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Groups/ Oliver Ding's Scrapbook
Oliver Ding

News: H.E.B., Target offer customers eco-friendly shopping bags | bags, reusable, plast... - 0 views

  • H.E.B. plans to celebrate Earth Day on April 22 by giving away 150,000 of its reusable green shopping bags statewide and encouraging customers to use plastic recycling bins at its stores, according to a company news release. The grocer also plans to collect more than 750,000 plastic bags in one day for recycling.
    • Oliver Ding
       
      I will go to HEB tomorrow :)
Oliver Ding

最好金龟换酒: 圣火令后传 - 0 views

  • 向我打听英国学校的,清华的WRX同学和浙大的LL同学,你们的个人空间是不公开的,所以我没办法回复你(MSN space绝对是个怪物)。请把你们的邮箱地址发消息给我。
    • Oliver Ding
       
      MSN space的确是个怪物,在社交设计方面考虑不够妥当。
  • 博客存在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我们听见身处不同环境的人发出的不同声音。既然国内媒体是祖国山河一片红,那么我也提供一下相反的声音。
  • 如果是提醒我们要保持清醒理性的独立思考,拒绝某些诱导性的单面宣传的话,那是绝对正确的。可是正如爱一个国家不等同于爱一个独 裁的政府,反对这个政府的一些行为也同样不应该表现在不许有爱国的行动上。我认为政府在3。14事件时封锁消息,把所有西方媒体赶出拉萨的行为是非常愚蠢的,可是这也不代表海外华人因此就不能谴责BBC和CNN。我认为火炬传递时有臧独抗议是绝对可以的,可是这也不代表我们就不能去支持自己的国家,不能和他们争辩。有人留言说:“没错,你可以去游行,去抗议,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国内呢?”我觉得这两件事之间没有逻辑关系,因为国内没有游行抗议的自由,所以我在国外也不应该享有这种自由?
Oliver Ding

Henry Jenkins: 为什么学者应该Blog? | Oh My Media | 媒介与传播研究 - 0 views

  • 运转一个blog是一项承诺和义务,应该被视为你职业的一大堆义务的一部分。当我最初以学者身份开始blog之时,曾向其他blogger寻求建议。他们强调的是,重要之处在于设置发表你blog的日程表并且坚持它。至于你到底是每周写一次还是每天写一次,这倒不要紧,重要的是你得坚持添加内容。否则,在任何一天不去写一篇blog文章都是非常容易的。然后经过一段时间,这种偷懒的诱惑的积累会让你最终远离blog。在你的“困难时期”,设置截止日期和有策略地生产内容非常重要,某种程度的“纪律”会让你一直保持动力。
    • Oliver Ding
       
      每一个知识工作者都应当将知识探索的过程公开在网络上进行,让知识探索的过程得以社会化,并且以更快的速度进行。对于中文blogosphere来说,只有当越来越多的知识工作者开始写blog并且坚持写blog的时候,垂直领域的信息才会涌现,整个web的信息价值才会逐渐跃升到知识探索层面。
  • 过去,学者们在成为其所在领域的高级专家后才渐渐拥有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声誉;如今越来越常见的是,年轻的研究者们使用blog作为建构声誉的资源,特别是在那些权威尚待树立的跨学科领域中。
  • 我们也看到了帮助学生培育其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技能、并设法将其观点转化为可以面向多元受众、跨领域传播的公众话语的价值所在。
  • ...8 more annotations...
  • 我们招收的学生中,越来越多人将这些blog列为他们了解“比较媒介研究项目”的最主要途径。随之而来的新生更深刻地理解我们的项目,以及对于他们的兴趣如何与我们的研究相结合。
  • Blog的文章代表了所谓的”just-in-time scholarship”,对相关领域的当下发展提供了深入思考。
  • 用我们的blog展示来自全球的同事们的创新观点与研究成果。通过我的blog,我时常提供与其他触及我感兴趣领域的学者的访谈。这些学者中的一些人已经开始自己的blog生涯,并为通过我的网站得到的公众反响而欣喜。
  • 去年夏天,我对在“迷研究”(fan studies,对于电视、电影、漫画、游戏的粉丝们的草根创造性表达的研究)领域持续不断的性别冲突作出了反应。我主持了一系列在此领域的男性和女性研究者之间成对进行的对话。 这样的“二重唱”运用了一些写作工具,例如Google Docs,来共同建构来自地球各个角落的会话。在六个月内,总共有超过30名学者对此论坛做出贡献。大多数人都因其blog对话,而在学术会议上呈递了panel讨论的计划,或者有了合作写书的计划。
  • 我们的blog提供了一个平台,不仅将我们的研究发现和学术会议公诸于众,而且让新闻媒体也对我们认为应该注意和思考的议题产生了兴趣。学者曾经被置于被动地位,只是去回答记者的问题。但Blog行为把学者放在了更积极的地位上,围绕他们的研究主题更积极地参与流行的争论。
  • 如今一部分读者在媒体上看到来自某学者的有趣的引语时,会上网寻找更多的信息。
  • 我们的社会正处于深远的媒介变迁之中,此变迁影响我们生活的每个方面。人们极其渴求对变化中的媒介图景的洞察。作为忠实的“信息经纪人”,学者们应当成为更为专业的对话的桥梁。
  • 因为我们的项目有许多blog,我们可以获得并保持多元的读者群体。
Oliver Ding

