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Math Coffee/ Group items matching "高考" in title, tags, annotations or url

Group items matching
in title, tags, annotations or url

Sort By: Relevance | Date Filter: All | Bookmarks | Topics Simple Middle
14More

科学网-中国高校发展的一个特点 - 1 views

  • [8]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8-1 3:18:27]    『博主:成立全新的交叉学院并以此为基本管理单元实行滚动式发展和更新。』 说到点子上去了,哪个大学若能以此为重点,必然会走出先手棋,占据大学发展制高点。 将此帖收录到diigo group中,featured 精华贴。 http://groups.diigo.com/mathcoffee/bookmark/tag/大学建设
  • 10]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8-1 3:33:47]    在学部和工会,实行不同的管理制度,如此才能建立交叉机制。如果仅是重新设立新学院,则很容易步入原有的管理套路,而那种套路,对于需要灵活反应的交叉学科来说,是不适宜的。
  • [14]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8-2 3:35:54]    『学部+工会意味着双倍的工资,也意味着双倍的学术休假,实行起来,想去的未必会少。』 这个思路,如果结合当前现实实行,恰有可能产生李小文老师所说的那种“学术特区”功能。 可将新增出的工会中某一Institute或Lab(也可是学部中新增的某一Center),作为学术特区,强调其准入机制,并不是大学原有科学家想去就去的。 保留原有机构,除前面所述真正产生交叉机制的好处,对于当前现实来讲,还有一个好处就在这里,有可能形成学术特区,而随时间推移,特区效应又能在全校范围内扩散。 没有交叉机制的“特区”,只不是是行政领导的高价玩具而已。
  • ...11 more annotations...
  • [13]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8-2 3:20:27]    所以, 『博主:要面对两种评价体系和有了“退路”后增加的行为上的“反复”等等』 这正是交叉机制的魅力所在。交叉正是需要有『行为上的“反复”』的可能性,才能真正实行之。
  • [12]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8-2 3:13:06]    『博主,- 交叉学科其实是个令人担忧的行当,怕的是两头不着杠,全靠教授自愿很难。要想做成必须连拉带推』 大学是应该讲究不强迫、不急燥的现代文明精神的地方,如果数学系教授觉得好,自然会在交叉学科上发展,觉得不好,再回到自己数学系搞基础科学,这种自由度,没什么不好。 博主可能是做应用出身,对数学这种基础学科的系的运行规律还不是特别了解。 另外,双管理制,才能保证交叉机制的长期实行。 至于博主所担心的教授自愿问题,可以通过准入机制来解决,实际上学部+工会意味着双倍的工资,也意味着双倍的学术休假,实行起来,想去的未必会少。真正要注意的反倒是准入机制,临时成员以及永久成员的评定问题,或者换句话说,就是如何良性实现教授会中的核心机构理事会。 基础学科的人需要交叉学科增进灵感,像很多交叉型学科中的科学家,何尝不需要提高自己的基础科学素养,但是如果他们老是呆在交叉型学院和实验室,很难有心境沉下来学习基础数学,基本上都是采用用到什么学什么的态度,我们发现,这实际上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国家应用学科总上不去的原因之一。 将工会和学部分开,就意味着,应用科学家也可以反向地到基础学科,成为其临时或永久成员。国外一些顶级应用科学家,完全具有在数学系得到永久成员资格的水平,反观国内,情况则不是很理想。博主的建议,仅是单向的,而我的这种建议,是双向的,可能反而实行起来,会更好。 实际上,国外大学的一些做法,已经表现出适应交叉学科发展的特点,如国外的医学和法律等专业,只有研究生,没有本科生,那么大量的基础专业本科生进入这些交叉型学科继续研究生学习,自然就会产生学科交叉的好处。 我的提法,有点超前,全世界大学还没有一个是这样的,只有前述剑桥大学有类似的通识-专业交叉做法。可能需要深入思考,欢迎提供建议和指正。
  • 博主回复:8、9、10一并回:很有意思的讨论,有深度!考虑建立规模小但有更新能力的学院目的就是增加灵活性,学部和工会的并行也是个有意思的思路,但操作难度可能更大,譬如保留两个“户口”有其难处 - 要面对两种评价体系和有了“退路”后增加的行为上的“反复”等等,个人觉得还是“直来直去”的好。取消“系”这个运行单元还是可以操作的,我原先所在的交大药学院就坚持不设系 - 我们自嘲为“没戏”,课题组间的交流合作比较顺畅。另外一点个人经验 - 交叉学科其实是个令人担忧的行当,怕的是两头不着杠,全靠教授自愿很难。要想做成必须连拉带推 - 所以我考虑用学院为操作单元来做会比较现实一些。总之都是自己以前工作中的“随想”,抛砖引玉吧 - 很欣赏您的这些想法!
  • [9]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8-1 3:18:39]    『博主:举例来说 - 将一部分数学、物理和工程类专业学科组或教研室与医学或生命科学学科合并』 但是,博主出的主意,却不敢苟同,貌似仍属旧的思维下的做法-形成某个固有单位,而实行之。 也许交叉制度需要更加灵活的做法。 实际上剑桥大学的Department(学术专业)和College(学生管理)制度,就是一种交叉制度,不过是在学问专业和通识文化之间的交叉。这种交叉,并不是要把原来的系打散,然后只留存下College,而是二者并存,才能谈及交叉。 对于学科之间的交叉建设,应该是类似的道理。基础科学的Department-School,仍然应该存在,不应打散。即使数学系教授从事于其他交叉学科研究,也仍应在数学系保持其永久成员资格以及日常贡献。 我的设想是这样,在大学设立学部(School-Department)和工会(Institute-Laboratry)两大体系,学部负责基础学科的专深,工会(先用这个词,非传统意义)则负责应用学科的进步。 在学部和工会之间,进行交叉的表现就是,一位科学家,既可以在学部拥有职位,又可以在工会拥有职位,而想要成为该校永久成员,则必须至少在二者之一,具有永久职位。 那么什么样的学科,适宜归属到学部,什么样的学科适应归属于工会呢? 比如,数学系这种基础学科,就适合归属于学部,而生物系则适合属于工会。 实际上,人类历史发展到现在,基本上可以确定发展出了三大语言,自然语言,数学语言,音乐,语言是最基础的科学工具,因而会相应地产生出三大学部: 文理学部 数理学部 乐理学部 而人类在历史和科学上,也相应地发展出三大任务,不妨用带点道家色彩的词语来说,就是: 仿真 修真 务真 如计算机学科就可算是是仿真范畴,生物和医学算是修真范畴,政治法律乃至建筑学算是务真范畴。这些都属于交叉学科,随着科学的进步,需要越来越多的数理人才、文理人才、乐理人才投入其中。 学部可掌管学校的(单人)办公室的分配权,因为做基础学科的人,往往是单打独斗的。而工会则可掌管学校的实验室的分配权,交叉学科当然得是把人汇在一起,不能单打独斗。 那么一个科学家,在大学里就有可能具有双重身份。其待遇优惠可以跟休假(Sabtica)制度相联系。即,如果只有一重永久身份,则采用6年+1年休假方案,如果有二重永久身份,则采用5年+2年休假方案。这种吸引力对于大学教师来说是非常大的,因为他们当年选择从事大学工作,很多人看重的就是大学工作时间的自由以及充裕的寒暑假时间。
  • 博主回复: 以前说“艺术”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你后三个评论就逊色了,想法明显偏离出可操作的范围,有点“乌托邦”的味道。 双倍工资和双倍学术休假不现实,把大学办成高干疗养院,还由纳税人来买单么?我说的“交叉学科之不容易推动”是来源于我在中国高校和现在美国工作的实战经历,以后高水平的交叉研究在国内逐步做起来后会有很多人(尤其是领军的)有这种同感,很多人(包括我本人)首先会想到“双向”以及“学校应该是个学术自由的地方”这些基本理念,但束缚我们突破能力的往往也是一些基本理念。如果让我来实施一个全局性的“交叉学科”机构设置我会毫不犹豫地用“单向”的办法,这里不会有来去自由的“魅力”可言,或者说真有“魅力”的话也是发生在后面,发生在你把多个学科带头人“安置”在同一屋檐下并让他们长期地在这个物理空间交流和讨论以后。当然很多人不同意这种“激进”想法的话我也不会奇怪,毕竟这是理论式推演嘛。 昨天我们NCRC这里开了三个平台合作的讨论会,下午2点一直开到晚7点 - 我负责的平台还马马虎虎,另两个似乎有无尽的问题和抱怨,想把来自于不同领域甚至是不同大学的资深教授捏合到一起做点事真不容易。最后主持会议的杜克大学副校长Robert Califf说了句很“怨”的话 - “我让全球范围内60家医院的医生们坐在一起讨论临床研究要比这容易多了,让几个科学家坐到一起并培养出点共识出来太难了”。我把会场上的这句“闲话”拿来和你共勉。最后,我的观点是能前瞻性地考虑点问题总比不考虑或没思路要好 - 尽管你我是在多管闲事,当几分钟“民间教育部长”。建议你把你一些思路整理一下成文,给中国的高等教育领域的杂志发篇论文,在更广泛的层面做讨论。
  • [15]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8-2 6:04:05]    『有点“乌托邦”的味道』『我的观点是能前瞻性地考虑点问题总比不考虑或没思路要好』 确实如此。 不成熟的想法,总比不考虑要强。中国改革确实面临很大问题,关键问题就是历史上积累下的前瞻性思考和讨论不足。 『机构设置我会毫不犹豫地用“单向”的办法,这里不会有来去自由的“魅力”可言』 那就不是交叉了。你所举的实际操作问题,其因并不在“自由”,而在于你们的核心成员的准入机制,如果准入机制不做好,就是强制性“单向”也没有用,国内大学不早就是这样吗,前几年,连正常的校级人员调动都不准,户口还要另办。 建设大学,一定要按大学精神来办,不能以局部和表面的效率,来否定“不强迫、不急燥”的现代文明精神。 『长期地在这个物理空间交流和讨论』 这个很对,所以交叉机构要有实验室(教室)分配权,目前国内一些大学设置了一些虚拟的交叉机构,效果应该不够,顶多是又来一个分钱的渠道而已。但是,这个物理空间的建立,跟自由和双向并不矛盾。实际上,自由和双向能帮助学术特区的建立一个很好的淘汰机制,前提是其核心永久成员的高水平管理。 如果没有高水平管理,就是单向和强制性,也徒呼奈何。精神属性越高的工作,越是这样,因为你没办法强制一个人做出好的科研。 『双倍工资和双倍学术休假不现实,把大学办成高干疗养院,还由纳税人来买单么?』 不知剑桥大学是如何实行他们的工资制度的,剑桥大学的教授,角色既可能是一个系Department的教授,又可能是一个住宿学院College的成员,不知工资如何计算? 实际上,双倍工资是可能的,正好可以配合“学术特区”想法,解决目前大学教师工资方面的问题。实际上,你肯定知道,学术休假跟旅游休假,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赋予大学教授科研自由的一种方式,并不是疗养院制度。 其实,你所担忧的还是信任问题,大学教师值得纳税人信任么?如果答案为否,当然要建立一套完全不同于现代大学精神的另类大学。 而我的提议,是建立在准入机制健全的基础上,即只有永久成员才能享受学术休假制度。 实际上,直到现在,不知中国哪所大学是真正实行了学术休假制度的。
  • [17]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8-2 6:49:43]    加一句:而不鼓励科学家的求异思维,后者正是科学发展的最重要动力。虽然后者的实行,也会付出相当的代价,博主的亲身感受肯定有相当部分来源于此。 但这个代价是值得的。 如果主持人感觉到这个代价极高时,超出了可以忍受的范围时,他要做的不是去否定“不强迫、不急燥”的精神,他要做的恰恰是,解散他的大项目组,将其管理范围做小到自己容忍的范围。 这种“自毁武功”做法,在传统的学院机构中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也是我反对博主的具体操作建议的原因所在,不管是其抽象性的态度,还是具体的做法----单向性地把基础学科,分划到交叉学科中去。 实际上,我支持双向性说法的一个假设是,现在的应用科学家,很有必要提高自己在基础科学上的素质,尤其是中国科学家,我不相信,就凭中国大学那种理工科数学教学体系,能够教出基础科学素质够格的顶级应用科学家。 这个问题,在国外肯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所以,我的这种学部-工会的提法,真的是“乌托邦” ,起码只有剑桥大学有相似的双轨制交叉体制,但通过理性的探讨,做些“乌托邦”式的前瞻性思考,对于科学家来说,也是一种乐趣。
  • 16]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8-2 6:34:58]    『我说的“交叉学科之不容易推动”是来源于我在中国高校和现在美国工作的实战经历,以后高水平的交叉研究在国内逐步做起来后会有很多人(尤其是领军的)有这种同感,』 这恰恰再次说明,交叉学科需要另外一个管理方法,不能为了交叉而交叉。你所举的亲身事例实际上也就说明,关于交叉科学的管理,即使在美国名校也尚未有很好的解决之道,容易落入行政性思维之中。 实际上,相比于实干家、企业家,科学家不容易形成共识是一件正常的事情,甚至是一件好事情。没有共识,就先别急着成立大项目,各自先找有共识的形成小项目进行探索就是了。 这些,跟交叉科学无关,实际上倒是更多地关于学界政治和学界经济,为了大额经费的申请成功,容易让团体实行强迫性求同的一些做法,而不鼓励科学家的求异思维,后者正是科学发展的最重要动力。 交叉科学并不意味着对大项目的无条件赞成,小的交叉也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尤其当后者更拥有相同的愿景和共识之后。这时候,坚持大学的不强迫、不急燥的精神,反倒是对大项目趋势的一种有益反动。
  • [36]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10-11-1 7:09:54]    『博文:举例来说 - 将一部分数学、物理和工程类专业学科组或教研室与医学或生命科学学科合并,成立“医学工程学院”等有社会需求的复合型新学院』 感觉这句话,跟毛主席的认识没差太多。 博主文章的观察,很有意义,如此文中所讲的中国大学的特点。但出的主意,往往感觉挺馊,除了上面这个主意,还有一个其他帖子里的合资型大学,看不出来,比起合资型汽车企业,能有本质上的不同。 这就连毛主席的认识都赶不上了,不过相当于刘邓,级别也不低,并且实现势头在国内见涨。 如果谈『考虑穿越国外高校现有的发展方式和过程,进到下一步去 』,我倒是有跟博主反其道而行之的想法: 凡是大学里的工科教师,若想成为学校的终身制教授,想有自己的独间办公室,必须在基础学科的院系研究中,具备足够的资格。否则,就是一打工的,没有终身制,也没有独间办公室,就在实验室呆着,或者公司里那种格子间呆着就行。 也就是说,把工科教师分为两类,一类还是教授,人数很少,跟基础学科教授的人数相仿,必须同时对基础学科有精深的造诣(问:能不能举出这样的例子)。 另一类,则相当于工程师,人数可以很多,相当于形成了一个小工厂,工厂人员的裁撤和流动,比学校是要高上几个档次的,称为工程师,即取此义。小工厂可以直接注册为公司,学校占有一点股份,有点像国内的校产公司,他们已经产生恶名了,原因的本质,估计应该是“好处”到了领导那里,所以,只要去掉这个毛病就好。
  • [37]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10-11-1 18:15:32]    博主此文中的思路,确实很有点模仿毛主席人民战争的思想,但是如何将这种思想,具体实现在科技教育领域,确有非常本质的障碍。 毛主席人民战争,最早是靠找到无产阶级中的流民阶层,方才发动成功的,人民战争,说穿了道理都是如此。 可惜的是,科技教育的突破性进展,是跟无产阶级流民思想,有很大出入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找学生是这样,找科技领军人物,也是如此。 好在,毛主席的绝招,不仅仅是人民战争,跟以往的农民起义不同,他找到了共产主义思想,这个辉煌地激动人类最美好感情的旗帜。这产生两个好处: a. 虽然军队由流民们组成,但共产主义思想的魅力,吸引来智识和人格都很高的知识分子,形成军队的领军人物,他们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用其对流民们教育,将流民变成优秀的军人,这在战争年代是可行的,战争对人性的改变力极大。 b. 共产主义思想,使得“低成本运行战略”得以在红军中实现,打仗,不仅拼表面财力,也拼背后的成本。在红军如此的低成本之下,白匪的经济只能够被拖垮。 蒋介石和其后人,认识到了a,每言怨之,不知道是否认识到了b,但是作为中央政府,想要把成本降低,实在不容易,黄仁宇的直言片语,可以印证之。 为什么说博主出的策略,低于毛,类于刘邓呢。因为,这些策略,跟a.b.两种战略,都毫无关系,本质上,也可能违背了科学的基本规律,或者,仅属于可有可无的细微之法。 如果重新发掘毛的战略,我们需要做的是: A. 找到学问和人格都很高的领军人物,当年的华罗庚,可算一个。 B. 让领军人物和普通士兵,都愿意在中国当前的低成本下运作。 可惜,从科学网博主的表现来看,有位院士,对反其道行之,提高领军人物薪酬大感兴趣,号之以“拉弹簧”的名义。可是,当本校师范生遭遇国家的不公正利诱之时(享受师范待遇,但要被剥夺自由工作选择权10年),他出的策略,是更加加重之,再多加点钱,再多剥掉点自由,该校可以借此得到更多点的经费。 如果是他自己的孩子,他肯定是不会这么做的。 还好,国家还是有点人的,没想到民进党的副主席,朱永新很关注这个“师范生免费”问题,写的文章,有理有据,文辞优美,很值得科学家们关注和思考。 如果博主提类似于毛主席的人民战争思路,就一定要提A.B.两项,方能合璧。
  • [38]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10-11-1 18:53:41]    『为什么说博主出的策略,低于毛,类于刘邓呢。因为,这些策略,跟a.b.两种战略,都毫无关系』 这句话说的不准确,我要多注释一下,同时收回“毫无关系”这四个字。 我不赞同的是,『将一部分数学、物理和工程类专业学科组或教研室与医学或生命科学学科合并,成立“医学工程学院”等有社会需求的复合型新学院』 但对于交叉学院的设计,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人民战争”的特性,深表赞同。这有点像公司里把“树状管理”变成“矩阵管理”的道理。但是,矩阵管理,能否真正成功,实际上也是个待解决的问题。 为这种交叉,我补充了“学院或称学部”和“工场”两种架构的交叉。人民战争之下,教授的人数,仍然应该保持少而精,这是非常需要注意的一件事。
3More

