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Oliver Ding's Scrapbook/ Group items tagged blogbus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Oliver Ding

新媒体的道德伦理 | It Talks--魏武挥的博客 - 0 views

shared by Oliver Ding on 30 Jul 08 - Cached
  • 我一贯主张发动大众来讨论品牌的内涵精神,而不是品牌的具象产品。前者的确是可以讨论的,而后者则有很强烈的枪稿软文嫌疑。比如说,BlogBus去年搞的绅士案,就是讨论绅士精神,而不是讨论君越。至于君越车和绅士之间的link,让广告去达成任务罢!
    • Oliver Ding
       
      我把这种手法称之为品牌洗脑,这种杀伤力远远比硬性广告更可怕。
Oliver Ding

呼号 平安 - BlogBus.Com - 0 views

  • 活动简介:       现在灾区通信非常困难,许多来自灾区的进城务工青年无法与家人取得联系,此时此刻,他们正是我们身边最需要帮助的人!而无线电可能是现阶段唯一与外界取得联系的渠道,“呼号—平安”行动主要通过招募上海本地和灾区当地的“火腿”志愿者(无线电英文‘Ham’也可解释为火腿)进行通联,代替有亲人在上海的灾区群众转报平安讯息,同时也帮助有亲人在灾区但失去联系的来沪务工人员进行亲属登记,通过灾区“火腿”志愿者进行查找。
Oliver Ding

小袋子改变大世界_新浪论坛_新浪网 - 0 views

  • “加一个袋子”:就是加一个“环保袋” 但问题是环保袋光漂亮远远不够,我们需要的是解决方案。因此我们发起“时尚芭莎环保袋创意竞赛”,将致力于“减塑”事业以来遇到的困难和疑惑与大家分享,并期望借助众人智慧,共商解决之道。 >>点击查看详细参赛规则以及获奖办法,10万大奖等您来拿
  • 我承诺,每天少用一个塑料袋并鼓励身边朋友和我一起行动
    • Oliver Ding
       
      祈愿行(PledgeBank.com)的创意现在看来开始普及了。
  •  
    看过BlogBus的"我不是一个塑料袋"的环保袋设计竞赛活动之后,再来看新浪的"小袋子改变大世界",就觉得感觉迟钝了。当看到"时尚芭莎"的活动冠名赞助标志之后,就感觉有些恶心了。"公益营销"现在已经是无孔不入了,群众的爱心现在也要开始被滥用了。
Oliver Ding

豆瓣首页的话题垄断与作者垄断 - 理念油汤 - 博客大巴 - 0 views

  • 在豆瓣得到展示的产品和用户形成的是20%,剩下80%的长尾依旧得不到更好的挖掘。
    • Oliver Ding
       
      首页是唯一挖掘长尾的地方吗?首页是唯一的信息呈现的地方吗?显然,首页依赖症还是1.0的用户行为:)
  • “作者垄断”的马太效应,话题永远只是一时的,但作者却是一世的。朋友越多,评论越容易被推荐,越容易上首页,越容易被更多的人认识,越容易写出更大众的评论……如此这般的不断被加强。于是它的问题就出来了,当“作者垄断”达到一个非常强的强度的时候,意味着其他的作者的评论上首页的机会就越小了。其实这就是一个悖论。
    • Oliver Ding
       
      Digg的两难也会在豆瓣出现吗?只要把首页改成个性化的友邻推荐,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吗?
  • 明明是不符合首页“精神”的此类“评论”,为什么总是会被广大用户推上来?是用户不明白首页的“精神”?这个很有可能,因为豆瓣除了在推出“日记”功能的时候侧面提了一下首页不该出现啥之外,从来就没说过首页到底该是什么“精神”,这个确实也不好说明白。
  • ...1 more annotation...
    • Oliver Ding
       
      首页依赖症。。。。
Oliver Ding

Friendfeed Room的悖论 - Nothing but a tree - 博客大巴 - 0 views

  • Friendfeed room推出之后,我创建了一个"Friendfeed上说中文"的room, 首先是想体验一下新的应用,其次,平时使用的时候,我发现中文的内容夹杂在英文中,不便于查找,而且中文的内容对于大多数Friendfeed的英文用户,基本上没什么意义,如果能把中文的分享推荐和各种更新集中在一起,阅读和评论起来应该会方便些吧。通过一周的观察,我发现中文内容聚集起来了,但是新的情况又出现了。Room中人数不断增加,分享进来的内容却越来越少,讨论和互动也少了很多, 似乎前面提到的"论坛感觉"又出现了,在room里面分享内容和进行评论仿佛有很多人在注视着,压力似乎又出现了。这难道不是和前面提到的FF团队承诺的“a third option”相违背了吗?
    • Oliver Ding
       
