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sociallearnlab/ Group items tagged 都都故事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小石 -

xiuli'blog » Blog Archive » 都都版《变形金刚》 - 0 views

  • 小石 Says: June 7th, 2009 at 12:54 am 都都,我有个问题,为什么在写故事的时候,要虚拟一方是坏人,一方是好人,然后让双方相互斗争?有斗争好象才有故事。但这样的话,冲突或矛盾好像被简化了,同时会不会也被扭曲了? 比如在现实生活中,谁是坏人、谁是我们的敌人,我就不知道。我们可以假设每个人都是好人,都是潜在的朋友,但我们好像不能随便说谁是坏人、谁是敌人。你想想你能说清楚你的敌人是谁吗?谁应该被打倒吗?:) 可能我们总是比较喜欢一些简单的对抗游戏,所以我们不能在社会上简单地区分好人坏人,但却可以合理地假想了一些“对手”,比如同场的考生、企业的竞争对手、体育比赛中的对手等等,使我们的对抗游戏可以继续玩下去。 但你发现了没有?这些“对抗游戏”已经和之前“好人坏人的相互屠杀”已经大为不同,坏人是要被消灭的任务,但通常的考生、企业的经济对手、体育比赛中的对手却是我们相互学习和尊重的对象。竞争可能是为了发现更有社会价值的学习方法、产品或服务,以及使双方都尽可能表现出最佳的竞技状态,共同奉献一场精彩的比赛。在这些“对抗游戏”中,竞争中似乎更体现出了一种伟大的合作精神。 所以我在想,你看的《变形金刚》的故事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在你写的“都都版的《变形金刚》”的故事中,怎么减少“好人坏人的暴力屠杀”,创造更有趣的角色和任务呢? 说几个给我比较喜欢的片子:《唐老鸭和米老鼠》、《猫和老鼠》,卓别林的电影,还有意大利的那个电影《美丽人生》,不知道你看过哪个?
小石 -

xiuli'blog » Blog Archive » 都都作文:《变形金刚》 - 0 views

  • 都都的确从玩《变形金刚》中学到了很多。 这不仅让我在想,《变形金刚》的故事给孩子们预设了一个什么样的情境?在这种情经历又预设了什么样的角色和任务?在完成角色和任务的过程中,又预设了什么样的基本规则,为角色完成任务创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想象和发挥空间? 此外,“变形金刚”中的“变形”和“金刚”两个词汇又给孩子们塑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想象空间?“变形”这个词等于告诉孩子,他们是一个“操之在我”的“自由主体”;“金刚”这个词等于告诉孩子,在游戏(或学习)的世界里,如果你不放弃,你选择战斗,“胜利”或“成功”只是早晚的问题…… 都都也可以试着来分析。
小石 -

胡泳:《未来是湿的》译者序(三)--互联网是一锅石头汤 -胡泳的BLOG-搜狐博客 - 0 views

  • 舍基很会讲故事,他在书中举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来证明他的看法,阐释隐藏在故事背后的更大的真理。他特别指出,这本书里讲到的每个故事都依赖于一个值得相信的承诺、一个有效的工具和用户可接受的协议的成功熔合。
  • 承诺对于每位要参加一个群体或者为此群体做贡献的人解决的是“为什么”的问题。工具帮助的则是“怎样做”——如何克服协调的困难,或至少把它控制在可控水平。协议则确立了路上的规则:如果你对于这个承诺感兴趣并采用了那些工具,你可以预期得到什么,以及群体将期望你做到哪些。将这三个特征一起考察,将有助于理解依赖各种社会性工具的群体的成功与失败。
  • 以任何机构的方式做都太昂贵
  • ...4 more annotations...
  • “科斯地板”(Coasean floor)
  • 在这样的巨变下,企业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弄清楚,什么事情顾客自己做可能比企业为他们做反而来得更好。
  • 设想一下,如果一家大型书店中的每种书只有一册样书,而当顾客选中某一本的时候,书店可以当场印制出来交到顾客手中,那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如果唱片店当场刻制顾客需要的唱片又会如何?在这样的情形下,消费者得到了他们想要的,而书店或唱片店不再有库存和上下游的浪费。
  • 大规模业余化
小石 -

营利医院与非营利医院--医改系列评论之三十四 : 周其仁 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 0 views

