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sociallearnlab/ Group items tagged 艺术教育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小石 -

桑新民:探索信息时代高校课程与教学的新模式 - 开源教育与教育技术 - 0 views

  • 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发展,大学最激烈的竞争和最稀缺的资源将是由优秀教授组成的多学科交叉的科研-教学团队,其成果和工作将以专业网站的形式向全世界同行展示、共享,并由此吸引全世界优秀人才跨时空参与和加盟!这必将成为大学在数字化生存新环境中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一项新的综合实力评价指标);同时势必导致高校课程-教学的数字化改造、一体化开发、网络化服务新体制、新机制的创生! 数字化的立体课程学习资源出版业将成为传统教材出版发行业与 IT产业共同抢占-最终与高校课程开发团队联手耕耘的广阔新天地!
  • 结合这几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跨时空、大信息量、交互性和个性化,应该是高校网络课程教学新模式的主要特色;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方便的获取方式是新模式的主要优势;个性化、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模式则是新模式探索中的难点;能否尽快培养出一批能够理解和适应网络文化,并能参与网络文化创造的优秀师生队伍,则是高校网络课程教学新模式探索成败的关键。
  • 近五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归纳起来,突出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① 各级教育决策管理部门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② 硬件、软件、资源建设超常规发展; ③ 新型学习与教学模式的探索如雨后春笋; ④ 新一代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迅速成长。
  • ...11 more annotations...
  • 如何使高校教师更快地适应这种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新环境?
  • 我们深感到,当前不仅迫切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更重要的是必须更新广大师生的学习观念与教学模式,培养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中高效学习和教学设计、管理、评价、服务的能力与方法,这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当前我国高校改革发展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基本建设!这显然需要才信息时代的要求出发,研究高校教师素养的结构,并据此设计教师培训课程体系。
  • 我们认为,能够较好胜任 高校网络课程建设的新一代大学教师 必须有教育理论基础、技术基础、艺术基础这三大基础支撑,而将这三大基础整合起来的,则是 网络课程 教学设计、开发、评价、管理的能力。
  • 我们可以用两个层次的结构图来展现。 图1 新一代大学教师素养第一层次 结构示意图 ?? ??接着我们再分别深入到其三大基础之中,进一步分析 新一代大学教师素养 第二层次的结构。 图2-1: 新一代大学教师的教育 基础理论 图2-2: 新一代大学教师的技术基础图2-3: 新一代大学教师的艺术基础图2:新一代大学教师素养 第二层次 结构示意图   新一代大学教师 的教育基础理论主要包括: 网络 学习理论、 网络 课程与教学理论、 网络 教育传播理论,这三大理论都面临深刻的历史变革(如教育传播理论正在从电视时代的单向传播发展到互联网时代的交互式传播新模式),将这三大理论整合起来的是 系统理论与方法论,尤其是当代迅速发展的非线性科学 (分形、混沌、超循环理论等) 及其方法论 ;   新一代大学教师的技术基础包括: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其中不仅包括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库技术,还包括图书情报信息专业的数据管理和检索技术,而且必须从教育资源建设的角度将这两方面整合起来)、通讯技术(包括天网、地网和人机通讯技术),将这三大技术基础整合起来的是 教育人工智能技术 (各种复杂技术要想在教育中广泛采用,必须人性化、“傻瓜化”,也就是智能化。因此,教育人工智能技术必将成为广泛吸收多学科专家联合攻关的重大前沿课题);    教学不仅是科学,而且是艺术, 口才与文才是传统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艺术基础 ,信息时代 大学教师 的艺术基础 则需要从原来的 语言文字艺术 扩展为 数字视觉艺术、数字听觉艺术,这是多媒体在教学和社会中广泛采用后,对教师的新要求,将这三大艺术基础整合起来,尚未引起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足够重视,而且缺乏一个相应的概念,我在三年前提出一个新概念:数字文化艺术,数字文化艺术应该成为 新一代教师 所必须具备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表现能力。    以上这些应该成为当前和今后我国高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之内在结构,成为数字化生存环境中新一代教师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网络课程建设的水平,提高我国高校在21世纪世界舞台上的核心竞争力。
    • 小石 -
       
