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contributed and discussions participated by arithwsun arithwsun
科学网-嵇少丞的博客-谈谈国家科研项目申请的评审问题 - 0 views
人性的弱点(卡耐基),全集,在线阅读,下载 - 0 views
张宇燕:关于《货币战争》的问答 - 宋鸿兵 - 草根网 - 0 views
-
劳伦斯·怀特在1998年出版的《货币制度理论》
-
弗里德曼在《美国货币史》
科学网-饶毅的博客-提醒年轻人:何时SCI害你?(补充版) - 0 views
-
[94]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5 1:06:46] 另外,作为大学聘人来说,确实是系主任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系主任确实应该可以有100%的否决权,但是不可以有100%的最终进人权,进人权还需系学术委员会的讨论方可。饶先生这里的错误有二, a. 将自己的否决权建立在一个非常滑稽的基础上,附SCI信息,成为了行使否决权的重要参考,而不是文章内容本身,这让人想到的是政治,而不是学术,是暴力,而不是智慧; b. 饶先生文章通篇讲的人才聘任,但看不见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在哪里,只看到他自己(加上他的朋友)的权力选裁,如果一个美国大学系主任,在这样的文章中,突出自己的好恶和权力,不知他在同事眼里会被如何看待。希望,饶先生在北大生科院的具体操作中,不是这样的。 前一阵,武夷山写出博文,将“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的快速建设,作为当前科技发展首要的事情,并寄相当的希望与海外教授们身上。他在看了饶毅先生这几篇文章的表现后,不知对自己的建言是否还有相当的自信。 总之,不管是“千人计划”--目的直接提升人才水准,还是“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目的间接提升人才水准。都应该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事情,不可能一朝而就,不是先有蛋再有鸡,也不是先有鸡再有蛋,需要二者(高阶人才+评价体系)共同进步,形成良性循环才好。 现在的担心是,“文革阴影”这一代,如果去不掉自己的童年阴影,少年阴影的话,却不掉那些“强迫症”,“急躁症”的病根,也许中国科技体制,在他们这一代手上,仍将会继续恶化,那样的话,中国又要在历史进步轨道上走相当长的一段弯路。
-
[93]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5 1:06:36] 『这个提醒,对年轻人申请美国大多数中等以上的机构适用,在中国有些单位适用。』不知美国那个中等以上机构,就敢在聘人要求中写出这样的威胁性话语,这是要打官司的,ISI不会让你这么欺负它的。『中国有些单位适用』当然就是饶毅和他代言的朋友们的机构,不知饶的朋友们是否授权饶毅这样代言。 要反对一个事物,就要一棍子把它打死,如SCI,不惜以威胁年轻人进职作为代价。实际上,如果饶毅作为美国大学的系主任的话,我很难想象他会对应聘者白纸黑字写下这些“威胁性”语言,为什么他在中国就敢呢,回到了自己的土壤了。 其实国内也在发展,并不是饶毅刚出国时候的状态。即使是“文革阴影”一代,其中也还是有很多领导采取善意的、柔和的作风,不会随便去威胁应聘者,评职称者,应该如何如何。另外,SCI毕竟是客观数据产生出来的信息,以自己的喜好,来打死一个客观信息,实际上,可能最终受辱的会是自己,因为这里,博主要打击的已经不是国内使用SCI的领导者了,而是SCI信息本身。
-
[92]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5 1:05:31] 饶先生此处,作为北大的一个院系领导,博文是有不当之处的,也许他自己会奇怪,怎么好好的题目,也引来这么多人骂,自丑而不知,即使加上补充版,跟上次那篇“年轻人”一样,反而暴露出更多的问题。 1. 写文章不能采用这么居高临下的态度,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面对年轻人和后进者,更不能使用威胁的口吻---如果你申请时,附加SCI信息,则“只会徒增笑料,降低被面试和录用的可能性”。 不知这个威胁,又有何科学性的地方,是从这个做法中,看出该研究人员人品不好呢,还是科研水平不好呢。这都不是,唯一的地方是,这样做,不符合饶毅这样几位领导的口味,不符合他们的“政治态度”。 2.作为领导,可以不要求申请者在申请材料上附加SCI信息,但是如果申请材料上有,其实也完全不必采用拒绝的态度,看一眼又何妨,了解一下又何妨。关键是采用多元化的评判标准,取其所长即可。 从这些,都可以看出饶毅作为“文革阴影”一代,虽然在国外历练过多年,但回国做事时,言行上还是采用他们那一代的常规思路,具有相当的“革命性”习惯,以“政治(而且还是偏激型的)”代替学术。
- ...1 more annotation...
