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sociallearnlab/ Contents contributed and discussions participated by 小石 -

Contents contributed and discussions participated by 小石 -

小石 -

中国教育创新网 - 0 views

  •  
    以独立视角研究教育问题,一社会力量推动教育进步,成就最具公信力的民间教育智库。
小石 -

游戏小组课程建设之路 - NGO发展交流网 - 0 views

  • 一支以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为主的志愿者队伍
  •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我们有了认识各种蔬菜瓜果的系列主题活动;有了《辛苦的爸爸妈妈》、《夏天的蜗牛》、《好玩的沙包》等教学活动;还有每月一次的外出参观活动,如充分利用社区自然资源,到附近风景秀丽的后海秋游;成功举办了 “亲子运动会”等大型活动。这些活动来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富含教育意义,带有很强的趣味性,因此受到了孩子和家长们的欢迎。
  • 我们的目标是要以最低的成本使四环的幼儿得到一定的教育
  • ...5 more annotations...
  • 前段时间我们组织的玩具制作活动,没有很好地实现与课程的有机结合,课程内容的设计和组织也多是语言类的活动,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或制作的活动很少,孩子对于制作出来的玩具没有亲切感,也不懂得要爱护很珍惜玩具。
  • 另外,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的玩具外形不是很美观,而且容易破损,对于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的孩子来说,这些玩具不像成品玩具那样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问题关键是志愿者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也很少利用和发掘这些玩具的教育价值,没有引导孩子有意识地去探索这些玩具的玩法。
  • 每月一次对活动材料进行分类整理,确保每位志愿者教师都清楚了解现有玩教具材料,根据季节和活动主题的变化更换活动材料。
  • 要争取实现玩教具制作与家长工作的结合,发掘家长群体中的能工巧匠,多向他们学习,也可以请他们对我们进行指导,或是教孩子如何制作玩具。这一思路还能够起到增强家长育儿自信心的作用,激发家长对源自日常生活教育价值的关注,自觉担负起对孩子的教育责任。
  • 蒙台梭利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以及教育的规律,设计和制作了一整套的教具,如日常生活教具和数学教具,使孩子在操作教具的过程中学会基本的常识和知识,有针对性地发展了他们的能力。四环综合市场幼儿群体的特点与蒙氏教育的实施背景有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借鉴前人的一些成功的经验,比如根据四环游戏小组的特点,对蒙台梭利教具进行适当改造,从而促进孩子的发展。
  •  
    四环游戏小组作为非正规教育开展的一种形式,其课程带有鲜明的幼儿教育特色,突出表现为课程内容游戏化、生活化以及保教合一。回顾游戏小组自创建以来近一年半的时间,课程建设也基本上经历了由思路困惑到逐渐明晰、由理想化到贴近实际需要、由随意走向规范的历程。
小石 -

恻隐之心的经济学--医改系列评论之三十七 : 周其仁 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 0 views

