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ChildTeach group/ Group items tagged 常青藤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arithwsun arithwsun

这一周的事情·碎碎谈(3月9日--3月13日)_快乐园丁_新浪博客 - 0 views

  • “周四玩沙的时候,他很认真的对我说:老师,以后我们不第一次就坐在那里好吗,第五次第六次再坐好吗?我的心跟着软了一下,差点答应他。”呵呵,这是可可丁思维发展的一个阶段,最近,她妈妈跟讲,现在他喜欢尝试跟大人们“讨价还价”。根据传统的方法,一般大人应该坚守住自己的规则,不允许孩子们“讨价还价”。不过我跟可可丁妈妈讲,我们应该给孩子这样的权利,因为这是他发展自己头脑思维的一个过程。如果把这个过程打断了,虽然最终他也会去遵守大人的规则了,但是却会丧失自己的创造性动力。所以,大多数“规则”上的“讨价还价”,我还是让可可丁妈妈容许可可丁的创造发挥、互相讨论的。不过还好,妈妈讲,可可丁只要经过讨论,规则最终确定下来后,就确实能够去遵守。在薛涌的博客上,正在连播他的著作“一岁就上常青藤”。摘抄几段,我觉得好的,当然是针对我们这种类似想法的,即不仅允许孩子们在规则下自由的玩闹--爱与自由,也应该允许孩子们参与到规则的制定和讨论之中--规则和平等。(呵呵,偷了孙瑞雪的词)。下面引号是摘自薛涌文章,我表示赞同的:“劳动阶层的家教偏向于权威式的、更多地使用体罚和命令,中产阶层的家教则更接近我所谓的“常青藤原则”:讲究说理、在具体环境中善于运用抽象的原则来指导具体的行为。”“劳动阶层更注重孩子态度上的恭敬,中产阶层则注意培养孩子内化的行为准则。”“这种平等的关系,使孩子从小就有一种讨论的习惯,培养了他们把具体的事务归纳成抽象原则、或者将抽象原则运用于具体事务的能力,构成了常青藤教育的基础。”
  • “讨论的习惯” “把具体的事务归纳成抽象原则、或者将抽象原则运用于具体事务的能力”,这句话说的有点深,其实很简单,就是=制定规则和应用规则因为我是学数学的,所以知道这种习惯和这种能力对现代科研人员的重要性。
  • 另外,我一直对国外幼儿园这种批评小孩的手段“Time out”,即离群,在某个地方坐一下。心里有个嘀咕,觉得其实更残忍(如果我是一个小孩的话)。但是,这种做法,起码比打、骂好吧,对吧。而且,对于幼儿园这种群体活动来说,难道能找到一种更好的批评手段吗。在家里,后来我们发展了一套适合家庭的批评方式,不采用国外的那种“Time out 坐板凳”方式。可惜这个方式好像只适合在家里使用。不过,还是把链接放过来,让老师和家长们指教:明确的规则 合适的惩罚--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e27f1b01000bdf.html大致意思是,建立了一套分级批评制度,最轻的批评就是“扣鼻子”,再严重就是“挠痒痒”,因为使用这两个,感觉问题也解决了,小孩子也不会留下伤害自尊心的后遗症。其实,批评的目的,不过是让小孩子知道这样做不对,让他服软。既然他承认错了,愿意接受“扣鼻子”、“挠痒痒”的惩罚了,就是服软了。目的已经到达,同时又不让他伤害到自尊。所以,想出这个办法后,发现效果非常好。不过,这个办法好像只适合在家里用,幼儿园人太多了,可能不太适合用上。不过我还是觉得“Time out”对于小孩子来说,还是一种很严重的惩罚,最好放在批评分级制度的最后几级,作为最严重的惩罚手段。在其之前,应该有几种明晰的、较轻的批评手段。不知道,这方面幼儿教育专家们有没有探索出比较成功的方案。老师们和家长们如有知道,请给出参考。另外,说一句,这个花儿朵朵的每周碎碎谈真是好啊,形式好,文笔好,北京还真是藏龙卧虎之地,花这些钱,上这样的幼儿园,值。
  • ...12 more annotations...
  • “讨论的习惯” “把具体的事务归纳成抽象原则、或者将抽象原则运用于具体事务的能力”,这句话说的有点深,其实很简单,就是=制定规则和应用规则因为我是学数学的,所以知道这种习惯和这种能力对现代科研人员的重要性。
