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互联网之'我的阅读'/ Group items tagged 广播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ocean wu

揭秘:那些百万PV的活动,上线前夜是如何冷启动? - 站长之家 - 0 views

  • 上篇:如何成功策划一场万人发布会? 1、你需要一篇好文案 我是用这篇文章将发布会的消息推送给用户的,为了获取点击量,所以使用了标题党。导致信息推出后微信小号就一直打不开,因为我需要参加发布会的人添加微信小号,才能拉他们进群。后来没办法只好第二天重新在第二条再次推送,当然这次效果差多了,不过还是找够了种子用户。
  • 2、建立微群 微信群 用户报名后,我就建了24个群,将所有报名的用户分布在每个群内,平均每群40人。因为这样比较好拉人,超过40人再进入群的就需要邀请很麻烦。而且我也不需要每个群的人数很多,搞发布会群就是希望群内的人多邀请人进群,所以每个群只有基础用户即可。
  • 3、促活 群成立之后肯定需要来刺激活跃的,所以我设计的是发布会只有一个小时。这样我提前建好群,只要不说话,其实每个群是不能事实上成立的,只有群主可以看到,其他群内的成员是看不到的。所以我提前可以把所有的群建好,做好准备工作,这样等到开始的时候,所有群就可以同步开始了。开始后就进入正式环节。开始发红包与课程。
  • ...2 more annotations...
  • 4、链式传播 群成立后,我们告诉用户的第一个信息就是大家快点拉群,哪个群先突破200人,我们就先发红包,一直发到发布会结束。这样我们的群规模就快速的扩充起来。进群的人都有好处,那么大家为什么不拉朋友进群呢,没理由啊。对吧? 5、重磅消息压轴 在发布会结束时,我们将圣诞活动的海报发到群内,提前告知用户,第二天早上10点的时候活动正式上线,大家就可以正常参与了。
  • 篇:万人发布会收益何在? 下面这些是有些偷懒,直接粘贴我周报中对这次万人发布会意义的思考 1.弱点回避 我们不具品牌影响力与号召力,我们比不上杜蕾斯和伏牛堂这样的营销造势能力,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品牌通过概念炒作就能聚起来一群人,我们跟他们不一样。一方面我们号召能力弱,另一方面我们的用户多是成年人,缺乏年轻人的爱玩好奇心理。所以我们要利用人性的弱点,打红包的概念来聚客。 2.以小博大 我是利用家长帮微信的一级影响力,聚起来第一批种子用户,将有兴趣参加发布会的订阅者筛选出来,然后将这些人平均分配在24个群,作为基础用户,就是引爆点里面所说的连接点,我们通过刺激这些人,让他们帮我们邀请人进群,而不是所有的群都是我们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我们通过很少的人,博弈到更大的群。 3.事实刺激 当群一公布他们自发的就会邀请朋友进群,意图一起抢红包。在发布会的一个小时真的会发现金红包时,他们就会更加信任活动,因为现实会强化信任,通过事实刺激,他们会放心的去拉群好友入群。 4.站内信升级为广播 如果我们像伏牛堂这样自己邀请所有的人进群,就相当于我们只是利用了站内信功能,因为我们与这些被邀请的人之间原本就是有联系的,他们通过微信微博等知道我们要搞一发布会就来了,这就是站内信通知。但是我搞的这个万人发布会就是广播系统,是通过基础用户,我姑且定义他们为“广播站”,我们发声后,会通过他们的扩音效果,利用广播矩阵向四面八方扩散。站内信只能告诉已经有连接的人,广播却不一样,只要在广播辐射范围内,不管跟我有没有连接,你都会知晓我们需要传递的消息。 5.用户池 建立发布会群后,第一重功能是信息告知,我们先把圣诞的活动告诉他们,可以从里面转化出来一部分关心圣诞活动的人,然后活动上线后这些人就会参加,参加后他们会在群内拉人点亮,这样就把另一部分原本不关心圣诞活动的人有转化了一部分,这就是群体的力量,当其他人天天在刷内刷一样的消息时,你不关心也至少会看看研究一下。 6.收集用户反馈 有了这样一个玩家群,我们就可以方便的手机用户反馈,有什么问题能够及时了解到,不会等到事态严重了才感知到,现在能够在事发源头很快就能响应解决。 7.刺激活跃 因为人是群体性动物,我自己玩这样的游戏,很容易就玩两天没有人跟我一起玩,慢慢的没有成就感,我就退出放弃了。但是有群就不一样,就有了一群玩友,大家都是玩这个游戏的,有互点的基因,就会使他们一直玩下去,带动这个游戏的活跃。 这次活动真心玩的挺壕的,到现在(1月6号)所有的实物奖品已经都兑换完了,我们也已经寄送了一批,还有一批等到最后统一寄送。话说看着快递小哥把那么大的电视搬走的时候真的挺心疼的,不过看到给力的数据还是很值得的。
ocean wu