科学网-李小文的博客-师范的"帽子"不该揭 - 与王铮老师商榷 - 0 views

  •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8 12:32:59]    『现在师范生免四年学费,一签10年,教师待遇低,没搞头』 是啊,本来这个西部生师范政策就是错的,对贫穷的年轻人不公。博主还要往里搞,错上加错。 当年我这个政策出台之时,我的博文就说,这个政策不仅对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设不好,更不见得对施行的师范院校好,现在看来,我的观点是对的。 『学生积极性不高,学校呢,好像觉得他们拉低了高考分数线,影响排名,好像积极性也不高。』 然后博主就出这个招,要对本来就是错的政策改良。呵呵,国家的那个政策,是一两拨千斤,你这个改革是千斤拨一两。 给您具体解释一下吧,国家是“一两拨千斤”,他这个政策只要动少数几个师范院校,还不是所有的师范院校,每年就那几千个弱势的贫困学生。涉及面小,容易动,这就是“一两”,但是他这个“一两”妙处打了,能将高等教育不公的“千斤”大问题,暂时拨过去。 而您那个建议,看上去是为北师大的西部师范生,谋求更好待遇,更高的奖学金和国家公务员待遇。好像只是“一两”,这个一动,全国其他相关的要不要动,所以必须用全国“千斤”才能拨动您北师大的这“一两”,可行乎,可笑乎。 亏您老人家还在这继续提。
  •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8 12:48:01]    改几个字,读此版本即可: 『现在师范生免四年学费,一签10年,教师待遇低,没搞头』 是啊,本来这个西部生师范政策就是错的,对贫穷的年轻人不公。博主还要往里搞,错上加错。 当年这个政策出台之时,我的博文就说,这个政策不仅对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设不好,更不见得对施行的师范院校好,现在看来,我的观点是对的。『博主:学生积极性不高,学校呢,好像觉得他们拉低了高考分数线,影响排名,好像积极性也不高。』 中国这么大,每年愿意用自己人生最假期的10年自由换取大学教育的穷学生,总还能找出来。博主的抱怨是,怎么找出来的人,分数有点低,学习热情也不那么高。 呵呵,然后博主就出这个招,要对本来就是错的政策改良。呵呵,国家的那个政策,是一两拨千斤,你这个改革是千斤拨一两。 给您具体解释一下吧,国家是“一两拨千斤”,他这个政策只要动少数几个师范院校,还不是所有的师范院校,每年就那几千个弱势的贫困学生。涉及面小,容易动,这就是“一两”,但是他这个“一两”妙处大了,能将高等教育不公的“千斤”大问题,暂时拨过去。 而您那个建议,看上去是为北师大的西部师范生,谋求更好待遇,更高的奖学金和国家公务员待遇。好像只是“一两”,这个一动,全国其他相关的要不要动,所以必须用全国“千斤”才能拨动您北师大的这“一两”,可行乎,可笑乎。 亏您老人家还在这继续提,与其提这个,还不如提一些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之类的话题,在这些方面,北师大树立自己的权威,把握性还是蛮大的。 可别小看资格考试,这里面的钱是大大的,弄好了,每年上亿不成问题,中学教育是有钱有机遇的。但关键是,北师大或者将来竞争成功的另外某大能不能保证,这些弄来的钱,再反馈给中国的教育界。
  • 『现在师范生免四年学费,一签10年,教师待遇低,没搞头』 是啊,本来这个西部生师范政策就是错的,对贫穷的年轻人不公。博主还要往里搞,错上加错。 当年这个政策出台之时,我的博文就说,这个政策不仅对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设不好,更不见得对施行的师范院校好,现在看来,我的观点是对的。『博主:学生积极性不高,学校呢,好像觉得他们拉低了高考分数线,影响排名,好像积极性也不高。』 中国这么大,每年愿意用自己人生最假期的10年自由换取大学教育的穷学生,总还能找出来。博主的抱怨是,怎么找出来的人,分数有点低,学习热情也不那么高。 呵呵,然后博主就出这个招,要对本来就是错的政策改良。呵呵,国家的那个政策,是一两拨千斤,你这个改革是千斤拨一两。 给您具体解释一下吧,国家是“一两拨千斤”,他这个政策只要动少数几个师范院校,还不是所有的师范院校,每年就那几千个弱势的贫困学生。涉及面小,容易动,这就是“一两”,但是他这个“一两”妙处大了,能将高等教育不公的“千斤”大问题,暂时拨过去。 而您那个建议,看上去是为北师大的西部师范生,谋求更好待遇,更高的奖学金和国家公务员待遇。好像只是“一两”,这个一动,全国其他相关的要不要动,所以必须用全国“千斤”才能拨动您北师大的这“一两”,可行乎,可笑乎。 亏您老人家还在这继续提,与其提这个,还不如提一些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之类的话题,在这些方面,北师大树立自己的权威,把握性还是蛮大的。 可别小看资格考试,这里面的钱是大大的,弄好了,每年上亿不成问题,中学教育是有钱有机遇的。但关键是,北师大或者将来竞争成功的另外某大能不能保证,这些弄来的钱,再反馈给中国的教育界。
12More