» 信息的泛滥和匮乏是相对的 ⊙ 一言谈| New Media Observe - 0 views

    • Oliver Ding
       
      需要水平过滤器的时代,还需要垂直信息的把关人。
  • 不容忽视的是,基于垂直内容需求的人群正在形成,我自己也正是这很多个需求群体中的一个,他们只需要他们关注的那个领域的足够信息,至于其他的,剩余的20%时间就够了。
Oliver Ding

企业是否需要自建社会化媒体平台? - 0 views

  • 我想,从媒体平台的归属角度,可以大概把企业实施社会化媒体营销划分为下面几个模式:完全自属:比如戴尔,自建企业博客、论坛、视频等。比较适合能长期投入,将SMM置之于战略层面的企业部分自属:建立自己的“social media hub”,比如企业博客,然后结合其他现存的媒体平台。我想,这可能会是将来大部分企业的模式(实际上严格来说戴尔也应划入此类)完全他属:没有自建媒体平台,完全依赖现有的社会化媒体平台由于借用现存社会化媒体平台会出现上述周期长的问题,我想,以后可能会出现第四种模式:完全他属II:由agency建立的媒体平台,根据需要,植入企业,与受众进行交流
  •  re: 企业是否需要自建社会化媒体平台? 4/19/2008 12:01 PM by Oliver Ding(小容) IV这种可能是以后垂直类社会化媒体网站的发展模式,前提是社区要做到足够好,企业才有可能参与进来。从这个角度来说,agency建立这样的平台,就相当于投资创建一个新的start up了。 或许,有agency背景的人结合适当技术能力的人,创办的垂直类社会化媒体网站,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大。
Oliver Ding

更科学地让心理学家为自己所用 | 欧阳的心理学笔记 - 0 views

  • 人们之所以对心理学家感兴趣,更多是对自己的问题感兴趣。创业者希望认识心理学家,希望了解的是,心理学家能帮助自己调节心态,同时更希望心理学家能够帮助自己,像史玉柱一样,充分地利用人性弱点,让消费者更好地为自己买单,广泛地扩大自己的用户群。年轻妈妈对心理学感兴趣,希望了解的是,如何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小孩,让他快快乐乐地成长。白领女性对心理学感兴趣,更多希望地是,能更好地获取一些关于自我成长的知识。
    • Oliver Ding
       
      这篇贴子谈的是心理学家和大众需求之间的鸿沟,实际上,这是在各个学科和产业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理性知识是基础,而实践性知识是应用。显然实践需要理论指导,否则人们就找不到方向,会迷失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中。而学理性知识也要从实践中吸取养分,否则容易沦落为空中楼阁般的学术游戏。
Oliver Ding

ScribeMedia.Org | The Wealth of Networks - With Yochai Benkler - 0 views

  • This is what Yochai says and if you think blogs or Flickr or del.icio.us or YouTube or Wikis and especially Wikipedia, you begin to get a sense of what he means by ordinary connected folk having the “physical capital necessary.” This physical capital is simply a modem and a computer. Have that and you can participate. Now contrast that very low barrier to entry with what is needed to start a television or radio station, or to publish a magazine or newspaper.
Oliver Ding

