来殴打,开批判会,烧头发。现在把人从电脑背后揪出来批斗,有什么区别?都说什么10年文革,文革哪里结束了哦
Oliver Ding

» MMDays - REX - [客座] S.U.C.C.E.S運用在口碑行銷上的聯想 - 0 views

  • 所有的消費者只想著一件事:你到底要賣給我什麼樣的好處?所以,不要在把眼光放在我們手中要推出的商品上,以消費者的角度,用一句話來表達商品所代表的意義,那才可能是一個容易被傳遞的好口碑。
  • 在平凡無奇的事物中創造出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新觀點或是新特色,如此才算是可期待的「意外」。這樣的意外在口碑行銷的領域中,我們通常會把它歸類為「議題性」來解釋,在口碑傳遞的過程當中,「議題性」是相當重要的推進動力之一,它讓人們因為好奇而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這個深刻的印象確保他們會一直傳遞下去。
  • 運用的數字以及專有名詞、企業名稱讓整個產品形象鮮明了許多(當然,這些數據跟名詞要是真的才有用),這就是具體所帶來的力量。此外,不僅僅是文案,就算是廣告、圖像也必須在具體的原則下擬定,這關乎消費者是否能夠為我們傳遞口碑的關鍵。
  • ...4 more annotations...
  • 一般來說具有「狹域同質性」的人們會容易緊密的聚集在一起,並且會在短時間內產生極大的信任感,而所謂「狹域同質性」通常發生在一個不常見的困擾、少數人的特殊需求、個人特質化的分群社群中,例如一群剛生小孩的媽媽社群,很容易就在彼此接觸頻繁的資訊交流中,對彼此的購物決策有同化的效果。值得深加討論的是,當這個社群日益成長,便很容易由這個社群發展出獨特的流行商品,就算這個流行商品從來就沒有廣告過,購入的消費者也會由鄰近社群的口碑得到極大的信任感,這便是口碑行銷的應用方向。
  • 大多數人認知的口碑都是由口而生,但是這樣的口碑我只把它定義為狹義的口碑,另外一種由眾人情緒所產生的購物行為本身,我將之定義為廣義的口碑,而廣義的口碑通常是包含狹義的口碑的。在口碑行銷方面,能夠引起情緒遠比引起討論重要的多,畢儘我們的生活中有太多無意義的討論。
  • 並非要強調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所帶來的影響力,而是一個「如故事般的邏輯」會比較容易讓人放在心上。
  • 講故事並不一定就是置入性行銷,而我們不能一股腦的將我們要行銷的商品硬湊成一段故事然後再硬塞給消費者,這通常會有反效果。不論是Heath兄弟所提的故事概念,或是口碑行銷也常利用的故事傳播,重點都在於「如故事般的邏輯」,而不在於故事的型式。
  •  
    信息越简洁,越容易传播。
Oliver Ding

豆瓣模式研究 - MangBar - 0 views

  •  
    豆瓣网向我们展示了先进的令人瞠目结舌的技术,那就是,豆瓣所有的内容,分类,筛选,排序都由成员产生和决定,完全是自动的。比如你给评论一个"有用",它的排位就会自动上升。   豆瓣呈现给每个注册用户的主页也是各不相同的,同一个用户在不同时间上豆瓣,也会看到完全不同的首页。   豆瓣自己没有分类,而是由每个用户的标签来决定分类,使用频率高的标签分类就排在前面,那么不准确的分类自然会被淘汰(排在后面,基本上就不能被其他人看到了)。再比如评论,也是由"有用"、"没用"来决定排列先后。杨勃笑称,有一次他发现首页首条评论并不是很好,就点了一下"没用",可是由于"有用"点击数太多了,所以他点一次仍不足以控制那个评论的排次下滑,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豆瓣的民主性,代表的不是主编一个人的态度和观点。   这种自动生成主页、首页以及分类的技术,具有高度自组织的特征。这也是web2.0时代知识与信息分类的典型特征。看看百度的帖吧、blog的tag,RSS的聚合,已经处处显示了这种新的分类法。在这里,我忍不住想说一句:传统的中图法已经是多么的老土和不适用。   从豆瓣身上,我们还可以看到社区的革命。Web2.0时代的社区对于传统的BBS、论坛的超越是翻天覆地的。我个人认为,传统的BBS被这种自组织的技术与社区模式革了命,只是个时间问题。   动态、高度灵活、自组织,这就是豆瓣带给用户的web2.0体验。
Oliver Ding