  • “周四玩沙的时候,他很认真的对我说:老师,以后我们不第一次就坐在那里好吗,第五次第六次再坐好吗?我的心跟着软了一下,差点答应他。”呵呵,这是可可丁思维发展的一个阶段,最近,她妈妈跟讲,现在他喜欢尝试跟大人们“讨价还价”。根据传统的方法,一般大人应该坚守住自己的规则,不允许孩子们“讨价还价”。不过我跟可可丁妈妈讲,我们应该给孩子这样的权利,因为这是他发展自己头脑思维的一个过程。如果把这个过程打断了,虽然最终他也会去遵守大人的规则了,但是却会丧失自己的创造性动力。所以,大多数“规则”上的“讨价还价”,我还是让可可丁妈妈容许可可丁的创造发挥、互相讨论的。不过还好,妈妈讲,可可丁只要经过讨论,规则最终确定下来后,就确实能够去遵守。在薛涌的博客上,正在连播他的著作“一岁就上常青藤”。摘抄几段,我觉得好的,当然是针对我们这种类似想法的,即不仅允许孩子们在规则下自由的玩闹--爱与自由,也应该允许孩子们参与到规则的制定和讨论之中--规则和平等。(呵呵,偷了孙瑞雪的词)。下面引号是摘自薛涌文章,我表示赞同的:“劳动阶层的家教偏向于权威式的、更多地使用体罚和命令,中产阶层的家教则更接近我所谓的“常青藤原则”:讲究说理、在具体环境中善于运用抽象的原则来指导具体的行为。”“劳动阶层更注重孩子态度上的恭敬,中产阶层则注意培养孩子内化的行为准则。”“这种平等的关系,使孩子从小就有一种讨论的习惯,培养了他们把具体的事务归纳成抽象原则、或者将抽象原则运用于具体事务的能力,构成了常青藤教育的基础。”
  • “讨论的习惯” “把具体的事务归纳成抽象原则、或者将抽象原则运用于具体事务的能力”,这句话说的有点深,其实很简单,就是=制定规则和应用规则因为我是学数学的,所以知道这种习惯和这种能力对现代科研人员的重要性。
  • “讨论的习惯” “把具体的事务归纳成抽象原则、或者将抽象原则运用于具体事务的能力”,这句话说的有点深,其实很简单,就是=制定规则和应用规则因为我是学数学的,所以知道这种习惯和这种能力对现代科研人员的重要性。
  • 非常欣赏李野老师的感悟和文笔
  • 秋香老师说,0—7岁的孩子具有了物质的身体,但是他们的精神灵心还处在飞翔的状态,那些现实具体的要求得等到这些飞翔的天使们降落到坚实的大地上才有可能。到那时侯,他们的画中,云在天上飘,河在地上流,万物清明,各就其位
  • 开园快一个月了。这些孩子、这些老师和这些的房子、玩具、食物一起都有了交流和联系。一些新的关系在慢慢的生长,开始象蛛网一样纤细,最终会如绳索一样坚实。
  • 可可丁的眼睛里有了新的内容,因为和人在一起就要有摩擦。他已经不象路路那样懵懂,他开始在慢慢的清醒过来,知道有的时候小朋友并不是那么友好,知道自己拿到的饼就要吃完,也知道了自己搭好了舞台可能一个人都不来看。
  • 萌萌每天早晨六点十分准时醒来,开始准备和妈妈上班,孩子的意志力可以这样强,让我们大人很多的游移和彷徨统统都可以抛开。
  • 院子里沙坑旁有一个小木桩,我们会请扬沙的孩子到那里坐一会。可可丁不幸成为第一个。他接下来两天都有点不那么开心,周四玩沙的时候,他很认真的对我说:老师,以后我们不第一次就坐在那里好吗,第五次第六次再坐好吗?我的心跟着软了一下,差点答应他。
  • arithwsun: 2009-03-15 05:53:23 “周四玩沙的时候,他很认真的对我说:老师,以后我们不第一次就坐在那里好吗,第五次第六次再坐好吗?我的心跟着软了一下,差点答应他。”呵呵,这是可可丁思维发展的一个阶段,最近,她妈妈跟讲,现在他喜欢尝试跟大人们“讨价还价”。根据传统的方法,一般大人应该坚守住自己的规则,不允许孩子们“讨价还价”。不过我跟可可丁妈妈讲,我们应该给孩子这样的权利,因为这是他发展自己头脑思维的一个过程。如果把这个过程打断了,虽然最终他也会去遵守大人的规则了,但是却会丧失自己的创造性动力。所以,大多数“规则”上的“讨价还价”,我还是让可可丁妈妈容许可可丁的创造发挥、互相讨论的。不过还好,妈妈讲,可可丁只要经过讨论,规则最终确定下来后,就确实能够去遵守。在薛涌的博客上,正在连播他的著作“一岁就上常青藤”。摘抄几段,我觉得好的,当然是针对我们这种类似想法的,即不仅允许孩子们在规则下自由的玩闹--爱与自由,也应该允许孩子们参与到规则的制定和讨论之中--规则和平等。(呵呵,偷了孙瑞雪的词)。下面引号是摘自薛涌文章,我表示赞同的:“劳动阶层的家教偏向于权威式的、更多地使用体罚和命令,中产阶层的家教则更接近我所谓的“常青藤原则”:讲究说理、在具体环境中善于运用抽象的原则来指导具体的行为。”“劳动阶层更注重孩子态度上的恭敬,中产阶层则注意培养孩子内化的行为准则。”“这种平等的关系,使孩子从小就有一种讨论的习惯,培养了他们把具体的事务归纳成抽象原则、或者将抽象原则运用于具体事务的能力,构成了常青藤教育的基础。”
  • “讨论的习惯” “把具体的事务归纳成抽象原则、或者将抽象原则运用于具体事务的能力”,这句话说的有点深,其实很简单,就是=制定规则和应用规则因为我是学数学的,所以知道这种习惯和这种能力对现代科研人员的重要性。
arithwsun arithwsun

