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弯:《杨佳案:不仅仅关乎生死 》 - 3 views
1 、 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在大多数情况下,人对于事物的反应都不是技艺性的,而是出自道义和良心,超越种族、地域乃至于阶层限制,为某种义理而不顾生死,呼叫,呐喊,抗争,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直到正义像上帝一样充满尊敬地对人说:"你们做了应当做的,你们每一个人都将被呵护。" 即使在一个昏暗世界,人也能够发现美好,认为人生值得留恋,原因何在?就在于周围人在日常事物中总是能够...
1 、 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在大多数情况下,人对于事物的反应都不是技艺性的,而是出自道义和良心,超越种族、地域乃至于阶层限制,为某种义理而不顾生死,呼叫,呐喊,抗争,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直到正义像上帝一样充满尊敬地对人说:"你们做了应当做的,你们每一个人都将被呵护。" 即使在一个昏暗世界,人也能够发现美好,认为人生值得留恋,原因何在?就在于周围人在日常事物中总是能够...
自古以来杀人者偿命。笔者无意具体分析杨佳的案情,对很多细节也不甚了然,所以更谈不上像律师那样为杨佳辩护什么。至少遇难的那些警察大概并非与杨佳发生过冲突的相关当事人。维护社会秩序,我们不能允许任何屠戮人之生命的事情发生。 但是,正如杭州《都市快报》徐迅雷在《程序正义同样是司法的终极价值》一文中指出的。在司法过程中,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是同样重要的,是具有同等价值的。也正如我们...
中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中国公安部孟建柱部长: 你们好! 作为一名海外华人,我就杨佳袭警案第二次直接给你们写信。既然杨佳已经在二审中,被『法官』枉法维持了一审死刑的判决,那么再想挽回或修改的可能性,似乎已经微乎其微。也就是现在你们还没有收到此信的时刻,杨佳就被冤枉地执行了死刑。尽管如此,我认为还是有必要给你们写这封信。以下就是我在此信中,应该跟你们详谈的几个问题。 我认为:从表面上来看...
2008年7月1日发生于上海的杨佳暴力袭警一案导致6民警牺牲 3民警1保安受伤。这一令人震惊的恶性案件发生以来,不仅其案件受到社会普遍关注,而且由此案件所引发的一些话题也广受网民关切,人们议论纷纷,一些媒体也就此案提出诸多质疑,甚至连官方媒体《中国青年报》也参与期间。许多网民都特别注意到了此案疑犯杨佳在案发后自我陈言中的一句话:"有些委屈如果要一辈子背在身上,那我宁愿犯法。"其作案前杨佳到底...
2008年7月1日发生于上海的杨佳暴力袭警一案导致6民警牺牲 3民警1保安受伤。这一令人震惊的恶性案件发生以来,不仅其案件受到社会普遍关注,而且由此案件所引发的一些话题也广受网民关切,人们议论纷纷,一些媒体也就此案提出诸多质疑,甚至连官方媒体《中国青年报》也参与期间。许多网民都特别注意到了此案疑犯杨佳在案发后自我陈言中的一句话:"有些委屈如果要一辈子背在身上,那我宁愿犯法。"其作案前杨佳到底...
亿万民众都在关注着"杨佳案"的审理,同时也关注着中國法治建设的进程。 很多人对杨佳抱有一种矛盾态度,既认为他杀害6名警察是罪不容赦;又对他被公安部门"逼上梁山"的"义举"击节赞叹,称之为"杨大侠"。"侠"是用法律之外的手段抗击暴政、伸张正义的"勇士"和"英雄"。杨佳竟然成为把"杀人犯"与"抗暴勇士"、罪恶与荣光集于一身的一个悖论。杨佳的悖论不仅折射出中国社会的深层次矛盾,同时也反映了中國法...
我一直在犹豫着要不要说说这个事情,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 还是说说吧!对于这个案件,我相信稍微有点思考能力的人都会多多少少有点疑问和失望。 首先,我并没有为杨佳辩护的意思。也不会去质疑死刑判决是否适当。因为他杀了六个警察,什么理由都不能为其洗脱罪名。 我要说的是:"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实体正义的目的固然是社会的追求,但是程序正义同样不可忽略。这样做的好...
题记:杨佳不是杀死了警察,是社会制度先杀了杨佳,然后杨佳的灵魂杀死了警察。 杨佳屠警事件发生后,网络评论竟然一边倒的倾向于杨佳,种种溢美之词不绝于耳,和胡文海案发生后情况雷同,鲜有抨击暴力与血腥屠杀的人。 用暴力结束他人的生命,并且以屠杀这种残忍的方式,在当今社会任何一个国家,无疑都应该是被唾弃的。除去腰斩、凌迟等古代酷刑,没有比这更加血腥和残酷的了。死者溘然长逝...
如果说犯罪是污染了社会的水面,那么不公正的司法(法律)则是污染了水源。法律强制的合法性来自于公平、公正,公平、公正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民众的利益避免遭受侵害并给以制度性地保障。从古至今所有专制社会的共同特点之一是,所谓的法律是维护当权者和既得利益者个人私利工具。社会整体道德素质滑坡往往是不公正的法律(政体)所造成。 托马斯*阿奎那(1227--1274)说:无论任何人,如为他人制定法律,应将...