《社会网络与组织》不适合SNS网站创业者阅读 (评论: 社会网络与组织) - 0 views

  • 我们做SNS网站创业,在“社会网络和组织”方面,最需要的是两种书:第一种,描述现实生活中“社会网络和组织”是怎样的,有什么特征。第二种,在网络上形成的社会网络和组织,与网络下有什么不同(长尾理论就是这样的书:描述网络经济和网下经济不同的地方)。
  •  
    很有意思的观点,它引发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大陆创业者的知识从何而来。 完全克隆:最简单的做法,直接拷贝国外的网站的结构、设计和运作模式; 一点创新:在国外网站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理解所发展的东西--不是所有国外的东西都是最完美的,他们也是在发展过程中--以及思考和本地市场接轨需要修改的东西; 完全开发:开发一个国外也没有现成可以模仿的产品,那么,就需要自己从头到脚来开发了。那么,有多少团队具备完全开发的所有知识呢?!
Oliver Ding

老虎庙 : 对话:关于博客(Blog) - 一五一十部落 | My1510 - 0 views

  •  17)你认为哪一些网络上的或者是现实中的组织在改变社会方面是有影响力或者是有作用的?  回答:大学里要多开办思想研讨会、论坛等。
  • 11)写博客如何改变了你或你的生活?  回答:喜欢写作了,笔法快了,促使我外出采集我计划中的东西(素材),因此生活得有滋味,有目标了。  12)通过你的博客表达你自己以及通过博客界里接触到不同的声音和观点是否促进了你的独立思考的技巧以及自我反思的能力?  回答:是的,完全对。  13)你认为积极的创造共同意义或政治行动是否重要吗?为什么?  回答:很重要,是理论走向社会实践的开始,在中国这样很难。  14)你认为博客们有能力影响文化及政治动向以及随后改变现在的中国社会吗?如果是的话,如何改变?如果不是的话,为什么不?  回答:有可能因为博客引发某个事件,进而成大规模,如厦门化工厂事件。这就仿佛一次小战术,但是毕竟不是战略,大规模战略式的宏观地影响社会则很难。但它的作用仍然不可低估。
  • 7)你认为博客在自由表达方面成为了很重要的工具吗?为什么?  回答:至少现在在中国,除了人对人的悄悄话外,博客几乎是唯一面向公众的发言平台,虽有限制,但毕竟没有全限。因此它是我最重要的思想表达工具。  8)你认为你自己在改变中国社会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回答:中国人几乎一律认为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以至将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言论权利都自我压制。这大概和文化水平有一定关系,普遍的文化提升后,愿意采用博客发言的人多了,它是会有潜移默化的社会作用的。  9)你认为自己对社会改变有起到一些推动的力量吗?  回答:是的,哪怕是身边的一个人同意了我的言论( 指真心的)这就是推动了
  •  
    16)你对在网络上的或者是现实中的新组织(例如草莓周刊、牛博网、中文网志年会等等)的看法是什么?还有什么组织是马上让你想起的?   回答:对草莓非常赞赏,对牛博认为缺乏保护自己的意识,但是很杰出;太松散,很容易被压制;中文网志年会思想和风格历届不统一,但愿成熟起来,真正领导中国博客思想潮流。而不是事务性的过场或者是欢聚一堂而已。   17)你认为哪一些网络上的或者是现实中的组织在改变社会方面是有影响力或者是有作用的?   回答:大学里要多开办思想研讨会、论坛等。
Oliver Ding

从辩证唯物的角度!看一代福娃的堕落! | 漫谈 - 0 views

  • 1、头上燕子翅膀的颜色不对! 2、头上燕子中间的颜色不对! 3、妮妮头上的两个浅色圆点不见了! 4、燕子翅膀下面云朵一般的装饰物不见了! 5、黑色的帽沿变成了红色! 6、眼睛里加了高光,好!好诡异! 7、鼻子上加了高光,似乎还不错…… 8、嘴张开了!或者是舌头伸出来了! 9、不知从哪里偷来的麦克风! 10、五环和奥运LOGO的位置颠倒了! 11、等等!这……这根本就不是奥运标志啊!你!你不是妮妮!你到底是什么人!
Oliver Ding

CSA: Nizuc: Website - 0 views

  • Featuring a short film by the producers of “21 Grams” and “Babel,” Nizuc.com introduces the authentic Nizuc lifestyle to an international audience. One-click navigation highlights lush photography, shot on location in extraordinary natural surroundings, while detailed renderings highlight the spectacular architecture. Lulled by the sound of the ocean, the website allows viewers to imagine living in this modern oasis.
Oliver Ding