什么样的教师算合格教师或有水平的教师? - 0 views

  • 『博主回复:因为我们实际上在唱不同的歌!』 当然,你那些具体的话,我都直接拿来引用,然后说明自己跟您那些话很不相同的观念。很可惜,对我这些具体的观念,你未作出具体更进一步的回应。 这种思想上、理念上的碰撞,希望能在科学网这个圈子里传一传,让人知道,科学家、数学家中关于教育理念方面的想法,并不是都跟博主一样的。 也希望,将来我们的领导,能够学习西方大学的规范做法,在制度上设计好,大学生们自然会勤奋学习的。根本不用督导团来拿教师们,尤其是年轻教师们说事。 大学教师们,主业就是科研,不是教学,这从各大学的时间安排上就可以看出来。名校大学的老师,为什么一个学期只教一门课,那么大量其他时间干什么去,当然从事科研去了。 好,你身处大学,不想多做科研了,想一学期多教些课,没关系,你可以多教点,但即使如此,也绝不可以达到中学教师那种教学工作量。否则,对学生就不公了,毕竟,这是大学。
  • 好,现在说点,年轻人出小差错的例子。 当时,有个年轻人,博士后出站,来到我系,比我晚来一年。其人文采很好,满架子的文史书籍。 但也许因为性格的原因,他在课堂上,只顾自己讲,而未注意主动跟学生们交流。 在他出事前两三个星期,走在路上,我正好问他,在课堂上,你有没有主动问学生问题,从而知道他们倒底学懂没学懂。他答,没有。(我是已经在本校教过一年书,知道可能存在这个问题,特意提醒他的) 这确实是他的不足,果然,没想到我问这句话之后,他的学生们造反了。由一些班干部发起,将问题反映上去,要求罢这个老师的课。最后,因为此事,这位有文采的年青人,被迫离开我校,去了他处。 我想,这个问题要两方面的看,首先这个老师确实有不足之处,我也很诧异,他怎么没有把文采用到他的课堂上呢。 很显然,在评议他的问题时,负责领导们都会去听听他的课,其课程本身讲的,其实没有问题,关键应该出在他高估了本校学生的水平上面,没有加强沟通,发现学生的底线,在这个底线上提出实际的、妥协的教学目标。 因此,他同样失去评职称的资格,因此主动调离了本校。 我觉得很可惜,这是本校的遗憾,失去了一位本来很有教学潜力的年轻人。 上次的例子是“督导组”的,这次的例子是源于“学生们”的。他们的一时判则,就可以这么严重地影响一个年轻人的未来。 这两个例子中的年轻老师,教学真的不好吗?第一个是督导组的判则,而来我校的实际表现,证明了那个名校督导组的荒谬。 第二个例子中的老师,确实在实践中有其不足的地方,但是,我相信,他实际上是有当一个好老师的潜力的。事实上,他教过的那些学生,当知道他因此要离开本校,前往他处时,不少学生给他写信,不乏温情之处。 甚至即使是当初挑头闹事的班干部,也直接写信给他,表示对自己行为过火的后悔之情。 学生们其实想的很少,不知道,大学里是存在一些人,吃饱了没事干,是要拿一些学生们暂时的过激行为说事的,至于具体是哪些人,其实我不是当事人,当事人自己有些解释,也不可全信。 我想,说教学,重视教学,没错,但必须澄清一些理念问题。更别说,不要轻易地拿“教学”做大棒,对年轻人动不动就挥舞:“你是个不合格的教师!” 如果一个院里,老一辈教师里有一帮这样的人,这个学院的科研搞不上去,教学就真能搞上去吗? 博主回复:你说的这番话我完全赞同,任何人不可能生来就会教书或做科研,需要个过程,我们学院实际上多次发生过学生状告老师的情况,也有个别的老师学校要严肃处理,我们还是站在老师的角度尽量为老师说话.但这与我上篇文章谈的问题实际是两回事.以我所见过的不少学校的督导老师,实事求是地说,他们很敬业,很多方面值得年轻的老师学习. 看在我们终于有了一些共识的份上,我就再多说几句,那篇文章想表达的是:教师不做科研肯定不行,不仅要做,而且应该做好,但前提是要重视教学,要在教学上投入精力,不能只想着科研,想着SCI,项目,而教学上只是应付.一个老师,如果对教学不用心,哪怕他科研做得再好,都算不上是一个好老师,他可以去科研院所,但不适合当老师.但如果科研不好,同样很难做一个称职的老师.现实是我们的导向有很大的问题,常常是只要科研出色,可以一俊遮百丑,那些老师甚至可以不上课,这行吗?
  • 感谢博主给我们年轻一代一个说话的机会,专门把我的评论新置一帖进行评论。 比如我们可以逐条讨论我所讲的,第一条“还多亏有科研因素这个硬杠杠了,否则年轻教师还真不容易在“督导组”和“学生们”手下讨生活。” 不知是否有老师,年轻的或年纪大的跟我有同感。 对博主的话提出不同的想法,只是想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现实的复杂性。我有一位年轻同事,就是因为某著名大学的“督导组”,在该人博士后出站,作为年轻教师试讲的时候犯难,剥夺了他的教课权力。由此,他是无权评职称的。 他后来正好晚上有事路过我校,到我办公室玩,我直接带他找我们系主任,两个月之内就调到我系。他因为科研业绩,一进来直接评为教授(注:这个过程当然要靠我们系主任的慧眼和远见卓识)。 那么他的教书就真的不好吗?只是科研做的好? 实际上,他来我校之后,一直给研究生上基础课,深受研究生们的爱戴。他刚准备调我系的时候,要做试讲,我也去听了,大家都觉得中规中矩,没有可以指责的地方。不晓得那个名校的教学“督导组”,何以做出停人家课的决定。 这就是年轻人所面临的处境,说你行就行,说你不行就不行。正像博主也不是很容易就下断语吗:『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你是个不合格的教师!』 所以,现实是复杂的。督导组就那么神圣,起码现实生活中的诸多例子告诉我不是那个样子。很有些人,要借所谓“教学”这根棒子,完成他们的“敲打”欲望。别人做的中规中矩的时候,都要停别人的课,更别说出点小差错的时候了。 博主回复:你说的问题不具有一般性,实事求是地说,绝大多数的督导组成员是认真负责的,当然不排除你说的那种可能性,但不能以个别说明一般,这不是科学的态度! 至于我所下的断语是有前提的.不仔细读别人的文章或断章取义不应该是科学工作者的态度. 关于你说的那个年轻教师的问题,我不知是个别督导员的问题还是整个督导组的问题,有些东西还真不好说.因为我对你说的事情不清楚,不好多做评价,但你因为这件事而否定督导与学生的评价显然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另外,给研究生上课与给本科生上课有很大的不同,不同的学校、不同类型的学生,讲课方式都可能不同,好与不好往往因对象与角度而异,不过不想再展开谈了!
  • ...9 more annotations...
  • 『博主回复:可如果连班上学得好的学生都认为他讲得让人难懂,而你认为他讲得好,你自己好好想想,不觉得很可笑吗?』 对,这就是我们之间理念上的差别。如果不是数学系出身的人,很容易认同你的观点,这也是我为什么要花时间阐释,那些跟你不同的教育理念的。 所谓“学得好”,不过是指期末成绩好而已,对于数学系大多数同学,其实很多并未把深入理解数学内在思想,作为己任的。 那么这些同学,在我那个老师拿出真东西,看家本领时,不识货,不去仔细领会,而采取相反的态度时,你觉得他们的学习态度对吗? 但实际是,有相当多的领导层次的人,相当多的“督导团”人士,会采取您那种想法,助长这种学生的不正学习风气。 数学不是个容易的事情,科学也一样,按您的见解,很多大科学家,都属于“教学劣质品”,都需要『自己好好想想』 如法拉第教得课堂上只剩一个麦克斯韦,我记得有这个故事。那这位法拉第老师倒底是不是应该『自己好好想想』一下,改进一下自己的教学方式呢?但你能说他不是个好教师吗,人家教出了麦克斯韦。 这就是我关于大学教学,尤其是数学教学,跟博主理念很不相同的地方。 我认为,我当年的老师是好老师,他确实能把数学讲活,深入浅出,因为他有自己的大量科研实践做底子。但是同学们感受不到,不是这位老师的错,这位数学系老师,也不应该降低自己的底线,施行所谓的因材施教。 这是数学,同志们,不是请客吃饭看电影。但是,强调『教学』的一些老师们,就是不理解,所以会问出这种话: 『你自己好好想想,不觉得很可笑吗?』 理念不同,当然可笑之事就不同了,说出的话的口气也就不同了。有些人可以很轻易地给人下评语,可以很轻易地以己之见,定人之非。 可惜的是,督导团里这样的观念不少,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曾经扼杀过中国的“法拉第”和“麦克斯韦”。但是,我身边那些年轻的,水平确实不如“法拉第”和“麦克斯韦”的年轻教师,确实深受过一些害处。 所以,强调科研硬杠杠,对于真正专注的大学年轻教师们来说,不是个坏事。 博主回复:我是什么样的教育理念你最好在读了我所有关于教育(讲的就是数学教育,特别是那两篇《说课》)的文章后再作评论,有一点可以肯定,传授数学思想与让学生听懂并理解绝不是矛盾的!有一点需要纠正你:"按您的见解,很多大科学家,都属于“教学劣质品”,都需要『自己好好想想』"这再一次说明你不太习惯仔细读别人的东西,而一味的自说自话! 其他的我就不再与你"探讨"了,因为我们实际上在唱不同的歌!
  • 其实话说回来,那些“督导组”和“学生们”是管不到这些大教授们的,他们不会在教学评估时,给这些大教授们难堪的。 问题主要还是会出现年轻教师们身上,他们事业未定,很容易受到质疑和批评。 那么,是否需要因此将年轻教师,分而治之,搞成“科研型”和“教学型”呢? 现在的时代,已经跟文革后那一批不同了,不应该这么做。应该给年轻人足够的自由,让他们尽情地奋斗。 谁说,做科研的人就不搞教学,不重视教学了。起码数学界的真才实学的那些老师们绝不是这样。这个话说起来就长了,好多研究生,国内的和出国的,其实都反应某位老师在国内数学教学上,名气很大,但其实这些学生们最后发现,当初不应该去读他们的教材,而应该直接就去看外文原版的。何以哉,你上 www.ams.org/mathscinet去查,原来发现,其实这些教材作者,是不搞研究的,科研文章确实写的少了,那么写出的教材,其真正价值是能被学生们最终发现出一些问题的。
  • 上面两个例子,一个是“督导组”,一个是“学生们”。 其实,数学教学,不是舞台表演,当年我在做博士生的时候,同学中有一位云南师大过来的,我们关系非常好,他已经做过老师好几年了。 他给我讲的话,我一直记在心里:“王永晖啊,你将来当了老师,可要注意。” “有些老师,在学生大一的时候糊弄学生,学生也听得高兴,实际上大四毕业的时候,学生们再想起这个老师的时候,其实觉得并没从他身上学到什么东西,你不要做这样的老师。” 也许,我那位博士后同事,能够稍微采取点折中,学一学那些把课程讲的既简单又精彩的方法,可能他就不会出事了。 至于我自己,我的教学经验在前面提到的那篇博文中已经述及。我有学生评价分极高达到96分的时候,但也有极低达到70分的时候。为什么同样一个老师,同样的认真努力,却得到不同学生班级如此大差距的评价呢。 是否可以以差的数据为基础,结合我的一些不同于高一辈人的理念,就对我评判:“你是个不合格的教师!” 我想说明,所谓“学生们”的评价,也不是那么神圣的,从其时间尺度上,从其内容尺度上,都是有相当值得探讨的地方。更何况,现在的“学生评估教师”系统,本身做的就不是很完善的,我在博客的文章上曾有过帖子述及。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拿这些不完全数据来说事,行使“教学”大棒的权威,其实对教学本身并不见得就是好事。 博主回复:同意你前后两段话,但对中间那段持保留意见:) 我上过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课,有只有初中水平的成教生,有素质极好的国家理科基地班学生,还有现在的普通高校的学生,好象反映一直很好哟,呵呵,有点自恋嫌疑!我想说的是,“因材施教”的确很重要!我们有些老师(恐怕还不是个别的),就象你说的,为了讨学生的“欢心”,课堂尽可能简单,学生实际没学到真正的知识。还有更离谱的,老师对学生说:“只要你们如何如何,我就如何如何”,这书能教好吗?
  • 这是一面,翻过另一面,即使是有授课反响不太好的科研高手,其课程也有值得尊重,值得保持下去的必要。学生们为什么不能去接触多元化的教学风格呢。 当然,博主这里可能又会怪我不看他文章的意思,虽然我前面其实是经常是直接引用他的原文。也许你们会讲,我们现在说的是教授们不开课,只搞研究。 如果你把教学活动,仅仅定义为本科生,甚至仅仅定义为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很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在当前大学教育方面,确实存在严重问题,但你就是把科研高手还是教学高手们全拉过来,他们一样解决不了问题。 因为,大学教育问题,不是处在教学过程上,是出在制度上。 我还是举例来说明,不放空炮。 我们现在的大学,真正实行学分制了吗?我们实行的是真正的学分制吗? 你连这种国际规范的学分制都没有真正实行,学校因此从上到下一致存在着各种级别的“放水”机制。 这些问题,不是教学过程本身的问题。很多归国学者,出国访问学者都讲,其实美国大学生,比中国大学生,要学习更用功,更认真呢。 你想“救救孩子们吧”,确实是对的,但别搞错了方向。更何况,相当一批学生,在现有制度下很舒服,不想让你救呢。 只要你开始实行真正的“学分制”,开始实行真正的“奖学金”制度,我可以相信,中国的大学生们,就会跟美国的大学生们一样用功,一样认真,甚至加倍地付出努力。 人非圣贤,大学生更是如此。可以一个制度下,把本身种田的农民弄出饿麸遍野,但施行另外一个制度,不出一年,就立刻有吃有穿。 在好的制度下,你不用专门强调教学,不用把大科学家发配过来教大一新生,即使就是用刚毕业的博士生,博士后,大学生们照样能学的好,学的认真。然后其中优秀者进入下一个流程,登门入室,成为科研领袖们的学生。 我培养出的本科优秀生们,就是这样,他们现在投到一些国内领袖数学家的手下,这是好事。 制度设计好了后,那些拿“教学”说事的现象,就可以休矣!你看西方国家,不就是这个状态吗。
  • 发表少了,或者发表级别不够,是我能力不够,不是什么我有『相当素养和独到见解』,就是藏着掖着,不发。 其实,话再说起科学大师,有分教学不教学的吗。在这些人的鼓捣下,本来简单的事情,就不简单了。 因为『学生们』的口味,本身就是一个多值函数,怎么取这个函数值,就有相当的人为性了。 这件事情,我从本科就开始感受到,当时学校里有一位点集拓扑高手(文革前就做出工作了),他的课非常好,我听过一遍后,下学期又去听一遍,而我搭档则是听了3编。可是,“同学们”的反馈却跟我们有相当大的不同,有个女生,平时成绩很好(并不是差生),但认为,该老师的课程非常难懂,不好学。这个跟我和搭档的想法大为不同,我们正好相反,认为该老师,真是深入浅出,把课讲活了。 为什么,这位老师是当时那个年龄段中,很少真正做科研的人,所以他才真能把这个课讲好、讲活。但数学是一个特殊的学科,不是所有的听众,甚至不是大多数听众都具有这种鉴赏力的。 那是我第一次认识到,“学生们”的观点会有多么大的不同。 那么那些强调“教学”,强调“学生们”鉴定力的做法,是想干什么,成天拿着这个棒槌忽悠,其中是否有一些非数学、非科学、甚至非教学的原因,是值得怀疑的。 博主回复:请原谅我说一句坦诚的话,冲你这段评论,我个人认为,你对课堂教学好与差的判断上有相当的局限性,如果那个老师是给你上课,你可以说他讲得好,可如果连班上学得好的学生都认为他讲得让人难懂,而你认为他讲得好,你自己好好想想,不觉得很可笑吗?教师是面向你还是面向学生?打个简单的比方,师傅教徒弟练武,另一个师傅看来非常简单的招式,可即使是悟性比较好的徒弟都觉得学不会,你觉得那个师傅教得好吗?仔细推敲你的若干评论,实际上有矛盾的地方,你反对老师把课堂当舞台,可又反对学生的感受,老师教书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不能把学生教懂,你的课还谈什么好?当然,有些课程有相当的难度,需要学生做准备工作才能听懂(即课前预习). 我看我们似乎没有再讨论下去的必要! 最后补充一句,你看起来的确还很年轻,尽管刚拜读你的博文又觉得你年龄并不很小!
  • 所以,前面说了现实的复杂性,都说明拿“教学”来说事,可能会对大学院系单位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危害性。 其实,这不是一个特殊问题,例子是特殊的,问题不特殊。 好,说了外围之后,现在来切入核心,什么叫做“教书认真”,其实我的质疑,前面都写了,在博主所引之文中,标注为1,2。 博主认为,“不仔细读别人的文章或断章取义不应该是科学工作者的态度.” 所以,对我这两个质疑,没有任何回应。 首先,我自己科研和教学做的都不是很好,就是一个普通的工作了十年的年轻教师。但是,我的理念是跟博主不同的。 如果我写不出文章,我不会认为是主要因为我做了过多的教学工作造成的,也不会认为自己写不出好的文章,但是却可以同时具有『相当修养与独到见解』。 既然做不了那么大的科学贡献,那就老老实实的当自己的普通教师,尽自己的努力,把课上好,把自己科研上的理解融入到授课之中。但是,我不会因此就说,我做了好多教学,带出一帮优秀本科生,你们就要给我什么什么样的荣誉。 没这回事,实际上,荣誉是会有的,但你别期望把它搞得跟科研成就那么大。有本事,你利用自己对数学的『相当修养与独到见解』,做出好东西来,去争取更大荣誉。 大学注重科研成就,对于年轻人来说,对于数学这种学科来说,真是一个好事情。 我那些科研有成的老师们,每个人在教学上都有一把刷子,水平非常高。别拿教学说事,其实真正比起来,普通教学型老师不仅在科研水平上比不上这些科研高手们,就是拿教学能力来说,也比很多科研高手们差一个档次的。 但是,众位看官,且暂停,妙就妙在,还有“督导组”和“学生们”,还有那些大学里将“教学”举为旗杆,大舞的一帮人。把这几个因素加进去,事情就可以很微妙了。 他们可以把大学里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分开来看,可以有『相当素养和独立见解』,但是写不出文章的教学大师。注:这里我不针对博主所提的孙以丰老师,他是我们老前辈,我学过他翻译的书,值得尊敬。但未必他讲的就是对的,年轻人就是要多写文章,别藏着、憋着,把自己的“生殖能力”给搞坏了。 小学生都知道,数学是要做题的,写文章是什么,就是做题,我自己科研做得并不好,做出来的题其实很少。但是,我知道多做题,没错,做多了,积累够了,自然可以整理发表。 数学这门学科好说话,把题做出来,才是真理。 博主回复:我说你不仔细读别人的东西看来没说错!至少没有理解别人文章的意思!我回复了那么多,你实际上仍然没有理解.一个人如果仅仅站在自己的那个小天井里看问题必然不可能与别人达成共识.我觉得我已经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但很遗憾似乎你始终没有理解(我并不想说服你赞同我的观点,只是希望你能真正理解). 顺便说一句,如果你把我那篇文章理解成个人因为没有获得什么荣誉而发牢骚,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不客气的说,与一般人相比,甚至与大多数人相比,我满足了!
  • 『应该两条线走,高校应该给陈景润这样的同志空间,但也应该给以教学为主的年轻人空间』 这种意见,其实不是少数,看到最近报道,有些小学校已经开始这么做了。但是,我觉得大家能否对此仔细想一想。 为什么你要把年轻人分为“科研型”和“教学型”呢? 因为文革历史的原因,曾经在此出现过真正的分割。基本上是,那些选取“科研型”道路走的老一辈获益,其实大家想想看,即使是这些取“科研型”道路走的老一辈,他们当初刚开始的时候难道就不教书吗? 即使是现在,这些人难道就不想教书吗?未必吧。 现在,确实出现了有些大教授们,不教本科生课的现象,即使对这个现象,其实也不能简单判断的。北大数学的钱敏老师,网上可以查到他的小传文章,大家可以去看看他的说法,参考一下这位模范教师的说法。
  • 什么样的教师算合格教师或有水平的教师?
  • [17] 标题: 发表评论人:艾云灿 [2009-5-21 19:46:01]    呵呵,很有意思,难得看到一篇博文中出现了BBS风格。两位及时在线上讨论开了,而且是长篇。好。 俺参乎一下吧。老曹啊,你也先别太冲动啊。先听听其他读者的看法,再全面思考思考,有好处的。 arithwsun 是很认真的在与你讨论,他在为他那位搭档同事的遭遇感到难过,直感告诉我:他是一个值得尊敬和长期公事的好同事,你认为是这样吗? 他为同事所遭遇到的事情而深度思考着,你的话题成为了他表达那些思考所得的契机,他的本意并不是要跟你抬杠,但是观点来自于一个实证研究所得,与你的一般性判断结论有不同,很正常,也能丰富你的判断。你同意吧? 我认同你的一般性立论,也认同arithwsun的实证性结论。尽管你们两位的观点是有比较大的差异的,但是都是部分真实存在,都是合理的。 我再以自己为例,做个实证性论证吧(太忙,从简啦),供你参考: 1、俺的教学投入(《教学十年路》)、研究投入(《故事人生》)多次得到你和读者们的认可,但是那是什么滋味呢?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的。而我的经历支持我,站在arithwsun的观点立场上看问题。 2、俺经历过的“教学督导”(出身文革的退休人士包含教授以外的)、“学生信息员”(监视课堂的修课学生),真可以写一本书来描述,中国大学在21世纪是怎样被阉割成为“文革课堂” 的。所以,我常常在回复评论中为新出道的年轻人祝福。........... 博主回复:呵呵,艾兄认为我冲动了吗?他的部分观点我的确认同,但一些最基本的观点存在严重的偏差,我正准备发文请大家讨论!
6More