      我们可以说新一代大学教师需要有教育理论基础、技术基础、艺术基础,可以这样来"认识问题"。但我们不能说我们给出的"解决方案"就是让所有大学教师都来上这三门课。 结合"教育大发现"社区的一些实践和思考,我觉得从操作上,我们是否可以从以下角度来思考: 首先,我们可以从比较网络学习中读、写、算等基本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入手,挖掘并赋予这种变化对个人学习和现代教育发展的价值,并进一步倡导这种学习方式。(建立理解) 其次,在倡导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中,可以从和大家一快来体验、实践这些web2.0与社会会学习技术入手;并和专业学习与学科发展内在要求的自生长学习社区建设结合起来,一起来推进。(实践上的切入) 最终,各种学科学习社区与社会各种行业学习社区将为整个社会的学习提供基础性的支撑,进一步推动网络学习的国际化、一体化,而企业、个人以及各种学习团体也将在新的知识海洋中更自由地遨游。(对实践的展望)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和师生从一块来分享、体验信息时代新的学习现象入手,分析这些现象中的合理性诉求或者说教育价值,并进一步把这些变化上升到学习方式的变革上来,以便于形成广泛的共鸣和行动。 而实践的切入点尽可能直接地从已经逐渐为大家熟知的Web2.0技术和应用入手,并加上适当的引导,比如强调学科自生长学习社区的建设等,使实践既"随时随地化",又尽可能朝更有利于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方向发展。 强调学科自生长学习社区建设还有个好处,因为学科学习或者专业学习内在的就是跨校的,或者说在任何学校制度中它都具有一定的超越性的成分,是对现有学校制度的合理性进行衡量的一个基本尺度
  • 优秀的大学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养?我在十五年前做过一个调查,研究了名牌大学优秀的学生的共同特点,并进一步调查,用人单位希望录用什么样的大学生?最后我概括了五条:   第一、自学能力强,特别是创造学习能力强。我认为这是优秀大学生的首要标准;   第二、知识面广,兴趣广泛又能专注某个领域;   第三、表达与交往能力强(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计算机和外语、艺术表现力);   第四、应变能力和承受能力强(能够承受成就与挫折双重考验)。   第五、对自己要有正确的估价,并善于理解和尊重他人。
  • 但是毕竟时代在发展,这十几年是急剧变化的年代,对优秀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是什么?是信息素养。近6年来,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我从三个层次,五个方面归纳的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 第一层次:驾驭信息的能力   ① 高效获取信息和批判性地评价、选择信息的能力;   ② 有序化地归纳、存储和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   ③ 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 这也就是新的写作能力 ; 第二层次   ④ 将以上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 包括跨时空,跨文化的学习交流能力 ; 第三层次   ⑤ 培养和提高信息文化新环境中公民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这点最重要也最困难。我们在创建一个新时空,它完全不同于我们原来时空的规律。我们怎样使这样的一个时空变的更加健康,更加充满文化的魅力和活力,这个是非常艰巨的任务。   总之新一代大学生必须成为具有较高素养的终身学习者。
  • 自1998年开始,我们在华南师大开设了《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后来又推广到南京大学等多所院校,并将课程名称改为《学习科学与技术》[3]。我们努力使这门课程成为推动信息时代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舞台和实验研究基地,成为让高校师生了解和体验信息文化环境下新型学习模式的窗口。
  • 开始我们主要讲授和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理论与学习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觉得学习理论过于抽象,学习方法又过于琐碎,二者都不容易掌握。经长期实践探索,我们逐渐认识到,这里的问题恰恰在于缺乏学习理论与方法之间的中间环节——学习技术。
  • 通过借鉴当代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所创立的学习型组织的5项修炼技术,并经过在大学生课堂中多年的反复实践探索,我们逐步总结出适合我国当代大学生运用的五大学习技术。具体包括“学习目标导向技术”、“自主学习技术”、“团队学习技术”、“激发与强化学习动力技术”、“学习评价与反馈调节技术”,而统领并贯穿在这五项学习技术中的思维方式或方法论则是“系统思考”。
  • 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深入探究学习科学与技术,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不仅是多学科交叉的前沿探索(至少需要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三者内在融为一体),而且面临当代信息技术的挑战,尤其要冲破现行教育观念和体制等重重障碍,其中的艰难和酸甜苦辣,没有真正置身其中,恐怕是难以理解和体会的 。经过6年的实践探索,本课程先后获得国家级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第网络课程的评审、验收,并被评为我国高校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
  • 最后,我想概括我的教育理念,向同行和各位教师请教。我高中毕业后在艰苦的环境里劳动了 9年,28岁才有机会读大学本科,32岁毕业后在大学教了23年书,先后教过哲学专业、教育学专业和教育技术学专业,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探索和教育理论研究中,逐步形成了我自己的教育理念,特别是我的教育价值观。教师都追求最好的教学,那什么是最好的学习?什么是最好的教学?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我用三句话来表达:   最好的学习是个性化的学习;   最好的教学是对话式的教学,古今中外的大教育家们都倡导对话式的教学,这不仅可以“因材施教”,而且可以“因势利导”;   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获得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这学习的本质,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小石 -

