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Math Coffee/ Group items tagged 教学大纲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arithwsun arithwsun

转发:为何我要申请做小学老师_吴蓓老师_新浪博客 - 0 views

  • 附:个人简历 黄明雨,男,出生日期:1972年9月18日,出生地点: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 学历:本科,毕业学校:南京大学数学系 工作经历:1993年7月至2000年12月,任职于江西教育出版社,其中从1998年5月开始,常驻北京,任该社北京工作室主任,主持大型科学文化丛书“三思文库”的编辑工作。结识了中国一流的科学家和科学哲学领域的学者,出版过《陈景润文集》、王元院士著《华罗庚传》,以及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领域的近50种译著。 2000年12月至2003年6月,任职于海南出版社北京琼版图书经销部,编辑出版大量社科人文领域的翻译作品。从市场角度重新学习编辑工作,对出版产业有深入研究。 2003年9月至今,创办北京立品图书有限公司,从出版人文类图书到专注于身心灵领域的图书及相关活动,出版过克里希那穆提系列作品、梁漱溟先生晚年口述《这个世界会好吗》、胡因梦自传《生命的不可思议》等图书。 适合当教师的条件: 愿意为孩子和他人服务,对人类的历史和未来有深入认识,善于学习和自我反省,思考和表达清晰,感受力强,有较强的美术鉴赏力和动手能力。 存在的缺陷:身体的感知力不足(不善舞蹈),音乐素养差,英语的听说能力需要弥补。          虽然这几天我一直和黄明雨共处,到处去找合适的校址,而且一周前就得知他准备担当小学一年级的主班老师,但读到他的这篇文章,我还是深深地被感动,感动于一位父亲对孩子的爱,感动于他的决心和理想。             接受过华德福师资培训或任何一种师资培训,当然很好,有过教学经验会让家长更放心。但这些都不是第一重要的。我个人觉得,是否具备当老师的热情,是否把老师的职业看作人生的使命,是否敞开心怀努力学习和完善自己,是否能够有勇气直面真理,没有分别心的接纳、爱护所有的孩子,这些品质是一位老师必须具备的。技能、技巧都是可以学习的。我们的时代太需要像黄明雨这样敢于站出来担当的勇士。那么多的人都在批评应试教育的弊端,可是具体到行动上,不少人却退缩了。          我很赞同黄明雨的观点,幼儿园、中小学的老师是我们这个社会真正重要的人,他们在影响着我们的未来。希望有更多的仁人志士加人到教育行列,保护我们的孩子,也就是播种未来的希望。           我虽然接受过华德福师资培训,前些年一直在做幼儿教育,现在我把关心的重点转移到小学教育。黄明雨今年五月邀请我参与小书院的教学大纲的设计,每周四上午和家长及热心华德福的朋友一起备课。几年来一批热心的人,坚持不懈地传播华德福教育,办讲座、读书会、工作坊,我们已经凝聚了一群志同道合者。           我相信小书院的诞生,不仅来自黄明雨、来自一批又一批热心的家长和朋友,还来自于上天的旨意。时候到了,让我们行动起来!                                                                                                                                                                                                                                                                                       吴蓓
arithwsun arithwsun

