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sociallearnlab/ Group items tagged 中学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李 明山

乡村,消失的课桌 - 0 views

  •  
    被掠夺下的生源危机        白鹤镇是离县城最近的一个镇之一,322国道穿越全镇蜿蜒而过。县教育局的调研发现,322国道沿线的学校平均班额达50人,白鹤镇中学平均班额更是高达84人,而地处偏远的几所小学,平均班额仅10来人。     国道边的学校生源富足不过是城镇学校生源、师资发生集聚效应的一个缩影。此间教育界人士普遍承认,早些年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是造成农村学校生源减少的客观原因之一,但更为根本的原因是,农村的生源这些年迅速向县城、地级市与省城以及其他大型城市流失。     除了父母外出打工带走了一部分生源,更有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县城学校去读书,使得县城的学校班额严重超标,前一时期更是曝出一个班高达130多学生,几个学生共用一张课桌、拥挤在一个狭窄的教室里的新闻,而乡村学校生源,却处于极度的"饥饿"状态。     最近这些年,地级市衡阳以及省城长沙的一些学校把目光聚集到了"广阔农村",他们达到了对县城初中与高中尖子生了如指掌的地步,一旦发现目标,就现场设考场直接招走。     尖子生被掳掠,成了这个县城老师们最为担忧的事情。应试教育的尖子生,是这个教育体制下最珍贵的资源,亦如同浮在水面上的一层薄薄的油。     对于此间师德师风的败坏,有不少人士把它归结于社会风气的败坏,也有人把它分析为这些老师对自己的"投资行为"的"交割"。      一个县城的新"师说"     记者来到祁东县城采访的前两天,县教育局的党委书记与一位副局长在局里的会上被检察机关带走。更早的时候,县教育局的原局长已被有关方面抓捕。     这个曾
xiuli zhuang

首页 - SocialLearn - 0 views

  • 促进社区内部知识分享传播,向外传播分享社区实践,开放参与,每月两期。
  • 知识管理对个人来说,有助于形成系统思考问题的意识,有助于形成从自己经验中学习、从他人最佳十佳实践中学习的行为习惯,有助于促进培养谋求方法变革解决问题的探索精神;知识管理对群体来说,有助于促进种子的创新,成为群体应变环境的创新。知识管理不是神秘的东西,知识是持续交流分享实践。
  • 《村落学习——技术环境手册》
小石 -

Bud:为什么我们当前的教育体制分崩离析 | A Happy Boy - Lizunlong - 0 views

  • 幸运的是,过去几年,我有幸浸淫于各种强有力的观点中,从而理解到我们应该对自己的生活100%负责。
  • 我自己,还有数百万同学,没能大展身手,并非因为我们不够聪明,不是我们不关心自己的前程,而是因为我们厌倦了让一系列字母来主宰我们。
  • 我现在的很多同学,每个都可以改变世界,却为恐惧所麻痹,从而选择了稳妥之路:即争取好成绩,找份工作,变得幸福。不幸的是,实际情况很少如此。
  • ...14 more annotations...
  • 我们目前教育制度让人更沮丧的是,它把千百万“普通”学生落在后面。让这千百万孩子们自生自灭(教育层面而言),他们拥有不可思议的潜能,可他们从未意识到。
  • 我并非说我们目前的教育体制一无是处,我们确实从中学到基本知识。然而,我们在学校学的很多东西在这个真实世界都不实用。 博客课程在哪?理财课程在哪?致力于根除贫穷的课程在哪?帮助我们找到人生意义的课程又在哪? 我们当前的教育制度太强调成绩,却不关注释放隐藏于我们每个人身上的潜能。
  • 我不少朋友都说“我讨厌看书”。 而我总回答说,“你只是没找到合适的书。”
  • 为了补充教育而进行阅读时,我们读的书必须与我们相关。不是我们的老师,不是我们的家长,必须是我们。每本书都应犹如使我们灵魂完整的拼图。
  • 时下的教育制度过于强调无关宏旨的内容。繁重的作业。完美的语法。记忆。而这一切都让我们在这条路上无所事事长达10年之久。
  • 教育关乎释放一个人的信心。教育是从失败中学习。教育是从经验中成长。教育是发现你的热情,然后进行追求。
  • 教育不是死记硬背。教育不是分析对你毫无意义的书本。教育不是把时间浪费在你讨厌的课程上。教育不是让你麻木,只因你害怕失败。
  • 教育意在启蒙。而阅读和经验乃是钥匙。
  • 传统的生命时间线: 高中;大学;研究生;工作(可能是你最厌恶的);退休;死亡 为什么不是: 高中;寻找生命意义;热爱你的工作;活出你的生活;心满意足地离开人世? 后者听上去更吸引我。
  • 眼下的教育制度有着与生俱来的瑕疵。时过境迁,我们必须停止纠结于“书本聪明”,而是要关注如何释放我们的热情。
  • 我对当今世界问题的答案有着无比的信心:贫穷、战争、疾病,将由当今的年轻人解决,并非因为他们聪明,而是因为他们跟随自己的热情。
  • 我知道当我说以下内容时,我代表了全球数百万学生的心声: 我们厌倦了别人告诉我们,我们不够优秀。我们厌倦了做这种不用心的功课,这只会增加我们的生活压力。我们厌倦了因为辜负了成为A+孩子的期望而感到一文不值。 我们厌倦了别人告诉我们可以或不可以成为谁。难道我们不应自己为自己决定吗? 我们需要被鼓舞,我们需要被鼓励,我们需要花时间做我们喜欢的事,我们需要改变这个世界。
  • 获得好成绩不是问题。让成绩主宰一个人的生活才是问题。
  • 如果你能改变世界,我就给你个A。:)
小石 -