科学网-李小文的博客-拿破仑为什么特别重视培养教书匠 - 0 views

  • 师范教育当然重要,我本人虽然出身不是师范大学,但自从博士毕业以来,已经在师范大学工作了十年,知道一些师范体系内部的问题。 你想要好的中学老师吗,当然想,那目前就得从各类师范院校里拿。多年以前,北师大跟巴黎高师其实是差不多的,学生很少去当中学老师,很多是去大学当老师了。现在可能因为些些原因,学生很多也参与到中学老师的队伍中,素质不错,确实对中学教育队伍建设作出了贡献。 但是,其他很多地方普通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可能其中有相当的部分,自估至少30%,让他们作为中学教师,是不够格的。 国家真要提高中学教师水平,恐怕是需要一个全面的政策。以北师大一个学校,单打独斗,自说自话要些片面待遇,恐怕也是不行的吧。 我是知道博主这种提案,肯定是不太可能实现,任何事情,要动一点,很多点要跟着一块动。博主的这一动,起码现在已有的西部教师待遇也都跟着动吧,水涨船必高吧,不可能一个人,他的大学奖学金,竟然比他工作后的头几年工资还高吧。所以,要动大家一块动,反而国家就不会让你这一点动了。 虽然知道不成,但是我还是忍不住参加这个讨论,说一些想法,供博主和关心中学教育的网友们参考。
  • 北师大当然可以为自己的西部生争取权益,那是北师大的权益和利益,至于这个利益,是否又符合国家的整体教育利益,那又是一说,需要论证。 这么明显的问题还用论证吗,谁叫咱们是scientist呢,起码我就可以提出有点道理的反对意见,在本人观点,我连整个西部生的政策,都表示质疑: 《师范生免费,讲价还价的中国高等教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bfdd0b010007nq.html 更不用说一个子集上面北师大的实现方案了。其理在于,我不是反对师范生免费,而是反对在师范生免费这个政策上,加种种的限制条件。年轻人就是国家的孩子,不应该跟孩子在这些方面讨价还价,尤其当这些条件牵扯到一个人的自由和贫困二个概念。 博主现在要求有更大的待遇,那是不是意味着,这些年轻人得以更大的“自由”来做代价的。这些平困年轻人及其父母,见识是少的,很可能就此入彀,但是等他们到了30几岁,有了独立思考能力,有了社会见识,很难说当前的政策不会让他们产生后悔。设计这个政策的人会说,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谁叫你穷呢,没钱上大学呢。不能这样做,一个国家层面的政策不能这样干。 更重要的是,师范生免费,本来可以成为国家大学生免费或奖学金制度,大面积展开的一个突破口,让这个口子越破越大,不止于师范生专业。但是,具体的政策,却施加特别多的限制条件,反而起到了堵口子的作用,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又是某些人出的高招,我们有时候会想,这个国家的政策怎么这么蠢、这么笨,其实不然,那些高官们还是有水平,有高招的,他们懂得怎么使,既可以用最小代价缓解大学教育的当前巨大矛盾,暂时平息社会矛盾,又得到众人的赞誉的。
  • 2. 博主在上贴中关于经费概念好像指述或用的不是很明确。“师大的科研经费比起同城的其他985高校是最少的。08年清华20个亿,北航将近12个亿,农大6个亿,而北师大才仅仅3个亿!” 直接拿这个数据说事,有点忽悠不明真相的局外人,但是可能在中国大家都含糊惯了,所以科学网上的局内人也都没吭声。 “科研经费”这个概念,跟学校总经费这个概念是不相同的。科研经费是在岗科研人员申请到的科研项目的经费总和。跟博主这里讨论的中学师资教育以及西部生问题,毫无关系,拿这个数据说事,无理。应该比,国家在师范生培养这一方面的资金投入,投到清华、北大多少,北师大多少,拿这个数据比,才切合博主之题。
  • ...3 more annotations...
  • 『“第一流的人才,应该是做科学研究的,如果北师大把自己定位于培养“中学教师”的学校,而不像巴黎高师那种定位于培养各专业领袖人才的学校。凭什么北师大就应该获得第一流的人才和经费呢” 这位网友的信息来自一个法国数学博士后,够权威的,我的信息来自网站 』 不知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那只好我来解释一下自己这句话: 1. 第一流的人才,应该是做科学研究的。巴黎高师的学生,很多也是去当老师,不过是大学的老师,当大学老师,当然得做研究。 2. 为培养中学师资,谈不上让国家拿出第一流的人才和经费,只需中等偏上的人才和经费即可。 所以,在这个角度上,才谈当然不应该得到相当于清华、北大那种额度的经费(还有巴黎高师那种待遇,网友已经把巴黎高师的具体情况介绍过一些了)。但是如果北师大不想仅做培养中学老师的事,要参与科研竞争,则谁也不会说北师大就该比北大、清华差。 中学师资,只需中等偏上的人才和经费即可。这是经济原则,不是瞧不起中学老师的重要性,中学老师很重要,但要谈让国家拿出第一流的人才和经费,这个口号既不正确,也不实际。国家现在能拿出中等经费吸引中等人才,进入教育领域,就很不错了。 当然,国家也有可能采取一些做法,来适合博主的要求建议。即,总经费不增加,整体不改进,从总经费中多切出一块给北师大,给西部生。这样也好,西部也确实需要,北师大也确实需要。
  • 但是这些都不能说明我的立论不对。 1. 即使你有好的愿望,你起码得先达到中等偏上阶的人才和资金投入吧。现在的情况是连中等偏下都未必能达到。像人大附中那种学校,在中国毕竟属于少数。 2.『中学教师是非常重要的“岗位”,对于今天我们民族而言就象心脏起搏器,他们关乎少年的志向和未来,也就是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志向和未来。』谁都知道这是对的,但是为什么做不到呢,拿第一流的人才投入教育,全世界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做到。我们现在跟外国比,是比能否拿中等偏上的人才投入教育,能在这个层面上做到,中国就已经有希望了。 3. 『教师和科学家有什么区别的话,只是教学方法不同,研究的对象不同而已。』 如果你既不是教师,又不是科学家,有这样的见解可以理解。但你毕竟上过大学,甚至做过研究生,如果仍是有这种似是而非的见解,只能说明你在大学阶段,没接触过、或自己没认真观察过好老师。 你可以讲,在人性的一般程度上,大学好老师和中学好老师没什么差别。但是研究能力上来讲,他们是天壤之别,一将功成万骨枯,说的就是前者,一个伟大科学家,是多少人陪练给练出来的,如果真的计算相关经济成本,代价是非常大的。如果只希望用培养中学老师的资金额度,来培养科学家,那是不可能成功的。这正也是现在大学体系的问题。 我现在把话反着说,你是否能明白。我不是要降低对中学教师的投入,而是指,培养一个科学家,花的钱,比培养一个中学教师花的钱要多得多,没办法,这就是现实。在这个现实面前,你的理解『教师和科学家有什么区别的话,只是教学方法不同,研究的对象不同而已。』 是否显得过于简单。
  • 『虽然本人现在不在当中学教师,但是,有博主说:“中学师资,只需中等偏上的人才和经费即可。这是经济原则,不是瞧不起中学老师的重要性,中学老师很重要,但要谈让国家拿出第一流的人才和经费,这个口号既不正确,也不实际”。 这样的评论是令人伤心的哦。看来这样的思想根深蒂固啊。 我曾经的同实验室的京都大学学生,从本科一直念到博士,毕业后去选择去中学教书,理由非常简单,喜欢! 中学教师是非常重要的“岗位”,对于今天我们民族而言就象心脏起搏器,他们关乎少年的志向和未来,也就是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志向和未来。不把教书育人最关键的部位提高到最重要的地方考虑,反而认为他们只是需要“中等偏上”就行了,我看不懂这种逻辑。如果优秀的中学虽然本人现在不在当中学教师,但是,有博主说:“中学师资,只需中等偏上的人才和经费即可。这是经济原则,不是瞧不起中学老师的重要性,中学老师很重要,但要谈让国家拿出第一流的人才和经费,这个口号既不正确,也不实际”。 这样的评论是令人伤心的哦。看来这样的思想根深蒂固啊。 我曾经的同实验室的京都大学学生,从本科一直念到博士,毕业后去选择去中学教书,理由非常简单,喜欢! 中学教师是非常重要的“岗位”,对于今天我们民族而言就象心脏起搏器,他们关乎少年的志向和未来,也就是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志向和未来。不把教书育人最关键的部位提高到最重要的地方考虑,反而认为他们只是需要“中等偏上”就行了,我看不懂这种逻辑。如果优秀的中学教师和科学家有什么区别的话,只是教学方法不同,研究的对象不同而已。』 这话是我说的。『看来这样的思想根深蒂固啊』这不是思想,而是现实。我所讲的“第一流”是由限制条件的,即在做研究上第一流,并不是包含“人品”等等更泛的人格特性。而且,也不排除小概率事件,中学教师中也可能有伟大的科学家,如Weierstrass,Heegner。那些是小概率事件。 现在,北京重点中学中,博士生去做老师的人数也不少。人大附中听说就有几十位博士,我认识的一个数学博士后,能力非常强,因为某些性格原因,在大学没找到工作,也去了那。
1More

无可选择的中国式心灵选择-翟华 - 新浪BLOG - 0 views

  • 我的一篇“见识一下法国高考哲学作文题”,引来数百网友热议,很多评论不约而同地把法国作文题与中国高考作文题做了比较,并联想到中国教育制度的缺失。在我看来,中国和法国的作文考题的最主要区别不仅在于思想的深度和知识的广度,更重要的是选择的余地和空间。中国的高考作文题五花八门,表面上看考生发挥余地很大,其实所有的考题在价值观上都是一顺的,暗含非常明确的思想导向,换句话说考生没有选择。举例来说,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提篮春光看妈妈”中的“春光”一词其实已经界定了考生的心态必须是“积极向上”的。再比如2002年高考作文题“心灵的选择”,要在本能逃生和舍己救人之间做一个“心灵的选择”。在舍己救人是主流价值观的情况下,考生真有的可以有逃生的选择吗? 在中国传统文化意识里是没有多少选择的空间的。选择者,挑剔也,“挑肥拣瘦”, “挑三拣四”,“挑刺儿”,“挑毛病”,一直到“挑字眼儿”,或多或少都是贬义词。要选择,就得有鉴别,要鉴别就得有比较,而我们中国人生性又恰恰是不大喜欢比来比去的,所以说“人比人死人,货比货得扔”。如果硬是要比,那就来个“将心比心”,“比翼齐飞”,最好不要分出个高低上下。相比之下,西方文化对“选择”是相当讲究的。别的不说,翻一下词典,除了最常见的Choice一词以外,其他能够翻译成“选择”的单词还有Alternative,Option,Preference和Selection。揣摩一下,这Alternative一般用于二者选其一的场合;Option侧重于在给定范围内进行选择的余地;Preference是表明选择的个人偏好和价值体系;而Selection则泛指在一系列人与事中进行选择。法语里也同样有这样关于“选择”的词汇,而且还多了一个熟语“Embarras de Choix”,意思是“选择的困惑”。 如果你不怕困惑,不妨看一个西方版的“心灵选择”。方舟子曾经撰文介绍过哲学上的“有轨电车两难问题”(trolley dilemma):假设某城市有一列车闸失灵的有轨电车飞奔而来,而前面的轨道上正好站了五个人。这时能够挽救这五个人的唯一方法是搬动道岔,使电车走上另一条轨道。然而,这条轨道上也有人,但只有一个人。那么现在是不是应该牺牲那一个在另一条轨道的上的人来拯救五个人的性命呢?如果你认为牺牲一个人来拯救五个人是无可非议的,那么我们再来看另一个有所变化的“有轨电车两难问题”。这次失控的有轨电车和前面轨道上五个人之间,正好有一个天桥,上面站着一个正在看西洋景的壮汉,现在拯救处于危险中的五个人的唯一办法就是把这个汉子推下天桥,这样电车撞到这个人以后,就会减速并且慢慢停下来。同样是一个人救五个人,你认为这样是否应该呢?   这个西方哲学上的两难问题,在中国式的“心灵的选择”导向下,其实答案是很简单的:那天桥上的壮士经过一番“心灵的选择”,不用人推,自己毅然决然跳下去了。
1More

山东明年开始严禁统计高考升学率_网易新闻中心 - 0 views

  • 新华网济南6月4日电 今年高考后,山东将把考生成绩等信息作为个人隐私来保护。除各级招生机构内部使用和向考生本人提供外,一律不准向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考生报名信息、考试成绩以及录取信息,严禁以任何形式统计高考升学率。 把高考分数“隐私化”,目的是减轻教育部门和学校在高考成绩方面的压力,有利于治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是打破高中教育“唯分数论”的一个尝试。
17More