千万别低估了孩子――女儿的钢琴课_薛涌_新浪博客 - 0 views

  • 都说俄国老师的训练“残酷”,看来是百闻不如一见。那一天,我们看到了难以置信的一幕。女儿刚刚坐定,他自己就连弹了四首巴赫,仿佛是开钢琴演奏会。等弹完了,他问女儿喜欢哪首。女儿点了第三首。他马上说:“这首是最难的。好,你就从这首开始弹。”我和妻子面面相觑:这不是开玩笑吗?一个八岁的孩子,没有什么训练,怎么能弹这种音乐会里的独奏曲目?果然,女儿刚上来,手都不知道往哪里放。于是他给示范,甚至干脆把女儿的手指摆在某个琴键上。十分钟后,女儿居然开始弹起来。不知不觉,一个小时过去。以前女儿学琴,从来是半小时的课。因为孩子的注意力不可能集中那么长时间。前几天和那位美国老师上课时,她因为注意力不集中,竟从琴凳上掉下来。可是这次。她竟能自始至终全神贯注。下课一出门,她就要求要跟这个老师学。回家观察,她象换了一个人,竟能一天练一个小时。看到这种变化,我们当机立断,改投到俄国老师门下。  
  • 孩子对成人而言,永远是个迷。而且孩子越小就越不容易理解。我们的女儿是我们夫妻从小自己带大的,从不离开她一步。但是,这次事情告诉我:即使是这样,我们对她的了解还是有限。她有自己的欲求和意志,但是表达不出来,甚至自己也意识不到。只有这样多试,看她对不同的环境和挑战是什么反应,才能明白她究竟要什么。那位印度裔老师和美国老师,一个严格一个活泼,但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她们事先有一套自己的东西,以不变应万变。最终只能把大人的东西强加于孩子身上。这位俄国老师,则先让女儿说要什么,看她怎么弹,然后作出自己的反应。这更接近于我所谓的“常青藤原则”。难怪他一下子激发了女儿对钢琴的热情。  
  • 我们都希望教育要以孩子为中心。但是,当我们形成一套关于孩子的成见后,教育就不是以孩子为中心,而成了以家长或老师为中心。那些越是觉得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家长,就越容易掉进这样的陷阱。“常青藤原则”要求家长不停地和孩子对话,观察孩子对各种事务的反应,然后再发展出自己的对策。这一过程,不仅是孩子会学到许多,家长也会学到许多。
arithwsun arithwsun

