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Math Coffee/ Group items matching "博士生教育" in title, tags, annotations or url

Group items matching
in title, tags, annotations or url

Sort By: Relevance | Date Filter: All | Bookmarks | Topics Simple Middle
12More

什么样的教师算合格教师或有水平的教师? - 0 views

  • 『博主回复:因为我们实际上在唱不同的歌!』 当然,你那些具体的话,我都直接拿来引用,然后说明自己跟您那些话很不相同的观念。很可惜,对我这些具体的观念,你未作出具体更进一步的回应。 这种思想上、理念上的碰撞,希望能在科学网这个圈子里传一传,让人知道,科学家、数学家中关于教育理念方面的想法,并不是都跟博主一样的。 也希望,将来我们的领导,能够学习西方大学的规范做法,在制度上设计好,大学生们自然会勤奋学习的。根本不用督导团来拿教师们,尤其是年轻教师们说事。 大学教师们,主业就是科研,不是教学,这从各大学的时间安排上就可以看出来。名校大学的老师,为什么一个学期只教一门课,那么大量其他时间干什么去,当然从事科研去了。 好,你身处大学,不想多做科研了,想一学期多教些课,没关系,你可以多教点,但即使如此,也绝不可以达到中学教师那种教学工作量。否则,对学生就不公了,毕竟,这是大学。
  • 好,现在说点,年轻人出小差错的例子。 当时,有个年轻人,博士后出站,来到我系,比我晚来一年。其人文采很好,满架子的文史书籍。 但也许因为性格的原因,他在课堂上,只顾自己讲,而未注意主动跟学生们交流。 在他出事前两三个星期,走在路上,我正好问他,在课堂上,你有没有主动问学生问题,从而知道他们倒底学懂没学懂。他答,没有。(我是已经在本校教过一年书,知道可能存在这个问题,特意提醒他的) 这确实是他的不足,果然,没想到我问这句话之后,他的学生们造反了。由一些班干部发起,将问题反映上去,要求罢这个老师的课。最后,因为此事,这位有文采的年青人,被迫离开我校,去了他处。 我想,这个问题要两方面的看,首先这个老师确实有不足之处,我也很诧异,他怎么没有把文采用到他的课堂上呢。 很显然,在评议他的问题时,负责领导们都会去听听他的课,其课程本身讲的,其实没有问题,关键应该出在他高估了本校学生的水平上面,没有加强沟通,发现学生的底线,在这个底线上提出实际的、妥协的教学目标。 因此,他同样失去评职称的资格,因此主动调离了本校。 我觉得很可惜,这是本校的遗憾,失去了一位本来很有教学潜力的年轻人。 上次的例子是“督导组”的,这次的例子是源于“学生们”的。他们的一时判则,就可以这么严重地影响一个年轻人的未来。 这两个例子中的年轻老师,教学真的不好吗?第一个是督导组的判则,而来我校的实际表现,证明了那个名校督导组的荒谬。 第二个例子中的老师,确实在实践中有其不足的地方,但是,我相信,他实际上是有当一个好老师的潜力的。事实上,他教过的那些学生,当知道他因此要离开本校,前往他处时,不少学生给他写信,不乏温情之处。 甚至即使是当初挑头闹事的班干部,也直接写信给他,表示对自己行为过火的后悔之情。 学生们其实想的很少,不知道,大学里是存在一些人,吃饱了没事干,是要拿一些学生们暂时的过激行为说事的,至于具体是哪些人,其实我不是当事人,当事人自己有些解释,也不可全信。 我想,说教学,重视教学,没错,但必须澄清一些理念问题。更别说,不要轻易地拿“教学”做大棒,对年轻人动不动就挥舞:“你是个不合格的教师!” 如果一个院里,老一辈教师里有一帮这样的人,这个学院的科研搞不上去,教学就真能搞上去吗? 博主回复:你说的这番话我完全赞同,任何人不可能生来就会教书或做科研,需要个过程,我们学院实际上多次发生过学生状告老师的情况,也有个别的老师学校要严肃处理,我们还是站在老师的角度尽量为老师说话.但这与我上篇文章谈的问题实际是两回事.以我所见过的不少学校的督导老师,实事求是地说,他们很敬业,很多方面值得年轻的老师学习. 看在我们终于有了一些共识的份上,我就再多说几句,那篇文章想表达的是:教师不做科研肯定不行,不仅要做,而且应该做好,但前提是要重视教学,要在教学上投入精力,不能只想着科研,想着SCI,项目,而教学上只是应付.一个老师,如果对教学不用心,哪怕他科研做得再好,都算不上是一个好老师,他可以去科研院所,但不适合当老师.但如果科研不好,同样很难做一个称职的老师.现实是我们的导向有很大的问题,常常是只要科研出色,可以一俊遮百丑,那些老师甚至可以不上课,这行吗?
  • 感谢博主给我们年轻一代一个说话的机会,专门把我的评论新置一帖进行评论。 比如我们可以逐条讨论我所讲的,第一条“还多亏有科研因素这个硬杠杠了,否则年轻教师还真不容易在“督导组”和“学生们”手下讨生活。” 不知是否有老师,年轻的或年纪大的跟我有同感。 对博主的话提出不同的想法,只是想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现实的复杂性。我有一位年轻同事,就是因为某著名大学的“督导组”,在该人博士后出站,作为年轻教师试讲的时候犯难,剥夺了他的教课权力。由此,他是无权评职称的。 他后来正好晚上有事路过我校,到我办公室玩,我直接带他找我们系主任,两个月之内就调到我系。他因为科研业绩,一进来直接评为教授(注:这个过程当然要靠我们系主任的慧眼和远见卓识)。 那么他的教书就真的不好吗?只是科研做的好? 实际上,他来我校之后,一直给研究生上基础课,深受研究生们的爱戴。他刚准备调我系的时候,要做试讲,我也去听了,大家都觉得中规中矩,没有可以指责的地方。不晓得那个名校的教学“督导组”,何以做出停人家课的决定。 这就是年轻人所面临的处境,说你行就行,说你不行就不行。正像博主也不是很容易就下断语吗:『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你是个不合格的教师!』 所以,现实是复杂的。督导组就那么神圣,起码现实生活中的诸多例子告诉我不是那个样子。很有些人,要借所谓“教学”这根棒子,完成他们的“敲打”欲望。别人做的中规中矩的时候,都要停别人的课,更别说出点小差错的时候了。 博主回复:你说的问题不具有一般性,实事求是地说,绝大多数的督导组成员是认真负责的,当然不排除你说的那种可能性,但不能以个别说明一般,这不是科学的态度! 至于我所下的断语是有前提的.不仔细读别人的文章或断章取义不应该是科学工作者的态度. 关于你说的那个年轻教师的问题,我不知是个别督导员的问题还是整个督导组的问题,有些东西还真不好说.因为我对你说的事情不清楚,不好多做评价,但你因为这件事而否定督导与学生的评价显然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另外,给研究生上课与给本科生上课有很大的不同,不同的学校、不同类型的学生,讲课方式都可能不同,好与不好往往因对象与角度而异,不过不想再展开谈了!
  • ...9 more annotations...
  • 『博主回复:可如果连班上学得好的学生都认为他讲得让人难懂,而你认为他讲得好,你自己好好想想,不觉得很可笑吗?』 对,这就是我们之间理念上的差别。如果不是数学系出身的人,很容易认同你的观点,这也是我为什么要花时间阐释,那些跟你不同的教育理念的。 所谓“学得好”,不过是指期末成绩好而已,对于数学系大多数同学,其实很多并未把深入理解数学内在思想,作为己任的。 那么这些同学,在我那个老师拿出真东西,看家本领时,不识货,不去仔细领会,而采取相反的态度时,你觉得他们的学习态度对吗? 但实际是,有相当多的领导层次的人,相当多的“督导团”人士,会采取您那种想法,助长这种学生的不正学习风气。 数学不是个容易的事情,科学也一样,按您的见解,很多大科学家,都属于“教学劣质品”,都需要『自己好好想想』 如法拉第教得课堂上只剩一个麦克斯韦,我记得有这个故事。那这位法拉第老师倒底是不是应该『自己好好想想』一下,改进一下自己的教学方式呢?但你能说他不是个好教师吗,人家教出了麦克斯韦。 这就是我关于大学教学,尤其是数学教学,跟博主理念很不相同的地方。 我认为,我当年的老师是好老师,他确实能把数学讲活,深入浅出,因为他有自己的大量科研实践做底子。但是同学们感受不到,不是这位老师的错,这位数学系老师,也不应该降低自己的底线,施行所谓的因材施教。 这是数学,同志们,不是请客吃饭看电影。但是,强调『教学』的一些老师们,就是不理解,所以会问出这种话: 『你自己好好想想,不觉得很可笑吗?』 理念不同,当然可笑之事就不同了,说出的话的口气也就不同了。有些人可以很轻易地给人下评语,可以很轻易地以己之见,定人之非。 可惜的是,督导团里这样的观念不少,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曾经扼杀过中国的“法拉第”和“麦克斯韦”。但是,我身边那些年轻的,水平确实不如“法拉第”和“麦克斯韦”的年轻教师,确实深受过一些害处。 所以,强调科研硬杠杠,对于真正专注的大学年轻教师们来说,不是个坏事。 博主回复:我是什么样的教育理念你最好在读了我所有关于教育(讲的就是数学教育,特别是那两篇《说课》)的文章后再作评论,有一点可以肯定,传授数学思想与让学生听懂并理解绝不是矛盾的!有一点需要纠正你:"按您的见解,很多大科学家,都属于“教学劣质品”,都需要『自己好好想想』"这再一次说明你不太习惯仔细读别人的东西,而一味的自说自话! 其他的我就不再与你"探讨"了,因为我们实际上在唱不同的歌!
  • 其实话说回来,那些“督导组”和“学生们”是管不到这些大教授们的,他们不会在教学评估时,给这些大教授们难堪的。 问题主要还是会出现年轻教师们身上,他们事业未定,很容易受到质疑和批评。 那么,是否需要因此将年轻教师,分而治之,搞成“科研型”和“教学型”呢? 现在的时代,已经跟文革后那一批不同了,不应该这么做。应该给年轻人足够的自由,让他们尽情地奋斗。 谁说,做科研的人就不搞教学,不重视教学了。起码数学界的真才实学的那些老师们绝不是这样。这个话说起来就长了,好多研究生,国内的和出国的,其实都反应某位老师在国内数学教学上,名气很大,但其实这些学生们最后发现,当初不应该去读他们的教材,而应该直接就去看外文原版的。何以哉,你上 www.ams.org/mathscinet去查,原来发现,其实这些教材作者,是不搞研究的,科研文章确实写的少了,那么写出的教材,其真正价值是能被学生们最终发现出一些问题的。