科学网-武夷山的博客-科研体系走向完善的三条路径 - 0 views

  • 第一,学术价值规则(the rule of merit),要按世界最佳水平来比较评判;第二,相关性规则 (the rule of relevance),科研项目必须与国家需求相匹配;第三,连续性规则,只要科研项目的学术价值和相关性较高,就要用耐心来指导科研投资。”
  • merit rule
  • relevance rule
  • ...14 more annotations...
  • 『大道至简。三条完善之路也非常简单,走不走呢?取决于我们自己。』 1. 这些政策,都涉及到建立一个合理的评审体制问题,这个问题一点也不简单。 a) 博主用了一个观念,跟丘成桐去年研讲的相关内容基本一致,就是引入国际人士,成为评审制度的核心。实际上,一个国家的高级人才,和这个国家的合理评审制度,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并不简单。靠国际人士,来助力中国评审制度,可以,但不见得就是核心解决方案。我们吃国际人士的亏(或主动让他们来吃),还不够吗。这些国际人士,可以用,但不能指望他们成为我们评审体制的栋梁。既然是这样,就又落到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大道至简吗。 b) 评审体系,不是一朝一日能建成的,必须靠人。国外各个学科,往往人才丰富,即使是一个很专门方向的Workshop,也有四五十人参加,其中业内高手不是一二位,而是超过个位数的。在这种情况下,其评审制度才能保证住“人治”的合理性,某些个人人士,不管嘴里冒泡,胡说八道。但是,国内则相对差很多,这可能也是博主和丘成桐提出评审体制引入外援的原因之一。但是,即使采纳国外人士评审的建议,有那么多国际人士,愿意为中国的建设事业,添砖加瓦吗。 所以,希望把评审体制,作为中国科学体系建设的突破口之一,认为大道至简,操作性强,其实仍尚属局部思考而已。 我就可以举一个比评审体制更重要的东西,图书馆建设,欲建一流的国家,一流的科学体系,是不是应该建成一个一流的图书馆体系。 我们做到了吗? 现在只有比较少数的学校,在其专业方向上,建立起了必要图书储备或网络电子资源下载权限。我是数学系的,问了一些地方院校,南航,青岛大学,这些都不算是差的学校了吧,但是他们联最基本的数学电子资源也尚未购买。 没有书和期刊,你怎么做科研,怎么让人家来评。 除了图书馆建设,还有一个科学体系建设的重要项目,行业协会的建设。此问题又当如何。 这两个问题,都比单纯的评审体系重要。所谓大道至简,归纳到引入外援的评审体系,实在有些问题简单化。
  • 重发一下,改几个错字,填几个词。 ------------------------------------------------------------- 『大道至简。三条完善之路也非常简单,走不走呢?取决于我们自己。』 1. 这些政策,都涉及到建立一个合理的评审体制问题,这个问题一点也不简单。 a) 博主用了一个观念,跟丘成桐去年『高等教育』研讲的相关内容基本一致,就是引入国际人士,成为评审制度的核心。实际上,一个国家的高级人才,和这个国家的合理评审制度,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并不简单。靠国际人士,来助力中国评审制度,可以,但不见得就是核心解决方案。我们吃国际人士的亏(或主动让他们来吃),还不够吗。这些国际人士,可以用,但不能指望他们成为我们评审体制的栋梁。既然是这样,就又落到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大道至简吗。 b) 评审体系,不是一朝一日能建成的,必须靠人。如美国各个学科,往往人才丰富,即使是一个很专门方向的Workshop,也有四五十人参加,其中世界级高手不是一二位,而是超过个位数的。在这种情况下,其评审制度才能保证住“人治”的合理性,某些个人人士,才不敢嘴里冒泡,胡说八道。但是,国内则相对差很多,这可能也是博主和丘成桐提出评审体制引入外援的原因之一。但是,即使采纳国外人士评审的建议,有那么多国际人士,愿意为中国的建设事业,添砖加瓦吗。 所以,希望把评审体制,作为中国科学体系建设的突破口之一,认为大道至简,操作性强,其实仍尚属局部思考,一厢情愿而已。 2. 我就可以举两个比评审体制更重要的东西。 a) 图书馆建设,欲建一流的国家,一流的科学体系,是不是应该建成一个一流的图书馆体系。 我们做到了吗? 现在只有比较少数的学校,在其专业方向上,建立起了必要图书储备或网络电子资源下载权限。我是数学系的,在北京呆烦了,曾想去别的地方,问了一些地方院校,南航,青岛大学,这些都不算是差的学校了吧,但是他们连最基本的数学电子资源也尚未购买,如 www.ams.org/mathscinet 只要是理科人士,够数学有点关系的,都可能用到,大家不妨在自己的大学试试,看看有否使用权限和下载权限。 没有书和期刊,你怎么做科研,怎么让人家来评。 b) 除了图书馆建设,还有一个科学体系建设的重要项目,行业协会的建设。此问题又当如何,国家目前对行业协会建设的态度是什么,是否符合科学体系发展规律。 这两个问题,都比单纯的评审体系重要。所谓大道至简,归纳到引入外援的评审体系,实在有些问题简单化。
  • 在一般项目管理领域,有所谓 quality, schedule, cost 的要求
  • faster, cheaper, better”(分别对应于 schedule, cost, 和 quality)
  • 《Discipline of Market Leaders》by Michael Treacy & Fred Wiersema。细节已经记不清,好像书中认为:一、企业必须在 product leadership, customer intimacy, operation excellence 三项上都能达到某种基本水准才可能在市场生存;二、同时在三项都追求领先则一般会导致失败;三、企业在某个发展阶段则只能定位于追求三项之一才能在市场上成功。
  • 另外,我个人认为,the rule of merit for the world's best,与引入国际标准,或国际专家评价,有相关性,但三者并不等价。前者是基本价值观、而后两者只是两种吸引人的可能的解决方案而已,与 the rule of relevance 的冲突可能显而易见。另一方面,“请神容易送神难”,所以必须小心处理。
  • 另一方面,早就有人指出,快好省三者无法兼得。有人说三者只可得其二。
  • 『不应该把它简单地理解为必须请国际顶级专家参与评估——这在某种程度上岂不等于承认了我们自己的专家水平不够了吗?』 实际情况确实如此,我们不仅高水平专家不够,而且具有科研评估能力的顶级专家更不够。 所以,博主和丘成桐方有引进外援评价体系的建议。 其实评价体系,是跟国家的高水平人才一道成长起来的,不可能一朝而就。所有抱这种速成想法/大道至简的人或事,只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 现在国家不是没钱,是缺少真正有效的管理。即使建立起评价体系,但是根据这些评价体系操作的,还是行政官僚的话,只能形成又一次或捧杀或棒杀的损人运动。 反着方向问,中国的科技人才,现在最需要的是别人怎么评他吗,那是建功立业已成的人之需要,而且你真要做出了优秀工作,哪会有人不知道的。 现在的传统思路是,非要在59分和58.5分这几个人中,找出一个最优秀的人,然后给钱。为此目的,急着要建一个评价体系,可笑不。 你证了Goldbach猜想,还需要人评吗,即使是证了一个比Goldbach猜想还要弱的猜想,如陶哲轩证明的素数k-AP猜想,比Goldbach猜想就弱了整整一个级别,但还是毫无质疑的被公认为优秀数学家,得到2006年Fields奖。 所以,只要有足够的科技力量,评价陶哲轩这种人的工作,其实很容易的。反而是中国目前这种情况,一定要在58分和59分之间找到优秀人才,确定资助名额。这种任务反而更难,即使丘成桐的建议,引进外援没有任何人际影响(假定这种不可能可以发生),这种任务,对于大科学家一样难。 正在专心工作的科技人才,处在成长期的中国科技,最需要的并不是一个大道至简的科技评价体系。而是充足的公共科研资源供应(图书馆和电子下载权),合理有效的科技行业协会。 这两件事情没有或不足的话,科技人才是没法做研究的,就是找来外援做评价体系,也没用。 科研体系走向完善,远远不是一个评价体系的建设,就能解决的。 我本人是学数学的,其他不懂,但具体到数学上的发展政策,就应该跳出评价体系,致力于建设公共科研服务体系(图书供应,行业协会),满足全中国博士们的需求。如此,在科研土壤的肥沃上下功夫,让那些拔苗助长的评价波浪平静一些,年轻人才倒是可能会出来的更多一些,跑到外国去的也可能会少些。现在的情况是,不去不行啊,不去,你连想看到的书都找不到。
  •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1 4:48:14]    所以,问题不仅仅在于“评价体系”本身,更在于怎么用这个“评价体系”,同样是把菜刀,有些人用于切菜,有人用于抢劫。 比如,你建好这个“评价体系”,要不要用它来评价一下各个专业方面的图书馆资源情况,行业协会工作流程情况。 如果“评价体系”只是用来评人,甚至也只是在58分和59分之间,强行评出一个要资助的人来,这种评价体系,还不是只能起到捧杀/帮上的损人作用。 反过来,“评价体系”若要推动国内的图书馆建设,行业协会建设,这里面是有很多细致、繁琐的工作的,这些工作必须有人来做才行,有人来领导才行。现在已经可以下结论了,过去那些由传统评价体系评出的领导人才,领袖人才,对此工作都不太感冒,所以把他们选出来,对国家的整个科技战略又有何大的作用呢。因为他们最多只是“将才”,所谓“将才”,其成绩是局部的,其眼光也是局部的,甚至其对利益的在乎程度,也是局部的,往往局限在个人和小集体上。 过去这些将才,为什么不好好建设图书馆呢,因为他们功成名就之后,就不再读书,心眼又小,当然就不管图书馆建设了。 至于引进外援评价体系,是否就能选出帅才级科研领袖,我仍是表示怀疑,我们总喜欢用相马机制,千金市一骨,而忽略了你买来马,不就是要做事吗,忽略了赛马机制。
  • 国家并不富裕,必须确定,科研项目的钱是用来做科研的,不是Nobel奖那种用来奖励生活或其他的。 可惜这一点,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再怎么做出一个科研评价体系,只要它评出的科研项目,仍兼具这些发家致富的效应,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一评可待。那这个科研体系的“损人”效应,就必然会存在。这不是科研评价体系自身的问题。 那些反对撒胡椒面的人,又有多少是因为不想目前的科研项目丧失这个“发家致富”效应呢。不可说,不可说。 现在的中国,在科研管理水平方面,跟甲午战争时的北洋海军,有多少质的差别呢。以此观中国的未来成就,不可想,不可想。。。 是该自省、自勉、自强的时候了,但是不能光是科学家自己在那修炼,你说,国家给某位科技将才一个上百万的项目,他能不要吗,在项目期间,他能不想办法把钱花光吗。大家都是普通人,所以有些事情,应该是国家层面的事,不能靠科技人员自身的道德来自我约束。
  • 『不太明白另一种思路为什么没人提:撒胡椒面。。。南郭先生也可自然淘汰。 博主回复:历史经验表明,撒胡椒面效果很差,所以各国都不用。另外,撒胡椒面的前提是科研格局不再改变,设若成立新机构了,如若没有经费增量,一撒胡椒面,大家都减少,原来的机构也不干。』 科研体系,应该不仅仅指的是“科研项目”,其实“教职”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可能更重要。有位国外教授讲,其实数学Fields Medal对很多数学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名校里拿到教授职位。 现在的中国教授职位,算不算胡椒面,如果不算,又算是什么。在科研体系的环节中占何等地位。 现在科研项目,杰青项目等高投入项目是投资很多的,那些项目负责人是真把这些钱用到了科研之中,还是如何如何成为小款大款。与其把这些钱,让这些40分、50分的将才们发家致富,倒不如把这些钱用来资助20、30分但是相对年轻、相对面广的固定教职人员。 当然,如果只是分钱,撒胡椒面,年轻人照样有可能将科研经费用于自己的小康生活,而不是求学深造。 譬如,这些钱可以通过行业协会集中来办一些Summer School,给予年轻人资助(会议期间和会议之后),你每年都不去,那就是不想资助,不想在科学上继续发展,这没什么好说的,就不资助算了。 还可以通过行业协会跟图书供应系统,由行业协会给年轻人提供网络电子图书馆下载权,避开各个学校本身的局限性。 所以,撒胡椒面在中国未必就不行,关键看怎么撒,分钱算是撒。但是开Summer School,提供书籍供应也是撒。
  • 『博主回复:我说的这三条并非评价规则,而是“建设科研体系”,我都没用“评价”二字。那么,按照国际最高水平来评判,人家是重视图书馆的,人家是重视实验室技师队伍建设的,人家是具备科研试剂供应网的,等等,我们也得做这些事。与您说的基本一致。但是,僧多粥少,不评价还是不行。美国也如此,首次从NIH获得经费者的平均年龄已经从三十多岁上升为40岁了,说明连富国美国的科研经费都满足不了申请者的需求。』 呵呵,你是没用“评价”这个词,但说着说着,你自己都往评价上靠了。 我想说的是,这三条恰恰只是评价规则,而非“建设科研体系”的全部,有很多事情,是评价体系做不了的。你举例的『人家是重视图书馆的,人家是重视实验室技师队伍建设的,人家是具备科研试剂供应网的』,并不需要一个『国际最高水平来评判』,这些事情,本来就是应该的,至于其过程,怎样建设,是牵扯到大量细节、繁琐的工作的,那些“国际最高水平”更不会花那个劲来帮你“评判”。 所以这些问题,不在于“评”,而在于做,在于有效的管理。那些管理老爷们,会让外人来评判他们的这些管理工作吗。 我的另外一层意思,接着就可以推出来,就是针对博主的文章标题的。即使是“评价体系”本身,也是逐渐形成的,绝不可一蹴而就,大道至简。那样子做,恐怕又会掀起“运动型”改革,这种改革往往是不能收起益,反倒得其害。 拿洋人或海外华人,做挡箭牌,也是某些领导者的奥妙所在。错了,是洋人错了,不是领导错了。而洋人错了,对洋人自己的实际利益损失也不大。所以,这种挡箭牌找的真是高招。 评价体系,是要有责任人的,找不能负责的无责任人来评价,不是不可以,但那绝对不是一个科研评价体系的核心和栋梁。所以,在目前情况下,科研评价体系和高级人才建设,不能分割开的干,要形成彼此间的良性循环,不怕慢,就怕“馊”。
  • 拿洋人或海外华人,做矛或做盾,指哪打哪,也是某些领导者的奥妙所在。错了,是洋人错了,不是领导错了。而洋人错了,对洋人自己的实际利益损失也不大。所以,这种挡箭牌找的真是高招。 当然,也有一些洋人或海外华人,是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采取不合作的态度,不浑水摸鱼。但是毕竟还是有一批国外科技英才,是愿意跟现有的行政系统合作,指哪打哪,做一番“事业”的。 想必,这也是最近评价体系有人呼喊的原因所在,上有好者,下必有应者。
  • 科学家(运动员),教练(制定科研计划指南&项目的人),裁判员(最后说项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等的人),都是100%的科研人员。三位一体必然导致利益抱团,科学家成了一种职业,发财致富第一,学术研究第二,国家需要仅仅是自己确定的幌子。用来忽悠政府,忽悠老百姓,烧纳税人的钱。因此国家如果不专门养一批宏观科学家(教练绝对不能有任何运动员身份)专门进行科技计划指南的制定,并专门建立评价监督机构(专门的裁判),目前的学术风气只能继续坏下去,还会导致更多的假科学家,真正靠科研经费发财致富的人。
1More

北大宣布明年将启动高招校长实名推荐制 - TOM.COM - 0 views

  •  
    为了招揽优秀高中生,北大特地在今年的暑期学校中首开"中学课程",丘维声、钱理群、高克勤等知名学者将为中学生开讲,高中生选课所获学分将可冲抵本市高中新课程选修课学分。据该校有关负责人透露,北大开设高中课程,不仅为了介入中学教育,配合高中新课程,为学生开阔视野,同时也能使北大提前了解北京高中的优秀学生,为招生作准备。
19More