常青藤的第一课_薛涌:反智的书生_新浪博客 - 0 views

  • “一哭就抱”是常青藤教育的起点。
  • “一哭就抱”的原则,有父母的感情在,但更是从婴儿的角度建立的。试想:婴儿在掌握基本的语言之前,和父母唯一的交流就是啼哭。她哭你置之不理、让她自己闭嘴、“培养其独立性”,这其实是阻碍了她和父母的交流。“一哭就抱”,则让她感到自己唯一拥有的交流工具非常有效,鼓励她频频使用这一工具,增加了她和大人的互动。婴
  • 她上的第一个日本幼儿园条件不太好,老师人手不够。一位老师在她的日志上写道:“她看着老师忙得不可开交,就躺在自己的床上不作声。一旦她看见老师放下别的孩子、空出手来,她哇地一下就哭起来。老师赶紧就得抱她。”这是她四个月时的行为。十四个月时在机场那一幕,她好象是一下子被陌生人从父母手中抢走,但她竟“决定”不哭!看来,孩子从很小就会审时度势、自觉地使用自己的沟通工具。
  • ...2 more annotations...
  • 我们也常常听说,从小得宠的孩子,一般都比较聪明;被管教过严的孩子,则往往不那么机灵。
  • 这一点,我对薛涌的做法非常赞成。小孩在语言期之前,如何对待他的苦恼,和语言期之后,我想应该是不同的。在语言期之前,一定得是有求必应,有哭必抱,而语言期到了,会说话了,则要开始逐渐脱离这一个规则,逐渐地哭也不抱了,必须首先说出来,而且得有道理出来,才能满足小孩的要求。这一点不知薛涌意识到没,所以他这里的“有哭比抱”应该是有前提条件的,且观下文连载吧。当然他也可以借此例子,来表达他所说的一种“内在的/抽象的规则”,这本书一定是要买的,不过,最近忙,先看连载,也很不错。
arithwsun arithwsun

不平等的童年_薛涌:反智的书生_新浪博客 - 0 views

  • 劳动阶层的家教偏向于权威式的、更多地使用体罚和命令,中产阶层的家教则更接近我所谓的“常青藤原则”:讲究说理、在具体环境中善于运用抽象的原则来指导具体的行为。
  • 劳动阶层更注重孩子态度上的恭敬,中产阶层则注意培养孩子内化的行为准则。
  • 美国的社会学家Annette Lareau几年前深入这两个阶层的家庭进行了实地观察,出版了《不平等的童年》一书,进一步证实了前辈的结论。
  • ...2 more annotations...
  • 这种平等的关系,使孩子从小就有一种讨论的习惯,培养了他们把具体的事务归纳成抽象原则、或者将抽象原则运用于具体事务的能力,构成了常青藤教育的基础。
  • 这些学生总是你讲什么听什么,很少有人提问。有的人一说话人就慌,连个简单的句子就讲不完整。
arithwsun arithwsun

《从一岁上常青藤》导读_薛涌:反智的书生_新浪博客 - 0 views

  •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检讨一下美国高等教育最近的发展。众所周知,哈佛大学在过去几年,一直给家庭年收入在六万美元以下的孩子免费上哈佛的机会,2007年底又突然宣布:进一步减免中高产阶层的教育费用。从2008年起,年收入在十二万到十八万美元的家庭,只需用家庭收入的十分之一支付子女上哈佛的费用(包括学费、杂费、和食宿费)。十二万以下的家庭则支付的比例更小。有人算了一笔账:如果哈佛彻底实行免费教育(即包了学生的学费、杂费、和食宿费)的话,等于一年放弃了十五亿美元的收入。但是,哈佛2006年自己的“小金库”(即所谓的“捐助基金”)在股市中的回报就是将近七十亿美元。这十五亿对哈佛实在是九牛一毫。另一方面,美国的有关法律规定,各种基金会必须每年花掉基金的5%以上才能享受非赢利组织的免税待遇,但大学的捐助基金不在此列。国会目前正在讨论有关立法,要把大学涵盖在这5%的规矩之内。哈佛的捐助基金达350亿美元,2006年增值23%,但目前每年仅花掉4.3%,离5%的要求还相差甚远,需要想办法把钱花出去。其他常青藤也都大同小异。所以,《华尔街日报》上有人预测,用不了多久,年收入二十万美元以下的家庭,也就是美国95%以上的家庭,送孩子上常青藤这样的一流学府会免费。但是,一般的大学没有这样的捐助基金,财政困难,不得不开源节流,雇用临时教师削减费用,同时增加学费填补财政赤字,可能造成教育质量下降、费用提高。结果可能会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上最好的大学免费,上次好的大学便宜,上差的大学反而最贵。这就好比豪华的“悍马”免费,普通的日本车便宜,土造的国产小排放辆最贵。
  • 另外,我通过一系列颇为权威的经验实证研究,展示了一些流行的智力开发不仅无法提高孩子的智商,反而阻碍了孩子的智力发展,并特别指出了过早开始阅读训练的坏处,希望家长警觉。
arithwsun arithwsun