  • 实话实说,我认为经济学不可能完全解开这个扣。理由是这样的,行医和医疗服务机构究竟应该营利还是非营利,医院究竟是营利安排好,还是非营利安排好,涉及是非、也就是涉及价值观。个人之见,凡涉及价值观的话题,都不是经验科学的对象。
  • “好不好、该不该”的价值观问题
  • 大家从可以观察的现象出发,先对各自观察到的现象有一个大体一致的描述和记载,确定这个现象究竟“是什么”,然后再讨论它为什么是这样的,并对“各自表述”的道理互相辩论、推敲、反复验证,这就是我所知道经验科学的路线了。最理想的境界是,即便人们的价值观水火不容,大家还可以在一起讨论科学问题、推进科学发现。不那么理想的呢?价值观之争每每对科学路线发生干扰。最糟的情景则是,“好不好”的问题吵得天翻地覆,科学问题毫无寸进。
  • ...9 more annotations...
  • 从经验科学的角度,有关医院改制的问题是不是要这样来问:可以观察到的医疗服务组织,究竟是什么样的?是营利的,非营利的,还是营利与非营利的并存?——为什么?在这些可观察的安排下,当事人包含患者、医者和办医者,行为逻辑究竟是什么样的?——又为什么?
  • 比较容易解释的,是营利性私医构成了人类医疗服务的基础。
  • 有关行医组织的制度安排,我观察到四个基本现象:(1)人类各个社会的大多数历史,是私人行医主导的。譬如中国5000年文明,绝大多数时间都靠私人行医,即便有官医如御医,也是为帝王一家之私服务的;当代各发达国家包括“英国模式”在内,私人行医、私立医院也从来没有被全盘废止过。(2)私人行医和私立医院一般是营利性的,但是从古到今,私医通常也担负一些非营利性的服务。(3)在西方古代城邦中萌生的非营利性医院,服务于济贫、宗教、军事、医学科学和人道的目标,在近代以来得到很大的发展,成为与营利的、公司化医院并行的医疗服务机构。(4)在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下,产生了由国家全盘包办的非营利医疗服务体系。
  • “是什么、为什么”的科学问题
  • 最后一个类别,全盘国有排除私医的非营利医疗模式,也仅仅在法律上才是“纯粹的”。事实上,这个体制常常由形形色色的地下、半地下的 “私医”在提供补充,例如前苏联那些地下医生的故事、“在位的”公家大夫的“额外好处”,以及中国的赤脚医生(见本系列评论之13至18),以及徐滇庆教授访问古巴得到的观察——那里普遍的免费医疗常常缺医少药,由移民美国的侨民把 “从资本主义免费得到的药品”邮寄回来作为补充。更有意思的是,一旦全盘公医体制守不住,总是发生重新把营利性私医 “请回来”的改革,例如中国1980年代后公立医院的私人承包、改制、以及后来对营利性医院的正式承认和许可。
  • 营利性活动是不是就等于 “昧着良心赚钱”?我的答案是看约束条件。市场交易以清楚的产权界定为前提,在这个前提下,不许侵犯他人权利就意味着发展一套法律和习俗来保障交易的公平公正,惩罚欺诈和其他不正当活动。在这个条件下,任何人想要营利,就不能不在意他人的需求,并努力通过满足他人需求来“赚钱”,同时还要尽可能节约成本。
  • 杨小凯说过的 “坏市场经济”
  • 涉及生命健康
  • 营利性活动不过是一个简单的“公式”,无非等于收入减成本而已。至于在什么条件下实现这个公式,法律(加习俗)限定了下限,道德限定了上限。在中外医疗史上,一个医术高明、收入颇丰的大医生,可以同时是一个道德高尚人士,正如另外一个死命想赚钱的“小”医生,在法律和行规约束下,“无意”中也为他人做了很多好事。
小石 -