网络身份冲突 - Nothing but a tree - 博客大巴 - 0 views

  • 从社交网络本身来看,真名社区里的ID和各种讨论仅是在封闭社区网络内是最有意义的,其产生的社会资本主要是对真名社区里的成员有用。在互联网上,真名社区是和整个网络连接在一起的,信息的传播,无法避免真名社区里的ID和讨论被复制粘贴到其他地方,本质上来讲,这些信息对于真名网络以外的人,比如我是没有意义的,我不认识那些名字对应的人,即使看到他们发表的观点,也仅仅是看到而已。当然不排除这样的可能,有人(真名网络以外)认识这个ID并且恰好也上网,这时他看到的讨论会有一定的意义。而对于使用真名的网友本人来说,看到自己的名字和观点被毫无限制的传播出去,一定会心生惶恐吧,呵呵。真名的主要用途是在现实生活中,是在以人的肉体为载体的现实社会网络中,是在互联网以外的。真名会和关乎人的现实利益一些东西绑在一起,比如家庭,工作,户口(中国),名誉等等,而这些现实利益一般都要比在互联网上获得的利益要重要,人们会担心,自己真名的无限制传播是否会影响到自己的现实利益呢。基于这个理由,我一直以为真名社区在互联网上的发展是很有限的,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至此我们也看到了互联网上一个常见的现象,网络身份冲突,在这里是互联网上的真名网络和现实社会网络发生冲突,冲突的爆发点是真名。
    • Oliver Ding
       
      非常有道理。
Oliver Ding

» RSS早产儿 ⊙ 一言谈| New Media Observe - 0 views

    • Oliver Ding
       
      "我想国外的同志们之所以定义RSS节日这个东西,是因为它已经深入的影响到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了" 其实RSS Day这个主意之所以被想出来,并不是因为那个家伙认为RSS已经很普及了,恰恰相反,他认为RSS这么好的东西还太不普及了,需要设立一个RSS Day,让大家有机会去和周边的朋友介绍RSS,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使用RSS。 我觉得这种人人普及好东西的想法是国内环境所缺乏的。姑且不论是否有个人在国内做类似RSS Day的东西,连商业公司联合起来去做RSS普及的事情都没有看到,这很令人悲观。这不仅仅是用户习惯的问题,也是商业公司管理者的远见问题。 我相信一个勇于引领产业趋势的公司,如果做一些行动,去引导用户的习惯朝更好的方向发展,即使行动本身取不到非常大的效果,但是,至少可以发挥一点影响力,而且,行动本身对于公司而言,是一个很好的树立公司品牌的方法。
  • 我想国外的同志们之所以定义RSS节日这个东西,是因为它已经深入的影响到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了
Qien Kuen

mind new media » 浅阅读是有效的网络生存策略 - 0 views

  • 谈到当信息过载而引发注意力崩溃时,保持部分关注(Continuous Partial Attention)是一种有效的应对策略。
  • 采用保持部分关注策略时,我们聚焦关注高优先级事项,同时扫描着周外(或边缘)的事项、防止有时更重要的事情发生。保持部分关注背后的动机是不想错失机会的愿望。
  •  
    关于阅读
Oliver Ding

豆瓣首页的话题垄断与作者垄断 - 理念油汤 - 博客大巴 - 0 views

  • 在豆瓣得到展示的产品和用户形成的是20%,剩下80%的长尾依旧得不到更好的挖掘。
    • Oliver Ding
       
      首页是唯一挖掘长尾的地方吗?首页是唯一的信息呈现的地方吗?显然,首页依赖症还是1.0的用户行为:)
  • “作者垄断”的马太效应,话题永远只是一时的,但作者却是一世的。朋友越多,评论越容易被推荐,越容易上首页,越容易被更多的人认识,越容易写出更大众的评论……如此这般的不断被加强。于是它的问题就出来了,当“作者垄断”达到一个非常强的强度的时候,意味着其他的作者的评论上首页的机会就越小了。其实这就是一个悖论。
    • Oliver Ding
       
