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sociallearnlab/ Group items tagged 慈善业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小石 -

关于引导大学毕业生在社会工作领域就业的提案_杨澜博客 - 0 views

  • 社会工作可以在福利保障、医疗卫生、教育辅导、司法矫治、残障康复、社区建设、公益类民间组织和家庭生活等众多领域广泛开展。社工并不等于义工。他们需要经过一定的培训,需要资格的考评。此外,义工是义务帮助他人,社工是以服务社会而“谋生”的人。在香港,截至06年9月香港注册义工已达12970人。社会工作人员不是政府的公务员,但是他们的地位和收入并不比公务员低,有着良好的专业地位和社会地位。在北京市,根据《社会建设发展纲要》,在社区就业的社会工作者,将保证年薪3.4万左右。
  • 社会工作是由政府或民间组织提供的一种规范化的、专业的服务,它也因此而被纳入现代社会的制度系统中,成为贯彻政府的福利政策、确保社会稳定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制度。社会工作可以在福利保障、医疗卫生、教育辅导、司法矫治、残障康复、社区建设、公益类民间组织和家庭生活等众多领域广泛开展。社工并不等于义工。他们需要经过一定的培训,需要资格的考评。此外,义工是义务帮助他人,社工是以服务社会而“谋生”的人。在香港,截至06年9月香港注册义工已达12970人。社会工作人员不是政府的公务员,但是他们的地位和收入并不比公务员低,有着良好的专业地位和社会地位。在北京市,根据《社会建设发展纲要》,在社区就业的社会工作者,将保证年薪3.4万左右。
  • 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社会组织可创造占社会总量10%的就业岗位,而目前在中国这个比例还不到1%。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社会组织的数量处于400至800万之间,以每个组织有3-5名工作人员计算,就蕴含着1200万至4000万就业机会,超过民政部两年前作出的300万人的估计。
  • ...6 more annotations...
  • 社会工作可以在福利保障、医疗卫生、教育辅导、司法矫治、残障康复、社区建设、公益类民间组织和家庭生活等众多领域广泛开展。社工并不等于义工。他们需要经过一定的培训,需要资格的考评。此外,义工是义务帮助他人,社工是以服务社会而“谋生”的人。在香港,截至06年9月香港注册义工已达12970人。社会工作人员不是政府的公务员,但是他们的地位和收入并不比公务员低,有着良好的专业地位和社会地位。在北京市,根据《社会建设发展纲要》,在社区就业的社会工作者,将保证年薪3.4万左右。
  • 在这方面,上海市和深圳市等地政府已经开始了尝试。上海市民政部门正着手在“社会组织”这一区别于政府、企业的“第三领域”中挖掘更多岗位。同时将举行“公益创投大赛”吸纳高校毕业生进入社会组织创业。充实到民族宗教、计划生育、卫生、教育等领域的社会组织中去。25周岁以下、符合招考条件的应届和历届大学毕业生都可以参加报考。被录用的大学生见习时间为一年,见习期生活补贴费为每月1500元。
  • 目前,民政系统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约有45.3万人,平均每人要为1000名重点民政对象提供服务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急需社工队伍的补充。现有从业人员的总体学历水平较低,70%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社会组织工作领域的专业人才严重匮乏。
  • 深圳民政部门今年将积极开发社工岗位,有计划地培养和配备社工人才,其专攻项目分别是“照顾孤寡老人”、“学龄儿童托管”、“青年劳务工的性与生殖健康”、“境外家长培训”和“边缘青少年帮教”等5项服务。
  • 根据《深圳市推进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政府转变职能,进行事业单位改革。对于政府分离出的或新增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通过政府采购等法定方式,向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购买,在工商经济类、社会福利类、公益慈善类和社区社会组织等近期重点发展领域的优先扶持项目进行试点,逐步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的组织架构、程序、监督机制等,以差额、全额和部分补助等三种方式,向社会提供资助。
  • 赵之心 支持杨澜委员的建议。当前经济危机的最大问题不是GDP的增减,而是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困难已经不是最近发生的事。如果发展非政府组织(NGO),一定可以容纳更多的就业。譬如社区的健身教练。很多老年人不懂的如何保健和健身,没有人指导,容易发生伤害事故。我建议可以搞一些社区健身教练的组织。奥巴马总统在大学毕业后也干过几年社区辅导的工作。这个工作很有意义,特别是对于我们一个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尤其需要这样的组织。
小石 -

