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sociallearnlab/ Contents contributed and discussions participated by 小石 -

Contents contributed and discussions participated by 小石 -

小石 -

中国的味道(by 许知远) - 思维的乐趣BLOG - 0 views

  • 直截了当的去揭露真相,是一种反抗方式,它升腾起人们摧毁这种制度的强烈欲望。而重新去探讨生活的意义、展现生活的另一种可能,也是一种方式。既然专制体制带来的是恐惧、禁锢、麻木、单一、丑陋,让我们就努力让自己体验自由、敏感、欢乐、多元与美。
  • 倘若雷震、殷海光、李敖意味着黑暗之中一道亮光,是力量悬殊之中的个体的悲壮和勇气。那么到了一九七零年代末,分散的力量正在被汇集到一处,孤立的个人找到了组织,各种个人、团体主张与手段或许各不相同,他们是小说家、新闻记者、环保分子、政治活动家、艺术家,但他们却有着共同的敌人——政治专制。正是在这种对抗中,他们也展开出自身最光辉、最富创造性的时刻。
  • “不能因为三百年的失败,就抹杀掉三千年的历史”,
  • ...1 more annotation...
  • 我这一代人是在对中国文化的彻底怀疑中成长起来的。以至于习惯性的将现实的所有问题,都归咎于文化的基因,这其中也包括二十世纪可怕的专制和荒芜的精神世界。很多时候,我们的否定刻薄而无情,仿佛这才意味着彻底决裂,而决裂才意味着新生。但是,这种刻薄却经常导致一种意外的结果——我们似乎变得更匮乏了、更单调了,内心更慌乱了。
  •  
    直截了当的去揭露真相,是一种反抗方式,它升腾起人们摧毁这种制度的强烈欲望。而重新去探讨生活的意义、展现生活的另一种可能,也是一种方式。既然专制体制带来的是恐惧、禁锢、麻木、单一、丑陋,让我们就努力让自己体验自由、敏感、欢乐、多元与美。
小石 -

深圳打造"图书馆之城"_图林老姜_新浪博客 - 0 views

  • 让每一个人都能从图书馆借到书,让每一个人坐在家里都能借到图书馆的书,让每一个人都能借到全市每一个图书馆的书。早在2003年,深圳提出要打造"图书馆之城"时,就给深圳市民描绘了这样一幅美好蓝图。随着遍布全市六区的40台自助图书馆在今年"4·23"世界读书日全面启用,深圳人的这个"图书馆之梦"即将实现。
  • 程焕文尤其盛赞刚刚推行不久的"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这是继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之后的"第三代图书馆"--图书馆3.0"。
  • 公共图书馆研究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范并思回忆说,2005年底,他应深圳市图书情报学会的邀请,参观了深圳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成果。"来深圳前我曾听说:深圳新建的市图书馆是一座非常经典的建筑,它将成为中国图书馆的‘麦加',一个让图书馆人前来‘朝圣'的地方。这次我到深圳来,确实是来朝圣的。但我朝拜的不是某一座漂亮的图书馆建筑。我是以一名公共图书馆精神的信徒的身份,来对深圳‘图书馆之城'朝圣的。"
小石 -

浙江网络图书馆开通_图林老姜_新浪博客 - 0 views

  •  
    只要您有一台电脑,并且是在浙江省范围内上网,您就能搜索全省公共图书馆馆藏资源目录和1.7亿条中外文文献信息和260万种图书书目信息。如果您是浙江图书馆、杭州市图书馆的持证读者,通过点击"浙江网络图书馆",足不出户便能免费读书、看报、查资料、听故事、赏美图、观戏曲。
小石 -

让孩子独立地成长_亲亲乔木_新浪博客 - 0 views

  •  
    张老师,希望能容我发表一点不同的看法,呵 让孩子独立地成长,"独立"是相对于什么而独立?现实中我们很多时候都要学会,即使我们平时所说的"独立的思考",很多时候实际上也是在前人提供的一些分析框架上而展开的,类似于和前人进行的某种对话。甚至创新也是在某种对话的延续。那么"独立"呢,在现代教育的话语中,在什么地方它还能提供有效的分析力度? 我的感觉是,"独立"这个词很好听,很浪漫,但实际上缺乏有效的分析力度,在现代教育中,可能首先是怎么与各类人与事建立比较健康的关系和良好的对话关系的问题,这里面呈现的是一种基本的行为模式、结构和程序问题。而和早年间许多诗歌般诱人的词语,没有太大关系。甚至在探索和普及现代教育尝试中,这一类语言是有害的。 顺祝身体健康,合家欢乐!
小石 -