科学网-在Batchelor教授的指导下 - 0 views

  • 他把组织全系的Seminar活动看成是一个学术机构领导者的基本职责所在。
  • 这种学术讨论会上要讨论的是你这个工作的基本物理思想,而不是工作的细节和解题的数学技巧。
  • 在我结束了剑桥的进修工作回国时,他还再三嘱咐我要把剑桥的Seminar制度,Tea Break制度引入中国的学术机构中来。
  • ...16 more annotations...
  • 后来,剑桥的一位朋友和我谈起,从前有一位很有名的剑桥学者说过一句很聪明的话:“All power corrupts.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所有的权力都会腐蚀人,绝对的权力腐蚀起人来也是绝对地!)
  • Batchelor教授也就再次强调说,对于基础科学研究这样的工作而言,我们的办法就是:“Maximum freedom in hands of good people!(选择好优秀的人才,并给他以最大的自由!)
  • 后来我才知道,这种虚心向内行人请教,并在相互切磋中抓住新问题以开展一项新工作,是他们推动科研工作的主要方法。回国后,当我继续开展在剑桥还没有作完的碰并工作时,Batchelor还在伦敦组织过一次碰并问题的国际会议,这仍然是为了我们的工作。这种方法与我以前在中国科学院经历过的不同。那时,我们每当要开展一项新工作时,导师总要组织大家(包括导师自己)进行一次系统性的学习。但在剑桥,我没有看到Batchelor学云物理,也没有看到他学碰并文献;他也没有要我学悬浮体力学及碰并文献。当然在开始时,他曾要我学他的1967年发表的《流体力学导论》并给了我两篇他在沉降和传质上的文献。他和我的交谈,以及他在伦敦组织的碰并会议,实际上,就是他学习碰并以推动碰并研究的方法。他们的图书资料室里经常很少见到人,而同事之间的讨论问题,却时时处处都在。
  • Maximum freedom in hands of good people!(要选好优秀的人才,然后给他以最大的自由)。
  • 。Batchelor教授的领导思想的另一方面就是:在日常工作中,建立起并组织好制度性的高频率高水平的学术活动,这是一个学术单位领导者调动下属人员思考学术问题积极性的一个基本方法。
  • 在1980年平安夜的晚上,我从大街上走进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系的院子里看系办公楼,大楼是一片黑暗,大家都早已回家和家人团聚过节去了。然而还有一间办公室的灯光通明,那就是他的办公室,Batchelor还在工作,这真感人!他那时已年过六十,但还是这样拼搏不已,
  • 但其中拥有英国自然科学领域中最高荣誉称号F.R.S.(Fellow of Royal Sociaty,直译是皇家学会会员,意译可译为皇家学会院士)的学者当时竟然多到7位。此外,该系当时还有14位成员在12种国际学术刊物中担任国际编委。该系的成员还经常被各种国际会议请去作特邀报告。
  • 科学研究的关键是要创新,最重要的是要能做出原始创新的成果。所以,到底候选人在我们所感兴趣的领域有没有原创性,即原始创新的精神,就成为他这个系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
  • 。他继续说,实际上考察一个人应该是历史地全面地来考察。在剑桥大学,我们是很幸运的。我们能够从他的大学生时代,研究生时代,博士后时代各方面的表现全面地加以考察。这样就比较准确客观。这正是把大学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的西方这种体制的优越性之一。
  • 虽然他们系中的成员有好多是本系自己培养出来的,但是Batchelor教授说:一般而言他们在我们这里都不能在毕业后马上就留校工作,而是在外面工作一段时期后看他们在外面的表现,然后再回来竞争一个更好的位置。这样可以避免近亲繁殖的缺点。
  • Batchelor教授这个系的科研成果是非常惊人的,然而我们却看不到他们每年在忙于制定研究规划,选择研究课题,检查研究进程,总结研究经验。不像我们那时的科学院情况。那时我们每年年初都要开会讨论研究方向,大家一起来讨论研究规划,然后年中领导还要组织各种检查,到了年底还要再开会总结评比。大家要开的这类会议很多,实际上都是些行政性质的会议,似乎忙得很,但效果却很小,没有出过什么像样的成果,对比Batchelor教授这个系差距就太大了。因此,借此机会大家就请Batchelor教授谈一下作为一个系主任他是如何领导这个系的科研工作?如何安排全系的科研方向,科研规划和科研课题的?
  • “理论工作是一个高强度的脑力活动,因此这里需要的是人们的高度自觉,如果他没有自觉,你就是整天在他的身边讲:“Thinking!Thinking!Thinking!(思考!思考!思考!)”那仍不会产生任何效果。
  • 他指着那里的墙上挂着的大布告牌对我们说:“这上面写满了本系各大组在本周的重要的Seminar活动。”
  • 他接着说道:“如果在上课期间,有哪一周这个布告牌是空白,该周没有重要的学术活动,那就是我的失职。”
  • 以流体力学大组为例,每一个成员每周至少要参加本课题组的Seminar一次,然后是周五下午参加流体力学大组的Seminar一次。这个系的老师们实际上就始终处在不断的高水平的学术思想交锋之中,难怪他们出优秀的学术成果效率有这么高。
  • 按照Batchelor教授的思想,一个学术单位的领导同时还应该组织经常的,高频率高水平的Seminar活动,通过搞这种类型的学术活动的办法来推动基础研究学术工作向前发展)。
4More

科学网-李小文的博客-"愚民政策"的社会基础 - 0 views

  • [15]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8-19 2:10:04]    另外,说到公务员,现在网上可以看到某些权力关键点上的公务员,确实是在争各种高额待遇。科学家想跟他们争,动动嘴皮可以。但也有些,连嘴皮都懒的动,后者也并不是“趴性”。实际上,为了让关键点上的公务员提高新,前些年的理论支持是,高薪养廉。今天已经可以看到其巨大错误了,高薪还是养不了廉,反而增加了其恶势。只有行政系统透明化,方能遏制住腐败,其他途径,都只是辅助战术而已。学术界,难道就可以摆脱这个规律性吗?高薪养廉已经死了,高薪养学术,又出来了。果真有效吗?所以,我的猜想(免费贫困大学生政策)和建议(顶级科学家限薪),可能对当前的现实有实际的意义。
  • [14]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8-19 1:53:04]    稍作补充:过去的历史告诉我们,共产党正是因为实行“低成本”战略打下天下的,所以低成本发展战略,是国家级战略,跟知识分子的“趴性”,毫无关系,二者不可混淆。精英人才,在某些特殊发展阶段,并不是用“薪金”来定位自身的价值的。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优点,也是国外一些宗教影响下的人士的特点。当年,跟着共产党走的仁人志士,自觉自愿地接受低薪、超低薪,面临的却是要抛头颅洒热血,这些人,不是可以用“趴性”去理解的。他们的精英性,不会因为低薪而改色,正是因为他们的付出,才给我们留下低成本运作的广大空间,使得一切才有可能。现在,我们这一代的选择是,要不要给我们的后代,继续留下低成本的发展空间,还是在我们这一代,就把它花掉。这些问题,都是很深奥的政治和经济学问题,跟腐儒的“趴性”,毫无关系。
  • [12]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8-19 1:40:18]    所以低成本发展战略,是国家级战略,跟知识分子的“趴性”,毫无关系,二者不可混淆。在讨论战略问题的时候,需要多加思考,而不能将问题归于某一阶群的“德性”。直接从理性的推理证明即可。我那篇文章暗含一个猜想,即只要能够广泛提供贫困人口中优秀人才免费大学国民待遇,即使顶级科学家的工资不做过大提升,对二十年期的中国科学发展,影响不大。甚至,我主张由国家层面制定政策,给顶级科学家限薪,从之抑制住各校在争夺人才中打出的“高薪牌”,这样,“高薪牌”打不出了,各校在争夺人才时,就得打别的牌,比如以更好的政策,去吸引顶级人才。既然是猜想,当然就有可能是错的,只此一说而已。感谢李小文老师的系列博文,让我认识到这一问题,对中国发展的严重性。博主回复:》直接从理性的推理证明即可。那是我的弱项:( 我喜欢几句话讲清楚一件事,一写长了,自己都忘掉自己在说什么了:) 所以数学也学不深。还是偏形象思维多些。
  •  
    [12]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8-19 1:40:18]    所以低成本发展战略,是国家级战略,跟知识分子的"趴性",毫无关系,二者不可混淆。 在讨论战略问题的时候,需要多加思考,而不能将问题归于某一阶群的"德性"。直接从理性的推理证明即可。 我那篇文章暗含一个猜想,即只要能够广泛提供贫困人口中优秀人才免费大学国民待遇,即使顶级科学家的工资不做过大提升,对二十年期的中国科学发展,影响不大。 甚至,我主张由国家层面制定政策,给顶级科学家限薪,从之抑制住各校在争夺人才中打出的"高薪牌",这样,"高薪牌"打不出了,各校在争夺人才时,就得打别的牌,比如以更好的政策,去吸引顶级人才。 既然是猜想,当然就有可能是错的,只此一说而已。感谢李小文老师的系列博文,让我认识到这一问题,对中国发展的严重性。
11More

科学网-张建武的博客-奥数为什么成了公害?-转 - 0 views

  • [5]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4 10:24:01]    『右脑主要具有想象、艺术、综合等功能,而传统学校主要培养左脑发达的人,左脑主要具有语言、分析、逻辑思维能力,而这些能力正快速被电脑代替,有远见的家长应当尽力矫正学校过于偏重左脑的教育,使孩子全面和谐地发展。如果你今天不早做准备,未来社会发展就会惩罚你的孩子。』 这些话,说的立论不足,语言能力,不管是自然语言能力,还是数学语言能力,都是不可能被计算机替代的。另外,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仍然属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强将语言能力,归为左脑,实际上不过是名词障尔,因为现在没人能看清大脑的运作。
  • [4]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4 10:15:53]    有错字,还是改一下吧: 我们将会看到这个猜想作为坏消息的另一面: 即是,这些"文革阴影"一代的家长们在他们强迫他们小孩学奥数,推进社会奥数大潮之后,现在,他们的小孩现在已经大多上大学了。而这些家长们,其中佼佼者,正在走向领导岗位。 那么,就会有一个很自然的发问,他们会不会像当年逼迫他们自己的小孩进入奥数大潮一样,现在逼迫自己领导的单位、事业、人员去赶另一个什么样什么样的大潮。
  • 3]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4 10:13:02]    另外,我曾经在博文中猜测,奥数潮流行,跟那些家长们经受了“文革阴影”有关,这些“文革阴影”产生出“强迫症”和“急躁症”的病状。 如果我这个猜想正确的话,那么“奥数潮”将会降温,因为随着下一代父母的到来,他们将会更多地采纳现代文明规范,接受“不强迫”,“不急燥”的现代文明习惯。 希望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不过“奥数降温”只是这个猜想的好消息的一面,我们将会看到这个猜想的坏消息的另一面: 即使,这些"文革阴影"一代的家长们在强迫他们小孩学奥数,推进社会奥数大潮之后,他们的小孩现在已经大多上大学了。而这些家长们,其中佼佼者,正在走向领导岗位。 那么,就会有一个很自然的发问,他们会不会像当年逼迫他们自己的小孩进入奥数大潮一样,现在逼迫自己领导的单位、事业、人员去赶另一个什么样什么样的大潮。
  • ...8 more annotations...
  • 2]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4 9:56:02]    『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最需要通才,那种数理化崇拜已经过时了。』 文章写得很好,没想到现在的中学老师水平都这么高。不过全文中此句话,需要商榷。 数学语言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语言,对这个语言的掌握,就跟对自然语言(汉语、英语)的掌握一样,是衡量“通才”水准的重要标尺。
  • 爱因斯坦说过:“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有一天会把胃口和肚子搞坏的,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会渐渐地熄灭。” “人们为了考试,不论愿意与否,都得把所有这些废物统统塞进自己的脑袋。这种强制的结果使我如此畏缩不前,以致在我通过最后的考试以后有整整一年对科学问题的任何思考都感到扫兴。”。正是那些大量的奥数训练和考试,让学生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渐渐地熄灭了,连对数学本身都没兴趣了。只要上了大学,他们马上就对数学不感兴趣了,奥数最终只起到让学生讨厌数学的作用。
  • 935年,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这样赞扬她:“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还要大。” “有时,人们把学校简单地看作是一种工具,靠它来把大量的知识传授给成长中的一代。但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它应当发展青年人中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应当反对把个人当作死的工具来对待。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这对于那些培养将来从事较确定的职业的技术学校也适用。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如果一个人掌握了学科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了如何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将肯定会找到属于他的道路。除此之外,与那些接受的训练主要只包括获取细节知识的人相比,他更加能够使自己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变化。”
  • 《2061计划》将每个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的13年教育中应该获得的基本科学知识浓缩为12大类课题:科学、数学、技术的本质、自然界的构成、生态环境、人体机能、人类社会、技术世界、数学世界、科学史观、共同主题、思维习惯。
  • [7]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5 2:30:13]    『学习一变成研究,有关学习的一切方面都变了!从此,学校、教师、教材、教室、管理方法、评价方法、上课方法、自学方法、培训方法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其核心就是把“考”的文化变成“研究”的文化。』 这个观点,我是不同意『其核心就是把“考”的文化变成“研究”的文化』,实际上那样说说可以,没有真正的操作性。 我的博客上有另外一套解决方案,即是在“水平考试体系”之外,再建设一个『精深传授体系』,让二者在资金流和人才流上形成良性循环。
  • [8]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5 2:33:33]    『我们却把大量教育资源集中到少数奥数尖子上培养畸形人,完全与世界潮流背道而驰,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并不危言耸听。 』 同意此句,这并不跟我先前说的“水平考试体系”矛盾,因为奥数实际上不是“水平考试”,而是竞赛型的,确实是耗费了大量资源,尤其是年轻学生们的人力资源。国外中学的做法,是将其引导到AP课程上,即超前学习大学的基础课程,我们是引导到只有少数成功者的奥数上面。
  • [9]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5 2:43:04]    『国外学生参加奥赛都不做特别的训练,临时报名,像参加一场游戏一样去玩玩』 这句话不是对否,但是美国大学生数学竞赛Putnam数学竞赛,国外名校是给予特别训练的,如Stanford,每年有一个学期是开设针对此竞赛的讨论班课程的,课程中间发比萨饼给学生们吃。 美国各名校,还都是很注重Putnam成绩的,因为其竞赛不仅给学生排名,还给大学按其参加学生的成绩排名。 所以,竞赛本身的存在,从思维角度上是很难进行批判的,国外数个Fields奖获得者,国外名校的好些数学系教授,都曾获过奥数奖牌。近年来,中国的一些前奥数金牌获得者,也开始在数学研究领域获得了很好的工作,只不过目前还只是数学圈内研究人员知道而已,还未传到大众耳朵里。
  • [6]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5 2:19:45]    『他说基本没有帮助,因为现在稍微复杂一些的分析计算都是电脑代劳了,电脑专家系统一秒钟的运算超过一百名奥数尖子的运算。』 这句话也是不对的。博主从心理学方面批判奥数的说法,我基本上都同意,但是从思维角度进行的批判,我基本都不同意。而且,其理论的依据本身,如此楼和5楼所举,都是错的。 比如本楼中银行行长所言,『现在稍微复杂一些的分析计算都是电脑代劳了』,那么多问一句,那些分析计算的算法,是谁编出来的呢? 金融和网络,这两个行业成为了当今世界利润最高的行业,因为其天然的垄断性,即“胜者通吃”规律所然。这两个行业涉及到的大量算法,都必须依靠数学知识方能完成,如Google的Pagerank算法,马志明老师做过演讲,大家可在中国数学会通讯上找到其科普文章。
2More

科学网-李小文的博客-师大的尴尬地位 - 0 views

  • 『巴黎高师每年只招200人,这样在中国肯定不行。师大是我国教育界的旗帜,其龙头老大的地位绝对不会动摇。』 所以,最好有人把巴黎高师及法国中学师资考试的情况好好介绍一下,免得被人错误引用。 比如,前几天跟一个法国数学博士后聊天,谈起巴黎高师,他讲,巴黎高师的学生并不是去做中学老师的,注意前面有个“高Superieure”字。 那个法国博士后又稍微给我介绍了一下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的情况,看来是蛮严格的。第一次是笔试,第二次是面试-应试者主讲大约一个小时课程,然后底下评委打分。两次成绩合在一起,排出名次,然后各中学用人单位再根据此名次,确定是否录取该人为本校教师。 联系到我们的招聘面试也往往不过二十分钟,人家的资格考试面试就要一小时,说明法国要做中学老师还是蛮严的,既然严,那中学教师地位在法国肯定是不错的,中学教师地位不错,那师范院校的地位才能不错。连带着高师地位才能受人尊敬。
  • 至于“西部生”的国家政策,不管国家怎么细化,即使按照博主的建议做到了,我也并不觉得这就是促进整个国家教育的重要举措,其原因见我在这个政策出台后写的一篇博文: 《师范生免费,讲价还价的中国高等教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bfdd0b010007nq.html 当然,博主这里讲的,层面还主要是在其所属的北师大本身,如何想着法的,给北师大弄些经费过来,搞得不要那么寒碜。 至于因此,要北师大生源超“北大/清华”,不过是自己学校的“局部利益”带来的“想法”而已,你还可以接着想生源和经费超哈佛呢。 第一流的人才,应该是做科学研究的,如果北师大把自己定位于培养“中学教师”的学校,而不像巴黎高师那种定位于培养各专业领袖人才的学校。凭什么北师大就应该获得第一流的人才和经费呢,现在北师大在师范类院校中,高考人才是第一流的,经费可能不是第一,因此是有点缺陷。 西部生那点钱,该是不会让北师大的经费增长有什么出息的吧。
8More

