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Memedia/ Contents contributed and discussions participated by arden dzx

Contents contributed and discussions participated by arden dzx

arden dzx

《纽约时报》撰稿人详谈热捧郭敬明的幕后故事--传媒--人民网 - 0 views

  • 金小鱼认为这种差异是两国青少年阅读方式造成的,“在美国,家庭的阅读差异并不大,父母会介绍他们那一辈的书给孩子看。但在中国,孩子必须去找自己的文学,而他们往往对同龄人更感兴趣,我想也许是80后偶像作家出现在中国,而不是其他国家的一个原因。”
arden dzx

[其它]另一只眼看奥运火炬传递,一片狼藉的广州街头(转载) - 0 views

  • 我看到一群学生在质问一个白领:“你为什么穿着白衬衣,你不觉得这样很晦气,你不觉得这样破坏了我们城市的形象,我们祖国的形象吗?”那个白领也知道自己理亏,涨红了脸,并不作声。“打他,他是专门来搞破坏的。”一群学生响应号召,冲过来把白领围在中间,幸好有两个警察及时冲过来,将差点就和踩得稀烂的绿化带一样的白领架出来,对群情激昂的学生说:“大家放心,我们会处理的。”看到了人民警察做人事,学生们激动得唱起了歌。好和谐啊。我更庆幸自己今天穿了一件粉红色的衬衣。
arden dzx

iColumn爱专栏 »记者.无国界,没有阴谋,只有碰撞 - 0 views

  • 任何一个组织都是人组成的,一定有缺陷。可只有在一种简单的思维方式下,才会把一切问题仅仅分成好坏两种状态,而忽略了纯粹的好和纯粹的坏是不存在的。 把国内媒体和舆论在这次事件之前和这次事件之后对于这个组织的报道做一个对比,也许是有意思的事情:之前,记者无国界每年评的新闻自由度排行虽然不见得全面和完全公平,但基本上在国内的非官方领域还是受到肯定的。毋庸讳言,大陆的新闻制度很糟糕,如果没有外界的批评力量,改革的动力更小。去年十一月,有媒体报道,“记者.无国界”总干事罗伯特•梅纳德(也就是这次被攻击得体无完肤的人)访问中国,进行了建设性的接触,并分析央府正在逐渐接受记者无国界的理念云云。那时候的记者无国界还是以正面形象出现的。但事隔不到半年,双方就大打出手,建设性的意见完全消失。
arden dzx

Google 阅读器 (312) - 0 views

  • CNNIC发布了第二十一次互联网调查报告,这个报告里除了宣称中国有2亿网民外,还有两个数据引起了我的注意。 其一,中国网民的即时通信(IM软件,比如QQ)使用率达到81.4%,是仅次于网络音乐的第二大网络应用,超越了搜索引擎和电子邮件; 其二,询问网民上网做的第一件事,有39.7%的人选择了IM,是互联网第一落脚点中网民人数最多的一项。(均引自p.41) 参照国美国,即时通信使用率的情况是? 39%!
  • The Worst Case Scenario, in which all the following happens:1) Tibetan monks or the FLG self-immolate during the opening ceremonies.2) Foreign tourists complain about secondhand smoke, "massage" phone calls to their hotel rooms, spitting, lack of queues and price gouging.3) Domestic tourists complain about even worse price gouging. Indignant domestic visitors get mad when their tickets are revealed to be fakes.4) Wiseacre tourists pose in front of the Olympics logo re-enacting this picture. Hilarity ensues when Chinese citizens/officials get wind of it.5) Athletes complain of racial profiling and repressive security measures at the Olympic Village, though in fairness its the Chinese security apparatus trying to do their best.6) A phalanx of visitors with protest t-shirts are detained.7) Japanese athletes get harassed.8) Triathletes succumb to pollution, or controversy erupts over the US and other teams sporting breathing masks.9) Nasty poor sportsmanship rears its head when Liu Xiang doesn't win the gold.10) Afghanistan's only competing athlete misses his event due to traffic.11) African athletes get harassed in Sanlitun.12) Al Qaeda or some other nutjobs pull a Munich.
  • 然 而,从更严肃的层面上说,我们看“艳照门”,不是要做意淫的看客,而是应该努力透过这个事件讨论一些对网络社会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的东西,比如言论自由, 比如隐私权,比如互联网的监管,这些东西全部都是极为复杂的,其解决之道应该通过一个充分的沟通过程来达成。关于如何监管,我的观点很鲜明:第一,应该尽 可能使用现有的法律,而不是匆忙通过新法律,因为法律面对新技术的发展存在一个致命的滞后期;第二,政 府如果犯错误的话,也应该犯规范过少的错误,相信互联网会逐渐更清晰地成形。在互联网提出了那么多难以解答的问题的情况下,政府未见得有最好的解决办法, 即使有,也不见得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最终,互联网也许会催生出一种新的规范方式,不那么具有强制性,而更多地相信市场的力量。
    • arden dzx
       
