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Math Coffee/ Group items tagged 文科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arithwsun arithwsun

科学网-李宁的博客-"千人计划"政策之我见 - 0 views

  • 例如,文章列举的一些事实: 1. 是要以高出国内教授平均水平数倍甚至十几倍的价码来引进人才,这似乎是确定了的。 2. “千人计划”的引进对象,如果瞄准姚期智、施一公、饶毅这个量级的话,引进2000人的目标是很难实现的。 但是,面对这些事实,博主使用了足够的分析,或者退一步讲,思辩精神吗: 1. 教授之间工资差距过大,是否会对一个国家的大学体系,科研体系,造成致命性的危害。 2. 只有让一流“人才”做领导,他才可以再招进一流人才。如果让“二流”人才做领导,他只会招三流人才。如果让“三流”人才做领导,他只会找四流人才。既然“千人计划”想招到如姚期智等人那样的一流人才,是极为困难的,那么招进来的必然是国外意义上的“二、三”流人才。赋予这些人过重的责任和权力(想必不少会成为某级领导),对这些人,以及对国家来说,是否是好事情。 这些问题,其实都可以引入西方国家,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方面的历史和现在规范做法,详加讨论。才有利于判断国内现在这种做法,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
  • 才有利于判断国内现在这种做法,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 我的意思是,最好不要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将者,带兵,帅者,选将。怕就怕在,这个选帅、选将的过程,在起点上,在制度上已开始就错了。 那就要出比较大的问题了。所以,文科教授,应该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多讲些历史。 在历史的基础上发言,人方可信。
  • 1. 教授之间工资差距过大,是否会对一个国家的大学体系,科研体系,造成致命性的危害。 这个,教授之间工资差距到十几倍,好像现在西方国家是没有这种做法的,不知历史上曾有过没。据讲,现在一般在3倍以内。 这种工资结构,顶层和底层差距比例极大的做法,看过报道,是在黑社会团体中比较常见。 那么,我们的质疑,“这种高差异工资结构会对一个国家的大学体系,科研体系,造成致命性的危害”就不是空穴来风了。 因为,你在科研体系的工资结构上,采取一种类似黑社会工资结构的做法,那么你会不会最终搞得,科研体系中的文化气氛,制度建设,等等相关事宜,最终也跟黑社会具有同质性。 最后,一个国家的科研体系,从工资结构开始,最后很多方面跟黑社会具有同质性,对一个国家,是福是祸,这个忧虑,是有相当理由事先提出、事先分析的!!!
  • ...5 more annotations...
  •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0 4:54:57]    所以,他那篇博文的说法『美国许多发展世界“一流大学”的做法是20世纪以来的事。』实在大可商榷。 这也是目前国内文科教授的一些常状,可以随口开话,开了之后,不用去管证据,要证据。文章就放到那,让人看着笑话。 当然说到这里,是对事不对人,其实,我很喜欢看黄老师的博客,订阅到自己的google reader里。所以,他的立论,作为专家学者,当然想知道其确切的细节。 那个跟贴里,我希望以历史为镜,由专业的文科教授回答一下:我们都知道,在二战之后,美国吸纳了很多欧洲的顶级和预备顶级的人才,对其助力不小,这应该是美国崛起之后的事了。但是在美国崛起之前,美国大学有没有致力于从欧洲引进人才,又是怎样做的。能否以您的历史专业资源,尽可能地多谈谈。 这个问题,没有得到正面回答,其实这都是历史,是属于比较好回答的东西,至于怎么样以史为鉴,那才是更难的。 同样的看到,博主李老师,把此帖定义为“几篇博文的综合稿”,但是可以在不调查清楚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人才引进历史的情况下,就开始综合吗。 总的观感是,此文看上去四平八稳,属于国内常见的文科生作文,分析力欠缺。
