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Groups/ Oliver Ding's Scrapbook
Oliver Ding

豆瓣首页的话题垄断与作者垄断 - 理念油汤 - 博客大巴 - 0 views

  • 在豆瓣得到展示的产品和用户形成的是20%,剩下80%的长尾依旧得不到更好的挖掘。
    • Oliver Ding
       
      首页是唯一挖掘长尾的地方吗?首页是唯一的信息呈现的地方吗?显然,首页依赖症还是1.0的用户行为:)
  • “作者垄断”的马太效应,话题永远只是一时的,但作者却是一世的。朋友越多,评论越容易被推荐,越容易上首页,越容易被更多的人认识,越容易写出更大众的评论……如此这般的不断被加强。于是它的问题就出来了,当“作者垄断”达到一个非常强的强度的时候,意味着其他的作者的评论上首页的机会就越小了。其实这就是一个悖论。
    • Oliver Ding
       
      Digg的两难也会在豆瓣出现吗?只要把首页改成个性化的友邻推荐,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吗?
  • 明明是不符合首页“精神”的此类“评论”,为什么总是会被广大用户推上来?是用户不明白首页的“精神”?这个很有可能,因为豆瓣除了在推出“日记”功能的时候侧面提了一下首页不该出现啥之外,从来就没说过首页到底该是什么“精神”,这个确实也不好说明白。
  • ...1 more annotation...
    • Oliver Ding
       
      首页依赖症。。。。
Oliver Ding

你喜欢什么样的SNS? | N3 - 0 views

shared by Oliver Ding on 13 May 08 - Cached
  • 游戏化的sns能这么快传播开来,颠覆过去的认为的中国人不像美国用户那样爱搞party的说法,facebook的成功是有人性基本需求支撑的。 做SNS还是三步走是没错,开始是靠基本需求的满足迅速聚集人气,然后是鼓励互动和制造内容,使网络逐渐趋于真实,实现帮助用户筛选信息,管理关系,最后更厉害的企业级服务都可能在上面展开。SNS的前景还是很看好的。 发言: 成 远 | May 10, 2008, 2:04 am
    • Oliver Ding
       
      使网络逐渐趋于真实?。。。。
  • 杜晨 周末午夜,名人们都上来了。。。诡异啊!!!2008-05-10 00:46 杜晨 与 胡锦涛 毛润之 马化腾 刘德华 赵薇 蒋中正 本拉登 成为好友2008-05-10 00:39
  • 我邀请了成远来开心网,这样他就为我赚了500元利润。 成远一上线,我就把他买成了我的奴隶。这样别人买他或者他自己赎回自己,我都又赚了650-500块钱的利润 也就是说成远已经给我创造了650元的纯利润了
  • ...7 more annotations...
  • 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乐趣 发言: Hsia | May 10, 2008, 1:45 am
    • Oliver Ding
       
      的确有趣。
  • 这种游戏化的SNS实际上本质就是webgame 发言: 穆图 | May 10, 2008, 1:28 am
  • 最为重要的是游戏化,中国的若干的SNS都没有游戏的功能,同时,恶搞也是吸引我的原因,本来平常生活就够无趣的了,出一些游戏化的易上手的简单的恶搞的积聚了周围朋友同事的网站,难道没有吸引力吗?
    • Oliver Ding
       