科学网-张建武的博客-奥数为什么成了公害?-转 - 0 views

  • [5]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4 10:24:01]    『右脑主要具有想象、艺术、综合等功能,而传统学校主要培养左脑发达的人,左脑主要具有语言、分析、逻辑思维能力,而这些能力正快速被电脑代替,有远见的家长应当尽力矫正学校过于偏重左脑的教育,使孩子全面和谐地发展。如果你今天不早做准备,未来社会发展就会惩罚你的孩子。』 这些话,说的立论不足,语言能力,不管是自然语言能力,还是数学语言能力,都是不可能被计算机替代的。另外,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仍然属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强将语言能力,归为左脑,实际上不过是名词障尔,因为现在没人能看清大脑的运作。
  • [4]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4 10:15:53]    有错字,还是改一下吧: 我们将会看到这个猜想作为坏消息的另一面: 即是,这些"文革阴影"一代的家长们在他们强迫他们小孩学奥数,推进社会奥数大潮之后,现在,他们的小孩现在已经大多上大学了。而这些家长们,其中佼佼者,正在走向领导岗位。 那么,就会有一个很自然的发问,他们会不会像当年逼迫他们自己的小孩进入奥数大潮一样,现在逼迫自己领导的单位、事业、人员去赶另一个什么样什么样的大潮。
  • 3]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4 10:13:02]    另外,我曾经在博文中猜测,奥数潮流行,跟那些家长们经受了“文革阴影”有关,这些“文革阴影”产生出“强迫症”和“急躁症”的病状。 如果我这个猜想正确的话,那么“奥数潮”将会降温,因为随着下一代父母的到来,他们将会更多地采纳现代文明规范,接受“不强迫”,“不急燥”的现代文明习惯。 希望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不过“奥数降温”只是这个猜想的好消息的一面,我们将会看到这个猜想的坏消息的另一面: 即使,这些"文革阴影"一代的家长们在强迫他们小孩学奥数,推进社会奥数大潮之后,他们的小孩现在已经大多上大学了。而这些家长们,其中佼佼者,正在走向领导岗位。 那么,就会有一个很自然的发问,他们会不会像当年逼迫他们自己的小孩进入奥数大潮一样,现在逼迫自己领导的单位、事业、人员去赶另一个什么样什么样的大潮。
  • ...8 more annotations...
  • 2]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4 9:56:02]    『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最需要通才,那种数理化崇拜已经过时了。』 文章写得很好,没想到现在的中学老师水平都这么高。不过全文中此句话,需要商榷。 数学语言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语言,对这个语言的掌握,就跟对自然语言(汉语、英语)的掌握一样,是衡量“通才”水准的重要标尺。
  • 爱因斯坦说过:“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有一天会把胃口和肚子搞坏的,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会渐渐地熄灭。” “人们为了考试,不论愿意与否,都得把所有这些废物统统塞进自己的脑袋。这种强制的结果使我如此畏缩不前,以致在我通过最后的考试以后有整整一年对科学问题的任何思考都感到扫兴。”。正是那些大量的奥数训练和考试,让学生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渐渐地熄灭了,连对数学本身都没兴趣了。只要上了大学,他们马上就对数学不感兴趣了,奥数最终只起到让学生讨厌数学的作用。
  • 935年,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这样赞扬她:“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还要大。” “有时,人们把学校简单地看作是一种工具,靠它来把大量的知识传授给成长中的一代。但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它应当发展青年人中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应当反对把个人当作死的工具来对待。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这对于那些培养将来从事较确定的职业的技术学校也适用。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如果一个人掌握了学科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了如何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将肯定会找到属于他的道路。除此之外,与那些接受的训练主要只包括获取细节知识的人相比,他更加能够使自己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变化。”
  • 《2061计划》将每个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的13年教育中应该获得的基本科学知识浓缩为12大类课题:科学、数学、技术的本质、自然界的构成、生态环境、人体机能、人类社会、技术世界、数学世界、科学史观、共同主题、思维习惯。
  • [7]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5 2:30:13]    『学习一变成研究,有关学习的一切方面都变了!从此,学校、教师、教材、教室、管理方法、评价方法、上课方法、自学方法、培训方法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其核心就是把“考”的文化变成“研究”的文化。』 这个观点,我是不同意『其核心就是把“考”的文化变成“研究”的文化』,实际上那样说说可以,没有真正的操作性。 我的博客上有另外一套解决方案,即是在“水平考试体系”之外,再建设一个『精深传授体系』,让二者在资金流和人才流上形成良性循环。
  • [8]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5 2:33:33]    『我们却把大量教育资源集中到少数奥数尖子上培养畸形人,完全与世界潮流背道而驰,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并不危言耸听。 』 同意此句,这并不跟我先前说的“水平考试体系”矛盾,因为奥数实际上不是“水平考试”,而是竞赛型的,确实是耗费了大量资源,尤其是年轻学生们的人力资源。国外中学的做法,是将其引导到AP课程上,即超前学习大学的基础课程,我们是引导到只有少数成功者的奥数上面。
  • [9]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5 2:43:04]    『国外学生参加奥赛都不做特别的训练,临时报名,像参加一场游戏一样去玩玩』 这句话不是对否,但是美国大学生数学竞赛Putnam数学竞赛,国外名校是给予特别训练的,如Stanford,每年有一个学期是开设针对此竞赛的讨论班课程的,课程中间发比萨饼给学生们吃。 美国各名校,还都是很注重Putnam成绩的,因为其竞赛不仅给学生排名,还给大学按其参加学生的成绩排名。 所以,竞赛本身的存在,从思维角度上是很难进行批判的,国外数个Fields奖获得者,国外名校的好些数学系教授,都曾获过奥数奖牌。近年来,中国的一些前奥数金牌获得者,也开始在数学研究领域获得了很好的工作,只不过目前还只是数学圈内研究人员知道而已,还未传到大众耳朵里。
  • [6]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5 2:19:45]    『他说基本没有帮助,因为现在稍微复杂一些的分析计算都是电脑代劳了,电脑专家系统一秒钟的运算超过一百名奥数尖子的运算。』 这句话也是不对的。博主从心理学方面批判奥数的说法,我基本上都同意,但是从思维角度进行的批判,我基本都不同意。而且,其理论的依据本身,如此楼和5楼所举,都是错的。 比如本楼中银行行长所言,『现在稍微复杂一些的分析计算都是电脑代劳了』,那么多问一句,那些分析计算的算法,是谁编出来的呢? 金融和网络,这两个行业成为了当今世界利润最高的行业,因为其天然的垄断性,即“胜者通吃”规律所然。这两个行业涉及到的大量算法,都必须依靠数学知识方能完成,如Google的Pagerank算法,马志明老师做过演讲,大家可在中国数学会通讯上找到其科普文章。
1 - 2 of 2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