译文:教育的未来 | 数图研究笔记 - 0 views

shared by 小石 - on 31 Aug 09 - Cached
  • 一个依赖于教师的教育系统同样依赖于时间、地点和情境。教师们就好比可以开关信息流的控制阀门。
  • 在古登堡时代,人们的一生通常都局限在方圆20英里的范围内。这并非因为他们害怕旅行,而是缺乏可靠地图的缘故。这个时代的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信息流被控制在极少数社会精英手中,他们对知识就是力量有着深刻体会。
  • 有很多种方法描述过去的数年内我们经历的信息剧增。但是,注意变换中的信息维度和单纯的数量增加是同样重要的。信息不再是单一的文本形式,而是图像,音乐,音频以及视频。 请看下列数据: iTunes上的歌曲—350万以上 Amazon上的书—4百万以上 在线博客—6千万以上 维基百科上的词条—4百万以上 MySpace的账户—1亿以上 YouTube上的视频—610万以上
  • ...37 more annotations...
  • 1. 从教到学的转变
  • 2. 信息的指数增长
  • 3. 课程真空
  • 开放教育运动—开放教育运动是受到开源软件运动(比如Linux)的启发而来的。它集成了因特网各种强大的交流能力,并将教与学所产生的材料加以利用,比如课堂笔记和教科书。开放教育的材料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互动模拟和游戏,这些材料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被任何人免费使用或者以新的形式重复利用。
  • MIT OpenCourseWare将用于MIT几乎所有的1,400门本科生和研究生科目的课程材料在网上免费公开,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地点使用。MIT宣称其月访问量已达到140万,而访问者更是来自于“这个星球上的每个国度”。 OpenCourseWare联盟是MIT所做工作的延伸。学生们不用为课程注册,只需登录就可使用12所大学提供的1,800余门课程的材料,包括课程大纲、讲座视频或音频,笔记,作业以及图片说明。 Connexions宣称来自194个国家的上百万访问者在使用其由来自世界各地的作者们建立的3,768个模块以及199门课程。 Wikiversity是维基百科的一个分支,是一个用于创造和使用免费学习材料和活动的社区。Wikiversity是一个致力于学习、教育、研究和服务的多维的社会机构。其最主要的目标是创造和容纳面向所有年龄段和语言的免费内容、多媒体学习材料、资源以及课程。 Moodle是一款课程管理系统,它使用的软件是一款为帮助教育者们更有效率地创建在线学习社区而设计的免费开源软件包。Moodle宣称参与其项目的站点超过2万个,包含超过82万门课程。 Curriki.org是一个教育发展资源,有超过3000个成员和450门发展中的课程。
  • 以书为例,可以说每本书都有被转化到课程平台——而且往往是多门课程——之中的潜力。目前书本中涉及的课题要远多于使用这些材料进行教学的课程。这就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有待填补的课程真空,而打开这个真空的关键就是后面描述的参与式课程搭建平台。
  • 4. 扩大的识字(literate)与超级识字者(super-literate)之间的差距
  • 随着新科技的发展,对表明其属性、功能的技术术语以及整体用途描述的需求开始出现。不断涌现的新概念正吸引更多研究者,并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新词汇及与其关联的口语则可以辅助围绕这些概念的语义架构。
  • 普通具备读写能力的阶层和超级识字阶层之间的距离正在一天天变大。一些特定领域的专家正把该领域的难度层层加码,使其离其他人的理解层次越来越远。在此过程中,他们创造了全新的词汇库,用以描述他们遇到的新概念和现象。这些超级专家通常生活在某种研究社区中,在此类社区中,他们往往是现存的唯一一个真正理解自己的研究领域的人。