      是用户放弃了运用真实性网络去帮助个人发展的机会,还是网站开发运营者将人性的弱点无限放大从而牟取暴利?
  • 为了解释“人性与功能”,我必须要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就是网络游戏。我认为目前最成功的SNS不是Facebook,而是征途,或者是未来某款更能深刻还原人性的网络游戏。在网络游戏里,无论是交友还是打怪,一切都栩栩如生,在游戏中的对抗激烈程度、交流的密集程度和相应的蝴蝶效应都应该远高于Facebook的数量级,我们可以看到,一旦还原了人性中的一些基本情感,在那个虚拟的世界中,无论是商业、生产、友情还是爱情都突然有了立体的感觉,而征途就是还原了人性中的一部分东西。如果未来的SNS注定是一个Matrix,那现在的网络游戏公司开始做IM、做内容算不算是后发优势?在未来,更像Matrix的,究竟是Facebook还是盛大呢?
  • 我想他错了,因为人性太丰富,不同的人会喜欢在不同的社区里谈论问题,那怕问题是重复的,他还可能会喜欢出卖朋友甚至是背信弃义,我猜有这个功能的SNS,也一定会很火。
  • 衡量一个成功的SNS的标准是在于其能够多么逼近的还原真实社会,越还原得真实,也就越打通了现实与虚拟的大门。不过,这种还原绝不仅仅是功能上的,而是人性上的。功能上的还原无论再逼近,也会有物理上的差异,但人性上的还原如果一旦抓住关键,那就让现实和虚拟在心理上保持了一致。
  • 在中国,啥都是娱乐化游戏化,所以开心比任一个SNS的用户增长都要快都要多,这再次证明了我们原来说的,刺激人交往的动机无外乎是利益与娱乐!而真名假名都是其次的了。
Oliver Ding

开心网,有一个交友社区 - 咨询 - 创业圈内 - 0 views

  • facebook很多是基于线下关系发展而来,而国内的sns却是线上关系占据了相当的比例,之前机械模仿的大部分国内SNS都显得太严肃、太专业、太学院化,缺少一些实用、生动、娱乐和创意,也未考虑到国内网友的特性,而开心网的组件却让SNS显得更加动人。其实我还希望将朋友买卖等组件延伸为一些更强的真人“网页游戏”,相信这样粘性更强,盈利上也更有前景
Oliver Ding

开心网N个让我开心的地方 - CodePub RSS - 0 views

shared by Oliver Ding on 13 May 08 - Cached
  • 像开发了2年,运营了1年以上的成熟网站。功能很多很强大,细节处理得好很完善,基本上是想人之所想,把用户在其他SNS提的一些需求都给满足了,产品的功能、界面、操作没有任何低级错误。 如果给开心网做个一句话定位:我觉得这是个以真人网游为特色的SNS。
Oliver Ding

七言博客 » Blog Archive » 开心网vs海内 我比较喜欢的国内SNS分析 - 0 views

  • 其实我是比较倾向于喜欢自由一些的互联网应用模式,比如鲜果的热文,很好很强大,只是目前来说时效性和互动性还很差,这点需要加强,同时最近鲜果的改动使得它加强了自身内容的建设,把RSS的内容整合到了自己的站内,最不方便的才做就是无法直接在热文页面看到RSS内容的地址和作者的主页,这样很不好,至少我在看文章的时候常常喜欢把鼠标停到链接上,看看url是什么,也许是我自己的个人习惯吧。
  • 从校内到海内,几乎是全盘的移植facebook的当年模式,与国内结合衍生的东西太少太有限,而开心网就不同,十分符合中国网民需要的一些功能非常实用。 照片 日记 记录 动他一下 礼物 音乐 网盘 姓名缘分
Oliver Ding

以FUN为主的开心网 - 0 views

  • 在网上,我觉得FUN是最高准则。网络本来就是个超级游戏,人和人认识了解,都需要通过游戏本身。而在游戏之中,必须要有FUN。很多SNS打着拓展人际关系的口号,我觉得是本末倒置。我就算在SNS里把马云、陈天桥、陈彤、丁磊、张朝阳都加为好友了,又能怎样?他们会因为我是好友,而给我1000万,在短信里对我说:小和,虽然我不认识你,但是我超欣赏你,见了你就想给你钱,来吧,我还差个副手?认识人,就可以成事,这是扯淡。是因为大家先玩,玩的过程中发现彼此,然后才有事做。否则,跑官的那些人大可以直接抱着人民币砸人,何必从卡拉OK、桑拿、普洱茶开始? 有Fun很重要,QQ头像无非是个卡通人,但是就是有人愿意掏真金白银给小人穿衣服,而且还不止一套。当一个游戏很好玩的时候,人们是愿意花钱的。因为好玩就会当真,当真的事情就会掏钱。开心网已经设立了礼物专柜,而且在开发一些有趣的功能。如果真能坚持下去,我觉得这里面有金矿可以挖。就像MSN的振动屏幕功能,叫我一个月花10块钱,我还真愿意。
Oliver Ding