纪录片《高三》 (豆瓣) - 0 views

  •  
    本片纪录了中国福建省一所普通中学一个高三毕业班的真实生活。高三的生活日复一日,简单而又沉重,痛苦却也快乐。   善良严厉的班主任,紧张刻苦的尖子生,逃避生活的"差生",执着爱情的"早恋生",学生的父母,每个亲历高三的人都有各自的感悟和超越高三的期望。影片的纪录真实、直白,透过高三生活的纪录,让人感到的不仅仅是为理想执着拼搏的浪漫,更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悲哀。
小石 -

查立:玩游戏比读书好的科学依据 - 0 views

  •  
    电脑游戏体现了人类学习的全部法则。
小石 -

史上最拿别人孩子当自己孩子的校长 | 四川安县桑枣中学 汶川地震 校长 叶志平 | - 好看簿图片博客:用照片记录生活 - 0 views

  • 向叶老师致敬!也向更多的老师推荐台湾建筑师谢英俊和“乡村建筑工作室”——他们的bloghttp://blog.sina.com.cn/rastud...
小石 -

TEDtoChina » TEDxPedition北京站会议快报(下篇) - 0 views

  • 应当教育孩子气候变化是威胁但更是机遇。
  • 斯特朗在演讲中说,气候变化与经济危机一样,称为当今世界的一大难题。而这两个问题本质上是一样的。是脆弱的经济体制导致了它们。个人的努力固然重要,但仅靠个人努力无法达到目的。我们必须依靠政治与经济上的改革。我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学到了:无论失望多大,都要前进。
小石 -