      Digg的两难也会在豆瓣出现吗?只要把首页改成个性化的友邻推荐,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吗?
  • 明明是不符合首页“精神”的此类“评论”,为什么总是会被广大用户推上来?是用户不明白首页的“精神”?这个很有可能,因为豆瓣除了在推出“日记”功能的时候侧面提了一下首页不该出现啥之外,从来就没说过首页到底该是什么“精神”,这个确实也不好说明白。
  • ...1 more annotation...
    • Oliver Ding
       
      首页依赖症。。。。
Oliver Ding

你喜欢什么样的SNS? | N3 - 0 views

shared by Oliver Ding on 13 May 08 - Cached
  • 游戏化的sns能这么快传播开来,颠覆过去的认为的中国人不像美国用户那样爱搞party的说法,facebook的成功是有人性基本需求支撑的。 做SNS还是三步走是没错,开始是靠基本需求的满足迅速聚集人气,然后是鼓励互动和制造内容,使网络逐渐趋于真实,实现帮助用户筛选信息,管理关系,最后更厉害的企业级服务都可能在上面展开。SNS的前景还是很看好的。 发言: 成 远 | May 10, 2008, 2:04 am
    • Oliver Ding
       
      使网络逐渐趋于真实?。。。。
  • 杜晨 周末午夜,名人们都上来了。。。诡异啊!!!2008-05-10 00:46 杜晨 与 胡锦涛 毛润之 马化腾 刘德华 赵薇 蒋中正 本拉登 成为好友2008-05-10 00:39
  • 我邀请了成远来开心网,这样他就为我赚了500元利润。 成远一上线,我就把他买成了我的奴隶。这样别人买他或者他自己赎回自己,我都又赚了650-500块钱的利润 也就是说成远已经给我创造了650元的纯利润了
  • ...7 more annotations...
  • 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乐趣 发言: Hsia | May 10, 2008, 1:45 am
    • Oliver Ding
       
      的确有趣。
  • 这种游戏化的SNS实际上本质就是webgame 发言: 穆图 | May 10, 2008, 1:28 am
  • 最为重要的是游戏化,中国的若干的SNS都没有游戏的功能,同时,恶搞也是吸引我的原因,本来平常生活就够无趣的了,出一些游戏化的易上手的简单的恶搞的积聚了周围朋友同事的网站,难道没有吸引力吗?
    • Oliver Ding
       
      是用户放弃了运用真实性网络去帮助个人发展的机会,还是网站开发运营者将人性的弱点无限放大从而牟取暴利?
  • 为了解释“人性与功能”,我必须要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就是网络游戏。我认为目前最成功的SNS不是Facebook,而是征途,或者是未来某款更能深刻还原人性的网络游戏。在网络游戏里,无论是交友还是打怪,一切都栩栩如生,在游戏中的对抗激烈程度、交流的密集程度和相应的蝴蝶效应都应该远高于Facebook的数量级,我们可以看到,一旦还原了人性中的一些基本情感,在那个虚拟的世界中,无论是商业、生产、友情还是爱情都突然有了立体的感觉,而征途就是还原了人性中的一部分东西。如果未来的SNS注定是一个Matrix,那现在的网络游戏公司开始做IM、做内容算不算是后发优势?在未来,更像Matrix的,究竟是Facebook还是盛大呢?
  • 我想他错了,因为人性太丰富,不同的人会喜欢在不同的社区里谈论问题,那怕问题是重复的,他还可能会喜欢出卖朋友甚至是背信弃义,我猜有这个功能的SNS,也一定会很火。
  • 衡量一个成功的SNS的标准是在于其能够多么逼近的还原真实社会,越还原得真实,也就越打通了现实与虚拟的大门。不过,这种还原绝不仅仅是功能上的,而是人性上的。功能上的还原无论再逼近,也会有物理上的差异,但人性上的还原如果一旦抓住关键,那就让现实和虚拟在心理上保持了一致。
  • 在中国,啥都是娱乐化游戏化,所以开心比任一个SNS的用户增长都要快都要多,这再次证明了我们原来说的,刺激人交往的动机无外乎是利益与娱乐!而真名假名都是其次的了。
Oliver Ding

Facebook寻求中文翻译帮助 - 0 views

  • 披露:我是Facebook竞争对手Friendster顾问之一,奥美互动北京办公室也从今年开始在做一些Friendster的行销工作。这并不意味着我会在Facebook上胡作非为,事实上,我很喜欢这个社交网站,并不会阻止它进入中国。但是我现在的身份,确实不能在帮助Facebook去翻译它的网站。
    • Oliver Ding
       
