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Groups/ Oliver Ding's Scrapbook
1More

Online identity research - 0 views

  •  
    Collection of resources for my research on online identity for the fall 2007 semester
2More

【刻录事】 » Blog Archive » SocialWeb:PPT遇到Video,从omnisio和Zentation说开 - 0 views

  • 社会性(Social),是相对于互不相联系的孤落形态而言,从这个角度来说,整个互联网的发展,就是一个Social的进化过程,从计算机互联的硬件社会性,到软件互联的各种计算接口/应用,再到Web上各种Object/物的社会化服务,现在,我们又看到了基于SocialWeb上各种单件/应用之间的混置服务。社会性一直在虚拟世界的各个层面上,重复着现实社会的组织/运作状态,借助电子信息流的时空特性,将人们带到了一个之前没有见到的境地。
    • Oliver Ding
       
      I like this post, SocialWeb=Mashup of People, Mashup of Contents and Mashup of People and Contents.
1More

中文 Web 阅读体验 - Livid's Paranoid - 0 views

  • 在 Web 上的文字,是被人们用眼睛来扫描的,绝大部分都不会被人仔细阅读。
1More

xiuli'blog » Blog Archive » (转) 社交網絡的特色:朋友的朋友 - 0 views

  • 社交網絡的資源有隱性與顯性兩種,顯性就是當事人與其創作,隱性就是當事人的最愛、朋友名單和標籤,例如我在slideshare上的帳號是goldred,我的slideshare空間(slidespace)上,不但有我上傳的投影片,還有我的最愛和朋友名單,另外還有我的標籤(tag)區,因為我把最愛當成書籤來使用,累積了一百多個投影片,要逐個檢視很費時間,若透過標籤來搜尋,就可縮小範圍,不但方便,也利人利己。 在真實世界中,我們結交朋友,就只是認識他這個人而已,大家感情好的話,就會常在一起聊聊天、吃飯、唱歌、參加讀書會或旅遊,雖然我們了解他這個人,跟他分享了許多時光,卻不見得非常清楚他內心深處有甚麼想法,有那些創作,或是有些甚麼其他朋友? 在虛擬世界,我們或許沒見過創作者本人,卻讀過好多他的作品,也能藉由科技的協助,看到他的朋友名單和最愛的紀錄,再從中去發掘其他資源,真實與虛擬世界的朋友,我們都需要,兩相對照,既有趣又互補。 像Facebook或Myspace這兩個當紅的社交網絡,都是從高中與大學的校園起家的,以學生為主要參與者,因此他們所強化的是真實世界的人際關係,很多老外讚嘆Facebook的原因,是他們經由Facebook的協助,找到失散多年的同事或同學,但我用Facebook用得很乏味,因為Facebook目前還是英文介面,每個台灣 人的學校或公司翻譯成英文後,可能產生許多版本,就很難以它們為關鍵字,來找到以前的朋友了。 Slideshare或Flickr也很紅,同樣是以物件為中介的第二代社交網絡,他們的運作方式跟facebook卻很不一樣,它協助我們找到現實社會中難以尋覓的人際資源,像我初學攝影,很想觀摩高手的作品,也希望獲得高手的鼓勵,這些需求都在Flickr上獲得滿足,我在Flickr上認識了歐美、南美與日本各地的專家,參加了以花或樹為攝影主題的社群,它透過共同的興趣和網際網路,讓許多原本無緣相見的人能夠連結在一起。 在物質世界中,朋友的東西不見得是我的,在虛擬世界中,只要朋友把它公開,朋友的朋友,就是我的朋友,朋友的最愛,就是我的最愛,「朋友的朋友」和「朋友的最愛」都是讓我們在網路上發現寶藏的好幫手!
1More