游戏小组课程建设之路 - NGO发展交流网 - 0 views

  • 一支以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为主的志愿者队伍
  •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我们有了认识各种蔬菜瓜果的系列主题活动;有了《辛苦的爸爸妈妈》、《夏天的蜗牛》、《好玩的沙包》等教学活动;还有每月一次的外出参观活动,如充分利用社区自然资源,到附近风景秀丽的后海秋游;成功举办了 “亲子运动会”等大型活动。这些活动来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富含教育意义,带有很强的趣味性,因此受到了孩子和家长们的欢迎。
  • 我们的目标是要以最低的成本使四环的幼儿得到一定的教育
  • ...5 more annotations...
  • 前段时间我们组织的玩具制作活动,没有很好地实现与课程的有机结合,课程内容的设计和组织也多是语言类的活动,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或制作的活动很少,孩子对于制作出来的玩具没有亲切感,也不懂得要爱护很珍惜玩具。
  • 另外,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的玩具外形不是很美观,而且容易破损,对于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的孩子来说,这些玩具不像成品玩具那样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问题关键是志愿者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也很少利用和发掘这些玩具的教育价值,没有引导孩子有意识地去探索这些玩具的玩法。
  • 每月一次对活动材料进行分类整理,确保每位志愿者教师都清楚了解现有玩教具材料,根据季节和活动主题的变化更换活动材料。
  • 要争取实现玩教具制作与家长工作的结合,发掘家长群体中的能工巧匠,多向他们学习,也可以请他们对我们进行指导,或是教孩子如何制作玩具。这一思路还能够起到增强家长育儿自信心的作用,激发家长对源自日常生活教育价值的关注,自觉担负起对孩子的教育责任。
  • 蒙台梭利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以及教育的规律,设计和制作了一整套的教具,如日常生活教具和数学教具,使孩子在操作教具的过程中学会基本的常识和知识,有针对性地发展了他们的能力。四环综合市场幼儿群体的特点与蒙氏教育的实施背景有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借鉴前人的一些成功的经验,比如根据四环游戏小组的特点,对蒙台梭利教具进行适当改造,从而促进孩子的发展。
  •  
    四环游戏小组作为非正规教育开展的一种形式,其课程带有鲜明的幼儿教育特色,突出表现为课程内容游戏化、生活化以及保教合一。回顾游戏小组自创建以来近一年半的时间,课程建设也基本上经历了由思路困惑到逐渐明晰、由理想化到贴近实际需要、由随意走向规范的历程。
小石 -

肖峰心观察 - 不要共同酿造共同灾难 - 腾讯博客 - Qzone - 0 views

  • 这是被生存压力所压迫的成人,把焦虑向幼小孩子身上转移的明证。
  • 假如两个孩子在一条风景优美的路上游玩,本来他们都玩得很开心,两人都走得不快,并不计较谁先谁后。于是两个孩子得到了精神上的愉悦,很是幸福。但现在成人加了进来,完全不要孩子投入的、欣赏的快乐了,只要孩子能超过别的孩子的快乐。于是前面的怕被后面的超过,后面的怕被落下,从而都加快了步伐,两人越跑越快,从最初的漫步,到大步流星,再到后来的全力奔跑……结果两人都累得疲惫不堪,没有欣赏到沿途的美景,没了游玩的快乐。这是何苦来的呢?
  • 在社会心理学中有个术语叫“剧场效应”,说的是在球场中,一开始大家都是坐着看球,都看得好好的。但是有一个人为了看得更清楚,就站了起来。当只有他一人站着其他人都坐着的时候,他确实能比其他人稍微看得清楚点,但是由于他站着看挡住了别人的视线,其他人也只能站起来。最后全体观众都站起来了,从看清楚的程度上说全站着看与全坐着看没区别,但是大家现在只能辛苦地站着看而不能舒服地坐着看了。
  • ...2 more annotations...
  •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知名学者杨东平近日在他的博客中提出:“教育需要打一场‘反恐’战——消除家长的集体恐慌。在不能改变大环境的情况下,家长其实还是可以做选择的。至少,要抵制万恶的奥数,抵制那些以戕害儿童的好奇心、想象力、学习兴趣为旨的‘培训班’”  。
  • 我为什么没逼迫孩子学习,报这班那班却心理很坦然,因为我知道孩子成长成才所需要的是什么,我也因职业关系看到太多的逼迫孩子学习的恶果。在我这儿,经常能接触到因压力太大而导致厌学、恐学、拒学,精神分裂,严重的神经症、抑郁症、社会适应不良的孩子和年轻人,而他们中的相当大的一部分,都是在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名牌大学或毕业于名牌大学。     很多父母痛哭流涕,悔不该只抓孩子的学习,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我现在只希望他能是个正常的人,像个普通人一样活着就行了。
  •  
    家长盲目跟风制造了孩子的"共同灾难",教育要反恐,治疗家长的集体恐慌。
小石 -

Tony Yet:断章·教育 - 无根之根 - 博客大巴 - 0 views

  • “课外拓展”
  • “学说话”的课外班
  • 组织句子的能力
  • ...3 more annotations...
  • 拓展性学习
  • 怎么跟孩子玩,并且玩出水平
  • 你做NGO,就不要把自己看作是起决定作用的那个人,这样子反而更容易把事情做得更好
小石 -