分享网络2.0 - Show web2.0 enchantment ! » 开心网:具有成为开放平台潜质的SNS社区 - 0 views

  • 我是从王兴的校内、海内,麦田的蚂蚁,谢文的一起一路注册过来的,现在又多了一个娱乐社交新秀开心网。貌似我真的是SNS狂热的追随者,其实不然,除了豆瓣的小组,真正能够黏住我的几乎没有一个。我经常告知自己在每一个社交网站中的体验热情尽可能的维持在三天以内,而在这在三天时间里,我所付出的成本不过是了解一下站点功能的设置,网站的运营模式以及SNS背后的用户价值等,如果发现了一两处亮点我会写一篇日志同大伙一起分享;仅此而已。
    • Oliver Ding
       
      一万只小白鼠之一,呵呵。
Oliver Ding

开心网:颇具娱乐精神的MUD版中式Second Life - 戎一人 - 网易博客 - 0 views

  • 开心网深得吾心之处有三点: 1.颇具娱乐恶搞精神,契合中国互联网基因。  它搭载了一些恶搞“朋友”关系的小游戏组件,比如“买卖朋友”、“测试朋友关系”、“婚外情指数测试”、“前世测试”、“动他一下”……,这一个个小花巧,让实名制SNS也变得生动有趣,也更接近真实的世界——现实中,我们不正是经常打情骂俏、调侃朋友的么? 模拟真实世界,“实名制”只是一个开头,让人们可以在网上能做现实中可做的事,最大限度地拟合其各种行为模式与动作体态,则是更高明的模拟。比起若邻网之类“目的性”很明显的、一本正经做绅士淑女的准实名制“商务社交”网站,开心网让我们在虚拟社区里也活得更加生动、轻松、真实和有性格。 我身在网络游戏为主业的互联网公司,对虚拟社区和游戏都有关注,深知“游戏化社区”和“社区化游戏”这两个词的分量。开心网仅仅加了几个简单得要命的小游戏,便具备了与中国互联网基因高度契合的娱乐恶搞精神。先天条件好,使他能够有生命力。
    • Oliver Ding
       
      后两点都是和其他类facebook一样的,第一点则恰好说明了一点:真实社交结构的平台(facebook)在中国,看来只有跑一些虚拟游戏恶搞类的应用,才可能受欢迎。如果开心网成功,真得是中国互联网的悲哀,也是中国民众的悲哀。在补充网我和补偿网我之间,人们沉溺于后者,而不愿选择前者。
Oliver Ding

Facebook寻求中文翻译帮助 - 0 views

  • 披露:我是Facebook竞争对手Friendster顾问之一,奥美互动北京办公室也从今年开始在做一些Friendster的行销工作。这并不意味着我会在Facebook上胡作非为,事实上,我很喜欢这个社交网站,并不会阻止它进入中国。但是我现在的身份,确实不能在帮助Facebook去翻译它的网站。
    • Oliver Ding
       
      很好的案例,清晰地说明与贴子有关的自己的身份,blogger不仅要区分开自己和公司,而且也要在涉及到相关利益体的贴子的时候,做出适当的披露。 这是blogger建立个人人格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 在西方世界这是很普遍的规则,很遗憾,在中国blogger圈里,我们却很经常看到这样的反例。
  • 很精彩的最后一段信息披露,这让我想起在中国blog圈中经常见到的反例。 人们在blogging的时候,不仅需要将个人和企业分开,也需要在写作涉及相关利益体的贴子时,做出自己的身份声明。 这是blogger建立个人人格的一个关键原则。很遗憾中国的blogger在这方面还要向西方blogger学习更多。
Oliver Ding

新"蜜蜂的寓言" -搜狐财经 - 0 views

  • “企业公民”(Corporate Citizenship)和“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在中国商业世界正成为时尚话题。