科学网-曹广福的博客-大科学家就一定是合格教师吗? - 0 views

  • [27]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3 2:22:32]    最后,再次感谢博主专门挑我的贴出来专另成文,我的跟贴解释,既是捧博主的场,也是捧自己的场。 但我不想被博主和其朋友们误解为“攻击”或“好斗”,生活中我是个很温和的人,不想跟任何人过不去。 如此,以后博主想拿我的理念说事的话,可以自由引用,但请最好直接引用。即『』引号中部分最好都是未经修改的我的原句。这样,我就无需跑到博主这里再解释一遍了。 顺颂教祺!
  • [15]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2 6:52:29]    你说,我这位朋友,是重视教学还是不重视教学呢。但是,作为理念,他跟我讲,大学就是做科研的,老师科研做好了,自然教书就好。 他的这个论点,是以他8年西方大学生活经验得来的,结合我对科研交流中那些我们数论专业方面的高手的观察,我是同意的。 其实,科研活动,不止是单纯的发表文章。其中牵扯到的很多能力、过程、活动,都对一个人的教学能力有极大促进。比如,科研活动中一个重要过程,讨论班制度,以前国内做的是比较少的,缺少这个制度,科研人员,其实本身训练就是不完整的。现在,各大学此制度越来越完善,极大地促进了参与师生的教学能力。讨论班制度,本身是科研活动,但正常的科研活动之下,是能培养出教学高手的。 所以,更不用说这个科研活动中的佼佼者,大科学家了。我们对他们完全可以放心,还是那句话,也是你归纳的, 4.“大科学家”的课即使不受学生欢迎也应该得到尊重;5、学生不欢迎的课未必不是好课。 当今的大学生,实在得自己好好纠正一下自己的学习态度。如果大科学家的课听不懂,应该往学生自己身上多找原因。这是个现实问题,相信诸位科学网上的大学老师们都会有很多同感的。 好了,关于李庆忠的事解释完了,其他的,想必我的不同理念的探讨,在您和发发看来是属于攻击行为了。虽然我从未用过攻击性言辞,倒是博主您,多语气不善之举。 如此,告辞,希望您不用再找到北京市长身上质疑我的理念性话语,我这么小小的一个年轻教师,教学和科研都拿不出手,就是有一些无用的不同理念而已,还真不好意思往他老人家身前站。
  • [26]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3 2:17:03]    诸位,这样大学四年下来,比比看,不用比科研,不用比我手下们那些年轻博士们在他们个人科研轨道上的进步。我就跟曹老师的系,比学生,如果曹老师所讲的教学特制本科生教学的话,我还可以把研究生和博士生刨去,我们这两个系,就比谁的本科毕业生好。 我对自己系的本科生们,会有相当的信心。实际上,这些学生,看着他们的老师,四年如一日,每个老师自己都是在那认真的学数学,每次去他们办公室,都是看见这些老师在那里看书、做题。这些学生,想不受到熏陶,都难。这样的学生,不用扬鞭自奋蹄,想不学好都难。 这是科学网,毕竟不用于新浪网,有相当多的圈内人士存在,即使不是圈内人士,也多少具有相当的科学素养,是老大哥中的佼佼者。相信,这两种不同理念之争,在现实中可以实际地去竞争一下,比比看,即使就是教学这个层面,看谁出的学生好,对国家的建设发展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 ...5 more annotations...
  • [14]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2 6:49:07]    唉,博主已经把我在另一个贴哄客了,又在此帖提起我。本来,确实跟这位老师理念不同,他所截取的我那些理念之句,大家可以去看看原文。 这里就说一点博主在人际上牵扯出的是吧:『王博主说,他们的李庆忠院长也是提倡教师应该以科研为主的』 这个,我的原文中实际上是没有的,对吧。原文是这样 『如李庆忠和他的一些手下们在教学上花的努力,肯定在全中国数学系里也是很少见的。这些事情,好像他比较低调,即使在系里都不多提,好些做法和付出,其实本系的老师也不是全都了解。 但是即使我们这些或老或年轻的教师们有这些行为,这些认真教学的投入,仍然是认为,大学教师应该把主要努力花在科研上,而不是盯紧在学生身上。学生要修行,老师要修行,大学是个修行的场所,不是简单的“教学”场所。』 这个可能容易让您老误解,以为那个“老”字指的是李庆忠。其实,我指的是李庆忠当时做大学基础课教学的搭档。 他们真的对教学很投入,付出了很多。在他们影响下,我也学习了很多他们开始使用的方法,效果非常好。 不过即使如此,我和他那个搭档,年纪比我大,经验比我丰富,仍然认为,大学教师就是应该做科研,教学上不能像我们做的那样,投入过多。 至于李庆忠的观念,其实观念是什么已不重要,你要看他是怎么做的,他作为系主任或曰院长,当领导的同时,同时承担了两年的大一大二数学分析课程。 他和他那位搭档,除了规定课程外,将全班50人分为5个小组,一周正好五天。让这5组,五天轮流去找这两位老师,下午学生自主研讲一个小时。这个工作,是不计入工作量,完全属于无私奉献的。 我的这位朋友,可以说,那两年在系里,除了李庆忠外,教学投入谁也没他多。但是,他自己就是不要去评优秀教学教师称号,系里肯定想给他,他都坚决不要。 其实原因不仅在于个人个性的谦虚,更在于,他害怕人家拿这个称号找他说事,以后让他继续坚持这些性质教学工作。
  • 25]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3 2:15:44]    那么高层如何判断我们理念之争的“是与非”呢?其实很简单,做个实验就行了。现在请允许我YY(网上用语)。高层直接提供经费,给我们具有这不同理念的两个人,白手起家,去分别办两个数学系,但要有一个前提:招的人,尤其是每年的固定招人,必须有相当比例招的是当毕业的博士或博士后。 那么比什么呢? 1. 首先比应聘到我这个系的人多,还是到曹老师去那的人多,既看数量又看质量。然后,我们按各自理念筛选,留下我们想要的人才。我们这两个系,不用讲大科学家,就是羽毛未丰的年轻博士,看他们愿意挑谁那去。 2. 好,挑好了人,开始工作了。曹老师按他那种理念领导他的系,我自然按我这种理念领导我的系。我这种理念下会出现什么样的操作呢: a. 教师们每学期基本上都是一门课,每周四学时加起来就是3个小时左右。你加上备课,有经验教师按1:1比例,年轻博士多一点,1:2到1:4。一周五天,实际上,现在的数学系年轻人,基本上都是一周六天,还有一周七天,只有2/3个月下来,身体不舒服了,才休息上那么一两天的,这就是数学系年轻人的现状,对这些拼搏的年轻人,实在不用再多说什么了。 那么,除去教学后,还有大量的时间,当然是去做研究了。 谁要是在系里跟我讲,我的主业是教学,科研是副业,我就要问问他,你这个时间是怎么算的。谁要跟我讲,其他时间我全是用来备课的,除非特殊情况,比如这个人要把这门课写成专著,我一定是要把这个谁开除出去,你要么是搪塞,要么是学问不够才要花那么多时间备课,两种情况下,都要开除。 b. 学生们就好好学习,在学分制下选课,必修课,专业课,选修课。基础课,每周8学时,4学时是课程讲授,4学时是习题课。每一个年纪,都有一个学生研讲班,大一大二,主要是分析和代数学内容。到了大三、大四,则是直接加入个专业讨论班(Seminar制度)。 高阶课程,有数学高手们给他们讲课(如果有些人不喜欢用数学家这个称呼,来讲目前国内数学界的高手们),如果学生听不懂了,只要教室里还有一个学生要听,我就不停这位老师的课,其他学生,允许他们选别的课程去。 诸位,这样大学四年下来,比比看,不用比科研,不用比我手下们那些年轻博士们在他们个人科研轨道上的进步。我就跟曹老师的系,比学生,我们这两个系,谁的本科毕业生好。
  • [24]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3 2:15:04]    博主第一次把我跟贴拿出来专文的时候,我解释的多一些,跟贴多一些,不过博主已经在最后有“踢客”之言,既然你先拿我出来,后面又踢我出去,自然我也不用再多说,不过博主踢我出去之后,又第二次拿我跟贴专令成文,我呢只好又一次跑出来解释其中被博主误解引用的事实和道理,我实际上不想被别人误解为具有“攻击性”行为,所以,如果以后博主还像拿我这些理念来说事,可以,请直接原文引用就是了,这样,我也不用跟贴,不用被别人误解为具有“攻击性”行为了。 更不用闹到“校长”和“党委书记”那里去了,博客上很平常的理念之争,没必要动静那么大。 当然,我们的理念之争,如果通过正常的途径,反映到高层去,那是我所乐见的。毕竟,这个问题,一是在民众中有声气,容易被人拿来说事,你拿大学中其他问题来跟他讲,他一时半会还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二是、这个问题的本身解决,确实也非常重要。大学教学出问题,是师之过吗,如果其中有师之过的因素,我们又应该如何处理。
  • [23]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3 2:11:57]    2. 进一步,我更没有把“学生们”类比为这些“工人老大哥”,科学家对工人老大哥讲课,在现代文明规则下,已经不是您文章写的四字成语“对牛弹琴”,更不用说在大学体系内,师生之间的关系了。 有时候,圈外之人,很容易对圈内之事,产生一些貌似有理的指责和评估。实际上,这些貌似有理的说法,是其不明圈内的内质引起的。这里,工人老大哥,就是圈外之人,而学生,跟教师一样,都是圈内的人士。 大科学家,按照科研的本来难度授课,非常容易产生大比例学生听不懂的情况。第一、不能因此就说此大科学家就不“认真教学”,或不懂教学。第二、解决的办法其实是非常简单的。现代大学都有“学分制”,学分制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选修课制。那些听不懂,不想听的学生就直接去选别的课就是了。 教室里,总会留下一批学生,继续听这位科学家的课的。不能因为大比例学生产生不满情绪,不去疏导,而是以某种督导团的身份去助长,去指责科学家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你让人家把课讲下去么,不是还有一些学生在跟随他去学习、去思考吗。另外的那些学生,就不选这门课,或选别的老师的同头课程就是了。 督导团在这里,没有出现的必要。现代大学有正常的体制,保证正常的教学。 当大科学家讲课时,教室里只留下很少数的一些学生,这个教学还要不要进行。其他系我不知道,只说数学系能少到什么程度。 如果有人不信国内科学家的水平,那我们就讲国外名校的顶级数学家的授课情况。第一个名师,授的是一门初等数论,此课面较广,教室里总能来20多人,高的时候是30多人。后来发现,这是数学系课程来的人做多的情况了。后面几位名师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李群,也是由业界顶级数学家给本科生上,刚开始有10几个人,期中过了之后,只有5个人来了。表示论,更是一个天才级数学家给本科生上,刚开始20个人,2个星期之后,教室里只有3个人了,有时候2个人。 如果以这样的情况,在当今的中国大学,按一般学校的教学规则,这些课是要停掉的。这些数学家,是要被质疑其“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的。 国外大学,却为什么要对这些数学家这么宽容呢,他们不是把最大比例的学生都从课堂上赶跑了吗。
  • [22]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3 2:09:51]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3381 『博主:至少是你的观点』 当然,而且我同意你“截取归纳”的那几个干条条。 博主可以自由引用我的话,最好引用的时候,采纳原文引用的方法。这样,我也就不用跑出来,再将您误解我了的意思,改回原本的含义。 博主另一个关于我所讲内容的错误理解是: 1. 我讲过,文革期间,工人老大哥要求科学家给他讲课,讲懂了才算是真正科学家。但我从未说科学家给工人老大哥讲课,就是“对牛弹琴”。这完全是你的理解,对吧。不要把你的理解加到我身上,尤其是不要因此让读者混淆,这是需要明晰的。 实际上,确实有些科学家,水平非常高,能把工人老大哥讲懂,这些科学家中不乏顶级人物。但还是有相当多科学家,不会讲懂老大哥,这些科学家仍然是真正的科学家,仍然是懂得科学传递的真谛的。 我不反对科学家给工人老大哥讲课,这更是要声明的。但要有一个前提,就是在 a. 不强迫, b. 不急躁,这些现代文明规则的前提下。 谁也不是牛,科学家不是,工人老大哥也不是牛,大家都需要互相彼此尊重。在现代文明规则下,互相沟通交流。科学家当然要跟各阶层人士善于沟通,只有在一个现代文明社会,这件事才能正常进行。
5More

