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云飞:审判从公正对待杨佳开始 - 3 views
杨佳袭警已是天下昭然的事,正如赵牧兄所说"其结果可料,实际进展不知"。什么是结果可料?就是在目下死刑尚未废除的情形下,他连杀六警,伤及多人,这样的 一个基本事实,就可以使他领得死刑。但死也要死得有尊严,死得明白,死得一切尊重法律,无论从程序正义还是实质正义,都经得起考验。否则,用冤枉一个杀人 犯的代价,来糟塌法律,实不明智。有人说,一个杀人犯我们要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这当然是说起来很痛快的事...
杨佳袭警已是天下昭然的事,正如赵牧兄所说"其结果可料,实际进展不知"。什么是结果可料?就是在目下死刑尚未废除的情形下,他连杀六警,伤及多人,这样的 一个基本事实,就可以使他领得死刑。但死也要死得有尊严,死得明白,死得一切尊重法律,无论从程序正义还是实质正义,都经得起考验。否则,用冤枉一个杀人 犯的代价,来糟塌法律,实不明智。有人说,一个杀人犯我们要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这当然是说起来很痛快的事...
其它人说 如果被害人有过错,致使杨佳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在激愤中不能控制自己。忽视这个环节而只考虑后果,这个案子就非常荒谬了。 刑法专家刘仁文表示。 中国新闻周刊《杨佳袭警案追踪 杨佳案死刑复核在即三大疑点悬而未决》 在美国至少有一半以上的精神病鉴定,专家证人会被法官难倒,它在我们国家很少出事。我们的法官一来没有这个意识,二个没有专业知识,三是缺少质证专家的方法。 在我们国家走...
方先生因为我指出了他的一个逻辑不自洽而专文反驳,说"连'是否要关注个案'和'是否要关注某个特定的个案'的区别都弄不明白的人,好意思来教我逻辑?"然后顺便指责我偷换概念。我想反问一句,方先生弄懂了"关注个案"与"关注某个特定的个案"的区别么?如果大家就这样钻字眼,什么讨论都没有必要了,个案个案,必定是某个特定的个案,要把一批个案或者所有个案综合在一起,那有另外的称呼。 方先生说我把"恶性杀人...
杨佳袭警案以及一些警民冲突事件,本文在这里概括称之为"杨佳符号"。笔者以为,杨佳袭警案必将成为一个与警民冲突始终相关的历史符号(或曰"标本")--正如"马加爵"也已成为与教育、大学生心理教育、大学思想教育相关的一个符号一样。 那么,笔者是从什么层面上把文题中的三个事件联想起来的呢?--那就是民心、民意所向。 一、百姓心中公正、正义之秤是永恒存在的 曾几何时...
问:今天是十月二十号,杨佳的二审下来,维持一审死刑原判,你有什么感觉? 艾:我几乎说不出话来,因为这里可说的太多了。表面上看上去,一个很简单的案子,得到一个简单的必然的答案。可是造成这个必然性,实际上是经过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层面,是整个社会整个历史经过了很多年,经过了很多可能性,才造成了这么一个简单的答案。 问:在这个过程中,你是不是期待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 艾:我不认为这个奇迹会存在,...
"六"在《易经》八卦中至尊无上,居于六爻之最,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个吉祥的数字:六六大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近年来,六这个数字却屡屡和血、眼泪和恐惧密切相连:杨佳杀死了六个上海警察,六个哈尔滨警察打死了一个学生,而河北10月3日传出"男子派出所内被打死 6涉事警察遭刑拘"的新闻,河南2007年发生过"6名警察打死无辜者伪造其自杀案"的恶性案件。 眼下,杨佳二审与大学生被警察活活打死成为最热...
自古以来杀人者偿命。笔者无意具体分析杨佳的案情,对很多细节也不甚了然,所以更谈不上像律师那样为杨佳辩护什么。至少遇难的那些警察大概并非与杨佳发生过冲突的相关当事人。维护社会秩序,我们不能允许任何屠戮人之生命的事情发生。 但是,正如杭州《都市快报》徐迅雷在《程序正义同样是司法的终极价值》一文中指出的。在司法过程中,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是同样重要的,是具有同等价值的。也正如我们...
如果说犯罪是污染了社会的水面,那么不公正的司法(法律)则是污染了水源。法律强制的合法性来自于公平、公正,公平、公正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民众的利益避免遭受侵害并给以制度性地保障。从古至今所有专制社会的共同特点之一是,所谓的法律是维护当权者和既得利益者个人私利工具。社会整体道德素质滑坡往往是不公正的法律(政体)所造成。 托马斯*阿奎那(1227--1274)说:无论任何人,如为他人制定法律,应将...
杨佳案的一审,通过网络许多人都有所知了。很多人都看过电影"东京审判",电影中战犯们在庭上可以为自己辩护,电影中的主角之一就是记者,可以在庭下旁听,杨佳的罪大过军国主义的甲级战犯么?何以连这些我们都没有看到?何况更有甚者。在牛博上看到一段评论,先摘在下面: "没有程序正义,实质正义何在?软禁杨佳母亲,不让杨佳母亲发表自己意见,不让杨佳自行选择律师,不听取很多律师对利益相关者谢有明律师之质疑,...