社区化工具到工具化社区:豆瓣的乾坤大挪移 - 自投罗网|鲁公子的IT咖啡馆 - DonewsBlog - 0 views

  • 建站初期,无疑这样的互动只有评论一种而已。评论也成为了信息交互的唯一平台。此时的豆瓣处于信息中心化的阶段,所有的信息活动完全仰仗于items的建立和评价,人们间不存在所谓的社交活动。我猜,豆瓣的初衷是希望能够成为电子商务的媒介,成为用户和B2C的交互平台,而非社区。因此豆瓣在最初最吸引人的地方是按照人们的选择相关度产生起推荐项目。无论是推荐还是评论,甚至包括评分,都是豆瓣赋予给用户权力或者帮助用户围绕信息产生活动的方式。
  • 这首先是一个信息的重构过程。但是很快,重构的不只是信息,“人”这一坐标也由此产生集聚效应。这个效应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在某一方面的属性类似甚至相同。豆瓣成功地利用其独特的个性和定位激励用户产生小组并为其添加内容增加收藏。一个社区化的良性循化就这样构成了。个人的社群性和信息的重构在这个循环中彼此加强。此后,九点、“去过哪”这些产品都是作为个人社群化和信息重构的标志。此时的豆瓣处于信息和人两种因素的中间地带。
  • 豆瓣正式从社区化工具转向了工具化社区。之后,广播的引入再次证实了社区化的判断。虽然广播仍然整合了用户与item之间的信息,比如“蟾宫读过《昌耀诗集》”等等;但是这一应用的产生的确促使社群化的瞬间加剧,同时也保证了item并不会被边缘化。相反,item的存在反而成为了人际间的加固栓,利用item定义的相似identity,将本应很松散的人群集合成为黏性极高的社群,并且长期相互加强。
  • ...9 more annotations...
  • 整个过程,信息流动并未因这些举措和功能的推出而阻断,反而很成功地和用户互动起来。豆瓣完成了从工具到社区的转化,同时能够保证其平滑程度,和人与信息之间的协调性,这才是其最出色的地方。 
  • 再后来,豆瓣终于迈出了很关键的一步:人本的偏移。两个人间有哪些共同爱好,这个很小的应用似乎和以上的应用没有太大差别。真的这样么?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这一个功能会放在我浏览他人profile时的最顶端?答案只有一个:豆瓣终于从信息中心转移到了人本中心。
  • 豆瓣的群组上线,意味着社群化的正式展开。当然,群组的存在也并非由于其具有足够的人际liability,群组的基础也无非是一个组名。群组只是一个在item间信息整合的方式,我们可以随便从一个小组收藏的item中看到这个方式的效果。
  • 观察豆瓣的举措。豆瓣的架构是一个矩阵。他们将高度结构化的items——书目、电影、音乐专辑等等——作为一个坐标,同时将完全去结构化的用户作为另一个坐标。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两种规范方式,一种是信息至上主义,一种是人本主义。信息的管理需要高度的标准规范,而对用户的管理却必须更加敏捷。豆瓣在这一问题上处理得相当得当。
  • 很严格的规范来完成,少任何一个element都无法建立起item的profile。同时为了提高其信息的liability,豆瓣也引进了wiki的思想:通过对item的信息投票来规约信息的准确性。又一个UGC的应用。我们需要注意到,这个投票和更改的过程本身就已经是信息在人们间流动的开始了。
  • 社区的存在前提是信息的有效性和内涵价值,即一种综合意义上的liability。如果平台能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或者平台能够激励其使用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liability才会产生。社区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liability。我们能够将社区的交际进行下去,是因为我们将信息的liability置换为其提供者的liability。只有这样,社区的诚信机制才有可能建立起来,人们间的关系才不会仍然松散。信息的价值成为社群性的粘合剂。
  • 流动并未因这些举措和功能的推出而阻断,反而很成功地和用户互动起来。豆瓣完成了从工具到社区的转化,同时能够保证其平滑程度,和人与信息之间的协调性,这才是其最出色的地方。
  • :人本的偏移。两个人间有哪些共同爱好,这个很小的应用似乎和以上的应用没有太大差别。真的这样么?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这一个功能会放在我浏览他人profile时的最顶端?答案只有一个:豆瓣终于从信息中心转移到了人本中心。为什么这么说?在这个应用中,item终于成为了彻头彻尾的工具,并且这个应用产生了一种精确的人际关系的定义。群组的确如此,但是我是否会和群组中的人们有相似的爱好,或者有相似的认知程度,这个无从判断。而共同爱好这一功能可以将这一问题完全解决。这是社群的基础,即信息的liability彻底转化为人际的liability的实际应用。从这一步开始,豆瓣正式从社区化工具转向了工具化社区。之后,广播的引入再次证实了社区化的判断。虽然广播仍然整合了用户与item之间的信息,比如“蟾宫读过《昌耀诗集》”等等;但是这一应用的产生的确促使社群化的瞬间加剧,同时也保证了item并不会被边缘化。相反,item的存在反而成为了人际间的加固栓,利用item定义的相似identity,将本应很松散的人群集合成为黏性极高的社群,并且长期相互加强。 
  • 豆瓣的群组上线,意味着社群化的正式展开。当然,群组的存在也并非由于其具有足够的人际liability,群组的基础也无非是一个组名。群组只是一个在item间信息整合的方式,我们可以随便从一个小组收藏的item中看到这个方式的效果。比如拉康的小组中有很多拉康和关于拉康的著作,这首先是一个信息的重构过程。但是很快,重构的不只是信息,“人”这一坐标也由此产生集聚效应。这个效应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在某一方面的属性类似甚至相同。豆瓣成功地利用其独特的个性和定位激励用户产生小组并为其添加内容增加收藏。一个社区化的良性循化就这样构成了。个人的社群性和信息的重构在这个循环中彼此加强。此后,九点、“去过哪”这些产品都是作为个人社群化和信息重构的标志。此时的豆瓣处于信息和人两种因素的中间地带。
  •  
    社区化工具到工具化社区
ocean wu

