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ChildTeach group/ Group items tagged featured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arithwsun arithwsun

让孩子面对观众_薛涌_新浪博客 - 0 views

  • 我认为,和美国的教育相比,中国的教育的两大阙失,一是轻体育,一是轻表演。
  • 目前在我的大学里教书的一个同事嘲笑说:“有些父母,在孩子出生前就已经给孩子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人生计划。至于孩子喜欢不喜欢这种被家长设计出来的人生,他们才不在乎呢。仿佛孩子的一生都是属于父母的。”她教育孩子的哲学则正好相反:只要孩子幸福,她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 首先,在常青藤乃至美国的绝大部分大学里,专业可以任意选,甚至选了以后还可以随便换(只要你能完成新专业的课程要求)。学生从来都是被鼓励追逐自己的兴趣的。我曾和同事一起给学生作选专业的咨询。一位学生来到我们这里,说她喜欢历史,但拿不定主意是否应该选历史作自己的专业。我的系主任对她说:“现在的大学教育是基本素质教育。以后你的雇主,也要看你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素质,未必是具体技能。因为现在的技术发展这么快,具体技能往往要在岗位上现学。人家要看你是不是这块材料。你在大学选择自己的兴趣作为专业,一般表现会好得多,成绩也容易出众。这样,未来的雇主就会把你看作是一个有能力的人。”
  • ...5 more annotations...
  • 一个人的成长,必须经历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她或他要干自己最喜欢的事情,看看到底能干成什么样子。这是一个人能力的水准。也许她或他日后会改行,但为追求自己的理想进行的奋斗,会发展出一个成功者所必须有的关键性素质。
  • 家长最不应该作的事情,就是在孩子梦想着干自己最喜欢干的事情时武断地说“不!”
  • 这种舞台感,成为我们教育女儿的一个重要部分。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受关注多的孩子,各方面表现都好。
  • 这样负责、自我克制、为了追求自己的目标而牺牲眼前享乐的品性,正是她未来成功所需要的。
  • 这也是“常青藤原则”的好处:家长和孩子的关系相对平等,家长对孩子有事从来都是磋商、讨论,很少有强制性的指令。这样,即使家长和孩子的意见不一致,孩子也不感觉到自己受压制。
arithwsun arithwsun

母女之间的一次"悄悄话"_懒妈友童_新浪博客 - 0 views

  • 今天胡萍老师在儿童性教育讲座中,专门讲到了孩子的“婚姻敏感期”,还举了一些例子,比如有个小女孩和小男孩“结婚”后,小男孩和别的女孩讲话,这个女孩就吃醋了,等等。胡老师说,孩子在婚姻敏感期的经历,就是在为今后长大成人后的情感和婚姻经历积累经验的。有的妈妈觉得孩子谈“结婚”就是早恋,怕孩子变坏,其实儿童期的孩子,尚不具备性能力,这个时候是不会出问题的,而且,在儿童时期积累的经验,能够让孩子在今后真正的情感和婚姻生活中受益。如果幼儿园阶段束缚了孩子的自由交往,或者整天只让孩子面对书本学习,会造成孩子在交往方面的经验很匮乏,成人后在社交和婚姻中都很可能出问题。
  • 而是帮助好好认识到她的错误行为的后果、以及表达心情的正确做法——用语言沟通。
arithwsun arithwsun

明确的规则 合适的惩罚_娃娃妈妈_新浪博客 - 0 views

  • 这种语言上的确认,其实对这么大的小孩是很管用的。只要他语言上确认了对和错,以后的行为上,他也不会出离多少。即使出离了,那时候大人处理起来也非常容易,不会导致大哭大闹。  
arithwsun arithwsun

