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ChildTeach group/ Group items tagged 哭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arithwsun arithwsun

常青藤的第一课_薛涌:反智的书生_新浪博客 - 0 views

  • “一哭就抱”是常青藤教育的起点。
  • “一哭就抱”的原则,有父母的感情在,但更是从婴儿的角度建立的。试想:婴儿在掌握基本的语言之前,和父母唯一的交流就是啼哭。她哭你置之不理、让她自己闭嘴、“培养其独立性”,这其实是阻碍了她和父母的交流。“一哭就抱”,则让她感到自己唯一拥有的交流工具非常有效,鼓励她频频使用这一工具,增加了她和大人的互动。婴
  • 她上的第一个日本幼儿园条件不太好,老师人手不够。一位老师在她的日志上写道:“她看着老师忙得不可开交,就躺在自己的床上不作声。一旦她看见老师放下别的孩子、空出手来,她哇地一下就哭起来。老师赶紧就得抱她。”这是她四个月时的行为。十四个月时在机场那一幕,她好象是一下子被陌生人从父母手中抢走,但她竟“决定”不哭!看来,孩子从很小就会审时度势、自觉地使用自己的沟通工具。
  • ...2 more annotations...
  • 我们也常常听说,从小得宠的孩子,一般都比较聪明;被管教过严的孩子,则往往不那么机灵。
  • 这一点,我对薛涌的做法非常赞成。小孩在语言期之前,如何对待他的苦恼,和语言期之后,我想应该是不同的。在语言期之前,一定得是有求必应,有哭必抱,而语言期到了,会说话了,则要开始逐渐脱离这一个规则,逐渐地哭也不抱了,必须首先说出来,而且得有道理出来,才能满足小孩的要求。这一点不知薛涌意识到没,所以他这里的“有哭比抱”应该是有前提条件的,且观下文连载吧。当然他也可以借此例子,来表达他所说的一种“内在的/抽象的规则”,这本书一定是要买的,不过,最近忙,先看连载,也很不错。
arithwsun arithwsun

让大人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让孩子从大人的角度看问题_薛涌_新浪博客 - 0 views

  • 比如几年前一个女大学生应聘,说好自己什么工作都可以干。但等雇主问她能不能扫地时,她勃然大怒,说对方侮辱她的人格、不尊重人才。她就是不能想想:企业要创业,就得招开创型人才,不能请一个坐享其成的“姑奶奶”在舒适的办公室里拿白领的工资。开创性人才,应该懂得创业艰难,扫地、拉车可能都要自己来。
  • 不过,实行“常青藤原则”,有两个问题必须解决:第一,大人和老师如何从孩子的眼光中看世界;第二,孩子如何从大人的立场想问题。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师生、家长和孩子之间就无法对话,“讨论班”也开不起来,最终还会产生代沟。许多孩子到了青春期就拒绝和父母交流思想,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 在他看来,使用成语过多是思想懒惰、缺乏原创的标志。
  • ...7 more annotations...
  • 而中国人使用的成语实在太滥,甚至被用来当学问炫耀,其实大部分是这种陈辞滥调,其作用无非是把人的思维定式进一步凝固、僵化。
  • 比如我们的女儿在幼儿园中就开始学习道德,起点是“黄金戒律”,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然孔子说过一模一样的话,我们的教育却不是从这里开始,更不是从生活中开始。
  • 当你和其他孩子都想要一个玩具怎么办?成人世界中的利益冲突,在孩子的小世界里也都能展示出来。于是,老师就会这样启发孩子:“亚当把你推倒了,你摔痛了。这样很不好。老师要批评他。但是,既然你不喜欢被别人推,你是否应该推别人呢?别的小朋友摔倒了是否也痛呢?”“你和安妮都想要这个娃娃。她一把给抢走了,你哭了。可是,如果你一把抢走了,她是否也会哭呢?”
  • 那是一个深冬的早晨,在一个犹太社区中心健身房外的走廊里,一个两岁左右的男孩突然大发脾气:他一下子趴到地下,又哭又叫,两脚乱踢、两手乱抓。当母亲的一句话也不说,放下手里的包袱,先蹲下来,再坐下,后来索性全身趴在地上,使她的头和儿子的头成了一个水平线,两个人的鼻子也碰到了一起。走廊里来来往往的人很多,大家都小心地绕开他们,尽量不去注意他们;他们俩个趴在地下,也都旁若无人。最后,孩子脸上的愤怒慢慢消失、显露出平静,哭叫声变成了耳语,终于把哭红的小脸靠在地板上,他的妈妈也同样把自己的脸靠在地板上。他们又这样呆了两三分钟:孩子看着周围的腿、脚、陌生人看他的目光,母亲也跟着一起看。孩子看母亲,母亲就看孩子。最后孩子坐起来,母亲也坐起来。孩子站起来,母亲也站起来。母亲拿起丢下的包袱,向孩子伸出手来。孩子抓住了母亲的手。两人一起走过了长长的走廊,到了停车场。母亲打开车门,把孩子放在儿童座上扣好,亲了一下他的额头。孩子的情绪已经变得非常安稳甜蜜。而在这整个过程中,当母亲的居然没有说一句话。在一旁一直跟踪观察他们的作者,简直要情不自禁地为这位母亲鼓掌!
  • 我现在在美国的大学教中国历史时,面对的是同样年轻、对中国“无知”的学生。不过我一直对他们说:“虽然我在中国生活了三十三年,而且是历史学博士,但是,我在教你们中国历史的过程中,期待着从你们那里学到东西。这并不是因为你们关于中国的知识比我多。而是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不可重复的。你不可能在这个世界上找到另外一个和你一模一样的生命。你独特的生命、独特的经历,塑造了你独特的视角。通过这个视角,你也应该看到从别的视角看不到的东西。这就是你应该教给我的东西。”
  • 不过,在家长、老师学习从孩子或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时,孩子或学生也应该学会从家长、老师的角度来理解世界。否则,孩子就变得自我中心、觉得世界上只有他们的想法才重要。我们的价值观念,也不可能一代一代传下去。
  • 八、美国中小学的学生在学校内发生了意外伤害,他们怎么认定责任?比如,学生受了伤,或者自杀等。是学校承担?是教师承担? 
arithwsun arithwsun

