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sociallearnlab/ Group items tagged 孙小小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小石 -

孙彤宇复出投资教育软件 "三个父亲"淘宝儿童世界 - 0 views

  • “这是一个陪孩子玩出来的创意。”伴随着孙彤宇的创业理想,首先落地的是一个叫做盒子世界的儿童虚拟社区。
  • 登陆盒子世界,会看到这样的描述:“人生就像一个永远装不满的盒子”,在针对6-14岁孩子的“盒子世界”里——每个孩子都化身为一只蹦蹦跳跳的小盒子。每个盒子都代表着一个孩子的成长、智慧和收获。在这里,小盒子们需要完成小任务、做趣味测试,还可以去“梦乡”造梦……当然这个网络社区在晚上12点后是关闭的,直到清晨6点才会开启。
  • “你说你是做游戏的,父母就紧张了;你说你是做教育的,孩子就紧张了。”孙彤宇知道,所谓的“儿童网络虚拟社区”其实是游走在游戏和教育之中,所以他并不愿把“盒子世界”简单称为“网络游戏”。
  • ...9 more annotations...
  • 孙彤宇设计的“盒子模式”中:在线网络社区仅仅是个互动平台,他面向的是近4000万互联网儿童,更会借助动漫电影来面向3亿儿童及家庭,建立一个现代的儿童品牌,并通过品牌管理的方式实现商业收益。即不管是盒子动漫还是盒子社区,最终成就的将是盒子“卜卡”这个儿童品牌。
  • “某种意义上,盒子的梦想是想打造一个中国版的迪士尼。”孙彤宇称。
  • 实际上,同样做着“盒子梦”的不只是孙彤宇,盒子“卜卡”品牌的生父有三位。另两位是博采广告创意总监李炼和前农夫山泉广告总监邹咏凯。这三人同时也是各自行业经验丰富的品牌管理专家。
  • 对于坚持做儿童社区的想法,李炼的说法是:一个儿童品牌影响至少两代人,而且中国没有自己的现代儿童品牌。我们想培养一批未来的消费者——儿童。
  • 李炼有个女儿,每当他看到女儿在互联网上游玩的时候,总是很担心网络的无边界会给孩子带来一些坏影响。他想能否有一个类似于腾讯QQ的儿童版呢?但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看过迪士尼的企鹅俱乐部后,李炼一下豁然开朗。“社区”就是一个可以实现角色带入的领域,虚拟社区是提供这种服务的最佳场所。
  • 2007年8月迪士尼宣布以3.5亿美元现金,买下在孩子中人气极高的社区网站“企鹅俱乐部”。
  • “现实世界中,要孩子做完1000道算术题是痛苦的事情。但是在‘盒子世界’的游戏中,当‘风沙怪’降临的时候,孩子们的任务就是快速组成团队,分工做完1000道题。这时孩子们会很震撼,我们竟然打了风沙怪1000下,人多力量大。”孙彤宇说。
  • 孙彤宇用“风沙怪”来描述了他的“盒子”理念:人们多会高估困难或者低估自己乃至自己所在的群体。我们希望通过游戏,来让孩子们体验胜利是“出人意料的快”。比如当参与打“风沙怪”的人多到70多人的时候,孩子们往往没做到多少题目,这时就会有很多孩子做题做到“不过瘾”。
  • 李炼认为,社区和广告最大的区别在于,广告投放出去以后大家的反应是很间接的,回馈信息也是缓慢的,一个广告到底哪一个细节感动了别人你可能永远都不知道。而现在我们做这个社区,做的东西小孩喜欢不喜欢,接受不接受立即就有反应。
  •  
    1、"互联网能为孩子们做什么?"6月8日,已经一年多没有公开亮相的前淘宝总裁孙彤宇,见到记者的第一句话仍旧离不开孩子,"没办法啊,做父亲现在是我的主业。" 2、李炼有个女儿,每当他看到女儿在互联网上游玩的时候,总是很担心网络的无边界会给孩子带来一些坏影响。他想能否有一个类似于腾讯QQ的儿童版呢?但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看过迪士尼的企鹅俱乐部后,李炼一下豁然开朗。"社区 "就是一个可以实现角色带入的领域,虚拟社区是提供这种服务的最佳场所。 3、"现实世界中,要孩子做完1000道算术题是痛苦的事情。但是在'盒子世界'的游戏中,当'风沙怪'降临的时候,孩子们的任务就是快速组成团队,分工做完1000道题。这时孩子们会很震撼,我们竟然打了风沙怪1000下,人多力量大。"孙彤宇说。
小石 -

恻隐之心的经济学--医改系列评论之三十七 : 周其仁 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 0 views

  • 首先可以观察到,凡有人群的地方,不管哪一种文化传统,对身受疾病痛苦的人,差不多总有人伸以援手,提供帮助。中医的故事我们讲过的, “义诊”传统从来源远流长。《剑桥医学史》似乎说,此项美德并不为炎黄子孙所独有。电影和实际经历很一致的画面是:旅途中医护人员见到急性病人挺身而出,却没有谁为此讲价钱收费的。还有那从古到今规模越来越大的慈善事业,医疗救助一直是长兴不衰的节目。是的,人道主义的行为,常常与疾病和痛苦相关联。
  • “利他主义”
  • 利他主义追求之 “利”,无非就是帮助他人带给自己的愉悦而已。同样,看到别人的痛苦自己也痛苦,慷慨解囊提供帮助,固然帮了别人,但也减少了自己心里的难受。这究竟是 “利他”还是 “利己”,或者是利他又利己,怎样才区分得清楚呢?
  • ...5 more annotations...
  • 生活经验教我相信,人世间确有“利他主义”这回事。母爱总是可靠的证明吧。我有个小弟,患有哮喘,发作的时候,整夜不能平躺。妈妈白天上班,晚上整晚抱他睡觉,有时候一连五天——应该没有任何愉悦的。是 “养儿防老”吗?我的弟弟21岁就过世了。自己下乡北大荒时,有一次在山里高烧几天,师傅老张头走几十里地下山帮我去拿药——可以说那是基于 “互惠”的计算,不过倘若我这个后生一病不起,他又到哪里获得回馈?留学时得到像盖尔·约翰逊教授那样的好人的帮忙,我到今天也不相信,他会想从我这样一个来自中国、40岁才开始学英文的 “学生”身上,得到任何 “回报”。
  • 我自己是后来读到科斯说他并不相信人都是理性的那段话后,才认定根本就不需要那类假设。经济学的出发点是资源相对于人的欲望的稀缺性,至于那欲望究竟是为了利己、为了利人,还是又利己又利他(甚至既不利己也不利他),请心理学告诉我们吧。对我来说,“稀缺”足矣,因为在稀缺的前提下,人们的行为有规律可寻。
  • 这就是说,识别真正需要救济的人,把善心用到该用之处,是恻隐之心发挥作用的一项重要代价。
  • 我相信这也是慈善组织、城市济贫传统以及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由来。因为专业化分工可以降低识别救助对象的成本,同时也提高行善的效率。可以有把握地推断,谁要有本事把赈灾物资送到真正需要的灾民之手,救灾捐赠物资的数量就一定增加。反过来,慈善组织的丑闻,向来是压制行善倾向最无情的杀手。
  • 有趣的发现是,传统乡土小社会与工业革命以来的大社会,发挥恻隐之心的条件截然不同。小社会行善的能力小,但人们生于斯、长于斯,互相知根知底,歪曲利用他人善心的余地也小。现代大社会由费孝通先生所谓的 “陌生人”组成,行善资源总量大,但识别、执行的成本也高。
1 - 3 of 3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