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Oliver Ding's Scrapbook/ Contents contributed and discussions participated by Oliver Ding

Contents contributed and discussions participated by Oliver Ding

Oliver Ding

Twitter把我从监狱搞出来_数字出版与新媒体_新浪博客 - 0 views

  • “James的案例使得我们注目的原因在于他的那条简单的短信――仅仅一个词,’被捕了’。同时,我们也为整件事情传播的速度而震惊,”Stone说“它体现出了无时不刻在你身边的实时交流网络的简单性和有价值性。”
    • Oliver Ding
       
      非常重要的三点:无所不在的输入界面;实时;半开放开封闭的传播路径。这三点是传统的IM即时通讯工具所无法同时比拟的。所以,微博客实在是人们对Twitter的误读。
Oliver Ding

» RSS早产儿 ⊙ 一言谈| New Media Observe - 0 views

    • Oliver Ding
       
      "我想国外的同志们之所以定义RSS节日这个东西,是因为它已经深入的影响到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了" 其实RSS Day这个主意之所以被想出来,并不是因为那个家伙认为RSS已经很普及了,恰恰相反,他认为RSS这么好的东西还太不普及了,需要设立一个RSS Day,让大家有机会去和周边的朋友介绍RSS,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使用RSS。 我觉得这种人人普及好东西的想法是国内环境所缺乏的。姑且不论是否有个人在国内做类似RSS Day的东西,连商业公司联合起来去做RSS普及的事情都没有看到,这很令人悲观。这不仅仅是用户习惯的问题,也是商业公司管理者的远见问题。 我相信一个勇于引领产业趋势的公司,如果做一些行动,去引导用户的习惯朝更好的方向发展,即使行动本身取不到非常大的效果,但是,至少可以发挥一点影响力,而且,行动本身对于公司而言,是一个很好的树立公司品牌的方法。
  • 我想国外的同志们之所以定义RSS节日这个东西,是因为它已经深入的影响到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了
Oliver Ding

迷途不返◎笑骂江湖 » 模式背后的那个作者,是不可复制的 ◎ 在中国做网民,要么修炼成佛,要么历练成魔 - 0 views

shared by Oliver Ding on 03 May 08 - Cached
  • 我以前经常看乐迷们写他们听音乐的感受,他们可能不懂,有时候的观点甚至很可笑,但是他们提供一种最真实的反馈,这对于我们去了解受众同样有帮助、有价值,我甚至也目睹了众多的乐迷一点点的进步。后来关注互联网行业,除了阅读一些专家们的文章之外,从博客或微博客上,获得的用户直接体会让我对我感兴趣的某些产品有了更立体的感知,比如看谢文或麦田的SNS文章,再看一起或蚂蚁用户的使用体验,其中的冲突或许会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SNS在中国的现状。
    • Oliver Ding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说明Social Media可以很好地收集和观察消费者体验的例证。消费者并不一定在批评你,或者赞扬你,很多时候,他们只是记录下他们使用产品的感受。这些切实的体会,对于公司来说,非常具有价值。
  • 对于一个博客是否要关注一个明确的领域,我觉得这是个误区。这是BBS文化的流毒。一个人的确不可能擅长所有领域,但兴趣的波及有可能却十分广泛,博客是个人领地,主人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核心在于主人是否是个有趣的家伙,一个无趣的人,写再专注的领域,有再多的观点,也无法让我持续关注他。如果说博客是互联网社交的一个环节的话,那么博客的价值就在于是否能够充分地呈现作者这个人。当然,我并不否认有鲜明的主题容易维系一个相对固定的读者群体,但一个生动的博客或许给主人带来的不仅仅是读者,而是未来的朋友。
  • 一个人是无法告诉别人他是如何这样有趣,这样有观点,这样善于经营自己的博客的,因为在模式背后的那个作者,是不可复制的。
Oliver Ding