这一周的事情·碎碎谈(3月9日--3月13日)_快乐园丁_新浪博客 - 0 views

  • “周四玩沙的时候,他很认真的对我说:老师,以后我们不第一次就坐在那里好吗,第五次第六次再坐好吗?我的心跟着软了一下,差点答应他。”呵呵,这是可可丁思维发展的一个阶段,最近,她妈妈跟讲,现在他喜欢尝试跟大人们“讨价还价”。根据传统的方法,一般大人应该坚守住自己的规则,不允许孩子们“讨价还价”。不过我跟可可丁妈妈讲,我们应该给孩子这样的权利,因为这是他发展自己头脑思维的一个过程。如果把这个过程打断了,虽然最终他也会去遵守大人的规则了,但是却会丧失自己的创造性动力。所以,大多数“规则”上的“讨价还价”,我还是让可可丁妈妈容许可可丁的创造发挥、互相讨论的。不过还好,妈妈讲,可可丁只要经过讨论,规则最终确定下来后,就确实能够去遵守。在薛涌的博客上,正在连播他的著作“一岁就上常青藤”。摘抄几段,我觉得好的,当然是针对我们这种类似想法的,即不仅允许孩子们在规则下自由的玩闹--爱与自由,也应该允许孩子们参与到规则的制定和讨论之中--规则和平等。(呵呵,偷了孙瑞雪的词)。下面引号是摘自薛涌文章,我表示赞同的:“劳动阶层的家教偏向于权威式的、更多地使用体罚和命令,中产阶层的家教则更接近我所谓的“常青藤原则”:讲究说理、在具体环境中善于运用抽象的原则来指导具体的行为。”“劳动阶层更注重孩子态度上的恭敬,中产阶层则注意培养孩子内化的行为准则。”“这种平等的关系,使孩子从小就有一种讨论的习惯,培养了他们把具体的事务归纳成抽象原则、或者将抽象原则运用于具体事务的能力,构成了常青藤教育的基础。”
  • “讨论的习惯” “把具体的事务归纳成抽象原则、或者将抽象原则运用于具体事务的能力”,这句话说的有点深,其实很简单,就是=制定规则和应用规则因为我是学数学的,所以知道这种习惯和这种能力对现代科研人员的重要性。
  • 另外,我一直对国外幼儿园这种批评小孩的手段“Time out”,即离群,在某个地方坐一下。心里有个嘀咕,觉得其实更残忍(如果我是一个小孩的话)。但是,这种做法,起码比打、骂好吧,对吧。而且,对于幼儿园这种群体活动来说,难道能找到一种更好的批评手段吗。在家里,后来我们发展了一套适合家庭的批评方式,不采用国外的那种“Time out 坐板凳”方式。可惜这个方式好像只适合在家里使用。不过,还是把链接放过来,让老师和家长们指教:明确的规则 合适的惩罚--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e27f1b01000bdf.html大致意思是,建立了一套分级批评制度,最轻的批评就是“扣鼻子”,再严重就是“挠痒痒”,因为使用这两个,感觉问题也解决了,小孩子也不会留下伤害自尊心的后遗症。其实,批评的目的,不过是让小孩子知道这样做不对,让他服软。既然他承认错了,愿意接受“扣鼻子”、“挠痒痒”的惩罚了,就是服软了。目的已经到达,同时又不让他伤害到自尊。所以,想出这个办法后,发现效果非常好。不过,这个办法好像只适合在家里用,幼儿园人太多了,可能不太适合用上。不过我还是觉得“Time out”对于小孩子来说,还是一种很严重的惩罚,最好放在批评分级制度的最后几级,作为最严重的惩罚手段。在其之前,应该有几种明晰的、较轻的批评手段。不知道,这方面幼儿教育专家们有没有探索出比较成功的方案。老师们和家长们如有知道,请给出参考。另外,说一句,这个花儿朵朵的每周碎碎谈真是好啊,形式好,文笔好,北京还真是藏龙卧虎之地,花这些钱,上这样的幼儿园,值。
  • ...12 more annotations...
  • “讨论的习惯” “把具体的事务归纳成抽象原则、或者将抽象原则运用于具体事务的能力”,这句话说的有点深,其实很简单,就是=制定规则和应用规则因为我是学数学的,所以知道这种习惯和这种能力对现代科研人员的重要性。
  • “周四玩沙的时候,他很认真的对我说:老师,以后我们不第一次就坐在那里好吗,第五次第六次再坐好吗?我的心跟着软了一下,差点答应他。”呵呵,这是可可丁思维发展的一个阶段,最近,她妈妈跟讲,现在他喜欢尝试跟大人们“讨价还价”。根据传统的方法,一般大人应该坚守住自己的规则,不允许孩子们“讨价还价”。不过我跟可可丁妈妈讲,我们应该给孩子这样的权利,因为这是他发展自己头脑思维的一个过程。如果把这个过程打断了,虽然最终他也会去遵守大人的规则了,但是却会丧失自己的创造性动力。所以,大多数“规则”上的“讨价还价”,我还是让可可丁妈妈容许可可丁的创造发挥、互相讨论的。