尽管媒体报道中杨佳是证据确凿的"犯罪嫌疑人",在网络世界里,杨佳并非十恶不赦,反倒是很多人眼里的"侠士"和"刀客"。一个"犯罪嫌疑人"在短短几天之内,互联网上竟冒出"杨佳博客"、"杨佳圈"、"杨佳吧",为其鸣冤叫屈的声音不绝于耳。为什么主流媒体与网络世界中的杨佳有如此大的反差,这个问题不得不令我们深思。 一 、 从"杀人犯"到"杨一刀" 2001年张君系列抢劫杀人案发生时,没有人同情张君...
原题:杨佳悲剧大家评 博题注: 杨佳事件不是一起寻常意义上的刑事案件,而政治当局与司法当局的所作所为,却使得这个案件及其审理过程变得更加复杂难看。民间一直呼吁杨佳案能够在阳光下得到审理,但是民间这种呼吁看来是基本无效的。它实质上是一起政治案件。在公民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遭遇国家机器可能的殴打、凌辱和不公对待之后,杨佳悲剧发生了。"你不给我一个说法,我就会给你一个说法,"这是杨佳在案...
鉴于此建议书非常理性,本人特郑重地签名。 本人真切地期望能推动社会进步,消解社会不良情绪,营造社会和谐氛围。 关于特别赦免杨佳先生的公民建议书 今年7月发生的杨佳先生击杀上海警察案,令人震惊,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和持续的关注。我们对在中国发生这样的事件,感到非常难过。我们向遇难的六名警员表示哀悼!向遇难及受伤警员的亲属表示慰问! 同时,鉴于对中国法治和文明进步的关注,我们对杨佳先生案发后...
杨佳案 中国的公民们理当有所期待--整个司法体制为上海闸北个别违法警察背书,值吗? 杨佳案在中国几乎妇孺皆知。关心此案的人应在四万万人以上,这些人都是中国的中坚人士,是任何当政者都不能匆视的民意源泉,四万万双眼睛在盯着杨佳案!当然,全世界关心中国的华人,关心中国前途的友好人士,以及那些希望中国好,或者希望中国坏的人都在关注着杨佳案,杨佳案成为一个载入史册的公案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杨...
杨佳在这个冬日死了。他终于没有活过多难兴邦的2008年。 正如我在不久前写的: "……可以想见的是,20多岁的北京青年杨佳,会在不久后某个凄冷的冬日,在陌生的上海吃完他最后一顿早餐,然后上路,走完他最后的生命历程。" 午饭前大家相互在网上传递着这个消息。虽然是意料中的事,但还是觉得来得快了一些。其实前几天杨妈的出现、再去上海看儿子,就已经预示着今天的结果。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没有...
----上海一审法院审判杨佳是否有效? 2008年8月26日上海审判杨佳一案我认为无效!理由如下: 1、杨佳去上海杀警察,有说10人,有名字的11人,最后变成10人,究竟杀死杀伤多少人? 2、杨佳为什么一个人能杀多名警察?没有深仇大恨,咋来那么大勇气?咋来那么大力气?只有深仇大恨的人才抱着必死的决心,愿意用命用死去杀人或者去引起人们关注。俗言说: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杨佳杀...
十八世纪意大利法学家贝卡利亚就在其《论犯罪与刑罚》中指出:制定法律的目的是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实现的这个目的刑罚应当而且必须公开、公正,"为了使惩罚不致于成为某一个人或许多人对社会某个别成员使用暴力的行为,它必须是公开的、直接的和必要的,在处理案件中依法量刑时,应采取最轻的一种刑罚。" 而处在二十一世纪的引起全国甚至世界各国媒体、律师和法律界人士关注的上海闸北区刺警...
杨佳的父亲、姨妈以及他们聘请的律师终于能够坐在法庭席上,旁听庭审杨佳。这本来当有的权利,也是各方面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得到的,这充分暴露了中国权力机关对法律肆无忌惮的践踏。这种对法律的践踏,从剥夺亲属和律师会见羁押中亲人的权利,到无法为其聘请律师辩护的权利,再到不能要求公开审理的权利,以及判决过程中公检法徇私枉法,公然蔑视法律,已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民众已然对本该信任的法律丧失信心,这是一个社...
2008年12月20日星期六,德国红军旅骨干克里斯蒂安-克拉尔(Christian Klar)再次成为欧洲媒体的头版头条。2008年12月19日星期五,德国释放了这位56岁的"红军战士",对此舆论哗然,但是,根据德国两名专家和联邦检察院的鉴定:克拉尔不再危害社会。 克拉尔被释放,虽然他直到今天对前联邦总检察长布巴克的谋杀真相保持沉默,至今毫无反悔之意。但他的获释符合民主法制国家的原则。一位...
你我只有一步之遥 - 我为什么支持杨佳 via WilliamLong's shared items in Google Reader by Robert on 7/18/08 "你以为我卑微,不美,我就没有了感情了吗? 我们的灵魂是平等的,就像我们都是赤裸着来到这个世界一样。" -- 《简.爱》 我得说我并没有真正看懂《简.爱》, 至今。 大学的时候看电影,看书,看英文版,更多是为了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人心不可侮! 扬佳事件很多人仍然不愿意面对真相、面对真正的背景。蝼蚁尚且贪生,更何况青春年少的小伙子?更何况还有一位单亲母亲?杀气腾腾下对女民警刀下留人,看出他又何尝没有柔情? 在他仇恨的种子里有多少是日积月累?母亲的屈辱、孤儿寡母的无助、生活的困窘,我们的社会、我们许多美轮美奂的政府窗口给予了多少关注?到了六条人命血案,才引起了大家的胃口,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