铂程斋--企业家的德鲁克阅读 - 0 views

  • 1950年,德鲁克随父亲阿道夫拜访熊彼特时,熊彼特回答阿道夫的一个问题道:“你知道吗,阿道夫,在我现在这个年龄来看,人们若只晓得我写了几部著作及发明了一些理论,我认为是不够的。如果没能改变人们的生活,你就不能说你已改变了世界。”德鲁克说他“从未忘记过那段对话”,而且这句话成为衡量他一生成就的指标。
  • 2002年德鲁克在接受《Business 2.0》的采访时,当被问到“你希望将来被后人记起的是什么”时,德鲁克答道:“那就是我曾经帮助过一些人实现了他们的目标。”
  • 罗素说过:一个幸福的人生是由爱所唤起,并由知识所引导的。德鲁克深深地探讨管理、经济、政治等多领域的知识,是因为他怀抱着对周围人群、社区和世界的爱和关怀——他要改变这个世界,于是他要寻求这些知识以深刻地理解世界和诊断世界的毛病。
  • ...4 more annotations...
  • 德鲁克半生关注和帮助非营利性组织解决管理问题,并身体力行地致力于某些慈善事业,一方面源于他对“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在社会发展中的功能的认知;另一方面更是源于他对整个世界的关怀。他长时间为非营利组织及社区团体提供无报酬服务,不仅仅是想要了解这些组织,更是要改变这个世界。
  • 在每个企业中,管理者都是赋予企业生命、注入活力的要素。如果没有管理者的领导,“生产要素”始终只是资源,永远不会转化为产品。在竞争激烈的经济体系中,企业能否成功,是否长存,完全要视管理者的素质与绩效而定,因为管理者的素质与绩效是企业唯一拥有的有效优势。
  •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被推崇备至的,它的价值正在于让“卓有成效”变得可以操作、可以学习、可以掌握。但,企业家们有谁认真地在读过之后去身体力行的?时间管理你尝试了没有?要事优先、有效决策、用人所长、重视贡献……,也许你都知道,但是你有过实践吗?任何借口都会找到,但“没有成效”就是没读懂德鲁克。
  • 他没有像其它探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书籍那样去赋予企业家精神神秘的光环,认为那是天赋、才干、灵感或“灵光乍现”;德鲁克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视为有组织——且需要加以组织——有目的的人物和系统化的工作”。
小石 -

[漏网之语]尝试的风险很高,不尝试的风险更高 - 心平气和的日志 - 网易博客 - 0 views

  • ·尝试的风险很高,不尝试的风险更高。        ·最有效的预测未来的方法是创造未来。        ·企业家做善事之前先得把企业做好,企业做好了你才会有利润,有了利润你才能够去帮助其他的群体,否则的话你是不道德的。        ·只要非营利组织的业务有可能转变为营利事业,就应该毫不犹豫地去作出这种转变。         ——以上4句“漏网之语”出自首届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院长、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副理事杜绍基先生在演讲时转述德鲁克的观点。
  • ·论坛往往是这样:总要等到领导走了以后才真正开始。        ·人类的尊严就如大海的水体一样是连带在一起的,人类不可能在牺牲一些人尊严的同时,而持久地维护另一些人的尊严。     ·真正的慈善家不会觉得自己很有钱。大家知道比尔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很有钱,如果把它比作一个国家,那么在世界银行179个国家的GDP排行榜上,它排在第53位,这是真正的富可敌国。然而2007年我在华盛顿他们的办公室里和基金会的一些执行人员座谈时,他们却说我们的钱不多,这点儿钱即使是让津巴布韦这样的小国致富也做不到。所以他们要尽可能地提高自己资金使用的绩效,从而放大自己的功能。     ·最好的用钱方式,是把你的一块钱变成烛光,去照亮整个殿堂。     ·拿坡仑有一个外交部长叫塔利朗,他曾经说:你想发财吗?需要的是头脑,不需要的是诚实。但是在慈善的领域,我们说散财需要头脑,更需要诚实。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散财,舍之有德。     ——以上5句“漏网之语”出自首届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国务院法制办一处处长朱卫国博士点评杜绍基、李劲、卢德之、叶雷等4位嘉宾演讲时的即兴总结。
  • ·非营利组织只有好和坏之分,而没有大和小之别。一家非营利组织,能不能算得上世界级的非营利组织,要看其好坏,而不是看其大小。     ——南都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徐永光先生在首届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上的讲话。
小石 -

恻隐之心的经济学--医改系列评论之三十七 : 周其仁 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 0 views