迷途不返◎笑骂江湖 » 关于建立音乐社区--与Andy的谈话纪录 ◎ 在中国做网民,要么修炼成佛,要么历练成魔 - 0 views

  • iFire:很简单的一个问题,用户为什么要付钱?,P2P仍在朝更有科技含量的方向发展,那么多免费的资源 Andy:喜欢这首歌,支持歌手 iFire:中国这些用户为什么要付钱,支持歌手?开玩笑,中国人? Andy:不是下载,而是很方便在先播放,等等,超女短信,这个很有说服力吧 iFire:呵呵,我觉得这都只是超女周边产品而已,核心在超女,不在其他的那些形式,所以我想我说的你没明白,你所说的所有例子,都在其核心成功的基础上,但在中国,目前就是核心出了问题,所以我觉得现在的市场已经坍塌了 Andy:上月,***的一个副总联系过我,说他们要做社区,利用社区销售更多采铃,增加网站黏性 iFire:从事音乐相关工作的人大与购买音乐产品的人,而从事音乐工作的人80%不购买音乐 Andy:你说目前盗版环境使你绝望 iFire:想做音乐社区的人很多很多,跟盗版没关系,是人群的根本问题,在中国,做个擦边球的色情网站都会比音乐社区有希望套钱,其实我并不想让我的观点影响你,只是,我真的认为你现在没有真正弄清楚你将要做些什么 Andy:当然,我不是急于要赚钱的,saying, track, video功能只是满足我个人需求,只是看好,觉得有很好的发展 iFire:我很直接,不想浪费时间,所以我觉得今天再谈彩铃模式的人已经被[抛在后面了 Andy:要做的就是社区啊,然后人气。流量,钱 iFire:社区那么多 Andy:哦,彩铃,在线itunes iFire:用户凭什么去?,中国在线音乐的收费前景我并不看好 Andy:网站有黏性,用户活跃,用户喜欢扎堆 iFire:中国的音乐行业正在面临死后重生,在它彻底死掉一次之前,做什么都是徒劳的,你的那些说法都是空话,黏合性从哪里来?,你的优势资源是什么?,你是拿到了超女的授权还是别的什么授权?,因为你现在谈论的大都是一些已存在的模式 Andy:优势?现在只觉得功能比较新颖 iFire:我不觉得,白手起家的2.0英雄们是要掌握更新的概念 Andy:你可以随时收藏、分享喜欢的音乐并与朋友分享。由于歌曲(Track)都是存放在互联网上的无数台公共服务器上的,所以你可以在家里、学校、公司、网吧等场所不受限制地在线听歌。 iFire:或是更尖端却易用的技术,你所说的这些在一年前就已经不新鲜了 Andy:这个太绝对了把,myspace最初也很简单的 iFire:简单不怕,关键在于创意新颖,我没感觉到维众有什么特别之处 Andy:技术不新鲜,创意不新鲜,只是更简单/实用 iFire:这个更字很关键,你觉得中国人是对更简单有兴趣还是更有名感兴趣? Andy:现在需要技术之外的东西推动 iFire:崂山啤酒就比青岛啤酒更好喝,但为什么那么少的人喝? Andy:名,所以请教您这样的专业人士 iFire:所谓的更简单更易用是不足以吸引用户的,Gtalk就更简单更易用,为什么用户那么少?,我是说真正使用Gtalk的人,这是知识结构造成的分流 Andy:因为google 更有气质,品牌 iFire:你好好想想这些问题 Andy:维众现在没有品牌,所以想培养气质,区别其他网站 iFire:靠什么培养?,维众的品味是由你来决定还是由用户? Andy:网站引导 iFire:仔细想想,用户凭什么听任网站的引导?2.0不是网站引导时代 Andy:现在我觉得基本框架,产品定型了。myspace, digg前期是引导 iFire:那是因为他们起初都是做小众文化,而且那个时候小众没有类似更好的平台,如果myspace是兴起在podcast之后,那它一样死掉 Andy:podcast目前发展也不好啊,odeo的人都做twitter去了 iFire:我觉得现在中国人没有多少真正明白podcast的意义,只去关注那些平台的运营是没有意义的 Andy:不是,podcast用户学习,使用成本高 iFire:看来你没有明白podcast到底带来了什么 Andy:而且没有好的展示形式,声音不如文字/视频/图片表现力强,等等 iFire:podcast从一开始就支持视频,别忘了podcast本身是rss技术,不要把目光放在产品上 Andy:光rss就限制用户了 iFire:网络时代关注现成产品,是最大的错误,podcast技术只是网络传播手段的一页新的开始而已 iFire:网络独立音乐时代还没有真正到来呢
  •  
    很难得的一样本,创业者在做Copy2China的时候,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不是单单模仿国外网站的模型和技术这么简单,更需要对国内市场的消费者和相关产业有深入的洞察。然而,敏锐的洞察是来自不易的。
Oliver Ding

