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sociallearnlab/ Contents contributed and discussions participated by 小石 -

Contents contributed and discussions participated by 小石 -

小石 -

Gbridge - Lets you sync folders, share files, chat and VNC securely and easily - 0 views

shared by 小石 - on 11 Apr 09 - Cached
  •  
    Gbridge is a free software that lets you sync folders, share files, chat and VNC securely and easily. It extends Google's gtalk service to a collaboration VPN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that connects your computers and your close friends' computers directly and securely. Gbridge has many unique features.
小石 -

电脑下乡,落地请开花 - 0 views

  • 夏立表示,农村市场对电脑的需求超乎人们预期。据联想集团针对家电下乡的调研,电脑居然是占需求度第一位的家电。很多通过外出打工及培训接触到电脑网络的年轻人成为推动力。与城市很多“不做什么也要开着电脑”的职员相比,农民对于电脑有更实际的需求,他们更希望电脑除了成为娱乐工具还能真正让他们发现机会、改善经济状况。
  • 买得起电脑、付不起网费;下乡产品本来就价位低、利润少,如何激励渠道商,这些都成为网上反映较多的下乡问题。其实,长期以来,县乡等行政区划的网费已经比城市便宜很多,而该问题在下乡问题中仍被提出,说明在电脑下乡中,厂商、渠道、运营商合作的空间仍然很大。
  • 在3月4日联想集团召开的电脑下乡发布会上,记者看到,在合作伙伴中,中国联通、中国电信都有出席。联想集团夏立表示,等国家对于电脑下乡的全部政策出台完毕,PC厂商可以和渠道、电信运营商的服务打包,形成一个整体的优惠方案。
  • ...1 more annotation...
  • 除联想外,清华同方等也根据农村市场特点,突出了产品防雷防静电、电源宽电压的特点。对于早就铺设了较好农村销售网络的他们来说,电脑下乡、家电下乡的责任在于面对农村市场出现的新变化,利用行业龙头的优势惠农。
小石 -

关注烧伤女孩,关注学生医保 « 小石的博客 - 0 views

  •  
    【概要】:教育大发现社区中的甘肃张掖星光小学李明山老师发来求助信息,他女儿的一个女同学重度烧伤,父母离异,她的母亲月入600元左右,急需救助,李明山老师的同事老玉米校长、小孩的班主任及社区中多位老师联名向社会求助!
小石 -

杨东平:中国的教育改革被延误的太久了_人物_评论频道_腾讯网 - 0 views

  • 杨东平:现在回顾1980年代的教育改革,至少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就是经济、科技、教育改革同步推进。这与当时关于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启蒙直接相关,《第三次浪潮》成为朝野共读的改革教科书。也正是在那时,确立了“科教兴国”的国家战略。1984年和1985年,中共中央连续颁布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到了1986年以后,还加了一个政治体制改革,把政治体制改革提到议事日程。经、科、政、教同步推进,并驾齐驱。
  • 这是教育现代化的纲领,但是究竟怎么做,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方案。关于《决定》出台的过程,去年胡启立写了一篇文章,详细记述了起草过程。80年代末,中央开始制订第二个教育改革方案。1989年4月初,胡耀邦最后一次参加政治局会议,突发疾病,就是讨论这个文件。可惜的是,后来因为形势巨变,第二个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搁浅。
  • 杨东平:80年代教育体制改革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正确的,相当一部分内容到今天为止还没有完成,也有一些当时实现了,后来又往后退了。有几个比较大的事:第一,确定了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制度。第二,基础教育的管理权限下放给地方,由各个地方政府管理。简政放权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后来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层层下放,逐渐变成以乡镇为主的管理制度,造成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第三,教育部的职能转换,将教育部改为具有更强综合统筹功能的 “国家教育委员会”。当时已经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学历教育、学校教育,不仅仅是教育部的事情,需要包括人事部、劳动部、科技部等各个部门共同努力,要加强教育行政部门综合统筹的能力。
  • ...1 more annotation...
  • 杨东平:但是到1998年的时候,又重新恢复了教育部,没有任何解释。从教育管理角度讲是一个倒退,丧失了曾经有过的功能。今天这一轮教育改革,教育行政部门综合统筹职能还要扩大,还应该搞“大教育部”。
  •  
    杨东平:70年代末那场拨乱反正,在教育领域却是半途而废,或者说只完成了一半。完成了哪一半呢?恢复了一个常识,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教育。这是必须的;但是,如何发展教育?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澎湃的背景下,怎么来构建新的教育体制?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产生新思维,而是采取了简单的回到50年代的办法。
小石 -