饿了嘟嘟一晚--是不是我们太狠心?_明净_新浪博客 - 0 views

  • 首先,我很奇怪,为什么爸妈会提出“现在不吃,以后就不能吃”的前提。其次,我认为,以饥饿感来衡量人们尤其是孩子的诚信度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即便是成人,对自己的饥饿感也很难把握。
  • 『首先,我很奇怪,为什么爸妈会提出“现在不吃,以后就不能吃”的前提。其次,我认为,以饥饿感来衡量人们尤其是孩子的诚信度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即便是成人,对自己的饥饿感也很难把握。』是啊,我也赞同这位博友的话。实际上,是博主自己把小孩子往这个规则上引过去的,小孩子不知道什么,当然就同意了。对待孩子,不应该使用过于“刚性”的规则。其实,当时饭桌上什么都不说就是了,等她饿了再稍微补充一点就行了。如果这种事情经常发生,再反思一下原因,如冷饮之类就是了。
  • 博主的“刚性”规则的做法,不见得利于孩子的成长,等她长大了,她是否也会以这种刚性的规则,来要求自己的孩子。博主可看看薛涌博客上的一些探讨,其中涉及“规则”的一些语句如下,我觉得挺好的:“劳动阶层的家教偏向于权威式的、更多地使用体罚和命令,中产阶层的家教则更接近我所谓的“常青藤原则”:讲究说理、在具体环境中善于运用抽象的原则来指导具体的行为。”“劳动阶层更注重孩子态度上的恭敬,中产阶层则注意培养孩子内化的行为准则。”“这种平等的关系,使孩子从小就有一种讨论的习惯,培养了他们把具体的事务归纳成抽象原则、或者将抽象原则运用于具体事务的能力,构成了常青藤教育的基础。”因此,博主这种“因事设规”,即时起意的做法,并不是很好。应该跟孩子商量一个基本的规范,他也确实能同意遵守的,只要他未触犯那些规范,就不应该受到大人的强迫以致哭哭闹闹。所以,实际上“规则”更多地是给大人设的,“大人的权力”应该受到限制。
  • ...3 more annotations...
  • 博主此帖的行为,就是以大人的权力,行不讲理的行为。美其名曰,让小孩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如果孩子接受了博主这种思维方式,方才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悲哀。她会形成只接受“规则”的权威,谁有权就谁有理的思维方式,而忽略了人性的内在的需求。
  • 新浪网友: 2009-06-16 05:48:03 『博主:。。。不会有这样的愤愤感受了』你可能对别人的感受有错误的估计,那些文字应该还都是善意的,也无愤愤之词。不管你以前的做法,你这件事情处理的不好,你对指出的问题,并未做出正面的回应,1. 设定规则,不能临时起意,因事设规。2. 规则不是来源于大人的权威,实际上好的育儿规则往往是用来限制大人的权力的。您的回复,只是在找些话来,以表明自己的正面形象,这是“过度防卫”的表现。让自己丧失思考此问题的机会,我想,你把这件事情放到网上,肯定内心是觉得这样做有不妥当的地方的,如果完全正确,你也不需放到网上征求别人同意了。一个人应该听从自己内心的直觉,然后用理智把它想清楚。既然内心已经感觉出这件事情有问题了,那就好好放下自己的囿见,把它想清楚。
  • 新浪网友: 2009-06-13 09:37:02   这样的孩子,一般长大后,理科成绩会差些,喜欢学习时死记硬背,因为他们小时候对于“规则”就未形成良好的习惯:“这种平等的关系,使孩子从小就有一种讨论的习惯,培养了他们把具体的事务归纳成抽象原则、或者将抽象原则运用于具体事务的能力,构成了常青藤教育的基础。” 博主回复: 2009-06-15 17:41:12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待育儿问题以及对我这篇文字的认真态度。不知道这位网友是否看过俺其他的育儿博文,看过再看这篇,或者就不会有这样的愤愤感受了——当然,也许我又是自以为是想当然了。我自己从小是在无数刚性的规则中长大的(无产阶级式的,当时的中国中产阶级是稀缺人群。),所以在这方面更注意避免走绝对化的道路,否则也不会在此文中和各位网友探讨此时此处是否需要如此讲原则了。我在这点上,是相当的“崇洋媚外”。当然,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民主。这点西方学者或者薛涌先生这样的民主人士也该赞同吧。关于孩子吃饭,无数家长头疼,而我正是以“刚柔相济”(不好意思,给自己戴高帽了),使得这几乎不是一个问题。不过在此文中你只能看到刚,至于柔的,以前有过很多记录,恕不赘述,呵呵。我的孩子,无论她将来哪方面的知识技能不够出色,我都不会强求她出人头地,我只希望她无论在社会的哪个阶层,都能够有内心的安宁和坚定。所以对宣扬所谓“成功”理念的一些教育做法,我持保留意见。如果有什么其他意见,欢迎补充。
arithwsun arithwsun