杨佳在这个冬日死了。他终于没有活过多难兴邦的2008年。 正如我在不久前写的: "……可以想见的是,20多岁的北京青年杨佳,会在不久后某个凄冷的冬日,在陌生的上海吃完他最后一顿早餐,然后上路,走完他最后的生命历程。" 午饭前大家相互在网上传递着这个消息。虽然是意料中的事,但还是觉得来得快了一些。其实前几天杨妈的出现、再去上海看儿子,就已经预示着今天的结果。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没有...
如果让百姓自己评08年最感动中国的人物,我是非选杨佳不可的,他的一句"任何事情,你要给我一个说法,你不给我一个说法,我就给你一个说法"恐怕是当今中国最得人心、最荡气回肠、气冲云霄的一句话,因为官家历来想给百姓一个什么样的说法都是由他们随心所欲,而无权无力的杨佳用最无奈的壮举实践了自己的理念。他用他的一刀向官员们宣战,用官员们最畏惧的方式告诉了他们,百姓如果以命相搏是同样可以给个让他们害怕得发...
其它人说 如果被害人有过错,致使杨佳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在激愤中不能控制自己。忽视这个环节而只考虑后果,这个案子就非常荒谬了。 刑法专家刘仁文表示。 中国新闻周刊《杨佳袭警案追踪 杨佳案死刑复核在即三大疑点悬而未决》 在美国至少有一半以上的精神病鉴定,专家证人会被法官难倒,它在我们国家很少出事。我们的法官一来没有这个意识,二个没有专业知识,三是缺少质证专家的方法。 在我们国家走...
回头解读审视杨佳袭警事件,扼腕叹息之余, 笔者痛定思痛,思忖警民本是一家人。为什么一个没有前科的单亲家庭的青年、竟掀起了震惊全国甚至世界的血案?来自网络的民众声音为何倒置,几乎一边倒的是同情和赞赏,几乎没有人出来替政府鸣冤?杨佳接受检查幸运乎?悲哀乎?任何言论都并非空穴来风,这实际上是一种隐藏其后的民意浮出水面!人们对警察积怨已久,已经不能客观理性地看待该事件,而杨佳事件正好给许多人宣泄内心...
方先生因为我指出了他的一个逻辑不自洽而专文反驳,说"连'是否要关注个案'和'是否要关注某个特定的个案'的区别都弄不明白的人,好意思来教我逻辑?"然后顺便指责我偷换概念。我想反问一句,方先生弄懂了"关注个案"与"关注某个特定的个案"的区别么?如果大家就这样钻字眼,什么讨论都没有必要了,个案个案,必定是某个特定的个案,要把一批个案或者所有个案综合在一起,那有另外的称呼。 方先生说我把"恶性杀人...
杨佳的母亲王静梅被找到了。原来,她从7月初至今一直都在北京市公安局强制治疗管理处所属的安康医院接受强制治疗。对于为何一直没有公开杨佳的母亲在精神病医院这一情况,有关部门尚未对外解释。(据11月11日《南方都市报》) 儿子作下了惊天大案,母亲却不见了!偏偏在这个时候,上海警方又说,杨佳称只接受母亲委托的律师,于是杨的辩护律师就成指定的了。几个月来,很多关注杨佳案的人都在追问杨佳母亲的去向。谁...
十八世纪意大利法学家贝卡利亚就在其《论犯罪与刑罚》中指出:制定法律的目的是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实现的这个目的刑罚应当而且必须公开、公正,"为了使惩罚不致于成为某一个人或许多人对社会某个别成员使用暴力的行为,它必须是公开的、直接的和必要的,在处理案件中依法量刑时,应采取最轻的一种刑罚。" 而处在二十一世纪的引起全国甚至世界各国媒体、律师和法律界人士关注的上海闸北区刺警...
我终于看到了,在记者和民众要进入法庭旁听时,他们果然是拒发"旁听证",且在上海市二中院门口配备20多名便衣,和我事先想象的没有二致,毫无奇景。若分析其实质,无非又归结到几点,即,又是口称"公审"而实为"私审"的谎言穿帮,又是绝对权力亵渎法律尊严的一个佳例,又是将人民大众视作寇仇的专制心态的体现。不过,这些并无多少创意的悖理逆法的丑态劣行已然不能激发我对剖析以上几点内容的写作激情,在对手足负镣...
"2008年11月26日在上海袭警案的杨佳已经被注射执行死刑。"看到这则消息,不禁感慨颇多。这起案件从一开始就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我也一直关注着案件的进展。而时至今日,虽然杨佳已死,但是还不能说是尘埃落定。 首先说明一点,虽然前段时间出现过一些关于特赦杨佳的提议,甚至有人为"刀客"叫好,但是我从不认为他应该被特赦--杀人偿命天经地义,何况杨佳手刃了6位无辜的警察,判处死刑是罪有应...
杨佳杀警察以及他将受到的惩罚,都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悲剧,也是我们作为同类之痛。生命与尊严都值得我们相当之珍视,我们要思考的是这个社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而使人们的心态逐渐对于杀与被杀,都难得有一种理性的态度。警察之坏,其实也是我们这个制度坏的一种反应。我当然不是为警察其中的恶辩护,他们有他们这个职业应该承担的风险。警察这个职业由于制度上的许多问题,以及其中一些个体的无良,致使人们对他们的整体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