科学网-张建武的博客-奥数为什么成了公害?-转 - 0 views
-
[5]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4 10:24:01] 『右脑主要具有想象、艺术、综合等功能,而传统学校主要培养左脑发达的人,左脑主要具有语言、分析、逻辑思维能力,而这些能力正快速被电脑代替,有远见的家长应当尽力矫正学校过于偏重左脑的教育,使孩子全面和谐地发展。如果你今天不早做准备,未来社会发展就会惩罚你的孩子。』 这些话,说的立论不足,语言能力,不管是自然语言能力,还是数学语言能力,都是不可能被计算机替代的。另外,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仍然属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强将语言能力,归为左脑,实际上不过是名词障尔,因为现在没人能看清大脑的运作。
-
[4]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4 10:15:53] 有错字,还是改一下吧: 我们将会看到这个猜想作为坏消息的另一面: 即是,这些"文革阴影"一代的家长们在他们强迫他们小孩学奥数,推进社会奥数大潮之后,现在,他们的小孩现在已经大多上大学了。而这些家长们,其中佼佼者,正在走向领导岗位。 那么,就会有一个很自然的发问,他们会不会像当年逼迫他们自己的小孩进入奥数大潮一样,现在逼迫自己领导的单位、事业、人员去赶另一个什么样什么样的大潮。
-
3]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4 10:13:02] 另外,我曾经在博文中猜测,奥数潮流行,跟那些家长们经受了“文革阴影”有关,这些“文革阴影”产生出“强迫症”和“急躁症”的病状。 如果我这个猜想正确的话,那么“奥数潮”将会降温,因为随着下一代父母的到来,他们将会更多地采纳现代文明规范,接受“不强迫”,“不急燥”的现代文明习惯。 希望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不过“奥数降温”只是这个猜想的好消息的一面,我们将会看到这个猜想的坏消息的另一面: 即使,这些"文革阴影"一代的家长们在强迫他们小孩学奥数,推进社会奥数大潮之后,他们的小孩现在已经大多上大学了。而这些家长们,其中佼佼者,正在走向领导岗位。 那么,就会有一个很自然的发问,他们会不会像当年逼迫他们自己的小孩进入奥数大潮一样,现在逼迫自己领导的单位、事业、人员去赶另一个什么样什么样的大潮。
- ...8 more annotations...
科学网-王宝山的博客-教授上课:国内比国外差在哪儿? - 0 views
-
26]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2 11:38:55] 『博主回复:我问过他们, 好象都不在意 :) 教授太有有特点和性格了看来』 大多数国外教授还是在乎这个的,你问的时候,他们的态度还不能算数,要看他们真正上课时候的态度,你真正坐在他们课堂里才能感受到,尤其是到期末快评的时候。其实现在网上也有评师网,博主可用其看看您所熟悉的国外教授的评语。 http://www.ratemyprofessors.com/ 『14楼:你自己没在美国教过课吧. 以偏概全, 纯属胡扯. 至少数学系的教学要求很高 博主回复:没吃过猪肉, 只见过猪跑. 你这个psedu美国猪跑两步给大家看看吧, 别光在圈里哼哼撒 :) 博主回复:我只能说, 就教学来讲, 我是看不出国内教授比国外差 :)』 博主此言差矣,出言不逊、对别人的质疑反应过度还在其次。国外数学系,其课程分为几级,一级相当于国内高等数学类科目,二级相当于数学系本科生科目,三级相当于研究生科目。 我在Stanford访学时,听过几位教授的二级课程,有些课程是全学期都去听,多数教授们确实讲的非常好,因为他就是这个方向的顶级教授,能言人之所不能,有一门极为初等的课程,初等数论,我本打算听一两次体会一下就算了的,我没想到的是,该教授不仅科研达到顶级,没想到其把最基本的本科生知识也是讲的非常透彻的,所以干脆就听完一个学期了,后来上网看学生对他的rate,确实评价也是最好的。 至于演讲能力,国外学生,一般都是从小开始练的,国外的博士后在教学经验和演讲能力上一般能力就非常好了。国内教授在这方面实际上是有先天缺陷的,很多人是从研究生才开始做报告的。所以,国内一般讲教学经验,往往说的就是这个,看重老教师,也往往说的是这个,但还是有一些人一辈子也没练出来的,看网上有个研究生的博文迷信老教师的教学能力,感觉可笑,教学能力,是分人不分年龄的,教龄确实是会有帮助,但最重要的还是具体的人。 另外,还可说的一个不同点是,外国(数学系)教授讲课,一般都会采用脱稿授课方式,一节课下来,很少去看讲稿几眼。这本是个教学的好传统,不过被很多国内教授们给丢掉了。 博主回复:对不起, 回复时有时候依赖我的心情, 正郁闷的时候就好发火, 以后不在自己郁闷的时候回复, 多谢提醒, 改正! 关于讲课, 国内外的教授都是有好有坏的, 因人而异, 再说好坏真的很难区别, 同样讲课, 不同的学生感觉就可以截然不同. 您说的很对, 学生的演讲能力是很欠缺, 这个问题好象在科学院好象能好些, 一些地方院校, 很多学生都不行, 不重视, 也没有机会锻炼.