    正如我们屡屡见到的,一种严肃的话题被通俗化,不是其幸运反而可能是其被庸俗化的开端。无论其本身的内涵如何丰富,一个话题一旦成为人们在不明所以中竞相谈论的话题,或者将与之无关的东西附会其上,那么它不仅不会变成一种普遍的共识,而且可能在被过度谈论中迅速变得空洞无趣,直至成为一个人所共知的笑柄。

      但真正的危险还不在这里。“企业公民”和“企业社会责任”不是(至少不仅仅是)企业有余钱余物时向公众示好买好的捐款捐物,不是以“转移支付”方式巧妙变相的“事件营销”,更不是问心有愧的企业和商人为洗白自己或包装自己而进行的“非常投资”。正如老子所言:“天下皆知善之为善者,斯恶也。”当“企业公民”和“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被作为一种善行来提倡时,诸多的恶行或与善恶无关的行为很可能“假汝之名而行”。这就是企业公民面临的真正的危险——成为“伪善”的代名词,最终让人们避而远之。

      作为一种商业伦理,企业公民要想成为商业世界普遍的共识,它一定不能作为一种外在的规范来提倡。道德说教只能导致对伪善和对道德的抵触。只有当企业家意识到企业公民行为与企业家自身的需求和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有一种内在的、隐秘的关联时,企业公民才可能成为企业家们内在的共识。