教育绝境 - FT中文网 - 0 views

  • 中国丧失了自己的孩子。
  • 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从未完整地发育过,获得教育的滋养。无暇顾及自己身心的成长,鲜有时间培育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力,从而确立安身立命的价值观。目标在前,没有当下。教育把孩子与自己的生命割裂开,把他们与生活和广大的世界隔离开,他们在死寂的环境里“记住一切有可能在考试中出现的东西”(一个美国中学生的话)。
  • 他们不会犹疑、徘徊,父母包办设计好了他们可怜而伟大的一生。目标坚定——不是自己认可的;全心全意——不需要操别的心,父母已经包办了他们的一切生活及生存杂事;唯我独尊——他们是家庭的核心,一颦一笑决定着家庭的气氛;冷漠世故,他们把一切都看穿了,故此不再有发自内心的热情,世界与自己无关。他们是一座座孤岛,长夜难明。
  • ...1 more annotation...
  • 作为起点的大学,成了终点。放松,放纵,他们要把十多年压抑的力比多发泄出来,要补偿自己。性与就业,主宰了校园生活,对真理和智慧的探究,在功利性的目标前,变得如此卑微。可悲的或许是,很多人从来就没有过求知的冲动,因为他们早就没有了那种本能。
小石 -

国际学校对孩子好吗? - FT中文网 - 0 views

  • 这些孩子往往出自在不同国家不断迁徙的家庭,有时会在多个不同国家的国际学校接受教育,他们甚至有自己的绰号,被称为“第三文化孩子”(TCK)。
  • “他们非常了解国际事务,当他们回到祖国,他们会碰到一点问题(许多人会这样),那是因为他们的想法要更多些,”普莱勒说。相比之下,没有同样经历的儿童可能会看起来很“土”。
  • 安德鲁·菲茨莫里斯(Andrew Fitzmaurice)是教育集团Nord Anglia的首席执行官,他以一种可以理解的急切姿态强调接受国际教育的好处。“你给自己投资了一个社交和商业网络,”他说。“由于你上了国际学校,你就和50个不同国家的人交了朋友。”Nord Anglia在世界各地开办了9家“英国国际”学校。
  • ...2 more annotations...
  • 但是,如果国际学校依靠国际学士学位或国际普通中等教育证书的声誉作为它们的竞争优势,他们将面临严酷的竞争。 伦敦和英国东南部地区是外国人最常见的目的地,在这里的英国《金融时报》(FT) 国际学士学位学校排行榜上,表现出色的都是传统的英语学校。位居榜首的女子学校是北伦敦教会学校(North London Collegiate),而温布尔登国王学院中学(King's College School)则是男子学校中的翘楚。按照界定,这些学校比国际学校提供对当地文化更深地融入,因为它们主要为当地青少年所青睐。
  • 上海德威英国国际学校(Dulwich College Shanghai)
小石 -

教育由哪些部分组成? - 42learner's posterous - 0 views

  • 老师的责任感 + 积极的学习氛围 = 重点中学。
  • 高二是我看待学习和教育这件事的一个重要的转变时期,我不再是一个“听”话的孩子,我不仅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兴趣,而且对待正在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厌恶,那种厌恶感来自于自己实在找不到学习它们的理由,为了高考?不仅仅,我更是为了家人的期望坚持下来,我不晓得那份坚持是否正确,但我看到的是,家庭和睦,所有人包括亲戚朋友都为我能考上大学而高兴,哪怕他们根本不清楚我将在大学里学习什么,因为上大学已经成为最基本且又有那么点难度的事情,就像普世价值观一样,不晓得具体是什么,但知道那一定是好东西。
  • 大学的上学经历我就不想说了,恶心。但得加一句,那就是,认识了几位很朴实很哥们很不错的朋友。
  • ...2 more annotations...
  • 而讽刺的是,搞清楚为什么学习本应该属于教育中的头等大事,一个人学习了12年,仍未找到真正答案。我理解这背后的原因,假如每个人都清楚自己为什么学习、想学习什么,那么现有教材、教学方式的丑陋面目便一览无余,学校这个商业机器可真就离分崩离析那天不远了。
  • 假如我们已经搞清楚学习的本质,教育又将由哪些部分组成呢?知识提取。所有知识可以随意获取,而最终提取什么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知识研究。提取之后,将有导师或助教带领学习者共同学习、研究,并分享成果。问与答。一种是学生问老师,老师解疑点拨;一种老师问学生,学生带着问题去重复知识研究。社交活动。学习的过程不应局限在任何一个场所——比如学校,它应渗透在学习者的日常生活之中。 颁发文凭。它不是学习的目的,而是相对公平的客观评价,它不能代表什么,但也代表了很多。
小石 -