-
[28]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4 2:13:54] 『27楼: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本科)是不会比西方差的,甚至在很多方面还要強,至少在教育大跃进之前是如此。这几乎已经是稍微有点见识的人所熟知。』 这个观点并不见得是公认的。博主要证明这一点,还需证据。很简单,如果博主把基础教育限定为本科生教育的话,博主能否证明一下,我们的本科生教育,北大清华的,能胜过哈佛、普林斯顿,或者别比那么高,就比美国的公立大学,Michgan,Minnesota之类。 如果博主同时把基础教育限定为读书,而非科研,哈佛、普林斯顿那些顶级名校,每年的本科生均有一定人数发表出文章,这个参数可以不计算在内。那就光比读书吧,据我所见,即使是在本科生层次,国外数学系开设的课程,要比国内要深很多,好些高阶课程国内是不开的。 博主具体到自己专业,不妨证明一下,自己专业的本科生高阶课程,是否达到了国外名校的水准。 好,如果博主继续限制自己的定义范围,将基础教育不仅限定在本科生,而且还要限制在本科生基础课程上。那好,博主不妨比较一些国内和国外高校,在基础课程上投入的课时。 实际上,国外高校的基础课程课时,量是很大的,而且讲授课程和习题课程比例,是达到了1:1的程度的。从这个参数上看,国内高校并不占有优势,即使是博主所设定的教育扩招之前。 另外,还有一个参数,是国内本科生教育远远不如国外的,就是“讨论班”制度,十几年前,不知道有多少中国本科生,是知道这个行之有效的学习和研究的方法的,直到目前为止,又是有多少学校把它转化为制度的。 国外,也不是所有的名校,都把讨论班制度落实在本科生层次上,但有些学校是这样干的。数学系做的最多的是MIT,最好的我觉得是Harvard。这些信息,现在都可以通过网络部分的得到。 感觉博主在这里发出这样的观点,缺少证据支撑,何不直接去人家系里那些网页上看看,这又是一个国外优越之处,他们都有面向本科生而写的学习须知,国内大多数学校是不做这个事的,好,你根据人家写的本科生教学流程和内容,逐条说说看,其中哪点是证明了您所说的『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本科)是不会比西方差的,甚至在很多方面还要強』, 我会将这个帖子记入我的Google Calendar,周日的时候会过来看看博主找的证据。
-
[29]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4 2:35:05] 实际上,我设问的这几个问题 1. 课程设置的宽度和深度 2. 本科生讨论班制度 3. 面向本科生所写的学业流程说明网页 都是本科生教学中的基本参数。实际上,从博主的文章上可以看出,他注意的地方,不在这几个点上,因而会得出『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本科)是不会比西方差的,甚至在很多方面还要強』。 那么强在哪呢?其实出博主此文的视角就能看出,博主此文主要比的是教育心理学--教室气氛,实际上,这点,往往被国内教师所注重,即使是大学教师,在很多高校,仍然是要注重保持住学生课堂纪律的,为此,得注重自己的声音大小、声音语调、板书。 所以,当看到某个国外教授声音不够大(人家都是小班教学,没有中国这种大教室授课的高音训练),不看学生,只管自己讲自己的(要在国内,学生不在背后说起话来,当然国外大多数教授,据我所见,授课时还都是看学生的), 就给出结论,对方教学水平不够高。其实,高不高,还得看人家具体的课程内容组织,而不能只看心理学这部分。 教学心理学确实得注重,国内老师往往为学生课堂纪律所担心,这个传统不是一年两年了。