  • 蒙古草原上无数的敖包是如何建起来的呢?我们容易以为是某个权势巨大的统治者下令建起来的。在如此地广人稀的土地上,把一个个行踪不定的游牧部落组织起来进行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是不可能的。事实上,所有的敖包都是千百年来,人们自发建成的。在蒙古民族中有一种民间信仰:如果你看到了石头(在草原上石头是很稀少的),就是看到了你的“福气”,如果你拿着石头绕着别的石头走一圈,然后把它与别的石头放在一起,你就是在为自己增添福气。人人都愿意自己的福气尽可能地多,所以当一个人看到一块石头时就会捡起来,等看到别的石头时就把它放在那儿。这种信仰代代相传,草原上的石头堆(即敖包)就越来越多,每个敖包也越垒越高。就在一代又一代人为各自“谋福利”的过程中,一个服务于所有人(包括后代子孙)的导航系统就在广亵的蒙古草原上建成了。
  • 在《国富论》中他这样写道:“每个个体既不打算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提升多少公共利益。他只在乎他自己的保障,自己的收益。个体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引导,最终达到的结果并非他自己的意图。个体通过追求自身的利益来促进社会收益,往往比他真正打算促进社会收益时更有效率。” “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
  • ...9 more annotations...
  • 亚当·斯密认为是后者。人类在道德问题上的传统焦虑被宣布为庸人自扰,人尽可以放心大胆地追求自己的利益,根本不用担心“自利”会有损公共利益,相反,只有当个体专注于自己的利益的追求,在追求自利上精益求精(即“分工”),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时,一只看不见的手就会神奇地将个人的追求转化为社会的利益。“总体收益的结果,有别于创造收益的个体意向”。
  • 1720年,曼德维尔出版了一本书,书名叫做《蜜蜂的寓言,或私人的恶行,公共的利益》。他把人类社会比喻为一个蜂巢:“这些昆虫生活于斯,宛如人类,微缩地表演人类的一切行为。”在“这个蜜蜂的国度”里,每只蜜蜂都在近乎疯狂地追求自己的利益,虚荣、伪善、欺诈、享乐、嫉妒、好色等恶德在每只蜜蜂身上表露无遗。令人惊异的是,当每只蜜蜂在疯狂追逐自己的利益时,整个蜂巢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后来,邪恶的蜜蜂突然觉悟了,向天神要求让他们变得善良、正直、诚实起来。“主神终于愤怒地发出誓言:使那个抱怨的蜂巢全无欺诈。神实现了誓言……”接着,在整个蜜蜂的王国中,一磅贬值为一文,昔日繁忙的酒店渺无人迹,不再有人订货,全国一片萧条景象。   这就是说,私欲的“恶之花”结出的是公共利益的善果。这就是著名的“曼德维尔悖论”。从道德的角度看,以自利驱动的行为是应该受到谴责的,但如果想以“公共精神”的道德情怀来建立一种充满美德的繁荣社会,那只是一种“浪漫的奇想”,因为私欲和私欲支配的个人恶行恰恰是社会繁荣的能源,离开了这个能源,公共利益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公益心和道德感这样的善之花,都将结出贫困和伪善的恶之果。   曼德维尔的“蜜蜂的寓言”是现代自由主义经济学和经济伦理的基本隐喻。其理论主旨是弘扬私欲,相信市场对私人恶行具有神奇的转化和净化力量,认定出于道德情怀的行为不仅不可行而且可能危及公共利益。
  • “公地的悲剧”包含的真实问题是:个体如何在利用产权不可能明晰的资源时避免资源的衰竭,从而导致公共利益的丧失?在人生活的世界上,有许多资源,而且是对人的生存最重要的资源(如阳光、空气等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社会治安、社会道德氛围、文化资源)往往是难以确定产权的。在利用这些看似免费的资源时,我们如何才能避免“公地的悲剧”?
  • 林地不仅生产木材,它从事的“生产”包括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清新的空气、保持水土、为各种动植物提供生存环境等等,这些都是公共利益的一部分。当你因为木材价格暴涨而把整个林地砍伐尽净,获得了巨量的个人财富时,公共利益却受到损害。你不能说你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促进了公共利益。
  • 公共利益的总量并非私人在交易活动中获得利益的总和。我们得到的许许多多“好处”(比如呼吸清新的空气、感受到的良好的社会氛围)都不是从交易活动中来的,个体拥有产权的东西所带来的好处往往超出(有时是大大超出)我们从交易活动中得到的个人收益。
  • 一、人们在寻求自己私欲的时候,既有可能是个体间的相互利用、交易、竞争甚至相互欺诈、掠夺,也有可能是没有节制地利用无人所有的资源,人们出于私利为他人生产时,既包含自己承担的成本,也包含看似免费的社会成本。
  • 简言之,“公民”是一个既独立又不独立的概念,指的是一个有所属的个体而不是原子式的个体。所谓“企业公民”,就是自觉地把自己归属于社区共同体、社会共同体和人类共同体的企业,在核算成本时,将社会成本、环境成本考虑在内,在计算收益时将企业收益、社会收益和环境收益同时计算在内,在做投资决策时将市场、社会和环境的投资回报率计算在内。拥有“企业公民”身份和资格的企业,就是在“公地”上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同时守望、养护“公地”,力图避免“公地的悲剧”发生的企业。   英国学者约翰·埃尔金顿把这种企业描述为同时追求“三重盈余”——经济盈余、社会盈余和环境盈余的企业。企业公民意识的有无,首先表现在对企业的所有权的认知。没有企业公民意识的企业,认为企业的股东仅是为企业提供资金者,企业经营的目的,就是为股东的投资带来回报并且使回报最大化。但追求三重盈余的企业认为企业的股东至少有三个:自然环境、社会和投资人。企业经营者的真实身份是受托于这三个股东的“公民CEO”,他的经营行为是确保三个“出资人”同时受益,而不是为了一个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牺牲其他两个股东的利益。
  • 一、蜜蜂型企业:影响力高且对环境的回报率高。蜜蜂为了酿蜜,就必须从各种植物中采集花蜜——这可以看作是对环境资源的索取。而它在采蜜的同时,它翅膀上粘附的花粉就会给花授粉。如果没有蜜蜂来采蜜,花也就成了不结果实之花。(经济学家张五常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写出了一篇著名的经济学论文《蜜蜂的寓言》,涉及到了到底是果农该付给养蜂人钱还是该向养蜂人收钱的问题。)曼德维尔只注意到蜜蜂间的生存竞争,没有看到蜜蜂与环境之间的这种索取回报的关系——在从环境中索取资源的同时回报环境,使自己的“盈利”空间获得了可持续性和成长性。蜜蜂的这种获利模式是一种远比曼德维尔的寓言深刻的隐喻。   二、蝴蝶型企业:对环境有回报但自身的成长性和影响力小的企业;   三、毛毛虫企业:对环境有损害但自身的成长性和影响力小的企业;   四、蝗虫型企业:破坏环境且由于其成长性和影响力大而对社会和环境有巨大破坏性的企业。(见图一:企业的四种类型)
  • 企业的利益相关方,除了三重盈余对应的三个“股东”外,还有客户、员工和合作伙伴(包括供应商)。它寻求所有这六个利益相关方(“持股人”)的平衡。企业是股东的,也是员工的,是社会的也是自然环境的……公民行为体现为六个“善待”:一、善待股东;二、善待员工;三、善待客户;四、善待环境和资源;五、善待合作伙伴(供应商);六、善待整个社会。企业公民行为就呈现为一个六边形,这正好是一个蜂巢的形状。(见图二:企业公民行为的六个利益相关方)
Oliver Ding