51.com流氓更懂细节和用户 - 0 views

  • 列举几个突出的设计: 一. 系统推荐新人一栏很有特色,男的登录,系统推荐一般显示三女一男,女的登录则显示三男一女,每刷新一次进行变换,对用户的心理把握很到位。 二. 用户注册完成的提示信息里加入了提示用户把户名和密码写在本上或记在手机里,实际而且人性化。虽说这个工作谁都能做,但没几个网站会认真的这么做。 三. 为了突出个人空间和个人主页(猜测),以求做到切入点专一明确。51将“乱弹一下”和“群组”两个功能放到公告一栏的下面。 四. 51多数网站都使用的如音乐、相册、记事本、通讯录等功能进行深度优化,使其易用性强、实用性更强,很好地迎合了会员的需要。 五. 个人用户管理中心最下两栏提供了常用网址和软件的下载以及链接,并能支持用户添加更多自己喜欢的链接,虽然每个网站都可以提供类似服务,51做得更细致。 六. 提供了详细的找朋友搜索功能,可以按照年龄、性别、有无恋爱史、地区、交友目的进行搜索。 七.51的激励机制非常具有蛊惑性,通过各种极具竞争性、引导性、奖励性、甚至是忽悠的机制设计,很好地让俊男美女们在网站里尽情地 PK.
  • 51的细节细在那???   51赚钱因为网站做得好,网站做的好又与其细节处理有很大关系,51之细,细在方方面面,以下列举几点: 1. 团队 要把事情做好,首先的有个好的团队,51就有一个非常好的“草根”策划团队,其总策划据说是个曾经摆过地摊的“网外人士”,但恰恰是这样的人,才深深的懂得每一类人想的是什么,需要的是什么。其团队既深悟互联网又洞悉用户心理。把现有的功能进行优化创新,使产品和应用更符合用户的胃口,这就是该团队的强项。(如:视频认证、大广播、新人推荐、礼物买卖、甚至通讯录) 2.定位 51的定位十分精确,其所有的服务都面向中低端人群,而整个中低端人群的需求——最直接的说法就是:泡与被泡!而且该人群极容易被忽悠,赚钱虽然不多但掏钱绝对慷慨。51的所有产品设定,都围绕一个主题,甚至在专业人士看来,其网站都显得很庸俗,为高品味人群所不齿,但恰恰就是这么做才能迎合中低端用户的需求。最后不要忘了中国的互联网人群还是中低端为主。 3. 产品 有几个突出点: 一、域名简单好记,易于传播;中低端人群对51的记忆绝对比对sina的记忆要好得多,名声再好对该人群来说也只是“浪得虚名”。 二、有视频认证,提升粘性和网站真实性,确保俊男美女能够在51里出人头地,让他们尽情享受泡和被泡的感觉。 三、俊男美女大量集中推荐在你的首页和网站的首页,其千娇百媚和玉树临风总会让你情不自禁地去点击,但是当你点到你最想泡的哪一位时,很可能会弹出这样的提示:您需要升级为VIP才能和他/她聊天或看到他的信息。最后就是乖乖交钱。 四、网站新人推荐、脚印、留言、回复等沟通功能优化得很好,交流十分方便;“泡”的速度无形中被加快了。 五、整个网站简单易用、用户易于理解,别看网站美工做得十分一般,但有许多都是故意而为之,非常符合中低端用户的需要,还有51的注册流程设计十分优秀。 六、网站的文化层次定位较好;符合不喜欢qq那么花,又不喜欢sina那么严肃的用户的需求,而这部分用户非常多; 七、51的群组非常红火,分类往往经过深思熟虑,页面简单方便十分利于沟通。 八、51首页的“大广播”。为什么要弄大广播?因为有很多人要充分表现自己才能以赢取芳心,如同交友杂志里页面底下的交友感言一样,用户可以发一段纯文本的文字,有机会在首页以走马灯方式显示。不过用户必须以手机方式确认,且每条信息支付2元钱。 九、51首页的“新人推荐”,占据了首页关键的位置,首页没有许多其他网站都有的好几屏内容——其目的就是为了突出最重要的“新人推荐”部分,让所有的帅哥美女很快被鲜花拥戴,而不是孤独寂寞。
ocean wu

TVibe - 天播TVibe 新一代多媒体广播电视平台。 - 0 views

  •  
    天播融合了手机电视、有线及无线互联网、有线及无线通信、终端等技术,可以无缝链接到当今世界上最流行的无 线有线电信通信平台、数字广播电视平台、手机电视平台、网络电视、支付平台,甚至于传统电视平台,为全球用户提供丰富的电视节目,为全球内容供应者提供一 个简便、低成本发布电视、电影及广告的平台。
ocean wu

联通"沃联系"业务是一个基于真实关系的免费"短"消息传输平台。 - 1 views

  • 中国联通已经开始新业务的测试工作,并命名为“沃联系”。中国联通方面称“沃联系”业务是一个基于真实关系的免费“短”消息传输平台。目前来看,这一业务有三大亮点: 这首先是一个个人信息管理中心,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WEB/WAP端、短信、邮件等多种方式接入,随时随地分享信息,免费沟通。还可将手机、Outlook、Foxmail通讯录一键备份到服务器端,对之进行“增、删、改、查、分组、导入、导出”等一系列管理操作,从此不用再为更换手机、误删手机联系人而烦恼。 其次,该业务实际已具备微博的功能。用户在主界面进行的“我说”消息发布采用微博的一般形式,即发布内容字数最多为140字,支持JPG、GIF、PNG格式图片的上传,文件大小限制为2M。系统则会把用户发布的信息以“广播”的形式告知好友圈子,同时用户可以及时查看其他好友动态,相互转发、评论好友信息,从而形成用户自身关系圈子的维系和基于真实关系的好友互动。 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它并非一种局限于网内的业务,其采用面向全网的开放式设计,支持跨运营商服务,以扩大覆盖用户群体,吸引用户登陆和持续性使用。如果好友双方共同安装了“沃联系”的客户端,即可以实现免费跨网短消息。
  • 中国联通已经开始新业务的测试工作,并命名为“沃联系”。中国联通方面称“沃联系”业务是一个基于真实关系的免费“短”消息传输平台。目前来看,这一业务有三大亮点: 这首先是一个个人信息管理中心,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WEB/WAP端、短信、邮件等多种方式接入,随时随地分享信息,免费沟通。还可将手机、Outlook、Foxmail通讯录一键备份到服务器端,对之进行“增、删、改、查、分组、导入、导出”等一系列管理操作,从此不用再为更换手机、误删手机联系人而烦恼。 其次,该业务实际已具备微博的功能。用户在主界面进行的“我说”消息发布采用微博的一般形式,即发布内容字数最多为140字,支持JPG、GIF、PNG格式图片的上传,文件大小限制为2M。系统则会把用户发布的信息以“广播”的形式告知好友圈子,同时用户可以及时查看其他好友动态,相互转发、评论好友信息,从而形成用户自身关系圈子的维系和基于真实关系的好友互动。
  • 它并非一种局限于网内的业务,其采用面向全网的开放式设计,支持跨运营商服务,以扩大覆盖用户群体,吸引用户登陆和持续性使用。如果好友双方共同安装了“沃联系”的客户端,即可以实现免费跨网短消息。
  • ...1 more annotation...
  • “沃联系”结合了飞信和微博的功能,打造出联通版微博,它的开创性在于一是利用手机和微博这些具备社交性质的载体,将真实人际关系盘活
ocean wu