不过还好,妈妈讲,可可丁只要经过讨论,规则最终确定下来后,就确实能够去遵守。在薛涌的博客上,正在连播他的著作“一岁就上常青藤”。摘抄几段,我觉得好的,当然是针对我们这种类似想法的,即不仅允许孩子们在规则下自由的玩闹--爱与自由,也应该允许孩子们参与到规则的制定和讨论之中--规则和平等。(呵呵,偷了孙瑞雪的词)。下面引号是摘自薛涌文章,我表示赞同的:“劳动阶层的家教偏向于权威式的、更多地使用体罚和命令,中产阶层的家教则更接近我所谓的“常青藤原则”:讲究说理、在具体环境中善于运用抽象的原则来指导具体的行为。”“劳动阶层更注重孩子态度上的恭敬,中产阶层则注意培养孩子内化的行为准则。”“这种平等的关系,使孩子从小就有一种讨论的习惯,培养了他们把具体的事务归纳成抽象原则、或者将抽象原则运用于具体事务的能力,构成了常青藤教育的基础。”
  • “讨论的习惯” “把具体的事务归纳成抽象原则、或者将抽象原则运用于具体事务的能力”,这句话说的有点深,其实很简单,就是=制定规则和应用规则因为我是学数学的,所以知道这种习惯和这种能力对现代科研人员的重要性。
  • “讨论的习惯” “把具体的事务归纳成抽象原则、或者将抽象原则运用于具体事务的能力”,这句话说的有点深,其实很简单,就是=制定规则和应用规则因为我是学数学的,所以知道这种习惯和这种能力对现代科研人员的重要性。
  • 非常欣赏李野老师的感悟和文笔
  • 秋香老师说,0—7岁的孩子具有了物质的身体,但是他们的精神灵心还处在飞翔的状态,那些现实具体的要求得等到这些飞翔的天使们降落到坚实的大地上才有可能。到那时侯,他们的画中,云在天上飘,河在地上流,万物清明,各就其位
  • 开园快一个月了。这些孩子、这些老师和这些的房子、玩具、食物一起都有了交流和联系。一些新的关系在慢慢的生长,开始象蛛网一样纤细,最终会如绳索一样坚实。
  • 可可丁的眼睛里有了新的内容,因为和人在一起就要有摩擦。他已经不象路路那样懵懂,他开始在慢慢的清醒过来,知道有的时候小朋友并不是那么友好,知道自己拿到的饼就要吃完,也知道了自己搭好了舞台可能一个人都不来看。
  • 萌萌每天早晨六点十分准时醒来,开始准备和妈妈上班,孩子的意志力可以这样强,让我们大人很多的游移和彷徨统统都可以抛开。
  • 院子里沙坑旁有一个小木桩,我们会请扬沙的孩子到那里坐一会。可可丁不幸成为第一个。他接下来两天都有点不那么开心,周四玩沙的时候,他很认真的对我说:老师,以后我们不第一次就坐在那里好吗,第五次第六次再坐好吗?我的心跟着软了一下,差点答应他。
  • arithwsun: 2009-03-15 05:53:23 “周四玩沙的时候,他很认真的对我说:老师,以后我们不第一次就坐在那里好吗,第五次第六次再坐好吗?我的心跟着软了一下,差点答应他。”呵呵,这是可可丁思维发展的一个阶段,最近,她妈妈跟讲,现在他喜欢尝试跟大人们“讨价还价”。根据传统的方法,一般大人应该坚守住自己的规则,不允许孩子们“讨价还价”。不过我跟可可丁妈妈讲,我们应该给孩子这样的权利,因为这是他发展自己头脑思维的一个过程。如果把这个过程打断了,虽然最终他也会去遵守大人的规则了,但是却会丧失自己的创造性动力。所以,大多数“规则”上的“讨价还价”,我还是让可可丁妈妈容许可可丁的创造发挥、互相讨论的。不过还好,妈妈讲,可可丁只要经过讨论,规则最终确定下来后,就确实能够去遵守。在薛涌的博客上,正在连播他的著作“一岁就上常青藤”。摘抄几段,我觉得好的,当然是针对我们这种类似想法的,即不仅允许孩子们在规则下自由的玩闹--爱与自由,也应该允许孩子们参与到规则的制定和讨论之中--规则和平等。(呵呵,偷了孙瑞雪的词)。下面引号是摘自薛涌文章,我表示赞同的:“劳动阶层的家教偏向于权威式的、更多地使用体罚和命令,中产阶层的家教则更接近我所谓的“常青藤原则”:讲究说理、在具体环境中善于运用抽象的原则来指导具体的行为。”“劳动阶层更注重孩子态度上的恭敬,中产阶层则注意培养孩子内化的行为准则。”“这种平等的关系,使孩子从小就有一种讨论的习惯,培养了他们把具体的事务归纳成抽象原则、或者将抽象原则运用于具体事务的能力,构成了常青藤教育的基础。”
  • “讨论的习惯” “把具体的事务归纳成抽象原则、或者将抽象原则运用于具体事务的能力”,这句话说的有点深,其实很简单,就是=制定规则和应用规则因为我是学数学的,所以知道这种习惯和这种能力对现代科研人员的重要性。
1 - 20 of 37 Next ›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