Modernize Corporate Training: The Enterprise Learning Framework | - 0 views

  • In the mid 1990s we entered what I call the “blended and informal learning” era.  Organizations realized that “e-learning” was not as all-powerful as we once imagined, and the concepts of blended learning began.   Many companies actually “reopened” and “reinvested” in their classroom programs again.  I wrote The Blended Learning Book in 2004 and it continues to be highly relevant today.   As organizations adopted more and more blended learning concepts and the internet became more widely available, we realized that the many of original concepts of e-learning (replacing instructor led training) were incorrect:  what we really needed to do was create a “new” learning experience on the web, one which included both formal (structured) programs as well as a wide variety of informal (unstructured) forms of content.  
  • Google, of course, forced this evolution upon us.  Employees and young workers, used to “googling” any problem they wanted to solve, no longer wanted to sit through long, formal online programs unless they were very entertaining.  Today, in fact, according to Basex research published in May of this year, 28% of all employee work is wasted by people multi-tasking between email, google, and various other forms of “informal learning.”  The same research also found that the average employee visits 45 websites every day!
  • ...6 more annotations...
  • This pattern of behavior (and availability of technology), of course, has been further enhanced by the availability of social networking, which led us to the fourth phase shown above.  Today’s employee has access to formal training, overwhelming amounts of other information, and actual human beings online.  Adding this all together, the corporate learning landscape has undergone a dramatic change.  Now, when someone needs to “learn” something, we must consider the various ways they can gain these skills or information:  they can go to a class, they can take an online course, they can look up support information on the web, they can read a book, or they can find someone who knows what to do and get help.  And we, as L&D professionals, must “formalize” this informal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make sure we align our investments toward talent management and the needs to build deep levels of skill.
  • This shift has created tremendous challenges for the corporate training department.  Our research shows that 68% of knowledge workers now feel that their biggest learning problem is an “overwhelming volume of information.”   This information exists in many formats, it is often out of date, and they are not sure how to find what they need.  In some sense the need for “formal” training is greater than ever (you can make sure you get the right information presented in the right way).  Yet in fact, now corporate training professionals must grapple with a whole new set of issues:  how do I create a complete “learning environment” (not a learning program) which supports this new world of formal and informal learning?
  • And the shift has impacted our profession as well.  Our research members now tell us that the biggest help they need is not in developing new content, but rather building the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culture and understanding the new skills and disciplines they need to be effective.
  • As you can see, the framework is multi-faceted.   If you would like to walk through it in detail, I encourage you to read our in-depth whitepaper.  Briefly, the framework has six main areas:   Learning Programs (the solution-oriented training solutions you deliver), Audiences and Problems (a clear segmentation of your audiences and their specific needs), Learning Approaches (the four ways in which learning solutions are developed and delivered), Learning Disciplines (the things you as an L&D professional must now know to stay current in this area), Tools & Technology (the vast array of technology you can rely on to build and deliver these solutions),  and Learning Culture (the underlying business processes, management processes, and talent management programs which support enterprise learning).
小石 -