PP空间: "桥·梁"及其他 - 0 views

  • 在我的朋友中,比我交友更广的大有人在。Andy Leung——梁哲明兄就是其中之一。昨天晚上本来四个人的一顿简餐就突然间变成了十个人的饭局。觥筹交错间,有人说梁兄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因为通过他,大家都能认识不少新朋友。而更为有趣的是,通过梁兄,我们与某些一两面之交的朋友能够有进一步的交往,进而使互相之间的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于是乎,有人建议梁兄改名为“Bridge Leung”,取其“桥梁”之意,举座皆呼有理。
4More

王建硕: 王建硕的朋友圈 - 0 views

  • 我试过很多的SNS网络,无论Facebook, MySpace, LinkedIn,还有众多的中国SNS,却始终没有办法找到适合我的。这种感觉,就像Blog到处搬家一样,对于真正认真的人来说,总是有种不安定的感觉。 想到这里,我忽然意识到一直困扰我的如何保存我最珍贵的资产 – 我和我的朋友的关系问题 - 或许有了一个完美的答案。
    • Oliver Ding
       
      这是使用UCenter Home的极端了, 每个人都建一个SNS,如果这样,每个人都建一个SNS,那么,我们每个人都呆在自己的SNS里,那么,我们的朋友所建立的SNS,里面岂不是花架子一个。难道我们要每天登陆无数个朋友的无数个SNS? SNS应该和Blogware有很大的差别的。blogware是个人出版物,每个人都可以架设,而sns是社群。人们没有时间去无数个独立的blog,但是可以在自己的RSS阅读器里阅读很多个朋友的blog。难道UCenter home也有一个SNS Reader吗 :)
  • 通过5GSNS,我发现UCenter Home的存在。感谢Discuz团队做的这个好东东,让个人的SNS已经开始成为大家的一种选择。我知道,我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架设一个SNS服务器,就像我曾经架自己的blog一样。我并没有野心成为facebook,就像我的blog从来没有想法成为blogger.com一样。Blogger.com或者Facebook.com做的是平台的事情,我做的仅仅是软件使用者来满足自己的需求的事情。这本来就是两码事。
    • Oliver Ding
       
      早在Ning.com的上面,我就感觉到每个人都在ning.com上面建自己的SNS有些奇怪,对于那些社团或者活动组织着来说,组织一个专门的SNS倒是情有可原。
2More

Google - 0 views

shared by Oliver Ding on 24 Jun 08 - Cached
  • ©2008 Google
    • Oliver Ding
       
      Welcome...
8More

因為有這樣的博客,所以我不想被稱為博客 (Mr. 6) - 0 views

  • 部落客的精神就是創新 自由 獨立思考 因為自由 所以難免有些不成熟的言論 就像新聞局解禁之後 垃圾資訊變多了 但你不能只自己享受這自由就不讓其他人發言 就像有人可以在電視上高談 『借錢是高尚的行為』 你可以不認同 但你不能禁止他說話 他也有權利 你必須尊重 這才是真正的自由 不然 同樣是部落客 你享受了”自由”、”創新”那些美名 卻讓別人去背一些罵名 然後汙名化別人 不太厚道
  • 我從部落格中看見你, 也從部落格中認識你, 你對我們來說就是部落客…. 因為有人壞了部落客的形象, 就急於跳脫想與其切割,心態實在令人不解 如果你在意有這樣部落客去影響大家對部落客有誤解, 更應該要在這樣的一個環境裡去扮演一個更加正面的模範才對吧 在者頭銜這個東西,實在沒什麼意義, 你就是Mr.6 , 大家都認識你
  • 人因媒體而有名..還是因為這個媒體有了您這的作者而加分 人是內容的使者,而部落格永遠都只是沒靈魂的硬體 在不停部落客的名稱之下。 像是學歷.年資…. 是否應該推動 “新正名運動” 區隔 部落格作者的 等級 ?? mr.6不是部落客..而是一個利用blog寫日記記錄環境記錄自己的人 !! 我想這才是 我們 想傳達的
  • ...5 more annotations...
  • 是博客也罷,不是博客也罷,關鍵是:「你是不是好博客吧」?我覺得你是,就這樣。
  • 原來 Mr.6先生你 也有這麼不成熟的時候 照你這論點 你一定是那種 在國外不敢承認自己是台灣人吧
  • Mr6 的意思似乎是說,當“部落客”這個名字,已經被社會把它和“爲了紅而不擇手段的寫新聞”、“濫用言論自由”、“用言論自由的借口而寫種族歧視的文章”划上等號的話,他寧願不當這種“部落客”。 比方説,假如我是ACG愛好者,如果大家都認爲ACG愛好者,就是滿身油膩、整天窩在家里打手槍的人,那麽我絕不會對外界說我是ACG愛好者——因爲你認同的ACG愛好者的特徵,我一樣也不具備。 同樣的,如果社會認爲,部落客都是一些“為了紅而不擇手段的寫新聞”的人時,那麽我不是部落客——因爲你認同的部落客的特徵,我一樣也不具備。 也就是説,Mr6還是部落客,但他不是社會中流口中所形容的部落客,也拒絕成爲社會主流厭惡的那一種“部落客”。他這篇文章想要表達的重點,是他想要和社會中流厭惡的那一種“部落客”進行切割。
  • 歧視與種族主義就是從身分認同切割開始的 越是歧視的受害者, 越會這麼做, 而且會有似是而非的理由, 因為這是最廉價的自我安慰 問題是, 無論你如何切割, 別人還是把你一視同仁 結果是, 你也成為歧視的幫兇
  • 何必在乎”冠詞”呢? 當人已經從”冠詞”變成”名詞”的時候… 就把”冠詞”視為無物吧…
2More