MotiveQuest - What's New - Social Computing Reading List - 0 views

  • Social Computing Reading List I. Broad Marketing/Business Theory Focused The Cluetrain Manifesto Christopher Locke The Purple Cow Seth Godin The Long Tail: Why the Future of Business is Selling Less of More Chris Anderson The Age of Conversation Gavin Heaton and Drew McLellan Meatball Sundae: Is Your Marketing Out of Sync? Seth Godin The Open Brand Kelly Mooney and Nita Rollins II. Consumer Behavior/Case Study Focused Made to Stick: Why Some Ideas Survive and Others Die Chip Heath & Dan Heath Naked Conversations: How Blogs are Changing the Way Businesses Talk with Customers (Kindle Edition) Robert Scoble Join the Conversation: How to Engage Marketing Weary Consumers with the Power of Community, Dialogue and Partnership Joseph Jaffe Smart Mobs: The Next Social Revolution Howard Rheingold III. Tactical Focused Word of Mouth Marketing: How Smart Companies Get People Talking Andy Sernovitz Citizen Marketers: When People are the Message Ben McConnell and Jackie Huba   Posted by Brook Miller on April 8, 2008
Oliver Ding

钱钟书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 (文/杨绛) - 0 views

  • 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 Oliver Ding
       
      浏览网页很多了,如果怕忘记在那里,就需要用Del.icio.us收藏起来;如果怕忘记为什么收藏一个网页,就需要使用Diigo来标注一下。
  • 他的笔记,常前后互相引证参考,
    • Oliver Ding
       
      知识总是互联的。
  • 他这些笔记,都附带自己的议论,亦常常前后参考、互相引证。以后的笔记他都亲自记下书目,也偶有少许批语。
    • Oliver Ding
       
      Blogging中的摘录、评论以及引用。
  • ...2 more annotations...
  • 日札基本上是用中文写的,杂有大量外文,有时连着几则都是外文。不论古今中外,从博雅精深的历代经典名著,到通俗的小说院本,以至村谣俚语,他都互相参考引证,融会贯通,而心有所得,但这点“心得”还待写成文章,才能成为他的著作。
    • Oliver Ding
       
      Blogging是随时记录心得体会,微内容还有待深加工成更有生命力的文章。
  • 我相信公之于众是最妥善的保存。
    • Oliver Ding
       
      所以,在Blog上记录学习是最好的方法。
  •  
    钱钟书的时代如果有Blog,他会是一个很好的blogger。现在的时代有blog,一个当下很好的Blogger会成为钱钟书这样的大师吗?!
Oliver Ding

专业人士和网络个人品牌 - 0 views

  • 专业人士或专业服务的知名度、声誉,主要来自其专业知识的传播和实践,以及围绕传 播和实践,与广大目标消费群所进行交流互动。
  • 具体来说,网络个人品牌的管理包括以下三个层面,对于每个层面我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身份管理(Personal Identity Management) 知名度和品牌(Personal Awareness and Branding) 声誉管理(Reputation Management)
  • 虽然有一些专业人士(IT、媒体界的居多)借助网络和社会化媒体,通过建立个人品牌极大拓展了自身的职业发展空间,但是总的来说,人们对网络个 人品牌的认识和实践还处于“石器时代”。
  •  
    这是小容自2004年写完《专业服务人士,你为什么需要创建个人电子品牌》之后所看到的探讨同一话题最好文章。时隔四年之后,当社会化网络走进我们的视野之后,专业服务人士创建个人电子品牌的门槛已经大大降低。安步在这里提出了身份管理、知名度和品牌以及声誉管理的三个层面,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操作方案。希望越来越多的专业服务人士充分运用各种社会化网络工具,助益自身的职业成长。
Oliver Ding