  • 创建课程组件将会很快成为发表文章的替代品。制作课程组件曾经很困难,也很少有人问津,但是,在下文中即将描述的课程组件搭建平台有改变这些的潜力。课程组件将会成为发表文章或出版书籍的一个替代品,并将成为超级识字阶层展现他们对世界的理解的一种新渠道。
  • 5. 我们同社会的“触点”在变化
  • 大部分教育者认为真正的学习是发生在教室里的。即使有些活动,比如做作业,阅读以及论文写作发生在学校之外,最重要的教育界面依然在教室。
  • 课堂中的触点:只有在教室里才能学习,这个观念流行已久。即使学校有时采用社会实践或者参观等手段辅助教学,教室依然是当今教育系统中不可动摇的中心架构。
  • 将教室作为首要学习“触点”存在很多问题。控制教室的人或者教育系统也控制着学习的时间、参与的学生、灯光、声音、媒体、工具、进度、主题,很多情况下还包括学习的结果。
  • 然而,以教室为中心的教育并非学习的必要条件。 从一个人清晨醒来的那一刻,直到他在夜里入睡,学习无处不在。事实上,即使一个人在睡觉,学习依然没有停止。我们看电影的时候也许没有学习数学或者科学,但是我们学到了电影中的角色、情节、布景、戏剧艺术、解决问题的方案、影院提供的爆米花品种以及座椅舒适度。 类似数学和科学这样的科目确实需要有组织地进行,这样大部分学生才得以更好地消化获取的信息,但学习并不是依赖于教室的。在一些情况下教室也许是最优学习环境,但更多情况下事实并非如此。 重要的意识新触点包括我们的电脑、电子报纸、视频杂志、手持电视、手机、MP3、游戏、艺术作品,等等等等。
  • 6. 学习的引擎
  • 根据马斯洛的理论,一个个体开始努力满足成长型需求的充要条件是所有缺乏型需求得到了满足。马斯洛的早期理论中只包括一个成长型需求:自我实现。达到自我实现的群体具有以下特征:1)以问题为中心;2)保持一种对生活感悟的新鲜感;3)关注个人成长;4)达到高峰体验的能力。
  • 在此之后马斯洛又增加了一个自我实现的新维度,在自我实现之下又定义了两个低层次的成长型需求,并在其上增加了一个更高层次的成长型需求。这些需求是: 5) 认知:认识、理解与探索; 6) 美感:形式、对称、秩序和美; 7) 自我实现:实现自我价值,认识到个人潜力; 8) 自我超越:与超自我的力量相连,或者帮助别人自我实现和认识到个人潜力。
  • 马斯洛的基本设定是基于两个组别的:缺乏型需求和成长型需求。在缺乏型需求中,只有满足了低层次需求,才能进入到高一层次的需求。一旦这些需求都得到了满足,如果在未来的某个时点出现了缺失,人会自动做出回应,弥补这个缺失。四种缺乏型需求依次是: 1) 生理需求:饥、渴、身体舒适等等; 2)  安全需求:远离危险; 3)  归属感和爱的需求:同其他人的联系、被接受,等等; 4)  尊重需求:达到目标、有竞争力、获得赞赏和认同
  • 因为这个缘故,我们学习的欲望,想要学习的内容都取决于我们所处的情况。例如我们在没有解决生存问题的时候,是无心学习数学和科学的。然而,我们会很渴望学习怎样生存。
  • 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始至终在调整着我们学习的动机。
  • 7. 超个人化时代
  • 在整个社会层面上,我们越来越不在乎例如“别输给富邻居”那样的身份竞争。我们不注意邻居们开什么车,看什么电视,用什么手机。相反的,我们越来越注重于寻找能够满足我们自己特有需求的商品。 我们居住在一个市场上有将近1亿种商品的时代,而且根据你对商品的不同定义,一些人会认为我们早已超越了这个数字。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宣称,现有的产品数量能够满足形形色色客户的各种需求,而客户们则通过他们的借记卡投票给了特殊化和个人化。这种现象是如此显著,以至于我们将这个时代戏称为超个人化时代。
  • 我们对超个人化解决方案的需求是由数个因素决定的:我们的时间和个性,以及在一个其余60亿人口都想要相同东西的世界上觉得与众不同的需要。
  • 8. 从消费者到生产者的转变