一个人的困境 - FT中文网 - FTChinese.com - 0 views

  •  
    人生需要抉择,站在命运的路口,你只有一个人,李峰也一样。生死成败之间,他没有太多时间去思考得失,目标只有一个--摆脱困境。无论是出于飞行员对战机本能的热爱,还是出于保护地面人群安全的考虑,抑或对自身技术和控制能力的自信,他选择这样做了,别人无法左右结果,只有他可以。
小石 -

高中生:被简化的鲁迅,被简化的教育_评论_评论频道_腾讯网 - 0 views

  •  
    鲁迅被简化成了战斗符号。而教育体制中又有多少东西被简化了啊!物理化学没有贯彻于生活,反被简化成了一道道繁杂的题目;历史没有被分析被镜鉴,反被简化成无尽的背诵;兴趣没有被赋予自由发展的空间,反被简化成证书与奖状;素质没有在"素质教育"中得到真正重视,反简化成了一条条的量化标准 (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素质"被划成三六九等,是什么滋味!);升学没有多方面的考核观察,反简化成了一次考试定终身……
小石 -

徐贲:有所不为的美国教育部_时政·社会_评论频道_腾讯网 - 0 views

  •  
    一直到今天,美国教育部不管考试,不管升学,不管评估,不管具体教学,不管政治思想。它自述的功能只有短短的一句话:"设立与教育有关的联邦资助项目、执行与私人和公民权利有关的联邦法规。"这两项工作都是服务性的,关系到教育的两个关键条件:钱和法规,尤其是与公民权利有关的法规。例如,大学前(K-12)教育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不能因为贫富、城乡的差别有任何损害,入学机会应当公平,不允许入学分数线特别优待某地方的考生,学费资助标准应当公平,保障家长为子女选择不同学校的权利(如K-12教育有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家庭学校、私助公立(charter)学校,等等),维护教育中立,不能在学校进行宗教、政党宣传,等等。
小石 -

肖峰心观察 - 他为何变成了小混混 - 腾讯博客 - Qzone - 0 views

  •  
    外地的一位母亲找我咨询。她的儿子今年17岁,不上学已经一年多了。这位母亲告诉我,儿子的爸爸以前老说孩子学习不好,以后只能当小混混,没想到,孩子现在拿刀子管人要钱,吸食K粉,与女孩同居致使对方怀孕打胎,真成了不断惹事生非的小混混了。
小石 -

肖峰心观察 - 不要共同酿造共同灾难 - 腾讯博客 - Qzone - 0 views

  • 这是被生存压力所压迫的成人,把焦虑向幼小孩子身上转移的明证。
  • 假如两个孩子在一条风景优美的路上游玩,本来他们都玩得很开心,两人都走得不快,并不计较谁先谁后。于是两个孩子得到了精神上的愉悦,很是幸福。但现在成人加了进来,完全不要孩子投入的、欣赏的快乐了,只要孩子能超过别的孩子的快乐。于是前面的怕被后面的超过,后面的怕被落下,从而都加快了步伐,两人越跑越快,从最初的漫步,到大步流星,再到后来的全力奔跑……结果两人都累得疲惫不堪,没有欣赏到沿途的美景,没了游玩的快乐。这是何苦来的呢?
  • 在社会心理学中有个术语叫“剧场效应”,说的是在球场中,一开始大家都是坐着看球,都看得好好的。但是有一个人为了看得更清楚,就站了起来。当只有他一人站着其他人都坐着的时候,他确实能比其他人稍微看得清楚点,但是由于他站着看挡住了别人的视线,其他人也只能站起来。最后全体观众都站起来了,从看清楚的程度上说全站着看与全坐着看没区别,但是大家现在只能辛苦地站着看而不能舒服地坐着看了。
  • ...2 more annotations...
  •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知名学者杨东平近日在他的博客中提出:“教育需要打一场‘反恐’战——消除家长的集体恐慌。在不能改变大环境的情况下,家长其实还是可以做选择的。至少,要抵制万恶的奥数,抵制那些以戕害儿童的好奇心、想象力、学习兴趣为旨的‘培训班’”  。
  • 我为什么没逼迫孩子学习,报这班那班却心理很坦然,因为我知道孩子成长成才所需要的是什么,我也因职业关系看到太多的逼迫孩子学习的恶果。在我这儿,经常能接触到因压力太大而导致厌学、恐学、拒学,精神分裂,严重的神经症、抑郁症、社会适应不良的孩子和年轻人,而他们中的相当大的一部分,都是在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名牌大学或毕业于名牌大学。     很多父母痛哭流涕,悔不该只抓孩子的学习,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我现在只希望他能是个正常的人,像个普通人一样活着就行了。
  •  
    家长盲目跟风制造了孩子的"共同灾难",教育要反恐,治疗家长的集体恐慌。
小石 -