分享网络2.0 - Show web2.0 enchantment ! » 280Slides:在线富媒体幻灯片制作工具 - 0 views

  • 280Slides 是一款优秀的WebApp,在线办公也一定会是未来办公室自动化发展的趋势,这些都毋庸置疑,所以我并不太愿意继续臆想自己对于Office2.0的展望。下面简单的罗列了我所了解的若干在线幻灯片制作的服务:Google Docs,Zoho Show,Empressr,PreZentit,Preezo,Sliderocket ,Best4C等;在线幻灯片分享的服务:Slideshare,Slideboom,Scribd,MyPlick ,AuthorSTREAM等。
    • Oliver Ding
       
      后来者如何竞争?这是一个问题。
2More

黑三角 - 博客.CN[blogger.cn/blog/中国/china] - 0 views

  • social networking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关系网,这恰恰是中国过剩的东西,不需要接着去死命经营,而豆瓣这个网站在一开始吸引人,是因为它的人文气息。我们老家有句方言,叫,“和大踩”,说是和一群人在一起应酬来应酬去,把时间耽误掉,最后一起蹉跎岁月。
    • Oliver Ding
       
      显然,作者没有完全理解Douban的社会化信息分享模式和Facebook的差异。 Social information community和Slcial networking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前者的重点不是搞关系,而是把人当成信息过滤器。而后着的重点则是,把信息当成人际关系的催化剂。
10More