  • 随着我们从一个消极被动的社会变化到更积极的社会,人们不再满足于仅仅扮演看客的角色。他们想要参与。并且,新一代的工具和装备正使人们能够完成从消费者到生产者的转变。 这种转变是从在线新闻下面的评论栏开始的。人们开始就一条新闻是否准确、及时或者有价值发表自己的看法。还有很多评论者提供了附加信息。 当Evan Williams和Meg Hourihan的公司Pyra Labs在1999年发布Blogger(后被Google收购)时,一股用户提供内容的洪流出现在互联网上。忽然间任何人都可以轻易建立一个博客,于是上百万用户开始了他们的尝试。 2003年7月,Tome Anderson,Chris Dewolfe和一小组程序员创立了MySpace。作为一个允许用户构建自己的网站和朋友关系的网站,MySpace的用户量在2006年8月达到1亿,迅速成为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社会性网站中的龙头老大。 同样的,在Chad Hurley, Steve Chen和Jawed Karim于2005年2月推出YouTube后,在线制作和发布视频变得容易。作为一个人气超高的免费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允许用户上传、观看、分享和评价视频片段,从而使得上百万用户从视频消费者变为视频生产者,每天都有65000个新上传的视频片段。 尽管有这些一步登天的成功案例,用户提供内容的新世界并非没有自身的问题。面对这些挑战,每个组织都做出了自己的尝试。但上面这些例子最能说明的还是公众对参与以及同别人分享他们的思想和创意的巨大需求。
  • 搭建舞台 人们的思路很容易落入过去自上而下模式的窠臼。恰恰与其相反,我们需要将注意力集中于关键因素,集中于创新的火种,因为这些能够使一个全新的有机教育形式焕发生机。 仅凭在现有的教育系统上加一把伞,并在其上编织进步的梦想是不足以建立起新的教育形式的。简单地录下讲座以备将来的使用也是不够的。教育的现状正如同罗马计数系统,是一个妨碍我们成就伟业的系统。
  • 只有一小部分今天的信息能够以课程或者在线课程的形式传给我们的后代。这种信息与课程间日益增大的鸿沟被称为“课程真空”,在这种条件下,供给显然没有跟上需求。
  • 无限库存空间
  • 证明准确性——事实对谎言 在我们规划未来的教育系统时,需要考虑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找到保证信息准确性的手段。最开始我们的思路围绕着选择一个中心权威,或者说某种权威验证机构来负责保证每个在线课程模块中信息的准确性。但当考虑到这种做法可能带来的后果时,我们发现它是不可行的。 首先,现在大部分教学的内容都是高度理论化的,从重力理论,到进化论,再到音乐理论。这些课题没有哪个是百分之百可以验证的,因此从一个权威检验机构的角度来看,没有一个课题能通过验证。 更重要的是,我们已经认识到几乎是社会的每个方面都有自己判断真伪的标准——宗教的真理、科学的真理、法律的真理,等等。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任何权威检验机构都会很快沦为一个高度政治化的权威,而将未来的学习系统的任何一方面政治化都会迅速削弱其可用性。 作为一种替代,我们推荐一种“检验-平衡”机制,这种机制内每个群体都可以创建他们自己的核心权威认证,并为课程加上同意与否的标签。这些标签将会成为智能归档和推荐引擎所倚重的主要搜索标准。 举例来说,诸如美国化学学会(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人道对待动物协会(People for the Ethical Treatment of Animals)、爱家协会(Focus on the Family)、美国民权联盟(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全美步枪协会(National Rifle Association)、全美教育协会(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以及天主教会(Catholic Church)这样的组织都可以对新建立的课程加以审查,并决定其是否复合该组织的审查标准。 我们认为这些组织都会尽快着手发展他们自己的在线课程,以便对相关内容施加更多控制。 这种标签系统可以制造出不同层次的价值体系。首先,它使得人人可以参与,事实上,它要求人们的参与。而参与度是一个真正普遍的教育系统中至关重要的成分。在没有任何核心把关人告诉人们什么可以学或者不能学的情况下,它使学习系统得以有机地生长。