Latest Lessons - ChinesePod - 0 views

  •  
    podcast(网络播客,podcast一词来自ipod和boardcast)语言学习课程之一,还有很多诸如Japanesepod之类的,它通过网络广播和方式传播,ipod的用户可以免费下载到最新的课程到ipod里听。Chinesepod好像和另外3个SpanishPod,FrenchPod以及ItalianPod是属于同一家公司 Dear Amber是我最喜欢的栏目,一个外国女的用全英文介绍中国的各种东西和文化,还有她在上海生活的经历,很有意思。有时候也会邀请其他在中国的外国人来做嘉宾,或者是找一两个中国人来跟她聊英语,听听他们的语法错误,蛮好玩的! Chinesepod的用户会在线提问题,并且会与他们的老师和其他用户探讨中国语言学中一些较细小的点。 课程内容的设计尽可能实用。听众们学习怎样订快递、在超市里购物、让上海饭店里的女服务生帮他们下单(没有任何粗鄙的技巧),或确定厕所位置是否被占了。在声音甜美的中国播报员朱琪(Jenny Zhu)的帮助下,每节课都尽可能多地使用汉语,并且尽可能展现才智和幽默。 朱琪在播客中成功做到了热情和惹人喜爱--不过当然,没有什么比一位私人教师更重要。但正如卡洛尔所说,生活中一位糟糕的私人家教的价值,比不上一名的确很好的网上虚拟家教:Chinesepod的语言课程便宜得惊人,每月只需9美元(每年69美元);在上海聘请一位私人家教的费用是每小时15至 30美元,而在美国--这里的听众占Chinesepod 听众总数的28%--聘请一位汉语家教的费用是每小时40至50美元。
ocean wu

经济新闻如何深化? - 0 views

  • 每个人能够直接体验的“经济”是很有限的和微观的;公众对大范围内的“经济”,很大程度是通过大众媒介来“感觉”的。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身外的“经济”是由新闻工作者构筑,是在报刊、广播电视节目、因特网中出现的。
  • 经济新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涉及物质财富的生产和消费,另一类是象征性资产(货币、股票、期货等等)的流通、专业性的预测、风险评估等等。
  • 第一,它是一种对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推动力量。它能够强化对市场的研究,关注的问题与我国经济的问题单子对位,甚至与国际经济的问题单子对位;它能够正确的引进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它能够及时发出我国经济发展瓶颈问题的预警。第二,它在我国经济传媒中是一种健康的精神力量,基本独立于利益集团之外,是经济新闻的敏锐的观察者、仗义的执言者和理性分析的推动者。
  • ...5 more annotations...
  • 与其他新闻不同,经济新闻很少是有关人物的、切实可接触的事件的报道,而是有关数字和一些抽象的决策、趋向、预测等等。经常使用数字,这就给报道者一种要求受众能够理解的压力;另外它们通常不能给受众以具体事实的立体描写性感受(文字报道),或者带来视觉冲击(图像报道)。人们无法实在地看到利息率下降、股市上升、国民经济状况,只能通过图表、曲线、比喻、举例说明等等方式来报道。
  • 衡量我国一家经济传媒成熟的标志
  • 经济的象征性趋势,使得各种前景分析方面的报道,心理成份更加突出,通过报道给公众留下的“印象”或“感性认识”,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因素
  • 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包括四个方面:事实知识(know-what)、原理知识(know-why)、技能知识(know-how)、源头知识(know-who)。
  • 经济新闻本身既是一种知识形态,也是投资与知识之间的桥梁。要使公众感受到通过媒介找寻知识的这种“投资”,是值得的和必要的。
  •  
    "经济新闻本身既是一种知识形态,也是投资与知识之间的桥梁。要使公众感受到通过媒介找寻知识的这种"投资",是值得的和必要的。"
ocean wu