小袋子改变大世界_新浪论坛_新浪网 - 0 views

  • “加一个袋子”:就是加一个“环保袋” 但问题是环保袋光漂亮远远不够,我们需要的是解决方案。因此我们发起“时尚芭莎环保袋创意竞赛”,将致力于“减塑”事业以来遇到的困难和疑惑与大家分享,并期望借助众人智慧,共商解决之道。 >>点击查看详细参赛规则以及获奖办法,10万大奖等您来拿
  • 我承诺,每天少用一个塑料袋并鼓励身边朋友和我一起行动
    • Oliver Ding
       
      祈愿行(PledgeBank.com)的创意现在看来开始普及了。
  •  
    看过BlogBus的"我不是一个塑料袋"的环保袋设计竞赛活动之后,再来看新浪的"小袋子改变大世界",就觉得感觉迟钝了。当看到"时尚芭莎"的活动冠名赞助标志之后,就感觉有些恶心了。"公益营销"现在已经是无孔不入了,群众的爱心现在也要开始被滥用了。
Oliver Ding

Home - 0 views

  • ownyouridentity.com is a blog about owning your online identity in a world with an increasing amount of software that wants to own it for you.
Oliver Ding

Catfisher's Collition: 所有用户都是平等的,但一部分用户比另一部分更平等些(转)) - 0 views

  • 给我的感觉,Facebook是MSN的升级版,不仅可以和熟人聊天,更在于有大量有趣的话题(也就是Facebook的大量Application)引导大家聊。在这里,你不需要成为一个高级博客写手才能获得关注,只要参与就可以了。可以说Facebook上的用户是平等的,不存在所谓优质网友和普通网友的区别,也不存在看贴不回贴的问题。
  • 在海内上的最大不同是,里面的用户都是圈内人士,虽然我加的好友差不多都是认识的,但是如果大家不讨论互联网,我几乎就没有动力上去看。在海内,最热的帖子还是围绕着Keso等几个专业博主,聊得也都是互联网的事。
  • 虽然说海内做的是真人社区,但是我没觉得和豆瓣有什么区别,话题不同而已。
  • ...2 more annotations...
  • 无论网站什么概念什么模式,用户来都是要看内容,好看的内容。而在对“好看”的定义上,用户对内容的相关度和质量的要求是成反比的——内容的相关度越低,用户对其质量的要求则越高;反之,相关度如果很高,内容即使很糙也无所谓。
  • Facebook凭着熟人关系,实现了一个“人人平等”的网络环境,也由此绕开了“大多数用户创造不出有价值的内容”的这个Web2.0陷阱;而在中国的互联网,除了MSN/QQ以及校内网,可能还没有几个能把真实生活中的朋友圈进去的。而只要网站中的好友不是真实生活中的朋友、熟人,网站的核心吸引力就仍然是优质内容,而优质内容只能来源于编辑或者优质网友。Web2.0号称是以You为主角,号称是平民化、草根化,但是草根和草根其实是不平等的。 《动物庄园》中有一句话:“All animals are equal, but some animals are more equal than others”。换到中国的互联网行业,那就是“所有用户都是平等的,但一部分用户比另一部分更平等些”。
Oliver Ding