  • 上面两个例子,一个是“督导组”,一个是“学生们”。 其实,数学教学,不是舞台表演,当年我在做博士生的时候,同学中有一位云南师大过来的,我们关系非常好,他已经做过老师好几年了。 他给我讲的话,我一直记在心里:“王永晖啊,你将来当了老师,可要注意。” “有些老师,在学生大一的时候糊弄学生,学生也听得高兴,实际上大四毕业的时候,学生们再想起这个老师的时候,其实觉得并没从他身上学到什么东西,你不要做这样的老师。” 也许,我那位博士后同事,能够稍微采取点折中,学一学那些把课程讲的既简单又精彩的方法,可能他就不会出事了。 至于我自己,我的教学经验在前面提到的那篇博文中已经述及。我有学生评价分极高达到96分的时候,但也有极低达到70分的时候。为什么同样一个老师,同样的认真努力,却得到不同学生班级如此大差距的评价呢。 是否可以以差的数据为基础,结合我的一些不同于高一辈人的理念,就对我评判:“你是个不合格的教师!” 我想说明,所谓“学生们”的评价,也不是那么神圣的,从其时间尺度上,从其内容尺度上,都是有相当值得探讨的地方。更何况,现在的“学生评估教师”系统,本身做的就不是很完善的,我在博客的文章上曾有过帖子述及。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拿这些不完全数据来说事,行使“教学”大棒的权威,其实对教学本身并不见得就是好事。 博主回复:同意你前后两段话,但对中间那段持保留意见:) 我上过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课,有只有初中水平的成教生,有素质极好的国家理科基地班学生,还有现在的普通高校的学生,好象反映一直很好哟,呵呵,有点自恋嫌疑!我想说的是,“因材施教”的确很重要!我们有些老师(恐怕还不是个别的),就象你说的,为了讨学生的“欢心”,课堂尽可能简单,学生实际没学到真正的知识。还有更离谱的,老师对学生说:“只要你们如何如何,我就如何如何”,这书能教好吗?
  • 这是一面,翻过另一面,即使是有授课反响不太好的科研高手,其课程也有值得尊重,值得保持下去的必要。学生们为什么不能去接触多元化的教学风格呢。 当然,博主这里可能又会怪我不看他文章的意思,虽然我前面其实是经常是直接引用他的原文。也许你们会讲,我们现在说的是教授们不开课,只搞研究。 如果你把教学活动,仅仅定义为本科生,甚至仅仅定义为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很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在当前大学教育方面,确实存在严重问题,但你就是把科研高手还是教学高手们全拉过来,他们一样解决不了问题。 因为,大学教育问题,不是处在教学过程上,是出在制度上。 我还是举例来说明,不放空炮。 我们现在的大学,真正实行学分制了吗?我们实行的是真正的学分制吗? 你连这种国际规范的学分制都没有真正实行,学校因此从上到下一致存在着各种级别的“放水”机制。 这些问题,不是教学过程本身的问题。很多归国学者,出国访问学者都讲,其实美国大学生,比中国大学生,要学习更用功,更认真呢。 你想“救救孩子们吧”,确实是对的,但别搞错了方向。更何况,相当一批学生,在现有制度下很舒服,不想让你救呢。 只要你开始实行真正的“学分制”,开始实行真正的“奖学金”制度,我可以相信,中国的大学生们,就会跟美国的大学生们一样用功,一样认真,甚至加倍地付出努力。 人非圣贤,大学生更是如此。可以一个制度下,把本身种田的农民弄出饿麸遍野,但施行另外一个制度,不出一年,就立刻有吃有穿。 在好的制度下,你不用专门强调教学,不用把大科学家发配过来教大一新生,即使就是用刚毕业的博士生,博士后,大学生们照样能学的好,学的认真。然后其中优秀者进入下一个流程,登门入室,成为科研领袖们的学生。 我培养出的本科优秀生们,就是这样,他们现在投到一些国内领袖数学家的手下,这是好事。 制度设计好了后,那些拿“教学”说事的现象,就可以休矣!你看西方国家,不就是这个状态吗。
  • 发表少了,或者发表级别不够,是我能力不够,不是什么我有『相当素养和独到见解』,就是藏着掖着,不发。 其实,话再说起科学大师,有分教学不教学的吗。在这些人的鼓捣下,本来简单的事情,就不简单了。 因为『学生们』的口味,本身就是一个多值函数,怎么取这个函数值,就有相当的人为性了。 这件事情,我从本科就开始感受到,当时学校里有一位点集拓扑高手(文革前就做出工作了),他的课非常好,我听过一遍后,下学期又去听一遍,而我搭档则是听了3编。可是,“同学们”的反馈却跟我们有相当大的不同,有个女生,平时成绩很好(并不是差生),但认为,该老师的课程非常难懂,不好学。这个跟我和搭档的想法大为不同,我们正好相反,认为该老师,真是深入浅出,把课讲活了。 为什么,这位老师是当时那个年龄段中,很少真正做科研的人,所以他才真能把这个课讲好、讲活。但数学是一个特殊的学科,不是所有的听众,甚至不是大多数听众都具有这种鉴赏力的。 那是我第一次认识到,“学生们”的观点会有多么大的不同。 那么那些强调“教学”,强调“学生们”鉴定力的做法,是想干什么,成天拿着这个棒槌忽悠,其中是否有一些非数学、非科学、甚至非教学的原因,是值得怀疑的。 博主回复:请原谅我说一句坦诚的话,冲你这段评论,我个人认为,你对课堂教学好与差的判断上有相当的局限性,如果那个老师是给你上课,你可以说他讲得好,可如果连班上学得好的学生都认为他讲得让人难懂,而你认为他讲得好,你自己好好想想,不觉得很可笑吗?教师是面向你还是面向学生?打个简单的比方,师傅教徒弟练武,另一个师傅看来非常简单的招式,可即使是悟性比较好的徒弟都觉得学不会,你觉得那个师傅教得好吗?仔细推敲你的若干评论,实际上有矛盾的地方,你反对老师把课堂当舞台,可又反对学生的感受,老师教书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不能把学生教懂,你的课还谈什么好?当然,有些课程有相当的难度,需要学生做准备工作才能听懂(即课前预习). 我看我们似乎没有再讨论下去的必要! 最后补充一句,你看起来的确还很年轻,尽管刚拜读你的博文又觉得你年龄并不很小!
  • 所以,前面说了现实的复杂性,都说明拿“教学”来说事,可能会对大学院系单位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危害性。 其实,这不是一个特殊问题,例子是特殊的,问题不特殊。 好,说了外围之后,现在来切入核心,什么叫做“教书认真”,其实我的质疑,前面都写了,在博主所引之文中,标注为1,2。 博主认为,“不仔细读别人的文章或断章取义不应该是科学工作者的态度.” 所以,对我这两个质疑,没有任何回应。 首先,我自己科研和教学做的都不是很好,就是一个普通的工作了十年的年轻教师。但是,我的理念是跟博主不同的。 如果我写不出文章,我不会认为是主要因为我做了过多的教学工作造成的,也不会认为自己写不出好的文章,但是却可以同时具有『相当修养与独到见解』。 既然做不了那么大的科学贡献,那就老老实实的当自己的普通教师,尽自己的努力,把课上好,把自己科研上的理解融入到授课之中。但是,我不会因此就说,我做了好多教学,带出一帮优秀本科生,你们就要给我什么什么样的荣誉。 没这回事,实际上,荣誉是会有的,但你别期望把它搞得跟科研成就那么大。有本事,你利用自己对数学的『相当修养与独到见解』,做出好东西来,去争取更大荣誉。 大学注重科研成就,对于年轻人来说,对于数学这种学科来说,真是一个好事情。 我那些科研有成的老师们,每个人在教学上都有一把刷子,水平非常高。别拿教学说事,其实真正比起来,普通教学型老师不仅在科研水平上比不上这些科研高手们,就是拿教学能力来说,也比很多科研高手们差一个档次的。 但是,众位看官,且暂停,妙就妙在,还有“督导组”和“学生们”,还有那些大学里将“教学”举为旗杆,大舞的一帮人。把这几个因素加进去,事情就可以很微妙了。 他们可以把大学里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分开来看,可以有『相当素养和独立见解』,但是写不出文章的教学大师。注:这里我不针对博主所提的孙以丰老师,他是我们老前辈,我学过他翻译的书,值得尊敬。但未必他讲的就是对的,年轻人就是要多写文章,别藏着、憋着,把自己的“生殖能力”给搞坏了。 小学生都知道,数学是要做题的,写文章是什么,就是做题,我自己科研做得并不好,做出来的题其实很少。但是,我知道多做题,没错,做多了,积累够了,自然可以整理发表。 数学这门学科好说话,把题做出来,才是真理。 博主回复:我说你不仔细读别人的东西看来没说错!至少没有理解别人文章的意思!我回复了那么多,你实际上仍然没有理解.一个人如果仅仅站在自己的那个小天井里看问题必然不可能与别人达成共识.我觉得我已经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但很遗憾似乎你始终没有理解(我并不想说服你赞同我的观点,只是希望你能真正理解). 顺便说一句,如果你把我那篇文章理解成个人因为没有获得什么荣誉而发牢骚,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不客气的说,与一般人相比,甚至与大多数人相比,我满足了!
  • 『应该两条线走,高校应该给陈景润这样的同志空间,但也应该给以教学为主的年轻人空间』 这种意见,其实不是少数,看到最近报道,有些小学校已经开始这么做了。但是,我觉得大家能否对此仔细想一想。 为什么你要把年轻人分为“科研型”和“教学型”呢? 因为文革历史的原因,曾经在此出现过真正的分割。基本上是,那些选取“科研型”道路走的老一辈获益,其实大家想想看,即使是这些取“科研型”道路走的老一辈,他们当初刚开始的时候难道就不教书吗? 即使是现在,这些人难道就不想教书吗?未必吧。 现在,确实出现了有些大教授们,不教本科生课的现象,即使对这个现象,其实也不能简单判断的。北大数学的钱敏老师,网上可以查到他的小传文章,大家可以去看看他的说法,参考一下这位模范教师的说法。
  • 什么样的教师算合格教师或有水平的教师?
  • [17] 标题: 发表评论人:艾云灿 [2009-5-21 19:46:01]    呵呵,很有意思,难得看到一篇博文中出现了BBS风格。两位及时在线上讨论开了,而且是长篇。好。 俺参乎一下吧。老曹啊,你也先别太冲动啊。先听听其他读者的看法,再全面思考思考,有好处的。 arithwsun 是很认真的在与你讨论,他在为他那位搭档同事的遭遇感到难过,直感告诉我:他是一个值得尊敬和长期公事的好同事,你认为是这样吗? 他为同事所遭遇到的事情而深度思考着,你的话题成为了他表达那些思考所得的契机,他的本意并不是要跟你抬杠,但是观点来自于一个实证研究所得,与你的一般性判断结论有不同,很正常,也能丰富你的判断。你同意吧? 我认同你的一般性立论,也认同arithwsun的实证性结论。尽管你们两位的观点是有比较大的差异的,但是都是部分真实存在,都是合理的。 我再以自己为例,做个实证性论证吧(太忙,从简啦),供你参考: 1、俺的教学投入(《教学十年路》)、研究投入(《故事人生》)多次得到你和读者们的认可,但是那是什么滋味呢?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的。而我的经历支持我,站在arithwsun的观点立场上看问题。 2、俺经历过的“教学督导”(出身文革的退休人士包含教授以外的)、“学生信息员”(监视课堂的修课学生),真可以写一本书来描述,中国大学在21世纪是怎样被阉割成为“文革课堂” 的。所以,我常常在回复评论中为新出道的年轻人祝福。........... 博主回复:呵呵,艾兄认为我冲动了吗?他的部分观点我的确认同,但一些最基本的观点存在严重的偏差,我正准备发文请大家讨论!
3More