桑新民:探索信息时代高校课程与教学的新模式 - 开源教育与教育技术 - 0 views

  • 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发展,大学最激烈的竞争和最稀缺的资源将是由优秀教授组成的多学科交叉的科研-教学团队,其成果和工作将以专业网站的形式向全世界同行展示、共享,并由此吸引全世界优秀人才跨时空参与和加盟!这必将成为大学在数字化生存新环境中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一项新的综合实力评价指标);同时势必导致高校课程-教学的数字化改造、一体化开发、网络化服务新体制、新机制的创生! 数字化的立体课程学习资源出版业将成为传统教材出版发行业与 IT产业共同抢占-最终与高校课程开发团队联手耕耘的广阔新天地!
  • 结合这几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跨时空、大信息量、交互性和个性化,应该是高校网络课程教学新模式的主要特色;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方便的获取方式是新模式的主要优势;个性化、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模式则是新模式探索中的难点;能否尽快培养出一批能够理解和适应网络文化,并能参与网络文化创造的优秀师生队伍,则是高校网络课程教学新模式探索成败的关键。
  • 近五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归纳起来,突出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① 各级教育决策管理部门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② 硬件、软件、资源建设超常规发展; ③ 新型学习与教学模式的探索如雨后春笋; ④ 新一代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迅速成长。
  • ...11 more annotations...
  • 如何使高校教师更快地适应这种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新环境?
  • 我们深感到,当前不仅迫切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更重要的是必须更新广大师生的学习观念与教学模式,培养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中高效学习和教学设计、管理、评价、服务的能力与方法,这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当前我国高校改革发展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基本建设!这显然需要才信息时代的要求出发,研究高校教师素养的结构,并据此设计教师培训课程体系。
  • 我们认为,能够较好胜任 高校网络课程建设的新一代大学教师 必须有教育理论基础、技术基础、艺术基础这三大基础支撑,而将这三大基础整合起来的,则是 网络课程 教学设计、开发、评价、管理的能力。
  • 我们可以用两个层次的结构图来展现。 图1 新一代大学教师素养第一层次 结构示意图 ?? ??接着我们再分别深入到其三大基础之中,进一步分析 新一代大学教师素养 第二层次的结构。 图2-1: 新一代大学教师的教育 基础理论 图2-2: 新一代大学教师的技术基础图2-3: 新一代大学教师的艺术基础图2:新一代大学教师素养 第二层次 结构示意图   新一代大学教师 的教育基础理论主要包括: 网络 学习理论、 网络 课程与教学理论、 网络 教育传播理论,这三大理论都面临深刻的历史变革(如教育传播理论正在从电视时代的单向传播发展到互联网时代的交互式传播新模式),将这三大理论整合起来的是 系统理论与方法论,尤其是当代迅速发展的非线性科学 (分形、混沌、超循环理论等) 及其方法论 ;   新一代大学教师的技术基础包括: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其中不仅包括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库技术,还包括图书情报信息专业的数据管理和检索技术,而且必须从教育资源建设的角度将这两方面整合起来)、通讯技术(包括天网、地网和人机通讯技术),将这三大技术基础整合起来的是 教育人工智能技术 (各种复杂技术要想在教育中广泛采用,必须人性化、“傻瓜化”,也就是智能化。因此,教育人工智能技术必将成为广泛吸收多学科专家联合攻关的重大前沿课题);    教学不仅是科学,而且是艺术, 口才与文才是传统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艺术基础 ,信息时代 大学教师 的艺术基础 则需要从原来的 语言文字艺术 扩展为 数字视觉艺术、数字听觉艺术,这是多媒体在教学和社会中广泛采用后,对教师的新要求,将这三大艺术基础整合起来,尚未引起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足够重视,而且缺乏一个相应的概念,我在三年前提出一个新概念:数字文化艺术,数字文化艺术应该成为 新一代教师 所必须具备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表现能力。    以上这些应该成为当前和今后我国高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之内在结构,成为数字化生存环境中新一代教师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网络课程建设的水平,提高我国高校在21世纪世界舞台上的核心竞争力。
    • 小石 -
       