实际上,在国外高校,即使是两年制社区大学,也从来没有“维护课堂纪律”一说,所有的学生都是在认真学习的。博主本文这里讲到“期末成绩不放水"现象,现象背后是其“学分制”的实行。 试问,中国哪所大学是真正实行了西方大学的学分制的。作为“学分制”,西方大学已经实行了一百年有余,试问,不实行这个基本制度的中国大学,是如何做到『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本科)是不会比西方差的,甚至在很多方面还要強,至少在教育大跃进之前是如此。这几乎已经是稍微有点见识的人所熟知。』 试请那些稍微有点见识的,博主或者跟博主有相同观点的人们站出来具体说一说,拿出具体的东西说一说。
许良英:我所了解的束星北先生--netbig世界不大,网大 - 0 views
-
《束星北档案》一书中认为束星北、王淦昌、竺可桢都是为科学献身的科学家,1949年以后,王、竺成就很大,而束由于政治原因受尽折磨。我认为,束与王、竺不是一个类型的科学家。王淦昌先生和竺校长确是终身为科学献身的科学家,他们热忱地关心科学前沿,孜孜不倦地在探索科学问题。束先生就缺乏这种专心致志的精神。有一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我三年级时(1941年春夏),一位四年级同学兴冲冲地告诉我,他最近帮助束先生进行一项重要研究,要证明中子是由质子与电子结合而成的,计算所得的结果,与实验数据完全一致。果真如此,当是物理学中一大突破。但我给他泼了冷水,因为根据自己上大学后三年来从英美的科学和物理学刊物中了解到,当时公认的中子的质量数值,与1932年发现中子时所测定的质量数值差距很大,它比质子与电子质量之和还要大,因此,早已有人断言,中子不可能是由质子与电子结合而成。于是他和束先生去请教专门研究核物理的王淦昌先生。王先生的意见同我一样,认为他们所根据的数据早已过时了。当时束先生说了一句出乎我意料的话:“抗战以后我就不看杂志了。”就是说,从1937年以后这4年他已不看科学刊物,不关心科学前沿了。显然,他不像王淦昌先生那样心思都用在科学探索上。也就在1941年,王先生提出了探测中微子的建议,随后有人据此做了实验,使中微子的存在得到肯定的实验之证。这项工作是 1942年国际物理学的重大成就之一。
-
同时,在对待财产和金钱问题上,他也不像王先生、竺校长那样超脱,而是比较看重的。有一件事给我印象很深。1940年3月他父亲病逝,他回家乡奔丧。 1941年夏他母亲又去世,他又回去奔丧,一直到1942年5月才回浙大。他回浙大后告诉物理系师生:他原来不想回浙大教书,在奔丧后,把家里的财产都卖了,买了股票,想靠炒股票生活。不巧有大批(有2.5万人)在欧洲被驱逐的犹太人流亡到上海定居,他们会做生意,更会炒股票,束先生炒不过他们,结果全输了,不得不回学校。他说得很激动,并大骂犹太人(我对犹太人却一直有好感)。
-
1979年3月9日《光明日报》刊出署名束星北的文章《在爱因斯坦身边工作的日子里》,说自己于1928年5月去拜访爱因斯坦,随后在他身边当了一年研究助手。我读后觉得有点奇怪,怎么束先生在浙大将近30年从不向物理系师生提起这一光荣历史?但我相信束先生为人耿直,不会说假话,也就信以为真了。于是很高兴地给束先生写了一封信,并把自己经历了16个寒暑编译的三卷本《爱因斯坦文集》寄给他,诚恳地向他请教。想不到他回信冷冰冰的,只说一句,我把这几本书“束之高阁”,接着说他现在是真正佩服共产党了,因为知错能改,并附了一首表明心志的古诗。这封信很使我纳闷,因为我所认识的物理学界前辈对《爱因斯坦文集》的出版都很重视,而当过爱因斯坦助手的束先生为什么对它没有一点兴趣?那里我工作很紧张,没有心思去深究。现在明白了,他感兴趣的是自己虚构的爱因斯坦,对真实的爱因斯坦则敬而远之。
- ...2 more annotations...