谁更有生命力:微博,还是微群? - 1 views

  • 群组细分,是支持引入微群的一大理由,甚至是微博发展前景受到挑战的“魔咒”。这一“魔咒”缘自人们对顿巴数(Dunbar's Number)的理解。   顿巴数,是牛津大学人类学教授罗宾•顿巴(Robin Dunbar)1992年的一项研究成果。按照顿巴数,一个社会群组合适的规模大致是150。也就是说,有效地记忆、管理、组织的群体幅度,应在这个数字左右。超过这个数字,一个群组就无法有效地沟通或者协作。
  • 很多“微博控”拥有成千上万的粉丝,同时也拥有动辄数百、乃至上千的“好友”。对他们而言,打理成百上千的“好友”依然是很麻烦的事情。这甚至让一些人感到困惑和纠结:他们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生怕错过那些好玩的、重要的消息;他们频繁刷屏,期待新的粉丝,查看“回复”和“评论”——这些“快乐中夹杂焦虑的折磨”就好像手机上经常出现的“未接来电”、“未看短信”、“未读邮件”一样。   他们的时间因此被切割成碎片,生活变得貌似杂乱无章,毫无头绪。他们渴望有某种“条理性的工具”,让他们能在掌控第一时间的资讯、享受“好友”的问候和关切、 消费大量趣图笑话的同时,保持对自己生活节奏的掌控力和日常工作的计划性。   他们需要某种工具,协助他们与上瘾的微博“保持一定距离”。   顿巴数,似乎在暗示他们,应该给自己的好友“划分群组”了,应该把不同志趣、不同风格、不同亲密程度的“好友”划分成若干圈子,必要的时候为这些缩小了的“微群”定时打理,或者排列出这些微群的轻重缓急。
  • 微博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社群。微群的反对派认为,恰恰是“陌生人的偶遇”和“意外感”,让微博魅力十足。当人们试图把微博里的好友和粉丝,按照不同的标签分门别类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情况下“分类无法进行”。   给一群人贴上“画家”、“新媒体”、“科幻大片”之类的标签,相当于用僵化、静态的眼光看待这些活生生的“人”。虽然表面上看,这样可能让那些在微博上不时跳出的“信息”多少显得有一些共同之处,但这种人为的分割,其实大大降低了不同群组之间信息交叉的可能。   4年前,Facebook正是为了突破那种循规蹈矩的会话方式,把每个注册用户“状态的变更”,直接“广播”到了整个社群,让所有的人都可以看到别人的变化。这种“推一把用户”的做法,在触犯众怒几个星期后,转而成为大家喜爱有加的创新之举。   这种被社会学家称作“环境知觉”(ambient awareness)的新型认知模式,让处于社交网络中的“人”,迅速扩大了他的交往范围,并且“互为景观”,以至于“日常交往”的常态,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串行模式”,即“交往”必须与生活和工作交替进行;而是变更为“并行模式”,“可以用眼角余光观察他的种种小动作,比如肢体语言、叹气、无意中的嘀咕等等,并借此了解这个人的情绪。”
  • ...2 more annotations...
  • 不是分组,而是“涌现”   把微博切分成微群,表面上看是为“微博控”们提供了貌似易用的、更加可操控的、有秩序的社群管理上的方便;但是,所谓“秩序”,在社交网络里到底是什么意思?这种人为的“好友”切分,是否真的会导向“秩序”?这恐怕有很大的疑问。   首先,这种设置微群的主导思想,出发点似乎是“确定的”、“明晰的”主题,更加有利于交流。但是,微博上每一条信息,其本身恐怕都显得微不足道,十分平庸。单纯从一条甚至数百条微博中,可能看不出任何“名堂”,甚至也并不能“揭示”发出微博者的“立场”、“情感”、“观点”等等。   微博的价值在于大量转发、评论、回复中,各种信息穿插、编制而成的一幅日渐清晰的“画卷”。这幅画卷不能简单归之于某一个人或者某几个人,更无法归之于“属于某个微群中”的人。   这种看似无序的“涌现”,让所有关注这幅画卷的人,深深地“卷入”其中,扮演着万条经纬上的小小节点、万里波涛中的小小浪花的角色。
  • 微群,或许是某种便利的工具,但对于微博而言,它既不是“战略级的工具”,也不是颠覆性的创新。分组,或许能让庞大的微博社群看上去“井井有条”,但这也只是一时的方便而已。   值得警惕的,倒是在“分组”背后潜藏的、无法遏制的“整肃”冲动,还有千百年来对“可操控世界图景”的迷恋,以及对看上去杂乱无章、但却不知道会“捅”出什么玩意儿的微博的莫名恐惧。
ocean wu

bbs,分众,百度,媒体,受众,价值,1.0-2.0的商业价值 - 0 views

  •  
    web2.0方式的一对一的广告模式,将会在不同程度上对用户隐私进行 挖掘,对用户消费、需求等商业元素进行定位,这在美国严格受限于隐私 保护等法律,即使拿到了也是不可以随意商业化的。QQ也是如此,即便你 知道这个人是亿万富翁,也不可以轻易定制单对单的商业模式,只能在广 播类型的,每个节点提供价值相当低的情况下进行 - 比如QQ 去做sina 的 工作,广播式的新闻。
ocean wu

隐式网络:Last.fm, Amazon, Google, Attention Trust - 译言翻译 - 0 views

  • 什么是隐式网络    隐式网络的基本概念是很简单的。当我们接触信息时,我们就对它进行了判断。当我们遇到一篇喜欢的文章,我们会花时间阅读它。当我们喜欢一部电影,我们就会想把它推荐给自己的朋友和家人。如果一段音乐引起我们情感共鸣,我们就会反复聆听。我们自然而然,下意识的做了这些事情。
  • last.fm网站—目前最佳的隐式网络     也许迄今为止,最成功的隐式网络案例就是last.fm了,last.fm最近被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以2.8亿美元收购了。last.fm如此成功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它的完全自动性。last.fm给itunes和其他主要的音乐播放器提供了插件服务。通过这个插件,你播放的歌曲会都是自动捕获下载和添加的。根据你的个人音乐偏好信息,这项服务可以自动推断你最喜欢的音乐家和歌手。      然后last.fm按照逻辑开始了下一个行动。根据你喜欢的音乐为你介绍朋友和音乐,更重要的意义是last.fm提供一项用户不用做任何工作的服务,如果你只需要听音乐,其他事情都自动替你完成了
  • 亚马逊也应该是隐式网络的老前辈。我们每次点击亚马逊的网站,它都利用先进的算法来给我们提建议:接下来你应该买什么?      在我们以前发表的文章“推荐引擎”( recommendation engines),我们已经描述了亚马逊怎样用不同的方法调节它的系统为每一个人作出推荐和建议,这一基于用户的隐性选择而建立起来的完整系统,是亚马逊销售策略的核心。       另一家利用用户隐性选择行为的公司是GOOGLE。GOOGLE开发了复杂并不断调合变化的搜索算法反馈,用户的每一次点击行为都被到导入算法中,并反馈给用户搜索结果。
  • ...2 more annotations...
  • 为了有效果运作隐式网络,用户必须要有自我控制权。
  •  
    为了有效果运作隐式网络,用户必须要有自我控制权。
ocean wu