  • 首先可以观察到,凡有人群的地方,不管哪一种文化传统,对身受疾病痛苦的人,差不多总有人伸以援手,提供帮助。中医的故事我们讲过的, “义诊”传统从来源远流长。《剑桥医学史》似乎说,此项美德并不为炎黄子孙所独有。电影和实际经历很一致的画面是:旅途中医护人员见到急性病人挺身而出,却没有谁为此讲价钱收费的。还有那从古到今规模越来越大的慈善事业,医疗救助一直是长兴不衰的节目。是的,人道主义的行为,常常与疾病和痛苦相关联。
  • “利他主义”
  • 利他主义追求之 “利”,无非就是帮助他人带给自己的愉悦而已。同样,看到别人的痛苦自己也痛苦,慷慨解囊提供帮助,固然帮了别人,但也减少了自己心里的难受。这究竟是 “利他”还是 “利己”,或者是利他又利己,怎样才区分得清楚呢?
  • ...5 more annotations...
  • 生活经验教我相信,人世间确有“利他主义”这回事。母爱总是可靠的证明吧。我有个小弟,患有哮喘,发作的时候,整夜不能平躺。妈妈白天上班,晚上整晚抱他睡觉,有时候一连五天——应该没有任何愉悦的。是 “养儿防老”吗?我的弟弟21岁就过世了。自己下乡北大荒时,有一次在山里高烧几天,师傅老张头走几十里地下山帮我去拿药——可以说那是基于 “互惠”的计算,不过倘若我这个后生一病不起,他又到哪里获得回馈?留学时得到像盖尔·约翰逊教授那样的好人的帮忙,我到今天也不相信,他会想从我这样一个来自中国、40岁才开始学英文的 “学生”身上,得到任何 “回报”。
  • 我自己是后来读到科斯说他并不相信人都是理性的那段话后,才认定根本就不需要那类假设。经济学的出发点是资源相对于人的欲望的稀缺性,至于那欲望究竟是为了利己、为了利人,还是又利己又利他(甚至既不利己也不利他),请心理学告诉我们吧。对我来说,“稀缺”足矣,因为在稀缺的前提下,人们的行为有规律可寻。
  • 这就是说,识别真正需要救济的人,把善心用到该用之处,是恻隐之心发挥作用的一项重要代价。
  • 我相信这也是慈善组织、城市济贫传统以及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由来。因为专业化分工可以降低识别救助对象的成本,同时也提高行善的效率。可以有把握地推断,谁要有本事把赈灾物资送到真正需要的灾民之手,救灾捐赠物资的数量就一定增加。反过来,慈善组织的丑闻,向来是压制行善倾向最无情的杀手。
  • 有趣的发现是,传统乡土小社会与工业革命以来的大社会,发挥恻隐之心的条件截然不同。小社会行善的能力小,但人们生于斯、长于斯,互相知根知底,歪曲利用他人善心的余地也小。现代大社会由费孝通先生所谓的 “陌生人”组成,行善资源总量大,但识别、执行的成本也高。
小石 -

五个非常好用的Gmail小工具(Gadgets) - 译言翻译 - 0 views

  •  
    Twitter小工具、谷歌地图搜索、Facebook小工具、FriendFeed小工具、Digg小工具。
小石 -

营利医院与非营利医院--医改系列评论之三十四 : 周其仁 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 0 views

  • 实话实说,我认为经济学不可能完全解开这个扣。理由是这样的,行医和医疗服务机构究竟应该营利还是非营利,医院究竟是营利安排好,还是非营利安排好,涉及是非、也就是涉及价值观。个人之见,凡涉及价值观的话题,都不是经验科学的对象。
  • “好不好、该不该”的价值观问题
  • 大家从可以观察的现象出发,先对各自观察到的现象有一个大体一致的描述和记载,确定这个现象究竟“是什么”,然后再讨论它为什么是这样的,并对“各自表述”的道理互相辩论、推敲、反复验证,这就是我所知道经验科学的路线了。最理想的境界是,即便人们的价值观水火不容,大家还可以在一起讨论科学问题、推进科学发现。不那么理想的呢?价值观之争每每对科学路线发生干扰。最糟的情景则是,“好不好”的问题吵得天翻地覆,科学问题毫无寸进。
  • ...9 more annotations...
  • 从经验科学的角度,有关医院改制的问题是不是要这样来问:可以观察到的医疗服务组织,究竟是什么样的?是营利的,非营利的,还是营利与非营利的并存?——为什么?在这些可观察的安排下,当事人包含患者、医者和办医者,行为逻辑究竟是什么样的?——又为什么?
  • 比较容易解释的,是营利性私医构成了人类医疗服务的基础。
  • 有关行医组织的制度安排,我观察到四个基本现象:(1)人类各个社会的大多数历史,是私人行医主导的。譬如中国5000年文明,绝大多数时间都靠私人行医,即便有官医如御医,也是为帝王一家之私服务的;当代各发达国家包括“英国模式”在内,私人行医、私立医院也从来没有被全盘废止过。(2)私人行医和私立医院一般是营利性的,但是从古到今,私医通常也担负一些非营利性的服务。(3)在西方古代城邦中萌生的非营利性医院,服务于济贫、宗教、军事、医学科学和人道的目标,在近代以来得到很大的发展,成为与营利的、公司化医院并行的医疗服务机构。(4)在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下,产生了由国家全盘包办的非营利医疗服务体系。
  • “是什么、为什么”的科学问题
  • 最后一个类别,全盘国有排除私医的非营利医疗模式,也仅仅在法律上才是“纯粹的”。事实上,这个体制常常由形形色色的地下、半地下的 “私医”在提供补充,例如前苏联那些地下医生的故事、“在位的”公家大夫的“额外好处”,以及中国的赤脚医生(见本系列评论之13至18),以及徐滇庆教授访问古巴得到的观察——那里普遍的免费医疗常常缺医少药,由移民美国的侨民把 “从资本主义免费得到的药品”邮寄回来作为补充。更有意思的是,一旦全盘公医体制守不住,总是发生重新把营利性私医 “请回来”的改革,例如中国1980年代后公立医院的私人承包、改制、以及后来对营利性医院的正式承认和许可。
  • 营利性活动是不是就等于 “昧着良心赚钱”?我的答案是看约束条件。市场交易以清楚的产权界定为前提,在这个前提下,不许侵犯他人权利就意味着发展一套法律和习俗来保障交易的公平公正,惩罚欺诈和其他不正当活动。在这个条件下,任何人想要营利,就不能不在意他人的需求,并努力通过满足他人需求来“赚钱”,同时还要尽可能节约成本。
  • 杨小凯说过的 “坏市场经济”
  • 涉及生命健康
  • 营利性活动不过是一个简单的“公式”,无非等于收入减成本而已。至于在什么条件下实现这个公式,法律(加习俗)限定了下限,道德限定了上限。在中外医疗史上,一个医术高明、收入颇丰的大医生,可以同时是一个道德高尚人士,正如另外一个死命想赚钱的“小”医生,在法律和行规约束下,“无意”中也为他人做了很多好事。
小石 -

