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Math Coffee/ Group items tagged 用人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arithwsun arithwsun

特工之王戴笠与老将斗法神秘死亡(图)_读者文摘_休闲大杂烩_新浪论坛_新浪网 - 0 views

  • 蒋介石用人有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即既要是人才又要是奴才,两者缺一他是不用的
arithwsun arithwsun

温州大学城市学院由学生任大一班主任引争议_新闻中心_新浪网 - 0 views

  • 高校班主任一直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他们不似小学、高中的班主任,能手把手地言传身教。一些高年级的学生甚至抱怨,读了几年大学,跟班主任说话没超过三句。而高校班主任多为任课老师,且兼有学校各类事务,他们对此也很无奈:“没那么多精力兼顾。再说大学生都是成年人,没必要管得太严。
  • 王定福认为,这还是一种“榜样教育法”,是高校管理的有效补充。“另外对这些小斑竹而言,给了他们一个锻炼的平台,是学校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的一种创新。”王定福认为此举可取得双赢局面。(记者胡建国 通讯员孙亚男)
arithwsun arithwsun

无可选择的中国式心灵选择-翟华 - 新浪BLOG - 0 views

  • 我的一篇“见识一下法国高考哲学作文题”,引来数百网友热议,很多评论不约而同地把法国作文题与中国高考作文题做了比较,并联想到中国教育制度的缺失。在我看来,中国和法国的作文考题的最主要区别不仅在于思想的深度和知识的广度,更重要的是选择的余地和空间。中国的高考作文题五花八门,表面上看考生发挥余地很大,其实所有的考题在价值观上都是一顺的,暗含非常明确的思想导向,换句话说考生没有选择。举例来说,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提篮春光看妈妈”中的“春光”一词其实已经界定了考生的心态必须是“积极向上”的。再比如2002年高考作文题“心灵的选择”,要在本能逃生和舍己救人之间做一个“心灵的选择”。在舍己救人是主流价值观的情况下,考生真有的可以有逃生的选择吗? 在中国传统文化意识里是没有多少选择的空间的。选择者,挑剔也,“挑肥拣瘦”, “挑三拣四”,“挑刺儿”,“挑毛病”,一直到“挑字眼儿”,或多或少都是贬义词。要选择,就得有鉴别,要鉴别就得有比较,而我们中国人生性又恰恰是不大喜欢比来比去的,所以说“人比人死人,货比货得扔”。如果硬是要比,那就来个“将心比心”,“比翼齐飞”,最好不要分出个高低上下。相比之下,西方文化对“选择”是相当讲究的。别的不说,翻一下词典,除了最常见的Choice一词以外,其他能够翻译成“选择”的单词还有Alternative,Option,Preference和Selection。揣摩一下,这Alternative一般用于二者选其一的场合;Option侧重于在给定范围内进行选择的余地;Preference是表明选择的个人偏好和价值体系;而Selection则泛指在一系列人与事中进行选择。法语里也同样有这样关于“选择”的词汇,而且还多了一个熟语“Embarras de Choix”,意思是“选择的困惑”。 如果你不怕困惑,不妨看一个西方版的“心灵选择”。方舟子曾经撰文介绍过哲学上的“有轨电车两难问题”(trolley dilemma):假设某城市有一列车闸失灵的有轨电车飞奔而来,而前面的轨道上正好站了五个人。这时能够挽救这五个人的唯一方法是搬动道岔,使电车走上另一条轨道。然而,这条轨道上也有人,但只有一个人。那么现在是不是应该牺牲那一个在另一条轨道的上的人来拯救五个人的性命呢?如果你认为牺牲一个人来拯救五个人是无可非议的,那么我们再来看另一个有所变化的“有轨电车两难问题”。这次失控的有轨电车和前面轨道上五个人之间,正好有一个天桥,上面站着一个正在看西洋景的壮汉,现在拯救处于危险中的五个人的唯一办法就是把这个汉子推下天桥,这样电车撞到这个人以后,就会减速并且慢慢停下来。同样是一个人救五个人,你认为这样是否应该呢?   这个西方哲学上的两难问题,在中国式的“心灵的选择”导向下,其实答案是很简单的:那天桥上的壮士经过一番“心灵的选择”,不用人推,自己毅然决然跳下去了。
arithwsun arithwsun

科学网-李小文的博客-师大的尴尬地位 - 0 views

  • 『巴黎高师每年只招200人,这样在中国肯定不行。师大是我国教育界的旗帜,其龙头老大的地位绝对不会动摇。』 所以,最好有人把巴黎高师及法国中学师资考试的情况好好介绍一下,免得被人错误引用。 比如,前几天跟一个法国数学博士后聊天,谈起巴黎高师,他讲,巴黎高师的学生并不是去做中学老师的,注意前面有个“高Superieure”字。 那个法国博士后又稍微给我介绍了一下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的情况,看来是蛮严格的。第一次是笔试,第二次是面试-应试者主讲大约一个小时课程,然后底下评委打分。两次成绩合在一起,排出名次,然后各中学用人单位再根据此名次,确定是否录取该人为本校教师。 联系到我们的招聘面试也往往不过二十分钟,人家的资格考试面试就要一小时,说明法国要做中学老师还是蛮严的,既然严,那中学教师地位在法国肯定是不错的,中学教师地位不错,那师范院校的地位才能不错。连带着高师地位才能受人尊敬。
  • 至于“西部生”的国家政策,不管国家怎么细化,即使按照博主的建议做到了,我也并不觉得这就是促进整个国家教育的重要举措,其原因见我在这个政策出台后写的一篇博文: 《师范生免费,讲价还价的中国高等教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bfdd0b010007nq.html 当然,博主这里讲的,层面还主要是在其所属的北师大本身,如何想着法的,给北师大弄些经费过来,搞得不要那么寒碜。 至于因此,要北师大生源超“北大/清华”,不过是自己学校的“局部利益”带来的“想法”而已,你还可以接着想生源和经费超哈佛呢。 第一流的人才,应该是做科学研究的,如果北师大把自己定位于培养“中学教师”的学校,而不像巴黎高师那种定位于培养各专业领袖人才的学校。凭什么北师大就应该获得第一流的人才和经费呢,现在北师大在师范类院校中,高考人才是第一流的,经费可能不是第一,因此是有点缺陷。 西部生那点钱,该是不会让北师大的经费增长有什么出息的吧。
1 - 5 of 5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