胡泳:《未来是湿的》译者序(一)-胡泳的BLOG-搜狐博客 - 0 views

  • 舍基的意思也并不是说,等级组织完全成为明日黄花了,而是说,如果以前我们习惯于把群体行动先验性地看成有人组织方能行动,现在,我们需要开始熟悉围绕话题和内容而产生的有机组织。舍基的这本书始终围绕着互联网和其他技术进步给群体动力学带来哪些改变而落墨,这种改变穿越了地理的和文化的鸿沟。
  • 因此,我起初把这本书译成《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但就在这时我遇到了老朋友姜奇平,他很早就欣赏舍基的思想,尤其是这句话:“我们在历史上高估了计算机联网的价值,而低估了社会联网的价值,所以我们花了过多的时间用在解决技术问题上,而不是用在解决使用软件的人群的社会问题上。”他得知我正在翻译舍基的书,便说,何不把“社会性软件”(social software)与“湿件”(wetware)串起来,因为它们有些重要的共同点:第一,它们的存在方式,都是“湿”的。意思是只能存在于“活”着的人之间,存在于人的“活”性之中。第二,它们很接近于哲学上说的“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后现代性的核心;而社会性软件和湿件为主体间性提供了一种现实的表现形式。
  • 平心而论,“未来是湿的”这个概念其实跟舍基没有什么关系。我本来有点犹豫,觉得是不是太自由心证了,但当我听到奇平说了这样一番话,便立即下了决心:   前苏联故事片《办公室的故事》中有段精彩对白,比较接近本意:女上司严厉地质问男主角:“你说我干巴巴的?”男主角吓得摇手说:“不,正相反,你湿乎乎的。” 这个社会,如何不是干巴巴的,而是湿乎乎的?意思是社会如何成为更人性的,更有人情味的?互联网的终极意义,社会性软件的终极意义,就在于解决这个问题。 人们往往有一个错觉,就是以为发明互联网,是为了让这个世界更技术化,更干巴巴。其实正好相反,籍由社会性软件,我们可以看出,互联网的人文含义,就是让世界变得湿乎乎的,或很俗地说,让世界充满爱。
  • ...2 more annotations...
  • 不错,我们需要从“未来是湿的”角度理解作者所讲的社会性软件和社会性网络。这是我们的诠释,我们的概念,我们要借他人之酒浇我们心中之块垒。原因无他,中国社会太干巴巴的了,需要加湿。
  • 互联网,就是中国的加湿器,未来的加湿器。
小石 -

xiuli'blog » 小学语文学习--一位家长的视角 - 0 views

  • 唐晓勇 Says: June 9th, 2009 at 3:15 pm 呵呵,很好的方法呀!! 低年级儿童的习作主要是让孩子自由表达! 低年级是儿童写作的起步阶段,我们主要采取开放的写作策略,让儿童自由倾诉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从而激发儿童潜在的言语能力和表达兴趣,让“写”逐步成为儿童的一种习惯。 孩子们在习作中表述着自己的心理体验:“写作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这种高雅的倾诉方式,让我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和无穷的力量。我的心声,原来还可以这样倾诉。……小时候对于新奇事物的幻想,我总觉得音像里有个小精灵在说话,人体内有无数个小人在工作,帮助我们消化食物;又比如镜子的后面有一个很神通广大的人,他可以模仿所有的人的模样。如果我不把他们写下来,也许永远不知道,小时候我的这些幻想是独一无二的。” 遵循儿童年龄特点,让低年级儿童自由倾诉,在自由写作中激活儿童的言语潜能,让儿童“爱上写作”。
  • 唐晓勇 Says: June 9th, 2009 at 3:18 pm 呵呵,在孩子慢慢长大以后,可以关注读写互动的方法~~~,经过我们的实践孩子们的习作水平越来越好!! 读写互动—用多种写作方法提升儿童写作能力 ①利用篇章、单元阅读或专题阅读中引出的话题进行写作,如篇章阅读后的半命题作文《我想……》《假如我是……》等。 ②引导学生对文章从不同角度理解、思考,在充分辩说后,用书面语言写具体、写生动、写出不同的视角。如学习《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一文后,三年级学生叶博安在网络平台的帖子中这样写道:“如果把人生比喻成一只小船,那么批评和鼓励就成了两股反方向的风,一直冲击着小船,但小船由母爱和父爱组成的桨支撑着、划着。” ③让儿童浸润在与课文语境特别相似的氛围中随堂练笔,即读写结合的仿写。如二年级学习了《泉水丁冬》一课后,仿照“丁冬,丁冬,是谁在山上弹琴?”儿童随堂写下生动活泼的语句:“你看,你看!泉水用关爱来对待每一个人。”“滴嗒!滴嗒!雨从天而降,来到了这美丽明亮的世界。” ④挖掘教材内在因素,找准写作点,让学生实时写作。如让学生进行“课文补白,想象写作”、“基于问题,探究写作”、“课文续写”等 ⑤例文改写。即把诗歌改编为故事,把故事改编成话剧或独幕剧本等,在写的过程中训练形象思维能力。这种写作方式深为孩子们喜爱,二年级的童话剧改写中,有个孩子一连10多天,几乎每天都兴致勃勃地在网上发表自己的剧作。 ⑥让儿童浸润在儿童文学名著的语境和风格中写作。如,阅读《秘密花园》、《青鸟》等儿童文学名著后,让学生从作品推荐、人物解读、精彩片段等不同角度写读后感。 当然还有很多种读写互动的习作方法,让阅读与写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小石 -