Q币王国 - 0 views

  • 我认为像这样的手法很普遍,虽然不能称之为违法或者完全不道德,但他们的做法也不是很好。
    • Oliver Ding
       
      商业的底线在那里?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只要消费者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就可以任意榨取消费者的价值?甚至通过系统调整设置促成虚无的需求?
Oliver Ding

InfoQ: 技能云:两人两周的Web 2.0网站 - 0 views

  • InfoQ中文站:技能云的创意是从何而来? IceskYsl:项目的创意随着时间逐步演化,起初只是为程序员及其相关的人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为国内的程序员赢得更多的他曾被无形剥夺的东西;进而发展为项目展示、交流、经验分享及其人脉的一个平台。 熊节:这个东西的想法很简单:我要有一个widget挂在我的blog上,告诉别人我有些什么技能,譬如说我Ruby很不错、Java很不错、JavaScript也有经验,等等。为什么我想给别人show这些呢?因为我觉得骄傲,为自己骄傲。我在过去的8年里一直在编程,我掌握了那么多的技能,我觉得很骄傲。说白了就是,我要向别人炫耀自己的技能。 东西很简单,但背后可以有引申。这个炫耀的widget一展开,就引出了别的东西,那就是从哪里得到这些技能的信息。当然了,只有从项目经验里来。只有真正在项目里做过,用过一种技术,你才能说你掌握了这种技能。而且一般来说,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还是和使用的时间成正比的。所以iTechTag是以项目为基础的。你不能说自己"精通"、"熟练掌握"什么技能,你必须证明,证据就是真实的项目经验。 那么有了一个炫耀的widget,有了一堆项目经验,就可以很方便的导出简历了。(这是我们下一步的重点功能。)技能-经验-简历,这个三位一体就构成了一个程序员的声望(reputation)。谁对这些声望感兴趣呢?当然是正在招人的潜在雇主。换句话说iTechTag的注册用户在炫耀的同时顺手得到了直接面对潜在雇主的机会。这就是我一开始说的,“释放程序员声望的价值”。如果说开源软件是把源代码的价值还给程序员(和用户),那么iTechTag这个模式就像是人才招聘领域的开源,把程序员的价值还给程序员(和潜在雇主)。
Oliver Ding

李劳·传世纪 » Blog Archive » 古有巴别塔,今有Openid - 0 views

  • 粗略估计了一下,我日常使用的网络服务中就需要我提供35个用户名和密码,这还不算那些抢注的信箱和测试新网站所做的注册,这样算下来恐怕要有几百个了。我是一个严谨的人,网络多凶险,人人需自保,所以在我常用的网络服务中使用了五个不同的用户名和7套密码——记忆学家说同类事物中人能清楚记得的上限是7个。至于我的密码们,全部包含大小写字母、阿拉伯数字以及各式符号,位数则达到16位——以现有普通计算机的运算能力,16位差不多是个上限。也就是说我不怕有人用暴力破解的方式去搞我的帐号。
  • 我想遇到我这样问题的人会很多,所以这时候才会有开源组织出来搞一个叫Openid计划。Openid的意思,直接说就是公开的身份,它的用途就是为每个人创立一个全球唯一的用户名和密码。这个储存着海量用户名和密码的数据库提供接口给全球各类网站,只要他们愿意,这个数据库便可以成为他们的用户认证系统。用户登录其站点时,只要输入Openid的用户名,页面便会转入提供Openid服务的站点,再输入用户名便会重新回到你访问的站点,完成认证。
  • Openid不仅可以减轻使用网络的负担,还会形成一个潜在的重要影响,那就是个人在互联网上留下的网络痕迹更加容易追踪,比如仅使用Google搜索你的Openid就可以发现你在Blog、BBS以及豆瓣小组中留下的各种痕迹,个人隐私会受到强烈的挤压。
  • ...1 more annotation...
  • Openid的目标是解决日益加重的记忆负担,但要实现这一点它需要先得到大部分网站的支持,尤其是那些被广泛使用的站点,比如Google、Yahoo!和新浪。
Oliver Ding