  • 基于信心的学习 很多学习方法依然有待考察,但基于信心的学习却是相当可靠的一种。在这个领域开展的一些实验表明,这种方法能够显著降低学习所需时间。 第一项关于基于信心的评价的研究记载于1932年的《社会心理学期刊》(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作者是Kate Hevner。她的目的是证明当时的标准音乐评估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她通过增加对知识的信心评价达到目的。从1932到1967年,基于信心的评价侧重于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在1967年,人们发现基于信心的评价对记忆恢复也有增进作用。这个发现是人们开始认识到,参加考试的过程也可以并且将会让你变得更聪明。 起步于一种突破性的衡量知识和信心的手段,这种方法现在正作为一种快速精确地学习方法在企业培训中心内得到发展和汇聚。基于信心的学习目前正在试图完成从培训机构向学习机构转变的企业中逐渐升温。 基于信心的学习以保证学习过程的进行以及对课题的完全掌握为目的。其内涵远多于简单地将信息传递给学生。它通过剔除对结果的猜测和犹豫,精确评价人们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从而达到保障学习的目的。此后它将开始迅速弥补学习者的知识和信心之间的鸿沟。 以下是对其工作方法的简述。 决定人们需要学什么从了解事先存在的无知、怀疑和误解开始。不同于只衡量某人正确回答了多少问题的传统学习方法,基于信心的学习评估 有信心的正确答案,说明掌握; 有怀疑的正确答案; 猜测的正确答案,同没有了解相等; 有信心的错误答案,说明误解。 在猜对的人和满怀信心答对的人之间作出区分具有重大影响。由于这种特有的多项选择结构及其详细的分析,系统内的这种评价过程能够定位并且证实对知识的掌握。 完成评估之后,基于信心的学习的设计中还包括在用户最倾向于学习的时点——刚刚参与评估并且暴露出自己的误解和怀疑——着手弥补知识鸿沟。 我们观察到,如果基于信心的学习能够以某种方式加入到课程搭建平台的设计中,学习的速度将会有高达50%的显著提高。
  • 知识归档 尽管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教育是一个通过知识代代相传的形式将文化归档的系统。提到文化档案,人们通常会想到博物馆、手稿、书籍、照片、视频和音频。然而文化的一些方面只有通过亲力亲为才能被保留下来,这就是教育作为一种档案的体现。 类似砖匠和泥瓦匠这样的手工艺就是需要亲身经历的行业。将建筑材料组合成富有艺术感的形式所需的繁复精巧的手段是无法通过书本甚至视频充分体现的。纺织纹路的触感、敲击、寻找空洞以及清除多余材料都是需要体验的学习的一部分,是无法被其他媒介替代的。 知识归档的概念只是众多围绕新系统的出现所产生的战略之一。
  • 在未来的数个世纪中,教育的定义中两个最关键的元素分别是:用于搭建课程组件单元的标准化架构;允许世界上任何人访问的有机分布系统。
  • 8.  认证输入—每个职业、个人技能或者学习领域都会有专家认可的学业完成分水岭。但是每个职业或技能都是不同的。比如成为高级雪茄制作者所需的课程与C+程序员或者飞行员或注册护士都是不同的。大部分职业和技能都会要求学习数门课程,并参加认证考试,从而得到水平认可。
  • 10. 权威成绩纪录系统—建立一个具有不容置疑完整性的系统意味着用于记录每个参与者的成就的系统必须是安全的,私密的,并且由可信的组织管理。尽管很多人都认为最优方案是政府运作的档案库,事实上最可靠的纪录系统应该超越政府的边界。
  • 11. 参与式财富定价—每门课程获取的利益流应该由课程创造人、发布公司、传播公司、系统运营商以及纪录系统分享。或许这个名单还会更长。为保证每个感兴趣的人都能使用,课程应该保持低价格。
小石 -