Isaac 2.0: 教育2.0 - 0 views

  • CNBlog.list是这样一个公开活动,让我们推荐更多的教育Blogger,让大家有机会从更多的层面协作起来,把新技术变成"实体"平台,促进分享和创意的加工。
小石 -

刘东:作为大众神话的高等教育 -- 原标题是"忧思大学",《中青报·冰点栏目》 - 0 views

  • 我曾撰写过一篇《保护大学生态》,因为忍不住要向人们提醒:决不可只顾兜售经济学的“丛林原则”,而毒化了校园里超越功利的研讨氛围。
  • 还是那位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他曾经当做黑色幽默构想出来一串噩梦:     当我请求至少可以解决我们的财政困难的方案时,我的金融家校友带回给我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说,我应当允许各公司(出价)在哈佛做广告,将公司的标识打上教学大纲和教材,在教室里张贴广告,在商学院的工作日程中向入学学生进行推销,并把经商活动囊括到我们所有的电视或网络课程中。我由于害怕引起资深教授造反而回绝了这项建议,我的财务顾问对此显然很恼怒。不过,第二天夜里他又回来了,带来了一个最终的建议,以免我由于未能及时还贷而在公众面前丢脸。他说,我只需这么做——同意取消最后100名哈佛本科生的入学资格,改把它们拍卖给出价最高的人。
  • 尤其在所谓“大学理念”的问题上,情况更加严重。大家早已见惯不怪的是,一旦谈论起大学来,即使是那些自称从没把自由主义价值放在眼里的学者,也马上要祭起所谓liberal education 的大旗,而忘了无论借着它的历史语境而把这个英文表达发挥成“博雅教育”还是“通识教育”,其实都掩盖不了它最原初最结实的本意——“自由教育”。
  • ...10 more annotations...
  • 从思想方法上说,凡此种种都显然是忽略了下述要害:西方文明的演进史,包括其不断演变的教育史,究竟是一种开放的、偶发的和多元的进路,还是仅仅为某种恒准单一之理念的前定展开?从而,liberaleducation究竟是从创世纪之初,就已然先行确立的普适恒常的文明理式,还是经过长期历史斗争和利益博弈才产生出来的解决方案?进而,考虑到不断分工、科层和分化的人类现状,以及施行liberal education的昂贵成本,这种教育究竟是普适于整个社会还是专属于绅士阶层?最后,尽管这种自由教育看起来似乎相当靠近西方的理想,但它自身究竟还有没有被哪怕是扬弃式发展的余地?……
  • 在我看来,与其从西方的图书中引进迂远的“大学之道”,倒不如从中引进切近的“大学之忧”。首先要谈的是克拉克·克尔的《大学之用》(The Uses of the University)。加州大学前校长的这本书,数十年中不断地翻印,至2003年已是第五版,在美国的大学史中既可以算作名声最坏的箭靶,又可以算作最绕不过去的路碑。
  • 此书的历史描述中,分别以现代大学演变的三个阶段,来对应其存在状态的三种模式——也即早先的英国模式、此后的德国模式,和晚近的美国模式;或者干脆不妨说,是近代的纽曼模式、现代的洪堡模式,和当代的克尔模式。
  • 这里至少可以借助实际执掌过大学的香港学者金耀基的大段综述,来大体把握这种multiversity的基本特征:     当代的美国大学,如克尔所指出,早已越出了德、英的模式,而发展出自我的性格。美国的大学狂热地求新,求适应社会之变,求赶上时代,大学已经彻底地参与社会中去。由于知识的爆炸及社会各业发展对知识之倚赖与需要,大学已成为“知识工业”(knowledge industry)之重地。学术与市场已经结合,大学已自觉不自觉地成为社会的“服务站”。象牙塔内与象牙塔外的界线越来越淡漠,甚至泯灭了。大学内部则学生可以多达五六万,甚至十万以上;学术之专化更是惊人,如整个加州大学课程之多竟达一万门之数,不但隔行如隔山,即使同行的人也是无法作有意义的交流。而教授之用心着力所在多系研究,教学则越来越被忽视。教授的忠诚对象已不是大学,毋宁是支持他研究的福特基金会、西屋公司或华盛顿。一个教授所关心的不是他隔壁他行的同事的评价,而是其他大学乃至其他国家的大学的同行的评价。