      Room有些地方看起来还有些不是很好用。如果没有把一个room设置成自动投递到you feed里去,而是主动登陆到room里去查看所有讨论的话,那么自己分享到room里的话题很难找回来。 FF现在为个人提供了一个discussion的地方,目前提供了comments和like的汇总,让人们可以通过这个sidebar上的这个链接去查看自己参与的讨论、自己的like。 我想日后他们应该会在discussion下面加上my room topics,让用户可以很方便地直接找到自己分享在room里的话题。否则,其他用户有没有评论都无法知道。 关于"Friendfeed上说中文"的room。其实有些热门的Room,讨论气氛还是很热烈的,room成员也有数百人。"Friendfeed上说中文"可能要达到一定规模的成员数量以后,里面才会产生有些真正想参与讨论的人,讨论气氛才会热烈起来。 根据我对很多social media小组的观察,实际上,用户加入小组,并不意味着他们想参与小组的讨论。很多时候,用户加入这个小组是希望关注这个小组,免得日后找不回来这个小组。而很多网站都没有设计一个只收藏而不加入小组的功能,用户要么就加入这个小组,要么就不加入这个小组而且把它忘记掉:) 就"Friendfeed上说中文"这个room而言,我觉得它本身有些尴尬。Friendfeed本身是英文界面的,目前使用ff的中文用户也大多会使用双语,而且他们也和英文blogger圈有联系,这样的话,自己的feed里出现中文,显然对英文blogger朋友不是很友善。这也许是中文用户在使用许多国外工具中会面临的同一问题。 看来提出纯中文界面的ff已经呼之欲出了。只是Geek们数量有限,中文网络用户的主流人群对rss的使用还不是很普及,中文网络也没有形成足够多的social media品牌,FF的需求离中文网络用户的大部分人群还是有相
Oliver Ding