喜庆六一 | 六一 | - 好看簿图片博客:用照片记录生活 - 0 views

  • xiansf(小石) 于 0 分钟 说: 我们在社会学上关注到一种现象,叫“村落单位化”,也就是以前城市里都是“单位”,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经济开始帮助“单位”松绑,使企业和社会逐渐分离,给企业发展创造更大的灵活性的空间,也使企业能遵循其自身业务发展的一些规律,并使市场经济在这种企业的新陈代谢中在整体上维持一定的活力。但是大多数乡镇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又自觉或不自觉地延续了这种单位制度。80年代乡镇企业崛起时,这种现象特别突出,可能也是随后乡镇企业发挥速度减缓的一个重要原因。但类似的现象,在很多领域仍然在延续,比如一些大城市已经在开始反思和批判的文艺形式,却在乡村学校成为一种庆祝活动隆重举行。此外,我在想,能否抛开这些城乡步调差异的争论,追问艺术教育的本质?就像我们对学习和教育本身的追问一样,让我们从自己的生活中,探寻艺术的魅力?让更多的孩子做我们生活中的艺术家!展示我们生活中自然的艺术和美!
  • xiansf(小石) 于 19 分钟 说: @老玉米 校长您好,非常感谢孩子们的演出和家长、老师们在背后巨大的付出。也正是因为这种巨大的付出,我要对这个活动提出一点质疑。我不知道您有没有这种感觉,当我们脱离了我们生活的背景去找艺术的时候,我们会勉强或者尽力去做一些事情,但与此同时,我们又把艺术和生活可能同时都毁坏了。这个话题我们还可以再讨论,但相比较而言,我要推荐 @小荷才露尖尖角 老师他们学校的活动。也希望大家可以相互学习,比较。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事情。希望我们有机会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些问题,包括有必要的话,邀请一些知名的艺术工作者来参与讨论。
  •  
    xiansf(小石) 活跃等级: 2 于 1 分钟 说: @老玉米 校长您好,非常感谢孩子们的演出和家长、老师们在背后巨大的付出。也正是因为这种巨大的付出,我要对这个活动提出一点质疑。 我不知道您有没有这种感觉,当我们脱离了我们生活的背景去找艺术的时候,我们会勉强或者尽力去做一些事情,但与此同时,我们又把艺术和生活可能同时都毁坏了。 这个话题我们还可以再讨论,但相比较而言,我要推荐 @小荷才露尖尖角 老师他们学校的活动。也希望大家可以相互学习,比较。 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事情。希望我们有机会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些问题,包括有必要的话,邀请一些知名的艺术工作者来参与讨论。
xiuli zhuang

孩子画笔下的"秦汉与罗马"--2009年8月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艺术夏令营"(总第五期)_教育活动_艺术教育_秦汉--罗马文明展_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 - 0 views

  •  
    孩子画笔下的"秦汉与罗马"--2009年8月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艺术夏令营"(总第五期)
alex yu

Tate Modern: 欢迎来到联合利华系列 透平世代 - 1 views

  •  
    由联合利华赞助的一个全球性的艺术教育项目 联合利华系列:透平世代让全世界的学生通过艺术来探讨当代的文化热点问题。 透平世代是让学校通过各种媒体--从摄影、录音、录像、舞蹈到戏剧和口头讲述,来分享彼此的思想。目标是鼓励学生通过当代艺术进行交流和协作,从而增加他们对世界的理解。 该项目还鼓励学生从文学、地理、社会学科、历史和技术的角度来思考艺术。 学校可以通过三种途径参与: 1. 用这个网站建议的创造性活动来进行自己的项目。 (第一步). 2. 请泰特帮你和另一所学校建立伙伴关系,从而使你们能够一起工作 (第一、二步). )。完成"加入我们"的申请表. 3. 泰特将会帮助你和另一所学校建立伙伴关系,而且你还会得到本国的画廊或者文化中心 (以下简称中央画廊)的帮助。我们已经选定了2008/09年度参与的学校。目前我们和中国、希腊、哥伦比亚、俄罗斯和英国等五个国家的学校合作。我们打算每年发展更多的国家加入我们的项目。 将来你想要加入我们项目的第三步,请填写申请表。.
小石 -

杨承路与六西格玛-六西格玛育儿表2:人生中的规矩与方圆 - 0 views

  • 做管理咨询的人,依靠的是方法论,也就是结构化思维,而不是经验;
  • 辅导企业学员的时候,经常影响年轻人的想法:经验不是不好,只是当你具备经验的时候,人也余生无多... 但是遇到“研发工程师”,往往被挑战:产品研发是创新啊,怎么能够把思维“结构化”,应该“艺术化”才对... 规矩与方圆,在艺术的范围,也有些感触... 每首乐曲都不一样,充满了创意...但是它的底层是五线谱,是规矩!很难想象不学会五线谱,能够在钢琴上有造诣... 中国人讲五音,西方人讲七音,也许是结构的细化程度不同,西方就有了交响乐的产生... 每当这时候,我会说:结构化是艺术化的基础!....结构化的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艺术化的水平! 我们的老祖宗很早就阐述了两者的关系:无规矩不成方圆... 只不过1000年以来,中国的规矩太深,以至于五四以后的近100年,我们处在一个彻底颠覆规矩的时代!
  • 分享一些表格使用的细节: -- 对于目标Y的设定,不是未来的“职业和方向”,而是孩子的“健康、逻辑、修养和品质”,注意观察第二行和第三行.. -- 对于活动X的安排,不是要求孩子去做的事情,而是收集有趣的教育方法,育儿表好比是一个整齐的书柜... -- 每个X都会支撑一些Y,经过一段时间观察,你会发现有些Y没有安排有趣的活动,你会提醒阿姨,要留意引导...
小石 -