奥地利小城建世界最奢侈监狱_网易新闻中心 - 0 views
-
每15个房间组成一个套间,共享一个公共活动区域和一个小厨房,他们可以自己煮饭。
在美国"体验"幸福_医生哥波子_新浪博客 - 0 views
-
“我快覆没了。”这位辅导员写道。在他分管的舍区内,有20个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一个学生因为严重焦虑而无法完成学期作业;另一个学生因为精神崩溃而错过三门考试……舍区主管把这封信转给了哈佛校长,并强调该舍区的问题并不是特例。
特工之王戴笠与老将斗法神秘死亡(图)_读者文摘_休闲大杂烩_新浪论坛_新浪网 - 0 views
-
蒋介石用人有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即既要是人才又要是奴才,两者缺一他是不用的
科学网-研究生教学怎能如此? - 0 views
科学网-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慎用自主招生权 - 0 views
-
我们想把山大办成中国式的加州大学,山东大学现在有个威海校区,我们正准备恢复在青岛办校,将来要办成一个综合的大学系统。
三峡高坝永不可修--访清华大学教授黄万里 - 0 views
-
“没有不 联系实际的理论,只有提高不到理论的实际”
(2009.06.16)通用汽车的悲剧_张五常_新浪博客 - 0 views
-
四十多年前佛利民对我说:「一个人最不愿意做的是什么?是认错。市场不会要求任何人认错,但决策错了,市价下跌,或要亏蚀,是市场给错误决策的惩罚。市场是一个不要求认错但会惩罚错失的地方。」
-
「如果民间持有某国企超过百分之五十的股权,国企可能称不上是国企。但国家究竟持有股权多少不是重心问题。重心问题是民间持有的那部分,足不足够可以随时把国企的股价在市场沽得七零八落!」
-
赚钱不一定做得对,亏蚀不一定代表着失败。连年亏蚀的私营企业有股价急升的实例,而赚钱企业的股价可以跌得头破血流。股价是由市场对企业的前景预期决定的。企业本身的操作如何,产品的销售前景如何,不可能没有识者知道,而这些识者的行动会导致市场的股价作出很快的反应。不一定对,但市场的运作就是这样。市场传达讯息;市场惩罚失败。你改不改?
科学网-王宝山的博客-教授的教学和科研:与其纠结,不如分开! - 0 views
科学网-苏丕波的博客-俞敏洪:度过有意义的生命 - 0 views
-
而在大学中,我们要做的几件事情就是:第一,把自己的知识结构打造完整;第二,就是要在大学里尽可能的多交朋友,因为你终身的朋友、合作者一定来自于你的大学;第三,如果有可能的话,在大学里谈一场比较专一的恋爱
-
去年北京大学让我给所有北大新生做开学典礼的时候,我给他们强调一句,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谈恋爱,而且谈恋爱也不用害怕失败,因为自杀也自杀不了,未名湖就那么浅,跳下去还能爬起来;
-
北大各个系的同学都要学两年英语,结果北大急缺老师。而一些优秀的毕业生都去了外交部、经贸部,工资又高。后来我们系主任急了说,最后5名给我留下来。留下来的5个人现在都变成博士生导师了,可见现在北大教育质量如何。
- ...3 more annotations...
科学网-曹俊兴的博客-"教学型教授"还是不设的为好 - 0 views
科学网-张庆营的博客-旅美杂忆(十三)重视科研 - 0 views
-
解放初期,毛泽东召集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教育部长马叙伦三人,开了一个小型会议,就高等学校和科学院的科研关系问题征求意见。郭沫若主张科学研究主要放在科学院,高等学校以教学为主;马寅初极力主张高等学校应该高度重视科学研究,不能讲以教学为主,轻视科研。两人争持不下,谁也说服不了谁。马叙伦则取中立态度。会议没有取得任何结果,没有做出结论,不了了之。事实上,以后奉行的就是高等学校以教学为主的路线,当时也是经常这样提的。现在看来,郭沫若的意见是错误的,马寅初的意见才是正确的。我国在上世纪末,才开始重视高等学校的学术研究,不再提以教学为主了。
怀尧访谈录独家专访:书荣沈昌文-吴怀尧-搜狐博客 - 0 views
« First
‹ Previous
161 - 180 of 482
Next ›
Last »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