      从业者对于影视作品分级的制度吆喝多年,始终未能产生一点作用,因为政府相信以官方意志严格控制文化产品出口,有利于维护稳定,在Web1.0传播渠道的模式下,也许是可以维持的,只不过其后果就是产业萎靡,生命力给扼杀。 而今,网络上P2P的信息和创作传播,令官方防不胜防了,他们可曾反思,如何让业者鞠躬反省,首先还是要给公众的自由讨论空间松绑,唯有平等、公开、透明的社会互动,才可能达成最大的共识,从而真正在各个层面贯彻落实。 很遗憾,至今为主,对于网络色情泛滥的状况,网络媒体的反省--如果大家还认同存在这么一个选项的话,我觉得还是远远做得不够。
  • ...1 more annotation...
  • 其實昨晚,小女子一直在惦記一個人:就是去年八月從三亞奔跑三千多公里進北京支持奧運的海南“小神鹿”張慧敏。我想,今天有二百多位火炬手參加圣火傳遞,可能誰也比不上小慧敏對奧運圣火的感情強烈。然而,因為她的奔跑有爭議,我們在這個對的日子里,沒有見到最對的人。 一個孩子,不論她的行為是否得到廣泛認同,她的支持奧運夢想應該被尊重。全然的漠視,集體的失言,
arden dzx

《包立德专栏》全球化的背景下的爱国主义 | 专栏 | reuters.com.cn - 0 views

  • BBC去年12月进行了一项调查,其结果令人瞠目。调查者在34个国家询问人们对不同国家所扮演的国际角色持有“总体正面”还是“总体负面”的印象。最有意思的是各国民众对本国国际形象的看法。举例来说,56%的美国人认为本国的国际角色是正面的,36%的美国人认为是负面的。日本人更悲观,只有36%的人对本国的国际形象持正面态度,15%的人持负面态度。 那麽中国人的看法如何?90%的中国人认为自己国家的国际形象是正面的,只有4%的人持负面态度——这是受访各国中最极端的结果。 在当今世界,中国可能的确发挥着总体正面的作用;但是解读这一数字也必须考虑其他可能性:1)官方控制的媒体掩盖了关于该国国际角色的负面新闻;2)中国人羞于持有与政府或同胞不同的立场,尤其是在涉及国家形象时;3)被访者们感到,在接受外国人调查时,他们应该展现一个团结、正面的对外形象。 排除所有这些因素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是90%这一数字本身就引起了西方人的嘲讽、猜疑甚至是恐惧:有西方博客这样写道:“90%?(这个数字)在1967年还差不多。但是现在是2007年?” 90%的数字是数千名中国人独立接受调查的结果,估计他们没有想到他们的共同答案会产生这种效果。如果他们能够预见这一调查在西方引起的反应,中国的受访者会不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arden dzx

让龙说人话 - 0 views

  • 虽然我无比关心和热爱奥运圣火传递,但每天看着千篇一律的节目――千篇一律的报道模式,更要命的是千篇一律的镜头语言――我总是盼着广告时间早点到来,恰恰是耐克和阿迪达斯的广告才无愧于里芬施塔尔的美学传统。我不能奢求电视新闻拍出电影的效果,但至少多来点镜头变化行吗?电视台的朋友能不能不要把自己弄成搬运工?这可是在传递圣火,不是在传递砖头。
arden dzx

上海发布新版《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综合-《财经网》 - 0 views

  • 饱受争议的《条例》第八条内容,在上海被“特殊处理”。第八条规定,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由于规定本身的表述过于模糊,不少行政法专家担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条会被行政机关滥用,成为其规避公开的托词。刘平对此强调,正是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上海方面特意强调了在适用这条时,必须“恪尽审慎义务”,并且要向市或者区(县)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书面报告。
arden dzx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努力开创铁路运输建设新局面 - 0 views