科学网-王宝山的博客-教授上课:国内比国外差在哪儿? - 0 views

  • 26]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2 11:38:55]    『博主回复:我问过他们, 好象都不在意 :) 教授太有有特点和性格了看来』 大多数国外教授还是在乎这个的,你问的时候,他们的态度还不能算数,要看他们真正上课时候的态度,你真正坐在他们课堂里才能感受到,尤其是到期末快评的时候。其实现在网上也有评师网,博主可用其看看您所熟悉的国外教授的评语。 http://www.ratemyprofessors.com/ 『14楼:你自己没在美国教过课吧. 以偏概全, 纯属胡扯. 至少数学系的教学要求很高 博主回复:没吃过猪肉, 只见过猪跑. 你这个psedu美国猪跑两步给大家看看吧, 别光在圈里哼哼撒 :) 博主回复:我只能说, 就教学来讲, 我是看不出国内教授比国外差 :)』 博主此言差矣,出言不逊、对别人的质疑反应过度还在其次。国外数学系,其课程分为几级,一级相当于国内高等数学类科目,二级相当于数学系本科生科目,三级相当于研究生科目。 我在Stanford访学时,听过几位教授的二级课程,有些课程是全学期都去听,多数教授们确实讲的非常好,因为他就是这个方向的顶级教授,能言人之所不能,有一门极为初等的课程,初等数论,我本打算听一两次体会一下就算了的,我没想到的是,该教授不仅科研达到顶级,没想到其把最基本的本科生知识也是讲的非常透彻的,所以干脆就听完一个学期了,后来上网看学生对他的rate,确实评价也是最好的。 至于演讲能力,国外学生,一般都是从小开始练的,国外的博士后在教学经验和演讲能力上一般能力就非常好了。国内教授在这方面实际上是有先天缺陷的,很多人是从研究生才开始做报告的。所以,国内一般讲教学经验,往往说的就是这个,看重老教师,也往往说的是这个,但还是有一些人一辈子也没练出来的,看网上有个研究生的博文迷信老教师的教学能力,感觉可笑,教学能力,是分人不分年龄的,教龄确实是会有帮助,但最重要的还是具体的人。 另外,还可说的一个不同点是,外国(数学系)教授讲课,一般都会采用脱稿授课方式,一节课下来,很少去看讲稿几眼。这本是个教学的好传统,不过被很多国内教授们给丢掉了。 博主回复:对不起, 回复时有时候依赖我的心情, 正郁闷的时候就好发火, 以后不在自己郁闷的时候回复, 多谢提醒, 改正! 关于讲课, 国内外的教授都是有好有坏的, 因人而异, 再说好坏真的很难区别, 同样讲课, 不同的学生感觉就可以截然不同. 您说的很对, 学生的演讲能力是很欠缺, 这个问题好象在科学院好象能好些, 一些地方院校, 很多学生都不行, 不重视, 也没有机会锻炼.
  • [28]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4 2:13:54]    『27楼: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本科)是不会比西方差的,甚至在很多方面还要強,至少在教育大跃进之前是如此。这几乎已经是稍微有点见识的人所熟知。』 这个观点并不见得是公认的。博主要证明这一点,还需证据。很简单,如果博主把基础教育限定为本科生教育的话,博主能否证明一下,我们的本科生教育,北大清华的,能胜过哈佛、普林斯顿,或者别比那么高,就比美国的公立大学,Michgan,Minnesota之类。 如果博主同时把基础教育限定为读书,而非科研,哈佛、普林斯顿那些顶级名校,每年的本科生均有一定人数发表出文章,这个参数可以不计算在内。那就光比读书吧,据我所见,即使是在本科生层次,国外数学系开设的课程,要比国内要深很多,好些高阶课程国内是不开的。 博主具体到自己专业,不妨证明一下,自己专业的本科生高阶课程,是否达到了国外名校的水准。 好,如果博主继续限制自己的定义范围,将基础教育不仅限定在本科生,而且还要限制在本科生基础课程上。那好,博主不妨比较一些国内和国外高校,在基础课程上投入的课时。 实际上,国外高校的基础课程课时,量是很大的,而且讲授课程和习题课程比例,是达到了1:1的程度的。从这个参数上看,国内高校并不占有优势,即使是博主所设定的教育扩招之前。 另外,还有一个参数,是国内本科生教育远远不如国外的,就是“讨论班”制度,十几年前,不知道有多少中国本科生,是知道这个行之有效的学习和研究的方法的,直到目前为止,又是有多少学校把它转化为制度的。 国外,也不是所有的名校,都把讨论班制度落实在本科生层次上,但有些学校是这样干的。数学系做的最多的是MIT,最好的我觉得是Harvard。这些信息,现在都可以通过网络部分的得到。 感觉博主在这里发出这样的观点,缺少证据支撑,何不直接去人家系里那些网页上看看,这又是一个国外优越之处,他们都有面向本科生而写的学习须知,国内大多数学校是不做这个事的,好,你根据人家写的本科生教学流程和内容,逐条说说看,其中哪点是证明了您所说的『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本科)是不会比西方差的,甚至在很多方面还要強』, 我会将这个帖子记入我的Google Calendar,周日的时候会过来看看博主找的证据。
  • [29]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4 2:35:05]    实际上,我设问的这几个问题 1. 课程设置的宽度和深度 2. 本科生讨论班制度 3. 面向本科生所写的学业流程说明网页 都是本科生教学中的基本参数。实际上,从博主的文章上可以看出,他注意的地方,不在这几个点上,因而会得出『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本科)是不会比西方差的,甚至在很多方面还要強』。 那么强在哪呢?其实出博主此文的视角就能看出,博主此文主要比的是教育心理学--教室气氛,实际上,这点,往往被国内教师所注重,即使是大学教师,在很多高校,仍然是要注重保持住学生课堂纪律的,为此,得注重自己的声音大小、声音语调、板书。 所以,当看到某个国外教授声音不够大(人家都是小班教学,没有中国这种大教室授课的高音训练),不看学生,只管自己讲自己的(要在国内,学生不在背后说起话来,当然国外大多数教授,据我所见,授课时还都是看学生的), 就给出结论,对方教学水平不够高。其实,高不高,还得看人家具体的课程内容组织,而不能只看心理学这部分。 教学心理学确实得注重,国内老师往往为学生课堂纪律所担心,这个传统不是一年两年了。实际上,在国外高校,即使是两年制社区大学,也从来没有“维护课堂纪律”一说,所有的学生都是在认真学习的。博主本文这里讲到“期末成绩不放水"现象,现象背后是其“学分制”的实行。 试问,中国哪所大学是真正实行了西方大学的学分制的。作为“学分制”,西方大学已经实行了一百年有余,试问,不实行这个基本制度的中国大学,是如何做到『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本科)是不会比西方差的,甚至在很多方面还要強,至少在教育大跃进之前是如此。这几乎已经是稍微有点见识的人所熟知。』 试请那些稍微有点见识的,博主或者跟博主有相同观点的人们站出来具体说一说,拿出具体的东西说一说。
11More