李劳·传世纪 » Blog Archive » 亲身感受MSN Messenger上的新型社会 - 0 views

shared by Oliver Ding on 11 May 08 - Cached
  • 与语速相比,这种交流方式当然要慢许多,但速度仍然惊人,尤其是发生的几率要比面对面交谈大多了(电话交流的高昂费用会令人们的交流频率降低)。因为,只要想,我们可以在全球任何一个有联网的计算机旁开始。
  • 虽然在此之后的新型多功能社区如HI5.COM,会对人们的新型社会造成深刻的影响。我却看重IM软件的这种传播。因为它充满目的性、快捷、准确。
  • 期待看到关于IM软件和新型多功能社区对人们构造新型社会方面的更多文字。
  • ...1 more annotation...
  • 包括MSN Messenger在内的IM软件已经构造了一个新型的交流方式,而当此种交流方式所存在的人群规模达到一定量级的时候,便会催生出一个新型的社会关系。这种新型社会关系已经会对个体、个体的人际关系,乃至个体的社会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Oliver Ding

网络身份冲突 - Nothing but a tree - 博客大巴 - 0 views

  • 从社交网络本身来看,真名社区里的ID和各种讨论仅是在封闭社区网络内是最有意义的,其产生的社会资本主要是对真名社区里的成员有用。在互联网上,真名社区是和整个网络连接在一起的,信息的传播,无法避免真名社区里的ID和讨论被复制粘贴到其他地方,本质上来讲,这些信息对于真名网络以外的人,比如我是没有意义的,我不认识那些名字对应的人,即使看到他们发表的观点,也仅仅是看到而已。当然不排除这样的可能,有人(真名网络以外)认识这个ID并且恰好也上网,这时他看到的讨论会有一定的意义。而对于使用真名的网友本人来说,看到自己的名字和观点被毫无限制的传播出去,一定会心生惶恐吧,呵呵。真名的主要用途是在现实生活中,是在以人的肉体为载体的现实社会网络中,是在互联网以外的。真名会和关乎人的现实利益一些东西绑在一起,比如家庭,工作,户口(中国),名誉等等,而这些现实利益一般都要比在互联网上获得的利益要重要,人们会担心,自己真名的无限制传播是否会影响到自己的现实利益呢。基于这个理由,我一直以为真名社区在互联网上的发展是很有限的,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至此我们也看到了互联网上一个常见的现象,网络身份冲突,在这里是互联网上的真名网络和现实社会网络发生冲突,冲突的爆发点是真名。
    • Oliver Ding
       
      非常有道理。
Oliver Ding

周志军:谁去救救麦田老师吧??|麦田|观点| - 0 views

  • 游客(信誉值:-1877)在2008-3-12 16:17:09评价道:请不要把海内的评论贴进来,尤其是带着人家真名实姓,这样是不好的。
Oliver Ding