手机"播客"-华尔街日报 - 0 views

  • ComVu的目标远不止这样。下个月即将推出的一个新版本使用户在用PocketCaster上传视频的同时还能传输全球定位系统(GPS)数据,也就是人们不但可以看到从手机上传的实时视频,还能在一个卫星地图上看到上传者的实际位置,这个位置用一个蓝点标出。如果上传者发生移动,蓝点就会变成一长串的点。网站即将推出的更新版本提供一张世界地图,上面的蓝点能显示最近上传的实时视频来自何地。
  • 博客作者、手机分析师艾伦•雷特(Alan Reiter)在自己的照相手机博客“互联网演变”(www.internetevolution.com)中所指出的一样,一些超级怪才已经用手机进行视频直播了。他说,你只需要一个照相手机和类似ComVu的软件。他将此称为“不经意式广播”,你无需将包塞得满满当当,你的腰带上、手提袋中或是衣袋中就能装下你需要的一切。
  • ComVu网站的另一个部分(http://comvu.com/studio),新闻机构或是个人能够藉此同时监测六条实时视频素材,然后从中选出一条在网上播出:就象电视节目制片人在不同机位的摄像机和素材库之间进行切换一样。和ComVu网站的其他部分一样,这个网页也很粗糙,但娄曼保证将很快进行更新。借助一台有无线上网功能的笔记本电脑,使用ComVu网站的这一功能便能实现热点事件的电视直播。
  • ...2 more annotations...
  • PocketCaster(裤兜播)和裤子其实没有一点关系。实际上它或许会在手机使用和新闻获取的方式上引起一场小革命。
  • PocketCaster是加拿大公司ComVu Media(comvu.com)开发的帮助照相手机用户实时上传视频的免费(至少目前如此)软件。将照相机对准目标,运行ComVu软件,然后拍摄的视频和音频就会实时上传到网页上供任何你授权的人欣赏。ComVu并不是第一家提供实时网络视频及音频服务的公司。举个例子来说,Veodia (www.veodia.com)使用户通过电脑接收与电视节目质量相当的直播。而kyte(kyte.tv)更进一步,它的服务项目之一是LifeStream,该公司将之形容为“通过手机对你的生活进行的实时播放”。
ocean wu

奥巴马在大选中的互联网应用分析 - 0 views

  • 奥巴马在大选中的互联网应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建立官方网站、“奥巴马无处不在”和网络广告营销。
  • 奥巴马的官方网站为他打造了一个注册成员超过百万的在线社区“我的奥巴马”(MyBO)。奥巴马官方网站47%的访问流量来自这个社区,其次才是首页(40%流量);而麦凯恩官方网站访问流量95%来自首页。
  • ...10 more annotations...
  • 在这个建立于2007年2月的在线社区里可以做些什么?“发现你所在地的活动与团体,联系你周边那些犹豫不决的选民,在blog上分享你的故事”。花费几十秒填写姓名、电子邮件地址、密码即可完成注册,进入社区。一个有效的美国邮政编码,就可以帮助你找到周边人群、活动和团体,由此融入政治共同体。 “我的奥巴马”社区中的电话呼叫功能 “我的邻居”、“我的团体”、“我的朋友”分别对应着经由地域、兴趣/话题/立场、现实人际关系区分并建立的社会网络。该社区还整合了选民数据库,让支持者们可以在线拨打电话给周边其他犹豫不决的选民。 事实上,在线游戏玩家们也会从该社区找到熟悉的元素:它有自己的任务系统,只不过那些任务需要在网下生活中完成:打电话、上门拜访、组织活动、募捐、成为志愿者。如何完成这些任务?社区用多种方式细致地进行指导。它会提示任务完成进度,甚至有积分、等级、排名的设置(2008年8月以后取消了积分与排名,代之以升级和“最近行动”提示面板)。
  • 通过“MyBO”,线上与线下、地方与全国、虚拟与现实被有机地整合起来,富于社区工作经验的奥巴马也建立起了他的核心支持者网络。通过手机短信和电子邮件列表,奥巴马可以在任何时间方便地把信息直接送到上千万人面前。 此外,流行文化元素的应用也让奥巴马的形象更亲切,例如网站上提供的富于感染力的手机铃声下载、专门为iphone用户设计的软件、一群支持奥巴马的著名音乐人制作的18首歌的专辑(点击可试听),等等。
  • 第二,“无处不在的奥巴马”(Obama Everywhere)成为奥巴马竞选团队的理念。除了建立官方网站,更要在最热门、最聚集人气的web2.0网站树立奥巴马的化身或者频道,让选民在自己最常用的互联网应用中就能接触到奥巴马的信息,就能与其他奥巴马的支持者建立联系与互动。
  • 通过互联网应用,建构无处不在的虚拟主体。如果不主动建立官方网站,主动在各热门站点建立具备传播、交流、行动能力的虚拟主体(形式可以是ID、帐号、档案、频道、页面等),就永远是被人谈论、搜索、质询的客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无法占据主动权,传播效果也无从预料。对奥巴马竞选这样目的性极强的政治活动,这一点非常重要。同时这也将成为互联网时代的生存法则:小到个人,大到公司和组织,甚至国家政府,都需要建构这样的虚拟主体,并通过时间流逝和网络扩张来不断增强其信誉和社会资本。
  • 通过互联网应用,建构专属自己的、跨越不同媒介形态和平台的复合媒体,发布一对多的信息流。考察奥巴马诸多虚拟主体的网络日常活动,尽管它们不断地添加“好友”,但它并不像普通用户那样和这些“好友”进行互动。不论奥巴马还是他的竞选团队,都不可能去关注近百万个Myspace“好友”的日常动态,也不会去细读在Twitter上“追随”的十多万人的絮絮叨叨,不会回复在Youtube和官方blog上的无数留言。这仍然是一种“广播”,但却不是简单的“推送”,因为千万的受众是主动选择了这一主体来“接收”信息。
  • 这一“新媒体”被建构起来之后,其效率之高、成本之低都是惊人的。例如奥巴马团队在Youtube上传的视频中,有数十段都已获得上百万次浏览量,其当选后在芝加哥发表演讲的视频,上传两周后的浏览量超过360万次。而通过两年的选举活动拥有的超过千万的电邮地址列表、无数的手机订阅用户,则构成了这一“新媒体”规模最稳固可靠的保障。
  • 在SNS网站上出现的当然不是奥巴马本人,而是他的团队和部门,但这无疑打造出适应互联网用户认同的形象,从而聚集起更多支持者,进而为这些支持者提供彼此互动和联系的机会,编织起一张又一张社会网络。基于某种认同、“迷”(fandom)、共同利益和话题而建立起来的这些社会网络,在持续的互动中继续扩大规模,且用群体智慧带来更多普通人群创造的东西。
  • 在竞选成功后,奥巴马用以助选的各种互联网应用大部分暂停更新,告一段落。他立即开始建构符合自己身份的新的虚拟主体:例如下任总统官方网站,例如在Youtube上开通新帐号和频道“ChangeDotGov”以发布总统官方视频,如“总统每周致辞”,颇有点罗斯福当年“炉边谈话”的味道。看起来,奥巴马还将在自己的执政中尽可能地应用互联网。
  •  
    建立官方网站、"奥巴马无处不在"和网络广告营销。 新主体、新媒体、新社会群体无处不在的虚拟主体。建构专属自己的、跨越不同媒介形态和平台的复合媒体,建构自组织、自生长、自创造的社会化群体。
ocean wu