科学网-曹广福的博客-在高校认真教书者有出路吗? - 0 views

  • [53]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1 6:15:05]    『你只要不出教学事故,哪怕督导组对你的课评价不怎么样,哪怕学生对你的课不感冒,但只要你有高影响因子或高数量的SCI。。。』 还多亏有科研因素这个硬杠杠了,否则年轻教师还真不容易在“督导组”和“学生们”手下讨生活。大家可参我的博文 给青年教师的一点教学建议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6419 另外,觉得博主有些言论实在是怪异,说一说,『』中为博文原词引用。 1. 奇怪这些据讲『对学科有相当的修养与独到的见解』为什么发不出文章来。然后再让这些人来教学生,再教出一批有『相当修养和独到见解』,但是写不出文章的学生来,这就是所谓的“认真教书”吗。 2. 『没有高影响因子或足够多数量的论文,那你只能做个普通教师』 奇怪,难道在大学里,你没这个能力,还想做“不普通教师”,做顶级教授。这个理可有些奇怪啊。 华罗庚拿教学说事,我信。可上面这些话,我估计是华罗庚这样的数学家说不出来的。 如果“认真教书”的人,教了大半辈子,自己写不出来文章,他教的书实在大可怀疑。 所以,年轻的博士们,要将科研和自己的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形成良性循环,互相促进,比如尽量去争取教授一些高阶课程的机会。还有一些个人经验,我都写在那篇博文里。 其实年轻博士们确实值得注意此文中的一些动态,我就用华罗庚传里的逻辑,但转化一下其中的名词,为: 当你科研搞得好时,那些人就用“教学”来打你,当你“教学”搞的好时,那些人就用“科研”来打你。 此种风气,不可不慎。
  • 博主回复:如果读不懂别人的文章,或者没耐心仔细读别人的文章,最好别轻易发表评论,否则将会怡笑大方,别拿华老说事,你信不信我说的并不重要,华老会不会说我这样的话你只有去问华老。在你看来谁对一个教师的教学最有发言权?自己么?如果一个教师,不管年轻还是年老,他的教学既得不到督导组的肯定也得不到学生的认同,而是按照你所谓的'按学问本身研究的难度"授课才是合格的?如果你是这样的教师的话,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你是个不合格的教师!坦率地说,在现在的年代,一个人只要有一定修养,要发文章未必是一件很难的事,就说我文中提到的两位老先生,如果他们想发文章,可以发发表一大堆,可他们自己不仅没有发,还告诫年轻人不要追求文章数量!事实上,他们将很多想法给了学生,让学生去发文章,而且不让学生挂名!现在有多少人做得到?看来在你的眼里,有高影响因子的论文或有足够多的论文就不普通了?就是个高水平教师了?你错了,你或许是个高水平研究员,但未必算得上是一个有水平的教师!不过对你讲这些恐怕毫无意义!不说也罢.既然你有博客,何不把你的讲课让年轻人见识一下?
  • [54]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1 6:33:35]    2. 『没有高影响因子或足够多数量的论文,那你只能做个普通教师。。。』 奇怪,难道在大学里,你没这个能力,还想做“不普通教师”,做顶级教授。这个理可有些奇怪啊,甭真是拿大学当中学建了。 幸好,大学有科研这个硬杠杠,相当一批不善于拉人际关系的,但专注于学问的,不善于将“讲台”变成“舞台”,实实在在按研究学问的本身难度授课的,这些教师因此找到了一个相当有力的庇护伞,还能在大学里面活下去,而不用受“督导团”和“学生们”的评制。 当然,也有些佼佼者,既学问做得好,又会拉人际关系,又会善把讲台变舞台。因而活得比别人滋润,他们有那个能力,作为教授,只要不是靠当官做领导使用权力为自己谋来的荣誉,就没什么值得别人瞎说的。 这样的人国内也有很多,数学界圈子里,我就知道好几位这样的老师。相必大家都不是活在真空里,通过正常的周期性的学术交流和科普研讲,大家很容易找到这样的人。 怕就怕在,有些老师就专注在“认真教学”了,这些高手们到本校做学术研讲、科普研讲的时候,根本就不去听。
  • ...8 more annotations...
  • [62]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1 17:04:31]    『博主:有人认为"大科学家都是教学劣质品",说明他没有认真读我的文章,在高校,哪怕你是大科学家,但如果你不认真教学,那你就是个不合格的教师!在教书问题上,普通教师与"大科学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先说一个真实故事,文革的时候,中科院进驻了一批工人老大哥,老大哥就对科学家们讲了,来,你给我讲讲那个××,你讲明白了,才算你是真正的科学家。 貌似很有理吧,只有科学家才知道其中的荒谬之处! 同理,让真正的大科学家给本科生们上课,很好,可以。如果学生们听懂了,说明学生是好学生。 但如果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言听不懂,不能说明这个真正的大科学家不善于教学。跟文革那个故事,道理一也。 这个理,跟大街上的人讲不清楚,但是这是科学网,相信不少同志有感受的,是能接受我这个观念的。
  • 博主回复:你最好还是在你自己的博文里高谈阔论吧,你说的这些与我谈的无关,有句俗话:“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让科学网的朋友们去评判谁是“秀才”谁是“兵”吧,我平生最厌恶的是无聊的争论! 对了,借一句话送给你:“你是大科学家吗?如果你是,你说的这些我信!”原话稍微改了一下!到此打住吧。还想争论的话,我有个建议,我经常去北京的,到时去向你学习一节课,欣赏一下你“按研究本身的难度”的讲课方式,也欢迎你来广州到我的课堂上来指导、点评一下。
  • [63]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1 17:04:56]    好了,博主会说,你偷换概念,我用的原话是『哪怕你是大科学家,但如果你不认真教学』,关键在那个“认真”二字上。 其实大家都是科学圈内之人,圈外之人可能有此之说,但圈内之人是不会有此之念的。 想让大科学家,不“认真”教学。难啊,一个大科学家,对于专业知识,即使是基础专业知识,往往也是信口道来,完全是不用拿讲稿,可以直接上讲台玩空手道,写满一个小时不用看讲稿的。 对不对,数学界的高手们,是不是这样的。这样的人,你想让他不“认真”教学,人家装都装不出来,货都在脑子里的。 好了,博主又会牵扯到“因材施教”问题,说即使你大科学家,对所学专业非常清楚,脑子里都有,但你还得琢磨学生怎么样接受,尽量采取学生可以接受的形式。 确实,有相当一批大科学家就是这么做的,他们确实相当多的人意识到这个问题,在他们的科普文章和传记中以及现实讲课中都能表现出来。我们数论专业,国内国外的几位顶级高手就是这样,真的很佩服他们,他们就是这么强,没办法。 好了,那么如果有一个“大科学家”,不这么做,就是要按照自己脑子里的本来方式,进行教学。那么,我们能不能给他封个“不认真教学”的帽子。 不能,即使是如此的情况下也不能。因为,有相当一批学生,会非常愿意看到大科学家们本来的思维方式,接受那些方式,也许比大科学家们主动适应学生,更会让这些学生受益。而往往,这些学生是数学系学生中的栋梁,即使人数比例极少,但一个数学系的教学声望,就寄托在这些学生们未来发展身上。 那好了,这样肯定也有相当一批的学生们,大比例的,会因此从课堂上跑掉,那我们能不能因为这批跑掉的学生,说这个大科学家“不认真教学”。 道理,跟文革那个故事一样。我们不能用工人老大哥的观念,把事情想的那么简单。 『在教书问题上,普通教师与"大科学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句话貌似正确,其实由我上面仔细说来,科学网诸君不一定都是学数学的,但结合自己专业,想必不少人能有同感,可知其荒谬之处。
  • [68]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2 4:51:36]    『科研和教学并举,是西方大学的基本要求.』 人家这个基本,不是靠设置“教学督导团”弄的吧。大学是一个特殊的校社会,其中最重要的粘合剂,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尊重。目前中国大学的一些行政做法,则恰是与此相反。 也许,去掉“教学督导团”和各级诸等“教学评估”行为,大学教学反而能搞好一些。 而中国大学教育要彻底搞好,则要从机制入手,抓住“学分制”的建设,借鉴西方规范做法,依我之经验,中国大学生们自然也会像美国大学生们那样好好学习,甚至更加加倍努力的。 问题不是出在教师们的教学过程上,出在中国大学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大学,连一个大学里基本的“学分制”都是假的。
  • [69]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2 5:39:21]    『出于利益的分配不均,科研型的教授和所谓教学型的教授就互相争论,为自己的利益画圈子.』 挑动老师斗老师,最后谁也落不着好。看到网上出现的有些言语逻辑,不禁让我想到,故老讲述的那个时代。 要求科研人员,大学教师们,又红又专的时代,批判白专典型的时代。 现在只不过是把这个『红』换成了教学,把『白』换成了科研而已。一样的思路,何曾的相似啊。 当年的白专们自然是人下人,中国进入了一个科研人员不敢做科研的时代。那些挑动者们,革命者们,其实也没落着什么好,高层用完之后,一块打发到农村继续革命去了。 其实,对于不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们,那些工人老大哥们的要求,听起来是多么合理啊。
  • 70]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2 5:40:28]    其实,想想看,我不是在这开创出一个我们新一代年轻人的教学理念。我只不过是在恢复,老一代文革前那批学者的一些理念而已。 还是举例讲吧,石生明老师(数学系师生基本都会知道,那本北大高等代数的作者之一),文革前50年代的大学生,国批博导,后来调到首师大,跟我一个教研室。曾经有一段,系里每周都要开会,大会开完开小会,小会大家也不开,就听石老师讲故事。 石老师的很多观念,就属于文革前那一代大学生的,对很多当前流行的教学评估理念,他就举自己那些北大名教授的例子,驳斥这些教学评估理念之非: 1.板书不整齐,石老师讲,那我那个老师,非常有名,官居高位,讲课非常好,是北大一致公认的才子,但是就是写的字很不好看,要照这个观点,我那位老师不是好老师,起码得上个什么书法班,去改进改进吧。可人家一辈子教下来,都是这样,大家都认为是好老师。 2.上课挂黑板,上个可能还算轻点,现在一般的大学都改变观念,不过分强调板书这件事了。但是,上课挂黑板,这都算是严重问题了吧,明显教学准备不充分吗。这位老师也是位著名数学家,说出名字谁都知道。但是,石老师又有异议,我们学生就喜欢这位老师挂黑板,因为他一挂黑板,他就跑到黑板角落上画图琢磨,不再用单纯公式,我们学生因而可以了解到真正数学家是怎么想问题的,受益匪浅啊。 3. 上课不解释,就是在那抄黑板,整个课堂基本都是后背对着学生。好了,这个再怎么说,也是个严重不合格教师,放到国外标准也差不多吧。石老师又有异议,不对,这位是我们国家的功勋数学家(其数学贡献比前两位不遑多让),虽然这么死板,但有一条,他黑板上抄的那些东西,全世界都找不着,就他这,就北大这块黑板这独此一家。所以,石老师把他也算做优秀教师,绝不是只会科研,不认真教学之徒。
  • [71]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2 5:40:39]    好了,其实这些例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石老师在评价这些老师时所用的“包容的、多元化的教学观念”。而且,作为学生,他的角度不是要在那找老师们的缺陷和不足之处,他在找这些老师们作为一个学问家的优点,在学习那些优点,兼而并之。很显然,正因为石老师采用这种健康的态度,后来才成为全国著名的代数学方面教育专家。 他这种理念,当然会使得他不同意现在教学评估,以及教学督导团那些做法了,时常因此给我们讲讲其中的有趣、可笑、无奈之事。 所以,想想看,其实这些优良的、利于数学真正发展的理念,其实上一代就有的,只不过随着文革的间断,反而在当今成为一个问题。 作为教师,不能轻易地去否定一个人,还没谈几句,就往『你是个不合格的老师』的语境上奔,这种作风,也是文革前那个年代大学生所不会干的。我跟他一个教研室相处那么多年,教学上在他面前肯定是个小兵,但是就是在他“多元化”的教学评价理念下,从来没见过他对任何年轻人教学去下否定之语。 至于博主抓住我以前说的话『应该“按研究本身的难度”的讲课方式』,首先,这件事不对吗。 如果一个数学家在课堂上,按该课程的本身研究难度,进行授课,难道这件事不值得提倡,相反要去否定吗。 我认为这件事是对的,但实话实说,在本校学生面前,除非我自己组织的本科生讨论班面前,我是不敢那样搞的,搞几次,我就得下台走人了。现在的学生,可不像我们做学生那阵,更别提石老师做学生那阵。 博主会说,那你还这样讲。这当然不一样,我起码跟博主不一样,虽然我不敢完全那样去做,但是我认为那样是对的,因而在我的教学中,是有个尺度,在学生的允许范围内,尽量往那个力量上调和的,其实我这个做法,在我那个博文里以经述及。 好了,博主已经下了驱客令了,此地的任务已到,有时候圈外人难以理解圈内人的事情,看到当前大学教育极大问题之时,往往会生一些貌似合理的指责和评估方式。其实,大家请相信大学老师,科研人员,尤其是其中的年轻人,因为大学是一个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场所。
  • [72]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2 5:54:43]    『我经常去北京的,到时去向你学习一节课,欣赏一下你“按研究本身的难度”的讲课方式,也欢迎你来广州到我的课堂上来指导、点评一下』 其实不用,你已经很好的点评了我的跟贴,称之为“无聊”了,我想,这个要换算成分数,该是不及格吧,比我那个博贴中所讲的最低分还低。 还有之前那个没几句就开始判定的『不合格教师』语境,以及『按课程研究本身的难度』的否定,这些我在您这儿都得分不高,听上去的语气也不善。 告辞,两不打扰了。
6More