幼儿园生活--一跃回到解放前_大李八哥的博客_新浪博客 - 0 views

  • 不过,在他情绪这么激动的时候,搬出规则,可不是好主意。 听着他的哭声,我居然没乱阵脚(这放在以前可不敢想象哦),也没跟着晴转阴。虽然一时不知怎么回答最好,立刻想到了重复孩子的感受是最好的缓冲剂(共情):  “嗯,不想去幼儿园,最好能上奶奶家——”  “我想上奶奶家,呜呜呜” “现在上奶奶家,我会迟到了哦,不遵守上班的时间,我会不会不受欢迎了…….”我自言自语地把思考过程说出来: “也没提前通知奶奶,不知奶奶有没有什么别的安排……”还是自言自语。 宝宝止住了了哭声,被我认真思前想后的样子吸引住了,也有点替我愁起来。 “对了,宝宝,你今天不想去幼儿园,想去奶奶家,昨晚有没有打电话告诉奶奶?”
arithwsun arithwsun

科学网-幼教老师的高招 - 0 views

  •  
    轮着哭
arithwsun arithwsun

饿了嘟嘟一晚--是不是我们太狠心?_明净_新浪博客 - 0 views

  • 首先,我很奇怪,为什么爸妈会提出“现在不吃,以后就不能吃”的前提。其次,我认为,以饥饿感来衡量人们尤其是孩子的诚信度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即便是成人,对自己的饥饿感也很难把握。
  • 『首先,我很奇怪,为什么爸妈会提出“现在不吃,以后就不能吃”的前提。其次,我认为,以饥饿感来衡量人们尤其是孩子的诚信度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即便是成人,对自己的饥饿感也很难把握。』是啊,我也赞同这位博友的话。实际上,是博主自己把小孩子往这个规则上引过去的,小孩子不知道什么,当然就同意了。对待孩子,不应该使用过于“刚性”的规则。其实,当时饭桌上什么都不说就是了,等她饿了再稍微补充一点就行了。如果这种事情经常发生,再反思一下原因,如冷饮之类就是了。
  • 博主的“刚性”规则的做法,不见得利于孩子的成长,等她长大了,她是否也会以这种刚性的规则,来要求自己的孩子。博主可看看薛涌博客上的一些探讨,其中涉及“规则”的一些语句如下,我觉得挺好的:“劳动阶层的家教偏向于权威式的、更多地使用体罚和命令,中产阶层的家教则更接近我所谓的“常青藤原则”:讲究说理、在具体环境中善于运用抽象的原则来指导具体的行为。”“劳动阶层更注重孩子态度上的恭敬,中产阶层则注意培养孩子内化的行为准则。”“这种平等的关系,使孩子从小就有一种讨论的习惯,培养了他们把具体的事务归纳成抽象原则、或者将抽象原则运用于具体事务的能力,构成了常青藤教育的基础。”因此,博主这种“因事设规”,即时起意的做法,并不是很好。应该跟孩子商量一个基本的规范,他也确实能同意遵守的,只要他未触犯那些规范,就不应该受到大人的强迫以致哭哭闹闹。所以,实际上“规则”更多地是给大人设的,“大人的权力”应该受到限制。
  • ...3 more annotations...
  • 博主此帖的行为,就是以大人的权力,行不讲理的行为。美其名曰,让小孩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如果孩子接受了博主这种思维方式,方才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悲哀。她会形成只接受“规则”的权威,谁有权就谁有理的思维方式,而忽略了人性的内在的需求。
  • 新浪网友: 2009-06-16 05:48:03 『博主:。。。不会有这样的愤愤感受了』你可能对别人的感受有错误的估计,那些文字应该还都是善意的,也无愤愤之词。不管你以前的做法,你这件事情处理的不好,你对指出的问题,并未做出正面的回应,1. 设定规则,不能临时起意,因事设规。2. 规则不是来源于大人的权威,实际上好的育儿规则往往是用来限制大人的权力的。您的回复,只是在找些话来,以表明自己的正面形象,这是“过度防卫”的表现。让自己丧失思考此问题的机会,我想,你把这件事情放到网上,肯定内心是觉得这样做有不妥当的地方的,如果完全正确,你也不需放到网上征求别人同意了。一个人应该听从自己内心的直觉,然后用理智把它想清楚。既然内心已经感觉出这件事情有问题了,那就好好放下自己的囿见,把它想清楚。