      很好的案例,清晰地说明与贴子有关的自己的身份,blogger不仅要区分开自己和公司,而且也要在涉及到相关利益体的贴子的时候,做出适当的披露。 这是blogger建立个人人格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 在西方世界这是很普遍的规则,很遗憾,在中国blogger圈里,我们却很经常看到这样的反例。
  • 很精彩的最后一段信息披露,这让我想起在中国blog圈中经常见到的反例。 人们在blogging的时候,不仅需要将个人和企业分开,也需要在写作涉及相关利益体的贴子时,做出自己的身份声明。 这是blogger建立个人人格的一个关键原则。很遗憾中国的blogger在这方面还要向西方blogger学习更多。
Oliver Ding

【刻录事】 » Blog Archive » SocialWeb:PPT遇到Video,从omnisio和Zentation说开 - 0 views

  • 社会性(Social),是相对于互不相联系的孤落形态而言,从这个角度来说,整个互联网的发展,就是一个Social的进化过程,从计算机互联的硬件社会性,到软件互联的各种计算接口/应用,再到Web上各种Object/物的社会化服务,现在,我们又看到了基于SocialWeb上各种单件/应用之间的混置服务。社会性一直在虚拟世界的各个层面上,重复着现实社会的组织/运作状态,借助电子信息流的时空特性,将人们带到了一个之前没有见到的境地。
    • Oliver Ding
       
      I like this post, SocialWeb=Mashup of People, Mashup of Contents and Mashup of People and Contents.
Oliver Ding

中国网民创造的价值在哪里 | Oh My Media | 媒介与传播研究 - 0 views

  • 中国年轻人同样乐于向互联网发布自创内容。尽管这些内容中有很多仅仅是复制粘贴甚至抄袭,尽管这些内容中绝大部分的价值被许多人怀疑和嘲笑。
  • 和菜头有一段尖刻的描绘,说的是普通中国网民都在忙些什么: 我很忙,我要看新浪的社会新闻,看Sohu博客的光屁股美眉,玩QQ游戏给小人穿上衣服,打网游抢一套极品装备,找BT站点下一套AV新片。在中国的互联网上,可以做的事情很多,这些事情的价值加起来比零稍稍多那么一点点。
  • 每个人应该有权利自由选择做什么、说什么,不论这些事情在旁人看来多么无聊。这种自由选择的权利,就像自由言说的权利一样,在中国人现实生活的传统中一直是稀缺物品;而互联网带来了更多可能,不论这一可能有多少泡沫和虚幻,至少它已是对线下人生的补充,对日常压力的逃避或对抗渠道。
  • ...2 more annotations...
  • 重要的不是期待网民素质在朝夕之间提高,开始为互联网贡献高质量文学艺术科技哲学内容——那是专业人员的份内工作,而是保障他们的选择自由,扩展他们活动的空间。过去一年,我们已经看到了平日无聊的网民在厦门PX事件、周老虎事件中的精彩表现;尽管在3377、斌薇案、“很黄很暴力”等事件中,网民们行为观点不乏分歧矛盾,不乏失当过头,但无疑又在中国公共空间的拓展史上再书几笔。2008伊始,南中国暴雪成灾,从论坛到Blog,亿万网民传递灾情、共享信息、开展讨论,你可以找到主流媒体不会书写或不敢披露的细节,可以发现宏大叙事不愿眷顾的视角和观点。不怕太琐碎,不怕很无聊,不怕犯错误,怕的只是万民同声,万马齐喑。
  • 如果非要说中国人在互联网上索取不奉献、不关心政治而专注无聊,我觉得这“归功”于: 1.人均资源不够、人际竞争激烈的历史与现实,带来对资源的占有欲与抢夺癖; 2.清有文字狱、后有三反五反大革命、8964逆流、至今仍可能因言获罪的历史与现实,带来对表达和讨论的恐惧,对政治的冷漠与犬儒; 3.商品化狂潮带来的从媒体到社会的拜金、逐利、自私、消费至上风气,促进甚至引导个人疏离意义而亲近快感的行为。
1 - 20 of 30 Next ›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