关于我们-厨吧网_美食厨房的第一互动新媒体 - 0 views

  • 朗讯控股集团(Lonson Holdings Limited)是一个开放式、多元化的国际投资集团,成立于1987年6月28日,总部位于美国加州洛杉矶,目前在台北、北京、上海、海口、大连、成都等地也建立了自己的子公司或代表处。朗通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是朗讯控股集团在中国的全资子公司,于2009年成立,主要运营在美食厨房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互动新媒体——厨吧网(chubar.com)。   厨吧网(chubar.com)是以美食和厨房为中心的互动新媒体,我们的口号是关注吃和厨房的一切,立志成为中国亿万家庭的厨房好帮手。厨吧网的内容主要包括食品、调味品和厨房用品的评测导购以及美食和厨艺的分享交流,我们在为用户提供权威和丰富的厨房资讯的同时,还为用户打造了一个发现美食、交流美食的SNS美食社区,厨吧网凭借此独特的模式迅速累积起大量有生活情趣、有消费能力的忠实用户。   厨吧网(chubar.com)建立起关于各种品牌厨房产品(调味品、食品、厨房电器和其他厨房用品等)的海量数据库,为每一款产品建立一个专属网站,以消费者习惯的方式搭建了全面、准确、快速的交互平台。同时厨吧网有效整合了线上线下的媒体资源,已经形成了包括期刊、报纸、电视、广播、手机终端、户外广告以及网络的多维广告推广联盟,全方位覆盖用户生活视界。   厨吧网鲜明的新媒体特质,丰富的线上线下资源,能够为相关厂商提供全方位的广告宣传、品牌公关和产品推广服务,包括新产品的上市发布,用户的试用体验和使用调查,以及各种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等。厨吧还能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为合作伙伴在同质化的激烈竞争中找到自身的产品的突破点,并协助进行产品的包装策划,制定产品的营销策略,共同成长,分享成功。
ocean wu

数字化的品牌战略 - 0 views

  • Interbrand的十大品牌强度要素■内部清晰度:品牌价值观、品牌定位和品牌主张是否阐述明确,使消费者在看到或听到这个品牌的时候可以立刻知道并了解这些内容。内部重视程度:品牌在组织决策层面的高度,品牌在运作时间、得到的关注和获得的投资方面的支持程度。品牌保护:品牌在各个层面得到保护的程度,包括法律保护、专利成份和设计、制式、品牌地理分布与企业社会责任等。品牌反应力:品牌自身的领导意识和不断自我发展和更新的愿望带来的,可以应对变化和主动创造新机会的能力。■外部真实性:品牌是否基于产品的实际能力而建立,是否继承和传达了明确的理念及良好的价值观,是否可以满足消费者对其的期望。相关性:品牌在所有的人群分类和地理区域中,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的程度。差异性:消费者所感知的该品牌定位与其竞争对手定位之间的区分度和独特性。一致性:在各个接触点或各种传播方式上,品牌承诺被消费者所感知和所认同的程度。品牌存在性:对于品牌的谈论无处不在,品牌得到消费者、客户、舆论、社交媒体包括雇员正面评价的程度。理解度:客户和雇员不仅仅是知晓该品牌,并且对品牌的内涵有着深度的理解和洞察的程度。
  • 强大的品牌源自四大内部要素,而其强度反映在六大外部要素。我们将这些要素加以综合,就能了解某个组织是否做好了成功的准备。
  • 实施数字化战略的基本活动· 建立企业网站。· 建立电子商务站点。· 在线广告投放。· 在搜索引擎优化、营销方面积极投入。· 拥有企业网站的移动设备专用版本。· 拥有电子商务站点的移动设备专用版本。· 拥有移动设备应用程序库。· 拥有以客户为中心的在线社区。· 拥有活跃的社会网络页面(例如Facebook、MySpace、LinkedIn等)。· 拥有活跃的微博账户。· 拥有活跃的视频网站页面。· 参与基于位置的社交媒体网站(例如foursquare)。· 拥有在线博客。· 拥有员工内部网络。· 拥有针对员工的内部社交媒体策略。
  • ...3 more annotations...
  • 活跃数字化战略需要的品牌保护措施· 对域名实施监控,以掌控站点和商标侵权。· 抢先注册域名,以防范网络蟑螂。· 监控数字空间,防范对企业标识的潜在毁谤或非授权使用。· 抢先在社交媒体网站上注册用户名,以防范用户名擅自占用。· 监控社交媒体网站上的用户名,以防商标侵权。· 备份数字站点上张贴、收藏的全部内容。· 在开展活动之前审核社交媒体网站上的隐私声明、注册声明和政策。· 制定员工在线言行准则。· 制定员工代表企业在数字空间的言行准则。· 与员工分享相关法律,使其完全了解品牌保护相关事项。
  • 建立数字化品牌战略的关键要素无论何种行业或经济规模、范围大小,数字品牌战略需要传达的四大基本要素包括:■从内部着手在内部与员工达成共识是后数字化时代任何一个企业经营的根本。宣传企业品牌并就此对员工进行教育是企业数字化战略的关键,这样就能使员工成为企业品牌的宣传大使,进而使员工能在其接触的各个渠道一致、准确地展现企业形象。■超越社交媒体数字渠道并不仅限于网站和微博。社交媒体工具也非常重要,但这些并不是可以由企业自由支配的数字工具。应用程序、广告、在线体验等都是也应该成为企业的有力武器。企业的数字化战略需要具有全面性,应充分利用数字工具作为企业战略的补充,无论是已使用的工具还是新的工具,只要适合企业业务发展战略,都可以据为己用。■创建无缝体验正如我们讨论的那样,线上和线下世界并无界限。企业品牌的受众通过非线性、分散的接触点(包括网站、应用程序、社交媒体、在线广告、广告牌、广播、零售店、房地产和其他环境)体验品牌故事,包括品牌的目标、品牌能够带给消费者什么体验、如何提供这种体验、为什么会有这种体验等等。向消费者提供与新的受众现实相匹配的无缝品牌体验至关重要。■恪守承诺 市场份额是针对忠诚的消费者而言,也意味着企业需要推动消费者行为的改变。改变消费者行为并提升底线的最佳途径是企业建立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这将建立忠诚度,并最终使企业在市场上获得回报。如同企业综合战略中的其他手段一样,数字化战略是实现良性循环的最佳手段。数字化战略如若不能整合到企业更大的品牌和业务战略中,就纯属无稽之谈。
  • 数字化是提升品牌存在度的手段。品牌越强大,就越能在传递上述四大要素时占据有利位置。
  •  
    数字化战略衡量标准;实施数字化战略的基本活动;活跃数字化战略需要的品牌保护措施;建立数字化品牌战略的关键要素
ocean wu