  • 新浪网友: 2009-06-13 09:37:02   这样的孩子,一般长大后,理科成绩会差些,喜欢学习时死记硬背,因为他们小时候对于“规则”就未形成良好的习惯:“这种平等的关系,使孩子从小就有一种讨论的习惯,培养了他们把具体的事务归纳成抽象原则、或者将抽象原则运用于具体事务的能力,构成了常青藤教育的基础。” 博主回复: 2009-06-15 17:41:12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待育儿问题以及对我这篇文字的认真态度。不知道这位网友是否看过俺其他的育儿博文,看过再看这篇,或者就不会有这样的愤愤感受了——当然,也许我又是自以为是想当然了。我自己从小是在无数刚性的规则中长大的(无产阶级式的,当时的中国中产阶级是稀缺人群。),所以在这方面更注意避免走绝对化的道路,否则也不会在此文中和各位网友探讨此时此处是否需要如此讲原则了。我在这点上,是相当的“崇洋媚外”。当然,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民主。这点西方学者或者薛涌先生这样的民主人士也该赞同吧。关于孩子吃饭,无数家长头疼,而我正是以“刚柔相济”(不好意思,给自己戴高帽了),使得这几乎不是一个问题。不过在此文中你只能看到刚,至于柔的,以前有过很多记录,恕不赘述,呵呵。我的孩子,无论她将来哪方面的知识技能不够出色,我都不会强求她出人头地,我只希望她无论在社会的哪个阶层,都能够有内心的安宁和坚定。所以对宣扬所谓“成功”理念的一些教育做法,我持保留意见。如果有什么其他意见,欢迎补充。
arithwsun arithwsun

明确的规则 合适的惩罚_娃娃妈妈_新浪博客 - 0 views

  • 这种语言上的确认,其实对这么大的小孩是很管用的。只要他语言上确认了对和错,以后的行为上,他也不会出离多少。即使出离了,那时候大人处理起来也非常容易,不会导致大哭大闹。  
arithwsun arithwsun

孩子任性,稍有不顺心就哭闹 - 育儿问答 - 0 views

  • 竞赛法父母可以抓住孩子好胜心强的心理,与孩子开展“竞赛”
  • 故事法故事里的人物(动物)形象往往是孩子模仿或崇拜的“偶象”。
  • 选择法当有些事情必须做但孩子不肯做时,可以采用选择法
  • ...1 more annotation...
  • 转移法孩子不听话,有时可以采用转移法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
arithwsun arithwsun

嚎啕大哭三场半!(上)_明净_新浪博客 - 0 views

  • 新浪网友: 2009-07-15 03:07:07 博主采用柔和的做法,值得称道。不过,这件事本身并不一定对:为什么不去相信小孩子自己的直觉呢?『“我觉得这幅就很好!”我再劝,仍旧被拒绝。』当小孩子被大人,用各种法儿,或强硬或拐弯抹角地,接受了大人的外在判断,丧失了自己的判断准则和自信,这不见得是一个好事。
  •  
    新浪网友:2009-07-15 03:07:07 博主采用柔和的做法,值得称道。不过,这件事本身并不一定对: 为什么不去相信小孩子自己的直觉呢? 『"我觉得这幅就很好!"我再劝,仍旧被拒绝。』 当小孩子被大人,用各种法儿,或强硬或拐弯抹角地,接受了大人的外在判断,丧失了自己的判断准则和自信,这不见得是一个好事。
arithwsun arithwsun