让孩子面对观众_薛涌_新浪博客 - 0 views

  • 我认为,和美国的教育相比,中国的教育的两大阙失,一是轻体育,一是轻表演。
  • 目前在我的大学里教书的一个同事嘲笑说:“有些父母,在孩子出生前就已经给孩子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人生计划。至于孩子喜欢不喜欢这种被家长设计出来的人生,他们才不在乎呢。仿佛孩子的一生都是属于父母的。”她教育孩子的哲学则正好相反:只要孩子幸福,她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 首先,在常青藤乃至美国的绝大部分大学里,专业可以任意选,甚至选了以后还可以随便换(只要你能完成新专业的课程要求)。学生从来都是被鼓励追逐自己的兴趣的。我曾和同事一起给学生作选专业的咨询。一位学生来到我们这里,说她喜欢历史,但拿不定主意是否应该选历史作自己的专业。我的系主任对她说:“现在的大学教育是基本素质教育。以后你的雇主,也要看你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素质,未必是具体技能。因为现在的技术发展这么快,具体技能往往要在岗位上现学。人家要看你是不是这块材料。你在大学选择自己的兴趣作为专业,一般表现会好得多,成绩也容易出众。这样,未来的雇主就会把你看作是一个有能力的人。”
  • ...5 more annotations...
  • 一个人的成长,必须经历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她或他要干自己最喜欢的事情,看看到底能干成什么样子。这是一个人能力的水准。也许她或他日后会改行,但为追求自己的理想进行的奋斗,会发展出一个成功者所必须有的关键性素质。
  • 家长最不应该作的事情,就是在孩子梦想着干自己最喜欢干的事情时武断地说“不!”
  • 这种舞台感,成为我们教育女儿的一个重要部分。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受关注多的孩子,各方面表现都好。
  • 这样负责、自我克制、为了追求自己的目标而牺牲眼前享乐的品性,正是她未来成功所需要的。
  • 这也是“常青藤原则”的好处:家长和孩子的关系相对平等,家长对孩子有事从来都是磋商、讨论,很少有强制性的指令。这样,即使家长和孩子的意见不一致,孩子也不感觉到自己受压制。
arithwsun arithwsun

让大人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让孩子从大人的角度看问题_薛涌_新浪博客 - 0 views