  • 要确保运输安全稳定。坚持不懈地抓好安全基础建设,强化安全防范措施,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稳定,为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
arden dzx

人的权_蘇永通 | - 0 views

  • 最近北京搞人权论坛,摘录中国人权研究会会长罗豪才的讲话,中国的“人权”概念有三层基本意思:  1、权力与义务结合。大家高中政治课背得很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2、人权不只是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还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权利。论述:没有这个的发展,就没有那个的发展。  3、最重要的是,中国认为,人权不仅仅是个人权利,还应包括集体人权。两者那关系叫“相辅相成”,论述:没有这个不行,没有那个不行。
arden dzx

自我推销_Vicky=Mayflower_新浪博客 - 0 views

  • 就我所知,《第一财经日报》还没有做到不要对方出资费,车马费也是笑纳的。或许该集团的杂志可以免俗?不论怎样说,标榜自己独立与做到真正的独立不是一回事。而且就我所知,大部分政经杂志都比报纸更独立,做深度报道的很少有拿车马费的情况。因此拿这个来标榜自己的杂志,以示与众不同,不是不懂行规,就是故作崇高。
arden dzx

·~JaggiE水居~·: 3期第一财经周刊之后~ - 0 views

  • *最新一期的编者话<请不要为我们的记者买机票>,直击行业软肋,敢于把一些台面下的事情诚恳的说出来,说的有理有据有力,却让人感受到满腹的真诚.媒体职业道德风头正劲~,他却毅然把"比所有人更信仰,更期待一个明亮的商业世界的到来"说给所有读者听一个企业的管理风格往往能折射企业家的个人性格,而一本杂志亦然,主编的style往往有主导性意义..原来以为elle这种时尚杂志可能这点更突出些,没想到伊险峰竟然也能让这本中国第一本以公司为报道对象的商业杂志变得如此风格鲜明!
arden dzx

抵制家乐福与户籍的关系 - 爱搞搞 - 互联网is金矿 - 0 views

  • 但是,俺们中国人有个“优良传统”,自家人内部矛盾时,最好有个傻呵呵的外人给俺们一个借口来发泄。 一致对外时候,家庭矛盾就忘了,哪怕回家后矛盾继续,但先把外人给灭了气也消一大半,日子仍旧一天天过下去,直到下次爆发。 最近发生藏疆国际压力、抗议CNN、奥运圣火法国遭难、抵制家乐福.......其实把自身抽离一点距离看,都是“外人事件”,都是最佳的消气筒。
arden dzx

孔琳琳·CCTV驻印度首席记者 新德里火炬传送 - 0 views

shared by arden dzx on 24 Apr 08 - Cached
  •   已经过去一个星期了,但是新德里火炬传递现场依然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长达3公里的火炬传递现场空无一人,没有一名当地群众,印方事先告知现场会有几千名印度小学生前来迎接圣火,不知道是早有预谋的谎言,还是临时变卦,反正在我的视力所及范围之内,没有一名普通的欢迎群众。宽阔的国家大道在严密的安保措施下成为印度的紫禁城。这也是第二天印度媒体报道的主调。    现场只有警察军人,还有吃惊的甚至是幸灾乐祸的西方媒体和本地媒体记者。    就在我的前方,一个澳大利亚电视记者冲着刚刚驶过的火炬车辆竖起中指,待他转过身来,我也竖起中指,问他:“能采访你吗,请问你为什么要冲奥运火炬竖起这个手指?”
  • 新德里火炬传递的终点是一片欢乐的海洋,3百名华人华侨和留学生以及中国驻印外交官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里庆祝火炬传递完成,大家看不到火炬是怎样在空无一人的大街上传递到这里来的,感受不到我们两个中国记者在起点所遭遇到的羞辱和悲愤。    同事在作电话连线时强忍悲愤的泪水------   永远不会忘,很多事不需要解释理由,只需要看到结果就够了。在我看来,印方组织者出奇制胜地以所谓“万无一失的安全理由”达到了羞辱奥运火炬的目的。做的真绝,比不远处那些叫嚣的藏独分子还绝。这也可以说是一出现代的空城计吧。
arden dzx

Muted alarm over Olympics coverage -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 0 views

  • Another challenge could be a shallow pool of local Chinese translators, production assistants and helpers available to foreign reporters because of the potential for arrest for aiding foreign journalists on sensitive stories.
« First ‹ Previous 201 - 220 of 294 Next › Last »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