2015年B2B内容营销渠道与策略 - 0 views

  • Regalix的报告调查了全球351名B2B营销总监或企业负责人,以下为其调查的主要发现:   一、2014年被证明有效的数字发布渠道   2014年被证明有效的数字发布渠道从高到低依次为: 1)网站; 2)电子邮件; 3)SEO(自然搜索); 4)社会化媒体(Facebook、Linkedin等); 5)博客; 6)在线事件(工作坊、网络研讨会等); 7)PPC(付费搜索); 8)在线显示广告; 9)社会化的社区; 10)移动页面; 11)移动App; 12)联盟营销; 13)视频广告; 14)移动消息/短信。   二、2015年计划增加开支的数字渠道   2015年计划增加开支的数字发布渠道从高到低依次为: 1)SEO(自然搜索); 2)社会化媒体(Facebook、Linkedin等); 3)电子邮件; 4)PPC(付费搜索); 5)社会化的社区。   不知为什么,这时要把社会化媒体及社会化的社区分开,加起来也许就第一了。   三、2015年计划减少开支的数字渠道   2015年计划增加开支的数字发布渠道从高到低依次为: 1)移动二维码; 2)移动消息/短信; 3)移动App。     四、2014年被证明有效的线下发布渠道   2014年被证明有效的线下发布渠道从高到低依次为: 1)线下事件(展览、发布会、商业秀等); 2)电话营销; 3)直接邮件; 4)打印媒体; 5)户外广告; 6)电视广告; 7)广播电台广告。   五、2014年被证明有效的内容资产类型   2014年被证明有效的内容资产/内容类型从高到低依次为: 1)网站内容; 2)网络研讨会/网络直播; 3)案例学习; 4)白皮书; 5)博客文章; 6)在线视频; 7)社会化媒体帖子(Twitter、Linkedin等的帖子); 8)产品演示; 9)报刊文章; 10)信息图; 11)通讯; 12)电子书; 13)宣传册; 14)横幅; 15)讲义; 16)传单; 17)播客; 18)广告牌; 19)活动广告牌(Standee)。
ocean wu

社会化视频是什么?首先我们要先搞明白社会化 - 0 views

  • 社会化视频。 社会化视频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电影、电视剧、电视节目,甚至,与风头正劲的微电影、网剧、病毒视频、手机电影也不是一回事
  • 受制于思维的惰性,我们宁愿将微电影理解为电影短片,将网剧理解为体量更轻盈的电视剧,将病毒视频理解为无厘头喜剧的某个粗糙变种,将手机电影理解为用手机拍摄的独立短片。
  • 从内容角度讲,如果互联网之前的时代可以叫做“剧场/戏剧化”时代,那么,互联网时代则可以叫做“广场/社会化”时代。视频只是一种媒介形态,而社会化则是一种世界观——它至少意味着大众、民主、去中心化、平等、反精英趣味、开放、选择性、互动等等。社会化视频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才能获得正确理解:它不是戏剧与电影的剩余,它压根是另外一种全新的事物——尽管在制作层面,它看起来似乎是传统电影的廉价品。
  • ...8 more annotations...
  •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内容总是戏剧结构的,而传播总是广播式的
  • 传统戏剧、电影才被理解为雕刻时间、空间的艺术。而社会化视频则必须放弃这种野心,
  • 由剧场走向社会,正是时代由前现代走向现代、后现代的表征——这是不可逆的,尽管我们对剧场是那么流连、陶醉。
  • 我们可以将社会化视频分为社会化制作与社会化传播两个阶段,并以此附会传统电影的制作与发行。
  • 传统电影的制作与发行是在一种剧场情景中进行的,社会化视频的制作与传播则是在一种社会化媒体场域中进行的
  • 1.整个网络(不是样本数据,而是全部数据)都是生产环境,并构成理解视频的互文性基石,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化视频乃是一种环境艺术,而不是视听艺术,更不是舞台艺术;2.它不再是作品,甚至也不是产品,而是一种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化视频的制作者、观看者、传播者与评论者,共同构成了它的作者/生产者,只要处于社会化场域中,它永远都是未完成的,并永远同时也是环境的一部分;3.鉴于以上两点,人们只能分享它,而不能交易它。
  • 所以,认为桌面互联网、甚至移动互联网只是视频内容又一分发渠道的人,将会遭到可耻的失败。
  • 生产关系(导演中心制或者演员中心制)
1 - 16 of 16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