Design Observer - 0 views

  • In its Standards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the AIGA makes this unequivocal statement regarding authorship, “When not the sole author of a design, it is incumbent upon a professional designer to clearly identify his or her specific responsibilities or involvement with the design. Examples of such work may not be used for publicity, display or portfolio samples without clear identification of precise areas of authorship.” Unfortunately, this dictum has not led to consistency in the way graphic design is credited in magazines, books, websites, or contests and doesn't address the problem of unattributed work.
  • The AIGA's stance speaks to what has traditionally been the major issue in graphic design attribution — in such collaborative work why does a single designer end up getting the credit?
  • What about young designers who put work done at a well-known studio on their personal portfolio site? What about big studios that use a monolithic studio credit for the work done by individual employees? And (as in the Sundance Channel example) what about work that goes completely uncredited?
  • ...7 more annotations...
  • On the other hand designers now have seemingly limitless opportunities to promote themselves. On a portfolio site, a blog post or a Facebook page, designers are free to make their own assertions about their contribution to a given project. This was not the case when the only opportunities for recognition were only a handful of contests and publications each year. Now every designer has their own "catalog" site and design work circulates in a fairly unregulated way even within the design press.
  • In films, for example, credit is acknowledged once and for all and in detail at the end of a film. There is a great deal of horse-trading, arguing, and appeasement regarding the credits for any film project, but by opening night everything’s printed on film, the modern equivalent of being set in stone.
  • Film credits have been instrumental in codifying the labor hierarchy in the film industry, institutionalizing a shared vocabulary of job tit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No such standard has evolved in design — for example the term Art Director means something vastly different in an in-house design department than it does at an advertising agency.
  • Rather than wade into such ambiguous waters, it is easier to simply not credit anyone. Many large design studios have reached a similar conclusion and simply credit any work done at the studio to the studio entity. Frequently the mainstream press simply leaves works of design unattributed as if they were produced out of thin air.
  • Part of the problem is that attribution only becomes an issue after a work has become enduring or “important” and by that time it’s hard to recreate exactly how it came about.
  • In fact, the vast majority of graphic design is still done by unknown designers for unknown clients. It is a testament to the increasing influence of design that people care at all who animated a network interstitial or laid out a signage system. Perhaps this enhanced profile has made an unrealistic expectation that designers should get credit at all in a field with a blurry notion of authorship. Or perhaps the proliferation of design media channels simply offers more opportunities for half-truths and situational ethics when it comes to giving credit (and taking it).
  • Great post. It is a never ending battle to try to make sure that everyone who had some influence on a project be name-checked, and it is the right thing to do to give credit where credit is due, and we try very hard to do so. I recently scoured my records to try to credit a photographer for a project we worked on over 10 years ago. It was the one and only time our office ever worked with this person, and for the life of me I can not remember her name. I feel terrible about it, but there it is, I tried but came up short. If and when I come up with the photographers name I will certainly try to rectify the situation.As for work you're not especially proud of, I love the Alan Smithee idea. Posted by: Mark Kaufman on 05.20.08 at 01:20
2More

Friendfeed Room的悖论 - Nothing but a tree - 博客大巴 - 0 views

  • Friendfeed room推出之后,我创建了一个"Friendfeed上说中文"的room, 首先是想体验一下新的应用,其次,平时使用的时候,我发现中文的内容夹杂在英文中,不便于查找,而且中文的内容对于大多数Friendfeed的英文用户,基本上没什么意义,如果能把中文的分享推荐和各种更新集中在一起,阅读和评论起来应该会方便些吧。通过一周的观察,我发现中文内容聚集起来了,但是新的情况又出现了。Room中人数不断增加,分享进来的内容却越来越少,讨论和互动也少了很多, 似乎前面提到的"论坛感觉"又出现了,在room里面分享内容和进行评论仿佛有很多人在注视着,压力似乎又出现了。这难道不是和前面提到的FF团队承诺的“a third option”相违背了吗?
    • Oliver Ding
       
      Room有些地方看起来还有些不是很好用。如果没有把一个room设置成自动投递到you feed里去,而是主动登陆到room里去查看所有讨论的话,那么自己分享到room里的话题很难找回来。 FF现在为个人提供了一个discussion的地方,目前提供了comments和like的汇总,让人们可以通过这个sidebar上的这个链接去查看自己参与的讨论、自己的like。 我想日后他们应该会在discussion下面加上my room topics,让用户可以很方便地直接找到自己分享在room里的话题。否则,其他用户有没有评论都无法知道。 关于"Friendfeed上说中文"的room。其实有些热门的Room,讨论气氛还是很热烈的,room成员也有数百人。"Friendfeed上说中文"可能要达到一定规模的成员数量以后,里面才会产生有些真正想参与讨论的人,讨论气氛才会热烈起来。 根据我对很多social media小组的观察,实际上,用户加入小组,并不意味着他们想参与小组的讨论。很多时候,用户加入这个小组是希望关注这个小组,免得日后找不回来这个小组。而很多网站都没有设计一个只收藏而不加入小组的功能,用户要么就加入这个小组,要么就不加入这个小组而且把它忘记掉:) 就"Friendfeed上说中文"这个room而言,我觉得它本身有些尴尬。Friendfeed本身是英文界面的,目前使用ff的中文用户也大多会使用双语,而且他们也和英文blogger圈有联系,这样的话,自己的feed里出现中文,显然对英文blogger朋友不是很友善。这也许是中文用户在使用许多国外工具中会面临的同一问题。 看来提出纯中文界面的ff已经呼之欲出了。只是Geek们数量有限,中文网络用户的主流人群对rss的使用还不是很普及,中文网络也没有形成足够多的social media品牌,FF的需求离中文网络用户的大部分人群还是有相
3More