同学少年都不贱: 关于这个blog的方方面面 - 0 views

  • 8,写这个blog的初衷 04年2月份左右,在“博客中国”建了第一个blog,不过也没打算正式写,只是想试试新鲜东西。后来又看到MSN也推出blog空间了,就注册了一个。再后来,网上看到了很多文章,感觉好多都特~~~恩,用陈村的话说,就是—— 在时尚化的作品中,总会“有一点爱情,有一点别离,有一点意外,有一点抑郁,有一点做爱,有一点音乐,以及咖啡、香水、棉布、抽签、孩子和流产、网。语句十分流畅,有些词很好。……也有点像梦游。” 从初中看《读者》和《青年文摘》就是这种风格的,N年下来,也审美疲劳了,现在网上满篇都是这些,就点逆反心理,想写偏不走这种风格的......可是,自己没有什么才华,也确实写不出什么风格,也就放弃了,胡乱写了。有点偾事嫉俗,不好,得改。 9,对blog的思考 一直不太喜欢那种感情上过于纤细的文章,总觉得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对钱钟书的《猫》中的一句话印象很深:一切调情、偷情,在本人无不自以为缠绵浪漫,只照例博得押亵的一笑。无论自己觉得多浪漫啊多缠绵啊多...啊之类的,在别人眼里,也就是随时随地都在上演的故事的重复而已,顶多是自己给自己披上一件浪漫的外衣,自我陶醉罢了。  但是后来,有一次在别人的blog上看到了一个一句话,印象特深:悲伤--即便是肤浅的,也许会出现刻骨铭心的。 可能念着有点不顺口,如果改成“悲伤--即便是肤浅的,也是刻骨铭心的” 也许会更好吧。不过不管怎么说,对这句话印象很深。 总之,这句话是我看到了另一面。因为不过反过难道不也可以这样看吗:别人眼里无论如何无味、肤浅、俗套的感情,在自己身上确是真实的! 因此,这就出现了两个角度,一种是,本人的真情在别人眼里不过是种俗套;另一种是:别人眼里无论怎样的俗套对本人来说是真的。 钱钟书、张爱玲的小说,写的是前一个角度;写blog,选择哪种角度? blog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也许是另一种形式的日记,因此,自我为中心的性质必然导致和“一切调情、偷情...”那种思维方式相比,“悲伤--即便是肤浅的...”这种方式会被更多的人采用。 我想,这也许就是blog上经常能见到“读者、青年文摘那种风格”的文章的原因吧。
  • 2)尝试一下写作方向 写blog和日记不同的一点是,日记完全给自己看,想写成什么样都成;blog就不成了,要给别人看,所以也要照顾观者的情绪,因此,就不能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孤芳自赏、自怜自爱,美其名曰“为自己写作”——要那样干脆写日记得了,还来这个MSN SPACE干什么。 但我也不想为了提高流量就一味的媚俗,什么流行写什么,搜索引擎上关键字排行榜有什么写什么,迎合最多数人群的口味,那样的话,流量确实提高了,可图什么呀,又不发奖金。 既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又不能一味孤芳自赏不顾及观者的情绪,这之间的平衡如何把握很想尝试一下,所以才想试着写blog。 对我来说,还有一种意义上的尝试。 关于日志“类别”的介绍 中,提到了“冷眼”这个类别。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的文章,冰冷的、独立的,有些不近人情的感觉,我一直想把blog建成这种风格的。 但是后来,遇到了我现在最喜欢去的一个blog:鬼畜之道 ~地獄人間紀實~ 那里面的平易近人的文风我也很喜欢,也想写成那样的。 所以,又喜欢那种冰冷的,又喜欢平易近人的,有点矛盾,因此也想自己实际写一个blog,看看最后会成为哪种风格。
Oliver Ding

News: H.E.B., Target offer customers eco-friendly shopping bags | bags, reusable, plast... - 0 views

  • H.E.B. plans to celebrate Earth Day on April 22 by giving away 150,000 of its reusable green shopping bags statewide and encouraging customers to use plastic recycling bins at its stores, according to a company news release. The grocer also plans to collect more than 750,000 plastic bags in one day for recycling.
    • Oliver Ding
       
      I will go to HEB tomorrow :)
Oliver Ding

最好金龟换酒: 圣火令后传 - 0 views

  • 向我打听英国学校的,清华的WRX同学和浙大的LL同学,你们的个人空间是不公开的,所以我没办法回复你(MSN space绝对是个怪物)。请把你们的邮箱地址发消息给我。
    • Oliver Ding
       