      我们可以说新一代大学教师需要有教育理论基础、技术基础、艺术基础,可以这样来"认识问题"。但我们不能说我们给出的"解决方案"就是让所有大学教师都来上这三门课。 结合"教育大发现"社区的一些实践和思考,我觉得从操作上,我们是否可以从以下角度来思考: 首先,我们可以从比较网络学习中读、写、算等基本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入手,挖掘并赋予这种变化对个人学习和现代教育发展的价值,并进一步倡导这种学习方式。(建立理解) 其次,在倡导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中,可以从和大家一快来体验、实践这些web2.0与社会会学习技术入手;并和专业学习与学科发展内在要求的自生长学习社区建设结合起来,一起来推进。(实践上的切入) 最终,各种学科学习社区与社会各种行业学习社区将为整个社会的学习提供基础性的支撑,进一步推动网络学习的国际化、一体化,而企业、个人以及各种学习团体也将在新的知识海洋中更自由地遨游。(对实践的展望)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和师生从一块来分享、体验信息时代新的学习现象入手,分析这些现象中的合理性诉求或者说教育价值,并进一步把这些变化上升到学习方式的变革上来,以便于形成广泛的共鸣和行动。 而实践的切入点尽可能直接地从已经逐渐为大家熟知的Web2.0技术和应用入手,并加上适当的引导,比如强调学科自生长学习社区的建设等,使实践既"随时随地化",又尽可能朝更有利于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方向发展。 强调学科自生长学习社区建设还有个好处,因为学科学习或者专业学习内在的就是跨校的,或者说在任何学校制度中它都具有一定的超越性的成分,是对现有学校制度的合理性进行衡量的一个基本尺度
  • 优秀的大学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养?我在十五年前做过一个调查,研究了名牌大学优秀的学生的共同特点,并进一步调查,用人单位希望录用什么样的大学生?最后我概括了五条:   第一、自学能力强,特别是创造学习能力强。我认为这是优秀大学生的首要标准;   第二、知识面广,兴趣广泛又能专注某个领域;   第三、表达与交往能力强(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计算机和外语、艺术表现力);   第四、应变能力和承受能力强(能够承受成就与挫折双重考验)。   第五、对自己要有正确的估价,并善于理解和尊重他人。
  • 但是毕竟时代在发展,这十几年是急剧变化的年代,对优秀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是什么?是信息素养。近6年来,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我从三个层次,五个方面归纳的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 第一层次:驾驭信息的能力   ① 高效获取信息和批判性地评价、选择信息的能力;   ② 有序化地归纳、存储和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   ③ 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 这也就是新的写作能力 ; 第二层次   ④ 将以上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 包括跨时空,跨文化的学习交流能力 ; 第三层次   ⑤ 培养和提高信息文化新环境中公民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这点最重要也最困难。我们在创建一个新时空,它完全不同于我们原来时空的规律。我们怎样使这样的一个时空变的更加健康,更加充满文化的魅力和活力,这个是非常艰巨的任务。   总之新一代大学生必须成为具有较高素养的终身学习者。
  • 自1998年开始,我们在华南师大开设了《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后来又推广到南京大学等多所院校,并将课程名称改为《学习科学与技术》[3]。我们努力使这门课程成为推动信息时代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舞台和实验研究基地,成为让高校师生了解和体验信息文化环境下新型学习模式的窗口。
  • 开始我们主要讲授和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理论与学习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觉得学习理论过于抽象,学习方法又过于琐碎,二者都不容易掌握。经长期实践探索,我们逐渐认识到,这里的问题恰恰在于缺乏学习理论与方法之间的中间环节——学习技术。
  • 通过借鉴当代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所创立的学习型组织的5项修炼技术,并经过在大学生课堂中多年的反复实践探索,我们逐步总结出适合我国当代大学生运用的五大学习技术。具体包括“学习目标导向技术”、“自主学习技术”、“团队学习技术”、“激发与强化学习动力技术”、“学习评价与反馈调节技术”,而统领并贯穿在这五项学习技术中的思维方式或方法论则是“系统思考”。
  • 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深入探究学习科学与技术,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不仅是多学科交叉的前沿探索(至少需要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三者内在融为一体),而且面临当代信息技术的挑战,尤其要冲破现行教育观念和体制等重重障碍,其中的艰难和酸甜苦辣,没有真正置身其中,恐怕是难以理解和体会的 。经过6年的实践探索,本课程先后获得国家级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第网络课程的评审、验收,并被评为我国高校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
  • 最后,我想概括我的教育理念,向同行和各位教师请教。我高中毕业后在艰苦的环境里劳动了 9年,28岁才有机会读大学本科,32岁毕业后在大学教了23年书,先后教过哲学专业、教育学专业和教育技术学专业,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探索和教育理论研究中,逐步形成了我自己的教育理念,特别是我的教育价值观。教师都追求最好的教学,那什么是最好的学习?什么是最好的教学?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我用三句话来表达:   最好的学习是个性化的学习;   最好的教学是对话式的教学,古今中外的大教育家们都倡导对话式的教学,这不仅可以“因材施教”,而且可以“因势利导”;   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获得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这学习的本质,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小石 -

县优秀课例展示活动小结 | 课堂展示 | - 好看簿图片博客:用照片记录生活 - 0 views

  • 这次的研讨主题为:教师评价的有效性。
  • 后记:虽然确定了这个主题,可是在整个备课过程中关注的点却没有放在这个上面,反而更加的关注对教科书的理解,分别是单元的理解和教学重点的确定。当重心偏离后,花费在评价语设计上的时间就变得很少,导致星期一开课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评价语还是如此的贫乏。
  • 这次开课的课题是第14课《让幻灯片变得更美》
  • ...3 more annotations...
  • 跟莹莹、青叶再一次进行了讨论,侧重点放在了面对学生作品,我要如何评价,面对生生互评时,老师又要如何评价学生的点评。
  • 星期一开课的课堂中,自己的评价语还是不够理想,因为我把太多的时间放在了“单元”构思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的确定上了。当无法有更多的时间来设计每个环节可能会遇到的各种情况来进行充分预设时,我知道以我的水平我不会非常灵活机智的做到恰到好处的评价。
  • “信息技术课堂评价语的积累”
小石 -

可爱的小鸡 | 电脑绘画 作品展示会 chq48x 小荷才露尖尖角 | - 好看簿图片博客:用照片记录生活 - 0 views

  •  
    首次在社区中介绍Scratch软件。
小石 -

安装 GAppProxy 代理简明教程 | 小众软件 > Google - 0 views

  • GAppProxy 是基于 Google app engine,为教育网用户提供一个免费的国际代理。由于借助了 Google 强大的服务器,所有也适用于公网的代理。
« First ‹ Previous 481 - 500 of 707 Next › Last »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