==NeverlanD==: 豆瓣颠覆我的精神世界 - 0 views

  • 5/31/2008豆瓣颠覆我的精神世界豆瓣的标签实在是让人崩溃的概念。 要不要新建标签在我每次添加一本新书或电影或音乐的时候都很挠头。rock和post-punk和pop-rock显然不是并列的概念。既然有了TVshows的标签还需要sitcome的标签么?还有动画片的标签之外还要不要另外有宫崎骏。后者显然是子标签,不应该和夫标签在一起。更有甚者用诸如“年少时候看的”这样的标签来定义一张DVD,这实在是让我崩溃。可我是一个专业人士我怎么可能为了精彩纷呈的大千世界把我的井然有序的树状结构给打破! 世界是棵美好的井然有序的大树。我们发明了1和0来表述一切。我们有逻辑让每一个东西都有自己所在的位置。只要你这样这样这样这样,你就得到那样那样那样。然后就出现了这些不懂规矩的使用者,他们在豆瓣上用标签来定义世界,一切都变得乱七八糟,沮丧的我找不到任何东西跟其他东西的逻辑联系,完全迷失在标签里。 唉,难道我们建立的井然有序的世界就要被标签吞没了么?
    • Oliver Ding
       
      LZ,转贴我的blog的一段旧文,推荐一本书给你看看: -------------- 地理位置表达出物理世界不可分身的基本原理,所以位置和位置的交会点显得异常稀缺。而在虚拟世界里,分身已经是虚拟世界区别于物理世界的典型特征之一。哈佛法学院伯克曼互联网和社会中心的研究员David Weinberger在2007年出版的Everything Is Miscellaneous: The Power of the New Digital Disorder(万物因此而多姿多彩:新数字无序的力量)这本书中讨论了这种有趣的现象。 David Weinberger认为,世界存在三种秩序。第一种秩序是实体的秩序,一本图书,一片树叶。它们在各自存在于自己的位置之中,一次只能摆放在一个位置。如果放错了地方的话那就很难找到。第二种秩序则是科学的理性的秩序,如图书目录卡片。这样的秩序有用而且聪明。图书的每一个项目都可以用元数据来表示和组织。获取的渠道也不再是单一的。第三种秩序则是混乱无序,是互联网上的无组织的混乱信息,如flickr中的图片。David Weinberger认为,混乱是一种美德。越混乱越有意义。 David Weinberger认为Tag标签就是这种新的秩序组织工具。当我们在del.icio.us里为网页加注标签时,我们加的标签越多,对我们的好处就越大。我们不仅可以按照多个容易记忆的标签找回原来的网页;而且不同的网页互相之间的关联性也越来越多,这样意味着我们的信息积累越来越关联,而不是零零散散;而且,每个人都在加标签,这样大家对信息的标注也将群体智慧注入万维网中。Weinberger 建议我们"尽量把一片叶子粘上越多的分支枝干",打造一棵更像是用超本文(hyperlinked)的方式堆起来的叶子堆的"数位之树"。 下面是关于这本书的一个配音幻灯片,作为导读很好。我们的知识积累也何尝
  • Everything Is Miscellaneous: The Power of the New Digital Disorder(万物因此而多姿多彩:新数字无序的力量):http://www.douban.com/subject/1984367/有人在那里留言说,本书将由中信出版社于2008年6月出版。看来大陆的朋友很快就可以看到中文版本了。
1More