  • 比如几年前一个女大学生应聘,说好自己什么工作都可以干。但等雇主问她能不能扫地时,她勃然大怒,说对方侮辱她的人格、不尊重人才。她就是不能想想:企业要创业,就得招开创型人才,不能请一个坐享其成的“姑奶奶”在舒适的办公室里拿白领的工资。开创性人才,应该懂得创业艰难,扫地、拉车可能都要自己来。
  • 不过,实行“常青藤原则”,有两个问题必须解决:第一,大人和老师如何从孩子的眼光中看世界;第二,孩子如何从大人的立场想问题。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师生、家长和孩子之间就无法对话,“讨论班”也开不起来,最终还会产生代沟。许多孩子到了青春期就拒绝和父母交流思想,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 在他看来,使用成语过多是思想懒惰、缺乏原创的标志。
  • ...7 more annotations...
  • 而中国人使用的成语实在太滥,甚至被用来当学问炫耀,其实大部分是这种陈辞滥调,其作用无非是把人的思维定式进一步凝固、僵化。
  • 比如我们的女儿在幼儿园中就开始学习道德,起点是“黄金戒律”,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然孔子说过一模一样的话,我们的教育却不是从这里开始,更不是从生活中开始。
  • 当你和其他孩子都想要一个玩具怎么办?成人世界中的利益冲突,在孩子的小世界里也都能展示出来。于是,老师就会这样启发孩子:“亚当把你推倒了,你摔痛了。这样很不好。老师要批评他。但是,既然你不喜欢被别人推,你是否应该推别人呢?别的小朋友摔倒了是否也痛呢?”“你和安妮都想要这个娃娃。她一把给抢走了,你哭了。可是,如果你一把抢走了,她是否也会哭呢?”
  • 那是一个深冬的早晨,在一个犹太社区中心健身房外的走廊里,一个两岁左右的男孩突然大发脾气:他一下子趴到地下,又哭又叫,两脚乱踢、两手乱抓。当母亲的一句话也不说,放下手里的包袱,先蹲下来,再坐下,后来索性全身趴在地上,使她的头和儿子的头成了一个水平线,两个人的鼻子也碰到了一起。走廊里来来往往的人很多,大家都小心地绕开他们,尽量不去注意他们;他们俩个趴在地下,也都旁若无人。最后,孩子脸上的愤怒慢慢消失、显露出平静,哭叫声变成了耳语,终于把哭红的小脸靠在地板上,他的妈妈也同样把自己的脸靠在地板上。他们又这样呆了两三分钟:孩子看着周围的腿、脚、陌生人看他的目光,母亲也跟着一起看。孩子看母亲,母亲就看孩子。最后孩子坐起来,母亲也坐起来。孩子站起来,母亲也站起来。母亲拿起丢下的包袱,向孩子伸出手来。孩子抓住了母亲的手。两人一起走过了长长的走廊,到了停车场。母亲打开车门,把孩子放在儿童座上扣好,亲了一下他的额头。孩子的情绪已经变得非常安稳甜蜜。而在这整个过程中,当母亲的居然没有说一句话。在一旁一直跟踪观察他们的作者,简直要情不自禁地为这位母亲鼓掌!
  • 我现在在美国的大学教中国历史时,面对的是同样年轻、对中国“无知”的学生。不过我一直对他们说:“虽然我在中国生活了三十三年,而且是历史学博士,但是,我在教你们中国历史的过程中,期待着从你们那里学到东西。这并不是因为你们关于中国的知识比我多。而是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不可重复的。你不可能在这个世界上找到另外一个和你一模一样的生命。你独特的生命、独特的经历,塑造了你独特的视角。通过这个视角,你也应该看到从别的视角看不到的东西。这就是你应该教给我的东西。”
  • 不过,在家长、老师学习从孩子或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时,孩子或学生也应该学会从家长、老师的角度来理解世界。否则,孩子就变得自我中心、觉得世界上只有他们的想法才重要。我们的价值观念,也不可能一代一代传下去。
  • 八、美国中小学的学生在学校内发生了意外伤害,他们怎么认定责任?比如,学生受了伤,或者自杀等。是学校承担?是教师承担? 
arithwsun arithwsun

读《一岁就上常青藤》 网上书评二则_薛涌_新浪博客 - 0 views

  • 薛涌从心理学角度指出了体罚的负面影响:第一,孩子 接受暴力原则,长大了会欺负人。第二,从体罚中,孩子知道大个子可以欺负小个子,以后在外面碰到大个子,就会有恐惧感,觉得人家可以合理地欺负自己,影响 其自信心。
arithwsun arithwsun