CSA: Nizuc: Branding - 0 views

  • Nizuc, located on the Riviera Maya, is an exclusive resort property and private residences that incorporates world-class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respect for and preservation of the natural landscape, while delivering a level of service, hospitality and warmth that redefines luxury. What began as a vision born from developer Alan Becker has been given life through the collaboration of a team of designers and hospitality visionaries. CSA created a luxury brand identity that embodies Nizuc - where Maya steps into the future
Oliver Ding

Where to stay » Hotel » Luxury - Nizuc (Riviera Maya) - 0 views

  •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the inspiring Amanresorts and now GHM Hotels, is turning his legendary design aesthetic to Mexico. Cancun to be exact, which has suffered from a mass market image for too long. Zecha’s new Nizuc will raise the bar significantly. This US$180 million development is to be built on the infamous Punta Nizuc, the site of the former Mexican Presidential Retreat. The ancient Mayan culture of the people who populated this area will influence all aspects of the hotel, inspiring the design, food and art. There will be 160 one-two and three bedroom pied-a-terres, 45 hotel rooms, 16 Club Suites and three expansive villas. Also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is a 2000 sq metre ESPA Spa offering an innovative treatment programme inspired by millenari mayan traditions as well as ayurvedic treatments.
Oliver Ding

Design Thursday: What would a Mayan branding guru do? - 0 views

  • But if you go back a few thousand years, the site was home to the Mayans, a highly advanced civilization whose ruins still dot the region. Among their many accomplishments, the Mayans developed one of the most sophisticated writing systems in Mezo-America, with over 800 glyphs and symbols. And that’s where the New York-based design and branding firm Carbone Smolan began its brainstorming to create a symbol that would capture the essence of the resort’s history and culture. “We understood that Punta Nizuc was Mayan for “nose of the dog” “ says co-founder Leslie Smolan. “After researching the Mayan culture, and noting visual cues like anthropomorphic creatures with softly rounded, wave like forms, our sketch process and final logo incorporates both, evoking both dog and sea.” Smolan shared her Nizuc mood board to show us the earlier incarnations of their ideas. The logo also reflects the Mayan belief in the circular nature of the continuum of life – birth, death, rebirth. So, Smolan says, the logo is designed to keep your eye moving around the mark. It’s a cool little bit of cultural conscription, and looks surprisingly authentic, even if its pedigree is more Manhattan than Mayan. Of course, a strictly New York interpretation of what “nose of the dog” would look like would probably be something cold and wet – not the pictogram you’d want to represent a luxury a beach resort.
Oliver Ding

ilyagram » Blog Archive » 從焦慮到有趣 - 0 views

  • 一如 Clay Shirky 所說的,「今天每一個 URL 就是一個社群互動、團體行動的可能。」
    • Oliver Ding
       
      不仅资讯颗粒化,连沟通社区也颗粒化?
  • 一如我期待未來的群眾,從四面八方、從各種語言但是有自己生命軌跡的參與者,丟出他們平淡無奇的提問。正是因為你我軌跡如此不同,我們才能夠讓網路世界比充斥著文化社會資本的傳統世界窗口,還來得光鮮亮麗、生動有趣!
    • Oliver Ding
       
      享受多样性,享受选择的自由。
  • …以我為例,每天起床,打開火狐瀏覽器,先連上我工作的中時電子報,然後利用瀏覽器的分頁功能,一個分頁連上Bloglines,接收我訂閱的一七一個RSS,幾個分頁連上黑米、推推王等書籤網站,一個連上Twitter,然後再開一個分頁,前往其他新聞網站或部落格。一整天,我都在這些分頁間切換,跳躍閱讀,吸收的資訊量可能上千篇;當一天結束,我發現,我從書籤網站或部落格裡得到的資訊,往往比傳統媒體,尤其千篇一律的電視新聞裡更多,數十倍。或許你發現了,以往由少數報紙、三家電視台寡占的傳播模式,早已是歷史,當你以為七家新聞台、十幾家報紙已經是「資訊爆炸」,請試試網路如恆河沙的寧靜喧囂。
  • ...2 more annotations...
  • 或許,新的地方會搶走他們所在地點的老客戶;或許,一群寫手一起移動但是沒有金主、好的工程師與企劃一同作夥打拼;更沒有人解決財務挑戰,讓廣告商也願意共同滋養這個園地。寫手們在自己的角落繼續書寫,就已經有 Google 會捎來美好支票的問候;共同做什麼似乎都是艱辛困難的想像。或許,傳統英雄們心中的藍圖,已經距離網路世代數億光年之遠。或許人們早已更轉換到反應移動更為迅速的場域中,一如 Clay Shirky 所說的,「今天每一個 URL 就是一個社群互動、團體行動的可能。」
  • 也許真的不用什麼特別的地點、特殊的網路服務。今日我們所身處的網路世界,對所有人來說都實在太有趣了。比傳統媒體有趣一百倍。因為那是我們自己,每個人的所貢獻、創造、生產的意義。
Oliver Ding