科学网-李小文的博客-拿破仑为什么特别重视培养教书匠 - 0 views

  • 师范教育当然重要,我本人虽然出身不是师范大学,但自从博士毕业以来,已经在师范大学工作了十年,知道一些师范体系内部的问题。 你想要好的中学老师吗,当然想,那目前就得从各类师范院校里拿。多年以前,北师大跟巴黎高师其实是差不多的,学生很少去当中学老师,很多是去大学当老师了。现在可能因为些些原因,学生很多也参与到中学老师的队伍中,素质不错,确实对中学教育队伍建设作出了贡献。 但是,其他很多地方普通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可能其中有相当的部分,自估至少30%,让他们作为中学教师,是不够格的。 国家真要提高中学教师水平,恐怕是需要一个全面的政策。以北师大一个学校,单打独斗,自说自话要些片面待遇,恐怕也是不行的吧。 我是知道博主这种提案,肯定是不太可能实现,任何事情,要动一点,很多点要跟着一块动。博主的这一动,起码现在已有的西部教师待遇也都跟着动吧,水涨船必高吧,不可能一个人,他的大学奖学金,竟然比他工作后的头几年工资还高吧。所以,要动大家一块动,反而国家就不会让你这一点动了。 虽然知道不成,但是我还是忍不住参加这个讨论,说一些想法,供博主和关心中学教育的网友们参考。
  • 北师大当然可以为自己的西部生争取权益,那是北师大的权益和利益,至于这个利益,是否又符合国家的整体教育利益,那又是一说,需要论证。 这么明显的问题还用论证吗,谁叫咱们是scientist呢,起码我就可以提出有点道理的反对意见,在本人观点,我连整个西部生的政策,都表示质疑: 《师范生免费,讲价还价的中国高等教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bfdd0b010007nq.html 更不用说一个子集上面北师大的实现方案了。其理在于,我不是反对师范生免费,而是反对在师范生免费这个政策上,加种种的限制条件。年轻人就是国家的孩子,不应该跟孩子在这些方面讨价还价,尤其当这些条件牵扯到一个人的自由和贫困二个概念。 博主现在要求有更大的待遇,那是不是意味着,这些年轻人得以更大的“自由”来做代价的。这些平困年轻人及其父母,见识是少的,很可能就此入彀,但是等他们到了30几岁,有了独立思考能力,有了社会见识,很难说当前的政策不会让他们产生后悔。设计这个政策的人会说,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谁叫你穷呢,没钱上大学呢。不能这样做,一个国家层面的政策不能这样干。 更重要的是,师范生免费,本来可以成为国家大学生免费或奖学金制度,大面积展开的一个突破口,让这个口子越破越大,不止于师范生专业。但是,具体的政策,却施加特别多的限制条件,反而起到了堵口子的作用,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又是某些人出的高招,我们有时候会想,这个国家的政策怎么这么蠢、这么笨,其实不然,那些高官们还是有水平,有高招的,他们懂得怎么使,既可以用最小代价缓解大学教育的当前巨大矛盾,暂时平息社会矛盾,又得到众人的赞誉的。
  • 2. 博主在上贴中关于经费概念好像指述或用的不是很明确。“师大的科研经费比起同城的其他985高校是最少的。08年清华20个亿,北航将近12个亿,农大6个亿,而北师大才仅仅3个亿!” 直接拿这个数据说事,有点忽悠不明真相的局外人,但是可能在中国大家都含糊惯了,所以科学网上的局内人也都没吭声。 “科研经费”这个概念,跟学校总经费这个概念是不相同的。科研经费是在岗科研人员申请到的科研项目的经费总和。跟博主这里讨论的中学师资教育以及西部生问题,毫无关系,拿这个数据说事,无理。应该比,国家在师范生培养这一方面的资金投入,投到清华、北大多少,北师大多少,拿这个数据比,才切合博主之题。
  • ...3 more annotations...
  • 『“第一流的人才,应该是做科学研究的,如果北师大把自己定位于培养“中学教师”的学校,而不像巴黎高师那种定位于培养各专业领袖人才的学校。凭什么北师大就应该获得第一流的人才和经费呢” 这位网友的信息来自一个法国数学博士后,够权威的,我的信息来自网站 』 不知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那只好我来解释一下自己这句话: 1. 第一流的人才,应该是做科学研究的。巴黎高师的学生,很多也是去当老师,不过是大学的老师,当大学老师,当然得做研究。 2. 为培养中学师资,谈不上让国家拿出第一流的人才和经费,只需中等偏上的人才和经费即可。 所以,在这个角度上,才谈当然不应该得到相当于清华、北大那种额度的经费(还有巴黎高师那种待遇,网友已经把巴黎高师的具体情况介绍过一些了)。但是如果北师大不想仅做培养中学老师的事,要参与科研竞争,则谁也不会说北师大就该比北大、清华差。 中学师资,只需中等偏上的人才和经费即可。这是经济原则,不是瞧不起中学老师的重要性,中学老师很重要,但要谈让国家拿出第一流的人才和经费,这个口号既不正确,也不实际。国家现在能拿出中等经费吸引中等人才,进入教育领域,就很不错了。 当然,国家也有可能采取一些做法,来适合博主的要求建议。即,总经费不增加,整体不改进,从总经费中多切出一块给北师大,给西部生。这样也好,西部也确实需要,北师大也确实需要。
  • 但是这些都不能说明我的立论不对。 1. 即使你有好的愿望,你起码得先达到中等偏上阶的人才和资金投入吧。现在的情况是连中等偏下都未必能达到。像人大附中那种学校,在中国毕竟属于少数。 2.『中学教师是非常重要的“岗位”,对于今天我们民族而言就象心脏起搏器,他们关乎少年的志向和未来,也就是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志向和未来。』谁都知道这是对的,但是为什么做不到呢,拿第一流的人才投入教育,全世界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做到。我们现在跟外国比,是比能否拿中等偏上的人才投入教育,能在这个层面上做到,中国就已经有希望了。 3. 『教师和科学家有什么区别的话,只是教学方法不同,研究的对象不同而已。』 如果你既不是教师,又不是科学家,有这样的见解可以理解。但你毕竟上过大学,甚至做过研究生,如果仍是有这种似是而非的见解,只能说明你在大学阶段,没接触过、或自己没认真观察过好老师。 你可以讲,在人性的一般程度上,大学好老师和中学好老师没什么差别。但是研究能力上来讲,他们是天壤之别,一将功成万骨枯,说的就是前者,一个伟大科学家,是多少人陪练给练出来的,如果真的计算相关经济成本,代价是非常大的。如果只希望用培养中学老师的资金额度,来培养科学家,那是不可能成功的。这正也是现在大学体系的问题。 我现在把话反着说,你是否能明白。我不是要降低对中学教师的投入,而是指,培养一个科学家,花的钱,比培养一个中学教师花的钱要多得多,没办法,这就是现实。在这个现实面前,你的理解『教师和科学家有什么区别的话,只是教学方法不同,研究的对象不同而已。』 是否显得过于简单。
  • 『虽然本人现在不在当中学教师,但是,有博主说:“中学师资,只需中等偏上的人才和经费即可。这是经济原则,不是瞧不起中学老师的重要性,中学老师很重要,但要谈让国家拿出第一流的人才和经费,这个口号既不正确,也不实际”。 这样的评论是令人伤心的哦。看来这样的思想根深蒂固啊。 我曾经的同实验室的京都大学学生,从本科一直念到博士,毕业后去选择去中学教书,理由非常简单,喜欢! 中学教师是非常重要的“岗位”,对于今天我们民族而言就象心脏起搏器,他们关乎少年的志向和未来,也就是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志向和未来。不把教书育人最关键的部位提高到最重要的地方考虑,反而认为他们只是需要“中等偏上”就行了,我看不懂这种逻辑。如果优秀的中学虽然本人现在不在当中学教师,但是,有博主说:“中学师资,只需中等偏上的人才和经费即可。这是经济原则,不是瞧不起中学老师的重要性,中学老师很重要,但要谈让国家拿出第一流的人才和经费,这个口号既不正确,也不实际”。 这样的评论是令人伤心的哦。看来这样的思想根深蒂固啊。 我曾经的同实验室的京都大学学生,从本科一直念到博士,毕业后去选择去中学教书,理由非常简单,喜欢! 中学教师是非常重要的“岗位”,对于今天我们民族而言就象心脏起搏器,他们关乎少年的志向和未来,也就是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志向和未来。不把教书育人最关键的部位提高到最重要的地方考虑,反而认为他们只是需要“中等偏上”就行了,我看不懂这种逻辑。如果优秀的中学教师和科学家有什么区别的话,只是教学方法不同,研究的对象不同而已。』 这话是我说的。『看来这样的思想根深蒂固啊』这不是思想,而是现实。我所讲的“第一流”是由限制条件的,即在做研究上第一流,并不是包含“人品”等等更泛的人格特性。而且,也不排除小概率事件,中学教师中也可能有伟大的科学家,如Weierstrass,Heegner。那些是小概率事件。 现在,北京重点中学中,博士生去做老师的人数也不少。人大附中听说就有几十位博士,我认识的一个数学博士后,能力非常强,因为某些性格原因,在大学没找到工作,也去了那。
1More