中国有多少家非公募基金会? - 心平气和的日志 - 网易博客 - 0 views

  • 643家!这是我7月2日~3日在北京参加“首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后了解到的。从2005年民政部正式发布《基金会管理条例》后的第1家非公募基金会,发展到到第643家,仅仅用了4年时间。这个速度,足够出人意料。
  • 而同期公募基金会的增长数量为:2005年为721家,2006年为795家、2007年为904家。
  • ...2 more annotations...
  • 在所有登记的非公募基金会中,地方性的非公募基金会数量可观:民政部登记的非公募基金会39家,地方登记的604家,占总数的94%。
  • 这次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是在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指导下,由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南都公益基金会等知名基金会共同发起主办,北京华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承办。论坛上发布了《中国非公募基金会自律宣言》和《2008年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报告》(下称报告);举行“非公募基金会领导人圆桌会议”,并举办“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公益活动成果展”和“公益合作伙伴和公益资助项目交流会”。
小石 -

恻隐之心的经济学--医改系列评论之三十七 : 周其仁 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 0 views

  • 首先可以观察到,凡有人群的地方,不管哪一种文化传统,对身受疾病痛苦的人,差不多总有人伸以援手,提供帮助。中医的故事我们讲过的, “义诊”传统从来源远流长。《剑桥医学史》似乎说,此项美德并不为炎黄子孙所独有。电影和实际经历很一致的画面是:旅途中医护人员见到急性病人挺身而出,却没有谁为此讲价钱收费的。还有那从古到今规模越来越大的慈善事业,医疗救助一直是长兴不衰的节目。是的,人道主义的行为,常常与疾病和痛苦相关联。
  • “利他主义”
  • 利他主义追求之 “利”,无非就是帮助他人带给自己的愉悦而已。同样,看到别人的痛苦自己也痛苦,慷慨解囊提供帮助,固然帮了别人,但也减少了自己心里的难受。这究竟是 “利他”还是 “利己”,或者是利他又利己,怎样才区分得清楚呢?
  • ...5 more annotations...
  • 生活经验教我相信,人世间确有“利他主义”这回事。母爱总是可靠的证明吧。我有个小弟,患有哮喘,发作的时候,整夜不能平躺。妈妈白天上班,晚上整晚抱他睡觉,有时候一连五天——应该没有任何愉悦的。是 “养儿防老”吗?我的弟弟21岁就过世了。自己下乡北大荒时,有一次在山里高烧几天,师傅老张头走几十里地下山帮我去拿药——可以说那是基于 “互惠”的计算,不过倘若我这个后生一病不起,他又到哪里获得回馈?留学时得到像盖尔·约翰逊教授那样的好人的帮忙,我到今天也不相信,他会想从我这样一个来自中国、40岁才开始学英文的 “学生”身上,得到任何 “回报”。
  • 我自己是后来读到科斯说他并不相信人都是理性的那段话后,才认定根本就不需要那类假设。经济学的出发点是资源相对于人的欲望的稀缺性,至于那欲望究竟是为了利己、为了利人,还是又利己又利他(甚至既不利己也不利他),请心理学告诉我们吧。对我来说,“稀缺”足矣,因为在稀缺的前提下,人们的行为有规律可寻。
  • 这就是说,识别真正需要救济的人,把善心用到该用之处,是恻隐之心发挥作用的一项重要代价。
  • 我相信这也是慈善组织、城市济贫传统以及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由来。因为专业化分工可以降低识别救助对象的成本,同时也提高行善的效率。可以有把握地推断,谁要有本事把赈灾物资送到真正需要的灾民之手,救灾捐赠物资的数量就一定增加。反过来,慈善组织的丑闻,向来是压制行善倾向最无情的杀手。
  • 有趣的发现是,传统乡土小社会与工业革命以来的大社会,发挥恻隐之心的条件截然不同。小社会行善的能力小,但人们生于斯、长于斯,互相知根知底,歪曲利用他人善心的余地也小。现代大社会由费孝通先生所谓的 “陌生人”组成,行善资源总量大,但识别、执行的成本也高。
1 - 9 of 9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