  •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0 4:54:49]    博主既然是专业人士,为什么不介绍一下,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在其国家发展进程中,引进人才的历史、做法和经验教训呢。 上次,黄安年作为美国学研究学者,在饶施的博文后发文,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0025 论及『美国实现那个时代“崛起”的时间大体在1894年左右,或者说在19世纪末,而不是20世纪以来的事,美国许多发展世界“一流大学”的做法是20世纪以来的事。』 我就跟贴请问其详:不知依据是什么,所指的『发展世界“一流大学”的做法』具体是什么。难道,在此之前,美国就不按这些『做法』去做吗?所以,还请黄安年老师详述一下专家意见,倒底什么是『发展世界“一流大学”的做法』。哪些是美国大学在其国家国力崛起之前,甚至一建校就开始做的,哪些又是它在美国国力崛起之后做的。 之后,黄安年老师,仅是扫描了一个旧文,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0070 言“写作的时间在17年前,今天来看自有需要充实和修正的地方,但基本的观点无需修改。” 但我不知道,他的『基本的观点』具体是什么。即使其旧文中论及的美国大学的一些制度,如: 1. 私人捐款/慈善办学,自1636哈佛; 2. 校董制,自1819 3. 校权独立,自1819 都是在黄老师定义的美国崛起时间点之前,就建立好了的。至于他所未论及的另一个制度 4. 学分制,则是1872年由哈佛开始的。
  • 我询问黄安年老师的是他的原话『美国许多发展世界“一流大学”的做法是20世纪以来的事。』 他只有此论点,却无法提供论据支撑,所以才因此觉得文科教授开口说话,太随意。 至于博主您所讲的『美国的现代科技体制形成于战后,这是常识。』 跟问题『美国许多发展世界“一流大学”的做法是20世纪以来的事』又是两码事。 即使你的断言是对的,据此判断别人的另一不太相同的问题就是信口开河,还是需要进一步论据的。 如,哪些是“发展世界“一流大学”的做法”,这些做法中哪些是“20世纪以来”才做的,哪些其实是人家早就做的,甚至是建校就开始做的。结合黄老师的扫描件,和其他资料 1. 私人捐款/慈善办学,自1636哈佛; 2. 校董制,自1819 3. 校权独立,自1819 4. 学分制,则是1872年由哈佛开始的。 这些都是真实的论据,确实对建好大学是非常重要的制度设计,但是其建立时间点,跟黄老师的观点正好都是相反的。另外,他讲的美国国家崛起点还在二十世纪初,跟你理解的二战后科技体制,又是一个不同的概念。 既然这个论点不能有足够论据支撑,那么黄老师拿这个论点在他博文里质疑,创建一流大学对国家崛起的重要性,就相当可疑了。我当时还只是好奇,黄老师会拿出什么样的论据来支持他的论点,结果最后拿的是十几年前的扫描件,而扫描件上罗列的数据,都正好是跟他的论点相反的。 因此才有概叹,文科教授说话还是要注意基本的证据支撑的。 这些都是基本的逻辑,并不需要非要学习很深的东西才能养成,也不需要非要出国,受西方文化熏陶一番才能明白。
  • 网友的反馈『啥好听挑啥说。』 是事实,不过呢,大家也都理解这种情况的发生,文章如果不写得四平八稳,不以主旋律为基线做微小的波动,估计就不可能被正式杂志录用了。 这个大家应该都能理解。 不过,问题是,好像博主介绍已经在国外接受过了很长时间的训练和学习,但文章还能写得如此四平八稳,确实是个值得研究的现象。 这种写法,估计博主在十几年前出国之前,就完全有能力写出吧。扯远了,博主请理解,绝无恶意,只是看博主的经历和开明程度,有些奇怪而已。奇怪之中,才会有更深的理解。
  • 博主回复:“教授之间工资差距过大,是否会对一个国家的大学体系,科研体系,造成致命性的危害”这个问题我还真的回答不了,至少现在看不到特别有说服力的答案,可能还需要时间的检验。现有的说法,一说是会造成不公平,另外一说是会带动教授工资的普遍提高。” 『会带动教授工资的普遍提高』这个说法得靠经济学家测算,如果普遍提高,国家是否有足够的资源支撑住这么大的盘子,即,先在大学和科学界迈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国家是否有此力,领导是否有此心。 关键是,国家准备把顶级教授和底层教授的工资比例,定在何等数值。 国外是3:1,而底层教授跟年轻刚参加工作的博士后教员的收入比值,差不多又是2:1。 那么决策层是否心目中有一个数值了,怕就怕在,决策层根本就没一个自己的想法,摸石头过河,先给钱了再说。 如果顶级教授工资跟底层教授工资,如博主所引,达到十几倍以上。那就不是简单的“不公平”问题了。 我们是从小学马列学说长大的,如果对其还有信仰的话,会记得这样一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那么这样一个高差别工资比的经济结构,又会决定一个怎样的上层建筑呢?又会怎样影响到学界的文化气氛、制度建设呢。 是不是会因此把科学界搞成黑社会型的文化气氛和制度,这个问题,是值得思辩的,因为黑社会就是这种类型的收入结构。 我得说明一下,这些不是严格的推理,而用的是思辩,即,有理由型设问,而非直接确定答案。
arithwsun arithwsun