      MSN space的确是个怪物,在社交设计方面考虑不够妥当。
  • 博客存在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我们听见身处不同环境的人发出的不同声音。既然国内媒体是祖国山河一片红,那么我也提供一下相反的声音。
  • 如果是提醒我们要保持清醒理性的独立思考,拒绝某些诱导性的单面宣传的话,那是绝对正确的。可是正如爱一个国家不等同于爱一个独 裁的政府,反对这个政府的一些行为也同样不应该表现在不许有爱国的行动上。我认为政府在3。14事件时封锁消息,把所有西方媒体赶出拉萨的行为是非常愚蠢的,可是这也不代表海外华人因此就不能谴责BBC和CNN。我认为火炬传递时有臧独抗议是绝对可以的,可是这也不代表我们就不能去支持自己的国家,不能和他们争辩。有人留言说:“没错,你可以去游行,去抗议,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国内呢?”我觉得这两件事之间没有逻辑关系,因为国内没有游行抗议的自由,所以我在国外也不应该享有这种自由?
Oliver Ding

Henry Jenkins: 为什么学者应该Blog? | Oh My Media | 媒介与传播研究 - 0 views

  • 运转一个blog是一项承诺和义务,应该被视为你职业的一大堆义务的一部分。当我最初以学者身份开始blog之时,曾向其他blogger寻求建议。他们强调的是,重要之处在于设置发表你blog的日程表并且坚持它。至于你到底是每周写一次还是每天写一次,这倒不要紧,重要的是你得坚持添加内容。否则,在任何一天不去写一篇blog文章都是非常容易的。然后经过一段时间,这种偷懒的诱惑的积累会让你最终远离blog。在你的“困难时期”,设置截止日期和有策略地生产内容非常重要,某种程度的“纪律”会让你一直保持动力。
    • Oliver Ding
       
      每一个知识工作者都应当将知识探索的过程公开在网络上进行,让知识探索的过程得以社会化,并且以更快的速度进行。对于中文blogosphere来说,只有当越来越多的知识工作者开始写blog并且坚持写blog的时候,垂直领域的信息才会涌现,整个web的信息价值才会逐渐跃升到知识探索层面。
  • 过去,学者们在成为其所在领域的高级专家后才渐渐拥有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声誉;如今越来越常见的是,年轻的研究者们使用blog作为建构声誉的资源,特别是在那些权威尚待树立的跨学科领域中。
  • 我们也看到了帮助学生培育其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技能、并设法将其观点转化为可以面向多元受众、跨领域传播的公众话语的价值所在。
  • ...8 more annotations...
  • 我们招收的学生中,越来越多人将这些blog列为他们了解“比较媒介研究项目”的最主要途径。随之而来的新生更深刻地理解我们的项目,以及对于他们的兴趣如何与我们的研究相结合。
  • Blog的文章代表了所谓的”just-in-time scholarship”,对相关领域的当下发展提供了深入思考。
  • 用我们的blog展示来自全球的同事们的创新观点与研究成果。通过我的blog,我时常提供与其他触及我感兴趣领域的学者的访谈。这些学者中的一些人已经开始自己的blog生涯,并为通过我的网站得到的公众反响而欣喜。
  • 去年夏天,我对在“迷研究”(fan studies,对于电视、电影、漫画、游戏的粉丝们的草根创造性表达的研究)领域持续不断的性别冲突作出了反应。我主持了一系列在此领域的男性和女性研究者之间成对进行的对话。 这样的“二重唱”运用了一些写作工具,例如Google Docs,来共同建构来自地球各个角落的会话。在六个月内,总共有超过30名学者对此论坛做出贡献。大多数人都因其blog对话,而在学术会议上呈递了panel讨论的计划,或者有了合作写书的计划。
  • 我们的blog提供了一个平台,不仅将我们的研究发现和学术会议公诸于众,而且让新闻媒体也对我们认为应该注意和思考的议题产生了兴趣。学者曾经被置于被动地位,只是去回答记者的问题。但Blog行为把学者放在了更积极的地位上,围绕他们的研究主题更积极地参与流行的争论。
  • 如今一部分读者在媒体上看到来自某学者的有趣的引语时,会上网寻找更多的信息。
  • 我们的社会正处于深远的媒介变迁之中,此变迁影响我们生活的每个方面。人们极其渴求对变化中的媒介图景的洞察。作为忠实的“信息经纪人”,学者们应当成为更为专业的对话的桥梁。
  • 因为我们的项目有许多blog,我们可以获得并保持多元的读者群体。
Oliver Ding