海内和"早期用户" - Nothing but a tree - 博客大巴 - 0 views

  • 评论 我想还是要因“人”而异。不同类型的网站在面对这个问题上,感觉是不一样的。 如果按照网站开发来说话,我们姑且把Facebook这一类看成是先搭建人际结构,而后在人际结构上覆盖各种应用。 另一类网站例如各类物件形态的Social media分享网站,则结构和应用就是合为一体的。 1、Facebook的early adopter 这一类网站在用户贡献内容上,首先重要的是用户贡献人际数据,因为没有人际数据,网站对用户来说就聊胜于无了。有了人际数据,网站的基础才扎实,后面的各类应用才会应运而来。 其实,facebook是一个特例。如果去回顾facebook的发展的话,其实会发现它并没有遵循这个技术扩散曲线。facebook的第一批用户是哈佛大学的学生,第二批用户是更多的全美大学的学生,到了最后,才向全社会开放,那些Geek才有办法加入注册。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哈佛大学的学生也有很多是Geek,不过,把全部的Geek和全部的哈佛学生相比,我想哈佛学生还是不应该放在early adopter里。 这样看来,facebook就干脆跳跃了early adopter这个阶段。所以在早期,它的曲线看起来坡度不是很大:)而同期myspace则上升很快。Mark也有耐心地做这件事情。现在看来,facebook的发展势头已经比myspace讯猛了许多。 2、大陆的facebook类型网站 facebook是一个特例,大家都不可以复制。放在大陆的环境来看的话,有一个竞争导致的问题。因为大家都同时在做facebook的克隆工作,所以,就没有时间留给大家慢慢去做了。这样依赖现有活跃的在线用户群就成为一个关键的成长手段。 时间短导致的另外一个后果是,初期app的选择对网站社区文化和氛围的形成起着关键性的影响。同样一个朋友买卖的app,在facebook和大陆的类似网站起到的效用是不同的。facebook是在用户交际网络已经形成的基础上,再开放F8平台,这样各类app就很难对原有的社区文化形成冲击。 从这一点来说,并不是海内的IT用户群限制了海内的发展。而是海内的早期应用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对普通用户没有特别的吸引力。所以他们无法将用户范围从IT用户扩散到普通用户中去。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为何海内的颜色不可以改成红色呢,显然中国大众喜欢红色更甚于蓝色。红色并不仅仅代表着娱乐意味,也可以代表着温暖、人情、关怀等等积极的社交情感。 当然,社交网站的病毒扩散机制是网站成长的重要手段,海内的IT用户群的确在这方面有些限制病毒扩散的范围。不过,IT用户群也有普通用户的需求,海内应该从普通用户群的需求出发,设计一些让IT用户群去扩散用户的方法。买卖奴隶或许是一个方法,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既愿意让IT用户群去扩散,又让他们扩散到非IT圈去的呢?毕竟,IT用户群的交际网络也是各种各样的。海内所推出的校友录和买卖奴隶,可能没有找准从IT用户群到普通用户群间平滑过渡的方法。 3、大陆用户对facebook类网站的期望 早先时候看到贴子讨论“海内的群组为什么不火”,这个讨论很意思。从这个讨论可以看出,大陆用户对facebook类网站的期望值有些像论坛,人们依然还是期望在大广场里活动,期望扎堆。 相反facebook网站结构却是让用户围绕自己的朋友来展开在线活动的。用户首要关心的是自己的朋友到底在做些什么。而群组则是次要的。 然而,由于大陆用户不是很习惯真实社交,所以,用户就不大可能围绕自己的朋友来开展在线活动,因为他们所加的联系人不是他们真正关心的朋友。所以,他们就回到了老路,去论坛交际吧。继续扎堆。 从这个角度来说,海内的早期IT用户的确是对海内的拓展带有不利的影响。因为他们不是把海内当成一个关怀自己身边的朋友的地方,而又是一个大型的讨论空间:)而这样的讨论空间又是实名制的,有人还会破坏规则,将实名制社区的讨论转贴到公共网络空间。所以,这批用户是自己把自己给玩了,而浪费了海内的关注自己身边朋友的功能。 不晓得到什么时候,这批用户才会使用网络空间开始关怀自己身边的朋友。或许不需要这样的线上工具吧,关怀身边的朋友,线下工具就足够了:)
3More