大学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它的成员已不限于传统的教师、行政人员和学生,还包括许多“非教师”的教学人员(如研究教授),它的组织已不止限于学院(faculty)、书院(college),还包括无数的研究中心、出版社、交换计划中心……它的活动已不止限于研究、教学,还包括对外的咨询,与国外的合作(加州大学的研究计划涉及五十几个国家)等等。总之,在数量、组织、成员、活动各方面,今日美国的大学与以前的大学已大大不同。这种大学的理念及性格与纽曼的构想固然相去十万八千里,与弗莱克斯纳、雅斯贝尔斯的构想也迥然有别。克尔认为纽曼心目中的大学只是一“乡村”,弗莱克斯纳心目中的大学也只是一“市镇”,而当代的大学则是一五光十色的“城市”了。(金耀基:《大学之理念》)
  • 那么,事态为什么发展得如此无奈?大学的船队何以会在所有船员都为之惊呼的情况下,仍然驶往那个由克尔率先发现的、可人人都并不想去的方向?其根本的原因,当然还在汹涌于船下的现代化激流。肇始于西方、波及于全球的现代性生活方式,正未有穷期地增强着全世界的社会整合。
  • 由此可见,尽管对于通识教育的茫然吁求,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至少也还不无部分的平衡作用,然而说穿了,如果对这种英国绅士派头的热衷,只不过是出于某种盲人瞎马的激情,或者说得具体点儿,只不过是出于国际大学排行榜上的压力,或者创建所谓“世界一流大学”的动力,那么,这就是在做一件自相矛盾的事,就是在南辕北辙地白费劲儿!
  • 一流是通用的等级标准。由各种不同的内容所做的各种分类,如学生类型、班级的大小、资金情况、馆藏量等,都可放到一起,用一流这个唯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类型的划分标准是入学分数(越高越好)、学习过程中每学年的平均分数(越高越好)、非本州学生的数量(多为好)、标准时间期限内毕业率(达到正常标准是好事)。班级的大小和质量是以师生比(应该低)和终身制教师与兼职或研究生助教(应该高)的比例为标准。对教师队伍的评价是看具有博士学位的数量、获奖者的数量、获得联邦奖金的数量和次数,所有这些都被认为是价值的标志。“资金”类评价是以大学财政是否健康为标准,如用于日常费用、学生服务和奖学金支出的预算的比例是否合理。馆藏量是以学生人均占有图书量、大学财政预算里图书馆所占的百分比以及图书馆预算中用于购买新书的比例为标准。最后一项是声望,它把本校校友进入高级大学官员调查表的数量和在加拿大各大型公司担任首席执行官的数量结合起来作为衡量标准。一流的最终标准是把各个数字的比例结合起来:学生占20%,班级的大小占18%,教师占20%,资金占10%,图书馆占12%,声望占20%。
  • 基于一连串的追问,雷丁斯深怀激愤地写道,如果大学在市场的压力下,完全屈从于这种来自“一流”标准的量化,那它就跟寻常企业再没什么两样了,而它的学生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求学者,而只是光临“学店”的现代顾客。同样,如果大学在排行榜的压力下,一门心思去攀爬朝向“一流”的阶梯,这个空洞的标准也会逐渐抽空大学的内涵,直至世间压根儿就不再有大学这回事!
  • 基于一连串的追问,雷丁斯深怀激愤地写道,如果大学在市场的压力下,完全屈从于这种来自“一流”标准的量化,那它就跟寻常企业再没什么两样了,而它的学生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求学者,而只是光临“学店”的现代顾客。
  • 在这个世界上,既存在着专属于校长们的大学形象,那很可能表现为施展抱负的舞台,或者无非是个官位的基座;也存在着专属于教授们的大学形象,那很可能表现为追求理念的阶梯,或者仅仅是个颐养天年的饭碗;更存在着专属于学生们的大学形象,那很可能表现为精神的炼狱,或者仅仅是个混得学位的乐园;甚至,还存在着专属于落榜考生的大学形象,乃至落榜考生家长的大学形象;甚至,还存在着专属于回忆者的大学形象,乃至历史学家的大学形象;甚至,还存在着专属于西方的大学形象,乃至各个非西方文明的大学形象……
  •  
    题目是我改的
« First ‹ Previous 681 - 700 of 707 Next ›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