» 信息的泛滥和匮乏是相对的 ⊙ 一言谈| New Media Observe - 0 views

    • Oliver Ding
       
      需要水平过滤器的时代,还需要垂直信息的把关人。
  • 不容忽视的是,基于垂直内容需求的人群正在形成,我自己也正是这很多个需求群体中的一个,他们只需要他们关注的那个领域的足够信息,至于其他的,剩余的20%时间就够了。
Oliver Ding

企业是否需要自建社会化媒体平台? - 0 views

  • 我想,从媒体平台的归属角度,可以大概把企业实施社会化媒体营销划分为下面几个模式:完全自属:比如戴尔,自建企业博客、论坛、视频等。比较适合能长期投入,将SMM置之于战略层面的企业部分自属:建立自己的“social media hub”,比如企业博客,然后结合其他现存的媒体平台。我想,这可能会是将来大部分企业的模式(实际上严格来说戴尔也应划入此类)完全他属:没有自建媒体平台,完全依赖现有的社会化媒体平台由于借用现存社会化媒体平台会出现上述周期长的问题,我想,以后可能会出现第四种模式:完全他属II:由agency建立的媒体平台,根据需要,植入企业,与受众进行交流
  •  re: 企业是否需要自建社会化媒体平台? 4/19/2008 12:01 PM by Oliver Ding(小容) IV这种可能是以后垂直类社会化媒体网站的发展模式,前提是社区要做到足够好,企业才有可能参与进来。从这个角度来说,agency建立这样的平台,就相当于投资创建一个新的start up了。 或许,有agency背景的人结合适当技术能力的人,创办的垂直类社会化媒体网站,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大。
Oliver Ding

更科学地让心理学家为自己所用 | 欧阳的心理学笔记 - 0 views

  • 人们之所以对心理学家感兴趣,更多是对自己的问题感兴趣。创业者希望认识心理学家,希望了解的是,心理学家能帮助自己调节心态,同时更希望心理学家能够帮助自己,像史玉柱一样,充分地利用人性弱点,让消费者更好地为自己买单,广泛地扩大自己的用户群。年轻妈妈对心理学感兴趣,希望了解的是,如何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小孩,让他快快乐乐地成长。白领女性对心理学感兴趣,更多希望地是,能更好地获取一些关于自我成长的知识。
    • Oliver Ding
       
      这篇贴子谈的是心理学家和大众需求之间的鸿沟,实际上,这是在各个学科和产业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理性知识是基础,而实践性知识是应用。显然实践需要理论指导,否则人们就找不到方向,会迷失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中。而学理性知识也要从实践中吸取养分,否则容易沦落为空中楼阁般的学术游戏。
Oliver Ding

ScribeMedia.Org | The Wealth of Networks - With Yochai Benkler - 0 views

  • This is what Yochai says and if you think blogs or Flickr or del.icio.us or YouTube or Wikis and especially Wikipedia, you begin to get a sense of what he means by ordinary connected folk having the “physical capital necessary.” This physical capital is simply a modem and a computer. Have that and you can participate. Now contrast that very low barrier to entry with what is needed to start a television or radio station, or to publish a magazine or newspaper.
Oliver Ding

《社会网络与组织》不适合SNS网站创业者阅读 (评论: 社会网络与组织) - 0 views

  • 我们做SNS网站创业,在“社会网络和组织”方面,最需要的是两种书:第一种,描述现实生活中“社会网络和组织”是怎样的,有什么特征。第二种,在网络上形成的社会网络和组织,与网络下有什么不同(长尾理论就是这样的书:描述网络经济和网下经济不同的地方)。
  •  
    很有意思的观点,它引发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大陆创业者的知识从何而来。 完全克隆:最简单的做法,直接拷贝国外的网站的结构、设计和运作模式; 一点创新:在国外网站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理解所发展的东西--不是所有国外的东西都是最完美的,他们也是在发展过程中--以及思考和本地市场接轨需要修改的东西; 完全开发:开发一个国外也没有现成可以模仿的产品,那么,就需要自己从头到脚来开发了。那么,有多少团队具备完全开发的所有知识呢?!
« First ‹ Previous 121 - 140 of 180 Next › Last »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