姚国华:"东亚病夫"的健康革命,从我儿子开始!_姚国华_新浪博客 - 0 views

  • 冬天,我儿子经常一丝不挂晒太阳!
  • 日本育儿的常识却是,婴儿应比大人少穿一件!
  • ...8 more annotations...
  •   育儿是今天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最后几个被老人的经验支配的关键领域之一。问题是,老人新陈代谢缓慢,自然比较怕冷;而老人对幼儿的特殊怜爱,更令他们误以为孩子体弱,怕冷,甚至比大人、比老人更怕冷。
  •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我们没有勇气把大多数中国孩子身上多余的衣服扒掉,那将成为他们人生的累赘,也将是这个民族希望的陪葬品。
  • 整个冬天,一遇有太阳,我们就在阳台上、山顶上脱得儿子一丝不挂。一开始是为了尽可能多暴露些身体接受紫外线,后来发现全部脱了晒他也不感觉冷,于是胆子大起来。有天晚上结了冰,上午阳台上的花盆里冰块还没化,也照脱不误。晒过之后,不穿衣服偶尔进房间一会儿也没事。 因为这样,我儿子一年多来没病过。   婴儿耐寒潜力有多大?
  • 我们的胆子却越来越大。有一天儿子体温异常,烧到三十九度。一直都相信小儿高烧会影响智力的说法,我们紧张起来,妈妈搞冷毛巾敷头,我立即上网找资料研究。原来,这种普遍流行的说法是错的,影响智力的是脑膜炎等疾病,发烧本身不是病,只是身体不适时的防御反应。给发烧的婴儿降温,实际上是干扰了他抵御疾病的自主过程,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 这种严重侵害婴儿健康的医疗事件决不只偶然一例,也并非个别的人为失误,显然是背后有一种力量在制造一种产业。
  • 北京一朋友告诉我,他儿子满月时患感冒进儿童医院,医生说至少要住院半个月,且父母不能陪护。送到病房,见里面婴儿一个个关在铁架床里,鬼哭狼嚎,活生生再现电影里的恐怖镜头。实在不忍,只有花更多钱转到一家中外合资医院。那里医生基本没有用药,也没要住院,几天就好了。
  • ,我从一位实验小学校长那里得知,有的孩子表现的感觉通合失调症可能与剖腹产有关,而问题孩子的母亲承认自己的确是剖腹产。
arithwsun arithwsun

[转载]心理学博士周海宏谈--音乐的才能与努力就会成功_joyce_新浪博客 - 0 views

  •  首先让我们来看这样一些事实:在对于很多学琴儿童的家长无异于"天堂"的中央音乐学院,有很多学生练一首拉赫马尼诺夫的钢琴协奏曲,每天练琴四小时以上,练一年也弹不好,还有相当一些学生一生也不能达到驾驭这首协奏曲的水平,但几年前在希腊有一个孩子,只练习一个星期就达到了演奏、录音的水平。对于大多数搞音乐的人来说,由于他们的音乐能力距离大音乐家所要求的相差太远,因此他们终生只能作为一个很平常的、默默无闻音乐工作者。如果大家认为我们不能与神童相比,那么,就在音乐学院的学生中间,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每天练四、五个小时琴,而成绩远远不如那些每天练一个小时琴的学生。经验表明,才能制约着音乐成就所可能达到的程度,而努力只能在这一程度的范围内起作用。 ; n# Q$ I" X7 z$ A4 Q. `( q. z4 g
  • 研究表明,仅次于戏剧表演,音乐能力是最受遗传因素影响的能力。
  • 家长们可以想想,如果一个人并不适合搞音乐,如果他通过艰苦的努力真的成为一个职业音乐工作者,这对他的一生意味着什么呢?我在给音乐学院的学生上课时,一个学生曾当堂哭了起来。她说,她之所以练琴就是想让家长高兴,而她自己根本就不喜欢钢琴。她的不幸的是她拥有一定的但远不能算很好的音乐才能,因此使她终身从事了一个自己既不擅长,又不喜欢的职业。在音乐演奏的领域内有这样的现象: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平后,就进入相当稳定的状态,一个人在乐团的专业水平的排位也比其它职业稳定得多。进入成年以后,努力可以保持当前的水平,却很难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水平,个人的努力对改变这种排位状态的作用不大。因此如果一人仅仅能够勉强应付音乐专业工作需要的话,那么他在未来的道路上就很难有成就感与工作的快乐。对于那些才能并不高,但可以达到一般音乐专业水平的人来说,以音乐为职业就很难获得成就感,及竞争中的优越感。
1 - 12 of 12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