科学网-柏杨看博士婚姻 - 0 views

  • 千古伤心是结婚 柏 杨        柏杨先生有位朋友,膝下只有一个女儿,宝贝得要命,按说独生女儿一定娇纵过度而不成才,其不流入太妹,或自甘堕落者,几希。偏偏该朋友祖宗有德,女儿虽娇纵得不像话,可是却没有流入太妹,不但没有流入太妹,反而功课奇好,尤其数理奇好。这年头,一个年轻人只要数理奇好,就等于吃了神仙丸,想怎么念就怎么念。她阁下一条鞭上去,由小学,而中学;由中学,而大学;由大学,而留学;最后在美国啥啥理工学院,成为该校有史以来第一位航空女博士。中美同胞,无不惊叹,认为她将来定会在社会上露一手。尤其是她的老娘,兴奋得坐卧不安,东串门西串门,宣传她女儿如何如何,谁要是说三句话还没有夸奖到她女儿,那比杀父之仇还严重,老娘能恨他一辈子。柏杨先生深知她有这种绝症,所以一见面就恭维她好福气,有这么个好女儿,总算不虚此一生也。有一次,我出奇计灌米汤曰:“看你女儿,多有出息,天分高,教养好,她总有一天要得诺贝尔奖金的,到时候,带着妈妈到斯德哥尔摩领奖,你也可见见活国王,报上再那么一登,真光彩呀!”她曰:“你说啥,死得脱?啥叫死得脱?”我曰:“不是死得脱,是斯德哥尔摩,瑞典国的京城,到那地方领奖呀,听说第一特奖就是美金二十万。”她看我应对称旨,立刻用一种惟恐怕不被说服的声调叫曰:“我可没有那种福气呀,不过我女儿倒满有雄心,前些时还来信说正在研究研究啥呀,好多博士都佩服她哩。”说罢之后,立刻打开手提包,给了我一支她女儿从美国寄回来的洋烟,以励来兹。  这是四年前春天的事啦,今年春天,偶尔又碰到她,我还是按照着老规矩,没头没脑的称赞她女儿,最初她支支吾吾,后来因我跟在她屁股后赞个没完,她没好气曰:“老头,你歇歇舌头好不好?”这一次连洋烟也没掏,就扬长而去。  事后才知道,老太婆发那么大的威,不是宝贝女儿死啦,也不是宝贝女儿忘了娘,而是宝贝女儿得了博士学位不久,就结了婚。老太婆当然不反对女儿结婚,可是结了婚之后,跟着就是生子,而且生起来像北平卖的冰糖葫芦一样,“ 大珠小珠落玉盘”,三年就生了三个。如果她身在中国,问题还小,盖中国人工不值钱,请个下女小姐,就可以分忧。无奈身在美利坚,人工贵得可怖,买菜、煮饭、抱娃、喂奶、铺床、叠被、洗衣服、烫衣服、洗盘子、换尿布,大自“电线走火”,小至买根针,都事必躬亲。亘古奇观的女博士,遂成了一个管家黄脸婆。  我们介绍这个故事,并不是触谁的霉头兼碰谁的疮疤,尤其是毫无轻视家庭主妇之意,盖世界上可以没有女博士,却不能没有家庭主妇也。在对人类贡献的价值上,家庭主妇要超过女博士千百万倍,这可不是拍家庭主妇的马屁,以便将来挨门讨饭;而是没有女博士的世界,世界仍是世界;没有家庭主妇的世界,简直不能想像。不过,问题在于,一个家庭主妇,只要受国民小学堂教育,就可胜任愉快;而一个女博士,恐怕至少也要投下去二十个年华。七岁上小学堂的话,最快的博士也二十七岁矣(有的年已半百,头发都白啦,还在往里钻,那就更是紧张)。国家花了这么多的钱,自己也费了那么大劲,不过造成一个管家婆,成本未免太高。这种浪费,恐怕连太行山都得赔进去。如果将来大学堂全体成了女学生,而女学生又全体冲进厨房煮饭抱娃,中国高级知识界,势将成为真空。夫国家培养一个科学家,就有理由、也有权利,要他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如果所有的科学家一齐坚决的蹲到河边捞鱼,那又何必培养这么多科学家,直截了当培养捉鱼的好啦。  女博士嫁人,当然是应该的,但如果她阁下折腾了半辈子不过只是煮饭抱娃,我们就忍不住要疑心,当初何必那么穷凶极恶,把臭男人从榜上挤到枯井里乎?当她阁下午夜人静,半闭着瞌睡得要命的秋波,从床上爬起来喂孩子奶时,隐隐约约,不知道听没听到枯井里的哭声也。吾友盛紫娟女士,她在香港读大学当时,兼编了好几个刊物,正在日正当中,前途无量,却忽然结了婚。结婚之日,来信描写远景说,她丈夫是个大律师(也可能是个工程师,日子一久,记不清矣),生活不成问题,所以一定要好好写几本小说。我老人家就一百个不信,盖小姐一旦变成了太太,她的朋友圈就会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生活方式也会跟着别有天地,而且一有了孩子,更是全盘皆垮。不要说写小说啦,能有心情看小说,已很可贵矣。她对我的看法颇不服气,在信上致训词曰:“你这个老顽固,总自以为是,总用你过去陈腐的经验去判断新的事物,务请拭目以待。”好吧,我就拭目以待,拭到了今天,已整整五年,她不但没有一本小说,而且音讯杳然,像是从地球上失了踪。呜呼,非她不上进也,而是形势比人强也。不过女作家和女博士之间又有不同,女作家二十年之后,儿女渐渐成长,她仍可继续爬她的格纸,起初可能有点生疏,久啦也就可以应付,而且随着年龄见识的增加,作品或许可能更成熟。可是女博士学的是航空工程,二十年之后——不要说二十年之后,纵然三年之后,她学的那一套已落伍了十万八千里,她就不得不成为废料。
10More

让大人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让孩子从大人的角度看问题_薛涌_新浪博客 - 0 views

  • 比如几年前一个女大学生应聘,说好自己什么工作都可以干。但等雇主问她能不能扫地时,她勃然大怒,说对方侮辱她的人格、不尊重人才。她就是不能想想:企业要创业,就得招开创型人才,不能请一个坐享其成的“姑奶奶”在舒适的办公室里拿白领的工资。开创性人才,应该懂得创业艰难,扫地、拉车可能都要自己来。
  • 不过,实行“常青藤原则”,有两个问题必须解决:第一,大人和老师如何从孩子的眼光中看世界;第二,孩子如何从大人的立场想问题。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师生、家长和孩子之间就无法对话,“讨论班”也开不起来,最终还会产生代沟。许多孩子到了青春期就拒绝和父母交流思想,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 在他看来,使用成语过多是思想懒惰、缺乏原创的标志。
  • ...7 more annotations...
  • 而中国人使用的成语实在太滥,甚至被用来当学问炫耀,其实大部分是这种陈辞滥调,其作用无非是把人的思维定式进一步凝固、僵化。
  • 比如我们的女儿在幼儿园中就开始学习道德,起点是“黄金戒律”,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然孔子说过一模一样的话,我们的教育却不是从这里开始,更不是从生活中开始。
  • 当你和其他孩子都想要一个玩具怎么办?成人世界中的利益冲突,在孩子的小世界里也都能展示出来。于是,老师就会这样启发孩子:“亚当把你推倒了,你摔痛了。这样很不好。老师要批评他。但是,既然你不喜欢被别人推,你是否应该推别人呢?别的小朋友摔倒了是否也痛呢?”“你和安妮都想要这个娃娃。她一把给抢走了,你哭了。可是,如果你一把抢走了,她是否也会哭呢?”
  • 那是一个深冬的早晨,在一个犹太社区中心健身房外的走廊里,一个两岁左右的男孩突然大发脾气:他一下子趴到地下,又哭又叫,两脚乱踢、两手乱抓。当母亲的一句话也不说,放下手里的包袱,先蹲下来,再坐下,后来索性全身趴在地上,使她的头和儿子的头成了一个水平线,两个人的鼻子也碰到了一起。走廊里来来往往的人很多,大家都小心地绕开他们,尽量不去注意他们;他们俩个趴在地下,也都旁若无人。最后,孩子脸上的愤怒慢慢消失、显露出平静,哭叫声变成了耳语,终于把哭红的小脸靠在地板上,他的妈妈也同样把自己的脸靠在地板上。他们又这样呆了两三分钟:孩子看着周围的腿、脚、陌生人看他的目光,母亲也跟着一起看。孩子看母亲,母亲就看孩子。最后孩子坐起来,母亲也坐起来。孩子站起来,母亲也站起来。母亲拿起丢下的包袱,向孩子伸出手来。孩子抓住了母亲的手。两人一起走过了长长的走廊,到了停车场。母亲打开车门,把孩子放在儿童座上扣好,亲了一下他的额头。孩子的情绪已经变得非常安稳甜蜜。而在这整个过程中,当母亲的居然没有说一句话。在一旁一直跟踪观察他们的作者,简直要情不自禁地为这位母亲鼓掌!
  • 我现在在美国的大学教中国历史时,面对的是同样年轻、对中国“无知”的学生。不过我一直对他们说:“虽然我在中国生活了三十三年,而且是历史学博士,但是,我在教你们中国历史的过程中,期待着从你们那里学到东西。这并不是因为你们关于中国的知识比我多。而是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不可重复的。你不可能在这个世界上找到另外一个和你一模一样的生命。你独特的生命、独特的经历,塑造了你独特的视角。通过这个视角,你也应该看到从别的视角看不到的东西。这就是你应该教给我的东西。”
  • 不过,在家长、老师学习从孩子或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时,孩子或学生也应该学会从家长、老师的角度来理解世界。否则,孩子就变得自我中心、觉得世界上只有他们的想法才重要。我们的价值观念,也不可能一代一代传下去。
  • 八、美国中小学的学生在学校内发生了意外伤害,他们怎么认定责任?比如,学生受了伤,或者自杀等。是学校承担?是教师承担? 
2More

科学网-李小文的博客-师大的尴尬地位 - 0 views

  • 『巴黎高师每年只招200人,这样在中国肯定不行。师大是我国教育界的旗帜,其龙头老大的地位绝对不会动摇。』 所以,最好有人把巴黎高师及法国中学师资考试的情况好好介绍一下,免得被人错误引用。 比如,前几天跟一个法国数学博士后聊天,谈起巴黎高师,他讲,巴黎高师的学生并不是去做中学老师的,注意前面有个“高Superieure”字。 那个法国博士后又稍微给我介绍了一下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的情况,看来是蛮严格的。第一次是笔试,第二次是面试-应试者主讲大约一个小时课程,然后底下评委打分。两次成绩合在一起,排出名次,然后各中学用人单位再根据此名次,确定是否录取该人为本校教师。 联系到我们的招聘面试也往往不过二十分钟,人家的资格考试面试就要一小时,说明法国要做中学老师还是蛮严的,既然严,那中学教师地位在法国肯定是不错的,中学教师地位不错,那师范院校的地位才能不错。连带着高师地位才能受人尊敬。
  • 至于“西部生”的国家政策,不管国家怎么细化,即使按照博主的建议做到了,我也并不觉得这就是促进整个国家教育的重要举措,其原因见我在这个政策出台后写的一篇博文: 《师范生免费,讲价还价的中国高等教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bfdd0b010007nq.html 当然,博主这里讲的,层面还主要是在其所属的北师大本身,如何想着法的,给北师大弄些经费过来,搞得不要那么寒碜。 至于因此,要北师大生源超“北大/清华”,不过是自己学校的“局部利益”带来的“想法”而已,你还可以接着想生源和经费超哈佛呢。 第一流的人才,应该是做科学研究的,如果北师大把自己定位于培养“中学教师”的学校,而不像巴黎高师那种定位于培养各专业领袖人才的学校。凭什么北师大就应该获得第一流的人才和经费呢,现在北师大在师范类院校中,高考人才是第一流的,经费可能不是第一,因此是有点缺陷。 西部生那点钱,该是不会让北师大的经费增长有什么出息的吧。
4More

怎样培养金融家_薛涌_新浪博客 - 1 views

  • 耶鲁大学为例,在过去25年里,历史一直是头号热门专业。历史专业的学生占本科生的13%到15%。
  • 哈佛大学大前四大热门专业,第一是社会科学,选该专业的人数占本科生的48%;第二是生物,为10%;第三是英语,8%;第四是心理学,7%。
  • 总的趋势显然和美国一般的大学正好相反:人文学科越来越热。所以有些人还担心,专业可能变成一个阶级问题:对大学教育比较理解的中高产阶层,送孩子到好的大学,接受比较抽象、宏观的通才教育;对大学教育还不太理解的劳动阶层,孩子则进比较差的大学,而且在本科就读商学院。最后前者事业发达,后者则卡在低层的岗位,使贫富分化代际遗传。
  • ...1 more annotation...
  • 本着这一原则,我对想进华尔街的孩子的具体设计是:最好在读本科时学数学专业,甚至可以在这个专业上读到博士,当然也可以在本科后半路转读经济学或者财经博士。但无论如何,读本科期间一定不能跳入工商管理、金融财会类的专业。那是典型的“下等专业”。
9More