In Twitter's Scoble Problem, a Business Model - GigaOM - 0 views

  • In Twitter’s Scoble Problem, a Business Model
  • Anyway, to put Scoble and his Tweets in context, let’s assume for a minute that he always has 25,000 followers and he sent them 12,000 updates which are all 140 characters long, the maximum size allowed by Twitter. Again, hypothetically speaking, assuming each update is 100 bytes, then 12,000 updates generated used up 30 GB of data. (12000 updates * 100 bytes)* 25,000 = 30000000000 (30 GB) So here we come to the good part. This massive database of followers is what Twitter should turn into a business. Twitter should charge Scoble, Leo, me, Michael Arrington and anyone else who has more than 100 friends and followers. How about something simple? $10 a month for 1,000 subscribers. 25,000 subscribers means someone like Scoble should be paying them around $250 a month.
  • Let’s take it a step further. Twitter should limit people to 500 free messages a month. Any more should come in a bucket of, say, 1,000 messages for $10. Businesses like Comcast that want to use the service for commercial reasons should pay for the service, and so should startups like Summize, which want to build their businesses based on Twitter’s API. This would also fit the Freemium business model that Twitter investor Fred Wilson so loves.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would help Twitter overcome its abhorrence for adding advertising to the messages. I think many of us have a lot to gain from the service: My alerts about my posts on the system are a form of advertising for my work, and generate enough attention that paying for the service makes lot of sense.
1More

Online Reputation Management Services ~ ViperChill - 0 views

  • Reputation Management Niche Monitoring Search Management Reputation Consulting
2More

"网络道德"一文的反思 | 网貝 - 0 views

  • 习惯成自然的事情,一下定义为无道德,那也太绝了。 意识的东西也一样需要成长吧,不知道博主是不是一直都如此注重版权,或者你使用的正版的Windows,其他软件均是购买正版,但是中国大范围内能如此的人实在少之又少。问题是现在用盗版的人他们并不清楚自己在用盗版,换句话说软件这个东西需要花钱的意识还没有培养起来。 一样,抄袭这个东西也不也差不多。经你这么一说,都上升到这个民族不道德了。 农村在野地里可以随意大小便而不去厕所,就下定义说农民都不文明吗?
  • 同样,“转帖需要注明出处,要反链”这个基本要求,我相信在中国网民中并非一个深入人心的概念。比方小A在上网,看到一篇好文章,他很喜欢,想跟大家分享,就习惯性复制粘贴,搬到自己的博客上或者某个论坛里面,他并没有考虑什么版权问题,在他心目中互联网上的东西很自然就应该是这样转来转去的。 对于小A,我们可以说他做的不对,但的确不应做什么道德上的谴责,因为他不知道这样的行为不好。 现在另有一位小C,他也看到了一篇好文章,很喜欢,要动手搬。然而他发现这篇文章不但最后有作者的署名和链接,而且在文章中间,也出现了几处作者的名字,有几个链接链到作者别的文章。 如果仅仅是“习惯成自然”,那么这时候小C最方便的做法就是鼠标一划拉,复制粘贴,发布。这样问题也不太大。不过小C的做法是,划拉鼠标的时候短一截,不选取作者的署名,粘贴以后再不辞劳苦地从文中找出作者的名字和链接,删掉,或者改成自己的链接,做完这些准备工作以后再发布出来。 这种情况下,再用“习惯成自然”“没有意识”来解释就未免有些勉强了。因为很明显,小C是有版权意识的,而且这意识还很强,只不过他希望把版权变成自己的而已。
‹ Previous 21 - 40 of 189 Next › Last »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