2020 Forecast: Creating the Future of Learning - 0 views

  •  
    Tony Yet:该网站是由KnowledgeWorks Foundation建立的,旨在为人们描绘出那些对于未来十年教育之图景产生影响的因素,它不是要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而更多的是充当一个引路者的角色,把你带向未知的未来。同时它也把发生在不同领域的技术革新串在一起,帮助你看到这些革新对教育可能产生的影响。
小石 -

我的心声 | | - 好看簿图片博客:用照片记录生活 - 0 views

  •  
    在我们的印象中,老师就是这样的人吗?
小石 -

走向教育技术"云"服务 ‎(东行记文选)‎ - 0 views

  • 虽然“云计算”带来的历史巨变还处于早期,但世界上的IT巨头Google、 IBM、亚马逊、微软、雅虎等已展开激烈竞争。Google推出了“Google Apps”网络办公套件,包括Gmail、IM软件、日历、文字处理、PPT演示、电子表格等一系列工具,相当于微软Office办公软件的网络版,免费供用户使用。人们还看到,亚马逊的“弹性计算机云”服务,新兴的Facebook社区,IBM在上海的“蓝云(Blue Cloud)” 计划等,有可能“云计算”的发展会比人们预想的日程表更快。
  • 一切皆服务(everything as a service)、事事可在线(everything online)、更快更方便(everything easy and quick)、更加个性化(everything personal)。
  •  
    我还依稀记得童年时代家乡小城里的发电机,那时,用户要想用电,必须自己购置电池或者发电机作为电源。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国家电网逐步成为社会的基础产业,所有的发电厂向国家电网供电,所有的用户向国家供电局购买电力--你不清楚也不必知道你使用的电力来自那一家发电厂,发电站也不用关心自己的发电供给那一家用户。电力生产与消费的社会化,极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电力的供产销效率。 无独有偶,今天,人们不断增长的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需求与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的机构,正在经历"电力服务"发展的类似过程。
小石 -

思维导图体验--高中教师培训座谈会记录 | | - 好看簿图片博客:用照片记录生活 - 0 views

  •  
    这个会议记录,让我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的需要有了一点了解。
« First ‹ Previous 661 - 680 of 707 Next › Last »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