  • 首先可以观察到,凡有人群的地方,不管哪一种文化传统,对身受疾病痛苦的人,差不多总有人伸以援手,提供帮助。中医的故事我们讲过的, “义诊”传统从来源远流长。《剑桥医学史》似乎说,此项美德并不为炎黄子孙所独有。电影和实际经历很一致的画面是:旅途中医护人员见到急性病人挺身而出,却没有谁为此讲价钱收费的。还有那从古到今规模越来越大的慈善事业,医疗救助一直是长兴不衰的节目。是的,人道主义的行为,常常与疾病和痛苦相关联。
  • “利他主义”
  • 利他主义追求之 “利”,无非就是帮助他人带给自己的愉悦而已。同样,看到别人的痛苦自己也痛苦,慷慨解囊提供帮助,固然帮了别人,但也减少了自己心里的难受。这究竟是 “利他”还是 “利己”,或者是利他又利己,怎样才区分得清楚呢?
  • ...5 more annotations...
  • 生活经验教我相信,人世间确有“利他主义”这回事。母爱总是可靠的证明吧。我有个小弟,患有哮喘,发作的时候,整夜不能平躺。妈妈白天上班,晚上整晚抱他睡觉,有时候一连五天——应该没有任何愉悦的。是 “养儿防老”吗?我的弟弟21岁就过世了。自己下乡北大荒时,有一次在山里高烧几天,师傅老张头走几十里地下山帮我去拿药——可以说那是基于 “互惠”的计算,不过倘若我这个后生一病不起,他又到哪里获得回馈?留学时得到像盖尔·约翰逊教授那样的好人的帮忙,我到今天也不相信,他会想从我这样一个来自中国、40岁才开始学英文的 “学生”身上,得到任何 “回报”。
  • 我自己是后来读到科斯说他并不相信人都是理性的那段话后,才认定根本就不需要那类假设。经济学的出发点是资源相对于人的欲望的稀缺性,至于那欲望究竟是为了利己、为了利人,还是又利己又利他(甚至既不利己也不利他),请心理学告诉我们吧。对我来说,“稀缺”足矣,因为在稀缺的前提下,人们的行为有规律可寻。
  • 这就是说,识别真正需要救济的人,把善心用到该用之处,是恻隐之心发挥作用的一项重要代价。
  • 我相信这也是慈善组织、城市济贫传统以及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由来。因为专业化分工可以降低识别救助对象的成本,同时也提高行善的效率。可以有把握地推断,谁要有本事把赈灾物资送到真正需要的灾民之手,救灾捐赠物资的数量就一定增加。反过来,慈善组织的丑闻,向来是压制行善倾向最无情的杀手。
  • 有趣的发现是,传统乡土小社会与工业革命以来的大社会,发挥恻隐之心的条件截然不同。小社会行善的能力小,但人们生于斯、长于斯,互相知根知底,歪曲利用他人善心的余地也小。现代大社会由费孝通先生所谓的 “陌生人”组成,行善资源总量大,但识别、执行的成本也高。
小石 -

与Acumen 基金首席执行官的对话 - 麦肯锡季刊 - Acumen 基金首席执行官 - 非营利事业 - 慈善事业 - 0 views

  • 我的出发点(尽管它也并不完美,而且我认为根本就没有一种十全十美的解决方案)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权力并不是一种倾听意见的好方式。因为权力总要受到一些人的驱使,这些人可能是当权者的族人、家庭和所在的团体。但是,市场确实是一种倾听意见的不错方式。我送给你一双蓝色的鞋作为礼物,你会说,“非常感谢,它们漂亮极了。”接着,当你离开时,就会把它们扔进垃圾箱。如果我问你,是否愿意掏钱买这双鞋,你会说,“不。如果这双鞋是棕色的或粉红色的,我才会掏钱买。”我们会有一种对话交流。因此,我把私营部门中真正的力量视为一种倾听意见的方式,视为一种创造效率的方式。
小石 -

西方高管热衷的另类商旅 - FTChinese.com - 0 views

  • 此次行程是由聚贤社(Leader's Quest)安排的。聚贤社是一家非盈利组织,旨在通过消除部门间和文化间的隔阂,提高全球范围的领导者素质。与威克利先生一起参与该项目的是来自6个国家的政府、慈善机构和学术界领袖。他们此行去了上海和四川成都。
  • 聚贤社表示,为个人和高层团队准备的创意项目正越来越受欢迎。该组织称,尽管遭遇经济危机,他们收到的咨询请求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多。
  • 他对企业家和学校孩子的进取心印象深刻,但他发现,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意味着每个孩子被2个父母和4个祖父母及外祖父母全心照料,这使他感到不安。“如果你是六个成年人的注意力中心,那么你很难做到‘以他人为中心',”他说。
  •  
    让高管们前往发展中国家完成项目或调查,通过亲历文化冲突、新兴市场而提升管理能力。此类创意旅行项目正在西方兴起。
1 - 7 of 7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