王泛森院士- 如果让我重做一次研究生...... - 0 views

  • (一)选择自己的问题取向,学会创新
  • (二)尝试跨领域研究,主动学习
  • 我昨天还请教林毓生院士,他今年已经七十几岁了,我告诉他我今天要来作演讲,就问他:「你如果讲这个题目你要怎么讲?」他说:「只有一点,就是那重要的五、六本书要读好几遍。」
  • ...6 more annotations...
  • 找到学习的楷模
  • 最后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我们的人生是两只脚,我们不是靠一只脚走路。做研究生的时代,固然应该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学业上,探索你所要探索的那些问题,可是那只是你的一只脚,另外还有一只脚是要学习培养一、两种兴趣。
  • 很多很有名的大学者最后都陷入极度的精神困扰之中,就是因为他只是培养他的右脚,他忘了培养他的左脚,他忘了人生用两只脚走路,他少了一个小小的兴趣或嗜好,用来好好的调解或是排遣自己。
  • 现在很多人都在讨论,何谓卓越的大学?我认为一个好的大学,学校生活的一大部份,以及校园的许多活动,直接或间接都与学问有关,同学在咖啡厅里面谈论的,直接或间接也都会是学术相关的议题。教授们在餐厅里面吃饭,谈的是「有没有新的发现」?或是哪个人那天演讲到底讲了什么重要的想法?一定是沉浸在这种氛围中的大学,才有可能成为卓越大学。那种交换思想学识、那种互相教育的气氛不是花钱就有办法获得的。我知道钱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的东西。一个卓越的大学、一个好的大学、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表示里面有一个共同关心的焦点,如果没有的话,这个学校就不可能成为好的大学
  • 王泛森院士
  • 各位要记得我以前的老师所说的一句话:「硕士跟博士是一个训练的过程,硕士跟博士不是写经典之作的过程。」
6More

科学网-苏丕波的博客-俞敏洪:度过有意义的生命 - 0 views

  •  而在大学中,我们要做的几件事情就是:第一,把自己的知识结构打造完整;第二,就是要在大学里尽可能的多交朋友,因为你终身的朋友、合作者一定来自于你的大学;第三,如果有可能的话,在大学里谈一场比较专一的恋爱
  • 去年北京大学让我给所有北大新生做开学典礼的时候,我给他们强调一句,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谈恋爱,而且谈恋爱也不用害怕失败,因为自杀也自杀不了,未名湖就那么浅,跳下去还能爬起来;
  • 北大各个系的同学都要学两年英语,结果北大急缺老师。而一些优秀的毕业生都去了外交部、经贸部,工资又高。后来我们系主任急了说,最后5名给我留下来。留下来的5个人现在都变成博士生导师了,可见现在北大教育质量如何。
  • ...3 more annotations...
  • ,第一你大学读了多少本书,如果你说只读了几十本书,那肯定我不会要你。我心中的最低标准是200本书,而我在大学里读了800本书。新东方还有更红火的王强老师,在大学里读了1200本书,平均每天一本。有的人会问我,读过了忘了跟没读过有什么区别呢?其实完全不一样。就像你谈恋爱,一个谈过恋爱后又变成光棍汉的人和一个光棍汉相比是有自信的。因为当他看到别人在谈恋爱的时候,他会在旁边“嘿嘿,想当初老子也是谈过恋爱的嘛”。实在不行来不及读,你可以到书店看着那些书,记着那些名字用手摸一下,这样也能增加一点人文气质。
  • 所以在大学毕业连一个朋友都没有的人,这辈子想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
  •  第一,你的专业知识能在你创业中的运用;第二,你有能和同学朋友相处并且有分配利益关系的能力;第三,你要有对付中国社会如此复杂局面的能力;第四,你要有基本的商业操作原则或者商业运作知识;第五,自己要是个具有领导力的人;第六,你要有自己领域的运作知识和专业知识。
17More