楚现会 -- 活动内容 国际创业投资师VCS证书班 (上海交大6/30开班) - 0 views

  • 国际创业投资师VCS证书班 招生简章
  • 课程特色 授予权威证书:培训合格授予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上海市创业投资行业协会、上海市外国直接投资基金会分别颁发的《国际创业投资师》证书,可获“国际创业投资师”称号。政府机构认可:由上海市委组织部、上海市人事局、上海市成人教育委员会组成的上海紧缺人才培训办公室颁发《国际创业投资师培训证书》,长三角地区政府、市场认可。重实务兼理论:透过讲师经验分享与传承创投知识。专业师资阵容:特聘国内外投资专家莅临教学。行业分析咨询:邀请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上海交大资深教授、行业专家分析当前热点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方向,同时为学员提供“面对面”专家咨询服务。课程设置 VC001:创业投资学概论 ; ; VC002:基金的募集 ; ; ; ; ; VC003:商业计划书与项目选择 ; ; VC004:审慎调查与企业价值评估 ; ; ; ; VC005:投资协议的签定 ; ; VC006:公司治理与投资监督 ; ; ; VC007:国际资本市场退出战略 ; ; ; ;VC008:投资谈判技巧 ; ; ; ; ; VC009:国际税务策划 ; ; ; ; ; VC010:国际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表分析 ; ;VC011:创投经营法律风险 ; ; ; ; VC012:专题讲座 ; ; ; ; ; ; VC013:综合讲座
  • 颁发证书 凡完成学业,培训合格的学员,都将获得: 1、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国际创业投资师课程证书》 2、上海市创业投资行业协会《国际创业投资师培训证书》 3、上海市外国直接投资基金协会《国际创业投资师培训证书》 4、由上海市委组织部、上海市人事局、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成人教育委员会组成的上海紧缺人才培训办公室颁发的《国际创业投资师培训证书》 研修安排 2007年6月30日开学,每个月集中两天(周六、周日)或三天(周五、周六、周日)研修核心课程和实训课程,期间穿插精品讲座,全部课程在一年内完成。
  • ...1 more annotation...
  • 研修费用 研修费:人民币19500元/人(包括学费、教材费、讲义费、考务费、教务费、证书费等费用) 报名费:人民币300元/人
Oliver Ding

网络身份的重新整理 « x5.log - 0 views

  • 网络身份的重新整理
Oliver Ding

ASIS Education Programs: Education for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Poject - 0 views

  • Education Programs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 Committee Education for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Project Introduction The ASIS&T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 Committee is conducting a project on education for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The first phase of the project, in which the committee is currently engaged, is to gather information about existing courses and programs and to make this information available at the committee web site. The information gathered thus far is below.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programs and courses  This listing is based on a search of the Web in March 2003 and on responses to an email survey posted on asis-l and JESSE listservs. The initial goal of the project is to identify programs and courses rather than to evaluate them or gather in-depth information.  At this point, the listing is limited to U.S. and Canadian institutions. We invite any institutions with either IA degree programs and/or courses in IA or with significant IA components to send information to the ASIS&T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 Committee for inclusion in this listing. Please send responses (and any corrections of additions) to Dietmar Wolfram (dwolfram@uwm.edu).
Oliver Ding

李劳·传世纪 » Blog Archive » 放弃Delicious美味书签。 - 0 views

shared by Oliver Ding on 09 May 08 - Cached
  • 书签最早用365Key,后来因为服务器总当机放弃了,之后一直用Delicious,页面很简洁,后来被Yahoo收购后就经常当机——但还是在可忍受的范围之内。但开始用Google Reader的Shared Items之后,立刻就知道是时候放弃Delicious了,原因就是Google reader和与它无缝捆绑在一起的Shared Items令我少按鼠标好几次。
    • Oliver Ding
       
      从bloglines转移到Google Reader完全可以理解。可是从Del.icio.us转移到Google Reader那里就不可理解了。 Del.icio.us的精髓是运用tag来组织收藏好的东西,方便日后自己把它们找回来,而且tag也为自己收藏的东西互相之间建立起了联系,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个人信息/个人知识管理工具。 Del.icio.us并不是首要定位于分享给朋友的,它只是公共出来而已,朋友并不会接受到你所添加的任何收藏,除非你的朋友来拜访你的分享页面。 Google Reader Share和最近的Note都是定位在分享给联系人的。Note将添加note的过程和加tag的过程分成两个步骤。 这和Del.icio.us有很大的不同:) 小容建议你再用Del.icio.us一段时间,重新体验一下,对比一下它和Google Reader Share的差别。
« First ‹ Previous 101 - 120 of 189 Next › Last »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