"通识教育"在美国大学课程设置中的发展_新民网 - 0 views

  • 1872年,哈佛取消四年级所有的规定课程,1879年和1884年分别取消了三年级和二年级的所有规定课程,1885年又大大减少了一年级的规定课程。到1894年,一年级的规定课程只剩下修辞学和现代语。到1897年,整个哈佛的规定课程只有一年级的一门修辞学。
  • 可是它依然存在着弊端,如:一些学生刚从中学毕业,不能对学什么做出成熟的抉择,只能盲目摸索,因而浪费了学习时间;一些学生避难就易,荒废学习时光;还有一些学生可能过早专业化,忽视了基础课程的学习;
  • 另外,广设选修课的费用也很高。
  • ...6 more annotations...
  • 选修制的推行给哈佛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和进步
  •  1909年劳威尔继艾略特之后任哈佛校长,上任之初他即着手课程改革。他只用了五年的时间便于1914年在哈佛大学全面实行集中与分配制。集中与分配制规定,每个哈佛本科生就读期间必须完成16门课程的学习,其中6门课程属于主修,必须“集中”在某一学科领域或专业领域中,剩余的10门课程,至少有6门课程要“分配”到所学专业以外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个领域中去选择。
  • 赫钦斯以永恒主义教育哲学为基础,创设了一套“名著课程”体系,圣约翰学院是实施这一课程体系的主要阵地。该学院从1937年起接受赫钦斯和他的好友阿德勒(M.J.Adler)的建议和方案,在整个大学四年中充分贯彻按编年史顺序研读西方名著的精神,安排一年级学生集中学习古希腊的名著,包括15位大思想家的传世之作;二年级以学习古罗马、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前后的经典名著为主,共计24本(篇);三年级主要研读16、17世纪的名著(包括《美国宪法》之类的重要文献),多达27种;四年级侧重于从18世纪到当代的一些名著,共计24种。
  • 1949年3月哈佛大学正式付诸实施《红书》所提出的通识教育计划。按照该教育计划,课程设置主要按学科进行分类,每位学生除学习本专业的课程外,还需学习通识教育课程。其中,必修课程包括三门,分别是“文学名著”、“西方思想与制度”,以及从物理学或生物学中选择一门课程。此外,再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个领域中各选修一门全年课程。
  • 我们面临的严峻问题是如何将共同的价值观念传输给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
  • 迄今为止,核心课程被认为是最好的实行通识教育的课程模式。
arithwsun arithwsun

怎样培养金融家_薛涌_新浪博客 - 1 views

  • 耶鲁大学为例,在过去25年里,历史一直是头号热门专业。历史专业的学生占本科生的13%到15%。
  • 哈佛大学大前四大热门专业,第一是社会科学,选该专业的人数占本科生的48%;第二是生物,为10%;第三是英语,8%;第四是心理学,7%。
  • 总的趋势显然和美国一般的大学正好相反:人文学科越来越热。所以有些人还担心,专业可能变成一个阶级问题:对大学教育比较理解的中高产阶层,送孩子到好的大学,接受比较抽象、宏观的通才教育;对大学教育还不太理解的劳动阶层,孩子则进比较差的大学,而且在本科就读商学院。最后前者事业发达,后者则卡在低层的岗位,使贫富分化代际遗传。
  • ...1 more annotation...
  • 本着这一原则,我对想进华尔街的孩子的具体设计是:最好在读本科时学数学专业,甚至可以在这个专业上读到博士,当然也可以在本科后半路转读经济学或者财经博士。但无论如何,读本科期间一定不能跳入工商管理、金融财会类的专业。那是典型的“下等专业”。
1 - 3 of 3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