常青藤式的幼儿园――兼论孩子不必早读书_薛涌_新浪博客 - 0 views

  • ,这个幼儿园执行了非常严格的规矩:坚决不教孩子语文算术。我们开始时还就此提出异议,院长则特地解释了他们的教育哲学:在学前阶段,孩子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是发展感情和社会技能,即怎么和别人相处、怎么在陌生人的环境中保持情绪的稳定,而非读写算术的能力。当一、两岁的孩子离开父母到了幼儿园时,这个孩子就等于走向了社会。从大人的眼光看,她不过是要对付另外五个小朋友、两个老师。但对一个幼小的孩子而言,这几个人构成了一个“大世界”;要理解和适应这个“大世界”,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而孩子在这一阶段的生活经验不需要读写、算术等技能。从理论化的语言来表述,读算这种学术性技能是理解超出我们的直接经验范围的世界的工具。在孩子连身边的世界还不能充分理解时,当然不需要这种技能,大人也不应该把孩子不需要的技能强制塞到她手里。当感情和社会技能还发展不充分、不稳定时,让孩子学读写算数,很可能会给他们带来挫折感。在挫折感中学习明明和自己生活不相关的东西,自然导致了厌倦。最后,孩子不仅读写算术没学多少,感情和社会能力也发育不成熟。感情上不稳定,社会技巧的缺乏,则使孩子对付不了自己的生存环境,在上学后成为影响其学业的最大因素。我在后面讨论早期教育和智商问题时将进一步指出,现代一系列新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在五岁以前开始阅读的孩子,日后的阅读发展反而比较慢。
  • 从这个角度看,那些智力开发型的幼儿园常常是最有害的。许多家长温文尔雅,家教很好,但孩子在集体中则脾气暴戾反叛,很难管教。这里的一大原因,就是孩子太小,语言也有限,有了挫折感无法通过语言表达,就用行动来表达。幼儿园如果不照顾孩子这种感情发育的特殊需要,一味强调智力开发,孩子的挫折感就可能更强,乃至上了学后感情不稳定,不知道如何和别人合作,最后触犯许多同伴,陷于孤立,性格变得更加焦躁。
arithwsun arithwsun

孩子中的政治与权力_薛涌_新浪博客 - 0 views

  • 这个小小的游乐场,不知道有多少这样的俱乐部。孩子们自由活动的时间有限,不能什么俱乐部都参加,所以俱乐部之间就要竞争。你想当头,就得发起一个俱乐部,并能把持俱乐部的领导权。同时,你要能吸引人来参加。如果最后成了光杆司令,俱乐部就失败了。可想而知,成为领袖要有几个条件。第一,你自己要比较人气,人家愿意和你玩儿。第二,你发起的俱乐部要比较有意思,能够吸引人。第三,你要比较能干,会管理,能服人。那个奥莉维娅,就是这么一个人物。女儿说,她常常带一些小东西分给小朋友,而且主意特别多,许多孩子都喜欢和她玩。另外,我们还参加了一个包括她父母在内的家长俱乐部,大家凑在一起,当着孩子的面,夸奖孩子作的好事。奥莉维娅的母亲讲起自己的女儿来说:“一次,奥莉维娅组织一个音乐剧,在开始时,她特地停下录音机里的音乐,问大家是否都能跟上。这显示了她对别人的关心,显示了她的领袖才能。”
  • 这些孩子都懂得,自己是不是领袖,不在于老师怎么评价,而在于自己的小伙伴们是否认同。一个领袖,必须能照顾他人的利益,给大家带来福利。象奥莉维娅的母亲这样的家长,平时也潜移默化地鼓励这样的行为。
arithwsun arithwsun

教理财,更要培养领袖的素质_薛涌_新浪博客 - 0 views

  • 女儿最让我骄傲的地方,是她不管对钱财如何有兴趣,最后总能超越自己,想到如何帮助别人。这种利他主义的精神,是界定成功的更高面向。我在大学里教历史,许多学生来自商学院,一心想做生意,对历史烦得不行,觉得和他们的生活一点关系没有。我常常这样对他们讲:“如果你一生只关心你的下一张工资单,你这一辈子就很可能在为自己下一张工资单的忧虑中度过。你很难成功。如果你的兴趣和关注的问题超出了自己的这些直接的利益和经验,多想想别人、多想想世界,你就可能成为你们这一代中的领袖。显而易见:人们不可能选择一个只关心自己工资单的人当领袖。你必须通过关心别人、给别人谋福利,进而获得别人的认同和拥戴,成为他们的领袖,同时也获得个人的成功。”
1 - 12 of 12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