CAAP1.0谢幕,心赢网登台 | 欧阳的心理学笔记 - 0 views

  • 终于下定决心,决定结束现在的CAAP。CAAP将主要内容拆分掉之后,将慢慢朝一个类似于Facebook的模式前进,成为心理学学习者、从业者、爱好者的SNS方向前进。我将其称之为:CAAP2.0。而在这个2.0时代,或许会采用CS2008的系统,也或许会采用其他中国用户更友好、更习惯的模式。
    • Oliver Ding
       
      看来CS2008的界面还不错,不过,还是注重于"信息"为中心的架构,"人们"还不是很突出,而且blog层和总体的社区层的联系好象也脱节了,在社区层里,用户的贴子是显示为多少个贴子,将每个贴子的摘要显示在独立页面上,却连blog的title也没有在这个页面上显示出来。而跑到那个 blog上去的时候,却没有任何回到社区层的按纽。。。。。。我是在没有登陆的时候看的效果。。。。。。可能登陆后有所不同。 现在登陆看看,有些晕。 未登陆前,居然可以看到所有用户的行踪:)这个不是很友善。 登陆后,居然点击"主页"都是一大堆"你的……",而点击用户名那里则是"我的……",差别在于"你的朋友的最近活动" V.S. "我自己的最近活动"。。。。。看起来很不合理:)登陆进来以后,整个界面都应该属于用户的控制面板了,还分成这样似乎是一个公开页面,一个私人页面:) 另外,搞不懂"Groups"如何玩,找不到哪里去创建Group,也找不到哪里去加入Group,那么,显示My Groups / Your Groups出来是?。。。。可能是欧阳还没有把系统设置里的"Groups"选项完全开放出来吧:)
Oliver Ding

Mini blog的社区化:Pownce分析 - 自投罗网|鲁公子的IT咖啡馆 - DonewsBlog - 0 views

  • 比如Pownce支持的Links,可以将youtube和flickr内嵌在某个post里面,这就是话题的来源。我没有统计数据,但统观起来,这些links不但达到了信息散播和传达的目的,而且回复数目比非链接的确要多一些。这些回复就是社区性的养料,而Links这种功能本身就提供了这样的养料生产平台。
    • Oliver Ding
       