TED在中国,如何进课堂? - 0 views

  • 很感激黎加厚博士对“TED中国粉丝团”网站的推荐,实际上他更多的是在推荐TED本身。就像OPLC说自己不是笔记本电脑项目,而是教育项目一样。当“TED中国粉丝团”这个网站起步的时候,我们对自己说:“TEDtoChina.com不是一个翻译项目,本质上它是一个教育项目。”
  • 大凡有机会来到 TED 大会现场的演讲者均有非同寻常的经历,他们要么是某一领域的佼佼者,要么是某一新兴领域的开创人,要么是做出了某些足以给社会带来改观的创举。由于演讲者对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一种深深的热爱,他们的演讲也往往最能打动人心,并引起大家的思考和进一步的思索。
  • 从不同领域的专家的演讲中,我们不仅可以学习到洞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领悟到有关创造力的一些奥秘:好奇心,跨越边界,毅力。对万物充满好奇心,善于从其他领域获得灵感和启迪,是高创造力人士的共同特征之一。跨越边界不仅可以带来触类盘通的灵感,也可以带来领人惊叹的艺术效果,还可以引导出多面向的自我,丰富我们的个人人生。
  • ...4 more annotations...
  • 现在我们将这个挑战留给诸位。 有什么办法可以让TED走进中国的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课堂?有什么办法可以让TED走进跨国公司,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会议室?有什么办法可以让TED走进酒吧,咖啡馆和茶楼?有什么办法可以让TED走进电影院,图书馆和博物馆?……
  • 早前Boingboing上提到过一个TEDtalk的大学校园版,由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策划组织,发动学校里的师生参与演讲。那么,我们何时会看到大陆的学生朋友自发举办类似的活动呢?
  • 盲点来自理所当然。
  • 昨晚在图书馆看到了芝加哥大学出版的 Great Books 丛书(主编是Mortimer Adler),那是一个通识教育的丛书,收录了西方上至苏格拉底下至海德格尔的几十位大家的经典著作,丛书的开首有两卷专门分不同的主题来介绍书中收录的文本,读到那里的时候,我想起了TED。 TED的一些演讲其实可以在一些课程的引论课中使用,而由于TED涵盖的知识范围非常广,因而也使得TED走进课堂有了可能。Great Books系列是古人的大智慧之汇集,而TED则可谓今人大智慧之汇集,若能把此二者相结合,也许可以结出美丽的果实。 以下几个文章供大家参考: 台湾东吴大学經典領域選讀經驗分享: http://www.scu.edu.tw/generaledu/newenews/lecture01_xhtml.html 维基百科上关于 Great Books的简介:http://en.wikipedia.org/wiki/Great_books 感兴趣的话还可以读一读《纽约时报》的这个报道: http://www.nytimes.com/2008/11/16/books/review/Campbell-t.html
小石 -

考个鸭蛋带回家_塞纳风筝_新浪博客 - 0 views

  • 有朋友给我们介绍这个“数字绽放”(Digital Open)国际竞赛,他在参与这个竞赛的评审,非常希望看到这个计划能吸引更多的中国青少年参加,附带了一个中文版的说明(Pdf格式),让我们推荐身边的青少年朋友(17岁以下)的作品。我看了这个竞赛非常不错,希望顺便介绍给念念和他的同学,以及你们周边的朋友。可以从这儿下载中文版说明:http://dl.getdropbox.com/u/351880/chinese.pdf另外,向豆豆和豆妈推荐MIT Media Lab的Scratch软件(已经有中文版),可以让小孩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艺术与编程,详细信息可以登录:http://Scratch.mit.edu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和我联系:小石,xiansf#gmail.com
  •  
    念念的学校有没有什么《学生守则》,《守则》中关于这方面是怎么规定的?
1 - 9 of 9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