科学网-武夷山的博客-科研体系走向完善的三条路径 - 0 views

  • 第一,学术价值规则(the rule of merit),要按世界最佳水平来比较评判;第二,相关性规则 (the rule of relevance),科研项目必须与国家需求相匹配;第三,连续性规则,只要科研项目的学术价值和相关性较高,就要用耐心来指导科研投资。”
  • merit rule
  • relevance rule
  • ...14 more annotations...
  • 『大道至简。三条完善之路也非常简单,走不走呢?取决于我们自己。』 1. 这些政策,都涉及到建立一个合理的评审体制问题,这个问题一点也不简单。 a) 博主用了一个观念,跟丘成桐去年研讲的相关内容基本一致,就是引入国际人士,成为评审制度的核心。实际上,一个国家的高级人才,和这个国家的合理评审制度,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并不简单。靠国际人士,来助力中国评审制度,可以,但不见得就是核心解决方案。我们吃国际人士的亏(或主动让他们来吃),还不够吗。这些国际人士,可以用,但不能指望他们成为我们评审体制的栋梁。既然是这样,就又落到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大道至简吗。 b) 评审体系,不是一朝一日能建成的,必须靠人。国外各个学科,往往人才丰富,即使是一个很专门方向的Workshop,也有四五十人参加,其中业内高手不是一二位,而是超过个位数的。在这种情况下,其评审制度才能保证住“人治”的合理性,某些个人人士,不管嘴里冒泡,胡说八道。但是,国内则相对差很多,这可能也是博主和丘成桐提出评审体制引入外援的原因之一。但是,即使采纳国外人士评审的建议,有那么多国际人士,愿意为中国的建设事业,添砖加瓦吗。 所以,希望把评审体制,作为中国科学体系建设的突破口之一,认为大道至简,操作性强,其实仍尚属局部思考而已。 我就可以举一个比评审体制更重要的东西,图书馆建设,欲建一流的国家,一流的科学体系,是不是应该建成一个一流的图书馆体系。 我们做到了吗? 现在只有比较少数的学校,在其专业方向上,建立起了必要图书储备或网络电子资源下载权限。我是数学系的,问了一些地方院校,南航,青岛大学,这些都不算是差的学校了吧,但是他们联最基本的数学电子资源也尚未购买。 没有书和期刊,你怎么做科研,怎么让人家来评。 除了图书馆建设,还有一个科学体系建设的重要项目,行业协会的建设。此问题又当如何。 这两个问题,都比单纯的评审体系重要。所谓大道至简,归纳到引入外援的评审体系,实在有些问题简单化。
  • 重发一下,改几个错字,填几个词。 ------------------------------------------------------------- 『大道至简。三条完善之路也非常简单,走不走呢?取决于我们自己。』 1. 这些政策,都涉及到建立一个合理的评审体制问题,这个问题一点也不简单。 a) 博主用了一个观念,跟丘成桐去年『高等教育』研讲的相关内容基本一致,就是引入国际人士,成为评审制度的核心。实际上,一个国家的高级人才,和这个国家的合理评审制度,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并不简单。靠国际人士,来助力中国评审制度,可以,但不见得就是核心解决方案。我们吃国际人士的亏(或主动让他们来吃),还不够吗。这些国际人士,可以用,但不能指望他们成为我们评审体制的栋梁。既然是这样,就又落到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大道至简吗。 b) 评审体系,不是一朝一日能建成的,必须靠人。如美国各个学科,往往人才丰富,即使是一个很专门方向的Workshop,也有四五十人参加,其中世界级高手不是一二位,而是超过个位数的。在这种情况下,其评审制度才能保证住“人治”的合理性,某些个人人士,才不敢嘴里冒泡,胡说八道。但是,国内则相对差很多,这可能也是博主和丘成桐提出评审体制引入外援的原因之一。但是,即使采纳国外人士评审的建议,有那么多国际人士,愿意为中国的建设事业,添砖加瓦吗。 所以,希望把评审体制,作为中国科学体系建设的突破口之一,认为大道至简,操作性强,其实仍尚属局部思考,一厢情愿而已。 2. 我就可以举两个比评审体制更重要的东西。 a) 图书馆建设,欲建一流的国家,一流的科学体系,是不是应该建成一个一流的图书馆体系。 我们做到了吗? 现在只有比较少数的学校,在其专业方向上,建立起了必要图书储备或网络电子资源下载权限。我是数学系的,在北京呆烦了,曾想去别的地方,问了一些地方院校,南航,青岛大学,这些都不算是差的学校了吧,但是他们连最基本的数学电子资源也尚未购买,如 www.ams.org/mathscinet 只要是理科人士,够数学有点关系的,都可能用到,大家不妨在自己的大学试试,看看有否使用权限和下载权限。 没有书和期刊,你怎么做科研,怎么让人家来评。 b) 除了图书馆建设,还有一个科学体系建设的重要项目,行业协会的建设。此问题又当如何,国家目前对行业协会建设的态度是什么,是否符合科学体系发展规律。 这两个问题,都比单纯的评审体系重要。所谓大道至简,归纳到引入外援的评审体系,实在有些问题简单化。
  • 在一般项目管理领域,有所谓 quality, schedule, cost 的要求
  • faster, cheaper, better”(分别对应于 schedule, cost, 和 quality)
  • 《Discipline of Market Leaders》by Michael Treacy & Fred Wiersema。细节已经记不清,好像书中认为:一、企业必须在 product leadership, customer intimacy, operation excellence 三项上都能达到某种基本水准才可能在市场生存;二、同时在三项都追求领先则一般会导致失败;三、企业在某个发展阶段则只能定位于追求三项之一才能在市场上成功。
  • 另外,我个人认为,the rule of merit for the world's best,与引入国际标准,或国际专家评价,有相关性,但三者并不等价。前者是基本价值观、而后两者只是两种吸引人的可能的解决方案而已,与 the rule of relevance 的冲突可能显而易见。另一方面,“请神容易送神难”,所以必须小心处理。
  • 另一方面,早就有人指出,快好省三者无法兼得。有人说三者只可得其二。
  • 『不应该把它简单地理解为必须请国际顶级专家参与评估——这在某种程度上岂不等于承认了我们自己的专家水平不够了吗?』 实际情况确实如此,我们不仅高水平专家不够,而且具有科研评估能力的顶级专家更不够。 所以,博主和丘成桐方有引进外援评价体系的建议。 其实评价体系,是跟国家的高水平人才一道成长起来的,不可能一朝而就。所有抱这种速成想法/大道至简的人或事,只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 现在国家不是没钱,是缺少真正有效的管理。即使建立起评价体系,但是根据这些评价体系操作的,还是行政官僚的话,只能形成又一次或捧杀或棒杀的损人运动。 反着方向问,中国的科技人才,现在最需要的是别人怎么评他吗,那是建功立业已成的人之需要,而且你真要做出了优秀工作,哪会有人不知道的。 现在的传统思路是,非要在59分和58.5分这几个人中,找出一个最优秀的人,然后给钱。为此目的,急着要建一个评价体系,可笑不。 你证了Goldbach猜想,还需要人评吗,即使是证了一个比Goldbach猜想还要弱的猜想,如陶哲轩证明的素数k-AP猜想,比Goldbach猜想就弱了整整一个级别,但还是毫无质疑的被公认为优秀数学家,得到2006年Fields奖。 所以,只要有足够的科技力量,评价陶哲轩这种人的工作,其实很容易的。反而是中国目前这种情况,一定要在58分和59分之间找到优秀人才,确定资助名额。这种任务反而更难,即使丘成桐的建议,引进外援没有任何人际影响(假定这种不可能可以发生),这种任务,对于大科学家一样难。 正在专心工作的科技人才,处在成长期的中国科技,最需要的并不是一个大道至简的科技评价体系。而是充足的公共科研资源供应(图书馆和电子下载权),合理有效的科技行业协会。 这两件事情没有或不足的话,科技人才是没法做研究的,就是找来外援做评价体系,也没用。 科研体系走向完善,远远不是一个评价体系的建设,就能解决的。 我本人是学数学的,其他不懂,但具体到数学上的发展政策,就应该跳出评价体系,致力于建设公共科研服务体系(图书供应,行业协会),满足全中国博士们的需求。如此,在科研土壤的肥沃上下功夫,让那些拔苗助长的评价波浪平静一些,年轻人才倒是可能会出来的更多一些,跑到外国去的也可能会少些。现在的情况是,不去不行啊,不去,你连想看到的书都找不到。
  •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1 4:48:14]    所以,问题不仅仅在于“评价体系”本身,更在于怎么用这个“评价体系”,同样是把菜刀,有些人用于切菜,有人用于抢劫。 比如,你建好这个“评价体系”,要不要用它来评价一下各个专业方面的图书馆资源情况,行业协会工作流程情况。 如果“评价体系”只是用来评人,甚至也只是在58分和59分之间,强行评出一个要资助的人来,这种评价体系,还不是只能起到捧杀/帮上的损人作用。 反过来,“评价体系”若要推动国内的图书馆建设,行业协会建设,这里面是有很多细致、繁琐的工作的,这些工作必须有人来做才行,有人来领导才行。现在已经可以下结论了,过去那些由传统评价体系评出的领导人才,领袖人才,对此工作都不太感冒,所以把他们选出来,对国家的整个科技战略又有何大的作用呢。因为他们最多只是“将才”,所谓“将才”,其成绩是局部的,其眼光也是局部的,甚至其对利益的在乎程度,也是局部的,往往局限在个人和小集体上。 过去这些将才,为什么不好好建设图书馆呢,因为他们功成名就之后,就不再读书,心眼又小,当然就不管图书馆建设了。 至于引进外援评价体系,是否就能选出帅才级科研领袖,我仍是表示怀疑,我们总喜欢用相马机制,千金市一骨,而忽略了你买来马,不就是要做事吗,忽略了赛马机制。
  • 国家并不富裕,必须确定,科研项目的钱是用来做科研的,不是Nobel奖那种用来奖励生活或其他的。 可惜这一点,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再怎么做出一个科研评价体系,只要它评出的科研项目,仍兼具这些发家致富的效应,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一评可待。那这个科研体系的“损人”效应,就必然会存在。这不是科研评价体系自身的问题。 那些反对撒胡椒面的人,又有多少是因为不想目前的科研项目丧失这个“发家致富”效应呢。不可说,不可说。 现在的中国,在科研管理水平方面,跟甲午战争时的北洋海军,有多少质的差别呢。以此观中国的未来成就,不可想,不可想。。。 是该自省、自勉、自强的时候了,但是不能光是科学家自己在那修炼,你说,国家给某位科技将才一个上百万的项目,他能不要吗,在项目期间,他能不想办法把钱花光吗。大家都是普通人,所以有些事情,应该是国家层面的事,不能靠科技人员自身的道德来自我约束。
  • 『不太明白另一种思路为什么没人提:撒胡椒面。。。南郭先生也可自然淘汰。 博主回复:历史经验表明,撒胡椒面效果很差,所以各国都不用。另外,撒胡椒面的前提是科研格局不再改变,设若成立新机构了,如若没有经费增量,一撒胡椒面,大家都减少,原来的机构也不干。』 科研体系,应该不仅仅指的是“科研项目”,其实“教职”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可能更重要。有位国外教授讲,其实数学Fields Medal对很多数学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名校里拿到教授职位。 现在的中国教授职位,算不算胡椒面,如果不算,又算是什么。在科研体系的环节中占何等地位。 现在科研项目,杰青项目等高投入项目是投资很多的,那些项目负责人是真把这些钱用到了科研之中,还是如何如何成为小款大款。与其把这些钱,让这些40分、50分的将才们发家致富,倒不如把这些钱用来资助20、30分但是相对年轻、相对面广的固定教职人员。 当然,如果只是分钱,撒胡椒面,年轻人照样有可能将科研经费用于自己的小康生活,而不是求学深造。 譬如,这些钱可以通过行业协会集中来办一些Summer School,给予年轻人资助(会议期间和会议之后),你每年都不去,那就是不想资助,不想在科学上继续发展,这没什么好说的,就不资助算了。 还可以通过行业协会跟图书供应系统,由行业协会给年轻人提供网络电子图书馆下载权,避开各个学校本身的局限性。 所以,撒胡椒面在中国未必就不行,关键看怎么撒,分钱算是撒。但是开Summer School,提供书籍供应也是撒。
  • 『博主回复:我说的这三条并非评价规则,而是“建设科研体系”,我都没用“评价”二字。那么,按照国际最高水平来评判,人家是重视图书馆的,人家是重视实验室技师队伍建设的,人家是具备科研试剂供应网的,等等,我们也得做这些事。与您说的基本一致。但是,僧多粥少,不评价还是不行。美国也如此,首次从NIH获得经费者的平均年龄已经从三十多岁上升为40岁了,说明连富国美国的科研经费都满足不了申请者的需求。』 呵呵,你是没用“评价”这个词,但说着说着,你自己都往评价上靠了。 我想说的是,这三条恰恰只是评价规则,而非“建设科研体系”的全部,有很多事情,是评价体系做不了的。你举例的『人家是重视图书馆的,人家是重视实验室技师队伍建设的,人家是具备科研试剂供应网的』,并不需要一个『国际最高水平来评判』,这些事情,本来就是应该的,至于其过程,怎样建设,是牵扯到大量细节、繁琐的工作的,那些“国际最高水平”更不会花那个劲来帮你“评判”。 所以这些问题,不在于“评”,而在于做,在于有效的管理。那些管理老爷们,会让外人来评判他们的这些管理工作吗。 我的另外一层意思,接着就可以推出来,就是针对博主的文章标题的。即使是“评价体系”本身,也是逐渐形成的,绝不可一蹴而就,大道至简。那样子做,恐怕又会掀起“运动型”改革,这种改革往往是不能收起益,反倒得其害。 拿洋人或海外华人,做挡箭牌,也是某些领导者的奥妙所在。错了,是洋人错了,不是领导错了。而洋人错了,对洋人自己的实际利益损失也不大。所以,这种挡箭牌找的真是高招。 评价体系,是要有责任人的,找不能负责的无责任人来评价,不是不可以,但那绝对不是一个科研评价体系的核心和栋梁。所以,在目前情况下,科研评价体系和高级人才建设,不能分割开的干,要形成彼此间的良性循环,不怕慢,就怕“馊”。
  • 拿洋人或海外华人,做矛或做盾,指哪打哪,也是某些领导者的奥妙所在。错了,是洋人错了,不是领导错了。而洋人错了,对洋人自己的实际利益损失也不大。所以,这种挡箭牌找的真是高招。 当然,也有一些洋人或海外华人,是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采取不合作的态度,不浑水摸鱼。但是毕竟还是有一批国外科技英才,是愿意跟现有的行政系统合作,指哪打哪,做一番“事业”的。 想必,这也是最近评价体系有人呼喊的原因所在,上有好者,下必有应者。
  • 科学家(运动员),教练(制定科研计划指南&项目的人),裁判员(最后说项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等的人),都是100%的科研人员。三位一体必然导致利益抱团,科学家成了一种职业,发财致富第一,学术研究第二,国家需要仅仅是自己确定的幌子。用来忽悠政府,忽悠老百姓,烧纳税人的钱。因此国家如果不专门养一批宏观科学家(教练绝对不能有任何运动员身份)专门进行科技计划指南的制定,并专门建立评价监督机构(专门的裁判),目前的学术风气只能继续坏下去,还会导致更多的假科学家,真正靠科研经费发财致富的人。
3More

科学网-武际可的博客-我觉得这些现象很可怕 - 0 views

  • 按理说,对于技术方面的困难问题设一些重点、集中一点财力、物力和人力,也是无可厚非的。不过对于科学方面的事,就不一定是合理的了。
  •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权力崇拜在科学、教育管理上的反映。其实,事与愿违,把过多的财力与物力集中倾注到重点,无异于,置大量的非重点于死地,从而扼杀了更为广大范围人们的创造力。至于把重点推广到人,则更为荒唐可笑,它只会助长一批人趾高气扬,引起对另一人群的歧视,无助于现代科学需要的合作精神的发扬,更无助于发挥蕴含于最大范围人群的创造力。
  • 我们的教学与研究单位,哪里能够容纳那许多博士生呢。于是有半数以上的博士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去指挥别人干活。最后在全社会必然形成一个说空话的人多,干实事的人少的人才结构。
1More

科学网-吴锦宇的博客-杨玉良:师承关系--两个科学王朝的故事,在2009级研究生入学典礼上的讲话 - 0 views

  • 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Wolfgan Ketterle,他和他的导师David Pritchard都是宗师I. Rabi (1944年诺贝尔奖得主)的传人。这个科学王朝迄今已诞生了6位诺贝尔奖(物理)得主。这得益于这个王朝的学术传统。Ketterle于1990年起跟 着MIT物理教授Pritchard做博士后研究。三年后,Ketterle得到了其他研究机构的工作位置,要离开MIT。然而,如果Ketterle离 开Pritchard,那么他将不得不退出他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的有关Bose—Einstein Condensation(BEC)的研究工作。Ketterle是一个极其出色的物理学家。Pritchard明知BEC研究是一个极重要又有前途的研 究领域,他本人也为之奋斗了多年,他十分爱才,为了使Ketterle能留在MIT继续从事BEC研究工作,他按照美国大学的惯例(在同一个系里不能有完 全相同的研究领域的两个教授),作出了一个无私的决定:让Ketterle接手原本是他自己的BEC研究实验室的工作,而自己则选择了改变研究方向。
1 - 14 of 14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