海内和"早期用户" - Nothing but a tree - 博客大巴 - 0 views

  • 评论 我想还是要因“人”而异。不同类型的网站在面对这个问题上,感觉是不一样的。 如果按照网站开发来说话,我们姑且把Facebook这一类看成是先搭建人际结构,而后在人际结构上覆盖各种应用。 另一类网站例如各类物件形态的Social media分享网站,则结构和应用就是合为一体的。 1、Facebook的early adopter 这一类网站在用户贡献内容上,首先重要的是用户贡献人际数据,因为没有人际数据,网站对用户来说就聊胜于无了。有了人际数据,网站的基础才扎实,后面的各类应用才会应运而来。 其实,facebook是一个特例。如果去回顾facebook的发展的话,其实会发现它并没有遵循这个技术扩散曲线。facebook的第一批用户是哈佛大学的学生,第二批用户是更多的全美大学的学生,到了最后,才向全社会开放,那些Geek才有办法加入注册。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哈佛大学的学生也有很多是Geek,不过,把全部的Geek和全部的哈佛学生相比,我想哈佛学生还是不应该放在early adopter里。 这样看来,facebook就干脆跳跃了early adopter这个阶段。所以在早期,它的曲线看起来坡度不是很大:)而同期myspace则上升很快。Mark也有耐心地做这件事情。现在看来,facebook的发展势头已经比myspace讯猛了许多。 2、大陆的facebook类型网站 facebook是一个特例,大家都不可以复制。放在大陆的环境来看的话,有一个竞争导致的问题。因为大家都同时在做facebook的克隆工作,所以,就没有时间留给大家慢慢去做了。这样依赖现有活跃的在线用户群就成为一个关键的成长手段。 时间短导致的另外一个后果是,初期app的选择对网站社区文化和氛围的形成起着关键性的影响。同样一个朋友买卖的app,在facebook和大陆的类似网站起到的效用是不同的。facebook是在用户交际网络已经形成的基础上,再开放F8平台,这样各类app就很难对原有的社区文化形成冲击。 从这一点来说,并不是海内的IT用户群限制了海内的发展。而是海内的早期应用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对普通用户没有特别的吸引力。所以他们无法将用户范围从IT用户扩散到普通用户中去。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为何海内的颜色不可以改成红色呢,显然中国大众喜欢红色更甚于蓝色。红色并不仅仅代表着娱乐意味,也可以代表着温暖、人情、关怀等等积极的社交情感。 当然,社交网站的病毒扩散机制是网站成长的重要手段,海内的IT用户群的确在这方面有些限制病毒扩散的范围。不过,IT用户群也有普通用户的需求,海内应该从普通用户群的需求出发,设计一些让IT用户群去扩散用户的方法。买卖奴隶或许是一个方法,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既愿意让IT用户群去扩散,又让他们扩散到非IT圈去的呢?毕竟,IT用户群的交际网络也是各种各样的。海内所推出的校友录和买卖奴隶,可能没有找准从IT用户群到普通用户群间平滑过渡的方法。 3、大陆用户对facebook类网站的期望 早先时候看到贴子讨论“海内的群组为什么不火”,这个讨论很意思。从这个讨论可以看出,大陆用户对facebook类网站的期望值有些像论坛,人们依然还是期望在大广场里活动,期望扎堆。 相反facebook网站结构却是让用户围绕自己的朋友来展开在线活动的。用户首要关心的是自己的朋友到底在做些什么。而群组则是次要的。 然而,由于大陆用户不是很习惯真实社交,所以,用户就不大可能围绕自己的朋友来开展在线活动,因为他们所加的联系人不是他们真正关心的朋友。所以,他们就回到了老路,去论坛交际吧。继续扎堆。 从这个角度来说,海内的早期IT用户的确是对海内的拓展带有不利的影响。因为他们不是把海内当成一个关怀自己身边的朋友的地方,而又是一个大型的讨论空间:)而这样的讨论空间又是实名制的,有人还会破坏规则,将实名制社区的讨论转贴到公共网络空间。所以,这批用户是自己把自己给玩了,而浪费了海内的关注自己身边朋友的功能。 不晓得到什么时候,这批用户才会使用网络空间开始关怀自己身边的朋友。或许不需要这样的线上工具吧,关怀身边的朋友,线下工具就足够了:)
Oliver Ding

Bloggers unite to support China earthquake victims | BuzzParadise's blog // Blogger com... - 0 views

  • As a Chinese, I feel so heart-broken to see my compatriots suffering from the horrendous tragedy and deeply touched by the bravery and resolve of the Chinese people during the rescuing efforts. I wish I could be right there in the middle of it all, lifting concrete to find survivors. While what I can do is limited so far away from China, I just embedded this banner which has already connected almost 200,000 bloggers to pray for the victims in the disaster region on my blog.
Oliver Ding

网络身份冲突 - Nothing but a tree - 博客大巴 - 0 views

  • 从社交网络本身来看,真名社区里的ID和各种讨论仅是在封闭社区网络内是最有意义的,其产生的社会资本主要是对真名社区里的成员有用。在互联网上,真名社区是和整个网络连接在一起的,信息的传播,无法避免真名社区里的ID和讨论被复制粘贴到其他地方,本质上来讲,这些信息对于真名网络以外的人,比如我是没有意义的,我不认识那些名字对应的人,即使看到他们发表的观点,也仅仅是看到而已。当然不排除这样的可能,有人(真名网络以外)认识这个ID并且恰好也上网,这时他看到的讨论会有一定的意义。而对于使用真名的网友本人来说,看到自己的名字和观点被毫无限制的传播出去,一定会心生惶恐吧,呵呵。真名的主要用途是在现实生活中,是在以人的肉体为载体的现实社会网络中,是在互联网以外的。真名会和关乎人的现实利益一些东西绑在一起,比如家庭,工作,户口(中国),名誉等等,而这些现实利益一般都要比在互联网上获得的利益要重要,人们会担心,自己真名的无限制传播是否会影响到自己的现实利益呢。基于这个理由,我一直以为真名社区在互联网上的发展是很有限的,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至此我们也看到了互联网上一个常见的现象,网络身份冲突,在这里是互联网上的真名网络和现实社会网络发生冲突,冲突的爆发点是真名。
    • Oliver Ding
       
      非常有道理。
1 - 8 of 8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