TED在中国,如何进课堂? - 0 views

  • 很感激黎加厚博士对“TED中国粉丝团”网站的推荐,实际上他更多的是在推荐TED本身。就像OPLC说自己不是笔记本电脑项目,而是教育项目一样。当“TED中国粉丝团”这个网站起步的时候,我们对自己说:“TEDtoChina.com不是一个翻译项目,本质上它是一个教育项目。”
  • 大凡有机会来到 TED 大会现场的演讲者均有非同寻常的经历,他们要么是某一领域的佼佼者,要么是某一新兴领域的开创人,要么是做出了某些足以给社会带来改观的创举。由于演讲者对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一种深深的热爱,他们的演讲也往往最能打动人心,并引起大家的思考和进一步的思索。
  • 从不同领域的专家的演讲中,我们不仅可以学习到洞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领悟到有关创造力的一些奥秘:好奇心,跨越边界,毅力。对万物充满好奇心,善于从其他领域获得灵感和启迪,是高创造力人士的共同特征之一。跨越边界不仅可以带来触类盘通的灵感,也可以带来领人惊叹的艺术效果,还可以引导出多面向的自我,丰富我们的个人人生。
  • ...4 more annotations...
  • 现在我们将这个挑战留给诸位。 有什么办法可以让TED走进中国的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课堂?有什么办法可以让TED走进跨国公司,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会议室?有什么办法可以让TED走进酒吧,咖啡馆和茶楼?有什么办法可以让TED走进电影院,图书馆和博物馆?……
  • 早前Boingboing上提到过一个TEDtalk的大学校园版,由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策划组织,发动学校里的师生参与演讲。那么,我们何时会看到大陆的学生朋友自发举办类似的活动呢?
  • 盲点来自理所当然。
  • 昨晚在图书馆看到了芝加哥大学出版的 Great Books 丛书(主编是Mortimer Adler),那是一个通识教育的丛书,收录了西方上至苏格拉底下至海德格尔的几十位大家的经典著作,丛书的开首有两卷专门分不同的主题来介绍书中收录的文本,读到那里的时候,我想起了TED。 TED的一些演讲其实可以在一些课程的引论课中使用,而由于TED涵盖的知识范围非常广,因而也使得TED走进课堂有了可能。Great Books系列是古人的大智慧之汇集,而TED则可谓今人大智慧之汇集,若能把此二者相结合,也许可以结出美丽的果实。 以下几个文章供大家参考: 台湾东吴大学經典領域選讀經驗分享: http://www.scu.edu.tw/generaledu/newenews/lecture01_xhtml.html 维基百科上关于 Great Books的简介:http://en.wikipedia.org/wiki/Great_books 感兴趣的话还可以读一读《纽约时报》的这个报道: http://www.nytimes.com/2008/11/16/books/review/Campbell-t.html
小石 -

xiuli'blog » Blog Archive » 都都作文:《变形金刚》 - 0 views

  • 都都的确从玩《变形金刚》中学到了很多。 这不仅让我在想,《变形金刚》的故事给孩子们预设了一个什么样的情境?在这种情经历又预设了什么样的角色和任务?在完成角色和任务的过程中,又预设了什么样的基本规则,为角色完成任务创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想象和发挥空间? 此外,“变形金刚”中的“变形”和“金刚”两个词汇又给孩子们塑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想象空间?“变形”这个词等于告诉孩子,他们是一个“操之在我”的“自由主体”;“金刚”这个词等于告诉孩子,在游戏(或学习)的世界里,如果你不放弃,你选择战斗,“胜利”或“成功”只是早晚的问题…… 都都也可以试着来分析。
1 - 20 of 33 Next ›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