      这一点,应该是和Digg相同吧,Digg的社区机制也是将顶出的作为讨论的话题,回复很重要。
  • Event这种功能更是如是。笔者住在悉尼,因此常常关注悉尼的Powncers。在悉尼,Events的公告非常多,我看到过的BBQ、Bar party等等的聚会通知不胜枚举。也就是说,Pownce甚至成为了线上社区线下化的途径。当然,笔者确未参加过这些聚会,无法给出线下聚会的评价。但这种社交性的延伸,在企业运作角度而言,笔者很欣赏。Pownce在未来可以对此多做文章,形成俱乐部或者其余一些可盈利模式,对其盈利模式的探索很具建设性。终究没有哪个mini blog现在能够有线下盈利模式的机会,更不要说尝试。
  • Pownce里有一个写诗的美国女孩,post出自己的诗歌,然后说如果能够得到15个decent responses就会贴出下一首。我们可以在这件事中看到,用户已经可以做self-promotion了,可见这种社区性在mini blog中的需求是可以这样具像化的。而具体的运作,仍然在于为用户提供了多少赋权。Twitter的重点在于“发生”,沟通的基础在于“做过什么”; Pownce的重点则是“议论”,沟通的基础在于“说过什么”。 Pownce对“说”这一功能的赋权相当之大,同时也赋予了相应的责任。一旦将评论打开,自己的言论随时有可能被跟风或被抨击。但这的确是社区化的基础。Twitter有@功能,那又怎么样?两个人互相@,然后就能整合起一个话题的主线么?如果有第三个人想参与,怎么办?Twitter能让三个人一起@么?一群人呢?
  • ...3 more annotations...
  • Pownce最大的区别是任何一个post都可以被回复,都会成为众人议论的话题。我们可以看看上面一些达人的言论,招来200余条的回复是司空见惯的事。任意一句话都会成为回复的目标。回复似乎一直是互动性的代名词,在mini blog里将这种对话机制作为其运行的主要模式,本身就已经将自己定义为虚拟社区了。
  • Pownce首先支持的是多人的共同话题探讨功能。这一点是和Twitter最不同的地方。那么为什么说是话题离散化?因为如果只是多人共同话题的探讨,数年前的forum早就能满足这样的需求了。Pownce和forum有什么本质区别?首先,Pownce对很多碎片化,非主题化的主题赋予了正式成为主题的权利。比如其中一个很友善的美国大叔,每天早晚都会和大家打招呼,而每天回复这一条留言的人都不会少于10个。这种情况是不会出现在twitter和forum里的。对于forum而言,这种留言不够正式,或者说不够一个主题的标准。如果在论坛上每天有一个人在上面写一句早上好晚上好,不出三天绝对因灌水罪名被封号。但Pownce却赋予这种本身有些扰民的信息主题化,非但不令人厌恶反而很温馨。第二,Pownce赋予了不同的人看到不同信息的权利。这个是典型的2.0风格,和twitter如初一辙。碎片化的主题因为多元化的受众群体而更加多元。由于和twitter类似,不赘述。第三,Pownce提供了不同的信息排列方式。话题的离散化将沟通的轨迹也进一步碎片化,但mini blog的性质注定了不能应用tag这种最普遍的2.0信息整合工具。Pownce将信息很得体地整合了起来。我统共发过哪些留言,这是一个以我的“行动”为坐标的时间序列。我发过什么帖子回复的是那些留言谁又回复了我,这是一个以“话题”为坐标的项目序列。我在哪些人的profile里留言过,这是一个以“他人”为坐标的群组序列。这就是Pownce优于Twitter的一点,即对协同对话的信息整合。当我们再以这三个序列和“好友可见”、“所有人可见”等参数组成矩阵,碎片化的信息就会落入到相应的矩阵方格中。这是一个将forum和mini blog很好结合的功能。当然,如果能够加上自定义的分类,会更有2.0的味道。
  • 就其共性而言,是对信息传播和扩散的赋权。但在Pownce社群型和协同工作型的定位来看,更是对这些定位的社区属性的支持,是为用户提供UGC的生产、话题持续性,乃至社区性长久维持的基础设施。
Oliver Ding

JL McGregor & Company Launches New Brand Image - 0 views

  • The new brand image also better integrates JLM Pacific Epoch into the JL McGregor & Company family.    Acquired in early 2007, JLM Pacific Epoch (formerly Pacific Epoch) offers China media summaries, analyst commentary, and sector research from JL McGregor & Company on its Web site www.pacificepoch.com and through its daily newsletters.
    • Oliver Ding
       
      This is a great case on China PSFs field. Create a node and being the part of a network soon.
  •  
    The new brand image also better integrates JLM Pacific Epoch into the JL McGregor & Company family.
Oliver Ding

China IWOM Blog - Post details: CIC receives investment - 0 views

  • CIC has received a round of strategic investment. Since our start 3 years ago, we have seen substantial interest from investors in our technology, methodology and team.
  • The team is led by Marc van der Chijs, co-founder of Tudou (the investment has NO relationship to Tudou). Individuals in the group have experience in Internet Word of Mouth (IWOM) industry in the West, raising capital in China, taking Chinese companies IPO, Chinese online gaming as well as experience in more traditional industries within China
  • CIC has experienced phenomenal growth in the last 3 years and we see no signs of this letting up. We started providing IWOM research and consulting well before anyone in China really knew what that was, and as the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industry wakes up to IWOM”s impact and importance, we expect our growth to continue. We are fortunate to have ongoing strategic relationships with the most innovative and interesting companies in the world, some lasting 3 years
« First ‹ Previous 141 - 160 of 189 Next › Last »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