科学网-饶毅的博客-中国科教界亟需支持年轻科学家(补充版) - 0 views

  • [53]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tidy [2009-6-5 11:40:47] ip:69.228.82.*   错字太多,还是改一下: 饶先生此文,是在为这位研究员未评上杰青鸣不平。但是, 1. 杰青是科技基金项目,不是科技奖励。饶先生例举其人水平之高,应该获得该项奖励,在知情人指出该所NIBS科研基金项目充足的情况下(17楼 5年2000万,饶先生在补充内容中并未直接否定,只是讲 a)如果申请到,该研究员可以不获同样的(杰青)经费(少拿些钱),也即将杰青作为科研荣誉上的奖励,b) 该研究员经费尚未进入全国同类实验室的前50名(呵,生命科学真有钱,真的需要这么多,真的要到刀刃上了吗,当然这个问题就不在此深入了))。 杰青的钱,是基金项目资助,不是个人奖励,这个钱是否对该研究员的科研项目极为必须,才是饶先生这里真正应该阐明的关键---因为少了杰青这几百万,这位研究员的研究工作受到了多大的阻碍。是否因为没得到杰青,搞得他研究降级,甚至做不下去。 如果无法阐明这一点,再怎样说这位研究员水平高,其实都不能证明杰青评选的不当。因为,如果该研究员已经有了充足的上千万的科研经费,不给他加上杰青的几百万,并未使其研究工作受阻,那么这些钱用到别的科研工作者身上,应该是更有意义。 科学界也有自己的“生态平衡”,也是需要维护的,不是你是狮子,就得把大部分羊吃掉,也该给狼群们留下一些,甚至留下大部分,保证足够数目的狼群活下来,方式狮王自信心的表现。若真拿了国家5000万,再谗着杰青的几百万,就既有些贪婪,又会伤害“生态平衡”了。
  • [52]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tidy [2009-6-5 11:26:37] ip:69.228.82.*   2. 我认识一位非常好的基础科学专家,水平非常高,拿了杰青,也拿了百人计划,经费加在一起也超过四百万了吧。可是,他在另外一次80万的科研项目评比中落败,因而心里很不服气,私下里说不平。他水平高是事实,我相信他确实很可能比其他参选人水平要高,即使如此,那次评审在我看来也是正确的。实际上,他做基础科学,就是一张纸、一支笔,顶多加个计算机,学生也只有2、3个,四百万已经绰绰有余了。怎好再去抢别人的机会。 3.总结一下,国内制度上肯定有不合理之处,将“名”与“利”未作适当分割,所以,饶先生自己在博文上的话实际上包含一个意思,要的是这个杰青的荣誉,钱可以少拿。但在现有体制下,你占了这个名额,别人就得不到相应的钱,是不是就有可能影响他的科研进度。 在此情况下,让让又有何妨。而且说真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如果真是为中国科学界出力,为中国科学界的良性生态环境做贡献。该有的荣誉终会到来的,别那么急不可待。靠博文吵吵,囿于个体局部环境争名要利,无心于生态环境的大局,反而可能失当。 当然,以上的前提,是建立在该研究院已经得到充足的科研经费的前提下,这个前提应该是对的,因为饶先生自己文章里也讲,『不获同样的经费(如获杰青,经费量比其他人少很多)』。 4. 至于科研奖励(Nobel奖,国家科技奖),则应该大家一视同仁,不区分谁手头上钱多钱少,完全照参选人的本身科研贡献来评。 5. 因此有些感慨,饶先生这里的鸣不平,是出于公义吗?既然回国投身于祖国建设,应该把眼光和心胸放长远点,一点点几百万没搞上,让给别人,于理于情上,都不一定是坏事。
  • [66]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tidy [2009-6-8 12:47:43] ip:69.228.82.*   『就是,国内就没有值得NIBS邀请的专家吗?』 道理不在这里。Colloquium一般是应该请大科学家来,而Seminar则不一定非要请有成就的科学家,博士后甚至博士生都可以请过来上台讲。 所以,问题不是出在水平高低上,而是有没有这种主动跟国内学术界交往的意识。相比饶先生在这反映的问题,肯定产生于NIBS科学家私底下给他的抱怨,饶先生因此呼吁,属于学界领袖的“仗义行侠”之气。 但是,在“仗义行侠”之前,是不是应该把我前面说的这两个问题 1. 不得杰青是不是影响了NIBS的科研进展, 2. 国内回忆不邀请你NIBS科学家,那NIBS的日常学术Seminar Colloquium邀请了国内科学家没有。 弄清楚,再进行呼吁,呼吁不成再发博贴。 所以,对饶先生本人这种博贴行为,现在可以归纳两种可能: A. 饶先生的思考角度,仍然是从小集体出发,测量事物的标准,也仍然是得名得利。 B. 饶先生的思考水平、处理事情的能力不够,所以真的是在“仗义行侠”之前,没有考虑到问题1&2,然后就根据个人囿见写文,有跟贴说明情况后,继续写一个补充。但这个补充反而暴露了更多的情况,让人并不认可。 在我看来,这二者必居其一,居哪一个,都有点让人遗憾。
  • ...2 more annotations...
  • [64]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tidy [2009-6-8 5:56:27] ip:69.228.82.*   『每周的Seminar,Colloquium上,如果NIBS请了相当多的国内专家到本所做学术报告』 哦,一想这个问题很好得到答案,就去了NIBS的主页。光看了下2009年春季讲座,发现,NIBS的邀请研讲人,确实基本上都是国外教授,本国教授极少,那极少数的本国教授,是不是也是NIBS科学家以前在国外认识的,根据常情,也未可知啊。 所以,一味抱怨国内学术界不融纳其所,可能也得从自身检讨一下。做事都是有方法的吗,饶先生在这里的表现,让人觉得“技术含量”比较低。 试试看,NIBS在Seminar,Colloquium的时候,多邀请些国内科学家,下次国内会议时,看看那些科学家会不会主动给NIBS科学家发邀请函。 另外,从其网页上看,其讲座(Seminar,Colloquium)频率,跟该所这么多实验室,这么大的资金额度支持,很不相称。当然,我本人不是搞生命科学的,不知道在生命科学领域,Seminar,Colloquium是不是学术活动、学术流程中的重要一环。
  • 63]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tidy [2009-6-8 5:43:41] ip:69.228.82.*   『 NIBS的科学家不参与国内学术活动的是因为有几个领域没有邀请他们,而不是他们接到邀请不参加。』 实际上这种情况也应该详细分析一下,NIBS所自己应该也组织学术活动吧,每周的Seminar,Colloquium上,是否都请了国内领域的相关科学家来交流呢。 饶先生对此也还是未做说明,如果NIBS请了相当多的国内专家到本所做学术报告,而国内专家仍然是固步自封,不仅不回请NIBS研究人员去他们学校做报告,而且还在国内学术会议上,不邀请NIBS科学家参加。那么这种状况确实是值得奇怪的,国内当值领袖生命科学家的心眼,也未必太小了吧。 如果情况不是这样,而是相反,那NIBS受到如此对待,也有可以理解的原因。 所以,即使是此问题,饶先生也有说清楚“背景环境”的必要。
4More

科学网-李小文的博客-父母 学校 国家 - 0 views

  • 『看最近lix这三个帖子,感觉是,人地位高了,说话就容易颠倒了,就容易想当然而,具有一些奇怪的立场,说出一些让普罗大众笑话的言语出来。』 抱歉,这个句子里还是用了一些形容词,好在还是有很多实际的动词和有操作性的句子来支持这些的。
  •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4-25 11:16:47]    “国家的责任是为负责任的父母教育子女提供良好的服务,对不负责任的父母实施强制,” 其实应该反过来问一句,建设国家的父母们,对在教育上负责任不够的国家,应该实行怎样的“强制”。 看最近lix这三个帖子,感觉是,人地位高了,说话就容易颠倒了,就容易想当然而,具有一些奇怪的立场,说出一些让普罗大众笑话的言语出来。
  •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4-25 11:11:57]    其实除了智力/财力帮助,还应该加上权力帮助。所以前文“智力/财力帮助”处,均改为“智力/财力/权力帮助”。
  • ...1 more annotation...
  •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4-25 11:01:30]    其实你的文章,是把自己的立论越描越黑。逻辑上过不去了,就找形容词和借喻乱用。现在跳出你那些比喻,我只点这句实在的,可以引发一些有意义的思考的话 "孩子的健康成长,是父母的责任。国家的责任是..." 你这不是废话吗,现在在中国,只要是正常人都知道这一点,谁敢把希望放在国家上面。 挤破头皮进名校,这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现实,甚至放之四海而皆准,所有文明世界也都差不多是如此。没什么值不值的,不能说你孩子考进清华,去了美国,上重点校就值,别家孩子虽然上了重点校,但是大多数上不了清华,去不了美国名校就不值。这种奋斗过程,是家长的一种努力,不管其是用自己的智力去帮助,还是用自己的资金去帮助,对孩子的心意都是真的。 倒是,社会应该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机制,不能任由家长的这种智力/财力帮助,加剧造成下一代人的竞争机会不均等。不能任由乡村里的天赋学生,因为或无院士父母的智力帮助,或无大款父母的财力帮助,再加上高考的地域性歧视,而丧失成才的机会,对国家亦是巨大的损失。 从这个意义上,强调国家的责任,是有道理的,国家不仅仅提供的是服务,国家应该比单个的家长个体,看得更长远,做得更深入,这样才能形成人才流的良性循环。从家长个体角度来讲,当然要对孩子负责,这是不用说的废话,中国文化决不缺少这个要素。但是从国家教育政策角度来讲,则要致力于超出家长,不能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院士,儿子就能上清华。最近的统计数据,好像正朝这种不好的方向发展,清华、北大等顶级高校学生比例中,家庭优越条件的同学比例,比偏远乡村同学的比例,变态的很厉害。即使没有精确数据发布,大家作为老师,也经常接触学生,感觉是不是这样的。 薛涌博客上,有一篇文章与此有关,说明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加剧社会不公平,而且会造成“大学的弱智化”。 从这个角度讲,国家负有家长不可替代的责任,不仅仅是服务性角色。
2More

周日ZT:郎咸平在苏南民营家族峰会上答听众问_东方文化西方语_新浪博客 - 0 views

  • 企业成功的充分条件是什么?我们谈了无数的必要条件,我谈都谈烦了,我今天谈一下什么叫充分条件?所谓的充分条件就是行业本质。那么纺织行业的行业本质是什么?我们这个纺织行业,从6+1,从制造,一直到最后销售,在广东地区,应该是180天,在江浙地区稍微快一点,我看也是90—180天,你真正的行业本质是把这个整个流程6+1的流程高度压缩,压的越短,你越成功,这个就是行业本质。也是你成功的充分条件。你知道世界排名第一的纺织行业它是几天吗?莎拉,12天,第二名,瑞典的公司21天。当初我在讲这个纺织行业本质的时候,我在广东讲的,珠海威丝曼集团,也和你们一样,180天,听了我演讲之后,马上改,改成了15天,那我说你怎么做到的?他说我们贯彻郎咸平教授的思想,我说讲正题,他说,当我问每一个部门主管的时候,我们要按照郎咸平教授的思想,压缩时间,采购部门说我只要3个礼拜,我行销又是2个礼拜,物流又是1个月,那么加在一起又是180天,我说你怎么解决呢?他说,郎咸平教授上课一再强调,只要念完本科就是什么啊?缺乏创造力,思想僵化,因此,他把所有主管全部炒鱿鱼,换上一批新的主管,来了第一天就告诉他,15天,结果,半年之后,全部做到了。
  • 当你把时间大幅压缩成15天,或者12天吧,你晓不晓得,你在整个6+1的环节里面,6里面你省了多少成本?仓促从180天到12天,你省了90%的成本,到这里发现,撒拉之所以成功,根本就不考虑在中国生产,撒拉从来不在中国生产,他们生产80%都是在西班牙,成本不是很高吗?无所谓。因为纺织行业的充分条件是整个6+1的高度压缩。所以他们仍然在西班牙生产,劳动成本非常高,无所谓,因为当你把6+1的6一压缩之后,高度整合的结果使得你从大物流体系,省下大量的钱,而这才是席卷全世界的重要原因。
1More

段建中:大学里的崇官和崇学. 中美两国人当官的过程竟然完全相反-恒甫学社-搜狐博客 - 0 views

  • ZT.中美两国人当官的过程竟然完全相反       近日接待一位美国朋友,我们一起聊起了中国的两会和美国的选举;说这两者实际都是官的重新就位,所以它是相同的。然而同样是当官,中美两国的当官过程竟然决然不同;因为美国人是自己要官当,所以他们是自己公开竞选而当成的官。而中国人却是组织上要你当官,所以不到公开宣布是不知道谁会当官的。   是啊!看美国总统选举的热火朝天,美国人都知道是谁想当;因为他们是公民投票,只有公开自己的想法才会有人投你的票。再看我们的人大会议也是热火朝天,但却不知道有谁想当什么官;因为我们是组织任免,不到最后一刻是无法知道的。    我曾在一家美国人的单位任职,发现有一位华人很称职;于是我向高层提议提拔此人。谁知负责人是个美国人,他说‘这个人自己都不想当官,你凭什么提拔他;这不仅违反了他自己的意志,而且也不符合这个岗位的任职要求’。原来美国人首先是你自己想到什么岗位,然后才有人评估你是否胜任。如果你胜任工作,但本人没有意愿;同样也不会有人违背你的意愿而强加于你;这就是美国人的当官过程。   而我们是组织提拔,所以组织直接发文;如果你自己想当官,组织上绝对不会提拔你;因为中国人喜欢‘谦虚谨慎’,越是不想当官的人;组织上就会坚决提拔。如我们武汉市有一家残疾人企业,厂长因为经济问题而被收容审查了;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大家一致拥护一位能力与人品都不错的人为厂长;当然他本人也愿意带领残疾人创造财富。然而同时上级领导也任命了一位外来的厂长,结果两个厂长在一个单位同时出现了。按照我们的想法,谁能为老百姓带来好处;肯定谁就应该留任。然而那位被群众推举的厂长虽然当时就创造了效益,还是因为‘无法无天’和‘目无法纪’而被强制性罢免和下岗了;而那位被上级领导任命的厂长,虽然不能为企业带来效益;但因为是‘红头文件’任命的,自然坐在办公室里享受他的待遇;这就是我们的当官过程。 正因为如此,中国人的美德是‘谦虚谨慎’;在领导面前愈‘谦虚’的人就能愈得到重用。而那些不把领导放在眼里的人,自然是领导入另册的人。而美国人刚好相反,他们是越不谦虚的人越能当官;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位中国研究生到美国某研究所工作;当时因为这里的所长是华人,所以上班的第一天就去拜访一下。而他的实验室主任刚好有份实验计划,就要这位研究生带给所长。当这位所长从这位研究生手中接过实验计划时,问了这位研究生一句‘这个实验计划咋样’;谁知这位刚出校门的学生说‘不咋样’。所长当时就说,‘如果你是实验室主任,你又会如何编制这个实验计划’;这位学生就滔滔不绝的讲了起来 听了一会儿,这位所长要这位学生当天晚上写出一个书面实验计划第二天交给他。当然第二天这位学生的实验计划交上去了,他也没有当一回事;继续干他自己的事。谁知很快所长就通知他,说他成了实验室主任;而原来的实验室主任成了他的助手,使他好半天都没有明白过来。后来证明这个体系依然和谐,他当实验室主任很称职;而原来的实验室主任当助手也很全心全意,使他们创造了不少的成果。 这使我想起了当初我的一些事,我大学毕业后先是到某部机关工作;由于我很多知识超前而且我又喜欢外露,竟然在会上纠正领导的事被证明是正确的;结果我们的高层领导很不高兴,我就从高层建筑到了基层工作了。而我在基层依然如故,1989年就在全国刊物上发表了‘企业质量效益型的内涵与行为’文章;谁知当时的领导很恼火,说我是‘不务正业’;因为这是领导总结的事,我不应该超越领导而擅自发表。于是强制性地把我调出高层管理机关,到一个基层单位去做具体工作。后来某单位效益不行,要我去当全质办主任;于是原来的全质办主任成了科员,结果不仅不配合工作;反而处处充当破坏,使我的很多竞争性的方案全部被别人先偷走了;因而很多招标或竞争总是失败,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当官之道。 原来美国人是自己能够公开要官当的,只有表面要当官的人才能当官;因为他们当官虽然也要批准,但却是公开的竞争行为。所以美国人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而当官,但美国人想当官的人却不多;尤其是政客总是极少数人。中国人是不能公开要官的,越想当官就动机不纯;所以组织上就越不考察你。所以中国人是越不想当官,组织上就越要你当官;正因为如此,中国人不知道‘官’的帽子会降落到谁的头顶。然而中国人当官如此神秘,却人人都想当官;于是大家都装扮成‘不想当官’的样子给领导看,骨子里希望‘官’降临自己身上。所以中国人是人人都是政客,个个都想当官;这就是中美两国人当官的不同过程。
2More

科学网-郭战胜的博客-大师 学风 - 0 views

  • 。吴文俊先生上课,板书极其美观,写的又快又好,边写边讲,极少看讲稿。两块黑板从左上角写到右下角,擦掉;再重新从左到右写一遍,这时就接近下课了,时间掌握极准。有时他也会停下来片刻,左手托着右胳膊,用右手指摸抚着下巴,面对黑板呈沉思状,这是他为我们留下思考和记笔记的时间。
  • 当年考试也是很严的,记得有一次高等数学考试,从上午八时一直考到下午三时。
6More

科学网-元妃省亲与高校评估 - 0 views

  • 高校评估这一事物为什么会出现,是因为它有它存在的道理,因此它的出路不管如何,必须考虑它所考虑的问题。这样才能告别它。
  • 第一,变全面评估为单项评估,而且内容越具体越好。
  • 第二,变上级检查为学校自行进行信息公开。
  • ...3 more annotations...
  • 具体做法包括学校要以专门的网页进行评估信息公开。
  • 第三,鼓励学生对学校的监督。
  • 第四,变突击检查为日常管理。
1 - 20 of 30 Next ›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